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级农业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教育促农业产业化拓展策略
本文作者:黄文芹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水平上,实质上就是文化科学技术的差距,是智力发展差距,是劳动者素质的差距。而作为农业产业化主体的农民,提高其素质更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就不能掌握必需的科学技术,再好的项目也很难发展经营。加大农村文化科技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掌握生产技术、加工技术水平,增强市场意识能力,努力造就和培养有文化知识、懂得科学技术的新一代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农户进入大市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随着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提高,对农业主体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贵州农民教育整体水平偏低,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产业化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龙头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农产品初级加工,很少有企业涉及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主体农民没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没有相应的技术培训,是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有技术含量的农产品的,进而也达不到所预想的经济效益。
二是农民素质较低。作为农业产业化主体的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己经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2011年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4.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8.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2%。虽然每年各项入学率都有所提高,但是高中阶段以上的入学率都相当低,普及程度低。而在农村住户劳动力文化状况会更低,远远达不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
三是专业技术人员太少,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贵州全省常住人口为3474.6万人,其中66.19%为农业人口,约为2300万人。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在近10年里,涉农专业严重萎缩,种植业专业几乎停办,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省招生总数的3%左右,涉农专业毕业生年均不足3000人,涉及农业教育的职校从13所减少到4所。遵义县该县镇(乡)农业服务中心在编在岗426人中,具有中级职称人数仅95人,占在岗人数的22.3%。
四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需要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目前,贵州的农业科技发展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现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推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所谓的县域经济发展,就是指能够在县域的范围之内,以城镇和农村作为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做好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1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县和县级市分别是2861个,占地总面积达到了874万平方公里,大约占据全国的总面积的94%;人口大约在9.16亿,占据全国总数人口的70.9%。在2017年,全国的县域经济GDP总量已经达到了9.45万亿元,占有全国的GDP总量的55.15%,其中地方财政的收入占据我国的25%,包含消费、投资、利用外资等规模占据我国的33.3%,而县域粮食产量高达45200万吨,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92%;棉花483.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0%;油料2451.2万吨,占全国的76.1%;肉类产量5742.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1.18%。从以上的数据就能够清楚的看出,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不仅代表着我国国土的主体,在我国经济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而且根据当前我国的居住量显示,全国大约有60%的人口居住在区县。仅仅是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就能清晰地看出县域经济正在不断地为社会提供着粮食、油料、肉类等生活保障,它是全中国物质和稳定的基础,县域经济不仅有第一产业,还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意义重大[1]。
2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结构的合理
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
1前言
目前中国农机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距离,但是我国的农机化的进程已经慢慢向中级阶段过渡,我国传统的农业也在向现代农业进发。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农民就会想摆脱以往繁重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就会对农机化的需求增大,从而也使得中国的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得到迅速的发展。
2什么是农业机械自动化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指农业生产和农业产品在没有人员干涉的情况下,机械设备能够按照规定要求的指令进行自动操作,完成相关的活动。农业机械化就是运用机械进行农务作业,机械有大有小,有重型机械、中型机械和小型机械。另外还可使用计算机进行操控,比如美国、巴西,我国的东北平原也是机械化农作区。农业机械化是运用农机装备进行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重要标志。农业机械是科技的产物,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已成为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近30年来,农业逐渐推广机械化,一些生产作业和管理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农业自动化主要包括栽培、灌溉、耕地、收割、运输、作物管理、禽畜的饲养等一系列方面。
3农业机械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精准农业方面的技术不够成熟
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是,精准农业是将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遥感等高新技术用于对农作物精确度管理的一种方法。精准农业能针对各不相同的农田土壤结构、肥力状况、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得出除草剂、杀虫剂、种子、化肥、生长剂等的合理用量,因此它可以实现对作物的投入调节。精准农业是实现高产、优质、低耗、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还可以很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但是在我国,精准农业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
地方科研院所主办学术期刊创新发展
