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终身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终身教育视角下成人教育论文
1终身教育的观念及其重要性
终身教育,顾名思义指的是在整个人生阶段都随时准备接受教育的洗礼,其中即可包括正式教育,也可包括非正式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职教育都可作为重要的教育形式。随着教育改革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终身教育已不仅仅作为一种教育观念而存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的体现。作为一种新兴的培养人才的教育手段,终身教育能够为社会各类人才的培养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社会各阶层的知识文化水平,并间接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如果只满足于学校阶段的教育,在日新月异的知识体系更新面前,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职场需求。只有树立起终身教育的意识,积极参与成人教育培训,才能使个人能力与素质得以提高。
2我国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视角下的审视
2.1从成人教育的功能来分析
在科学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与此同时,教育的意义和显著作用就愈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职场中的个体,为了能够在未来的岗位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就必须参加在职培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保持与时俱进。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要想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就必须对全社会发起加强成人教育的呼吁,激起全民终身教育的意识,从而使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上升至新的层次。为了适应发展科技的需要,就必须加大力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这样才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许多办学机构仍在成人教育的看法上存在误区,在教学投入方面严重偏向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将本科教育定位成学校的立足之本,研究生教育则能够突出本校的实力,而成人教育却只能做补充财政之用。因此,成人教育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常常缺乏校方的大力支持,对教学课程的设置、进度及考核评估等方面不闻不问,对其长期稳定发展缺乏全局的眼光,因此导致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这样一来,本应作为促进在职人员提升专业能力的支持性力量变成了办学机构的敛财工具,使成人教育有名无实。从这一角度看,大学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的需要,加大成人教育的比例,积极开展职业培训。由于成人教育具有特殊的效果和地位,因此应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发挥其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要注意,成人教育的开展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利益和公益之间寻求最合适的平衡点。
2.2从教育资源的分配来看
终身教育体系的成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只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才能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因此,教育资源的紧张是阻碍终身教育制度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在整体教育资源分配上仍存在较大不足,尽管在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终身教育的建设上始终未出现重大转变。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核心环节,在教育资源的分享上极度匮乏,因此不能有效解决广大社会人士要求参与在职教育的问题,我国的成人教育体系建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终身教育视域下城区老年教育论文
一、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师资现状分析
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是市教育局依托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办的一家老年大学,是宁波大市区范围内第一家由高校主办的,教育局直属的老年大学。所以该中心具有普通老年大学的所有特性,现在以该老年教育中心为例分析一下老年教育师资的一些情况。通过对老年教育中心的老师发放教师情况调查表,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60份,调查问卷可见附图1~6。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类:从教师的性别和年龄层次来看,女性比例要稍高于男性教师,教师的年龄偏大60岁以上的要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从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来看,具有高学历、中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了教师队伍的主流。但是教师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还有部分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由于老年大学中动态类的、艺术类的课程比较多,但是根据对该中心课程及课程任课教师的调查,80%以上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都集中在此类课程中。而且根据调查在该类课程教师中不是科班出身的教师占到了70%以上的比例。从任教年数来看,老年大学的教师从教时间都比较长,教学经历丰富。从教师来看,除了一名老师是老年教育中心的,其他老师全部是外聘教师。值得一提的是,在该老年教育中心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来自电大的在职教师,这是和其他老年大学有所不同的。
二、城区老年教育师资的现状
我们对宁波市区其他两所老年大学的师资情况也做了一些的定向分析,发现和老年中心师资数据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1)城区老年教育基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老年大学的老师一般以兼职教师为主。
兼职教师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普遍在多个地方任课,在上课时基本都抱有“做客”的心态,一般凭良心做事,没有长远的规划打算,和学生进行交流时间不多。而且兼职教师流动性比较大,这对提高老年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我国成人教育研究时代转向
【摘要】随着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发展与成熟,我国成人教育研究开始逐渐以更加专业的姿态对本专业领域展开系统而深广的研究。我国成人教育的研究取向逐渐由“成人教育”转向“成人本体”、由“人力资本”转向“文化资本”、由“阶段发展论”转向“终身发展论”。研究方法论由移植研究转向建构研究、由思辨研究转向实证研究、由单学科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研究内容呈现出新趋向,具体表现为研究领域呈现更加广泛的态势、研究热点贴合社会变革发展实际、研究着眼于不断寻求本土特色。
