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文本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比较文学学科整合思索
一、学科合并之合理性:学科整合
把“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两个学科合并为一个学科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成立比较文学系,这些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引起学界思考和争论。笔者以为,将“比较文学”放在师范院校中文系,并将它与“外国文学”合并为一个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种学科合并具有合理性,合并以后的中文系,其实就是比较文学系。从学科知识结构建构看,将“比较文学”放在中文系,相对于放在外语系,更为合理。这既是因为中文系诸学科具有接受“比较文学”的学科基础,还因为这样做有助于整合中文系诸学科。外语系的文学学科,仅仅是外国文学,而中文系的文学学科,既有中国文学,又有外国文学,还有文艺学等,在学科知识板块基本设置上具备了在汉语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在中文系中,“外国文学”的设置本身,给中文系学科整体带来一个可与中国文学互照互识的参照,使学生具有世界文学知识结构基础。但由于没有“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各门课程虽然在知识结构上具备整合基础,却各自封闭,缺乏沟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合并以后的中文系,通过输入新学科———“比较文学”,使原有的“世界文学”知识结构有了整合的学科理论,可以对整个中文系原有诸文学学科知识板块加以自觉整合。合并以后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赋予该学科整合中文系诸学科的功能,提升了“外国文学”在中文系的学科地位,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成为中文系诸学科整体中的结构要素。确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中文系学科整体之结构要素,意味着认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性质不局限于其自身,而要放大影响到中文系所有学科,使中文系诸学科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规定的基本性质下相互作用转换生成一个结构整体,具有传统中文系原来所不具备的新的性质和功能。
这种整合后的中文系之整体性质和功能是什么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世界文学”知识结构与视野、“比较文学”异质文化文学互照互识的基本方法,以及中西诗学核心概念等,将使中文系诸文学课程整体具有“世界文学”之整体性质。这种“世界文学”整体性质放大影响中文系诸传统学科,将使中文系原有诸学科相互作用转换为一个整体———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语文工作者的载体,将使传统中文系培养的能说会道的“笔杆子”,具有当下语文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世界文学”基本知识结构和全球视野。因此,“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在中文系之合并,在全球化时代,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怎样整合中文系原来分散孤立的诸学科呢?首先,从中文系本科一年级开始,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主持给学生讲“学术导引”课,让学生明白在本科四年学习过程中的总体要求,并与其他学科商讨确定读书写作的具体要求:文学课程要求背诵的基本篇目以及背诵要求、细读基本书目以及细读要求、学科小论文写作基本规范与基本要求、中国古代文献阅读基本要求、英语文献阅读基本要求等,让学生明白做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语文工作者应该在哪些方面打好扎实基础。
在中文系诸学科中,只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具有主持这种“学术导引”课程的宏观视野和整合能力。诚然,国别文学学科就具体文学事实研究可能更加深入,文艺学学科可能就具体理论研究更加具体,但应看到,封闭的国别文学学科不具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知识结构上贯穿中外、古今的跨越优势与互照互识的视野,传统的文艺学学科不具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文学实证基础。所以,在主持“学术导引”课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虽应与其他学科充分交流沟通,尊重其它学科的意见,但还是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主持统筹兼顾这种“学术导引”课程更为适宜。虽然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主持“学术引导”课程,但学生“世界文学”知识结构建构却不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个学科的任务,而应由中文系所有课程共同承担。中文系一、二、三年级专业基础课程,应落实各学科的背诵要求、阅读要求,以及学科小论文写作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三年级(或四年级)“比较文学概论”课程讲授比较文学基本精神、基本方法等,使中文系所开设的专业学科相互沟通,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汉语语境下的“世界文学”。一年级的“学术导引”课,与四年级的“比较文学概论”互相呼应,因此,“学术导引”课程可以视为“比较文学”课程的一部分,课时由“比较文学概论”课时拨出。最后,通过四年级毕业论文写作,学生在汉语语境下“世界文学”知识结构基础上选择题目,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表达自己观点。学生四年级毕业论文题目未必涉及中西文学比较,但是,由于学生论文题目是在汉语语境下“世界文学”总体知识结构基础上对某一具体问题的选择,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与传统的中文系学生相比,通常具有更自觉的世界眼光,具有跨文化语境的知识结构和学养,具有与世界沟通的能力,更适应21世纪全球化发展的跨文化交流需要。