科学家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主要通过学术期刊这一媒介向外界并传播出去,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集中体现了其在行业内的学术地位,体现了学者的理论研究水平[1-2]。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创新,期刊也不例外。目前,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学术期刊有6000多种,简单地按主管、主办单位可分为全国性期刊、地方性期刊;按内容可分为一般期刊、学术期刊、行业期刊、检索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有一定影响力,走在世界前列,但也有部分期刊在办刊模式、办刊方针方面不能与时俱进,特别是地方科研院所主办的一些学术期刊,其创新水平还有待提高。《湖北畜牧兽医》创刊近40年,在各界主编的带领下,在“推广应用畜牧兽医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促进湖北畜牧业发展”的办刊宗旨下,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努力为畜牧兽医战线科研、生产、开发和教学服务,积极传播最新科技成果、最新生产技术,及时交流经验[3]。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湖北畜牧兽医》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创新办刊模式,调整办刊方针,继续及时、有效地为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养殖户服务,提高社会效益,是编辑部成员、编委、主办单位领导亟待解决的问题。
1《湖北畜牧兽医》创新发展存在问题
1.1体制机制方面
1.1.1主办单位不重视
《湖北畜牧兽医》属于典型的地方性期刊,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主管,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湖北省畜牧兽医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办,编辑部坐落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编辑部人员的编制也隶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另外两个主办单位湖北省畜牧兽医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因均有自己的主要业务,无暇顾及杂志的发展问题。且受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主办单位以非核心为由,对科技人员发表在《湖北畜牧兽医》的论文不予认可,导致优质稿源外流。
1.1.2编辑积极性不高
地方科研院所一般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其主办的科技期刊编辑部人员也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工资及运营经费主要靠财政拨付,一般的征稿方式为作者自由投稿,编辑人员主动组稿、约稿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杂志的经济效益差,仅维持正常出刊,以不出现政治性错误为目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工作热情消失殆尽。
农业科技人员三区人才项目实施现状
摘要:文章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对其2014—2018年“三区”人才计划实施中人员数量、职称、年龄、服务地区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农业科技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监督管理、做好产业示范、加强科技指导、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和加强科企合作等推动农业科技人员“三区”人才项目更好实施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三区”相关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云南乃至全国“三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执行项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员;“三区”人才计划;科技服务
1研究背景
科技人才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科技人员对“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将农业科技成果带到农村、带给农民,使其增收致富是每个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人员的责任和使命[1-2]。2014年,科技部、中组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5部门联合启动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3]。全国各地随即选派科技人员投入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人才建设专项中,随即也出现了一些关于“三区”人才项目的研究分析和评论报道。陈军义等[4]对贵州省2014年、2015年的“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结构不完善、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加强“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林何莺等[5]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三区”人才计划实施3年来的人员配备、服务周期、科研与生产实际对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李禹尧等[6]则通过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4年来“三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了开展试验示范、现场指导、信息助农、合作共赢及科技培训“五位一体”工作的有效途径。郭军权等[7]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延安市农业类“三区”人才科技扶贫模式。梁兰[8]以甘肃省“三区”人才计划的实施情况为例,对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参与不足、成效不显著等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定性分析。李来运[9]则通过评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6年度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情况,提出了加强新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管理的建议和对策。吴德胜等[10]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三区”科技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以上报道可以看出,“三区”人才项目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截至2018年,云南省共派出“三区”科技人才7967人,到全省的89个“三区”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科技创新创业。在此背景下,作为承担云南省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研究和创新任务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5年(2014—2018年)累计选派出农业科技人员1395人(次)投入到“三区”人才项目中,为全省的农业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22014—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三区”人才选派情况
2.1“三区”人才数量及占全省比例
2014—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共选派执行“三区”人才项目人数1395人(次)。其中,2014—2017年,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从每年占全省“三区”人才的比例来看,2014年最高,自2015年开始,占全省比例明显下降,之后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见图1)。
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培养探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辽宁农业科学》近3年作者群身份以及单位类型统计分析,结合工作实际,从期刊编辑提高服务作者的意识、增加特色栏目,吸纳作者投稿、加快编辑出版流程、稳定老作者,开发潜在作者群等4个方面分析了该刊作者群培养方面的现状、取得的成效以及加强完善的方法措施,以期为农业科技期刊不断做大、做强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培养;分析;对策
农业科技期刊是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交流的重要平台,它最广大的受众群体是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高等院校和一些基层从事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据统计,全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农业科技类期刊600多种,作者投稿选择余地较大,其中地方性农业期刊与全国性的核心强刊相比办刊力量相对薄弱,学术评价指标不高,在吸取科研项目以及创新成果数量上缺少核心竞争力,因此都会面临稿源不足,择稿困难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打造期刊自身特色,构建一支稳定的作者群将是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作者群调查分析
