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考体育项目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学体育课程衔接性研究
摘要
本文对重庆市部分中学体育课程内容整体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体育课程衔接的问题是近期备受关注的课题。通过对重庆市部分中学体育课进行分析,发现初高中体育课程内容完全脱离,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提出体育课程内容衔接的相关建议,为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重庆市;中学;体育课;衔接性
当前,对于部分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已成为社会关注课题。由于初中、高中阶段学生身心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的衔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结合自身从事多年体育教学实际出发,分析部分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探索高中体育与初中的衔接,希望能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重庆市部分中学体育课程内容衔接分析(略)
中考背景下体育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种策略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的创新,积极适应中考教育的背景,完善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促进中学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实现中考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继续升学的需要,积极对体育课堂进行改革,从学生的各种体育兴趣出发,对教学方式和项目进行改革创新,完善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养的有效提高,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效培养。本文首先对中考背景下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重点对中考背景下体育教育教学策略进行积极的探究,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中考背景;体育教育;现状;策略;探究
为了顺应中考教育的发展需要,对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为了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实施课堂改革,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中考背景下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分析研究,结合各种体育项目,对体育活动进行组织,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训练效率,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提高,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精神意识。但是,在如今的体育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它们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培养,需要在今后的体育教育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改革完善。
(一)教师不重视对体育课程的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对中考中各种课程的教学,积极对学生进行高效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却忽视了体育课程,有部分教师认为体育课程只是教学体系中对学生学习进行调剂的工具,不愿意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改革,在体育教学中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引导和教学,没有对学生进行细心有效的教育,甚至有的教师会占用体育课程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课程的教学,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有效进行,不利于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中考体育加试足球绕杆训练方法
摘要:以中考体育加试足球项目的训练方法为研究对象,采用配对实验法,通过样本差异性检验,得出用脚弓运球技术结合杆间节奏的训练方法比传统足球训练方法效果好,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提出简单实用的专项训练方法。
关键词:足球绕杆;训练
一、现状分析
初中体育加试在我国各省、市已经被推广,已经受到学校和家长重视。各省在加试时基本采用加试3项内容:耐力跑为必测项,自选2项。在选测项目的设置上这几年也呈现多样化,目前已有8项之多,如篮球、足球、排球、1分钟仰卧起坐、实心球等。北京、安徽从2016年开始已经将足球绕杆纳入了中考体育选考范围。因体育加试执行时间不长,在各项目的科学训练方面,目前国内专家学者们探讨还较少。初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课余锻炼时间少;现代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动手能力差、惰性强、吃苦耐劳精神品质欠缺;存在身体素质差、肥胖的学生多等现象。故中学生不可能也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去锻炼,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各体育项目的成绩,教授简单而实用的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许多中、小学体育课程不被重视,各校体育条件、设施差异较大,体育教师配备缺乏等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和专职体育教师缺乏的情况,科学的项目训练方法尤为重要。
二、中考足球绕杆测试的条件及要求
足球绕杆测试场地应在坚实、平整场地上进行,测试用球规格为5号足球。测试方法目前有两种:1.测试距离长30米,设5根标志杆,各杆间距5米。2.测试区域长20米,设8根标志杆,起点至第一杆距离为4米,各杆间距2米。标志杆高均在1.2米以上, 每人测试两次,取较好一次成绩。以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小数点后第二位数按非零进1原则进位。测试过程中出现以下现象均属犯规行为,取消当次成绩:出发时抢跑、漏绕标志杆、碰倒标志杆、故意手球、未按要求完成全程路线等。
三、足球绕杆训练方法分析
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后进生转化策略
摘要:体育成绩是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围绕如何转化体育后进生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期望能通过教育策略的探索,有效提高体育后进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技能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学;后进生;转化
在中考背景下,体育成绩是中考总成绩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中考成败决定性的因素。我在多年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深深体会到,体育课可以发挥其特有的教学优势,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开展更多的工作,在体育教学中只要用心、细心、耐心,在育人方面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一、摆正心态,正确看待后进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优势