【关键词】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研究;时代转向
随着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发展与成熟,我国成人教育研究开始逐渐以更加专业的姿态对本专业领域展开系统而深广的研究。特别近些年,成人教育在研究取向、研究方法论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均出现了新的转向,这些新转向表明成人教育学研究取向更加关注“成人”这一主体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研究内容逐渐向纵深领域迈进。
一、研究取向的转向
1由“成人教育”转向“成人本体”
成人教育学在学科发展之初,众多学者从构词法、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侧重点等视角将这一学科概念理解为“成人—教育学”(即:成人的教育学)与“成人教育—学”(即:成人教育的科学),并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与阐释。这一解读与阐释在一定历史时期影响着成人教育学科研究范式与理论发展。可以说,从“成人的教育学”到“成人教育的科学”,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发生了重要的转向,从关注“成人”走向关注“教育”,对“科学”的热衷已经取代了对“实践”的关照。这种“主体”的旁落导致了成人教育内部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紧张。[1]成人教育研究在抓住“成人”这一核心概念的同时,不应忽视成人的生活世界与生命存在。在对传统的成人教育研究对象与范畴进行反思与更新的基础上,成人教育研究力图以明确的“成人”意识,逐渐从“成人教育”转向“成人本体”。关注与成人密切相关的生活世界与生命存在成为我国当代成人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在这一价值取向导引下,成人学习、成人生活、成人情感、成人职业、成人需求、成人发展成为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以2016年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热点高频词,如:高校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城镇化农民工培训与职业农民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等词汇[2]进一步有力印证成人教育研究的主体转向,更加关注成人主体。成人教育研究由“成人教育”向“成人本体”的转向,为成人教育学科发展争取到了更大的话语权与方法论,保障学科建设的前进方向与顺畅发展。
2由“人力资本”转向“文化资本”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内涵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内涵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分析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改革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上,探索了西南林业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性及其路径选择,为促进西南林业大学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内涵发展;继续教育;发展路径;专业设置;西南林业大学
随着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内涵式发展作为总的指导方针。当前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仍然停留在“扩规模、促发展”阶段,内涵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因此,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专业设置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2]。为加强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促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协调发展,2016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首份文件———《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办法规定,自2018年起新入学的继续教育学生按照目录内专业进行招生,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须在本校已开设的全日制教育本、专科专业范围内设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专业。这是我国深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大举措,必将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内涵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性
(一)顺应生源锐减的客观需求
随着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出台、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面临着严重的生源危机[3]。以2012—2016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为例,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逐年稳步增加的情况下,从2015年起,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招生规模首次出现明显下降(表1),较2014年减少28.85万人,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比上年增加15.95万人。从云南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的情况来看,从2014年开始,云南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出现明显下滑,相比全国而言,提前1年进入生源下降阶段,而云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同样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例如:西南林业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以函授本、专科专业为主,从2012—2016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规模可以看出,2012—2015年招生规模基本能保持稳定,2016年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如图1),且专科招生人数达39.9%。随着教育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2017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函授专科专业基本停止招生,生源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日渐萎缩的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生源竞争日渐加剧。因此,西南林业大学学历继续教育依靠生源规模促进发展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提升教育质量的内在需求
临床医学教育研究
摘要:
