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石油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石油论文

EPCC项目设计管理中石油工程论文

1EPCC项目设计管理组织结构

相对于传统的业主主导采购,设计、施工和试运分别分包的项目模式,海外石油工程建设项目采用的EPCC总承包模式中,设计分包商的设计对于工程经济性有很大影响,在工程建设期间由于设计造成的不可控制风险大部分由业主转嫁给了总承包商。因此,EPCC项目对于总承包商的设计技术管理水平及协调能力要求高。

1.1EPCC项目应设置设计技术部

除项目主管设计、技术的领导外,EPCC项目应设置设计技术部,设计技术部在项目前期将主要负责详细设计的管理工作,详细设计基本结束后,设计技术部相关工程师将转移到现场,为现场施工和试运提供技术支持。除部门经理、副经理、计划工程师等管理人员外,还应配有各主要专业工程师,如,工艺、配管、动(静)设备、电气、仪表、土建、结构工程师等。工程师的首要条件是精通专业,熟悉国际主流设计标准,能够在本专业范围内对设计分包商提交的设计文件进行审核并确定技术方案,同时,应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外文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用外语探讨和解决专业技术问题。

1.2详细设计团队管理

为对设计分包商有效地进行管理,原则上应考虑设计总承包模式,将EPCC项目的详细设计工作分包给一家设计公司。若设计分包商将其中的一部分设计工作分包,分包公司资质及工作范围切割需得到总承包商设计技术部批准,由设计分包商对分包公司进行管理并对整体设计质量和进度负责。设计分包商应成立单独的设计项目组,配有设计经理、副经理、计划工程师等管理人员,同时,各专业应选调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外语能力,并且熟悉国际主流设计标准的工程师。总承包商设计技术部应对设计项目组主要人员逐一进行面试并决定是否录用,一旦录用,若设计项目组主要人员退出项目必须得到总承包商设计技术部的批准。

1.3详细设计管理决策机制

阅读全文

石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特征。针对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立足于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兼顾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在动态的阶梯式培养理念指导下,以多个培养平台为基础、以“问题—目标—体系—效果”为思路,从专业知识与前沿视野、实践能力锻炼和实践能力提升等3个层次以及案例分析、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等3个环节,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利用团队协作的优势构建石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特征,应立足于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兼顾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引导研究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一)应用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以理论指导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

实践的基础在于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学习,激发研究生参与并开展实践的热情,逐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因此,应用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案例分析、实际训练等环节;不仅要由校内导师负责制定和实施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而且要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突出实践性。

(二)多渠道的应用实践锻炼,以实战锻造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全文

石油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

一、中心实验教学体系和平台

按照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需要,本着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原则,在统筹建设与石油天然气工程紧密相关的专业实验室基础上,进一步把与中石油合作共建的校内“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以及“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石油重庆气矿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8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机整合,并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大型设备共享中心为纽带,搭建了一个重点面向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地质学等专业,同时兼顾辐射石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油田化学、安全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全流程训练的大石油工程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

二、中心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中心根据所建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了分层次、分模块的实验教学内容建设,形成了“多模块、分层次、重实践”的实验教学内容。按照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全面、系统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在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设置上注重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四者之间的有机衔接和推进;注重传统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内容的合理分布,加强科研、工程和企业应用实践的密切联系,及时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更新、补充相关实验项目;加大模拟仿真与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石油工程相关专业学生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体现了石油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不断整合、开发实验项目,优化课程实验体系

中心主要专业课程实验分为课带实验和独立开课实验两种形式,同时又分为基本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目前面向全校10余个专业开设课程实验31门、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类课程37门,覆盖了大部分石油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程,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及社会开放,每年完成实验教学学时约27万人/时。在内容设置上由简单到综合,由课程训练到专业训练,最后再开展大工程综合性实践训练,逐级推进。在实验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整合课程资源,逐步淘汰了一些陈旧的、与工程实际有所脱节的实验项目,降低了基本型实验比例,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并不断进行了完善。

(1)按照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进行实验项目整合。主要是对部分基础性实验项目进行整合改造,使之满足资源充分利用的要求。例如:把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地质学等石油天然气大类中的基础实验课程(如渗流力学、油层物理等)进行整合。又如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的油品分析实验室和石油天然气化工实验室,承担了油田应用化学、钻井液工艺原理、石油化工工艺学等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实验,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钻井液性能测定等类似实验室进行了整合。

阅读全文

创新科研管理提升科技能力研究

摘要:科研管理不但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而且可以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文章结合润滑油行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年来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总结了科研管理过程中的创新管理方法,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科研管理可有效驱动科技创新和科研创效工作,显著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科研管理;科技创新;策略;企业

