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学道德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学道德教育情境化研究
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培育优良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而言,在其心理和身体未达到成熟状态的时候,他们往往将道德教育、道德规范理解为外在的强制,并且由于我国的中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学习理论知识占据了他们的绝对多数时间。在中学生看来,道德教育成为他们必须背诵的对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对此,让中学生在道德情境中理解和接受道德教育将显得极为紧迫,即“道德情境是建构于现实道德环境基础之上的道德两难或多难选择情境。作为一种人类学习的间接方式,道德情境可以帮助学习者习得情境中隐藏的道德信息,积累道德经验,为在未来类似道德情境下的行为反应提供线索,促成价值观的形成”。
一、当前中学道德教育的主要不足之处
(一)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分离。
从目前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程看来,中学生一般只是将它们看作一种书面知识,因此,他们对于道德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接受仍然停留于理论认同、知识认同和逻辑认同层面,并没有从自己的心性生发出真实而合理的道德行动,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学的“虚拟道德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与社会的道德教育之间脱节。
中学生学习环境的封闭性和单纯性决定他们缺乏展开道德实践的具体场域,书本上的道德知识往往没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被验证。与复杂的社会生活相比,中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和道德状况是比较单一的,因此,他们可以选择的道德选项是清楚的;一旦他们与社会生活发生接触,种种道德冲突和道德两难情况将扑面而来,他们将陷入无所措手足的境地。
(三)缺乏道德自主性。
实效性农村中学道德教育论文
1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状况分析
一是纪律观念淡薄,自律能力差。如:不按学校要求约束自己,易受外界不良刺激影响等。二是责任感缺乏,不求上进。如: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自己不求上进还影响别人上进等。三是伦理观念淡薄,不服从师长管理。如:在家我行我素,动辄与家长发生冲突,在校不认真学习,破坏正常秩序等。四是诚信意识淡薄,常为自己开脱。如:不如实向家长反映学校要求,以各种借口向家长要钱,编造谎言为自己的违纪行为开脱等。从上述不良道德行为的状况可以看出:本校少数学生道德行为缺失的状况令人担忧,本校道德教育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2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尽管本校政教处和班主任在道德教育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升学率和重点率仍是社会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本校道德教育不能不围绕智育这个硬指标来进行,其实效性自然不高。二是重知识轻内化。本校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普遍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对其能否内化为学生道德行为却很少考虑,这就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知行脱节,教师们做了不少工作却难见实效,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高。笔者认为,衡量道德教育的实效不仅要看学生道德知识掌握了多少,更要看学生道德行为是否得到了明显改善。而要让学生道德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只有让学生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去自我教育并主动发展,才能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三是重感化轻惩戒。对学生道德行为的缺失,本校政教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往往只能以教育感化为主,期望其主动“弃邪归正”。如:针对少数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政教处和班主任做了不少工作却收效甚微。可一走入校外有明显禁止标志的地方,他们就能自觉遵守规定。这是因为一旦违反了那里的规定,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应对相关学生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惩戒。
3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本校少数学生道德行为缺失的状况和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本县其它农村中学也普遍存在。可见,提高农村中学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探索十分必要,也势在必行。
3.1不断更新理念,提升道德教育高度
网络时代下中学道德教育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彻底步入网络时代,在网络空间中,不论善行还是恶行的现象,都会被普遍地传播,由此,“怎样教育才能使身心未成熟的中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为自立的道德主体”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有学者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得出,现阶段“青少年‘获取科学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互联网’(46.2%),远远超过‘课堂教育’(3%)。家长及教师均认为‘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传媒’是‘网络’,其次是‘电视’……不同身份的网民群体、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对思想不成熟、辨别力和抵御力不强的青少年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必须深入地把握网络空间的本质特征,并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质,才能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道德品格。
一、中学道德教育在网络时代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网络依赖症。网络世界对于中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关注娱乐信息,另一个是获取知识信息。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巨大,一旦离开学校和要求严格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通过娱乐的方式来释放自己被压抑的身心,例如沉湎于网络游戏和影音娱乐节目,乃至形成“网络成瘾症”,他们对于游戏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于自身品格的培养。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中几乎包含了中学阶段全部的学习内容,因此,对学生而言,放弃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便是不道德的。
(二)不良信息的泛滥。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育和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但是成人社会的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色情、暴力、赌博、吸毒)不能过早和过多地渗入中学生的成长环境里,然而互联网因其开放性和自由流通性,成人世界的负面信息和人性的阴暗面可以被四处传播,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信息几乎无孔不入,极难被防范,其中,有的信息会影响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的信息会扰乱其精神世界,甚至致使中学生走上犯罪道路。
(三)缺乏责任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网络世界除了信息的自由流通外,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匿名性”,即接入互联网的人往往不以真实身份出现,这就为匿名者的言行尤其是恶劣的言行提供了“庇护”。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同时出于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国家的法律不会让他们承担与自身行为完全相应的责任,再加上互联网的匿名属性,中学生更容易推卸掉自身的责任。
(四)师长成为信息弱势群体。传统的中学道德教育以师长的教导和垂身示范为基础,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的主导权掌握在师长手里,中学生会把来自师长的道德教育视作外在的强制,缺乏主动学习和践行道德知识的动力。在互联网时代,中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兴趣度强于师长,并乐于从网络世界中获取道德知识和对道德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由此导致中学生知晓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案例比其师长更丰富,由是,师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很难道德教育中保持主导地位,逐渐变的弱势。
