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学化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学化学实验综合考查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的起源与发展均得益于科学实验。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供学生完成,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与此同时,实验综合题通常被视为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实验教学与科学发现过程以及实验综合题考查过程的融合,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学生实验能力发展情况分析
1.该校学生实验综合题得分率分析
高考(模拟)化学试题的大题基本包括四个部分:有机综合、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实验综合。通过分析该校2015年高考大题得分率可知,相较于其他题目而言,学生在实验综合一项上得分率最低(一模、二模的情况与高考相同,即实验综合一项上得分率最低)。
2.该校学生实验综合题各部分得分率分析
通过分析历年高考真题以及模拟题可知,实验综合题一般包含以下四部分内容:
(1)常识知识考查学生常见物质的性质或常见反应的现象及方程式。回答这类问题主要依靠学生的日常知识积累,因此常识知识部分学生的得分率较高。
中学化学绿色化学教育实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活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环境保护已经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环境保护更要从学生抓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将环保理念和化学教学相结合,实现中学化学教育绿色化,是现代中学教育的新形式,也是未来化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本文将主要分析和讨论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绿色化学也是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在化学反应和实验过程中遵循“原子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在化学反应中获取新物质的同时,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一个原子或者分子,将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污染从最开始就进行预防和遏制,实现从最开始到最后的化学零污染和零排放,这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中学实行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对于中学绿色化学教学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绿色化学简介
绿色化学是近十年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一个“化学新婴儿”,主要涉及到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最早是1984年由美国环保局提出的“废物最小化”概念,并与在1989年提出的“污染预防”概念相结合,形成初步的绿色化学思想。主要有五大核心:第一是Reduciion———减量,就是减少废气、废水和废物的排放;第二就是Reuse———重复使用,比如化学试验中常用到的催化剂、化学载体等,对这些实验原料进行重复利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减少废物的排放;第三就是Recycling———回收,能够有效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降低成本的要求;第四是Regeneration———再生,也就是变废为宝,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第五就是Rejection———拒绝,对于无法替代、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化学材料拒绝使用。绿色化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体现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将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进行有机结合,是化学领域内高度发展的重要产物。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让中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学习绿色化学,是目前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实现绿色化学教学途径
(一)宣传绿色化学。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对待环境问题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解决环境污染的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教育资源向学生进行宣传和推广。教师可以从环境保护方面讲解,向学生讲述当今的环境污染现状和我国的环保政策,培养学生对待环境的忧患意识,再利用化学课程的特点,以点带面,介绍环境问题和绿色化学之间的关系。
(二)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化学实验也是解决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在化学实验中向学生灌输绿色化学理念,是很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以往化学实验中的污染和浪费行为,改变传统实验中的不良行为。
1.改革试验方式。在化学实验中,对于颜色变化明显的实验可以在点滴板上进行。比如石蕊遇酸会变红,遇碱变蓝,这个实验就可以通过点滴板变色观察得出,简化了实验操作,也节省了实验材料。
中学化学微课教学理论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逐步深入,微课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其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巨大作用。有关微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因此受到了广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现代教育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而微课教学以微视频为载体,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满足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本文在对微课教学理论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就中学化学微课教学实践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中学化学;微课教学理论;实践策略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发生了巨大变革,越来越重视先进科技的融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迫切需要一种简便、高效、有趣的生活、学习方式,因而促生了微电影、微小说等“微”字号队伍。自此之后,我们逐渐迈入了微时代。在教育领域,微课教学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其实践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微课教学理论概述
微课教学理论为我们实践中学化学微课教学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我们只有清楚、深刻地理解微课概念、特点及其设计原则,才能更好地付诸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关微课教学理论的认知表述如下: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中学化学课程的新变化
与传统的化学教学相比,新时期中学化学教学呈现出时代特色。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翁的作用。二是,中学化学课程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教学模式多样化、科学化。四是,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体会学生学习化学的趣味性。这四方面的变化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做出的总结,在促进自身化学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新背景下加快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同的时代催生不同的教学模式。新时期,加快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是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促进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加快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各中学必须结合本校实际推进化学教学改革。
三、推进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系统地理解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直接执行者,保障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有效实施,一个重要方面是能够系统地领会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贯彻落实在一线教学中。新时期,中学化学教学更加关注化学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平等对待后进生,针对后进生的学习基础为其安排与他们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与课后练习。
中学化学教学创新实验分析
摘要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核心,创新也是实验的灵魂。化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知识,化学实验能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结合起来,所以创新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创新实验;中学化学;应用
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又是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很多发明与实验都有赖于化学实验,所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创新实验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源泉,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直观、形象的观察到化学知识,也能通过化学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加强创新实验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和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创新实验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学习
中学化学教学慕课的应用
摘要:
为了满足化学教学发展的需求,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文章主要对慕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包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根据化学知识特点,有选择地“翻转”;获取多方支持。
关键词:
慕课;中学;化学教学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适应当下教育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慕课”应运而生。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性的网上在线学习课程。与其他网络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在慕课平台上的学习者可以实现课上学习、交流探讨、完成作业、课后小测的整个过程。慕课的诞生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新的曙光,它将成为我国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形式。