二、学科合并方式:学科独立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合并?目前的现状是不同学校处于各自尝试阶段:有的学校把比较文学的内容放在外国文学课程中讲授,有的学校严格坚守两个学科的各自边界,两门课程分开讲授,并强调各自学科的独立性。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中指出,子结构保持自己的结构边界、结构平衡、结构转换规律参与更大结构构造的自我调整性,是结构的三大特点之一。[1](1-11)从理论上讲,如果“世界文学”知识结构是一个整体,“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国别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等理论课程,都是其中的部分。各学科要参与世界文学知识结构建构,都应该保持自己作为子结构的结构边界、结构构成元素以及结构要素等。“世界文学”作为更大结构对中文系包括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课程整合,不是打乱各学科的边界,随意改变各课程的特定对象,而是中文系诸学科保持各自学科独立性、自足性前提下的结构转换,在保证各自学科的学科边界与独特学科对象稳定性前提下整合。学生跨越异质文化的知识结构与世界眼光,是中文系各独立学科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核心相互作用转换生成的新的整体结构性质与结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中文系诸学科不仅需要各自保持自己的学科独立性,还要保证自己学科的扎实基础,这既是中文系诸学科整合之绝对前提,也是“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科合并之绝对前提。没有各学科之独立边界,“比较文学”主观随意地放在国别文学课程中讲述,学生没有各自学科的扎实基础,很有可能不同学科知识混同于一大锅浆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把比较文学有关基本概念说得头头是道,但不仅学不好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也不可能学好。从文学知识结构看,只有在完整的中外国别文学基础上,才能完成“世界文学”知识建构。如果中文系学生只具备“中国文学”的知识结构,没有相应的“外国文学”知识结构,就缺乏“世界文学”观念上互照互识的基本参照,不具备进一步学习“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准备。反之亦然。如果学生不具备完整的外国文学知识结构,这时给学生讲授“比较文学”课程,对学生来说,就只是能指的游戏,学生根本不具备接受这些概念的期待视野。#p#分页标题#e#
三、学科基础:双语双文本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格式
0引言
国内高校大量使用微软公司的Word字处理软件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有较严格的格式要求,人工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均较低,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学位论文格式自动检测系统。安徽工业大学的陈国胜、何宗明老师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一种基于XML技术的Word文档录入及格式检测系统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Word文档和XML文档的相互转换,设计了一个Word文档录入和格式检测模型系统,但是该系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需要改进文档格式检测机制,进一步实现Excel接口和XSTL转化接口;东北电力大学的阚运奇老师在2012年提出一种基于VBA的方法,该方法需使用VBA技术操作宏,普通用户难以使用;隋欣、张军辉在2013年提出了一种基于.NET的文档信息提取解析方式,该方法仅仅读取到了文档内部的文本、标题、目录和表格信息,但对文档的样式信息提取并没有涉及。虽然不少学者提出了各种操作文档的想法,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方便有效的系统供人们对大量相同格式要求的论文进行检测。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OpenXML格式规范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自动检测系统,该系统利用自动化方法检测docx格式论文文档,可以提高用户编辑学位论文的效率,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1系统功能设计
本方法的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包括单元定位模块、格式提取模块、对比模块三个模块。单元定位模块包括封面定位子模块、独创性声明定位子模块、标题定位子模块等11个子模块,功能为分别定位论文的各个特定部位,获取对应的XML信息。格式提取模块包括段落属性提取子模块和特殊格式属性提取子模块两个子模块。段落属性提取子模块的功能是提取待测论文每个部分共有的段落属性,如每个段落的字体、字号、段间距。特殊格式属性提取子模块的功能是提取除段落属性之外的其他格式,如参考文献样式提取、图和表所在章节的标题名称提取。对比模块包括规则配置文件、规则对比子模块、报告生成子模块三个部分。规则配置文件的功能是存储模板论文规定的规则,是检测待测论文正确与否的标准。规则对比子模块的功能是将待测论文的格式特征与规则配置文件配置的规则进行对比,判断格式的正误。报告生成子模块的功能是获取规则对比子模块中检测到的错误信息并写入检测报告中。
2单元定位模块
由于本系统处理的是论文各个部分的格式,如何准确地定位各部分以及如何精准地切割就显得至关重要。以下列出论文中几个关键部分的定位算法。
2.1正文定位算法
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摘要:实践型毕业论文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之一。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英语专业在2018届毕业生中试点开展了以社会实践报告和翻译实践报告为主的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探索,效果良好。最后分析了实践型毕业论文推广的可行性和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以期抛砖引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