提升医学教育水平,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是我国在改革不断深化新时期下的重要课题。研究比较中美医学院校建制、医学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对我国医学教育的改进措施,对于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疗的整体水平提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中美比较;诊断;治疗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大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学教育的探讨也倍受重视和关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经验,培养具备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有利于我国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代表,近两年,笔者通过走访留学生、查阅文献,并先后赴美国哈佛医学院、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等医学院校进行交流访学,对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有了深入认识。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美两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建制、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有所借鉴和启示。
1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1.1中美医学院校的体制存在差别
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测绘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培养模式应从学生培养方案、专业实践教学、学生考核评价方法及教师实践能力几方面加以改革。同时,应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使培养的学生真正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转型发展;测绘;应用型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考生人数多、招生规模大。全国现有的两千多所普通高等院校,可分为研究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和技能教学型高校[1]。但很多高校办学存在同质化倾向,专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多数高校较注重科研指标排名,而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又急需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其人才培养类型和质量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还不太适应。为此,2015年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转型发展的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在这种转型大背景下,作为教学型高校的龙岩学院开始了大踏步地向应用型教育的转变,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资源利用与生态矿业专业群中的测绘工程专业,也开始进行应用型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满足新时代新工科教育的需要。
一、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现状
测绘是既是纵横海陆空领域的高精尖学科,也是解决各项工程建设位置与方向问题的应用性技术,同时还是国家四大基础数据库之一“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建设的核心技术。测绘教育既要有培养研究尖端领域学生及学术研究型学生的培养方案,也需要有培养工程建设和社会管理技术人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武汉大学为首的学术型培养方案,以及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代表的行业特色及学术型培养方式。全国现有一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有测绘工程专业,其中一半以上是近十几年才开办的,其培养方案多是参照国内一流测绘高校来制定的。龙岩学院本科测绘工程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当时的培养方案也是借鉴武汉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的。为了满足应用型测绘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全国推行注册测绘师制度及2012年教育部开始测绘类专业工程认证之后,制定新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模式
测绘工程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但国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完善[3],没有直接可供使用的确定性方案。龙岩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高校,其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教育主要突出应用型,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级测绘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对原有方案进行改造,从培养方案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学生考核标准的修改及教师应用能力的提高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反思(6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论文
1明确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定位
明确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办学宗旨为“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从宏观界定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部分,肩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使命,对构建学习型和谐社会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从微观界定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窗口,是高职院校专业辐射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活力的重要手段。所以,高职院校要明确成人教育的定位,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自上而下的共识,高职院校决策层和各职能部门也要重视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摒弃成人教育是创收手段的做法,将成人教育发展纳入到高职院校发展规划中,正视成人教育工作,制定具体的年度成人教育工作计划,并合理配置成人教育资源。在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中,从管理制度和教育资源层面保证成人教育质量,充分发挥成人教育资源优势,实行具有特色的成人教育管理,形成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办学特色。