体育教师应该用平等、宽容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认真贯彻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清晰认识到学生在体育学科上的差异性,从心理上接受这种差异,允许这种差异的合理化存在。其次,教师应全面了解体育课程教学的理念,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情况。每个学生在不同的体育项目上会有不同的基础呈现,既要重点关注表现突出的学生,也要细心观察基础较差的学生,要看到这些学生身上可挖掘的潜能。体育项目上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许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模仿能力等,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这些特点深入融合到后续的体育教学中,发挥后进生身上的优势,让他们通过自己自信的部分带动暂时落后的部分,慢慢取得进步。
二、因材施教,持续跟进后进生的心理变化
进入初中以后,体育教学要求和小学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一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技能和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差距,在体育的各项活动中缺乏自信,害怕动作不到位被教师批评,内心存在自卑想法,不自觉地贴上了“体育差生”的标签,失去了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后进生的这一深层心理。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渴望成功。体育教师在充分掌握每位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在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后进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有的学生会因为渐渐掌握了本来不擅长的体育技术而变得越来越自信,有的学生却会因为怎样都达不到体育教学的要求而越来越受挫。教师要用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实时而动态地调整教学策略,对体育后进生可以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鼓励他们通过不断训练逐渐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认真付出的成功。
伙伴教育班级管理运用
一、案例描述
又到一年中考时。今年,我担任了初三班主任工作。每年到了3、4月份,不仅意味着中考的即将到来,更为紧迫的是,体育中考将先一步而来。有些体育项目不甚理想的学生开始变得焦虑。我班男生小程个子高大,身体强壮,但是他对自己的实心球投掷异常没有信心。这一段时间的体育中考项目集中训练时,他经常沮丧的跟身边的同学说,我的实心球投掷要是能够得到满分就好了。特别是有一次,他看到身边个子没有他高,长的没有他强壮的几位同学纷纷都投出了满分的好成绩后,他着急地当场流下了眼泪水,嘴里还不停的嘟囔着“:怎么回事,我应该投得比他们远的,怎么回事啊?……”
二、案例措施
我任教的学科是思想品德,对于体育中考项目训练,我只能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具体考试项目动作要领的指导,我完全是门外汉,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给予不了孩子们有效的帮助。而且学校的体育老师人数也比较少,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专门地辅导。于是,我让孩子们自发地组成训练小组进行训练。训练初始,我把小程所在小组的小组长小王找到身边,对小王说“:你们小组的小程,最近在投掷实心球项目上遇到了困难,你们组能不能想些办法,多帮帮他,让他争取拿到满分。”小王拍拍胸脯,充满信心地说“:老师,没问题,你交给我吧。”在接下来的小组训练中,小王不断地鼓励小程,并且手把手地教给小程投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在训练时,我时常可以听到类似于这样的对话“:小程,你看,就是这样投。”“对,就这样,你肯定行的!”“真的吗?我也可以投满分的吗?”“绝对没问题,你看,这不就远了这么一大截!”“腰,腰部用劲,对,手臂伸直!”……有一次下课,我悄悄地来到教室,竟然发现小程、小王和另一个同学,三个人正在教室后面,指手画脚地交流着投掷实心球的技术动作。一段时间后,突然有一天,小程兴高采烈地跑过来找到我,兴奋地说“:老师!老师!我能得到满分了!我得到满分了!”
三、案例反思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必须克服高高在上的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搬走桌子,走下台子,放下架子,走进学子”,成为学生学习的成年伙伴儿,首席学长。学生和学生是共同成长的伙伴。伙伴关系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存在,而初中生的伙伴关系对其以后适应成人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幼儿期和小学阶段的伙伴关系相比,初中生的伙伴关系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对其今后的适应和发展显得更加重要。初中阶段是与伙伴敞开心扉交往的加速期,同时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对父母、教师的心理封闭的高峰期。初中生的伙伴对其成员的学习,生活及社会适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伙伴能为初中生提供安全感,能缓冲他们遇到的突然变化和社会情境的转化所形成的压力。初中生的“成人感”逐渐增强,他们逐渐产生了已经超越儿童界线的体验,他们热衷于掌握成人的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尽快使自己向成人过渡。他们要求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所以,初中生的伙伴关系比小学儿童更复杂、多样和有内容,发展中共同遇到的问题使伙伴间的联结加强了。初中生的伙伴对初中生的个性成熟和社会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伙伴教育”是一种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方式,往往能起到教师、家长不能替代的教育效果。年龄接近的人认知方式往往比较贴近,思想的交集多,容易沟通,也容易引起共鸣;同学之间交往的频度更高,往往更在乎同龄人的评价;同学的突出表现容易得到认同和模仿,相互之间也有下意识的心理暗示,所以伙伴效应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伙伴教育”教育可以把关心他人、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骨子里。在合作交流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觉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伙伴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生存素质的教育。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就要深刻领悟人的社会属性,在不同的阶段都要有与自己并肩战斗的合作伙伴,并培养自己和伙伴一起达成共同目标,及早树立这种意识,有助于学生现在的成长和未来的成功。伙伴教育,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合作互助的社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可,大家在合作中寻找共同发展,达到共赢,事业伙伴、生活伙伴、娱乐伙伴越来越普遍。学校教育要培养一批善于合作并且乐于合作的年轻人,这也呼唤着伙伴教育的开展。
作者:洪磊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桃红中学
体育教育生态发展整合途径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把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沃勒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这个概念。我国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者在借鉴外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索,出版了一系列教育生态学著作。他们认为教育生态学是将生态学应用于社会管理产生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1]。本文通过分析体育教育生态环境及利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探析体育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以期找到优化体育教育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法。 1 体育教育的异化现象 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生态环境存在失衡的现状。