关键词: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0引言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始终秉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开拓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道路。英语专业根据学校定位,思索上海本地和周边地区对英语类人才的需求,以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的建设要求为参照,旨在培养职业特色鲜明、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应用型本科注重理论和实践、实习、实训的密切结合,尤其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实效。“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构建。需要构建从课内系统、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1]作为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毕业论文(设计)如何摆脱传统的理论性课题的窠臼,做到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和项目相结合,是各个应用型本科专业都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也是应用型英语专业探索尝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1问题的提出
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诟病由来已久,本科毕业论文该不该取消的辩论也时有发生。虽然学术界鲜有大张旗鼓支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但是持有区别对待态度的学者却不乏其人,比如,“本科毕业论文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专业特点加以区分”[2]“是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做出合适的选择,而不应该一刀切地都写毕业论文或者全部取消毕业论文。”[3]反对取消的学者则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就等于干脆取消了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综合考核,连教育质量如何我们都无从测量和判断了。退一步讲,就算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门课程,也不能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取消。”[4]“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锻炼,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等。”[3]基于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不利于本科各个专业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强调“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们要思索的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英语专业2016—2017学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本科专业自主评估,在上海市教育评估院2017年4月出具的本科专业评估达标报告中肯定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规范性,同时也指出“论文选题多为自选,几乎没有来自科研项目的课题,来自生产实际的课题也很少”。针对这种反馈,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对实践能力的突出要求,英语专业积极探索如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下进行论文改革,试点推进和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吻合的实践类论文。
2英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尝试
中外语言学期刊摘要语步结构对比探究
【摘要】论文摘要作为期刊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期刊论文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重要概括作用,同时也对论文检索,发表有着重大意义。本研究从2015-2010年影响因子较高的国际SSCI语言学期刊和国内CSSCI语言学期刊中共选取200篇论文摘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标注,Antconc软件统计频率和卡方检验的研究方法,从语步数量和语步分布频率分析其语步结构构成。结果显示,国际语言学期刊摘要语步更加完整,背景语步和结论语步数量都高于国内语言学期刊摘要。国内语言学期刊作者更倾向于用嵌入性语步交代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相比较之下,国际期刊更倾向于用独立语步交代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此项研究可为摘要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语言学;摘要;语步结构
体裁是具有一系列具有明确目的的交际事件,体裁特定的语篇结构和语篇结构由其交际目的决定(Swales,1990)。摘要具有独特的体裁特征。摘要是学术论文的精华组成部分,对于新手写作者来说,掌握写作摘要的技巧对于进入他们所在学科的话语社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Pho,2008)。英文摘要撰写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期刊的国际检索和收录有直接的影响(李芝、成晓敏,2020)。中文摘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同样对国内期刊收录和检索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术论文摘要的“四语步模型”由Bhatia(1993)提出,根据此模型,学术论文摘要主要由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四部分构成,但是五语步模型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Jiang&Hyland,2017;Swales&Feak,2009;Hyland,2004;DosSantos,1996),即背景、引言、方法、结果和结论语步。
一、文献综述
