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国地质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国地质论文

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内容分析

编校是科技期刊出版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期刊的质量[1],人们从多种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2-5]。文献[3]中对科技期刊的编校排版流程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可知,若作者在构思写作阶段能得到投稿要求、写作注意点的一些提示且能按照提示进行写作,对于后续环节中的编辑、校对、排版、修改的工作量的减小有相当大的影响,能有效减少流程所用的时间,并且可以提高期刊的质量。而从文献[5]中对于知识管理体系的研究可知,要达到上述要求是完全可行的,可以建立该环节的面向作者的流程知识管理体系来解决上述问题,也就是建立期刊的投稿模板。目前网络上可搜索到很多期刊的投稿模板,但通常是简单的格式说明、字数要求、摘要要求和参考文献要求等。这对于有自身特点的科技期刊[3]尤其是综合类科技期刊的后续流程环节的效率提高和质量提高的作用并不大,有时这些投稿模板的内容还分布在几篇文档里,作者查阅使用不方便。如何建立一份既实用又方便使用的投稿模板呢?这需要考虑到特定的期刊的具体情况,包括期刊刊登的内容特点以及期刊自己的流程体系特点。以下以《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进行投稿知识管理体系即投稿模板设置的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5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表中31种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国内常用的两大搜索引擎百度和搜狗搜索期刊的官方网站,收集每种期刊官方网站主页中的投稿指南和论文格式等信息进行分析。利用手机查找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和QQ群,在互联网环境下,分析地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指南有关内容的情况。

2地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数字平台情况

笔者针对目前假冒网站泛滥的情况,从期刊网站有无百度与搜狗官网认证和官网有无投稿指南及论文格式、期刊微信公众号、期刊QQ群几方面考察期刊投稿数字平台建设情况(表1)。

1)期刊网站百度、搜狗搜索情况及官网主页投稿指南情况分析

31种期刊中2种期刊没有搜索到独立网站和在线投稿系统,《地球化学》仅在其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网站上有介绍,没有独立的网站;《矿物岩石》在搜索引擎上没有查到期刊独立网站,仅期刊联盟类网站上有其介绍。有独立网站的29种期刊中,5种没有进行百度官网认证,仅有2种期刊有搜狗官网认证。调查发现,29种有独立网站和在线投稿系统的期刊中3种期刊网站主页上没有投稿指南的菜单设置,其中《中国地质》投稿指南的链接设置在下载中心;也有很多期刊将论文格式和要求一并放在投稿指南中;3种期刊在网站上仅有投稿指南,没有找到论文格式及要求。《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和《地质力学学报》虽有论文格式,但打开后无内容。《岩石矿物学杂志》有独立的网站和在线投稿系统,但是网站首页上找不到投稿指南和投稿要求等。这可能与期刊在线投稿系统功能有关,有的期刊在线投稿系统固定菜单中没有投稿指南链接,需要期刊编辑部同网站技术支持联系,按照编辑部的要求来增加链接。搜索发现,搜狗与百度相比,虽然有的期刊没有进行官网认证,但查找结果除了如“1~3天审稿,2月见刊”之类的明显的假冒网站外,期刊的官方网站基本排名在前。

阅读全文

地质学专业教师教学要求与考核

摘要: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为高等学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分析3种新型教学模式相互关系和存在问题为背景,结合地质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地质慕课建设现状,探讨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地质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要求,为教师评价体系完善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慕课;地球科学;教学要求;教师评价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和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以视频为媒介的新型教学模式正在引发高等教育领域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某些专家预言:“慕课将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未来的选择就是当讲师还是辅导员”[1],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新型教学模式本质上仅仅是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不能替代传统课堂教学[2-3]。那么,对于基础自然学科,尤其是教学目标性强且注重课堂教学、实验与野外教学结合的地质学课程而言,任课教师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高校管理部门又如何有效实施教师考核评价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地质类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体会,从教学管理和高等教学改革需求角度,提出理解上述问题的几点思考,促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和考核评价体系完善。