2融合时代需求搭建多样平台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应融合时展需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成人教育地域性限制,搭建多样化、灵活性的“线上+线下”教育平台。在线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中,仍旧延续高职院校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明确定位办学特色,发挥成人教育教学特色就可以。在线上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中,应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整合传统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资源,最大化发挥成人教育资源办学优势,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整合优势的教学资源武装成人教育,增强成人教育教学实力。融合时代需求搭建“线上+线下”的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平台,具有个性化定制服务的特色,实现传统面授和在线学习的整合优势,大大节约了成人教育资源,也便于成人教育师生之间的交互。在这种平台上,成人教育教师利用教学模块设计,可以要求学生自我测试、自我学习、自我管理,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实况,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及时反馈学习状况,教师也可以及时动态了解学生状况,双方形成实时的互动机制,大大提高了成人教育质量,实现多样化、高质量的教学模式。
3延伸教育链助推拓展市场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应明确办学定位,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还需要延伸成人教育链条,从上而下的打造成人教育品牌优势,做大做强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从上而下的打造成人教育品牌优势,延伸成人教育链是指“上游延伸”成人教育,应积极开展与本科院校之间的教育战略合作关系,借助本科院校教育品牌优势,打造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品牌;“下游延伸”成人教育,应积极开展与中职学校之间的衔接合作办学机制,抢占中职学校生源市场。具体而言,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上游延伸关键在寻求与区域政府的合作办学,积极引进社会化合作办学模式,将职业资格考试和成人教育学历考试结合办学,以市场为导向,实行高职院校“双证”成人教育,为区域政府、企业发展输送“订单制”应用技能人才;下游延伸关键在寻求与中职学校的合作办学,中职学校可以将生源直接输送至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利用中职学校的衔接教育需求,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扩大在中职学校的招生生源,创建成人教育品牌。
慕课时代通识教育教师的职责转变
摘要:与传统课堂相比,慕课无论在学习模式、课程内容,还是学生参与程度、能力提升以及个性化培养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面对着慕课咄咄逼人的气势,通识教育中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课程效果不尽如人意、缺乏相关制度保障等问题进一步地凸现出来。高校通识课教师应利用好慕课这一契机,将其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应用在教学中,完成自身角色由课堂的掌控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监督者的转换。
关键词:慕课;通识教育;教师职责;引导与监督
慕课作为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延伸,以其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模式、短小精炼的视频手段吸引了大批教育界人士的目光。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好这股全新的潮流,使之为教育服务。尤其对于通识教育来说,它承担着培养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融通之才的任务,是高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识课又与专业课不同,无论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的、教学侧重上都有较大的区别。本文尝试针对通识教育现状,探索如何将慕课的先进理念运用于通识教育,以便更为有效的实现通识教育目的。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慕课潮流
互联网技术在当今社会席卷起了变革的浪潮,它几乎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置身于这股潮流之中,不能不受其影响。慕课平台正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例如美国的Coursera、Udacity、edX,英国的FutureLearn,德国的iVersity,西班牙的Spanishmoo,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日本的Schoo,法国的FUN,葡萄牙的Veduca等等。国内近年也出现了不少在线学习平台。例如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中文慕课平台,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成立,以及爱课程网、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公开课、超星慕课等都提供了中文慕课服务。它们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资源,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模式,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途径[1]。与传统课程相比,慕课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慕课的视频时长通常较短,且形式灵活,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程中,有相关测试和小组讨论,能保证学生的关注度和学习效率。课后需完成作业、参加考核才能通过该课程,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慕课聚集了最为优秀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多元化、课程质量优质化,这些来自世界不同高校,不同类型课程的加入给慕课平台带来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可视化手段见证不同名师的风采。并且上课时间、地点灵活,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与传统教学中,在固定教室自始至终聆听一位教师授课的枯燥模式相比,无疑是丰富新鲜且有趣的。其次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慕课可以收集大量的学生学习数据。它能详细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课程活跃程度、小测错误率等,它还能在整体上记录学生的易错知识点、不同地域间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点,进而促使教师总结常见疑问并进行汇总解答。这样一方面减轻教师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质量水平的关键在更新教育观念,在实际的操作中,需要突出的就是个性化培养、启发式教学和主动性实践。