《辽宁农业科学》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其作者主要来源于辽宁省内科研院校以及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近年来通过会议交流,网站宣传,省外作者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作者身份特征以及所属单位的分布情况,有助于编辑把握期刊的稿源,也能够了解各单位的科研动向,以及各个不同层次科研人员投搞活跃程度。本文对《辽宁农业科学》2017-2019年刊登的461篇文章第一作者的身份以及单位类型进行了统计,其中作者身份分为初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副高、正高级)以及学生;单位类型分为科研单位(包括各级科研院所)、各级高等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包括各级农技中心,农业局、种子站)还有一小部分单位是公司的作者(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初中级以及副高级职称作者占多数,这与其需要评职称以及他们是其部门主要科研工作力量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也有一些学生作者,充分显示了本刊在保证文章符合刊登条件的前提下,能够满足各个层面作者投稿的需求;《辽宁农业科学》是农业科技类期刊,因此,来自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比较多,约占整个刊稿量89%,他们也是本刊的核心作者群。
二、作者群培养对策
(一)全面提高服务作者的意识。在整个期刊的出版体系中,作者是处于“源头”位置的,只有作者源源不断的来稿,这个出版流程才能进行下去,由此可见作者对于期刊生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编辑只是习惯于在办公室编辑稿件,经常面对的是文字,只是对文章进行编辑、校对、修改;对作者的一些的诉求、咨询,缺少服务意识,不够重视,很少从作者的角度考虑文章的思路,总是习惯用自身现有知识评价文章的好坏,是否刊用。众所周知,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包括农业各个层面,编辑虽然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储备,但是完全不足以应付多学科,所以,面对不同文章,与作者的有效沟通显得十分必要。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电话、微信,QQ、邮件等等,通过最初咨询稿件接收情况,何时能刊用,到后来文章中的技术问题,都需要与作者保持联系,这时作为编辑一定要有耐心,要虚心,时刻记住编辑就是给他人作嫁衣的工作,不断地缝缝补补,通过你来我往的多次沟通,不但会使文章达到最好的刊登状态,还能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作者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以后写文章总会想到这个期刊,还会一传十,十传百,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形成一批稳定的作者群。
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的职业教育改革
摘要:据统计,我国培养的农业技术高中级人才多达247万人,但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不足80万人。这说明新型农民是农村稀缺资源,而农村技术人才短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本文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导向的角度,对新形势下的农民职业教育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职业农民;农民培训;职业教育
1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2018年2月4日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我国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任务与要求,进一步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并对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给予高度重视。现阶段,我国正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转型,农民对农技知识要求越来越高,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也将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评估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农民培训课程的现状,而且对如何进行课程改革,追求高端农民培训课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农民。其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内涵,既要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要农民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科技文化素养等能力,能够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变迁,而使自身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要想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1]。发展农业现代化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较大,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现代农业的实施者。但现实是农村劳动力缺乏,因此,加快培育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应该做深做实做细。要统筹城乡经济全面、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剥离农民身份属性,让一部分高素质的农民愿意留在农村创业,推进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2存在的问题
2.1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对于我国农民的各类职业农村技术教育也飞速发展,同时在我国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数量的增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太多,目前农村的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2]。
城郊型农业技术论文
1邗江区农业发展特点
邗江是扬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扬州的南、西、北三个方向的对外门户,即依托于城市,又服务于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路网密集,浓缩了扬州精华,是一座蓬勃发展的现代之都。粮食生产、特种水产、林木花卉、休闲观光等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尽显,“市民下乡,首选邗江”的乡村游品牌效应日益显著。邗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支撑,大力推进城郊型农业发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农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城郊型农业特色进一步凸现,农业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水平不够高的现象仍然存在;新产品开发较少,规模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的局面依然难以突破;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不到位、不科学的事情频频发生。
2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2.1机构设置
全区农技推广体系主要以种植业、水产、畜牧和林蚕业为主,机构设置如下: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区农产品质量监测检测中心、区林蚕指导站、区畜牧兽医站和区水产指导站。现辖7个镇、6个街道、2个经济开发区,共设有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0个、畜牧兽医站10个。
2.2人员结构
区级农技推广机构现有职工65人,各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人员79人,全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在岗在编人员共计144人。从年龄构成上来看,区级与镇级均以41~50岁人数最多,小于30岁的人数占用比例最低;从文化水平构成来看,区级部门以本科层次为主,其次是硕士层次,而乡镇以大专学历层次为主,硕士人数为零;从专业技术职称构成来看区级部门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乡镇主要以中、初级职称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