1概述

科研管理是指运用调查研究、计划规划、决策实施、修正监督等方法或手段,有效管理分配一定的资源,以较优方式达到预期总体目标,提高企业的科研效率和竞争力[1]。企业开展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技术攻关均属于科研项目,是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2-3]。科技创新是企业为获得潜在赢利能力,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建立更加高效的生产系统、推出新的生产方法或工艺,研制开发、应用推广、迭代更新等一系列技术活动的集合,是科研管理的目标[4,5]。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就是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科研管理流程,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并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4-6]。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科研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科技竞争力,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7-10]。本文基于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在科研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具体工作实践,探讨了润滑油企业研发中心对科研管理的新要求,提出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阐述了创新科研管理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润滑油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核心技术难以突破。润滑油添加剂单剂及其复配技术是决定润滑油品质的核心关键技术。国际上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已形成四大复合剂公司和四小特色添加剂公司为主的市场格局,各有特长,均以雄厚的研发实力和领先的技术水平为核心竞争力,占有全球润滑油添加剂9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国产润滑油添加剂行业面临原材料质量不稳定、部分核心单剂技术缺失、添加剂协同作用机理研究滞后、复合剂开发和评定费用越来越高、核心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等问题。

2.2跨行业间技术融合度不高。API(美国石油协会)与润滑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建立了密切合作,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并提出润滑油行业的应对方案。发动机润滑油的性能要求、不同产品的限值、测试方法开发运行与监测均由OEM、润滑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第三方测试机构共同制定。而我国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才开始起步,2016年由中国内燃机学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石化标委会、添加剂、润滑油和发动机行业的参与下成立了“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第一次实现了润滑油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作为创新联盟的创始单位,将与行业相关单位一起承担自主规格台架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工作。

阅读全文

创新科研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探析

摘要:科研管理不但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而且可以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文章结合润滑油行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年来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总结了科研管理过程中的创新管理方法,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科研管理可有效驱动科技创新和科研创效工作,显著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科研管理;科技创新;策略;企业

1概述

科研管理是指运用调查研究、计划规划、决策实施、修正监督等方法或手段,有效管理分配一定的资源,以较优方式达到预期总体目标,提高企业的科研效率和竞争力[1]。企业开展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技术攻关均属于科研项目,是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2-3]。科技创新是企业为获得潜在赢利能力,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建立更加高效的生产系统、推出新的生产方法或工艺,研制开发、应用推广、迭代更新等一系列技术活动的集合,是科研管理的目标[4,5]。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就是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科研管理流程,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并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4-6]。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科研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科技竞争力,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7-10]。本文基于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在科研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具体工作实践,探讨了润滑油企业研发中心对科研管理的新要求,提出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阐述了创新科研管理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润滑油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核心技术难以突破。润滑油添加剂单剂及其复配技术是决定润滑油品质的核心关键技术。国际上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已形成四大复合剂公司和四小特色添加剂公司为主的市场格局,各有特长,均以雄厚的研发实力和领先的技术水平为核心竞争力,占有全球润滑油添加剂9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国产润滑油添加剂行业面临原材料质量不稳定、部分核心单剂技术缺失、添加剂协同作用机理研究滞后、复合剂开发和评定费用越来越高、核心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等问题。

2.2跨行业间技术融合度不高。API(美国石油协会)与润滑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建立了密切合作,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并提出润滑油行业的应对方案。发动机润滑油的性能要求、不同产品的限值、测试方法开发运行与监测均由OEM、润滑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第三方测试机构共同制定。而我国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才开始起步,2016年由中国内燃机学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石化标委会、添加剂、润滑油和发动机行业的参与下成立了“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第一次实现了润滑油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作为创新联盟的创始单位,将与行业相关单位一起承担自主规格台架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工作。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下化学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对促进本科专业建设和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部湾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从专业定位、能源特色打造、学科基础能力培养、工程基础及实践课程体系、工程师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结合学校定位及所处区域特点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和探索,以期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专业认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认证;能源化学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工程师素养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属于战略型新兴产业专业,北部湾大学毗邻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和中国化工园区20强的钦州石化产业园,区位优势明显,以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石油与化工千亿元产业为契机[1],北部湾大学申请开办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并于2015年开始招生,已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在进一步满足国家、行业、企业的需求和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方面,专业的建设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瓶颈,制约着专业向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方向发展。这些问题和瓶颈主要有以下几点:(1)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定位不清晰,难以准确全面的体现行业企业的需求;(2)专业能源特色不明显,与同属化工与制药类学科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区分度较弱;(3)在课程设置方面,侧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较少,且体系化程度弱;(4)对学生在工程师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关注不足,毕业生离合格工程师的要求差距较大;(5)课程教学方面,侧重于学科和教材导向,考核方式单一,对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关注不够,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偏弱。国内很多高校和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类似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2-7]。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华盛顿协议》为基础开展的对工程教育本科专业的认证工作,贯彻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促使专业培养出能够胜任行业、企业工作的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8]。北部湾大学能源化学工程教研室开展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此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注重学生的工程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广泛收集了行业、企业意见和建议,几易其稿,得到了最终的2020版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2020版人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修订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总结。