[2]而慕课的大数据,正可以使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模式之后,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尽相同的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次,慕课具备全体学生的高度参与性。在传统课堂上,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跟随教师的讲授,也并非所有学生会随时对老师的提问与质疑做出应答,甚至个别学生会在课堂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随大流、人云亦云的学习情况,学习参与率较低,不能很好地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慕课平台则不同,一旦进入课堂,必须专心听讲,以便应对随时抛出的课程问题,问题回答错误则不能进入下一环节学习,这种带有强制意味的学习方式迫使全体学生必须精力集中,高度参与教学。从总体上来说,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形态的出现,是体现人类对于终身教育理想的追求和目的的。它面向世界上每一位有志于学习的人士,所有学习者均可以无条件免费或者付少量费用就参加课程。而且学习时间和方式极其灵活,视频可反复观看,不懂的内容可重复听讲。只要具备网络条件与硬件设施,几乎做到了随时随地参与课堂的学习和活动。而且课程结束后提交作业,通过考核之后即能获得相关证书。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对于传统学校教育模式来说,具备明显的优势,也存在着不小的挑战。[3]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其革命性、颠覆性的影响使许多传统的教育界保守人士感觉到担忧甚至害怕和抗拒。[4]当然不可否认慕课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其最被人诟病的即:有大规模访问,但无大规模学习。学生辍学率高,学习保持率低。以及讲授过程中缺少互动、只是一味灌输;同学互评还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等;并且在慕课平台很难体会到传统课堂的情绪感染。但无论如何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方式,带来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它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小组环节等方面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学习和借鉴。
二、慕课对于我国当前通识教育的冲击
通识教育是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它的目的不在专而在博和融通。此外,“通识教育不但要培养负责任的人,而且还要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并且是具有专业素养和精神的负责任的人和公民。”[5]但是实践下来,因为各个高校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理念等限制,通识教育作为选修课,地位显得无足轻重,甚至已日渐处于课程边缘化的位置。慕课正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其丰富的课程资源与多样的教学手段逐渐侵入校园,对传统教育引发了强烈的冲击。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求从无差别培养到个性化培养。传统课堂采用的学生培养方式是无差别的标准式培养,所有人在同一间教室接受教师的传授。而慕课所倡导的是翻转课堂教学。通过课下自主学习微视频、课上教师解惑答疑、与同学讨论等互动方式实现课堂知识的掌握。这种学习模式相较于传统课堂模式,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能够使课堂环节更高效,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至关重要的是,这种协作和探究的学习模式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问题意识始终贯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慕课与传统课堂的关系,大胆地将慕课这一形式引入通识教育的课堂之中,将其作为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求由松散不成体系到课程资源的优化精细化。我国目前的通识课基本上根据教师的专长所设,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结构较为零散且杂乱,不能保证课程的质量。教师也难以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科研压力中抽身,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曾有学者调查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现状,并得出结论: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大学通选课的通病,并因此导致其边缘化、次等化,形成了恶性循环,难以赢得教师和学生的尊重。[6]面对这一困境,部分大学选择开设专门管理通识教育的机构;负责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但是举步维艰,存在经费缺少、无专任教师等困难。而慕课则有相对优质的课程资源和精细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海量资源和庞大的数据库。再次,在课程效果上,要求由实现学分目的到对知识融会贯通。通识教育不是普及型的全面教育,不是将各种知识凑将起来的大杂烩,而是要重视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重视不同知识之间的互相转化。我国现阶段的通识教育课程多数是大班教学和晚上授课,导致教师和学生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在一天的专业课密集授课之后,教师筋疲力尽、学生也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尤其文科类通识课堂几乎成为学生休息的场所。部分通识课程内容浅显,教师对于课程目标的定位也仅是满足学生的学分需求,而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相应地,学生选课也会倾向于易于完成学习、通过率较高的课程。再则大班教学一百多人的课堂也使师生互动显得力不从心,多媒体讲授的方式也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并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真正目的。最后,在相关的制度保障上,要求由滞后松散到合理健全。通识课程的申报组织、监督管理、考核过程、评价标准等缺乏完全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也因为它的边缘性地位,教学管理部门对其监控也远远不够。教学管理是滞后且松散的。再加上通识课的结课形式一般都不是强制性、知识性强的考试,而是考核形式的论文,相比专业课的有用性、强制性,松散的通识课程缺乏相关的制度体系来保障课堂的最后教学效果。这些由制度不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都在不同程度上使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不那么尽如人意。所以,在通识教育的现状下,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日渐侵入教育的潮流中,任课教师如何将这种“数字海啸”应用于课堂教学,如何将飞速发展的慕课与传统课堂结合起来,如何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角色的转换,如何将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真正实现,这是我们每位有责任感的教师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