一、新型教学模式发展历程和现状

在现代“互联网+”背景下,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已进入到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从这些新型教学模式产生时间和发展演变关系来看,翻转课堂产生时间最早,其推广和影响的范围也最广泛,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传播载体而衍生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而慕课是新近涌现的以增强知识传播性为特点的视频教学模式[4]。相对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言,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促进了教育民主化的进程,是课堂教学多元化改革的体现,从翻转课堂到微课到慕课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继承、创新与深化。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时代到来以2011年1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首创立的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大网络学习平台问世为标志。目前这三大平台已吸引超过100所世界知名院校加入,提供2000多门课程免费在线学习,并且不受学习时间、空间和学习者身份限制,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世界范围内优质课程资源[1]。国内慕课平台后来者居上,尤其以教育部“中国大学MOOC”和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最具影响力。慕课采用“微视频”(即微课)教学形式逐步推进,每段视频长度8~15分钟,对应一个知识点或知识块,利于集中学生精力保证学习的有效性。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家通过观看网络平台下载的知名院校讲课视频(微课或慕课资源)完成学习,回到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答疑解惑和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2]。自2001年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以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被高等教育机构和大众广为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探究性学习”为导向而区别于早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接受性学习”,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围绕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听取教师讲解或与教师讨论达到教学目的。慕课的推崇者强调这种MOOC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对“接受性学习”模式的翻转和颠覆[1]。事实上,真正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讲授课程之前由学生通过课前自己研修完成,而“慕课”模式则是学生预先在家听教师讲解,学生不用自己探索研究,教师已经把知识体系进行了结构化分解,教学疑难点和重点也进行了强调,学生只需通过反复练习巩固就可以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慕课翻转的仅仅是教师讲课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翻转“接受性学习”的本质[2]。很多课堂教学试验表明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3],微课课堂通过教师插播“微视频”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教学疑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而此时教师则站在一旁与学生共同看屏幕讲解,俨然由教学主导者变成了旁观者,将导致整个课堂单调乏味、教学兴趣降低。课堂教学也不应只作为答疑解惑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知识点讲授和与学生辩证讨论启发学生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思想,引导学生专业素养和学科思维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追求之一。

二、地质学科特点及地质学网络课程建设现状

地质学是以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以及各圈层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内容的基础自然学科,通过认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和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两个方面为人类社会服务[5]。以这两方面任务为导向,地质学衍生出了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物理性质和物理运动的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地质历史与地球演化的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和古地理学,以及研究地球资源分布规律与找矿勘查的矿床学、区域成矿学和矿产勘查学等多个学科群。相对于其他学科,地质学课程更加注重课堂教学、实验与野外教学的结合,野外实际观察和测量是开展地质工作的基础,很多地质学概念与模型都是在地质现象的观测和认识之上,结合室内分析测试与理论模拟而形成的。综合性强是地质学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以矿床学为例,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地质作用化学过程、地质作用物理过程以及地质作用的历史演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产物,不仅涉及地质学各类基础学科,还需要结合采选冶技术、矿业经济与市场等多方面因素[6]。我国地质类慕课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清华大学“地质学与工程地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晶学与矿物学”和“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沉积相分析”等慕课相继在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慕课平台推出,受到学习者的青睐,如清华大学2015年秋季开设的“地质学与工程地质”慕课就有1.4万人报名参加了学习。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在原有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基础上,开展了“矿床学”“地球科学概论”和“构造地质学”等地学主干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和推广应用[7],由该校学生自主开发的“地学导航”手机APP(Android版)将地质专业主干课程理论知识、典型地质现象照片、视频等数据建立数据库供大众查阅,取得较好应用效果[8]。丁明涛等[9]分析了慕课背景下“灾害地质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肖震霞等[10]探讨了地质类课程MOOC设计,初步设计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慕课课程建设时间表。总体上,地质类慕课课程建设数量偏少,这可能与地学慕课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野外教学过程及实验、实习教学等导致建设成本较高直接相关[8],也可能与地学知识体系庞杂、综合性强等特点造成教师课程内容难以选择、讲解深度不好把握[7-10]等多种因素有关。尽管如此,我国地矿类院校正在着力推进地质慕课建设和推广应用,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将建设“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基础”“海洋地质学”等地质相关慕课课程。