近些年学者们从元话语,修辞语步,语法复杂度,词块使用角度,名词化,语篇策略等角度研究摘要(Abdulaal,2020;Fauzanetal.,2020;Liu&Lu,2019;岳蕾,张奕,2018;李晓红,2017)。也有一些学者从语步角度对语言学期刊的摘要进行研究。有研究从教学研究目的出发,比如蔡基康(2019)基于语步辨认对中国本科生专业期刊英语论文进行读写研究,研究的实验对象为67名本科生,学生被要求对英语论文进行语步辨读,元话语辩读和相关语言表达的辨读,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来评估这种语类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出学生的语类能力,读写能力和科研能力有显著提高。有研究从期刊语步对比研究的目的出发,刘胜莲和魏万德(2008)基于四语步模型对比分析了中外40篇英文摘要,结果发现国际期刊的摘要绝大多数为含四个语步的完整结构,而多数国内期刊摘要仅由二到三个语步构成。黄萍(2007)基于四语步模型对64篇中外语言学领域类学术期刊摘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国内期刊的混合语步多于国际期刊。胡芳(2007)把摘要结构划分为七个结构,对64篇中外语言学领域类学术期刊摘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英文摘要中的研究背景出现频率高于中文摘要。中文语料中的研究设计常常嵌入研究目的之中。研究结果在中文语料中的出现频率高于英文语料。综上所述,学者们基于不同语步模型对语步进行研究,但缺少基于五语步模型对近五年中外语言学期刊摘要语步结构进行的对比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五语步模型,对2015-2020年的国内外核心语言学期刊进行语步结构对比研究,以发现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从而为学术论文摘要写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语料
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探索
[摘要]
在全国重点学科遴选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各高校的中文学科应适时调整学科建设目标和具体路径,回归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与科研的自身规律。具体而言,在师资建设方面,应着力实现教研团队的梯队化,合理分工;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提升教学质量,夯实学生基础,并树立学术自信;在科研工作方面,应注重学术内涵导向与质量提升,兼顾基础与应用两个维度;在学科结构方面,应整合内部二级学科的力量,并与其他学科实现协同创新。在上述路径的具体实践中,应该结合本校、本系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建设。
[关键词]
中文学科;学科建设;师资;建设路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有重点地建设一批一流学科已经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学科建设由成规模的快速发展向常态化的内涵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中国语言文学作为我国高校中发展历史长、学科分布广的基础性学科,如何全面、合理地开展学科建设,是亟待探索的问题。当然,学科建设的路径本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当在尊重学术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各自学科的发展历史量体裁衣地进行路径探索。不过,站在学科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在中文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历史演进中,在不同地域、类别的高校各自的探索中,也存在着一些可通约的经验和“家族相似”的问题。这些都是在中文学科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产生的,值得深入思考和总结。笔者以为,中文学科的学科建设要尊重历史、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师资建设:实现教研团队合理配置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不少高校高薪招聘学科带头人,甚至招聘多名学科带头人在某一个二级学科内细分下级方向。与此同时,中文一级学科的学位点数量较多,各层次毕业生人满为患。而在以往,为了冲击重点学科、增设学位点,不少高校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使得年轻学者愈来愈难在高校就职。这也造成了高校中文学科人才断层、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先导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远见的学科建设规划首先必然要考虑师资梯队的合理搭建,这有助于保持教学水平的稳定以及长远的学术研究、传承和学科持续发展。中文学科作为传统的人文基础学科,更是如此。对于中文学科而言,学术研究的传承性、学术积累的必要性体现得十分明显。中文学科的人才培养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决定了知识积累和传播、学术研究与创新都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范式转换,而更多地呈现出知识谱系的稳定化和学术研究中的路径依赖。中文学科建设中人才梯队的合理配置本身与中文学术传统的传承密切相关,因此,调整师资结构、搭建有助于学科建设和长远发展的教研团队就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讲,从中文学科教学需要和科研工作的实际出发,建设一级学科时,既要考虑二级学科间师资配备的平衡,也要着眼于在各个二级学科搭建“首席专家———中年骨干———青年人才”的三级梯队,并结合中文学科的特点,使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的任务区别化、明晰化。首席专家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的是引领与示范作用,既要考虑如何提升学科竞争力,也要积极参与一级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年骨干应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实践;青年人才重在积累、学习,进而在继承的基础上谋求发展。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中文学科的教学科研强调的是学术素养在积累中逐渐养成,所以不能为了完成科研制表而对不同年龄段的学者提出相同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一种现象:许多青年人才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中,都如章学诚所概括的:“所见出于前人,不知即是前人之遗绪……盖其所见,能过前人者,慧有余也。抑亦后起之智虑所应尔也,不知即是前人遗蕴者,识不足也。”[1]这一方面体现在缺乏积累而将学术浪费视为学术创新;另一方面使得青年教师的判断力有限,无法在教学中传授真知灼见。基于此,可以看出合理的师资配置将形成一种教研人员成长的良性循环,这也将有助于中文学科发展的持续性。中文学科上承两千年古代学术,近有约百年的国际交流,传统流脉和国际视野在最近三十年的加速融合,使各高校的中文学科更加需要长期的、有序的师资代际更迭,进而形成自身学风、学脉、学派,并使本学科在学术界具有持续的影响力。