二、网络时代中学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小学德育建设分析
【摘要】有效开展小学德育建设工作需要整合德育资源和各方面力量。让小学生在道德认识和行动方面达成一致。结合学校特色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内涵。通过校本道德教育的开展,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实力,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在科学健康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之下,提升自身的德育素质。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建设;校本建设
在小学阶段,开展的道德教育工作,包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其中也包括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接纳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内涵以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涵。在小学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要综合道德教育的多渠道,多途径的特点。道德教育工作是德智体美劳综合教育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基础部分。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思想成长的阶段,现在我们给他们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成果。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比较单纯,极易学习和模仿,在他们的成长阶段如果没有正面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教育,极容易形成歪曲的人生观念。面对小学生在道德思想上认识不清以及道德行为严重缺乏当种种乱象,笔者认为小学道德体系建设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正确处理小学德育校本建设的关键内容
让德育工作成为学校整个德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要把握科学德育的理念,抓住校本德育建设的关键内容。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们能够接受学校德育工作的熏陶,在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学生也会带着正确的德育观念去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德育和智育也要自然联系在一起。通过开放式的道德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让学生能够分清是非善恶。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都要带着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目标,有效的完善德育的基本目标和实施体系。在小学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们的道德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在道德教育目标制定和具体的计划方面也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差异。所以,德育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也要考虑到在各学科渗透过程中,该遵循哪些基本的原则,开拓哪些具体的途径。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思想上的认可,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里,取得切实的教育效果。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德育校本课程的建设要能够促进学生们道德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形成学校的特色,避免只做表面文章,不追求实际效果的功利做法。要通过提前的调查了解以及毕业之后的访谈跟踪等方式,从长期的角度进行学校校本德育建设的效果评估。找到影响道德教育效果下降的具体因素,从而不断的修正道德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不断地提升道德教育的水平。
二、小学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
形成小学道德教育的显著特色,要从明确德育的重要内容方面做起,笔者认为重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小学道德教育渗透(5篇)
第一篇:小学体育教学道德教育渗透
摘要: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学中得到大力提倡的教学观念,不仅要求能够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各项技能,还要注重学生各项品质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美好品德。尤其在小学教学中,小学生正处在对外界产生认知的重要阶段,外界的不良因素对心性不成熟的小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十分重要。那么体育学科是一个留给学生放松、体验的学科,不同于文化学科的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利用有效的方式渗透道德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字:
小学体育;道德教育;有效策略
在小学教学中,体育教学的教学作用十分重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但是小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在体育运动中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指导,极有可能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并且在普及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渗透道德教育的优势,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于是小学体育教学成为了渗透素质教育的重点环节,那么我将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浅谈道德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
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措施
科研活动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已严重侵害了社会公众对科学家及科学界的信任度,这一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科研机构、大学、基金会等组织乃至国家层面的重视[1]。从教育、制度、监管、法律等方面有效地控制并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将是科研道德回归的重要保障。2007年1月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将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科研活动从项目申请、实施到成果形成和评价,到最终,每一阶段都有可能存在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本文从通过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成因及影响,提出合理的建议和防范措施,从各个方面抵制学术不端之风。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期刊出版中,期刊编辑部认为比较突出的学术不端行为是:一稿多投(85.3%)、同一学术成果重复发表(58.7%)、抄袭剽窃(49.7%)、署名不当(33.1%)[2-3]。抄袭剽窃、署名不当、故意隐匿重要参考文献这三项也是编辑部和学科专家公认比较突出的学术不端行为。一些学科专家对“隐匿重要参考文献”和“引文标注或注释不合理”这两种不端行为比较重视[4]。任何科研活动都是基于前人的基础,对他人成果不加以标注而直接引用,实际上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他人成果转化为自己的原创性成果,这种行为对于原作者来说是极大的伤害,也给整个学术交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影响
学术不端行为其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通常与人性、各国具体的学术环境和整个社会大环境存在密切相关性。有研究表明,科研人员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现实的利益诱惑、绩效至上主义和社会期望值过高[5]。学科专家认为期刊出版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指导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缺乏学术道德教育,作者意识欠缺”和“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机制不完善”,其中尤以“指导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最为突出,近80%的学科专家认同这一点[6]。设想科研评价体系导向一旦功利化,无疑将形成浓烈的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在无形中共同构筑一个利益怪圈并且使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扭曲一些科研人员的心灵和行为。这一点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原因。“学术道德教育缺失,作者意识薄弱”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2009年7月10日,中国科协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60%以上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我国科学界的科研道德素质有所下降,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学术不端是一种常见现象,相当比例科技工作者持宽容态度。显然科研群体对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点与学术道德教育不到位有着直接关系。同时,监督机制和惩戒制度不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这其中不可免除学术期刊自身的责任。