首先从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看,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原因主要有中小学的体育课程经常被主课挤占,高校的扩招带来的是体育教学资源匮乏、体育场地和器材短缺、学生人数与体育教育工作者人数比例失调等。在教学主体上也存在严重的异化现象,教师是课堂的实施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素质越高、体育课的质量就越高,但是我国现有的教师体制没有明显的竞争性,教师岗位都是终身制的。在教学中,教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也应该是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有些教师往往不对现实的教学环境进行系统分析,而只是盲目地接受各种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而且几乎每堂课的步骤会持续很多年不变,没有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体质等设计课堂教学,这是教师的懒惰性以及对教学教法的重复性造成的。更多教师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使学生服从自己,进而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教学目的也存在异化。《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规定为:“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却不完全如此,学校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学校的效益和名气,学校的升学率高,那么学校的效益就好,名气就大,所以教育目的就异化成升学率。教学目标的异化会影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于是,教师会将中考、高考体育加试内容作为授课内容,有的教师甚至平时对学生放任自流只在即将加试之前对学生进行突击培训,这样就导致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学不到丰富多样的体育技能,很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及其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2 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体育教育生态首先必须清楚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当然体育教育包含在教育这个大的系统之中,所以体育也在这个多元环境体系之内。首先,我们知道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不单单是指学校体育,但是学校体育却是体育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学校教育生态环境之中,我们要以教育为中心,一切都是为了教育。《学校体育学》一书中就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在于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人类的体育运动是最原始的肢体运动,都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控制,人类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都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以自然环境为基础。随着绿色奥运口号的提出,人们也更加关注体育是否会破坏自然环境,体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也是今后身为体育人所要追求的。 体育教育的社会环境。教育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当然体育教育就有它的社会环境,就如学校体育来说,它的教育目标是学生,而学生并不是只生活在学校这个领域,家庭是学生另外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而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元素,所以社会上一些观点都会直接影响家庭进而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社会是否重视教育,教育是否重视体育,都会影响体育教育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显现,社会上已经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范畴,但是由于我国还是应试教育,所以体育教育在大的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还是不容乐观,一些学校为了升学、统考等一系列考试,宁愿牺牲掉体育课时用在考试科目上。 体育教育的规范环境。所谓的教育规范环境是指文化、科技、语言文字、民族、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规范环境是影响体育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社会风气习俗对体育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比如我国承办的2008年奥运会、2010亚运会等一系列体育赛事对体育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奥运会期间,所有院校都会举行一些体育活动,例如长跑、知识竞赛等,这是社会风气大环境对学校体育的影响。我们将这些体育教育的环境因素全面地综合考虑,才能全面地做出判断,进而更好地发展体育教育。 3 从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看体育教育 3.1 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 生态学讲究的是长远,只有耐度和适度都达到一定的平衡水平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什么事物都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教育的发展也是同样道理,教育的规模、数量和速度要在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体育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教育教法、大纲的要求,还有学生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如果一堂体育课人数超标、课程设置不合理、授课速度超过学生生理和心理所能接受的范围,那么这样的体育课堂就是非生态化的,是我们的教育必须摒弃的。 3.2 花盆效应(局部生境效应) “花盆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环境,在环境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被创造出的非自然形成的“原生态”环境。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阀值下降,生态幅狭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这个小的生态环境,它就会失去生存的能力。现在的体育教育就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一个封闭、半封闭的体育教育系统中,学生会脱离现实社会,体育产生于自然,一旦体育脱离了自然,那便失去了最“原生态”的体育。现在很多学者意识到体育的功能在这方面的缺失,所以拓展训练走红一时,但是就是这种拓展训练真的会培养出应对大自然的能力吗?体育的另一个魅力在于它能使人体会运动的快感,这是一种挑战自己、征服自然的快感。在这种人为的生态环境下体育教育应该怎么发展这一问题值得探讨。#p#分页标题#e# 3.3 教育节律 事物都有自身内在的规律,体育教育也是一样,预习、听课、复习就是教育节律,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同样也是教育节律。按照体育教育节律的运转机制在良好的教学环境内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就会提高教学质量。人有各种生理节律,生理节律对体育教育的影响更大,如果教育者不考虑人的生理节律,那么会造成被教育者生物钟混乱,影响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甚至影响整个体育教育的生态位。 4 构建生态化体育课堂 4.1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体育教育来说是一个大前提,外在的教学环境包括学生人数的多少、充足的设施、器材等一系列因素,内在的教学环境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体育生态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互相依存、良性循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课堂的生态因素包括人、物质和精神三个方面,体育的功能中还有一条最重要的就是娱乐功能,如果体育课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失去了体育“原生态”的本质。 