阅读全文

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融合发展

摘要:在新常态背景下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通过对传统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阐述了传统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传统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为新常态背景下成人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思维。

关键词: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融合发展

成人教育应不断注入新元素,增强新的知识、理论、方法与传统信息技术的契合度。成人教育部门和机构要立足成人教育的特点,逐步改变传统教育传播方式与途径,从而提升成人教育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网络教学资源开始出现多样化与纵深化特征,网络教育平台、网上课程体系、网络学习资源、网络交互方式各式各样[1]。因此,要全面考虑成人教育中成人学习的特点,探索新常态下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具有现实意义且紧迫的研究课题。

一、传统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发展现状

(一)传统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发展历程

函授教育是在我国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成人教育办学形式。重点以函授和业余为主,在职人员成为主要招生对象。我国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始于1998年教育部实施的“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8所普通高校试点开办网络教育。全国建立了2000多个学习中心。2015年,随着试点高校取消,学习中心审批权限下放到各校,网络教育的招生竞争也日趋激烈。

(二)传统成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

一、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原则

(一)规范性

科技期刊的封面首先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谐地标出必要的项目和信息。《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规定科技期刊封面应该标明刊名、卷期、出版年月、责任者、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期刊条码等项目。因此,在进行封面设计时,这些项目和信息必须做到没有遗漏、简洁清晰。同时,在期刊卷号、期号表达上尽量采用国际通行做法。总体而言,规范化标示封面信息是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封面的认识功能。

(二)稳定性

科技期刊具有无限期连续出版的特性。如果刊物要保持区别于其他刊物的辨识度,并树立品牌形象,封面设计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进行有规律和细微地调整,使期刊封面能始终延续一种稳定的风格,最终在读者心中形成独树一帜的期刊整体形象。因此,可以精心设计一种能产生深刻影响力的封面元素,让这种元素成为贯穿各期封面设计的一条线索,由此积淀成为期刊的标志。总之,期刊的封面设计要注意连续性和稳定性,即使有变化,也是有规律的、细微的变化,以此发挥封面的认知功能和形成刊物的品牌特色。

(三)专业性

每种科技期刊都会涉及一种或多种学科和专业,每种学科和专业都有专属的研究对象和特色。这些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特色能很好地传达科技期刊的专业范围和专业内容,因此在进行封面设计时,可以注意从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特色中寻找设计灵感,寻找独特封面设计的切入点,通过色彩、布局、构图等封面设计勾勒出刊物的专业特色,突出刊物应有的个性,使科技期刊的封面成为其学科和专业服务方向的指示器。

阅读全文

高校公共体育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

摘要:采用文献分析、访谈调查,以湖北省高校为例,探究我国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调查发现,由于:(1)难以引进高水平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困难;(2)课程建设举步维艰;(3)招生困难;(4)公体部学科建设资源不足;(5)新、老师资交替不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1)部属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发展困难,而一般高校公体部学科快速发展;(2)传统体育学科建设陷于困境,而特色体育学科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因此建议:(1)积极依托优势学科创建特色体育学科;(2)加强科研工作,使科研成为公体部学科发展的动力;(3)公体部学科建设应有长远的、独立的、具有实效的发展规划;(4)合理构建师资队伍;(5)吸纳优势学科资源加强专业建设。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公共体育部;学科建设

1前言

公共体育部(以下简称公体部)是指我国大学组织结构中面向普通学生,开展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训练等为主的体育教育工作,不具有培养高级体育专业人才的职能,也很少承担科学研究任务的部门(陈希、梁竞文和彭庆文,2005)。尽管部分开展学科建设的公体部更名为“体育学院”、“体育系”,但明显不同于传统体育学院的运行特征、组织结构、业务职能、师资力量和发展战略,它们依然属于公体部学科建设的范畴。公体部作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的新载体和生力军,特色明显,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将扩展体育学科建设的研究范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获得新的理论成果,对体育学科建设问题形成新的认知观念,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特色化、多元化提供积极的理论参考。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包括湖北省内正式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机构、招收体育专业学生的高校公共体育部。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截止2015年6月5日数据,湖北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6所,其中11所高校公共体育部开展了学科建设,包括10所公办高校和1所民办高校,有硕士点4个、联合培养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2个、体育科学研究所4个。研究者收集整理我国大学公体部学科建设资料和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信息,归纳总结公体部学科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就相关问题采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普通高校公体部领导和教师,具体了解各公体部学科建设情况。

