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华传统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

摘要: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当代社会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新媒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独特的优势,也存在着不足。只有兴利除弊,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拓展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

1中华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现状

新媒体也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能发挥传播功能的多种媒体形式组合。具有交互、即时、融合与延展等特征[1]。目前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全息投影等传播方式日益兴盛。正在加速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改变着社会经济发展面貌[2]。进入新媒体时代,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和接收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例如2018年上线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就是将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国宝)通过微博、微信、抖音、App等多元化途径进行融媒体传播,其央视网点击量达8329万,微博阅读量达1.2亿,讨论达25.9万,豆瓣评分高达9.5,获得广泛好评,这是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全新探索。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现状,笔者进行了调研,问卷,统计分析,认为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优势凸显,但也存在着不足。

1.1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优势

1)符合受众接受习惯。调查显示,对于每日在手机上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行为,78.35%的受众持欢迎态度;在最常使用的传统文化传播媒介中,44.37%的受众选择微信公众平台,27.49%的受众选择微博、论坛和博客,19.7%的受众选择App。可见在新媒体时代,平视的传播态度、新颖生动的视觉呈现方式更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也更容易拉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新媒体传播使获取信息、参与讨论的方式日益简单便捷。据调查,45.67%的受众认为互联网传播易于浏览和保存,42.86%的受众认为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具有时效性、便捷性,传播方同受众之间能达到高效的信息互通。同样一篇文章贴在展板上观者寥寥,但在社区的公众号或业主群就可以迅速被大家观看并随手传播,最大化地实现了接受传统文化的人群覆盖。3)双向互动交流得以加强。新媒体传播的手段和途径更多样化,束之高阁的经典能够以更为亲和、鲜活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各种图像、动画,形象化地呈现出经典的意义,尤其是特效技术让传统文化的景象活灵活现的再现在大众眼前,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源性创新,使受众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中。大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并自觉去传承和弘扬。据调查,25.76%的受众认为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互动性高,能够实现双向互动。高互动性能够让传统文化不再只是枯燥的文字,更具人情味,更能激发受众的兴趣。除此之外,新媒体平台给了人们极大的言论表达空间,而原来作为被动者的受众,也因此变为主动的传播者[3]。4)文化活动形式不断创新。调查显示,62.74%的受众表示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是吸引民众自觉接受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大部分博物馆开通了二维码语音讲解和动态导览,体现了新媒体手段的便捷性,观众用手机边逛边扫码就可以获取相应的讲解,让大众更容易获取信息。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也显示,2018年国庆假期,超过90%的游客在假期旅行中参与文化活动的共建共享,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达到40%以上,文化类景区整体预定量同比增长超过36%。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提高了知识的传递广度,同时降低了游客的游览成本,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4]。

1.2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不足

阅读全文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发展

【摘要】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国家形象的彰显,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精选节目内容、创新比赛机制、拓宽传播渠道等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彰显了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

经典诗词一直是国家文明的象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着眼于民族文化的群众基础,立足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示中华优秀古诗词的文化魅力,让观众在参与互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感受古人的情怀,领略历史的博大精深。

一、《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中华几千年的沉淀,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力量的必由之路,如今已成一种渐进趋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独领风骚数千年。中华诗词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中国诗词大会》这档文化节目可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突围

《中国诗词大会》凭借优质的内容、精心的创作团队以及创新的比赛机制,深得观众喜爱,获得了极高赞誉,唤醒了人们对于诗词的记忆与热爱。

阅读全文

海外桂籍华商中华传统文化坚守探析

【摘要】广西作为全国第三大传统侨乡,海外移民谋生的历史很早就开始了,身处海外的桂籍华商除了需要克服语言、气候、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的障碍,更要在异国他乡“文化冲击”的下坚守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通过以祖籍地域作为区分而建立起来的“会馆”这一特殊社团,对在泰的桂籍华商如何坚守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探寻。