4.2 利用社会环境与规范环境促进体育教学 我们要用哲学的观点看问题,事物具有两面性,我们可以利用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影响体育教学,比如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体育现象会是我们的反面教材,对其进行批判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真正的体育内涵、体育精神。 4.3 明确正确的体育教育目标 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如果目标不明确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生态化的体育课堂目标应该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符合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丰富的体育意识、知识进而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而不是只在学校中进行体育锻炼,走向社会就与体育绝缘。 4.4 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是多样化又具有独特性的。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我们应该在保持自己独特的体育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多学习新的体育知识。武术是我国的国粹,在体育教育中值得传承,但是新兴的体育项目也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4.5 灵活运用教学教法 人最可贵的地方莫过于他不同于别人所具有的个性,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体育教育中,灵活运用教学教法是必要的,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子去培养,因为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先天运动能力、后天努力程度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因人制宜”对学生进行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对体育素质的影响
1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完善学校体育考核制度
初中阶段不要以体育中考为指挥棒,不应该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变为训练课,一味追求成绩,而忽略了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和体育锻炼的养成。我们更应该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并养成善于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同时根据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动机和兴趣进行选材分析,探索更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球类运动上,男生倾向于直接对抗的一些项目如足球、篮球,女生则喜欢不直接对抗,倾向于有一定健身娱乐性质的项目,比如排球。在田径中长跑项目上,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属于中考体育项目,应以这二者为主练习快速跑;对于弱势项目,比如男生引体向上,女生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则需要在讲究技巧的同时,加强锻炼,逐步提高。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大多采用集中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针对的是所有的学生。然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体育运动的能力也有高低之分。如果不加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差异,水平高的同学可能会对这些内容缺乏兴趣,态度不积极、不主动;而水平低的同学可能会感到困难,不仅不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容易使他们产生对抗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因材施教,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本文来自于《科教文汇》杂志。《科教文汇》杂志简介详见)
3平衡设置教学内容
在一些地方,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体育课就是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摆脱沉重压力的方式,因此体育课就成了学生的放松课。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这一思想往往在形式上会体现为让学生更多地去自由活动或者进行游戏。其实,体育教学既然作为一门课程,就有其重要意义及教学任务所在。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能失衡,不应该忽略体育课堂的本质,而应该把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学习作为重点。对于体育理论课的安排,每学期上一至两次,以教材内容为主。让同学们接触到体育上的一些理论知识,特别是运动伤害与防护问题,避免在锻炼过程中意外受伤,进而做到学以致用。
4改善学校体育活动环境
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实践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被越来越多教师关注,但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不容乐观,教师对于体育教学衔接没有完善教学计划,即使有明确教学目标通常也不能准确把握。本文探究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差异,并分析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探索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有效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策略,供各位教师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对策
随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深入改革,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部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政策。随着体育学科的不断改革和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体育是一门以锻炼身体为主的教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是学校课程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但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并不相同,在教学重点中也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都不尽相同。因此,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是当前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与差异
1.教育目标和教学思想的差异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更加倾向于素质教学,没有升学压力的影响,体育运动更多是作为学生学习的调节剂,不存在教学压力的影响,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更多是充满趣味性的体育项目,以积极的参与性引导为主。但是到了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作为中考项目之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素质与运动技能,教学标准也会更高,并且受其他科目学习的影响,学生课业压力会更大,因此,体育锻炼的时间会更少。
2.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