三、防范对策与建议
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是复杂的,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在于整个科学道德诚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仅仅依赖于科学界的自律、学术期刊加强审稿力度和惩戒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着手,全面防范抵制学术不端之风。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频繁在社会上曝光,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应对措施和处理办法。与此同时,成立了一些专门从事科研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建设的组织机构。在政府层面,有科技部的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等;在科技机构和大学层面,有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等。这些相关组织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研道德制度。比如,科技部于2006年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凋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中科学院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和《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07年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5年通过的《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宏观层面上为防范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有力保障。针对科技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亟须建立更加具体可操作的防范措施,建议从四个层面予以关注:(1)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法律法规比道德规约更具威慑力和约束力,因此建议国家层面应加强针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立法工作。(2)加强科学道德诚信教育,培养自律诚信的科学道德素质。比如,针对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开设科研道德课程,针对科研机构强化科研人员的岗前培训等。通过参加教育培训,认识学术不端的危害,明确科学研究的道德底线,自觉抵制学术不端之风。(3)制定学术期刊(或学科领域内期刊)通行的学术不端行为防范处理措施,并在同行期刊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机制。这一点对学术期刊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统计表明,高达97.4%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呼吁制定领域期刊通行的学术不端行为惩戒制度。(4)编辑部完善制度建设,在加强防范的同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例如,编辑部应根据审稿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补充修正期刊的审稿制度。《科学》在“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之后,特别添加三项措施补充其审稿制度,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要求论文所有作者指明自己在科研中的具体贡献;所有作者签署同意论文观点的声明;改进图像识别技术,利用科学招待会鉴定图片真伪。其实,从细节入手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是编辑部层面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最为切实有效的措施。
中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中学生道德教育陷入困境
1、传统道德观与多元文化下的道德观冲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一直流传到现今。在多元化文化影响下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开始多元化。由于道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基础都有所差别,传统道德观与现代多元文化下的道德观的冲突难以避免。当教师教给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时,学生可能说超前消费观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教师教给学生中庸之道时,学生可能会说我们应该需要与众不同、敢为人先。如何让学生继承与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观,使传统道德的精华在新的文化视域中依然璀璨。如何正确的引导中学生接受利于他们发展的一些新的现代道德观念。如何调整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之间的关系,是道德教育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的问题。
2、道德教育以一元为主导与学生的多元需求的矛盾
教师承担着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中学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基本上由社会主流文化所决定的、与社会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然而在多元文化下的今天,学生处在一个高度开放、自由的社会背景下,他们通过网络、电视,大众媒体不断了解各式各样的道德价值观念。这些道德价值观一改往日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单一性的道德教育。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特色,其内容也丰富多彩。中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接受能力快、认知能力较强的时期。而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教师进行整齐划一的道德教育,忽视学生的背景和现实需要,这样的德育不仅使学生难以真正接受,而且也不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
3、道德教育逐渐被忽视甚至扭曲
在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然而现代道德教育却逐渐偏倚。道德教育逐渐为智育让路。道德教育相关科目的学习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人们对道德教育逐渐形式化、要么将道德教育理解成只会讲空话的幌子,要么认为进行道德教育占用宝贵的学习时间。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道德水平究竟如何、身心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是否真正的实现全面发展统统被忽视。甚至有些学校还传递着扭曲的道德观念。某高三毕业班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努力迎接高考,在黑板写着没有高考,你们以后哪能比的上富二代、官二代。学校以这样一种观念,鼓励学生努力读书,告诉学生现在的学习努力就是为了将来的一份好工作,过上很好的物质生活。这样极具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下显然是不符合我们道德教育的要求。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问题思考
摘要:
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发现并思考目前我国中小学现存的道德教育问题是提升我国整体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就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现状作几点思考,以求发现问题引起共鸣,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
关键词: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思考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传承道德文明,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家。如今,我国的教育方针依旧是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不过,处于重大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道德教育似乎并不令人拍手称赞。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所表露的矛盾更为突出,不容小觑。
一、中小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德育工作者角色上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