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古代文学论文
一、选题能力的培养
古代文学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学科。该课程开设周期为四个学期,学时为288学时,周期与学时数均超过中文专业其他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近几年铜仁学院古代文学学科相关论题的毕业论文撰写数量却只占到每届学生总人数的10%左右,明显低于语言学科中方言学的50%以上。据调查,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地方,他们普遍认为对方言学的相关问题比较熟悉,收集、整理资料较为方便,而古代文学学科则不具备上述优势。此外,即便学生以古代文学相关问题作为毕业论文论题,若没有教师提供的参考题目,学生自主确立的题目往往不具备研究的可行性。由此,培养学生的选题兴趣以及选题能力成为培养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兴趣固然跟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积累与学识相关,但毕竟古代文学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中占了两年的时间,学习兴趣在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索性学习的习惯。可在每学习一章节之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增进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也可以在每学习一章节之后,留下若干思考题,逐渐养成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所思考的问题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将来毕业论文的选题,如在讲述辛弃疾词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辛弃疾词风豪放的原因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展开了一些讨论,有的学生在课外仍旧继续探讨这一问题,并有意将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在此范围之内。这便是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并为将来的毕业论文寻找素材的一个鲜活例子。另外,鼓励学生将选题的方向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不但论文撰写过程会具有趣味性,还可为活跃当地文化建设贡献微薄之力,如有的学生就以收集当地史志及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明了其变迁发展为选题,开展了一些可行性的研究。具体选题时,有几方面值得注意:第一,选题大小要合适,得量力而行。切忌选择选面太大、问题太深奥、自己把握不准、难以驾驭的论题。例如,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某位古代文人人生经历的触动,以《青楼名妓促生古代文豪》为论题,想要研究古代文豪产生的动因,并将原因归之于青楼名妓的推动,显然过于片面。并且古代文豪何其多,他们的生活经历也无从全面把握。第二,选题须有一定新意。或新题新作,或老题新作,尽可能在观点、材料、研究方法、立论角度之上有所创新。就近几届学生的具体情况看来,他们往往在选题之前没有很好地研究选题资料的综述,不仅论题创新不够,且研究意义缺乏。第三,命题用语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晦涩、啰嗦。有的学生以《论纳兰词之美》为题,题意就比较含糊了,到底是要谈论纳兰词的情感美、意境美、意象美,还是其他的呢?相应地,命题不清,与之对应的论文主体内容也就不会明确。
二、收集、阅读与整理材料能力的培养
在拟定好论文题目后,一些学生往往急于撰写,写作的时候却又苦于没有素材,搜肠刮肚,痛苦万分。荀子曾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与其自己冥思苦想,还不如尽可能地去围绕论题收集、阅读、整理相关前人留下的资料。只有收集、阅读、整理了相关材料,才能熟悉所写内容,进而确定论点,拟定写作思路,并寻找出支撑论点的论据。收集材料时要注意必须围绕论题进行,范围不宜扩大或缩小。因为扩大则浪费时间精力,缩小则不能对所论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把握。例如,有一学生写作题为《论李贺‘马诗’中所体现的命运悲情》的论文,收集了李贺的诗集、年谱、传记以及以李贺“马诗”为题的论文,但仍不算完整,缺少了与生命、悲剧相关的理论性书籍,以及李贺诗歌中体现的悲情命运的一类论文。收集完材料之后则是阅读材料。若收集的材料较多,也可以边收集边阅读。阅读时要记笔记。阅读诗集时必须标记下与论题相关的诗歌、诗句,并记下自己的理解与体会。阅读年谱、传记时,也要对关乎论题的句子、段落进行摘录、理解与阐发,并录下页码及书的版权,以备后用。阅读论文时,则须对该论文观点进行总结,对与论题相关的片段及观点进行摘录,所摘录内容后也得标明文章名、期次及出版单位等。除记笔记外,阅读时还要时时联系论题认真思考体会,力求寻找出写作的思路。阅读材料完毕要及时整理材料。一方面要梳理出该论题的研究现状。思考关于这个论题别人研究了些什么,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道理等问题,在考问别人的同时,也逐渐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找到研究论题的突破口,在梳理研究现状的过程中,对于他人没有涉及的,或涉及不够深刻甚至错误的方面,找出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继而围绕具体的问题再反复收集有关作品、作家生平、理论、思想等进行阅读、整理,力争使自己的写作思路逐渐清晰,甚至初步找出一些论证所需要的论据。由上可见,收集、整理、阅读材料都有章法可依,并不是困难之事。然而,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普遍表现出对材料的收集、整理不够重视,只是简单找两三篇文章,若跟自己论文论题相似,就直接将之转摘至自己论文之中。此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关,但也与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对此方面能力的培养相关。如果在两年的学习时间中,教师适当地教授相关方法,并不时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去搜集、整理前人对此问题的资料,在写作毕业论文时情况自然会有所改观。