一、中学化学教学发展的需要
2014年5月15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大会上强调: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育工作的核心、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学生成长成才的保障。”可见建立符合中学化学课程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教师应转变化学教学理念,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使课程多元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化学人才。慕课这一教学形式由高等教育发展到基础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将慕课与中学化学有机结合,是中学化学教学发展的需要。
学科素养的中学化学教学浅析
[摘要]基于学科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教师关注的话题。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探索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后作业三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开展学科素养的教育。
[关键词]学科素养;课堂教学;化学
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长时间内学习和训练中形成的专业素质,包括学科基本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当代教育的潮流[1]。教育部颁布了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缺陷,注重培养过程,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开展了很多年,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素质教育改革还没有取得好的社会效应。这次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转变观念,并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实施,实现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不断学习,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2]。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值得探索的课题。鉴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从传授学科知识到培养学科素养的转变,本文仅从教学角度提出几点见解。
1重视化学史
每门学科都有一段丰富的发展历程,化学史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化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演变历程的描述。从道尔顿在1803年提出原子论为标志算起,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已经有210多年的历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况,增加化学史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思维方式,间接体验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例如在课堂教学元素周期表时,如果仅介绍每一周期元素、每一族元素及其相关性质,就没有突出化学史的教学,没有发挥化学史的教育作用。元素发现史不但有助于学生认识、掌握元素化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形成严谨的科学价值观。首先介绍几个元素的发现故事。例如1766年,英国科学家凯文迪西分别使用铁、锌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收集后,发现这种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会发生爆炸,称之为“易燃空气”。1782年,化学家拉瓦锡重复实验,把过去称为“易燃空气”的气体命名为氢,并确定氢是一种元素。然后介绍化学家发现几个元素性质相似现象。例如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提出的“三元素组”观点,从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中找出15种元素,并分成5组,发现每组的三种元素性质相似。接着讲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照原子量递增把60多种元素排成序列,得到了门捷列夫短式周期表,并且发现元素的性质发生周期性的递变。讲述完后,还可以进一步提问:门捷列夫短式周期表体现了哪些创新?元素周期律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最后介绍维尔纳的长式周期表。讲解周期、列、主族、副族概念后,提出下列问题:对比门捷列夫短式周期表,维尔纳的长式周期表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这种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历史过程的了解和对探索过程的领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也避免了高中教学中存在只注重单个知识的讲解和练习,没有注意知识点的联系和发展。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搜集化学理论突破创新的例子和教育素材。例如在酸碱电离理论的教学中,介绍酸碱理论的发展化学史。首先品尝感到酸的物质定义为酸,感到有涩味的物质定义为碱;随着电化学的发展,形成了酸碱电离理论,能电离出H+的物质定义为酸,能电离出OH-的物质定义为碱。接着根据酸碱的对应关系、质子转移关系进行拓展讲解质子理论。这样的讲解和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推陈出新、充满活力的学科,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突出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从原子、分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学科,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因此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成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认识物质和学习化学反应可以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方面着手,增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训练。例如在铁还原硫酸铜的课堂教学中,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获得学习兴趣[3]。首先提出问题:铁钉表面的颜色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思考获得:银白色的铁钉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铜,这样学生从宏观上可以区分铜和铁。再从微观上探析铁把溶液中的铜离子还原为单质铜,然后用元素符号把这个氧化还原反应式写出来。然后着重分析反应前后电子得失和化合价的变化,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铜元素化合价从+2变为0,因此氧化铜为氧化剂。铁元素反应前为单质,失去电子生成铁离子,化合价从0变为+2,因此铁为还原剂。还可以拓展教学内容,根据实验情景,设计好问题,反应前后电子的总量有变化吗?让学生思考讨论,获得成就感。教师总结:虽然铜元素、铁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但是电子得失相等,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学科核心素养。
中学化学有效教学设计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意味着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化学有效教学设计的探究将成为贯彻发展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路径。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分析与研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知识体系、总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情境案例、创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趣味实验等,为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中学化学有效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质;有效教学设计;趣味实验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1],从“功利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2],成为了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的重大趋势与热点。中学阶段,化学学科是一门具有独特教育价值的理论与实验学科。关于化学学科的内容一方面包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研究得到的化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包含着化学家们观察与研究物质的方法、动手实验的实践经验[3]。这些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经验等都能极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如何将以上体现核心素养的内容融入到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中成为了本论文的研究重点。除此之外,通过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化学有效教学设计的探索,可优化化学课堂模式,转变教师传统刻板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有意义地建构学习。因此,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化学有效教学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
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
1.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如图1所示的几个方面,它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学习中学化学时,既要求学生能从最基础的宏观角度去观察物质结构,又要求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角度去解释结构特征。总的来说,素养一要求学生要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去学习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在化学上,物质的变化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因此,在学习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能关注反应前后物质转化过程,又能用变化的观念揭示各类化学变化的特征与规律。这就体现了素养二的要求。在化学学科中,化学原理、定理、结论等并不是凭空捏造的,都是科学家们根据各种证据进行假设、分析,进而得到证实,最终确立的。因此,素养三就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认知模型来解释物质的结构特征。更高层次是,学生能根据学习到的知识自主建构认识模型,更有效地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化学学科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要实现科学探究就需要做到实验态度端正,实验操作规范等。同时,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能用自己独一无二的想法去思考化学问题。这就是素养四的要求。素养五强调在化学实验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在此基础上要求实验操作时要具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同时,素养五也提出学习化学要具有社会责任感。
1.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