【关键词】华商;文化冲击;坚守;会馆

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认同,正是源于这种文化认同,中华儿女不论身处何地,都会有一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情怀。广西是全国第三大传统侨乡,据数据统计有归侨侨眷300多万人,桂籍海外华侨华人700多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健全的海外广西籍华侨华人社团也有300多个,多年的海外谋生史让海外桂籍商人在外有了一席之地。更让人引以为豪的是,海外桂籍商人不仅经商成绩突出,而且秉承着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异国他乡发扬光大的精神,将中华文化很好地注入到了当地生活中。强烈的乡土和宗族观念,是同一地区的人互相沟通的重要纽带之一。海外华人华侨将这种纽带变成了一个个“同乡会”“会馆”,会馆在海外华人华侨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亲:同根同源

勿洞,位于泰国最南部与马来西亚交界处的亚拉府勿洞县,是泰国华裔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丰富的森林资源吸引着约80%的广西籍华侨在这里栖息劳作,是泰国著名的“广西村”,也是在泰国广西人的“第二故乡”。秉承着为桂籍同乡谋福利,沟通与侨乡的联系,维护和发扬中华文化等目的,广西籍商人于1969年3月在勿洞成立了八桂堂,这也是广西人在泰国成立的最早的合法社团。“八桂”二字最早见于先秦古籍《山海经·海内南经》“番禺之西,八桂成林”;随后众多文人骚客喜以八桂指代广西:南北朝诗人沈约的《齐司空柳世隆行状》中有诗句“临姑苏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疑。”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称赞“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故而唐代以后,八桂就成为世人对广西的专称。后明代官方的《大明一统志》还记载:“八桂,广西桂林府郡名。”进而,广西被称“八桂”正式在官书中固定下来了。勿洞八桂堂中取“八桂”二字既代表了海外桂籍华人的故乡寄托,更代表了广西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更好地联络及团结同乡,为同乡谋福利。继八桂堂之后,1979年另一个广西同乡会组织勿洞广西会馆也成立了。勿洞广西会馆的会徽中图形以桂林山水为原型,山水图案两侧写着中文“广西”二字。该会徽寓意着在泰的桂籍华人华侨要饮水思源,不忘万里之外的故土。海外创业生存是漂泊,是辛勤耕耘,是在陌生的国度重新扎根。前期只能依靠出卖苦力的桂籍华人通过发展橡胶种植业和其他事业也慢慢积累了一定财富。为了更好地团结桂籍乡人,增加桂籍商业同外界竞争的能力。经过重重困难,1981年桂籍商人在曼谷成立了泰国广西会馆。这三大由广西籍商人筹划成立的会馆使得在泰广西人对“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有了更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智:兴办教育

孟子随母择邻而学;颜回以学为乐……华夏儿女自古就有崇尚教育、勤勉苦读的优良传统。即使身处海外,在艰苦创业之际,桂籍商人不忘继续发扬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发展华人教育,培育人才,弘扬中华文化。而今在泰国谋生的广西人已经从最原始的开垦荒地、种植橡胶等较为苦力的工作转到了商贸活动。这一代转型的广西人也成为了后来泰国杰出的桂籍商人:祖籍广西容县的封家正已是泰国建筑业杰出人物之一;为了创业,十六岁只身闯荡泰国曼谷,为泰国旅游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泰国商贸旅游业娇子马振荣先生等等。无一例外,这些桂籍华商的佼佼者绝大部分都有着在家接受父母传统文化熏陶同时在华文学校又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历。为了鼓励桂籍后代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八桂堂、勿洞广西会馆都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以激励后代奋发学习,会馆每年的中秋晚会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颁发优秀学子奖学金。会馆甚至会通过各类表演活动为华文学校筹建资金用以完善校园条件,目前泰国最大的华文小学就在勿洞广西村。正是在这种代代相传的奋斗不息的精神激励下,中文教育蓬勃发展,勿洞的桂籍华人受教育的程度是最高的,而当地最有实力的经济产业,也掌握在桂籍商人手中。

阅读全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东营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缺乏科学整体规划、要素体系缺乏深度挖掘整理、方式途径较为单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立足东营发展实际,树立“人文东营”建设目标,实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紧密结合,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突出传承重点,推进研究阐发;创新思路模式,保护文化遗产;强化活态利用,对接社会生活;丰富载体形式,增强宣教效果等措施,努力提升东营市发展层次、增强城市软实力。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公共文化;人文东营