三、撰写提纲能力的培养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提纲的撰写也是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学生却意识不到此点,往往在论文题目拟定之后,就着力于初稿的写作。初稿完成后交给指导老师,老师却因文章结构混乱、中心不明而令其拟好提纲之后,重新写作。例如,一学生论文论题为《论<水浒传>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中心内容应是分析李师师的形象特征,而他的初稿却大篇幅地探讨李师师与宋徽宗的关系,探寻李师师借何以吸引宋徽宗,宋徽宗在《水浒传》中的形象,李师师对“梁山招安”的重要性等问题。因此,在动手写作之前拟定好提纲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撰写提纲的思路,可以从三个基本问题着手。第一,“是什么”,即论题所谈的问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前面提到的《论<水浒传>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一题,首先要弄清楚李师师的人物形象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此论题主要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怎么样”,即论题所谈表现得怎样,有何价值与意义?如果对李师师人物形象特征谈清楚了,进一步还可以谈谈小说中这个人物塑造得如何?第三,“为什么”,即寻找论题所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如论题《论李贺诗歌中的鬼魂世界》的提纲,解决诗中鬼魂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外,还可以寻求为什么“是如此”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在李贺诗中写作了这样一个“鬼魂世界”?如此深入研究下去,论题所论就更为深刻了。另外,撰写提纲时要注意理清大小纲目。论文有几个大观点?几个小观点?每个观点的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都要清晰地列出来。还要注意分清主次详略。哪一部分是重点?哪个论据主要说明哪个问题?哪一部分是次要点?哪些论据要简单说明哪个问题?只有这样,整篇论文才会主次分明、清晰明了。在提纲撰写完毕之后,也要注意推敲、修改提纲。看看题目是否恰当;检查提纲的结构是否合理,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斟酌提纲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拟好提纲之后切记要及时和指导老师沟通,相互交换意见。当然,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拟写提纲的训练,在真正写作毕业论文时是易于拟好提纲的。其实,从平常课后一些思考题的回答做起,就可以试着去拟写提纲,这样回答问题的条理也就会更为清晰。学年论文的撰写更是可以如此,真正到毕业论文撰写时,也就胸有成竹了。
四、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
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词块使用
自20世界70年代“词块”应用到语言教学领域,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词块整存整取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正确性和流畅度。鉴于学术论文是对学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研究词块能力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参照本族语语料或期刊论文语料对比研究学术论文中的词块使用特征及差异,肖庚生,陈欣[1]和张海英[2]参照本族语料库对比分析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论文中词块使用特点,徐昉[3]参照国际应用语言学权威刊物的语料,研究不同学历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术论文中词块的使用特点及发展特征,鲜有涉足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同学历英语毕业论文中词块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因此,本研究运用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研究英语专业不同水平学习者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词块使用差异,并由此对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提出建议。
一、研究设计
1.理论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语料库工具的不断发展,语言学者不断加深对“词块”的研究,认识到“词块”广泛存在于语言中,但“词块”的术语仍林林总总,如词块(chunk)、词汇短语(lexicalphrase)、词束(lexicalbundle)、词丛(cluster)、程式化序列/表达(formulaicsequence/expression)、短语结构(phraseology)、多词单位/表达、复现词组以及计算语言学界常采用的“n元结构”(N-gram)[4]。尽管词块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研究者们普遍认同词块是便于整体储存和使用的词汇序列。其中,美国语言学家Biberetal将词块界定为扩展化搭配(extendedcollocation),即语料中出现的词组合,包括两词组合、三词组合、四词组合乃至四词以上组合,词块可以独立建构句子或者话语,承载一定语法、语用乃至语篇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讲,词块是最小的形式与意义融合体[5]。Biberetal根据词块的语法特征将学术书面语中的词块分为12类,如表1。本研究在Biberetal对词块的分类基础上将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词块概括为动词类词块、名词类词块、从句类词块、介词类词块、被动句类词块和其他词块6类。
2.研究语料
本研究的语料为某高校2015年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所有论文都经过导师认真审查,并由论文评委组严格按照毕业论文评分标准给予答辩分数。本研究按照论文答辩分数将其分为3组:85分以上为英语水平相对高的高分组,84~75分为英语水平居中的中分组,74~60分为英语水平相对差的低分组。每组各随机抽取16篇论文,其中文学方向论文28篇,语言学方向6篇,教学方向1篇,翻译方向13篇,每篇长度为3000~5000词不等,共计230224词。本研究通过对比高、中、低分组提取其中的词块,分析以下三个问题。(1)高、中、低分组本科毕业论文中,各长度词块使用情况是怎样的?(2)高、中、低分组本科毕业论文中,词块使用的结构类型是否有相似性?(3)不同水平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词块使用方面有哪些共存问题?