1专业定位

北部湾大学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广西区内,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学校毗邻的广西钦州石化产业园对能源化工人才需求旺盛,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招收的学生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毕业后选择直接工作的比例很高,考研率偏低。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必须选择合适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修订为:立足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区域能源化工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一定创新意识,具备扎实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知识,较熟练掌握能源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能够在能源化工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与管理、工程设计、工艺和技术的改进与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外,针对毕业生5年左右达到的预期目标,专业从人文素养、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自我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并依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度优化,构建了合理的课程支撑体系。

2专业能源特色的打造

在旧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较为接近,没有体现出专业本身的能源特色,对于地方能源化工产业的支撑不足,为此,此次修订过程中将能源特色课程的优化作为了首要目标。针对钦州石化产业园中石油石化企业众多的现状,并且近年来中国石油广西石化二期、华谊、桐昆、恒逸、四川能投等企业陆续进驻和开工建设现代煤化工项目、芳烃及乙烯项目,对相关能源化工人才需求旺盛,为此除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导论》中通过理论和实践向学生介绍能源化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外,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在第五学期开设《石油炼制工程》、《现代煤化工技术》和第七学期开设《能源催化转化原理》,讲解石油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技术以及在这些工艺过程中的催化技术。在能源化工专业实验中优化了油品、煤性质分析实验项目和工艺转化综合实验,在选修课方面第六、七学期开设《石油化工工艺学》、《高分子材料》两门侧重讲解石化下游技术和产品的课程。除石化企业外,北部湾经济区内还有大量生产新能源电池及其原材料、生物质能源相关产品的企业,因此学生掌握新能源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专业在第七学期开设《新能源技术与应用》、《储能技术概论》、《生物质能源技术》、《新能源材料》四门选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多种类型的新型能源的知识。将《能源化工专业实验》调整为2学分、2周的集中实践课程,以方便耗时较长实验项目的开展。在内容方面,优化开设的实验项目,涵盖两方面的实验内容,一方面主要开展石油、煤相关原料及产品性能测试实验,另一方面主要开展能源化工转化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有效保证了课程的能源化工特色。

阅读全文

全日制安全工程研究生培养

摘要:

为适应国家对人才结构调整,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促进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发展。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招生与学制、课程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建设和质量监督评价六个方面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为国内其他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123024

一、引言

阅读全文

探求专业认证对工程教育质量的有效性

一、专业认证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

从根本上说,“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范式的更新。理解学生需要、支持学生成功、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应是学校的头等大事。而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其主要指标在于学生的学习成功与否,重点关注学生学习参与和学习产出的评估,而不再是传统的以投入指标为主的教学生产力的评估。同时,作为一种整体性范式转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相应的管理制度必须做出改变,比如教师的评价、管理、考核和晋升制度,教学评价制度以及学生管理制度等,只有整个学校教育支持系统全面“以学生为中心”,方能有效实现最终培养目标———学生发展。

2.持续改进

工程教育认证将持续性改进作为质量保证的着力点。持续性质量改进哲学体现了一种简单的、非对抗性的质量认证理念,它既强调认证所设定的严格标准,也强调教师、学生和专业利用评估结果进行不断的、循环上升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进,它对于促进专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技术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新的专业认证标准中对课程内容和学时的规定大大减少,它的核心是一种持续性的质量改进过程,它建立在这些产出和目标的成就的评估基础之上,并利用这些评估结果进行教学计划的改进,同时也强调基于学生发展进行评估,并在教学中构建持续质量改进的文化。这表明,通过学术性质量标准推动学生专业发展,已经从组织的制度层面向其文化层面演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未来的专业发展,始终是工程认证质量的核心。那么,持续改进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其有效性最终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对我们的学生关照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在低质量的环境中学习,而不是需要我们去对质量的定义进行令人头疼的哲学思辨,也不需要任何爱测量质量的高超技艺,而仅仅需要的是关心和勇敢的热情。”

二、以专业认证标准及其理念为引导,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的举措

1.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