党的十八大报告战略性地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并特别强调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中华优秀传统、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之三面,也可以说前者是后两者的内在脉络与根本。因此,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发展文脉、挖掘城市发展内涵、拓展城市发展张力,是东营市提升发展层次、增强城市软实力的不二选择。

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兴继文化传统、延续民族香火。一个民族之所以为一个民族的重要规定性绝不仅仅在于其生理属性和政治属性,根本还在于其文化属性。因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应是中华民族的分内之事,于今而言,这更是保持其根本属性的迫切需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应该在接续文化传统。乐黛云认为:“传统包含两个层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即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已成之物’(Thingsbecome),如经典文献、各种古器物等,这是全然不可更改的,只能原封不动,永远保存;另一个层面是‘文化传统’,这是对‘已成之物’不断进行重新解读、诠释,从而构成不断变化、不断形成的“将成之物”(Thingsbecoming)。”[2]可见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同一问题在不同层面的提法。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物层面。文化传统则着重于在器物层面中提取的形而上的东西。它是智慧,是道法,是思维方式。文化传统是不断开创文化新局面、事业新格局的灵魂与法宝,是不断努力创新、生生不息、实现梦想的不竭的动力与无尽资源。它是独特性与普适性的统一。它是我们民族核心的重要规定性要素,更是我们民族长盛不衰、屹立世界、香火不断重要保障。其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习得先贤智慧、开启民生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如何积极解决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不断开启民生幸福的生活,这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的管理者而且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个体用积极的心态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先贤智慧,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资源,充实自我前进动力,方能攻坚克难,战无不胜。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通过儒学教义,经常相互渗透联系。尽管期间有差异、距离甚至对立,但并不是巨大鸿沟。”[4]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细腻性,这恰好是与生活的美好相对应的。美好幸福的生活必然是丰富的、细腻的,是雅与俗的融合,是大与小的汇通。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心、细心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万不可掉以轻心,走过场。

二、东营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东营市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各级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采取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引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建设;以群众精神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以学校素质教育为依托,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以文化遗产遗迹保护为切入,抓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以实施文艺精品项目为牵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创作;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重点,实现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发展;以城市间文化交流活动为平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交流等有力措施,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弘扬和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全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当下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教育、民智、风俗、制度等方面共同努力,以全方位构建其传承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传承路径

一、始于教育:教化行而文明承

(一)学校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建元元年,董仲舒向汉武帝献“贤良三策”,其一曰:“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①由此可见设学校、施教化的重要性。当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其一,完整的教育体系。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二要以课程和教材体系构建为重点,编写一批传统文化教材;三要将课堂教育与课外体验结合起来。其二,发扬书院精神,培养高卓人才。古代书院坚持兼容并蓄,自由讲学,提倡独立研究、质疑问难、互相启发,留下了宝贵的书院精神。高校作为当下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理应继承和发扬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鼓励文化创新,不断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繁荣。其三,领导干部要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关于立德修身的丰富经验,对领导干部提升道德境界和领导智慧极具借鉴意义。就要求“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②具体来说,一是自身要下功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③刻苦学习,躬身践行;二是党校、行政学院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提高培训实效。

(二)家庭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④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注重庭训家教,留下了丰富的家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进行家庭教育的宝贵资源。其一,好家风是文化传承的精神纽带。在古代,家风、家训作为一个家族的精神内核,既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历史上的很多名人如诸葛亮、朱熹等都留有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分别写给儿子诸葛瞻与外甥庞涣,他教导儿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⑤劝诫外甥“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⑥对后辈的严格要求与殷切期望可见一斑。《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内容涉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被推崇为“古今家训之祖”,垂诸后世,影响深远。当下,家庭教育应充分培育优良家风,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好家风代代传承。其二,重建礼仪文化。当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文明行为,王晓华教授就认为:“国人生活在礼仪文化缺失的间隙状态———旧的礼仪文化已经失传,新的礼仪文化还未建立起来。”⑦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大力挖掘传统礼仪文化,对国民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一是生活习惯的养成,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自立、节俭、守时等;二是文明习惯的养成,要对青少年进行基本礼仪的教育,培养其文明礼让、进退有度的良好品质;三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家长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阅读全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