3.研究方法
科幻文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思考
内容摘要:该论文主要探讨科幻文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所在。首先,简述科幻文学教育的意义。其次,通过探讨国内大学科幻文学教育现状,指出目前国内大学阶段科幻文学教育的问题点。再者,以厄休拉•勒古恩的短篇小说集《变化的位面》为例,试论大学教学中具体教学方案。
关键词:科幻文学;大学教育;厄休拉•勒古恩;文学想象力;实际教学方案
进入一个科学带来巨大变化的时代,曾属于低等文学的科幻文学,变得愈发重要,已成为主流文学之一。虽然国内正掀起科幻热,然而对科幻文学的研究以及教育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论文分三个部分重点探讨科幻文学 在 大学 阶 段 教 育 中 的 价 值所在:首先,简述科幻文学教育的意义所在。其次,通过了解国内大学科幻文学教育现状,探讨具体问题。再者,以厄休拉•勒古恩的短篇小说集《变化的位面》为例,探讨大学阶段科幻文学的具体教学方案。
一.科幻文学教育的意义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与信息的大爆炸,科幻文学在文学领域变得越发重要,已成为当代主流文学之一。科幻文学的魔力不仅限于文学价值上,其教育意义也是科幻文学登上主流文学地位的因素之一。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科幻文学的教育意义:首先,科幻文学所具备的文学想象可以吸引不同年龄段读者对科学的兴趣。科幻文学如同少年儿童文学那 样 具有 非 凡想 象力,不仅受少年儿童读者的喜爱,而且还滋生了一批又一批以成年为主的科幻迷读者群。著名科幻作 家 艾 萨 克•阿 西 莫 夫(IsaacAsimov)认为:“作为一种‘事实’的来源,科幻小说可能是不可靠的,因为小说中 的 知识 可 能是 错 误的,或者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毫无疑问的是,无论科幻小说的科学背景是偶然的疏忽之过,还是因情节的特殊所需而故意安排的错误,抑或仅仅是因科学进步所带来的落伍,只要故事本身有趣,它就是有用的。我想表达的是把科幻小说作为一种唤起对科学的兴趣的方式,这一点却是绝对没错的”(44)。其次,可以通过阅读注重科学思维的科幻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考能力。纵观科幻文学的发展,科幻文学演变与科学发展紧密连接。20世纪初,科幻文学作品主要发表在各种科幻杂志上[1]。在这些杂志上发表的科幻作品虽受广大读者的热爱,然而仅被视为一种娱乐、或青少年与儿童教育的辅助阅读,甚至被称之为可笑的伪科学、或低俗文学作品而已。进入21世纪,大部分学者公认科幻文学具备有效阐释科学的叙事能力,因此,一些写作能力较强的科学家以小说形式尝试解释科学理论。不仅如此,科幻小说虽然不属于科学领域,但与科学方法有所联系。因此刘英团认为,“童话的幻想是注定要破灭的幻想”,而“科幻却不同,‘科学幻想’走着一条与‘童话幻想’相反的路,如果孩子们读过科幻,随着他们的成长,科学幻想不会破灭,反而变得越来越真实,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想象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1)。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Le Guin)认为这种科幻文学的想象如同“思想实验”,而这种实验就像“爱因斯坦在移动电梯里射入光线,或像薛定谔把猫放进盒子做实验是一样的原理”(9)。简而言之,科幻文学的科幻想象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科学想像,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再者,科幻小说可以用文学方式有效地探讨科学伦理问题。例如,厄休拉•勒古恩在科幻小说《黑暗的 左 手》(The Left Handof Darkness)中,通过构建一个消除性别整体性的一个外星球,探讨性别差异的伦理问题。而这种伦理问题不仅与现实有关,而且与即将面临的未来也息息相关。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主张,“我们也许即将跨入一个后人类的未来,在那未来中,科学将逐渐赐予我们改变‘人类本质’的能力”(216),其主张主要针对当代基因生物技术所带来的对人类身体的变化而言的。换言之,当未来技术可以轻易地改变人类的本质时,人类将如何面对人类自身的问题,这也是诸多科幻作品中所探 讨的 主 题 。石黑 一 雄(Kazuo Ishiguro)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提出了克隆人作为生命体的伦理问题,故事中主人公发现他们自己的存在仅仅为人类捐献器官而活着,而人类肆意掠夺克隆人的器官,只为延长他们自己的生命。小说以批评的视角探究以人类利益为主的科技弊端。而这种虚构的作品,为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提供有力的借鉴。
二.科幻文学在国内大学教育现状
很多人认同科幻作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儿童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同时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因而一些中小学校选用科幻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国内,系统地研究科幻文学理论以及科幻文学教育的吴岩教授在访谈中提到了较为成功的教学案例,他认为“在我国,最有说服力的是北京人民大学附中王崎校长领导的科幻 物理 学 教学 小组。他们开设的《科幻物理学》课程很大程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探究能力,学生还通过科幻故事感受到了科学跟现实的紧密关系,了解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等更严肃的社会问题。我感到这样的科学教育,就是成功的科学教育”(2)。但是,吴岩又指出我国青少年儿童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差强人意,主要问题是“应试压力之下那种看起来行之有效的知识灌输模式。事实上,这种模式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使他们成为一个有基本科学处世能力的人的目标。更可悲的是,随着应试教育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盘剥的加重,孩子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日渐衰落。这种状况必将给我国的科技人才培养造成灭顶之灾”(1)。科幻文学的教育并不应仅限于青少年儿童阶段,理应扩大到高等教育当中。相比学生喜欢科幻文学作品的程度来讲,国内对科幻文学教育的重 视 度 明显 不足,对科幻文学作品的熟悉度也极其缺乏。虽然科幻文学属于文学的一种,国内大学文学类专业很少涉及科幻文学作品的学习与研究,更不用说其他的专业了。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科幻文学研究团队为以北京师范大学吴岩教授负责的团队,该团队从科幻文学课程设计以及学科体系建设,到出版系列国内外科幻文学研究著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根据吴岩教授的研究资料来看,国内大学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科幻课程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此时期,开设过科幻文学课程的大学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和杭州大学英语系等。进入9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本科开设了以中文讲授的“科幻小说评论与研究课程”;2003年开始招收“科幻方向”的硕士研究生(387)。近年来,国内不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侨大学、四川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 也纷纷在中文专业以及英文专业设立相关科幻文学专业选修课程及公共选修课程,其课程主要有:科幻作品分析、科幻文学理论、或科幻创意写作课等。这些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科幻文学作品,力求提高大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或培养跨领域学习能力等。相比 欧 美 高 校 科 幻 教 育 规模,国内大学科幻教育明显滞后。首先,科幻教材资源有限。目前国内大学主要使用的教材为南开大学出版的《英美科幻小说史》以及国内外经典科幻文本为主。其次,国外科幻文学教学被视为创意写作 (creative writing) 重要体裁之一,因为科幻文学具有的文学幻想可以激发创意写作。相比国外,虽然国内各个大学以学生自主组织的科幻协会不断追求创意写作方面的发展,然而这些自发性发展缺乏理论指导。再者,国内大部分科幻课程都设立在中文或英文系,而大多数文科学生欠缺对较难的科学概念的理解。也就是说,文本的解读缺乏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