摘要: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既要有雄厚的硬实力,更要有强大的软实力支撑。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精神内涵应进一步深入挖掘,结合时代要求,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此基础上更要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加强和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其强大的吸引力,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影响力;弘扬;软实力

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与精神所在。现在,文化不但是国家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源泉,更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更多的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文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在,文化要素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内部形成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在外部不断加大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构建起文明、自信、和谐、理想的国家形象,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政策影响力。

一、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如今,源于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对文化发展做出了相应调整,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我国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来增强国家对外吸引力和对内向心力。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用心血、智慧、汗水创造和浇灌出来的,这不但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更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就需要“立足本土,兼收并蓄,不断创新”。首先,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使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文化遗产被看作是中国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凝聚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应当加大弘扬和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力度,完善和制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措施,使中华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延续和发展。特别是要从文化遗产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体现民族特色和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文化遗产的作用才会被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还要将其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相融合,使其成为当代社会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其次,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创造性地发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使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精神追求的最深层次,不但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基因”,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标识,这些都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发展。要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需要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既要认识到文化的古今之别。又要承认文化的中外之别;同时还要系统化、全面化地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文化不但要体现时代性,还要保持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别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本和发展的动力,更是一个民族特色发展的凝聚力量。最后,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贸易中还只是一个‘硬件加工厂’,我们出口的大部分是文化商品,而不是文化内容。”[3]现在,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发展趋势日渐突显,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是国家经济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如今,全球文化产业发展和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现在很多国家都已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能否占据文化市场,不但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还应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变为国家软实力。

二、吸收和借鉴各国优秀文化成果

长久以来,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4]。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也都为世界文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弘扬和培育优秀传统文化,要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只有不断吸收、借鉴和学习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提高国家文化创新力,也能提高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中国要推进文化创新发展,要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文明成果和经验教训,要坚持学习、扬弃的态度,保留先进积极的东西,摒弃落后消极的东西。现在,许多发达国家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他们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并通过政府来大力推进。要提升中国文化实力,就需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尽可能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不断学习先进的文化产业创新理念,引进和研发高新技术,逐步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中国文化产业体系。同时,对文化产品也要换代升级,更要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思想,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方略,从而提高国家文化的竞争力。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先进的文化,不但要立足本国国情,还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和借鉴。东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交汇、碰撞和融合,使“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抓住了新一波全球化浪潮,革故鼎新成为中国突出的文化特征。”[5]作为提升国家文化实力的标志,和西方文化实力强的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在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保留,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不能一味地吸收,因为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文化的根本和特点。中华文化的发展,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资源,还要保留好中华文化的独特传统,不断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扎实推进文化创新要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借鉴和模仿他国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进行文化创新,它是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所以,对外来文化要辩证、全面地看待,要认真分析,要借鉴其中有益的文化理念、摒弃不良文化思想。既要吸收他国先进文化,又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阅读全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然后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具体包括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依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学校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建设、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力量[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校园文化内容得到丰富

阅读全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实力

摘要: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被称为“共和国长子”,曾有着“东方鲁尔”的美誉,如何让昔日的大沈阳换发青春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到了“文化软实力”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可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切入点,人们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城市软实力重要作用也在不断深化。提升沈阳文化软实力,以文化育新人,弘扬沈阳特色传统;以地理为基点,发挥自身竞争优势;以传统为支点,撬动文旅产业发展;以科技促发展,助推传统文化弘扬。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特色传统文旅产业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实践证明,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这一举措在全国范围内的的深入实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彰显。

1.1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体现在诸多方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传统文学艺术则被称之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想要振兴沈阳,提升文化软实力,自然要先筑牢地基,再徐徐图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在竞争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产业近年的飞速发展也有目共睹。“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近代,沈阳被称为“共和国长子”,有着“东方鲁尔”的美誉;现代,沈阳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速度却逐渐减缓。如何让昔日的大沈阳焕发青春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

2沈阳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