3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现状

阅读全文

油田水文地质勘探和地热工程设计探析

摘要:目前,我国在进行油田的开发过程中,开始越来越注重油田地热的资源应用,在对地热资源进行开发设计时,通常会对油田地质水文进行勘探。在对勘探建设工程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油田地质水文勘探的具体措施,同时,以此为基础对地热资源开发工程进行设计,以便让宝贵的地热能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地热资源;油田开发;有效合理应用;地质水文勘探

通常情况下,油田地区的地热资源含量非常丰富,如果可以将这些宝贵的地热能源合理有效的利用起来,可以让我国目前碳的排放量大幅降低,有益于我国大气环境的改善。此外,在地热项目工程进行建设和施工时,可以将现有废弃的矿井有效的利用起来,从而大大减少了工程施工的成本费用。可是,因为油田所具有的水文地质特征,会严重影响地热建设工程的实际施工,因此,在进行工程设计及建设施工时,会对油田地区的地质水文情况进行勘探,以确保地热建设工程可以顺利进行。

1油田地质水文勘探

在油田地热建设工程当中,对地质水文进行勘探是为了进一步确定油田区域范围是不是富含热源,一般情况下,根据地表具体的资源体现,可以辨别地下是否存有热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温泉,因此,在地质水文勘探过程中,探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查看附近温泉的具体分布情况。通常在对地质水文进行勘探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油田区域内地质状况开展调查,同时根据勘探结果绘制出勘探情况地图,并根据油田地区范围确定制图比例尺,一般常用的比例尺是(1∶1000)~(1∶10000)。其次,在勘探中需要完成对水文的取样及测试,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测试仪器符合精准度的标准要求,标准误差规定在0.1℃以下。最后,在勘探中普遍采取物探勘探方法,可以采取四级对称电测法对热源的深度进行确定。此外,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进行地下水的分布情况研究。地下水因为遭到地下断层及涵洞影响,可通过超声波技术对地下水分布和流动情况进行探测判断,将油田区域内所有废弃的矿井同地下水具体的分布有效关联,给后续实际废弃井的利用奠定基础。在进行地质水文勘探时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要排除掉太阳的热量对水温造成的影响[1]。因此,水体的采样与测量工作要在夜晚2~3点之间进行,同时,还要对地下水补充水源进行勘探。

2地质水文勘探的测试与分析

2.1电测的类型与参数

阅读全文

工程设计能力的边坡工程教学体系改革

摘要:工科类课程存在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亟须结合实际生产要求,重新构建课程教学体系。近些年来边坡工程课程教学团队以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为核心,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型课程体系。该体系将教学内容优化重组为边坡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测等五个环节,同时按照“面向工程、突出能力培养”的思路,整合了实践环节,构建了“一主线、二并重、三结合”的课程创新教学新模式以及“兴趣培养—课堂教学—工程实践”多层级交叉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基于BOPPPS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法,实现了课程教学模块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学生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关键词:边坡工程;教学体系;五位一体;教学模式;BOPPPS模式

特殊的山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使得贵州省面临着大量的边坡问题,尤其自2011年以来贵州省的经济走向了快车道,大量工业厂房、公路、铁路等项目得以实施,导致大量的边坡问题需要评价、分析和治理。因此,我省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亟须能够解决边坡问题的人才。“边坡工程”课程主要解决建筑边坡、公路边坡、水利水电边坡、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基坑边坡等稳定性、勘查和设计、施工问题[1]。该课程自2000年在贵州大学开设以来,已经成为我校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边坡加固的基本原则,熟悉当前边坡工程的研究前缘以及边坡加固的先进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边坡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创新意识[2]。该门课程已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并为我省边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定贡献。基于贵州省边坡工程行业人才需求和贵州大学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学科的特色优势。从2012年以来,边坡工程课程组依托贵州大学自然资源部喀斯特环境和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围绕边坡工程领域目前国内教材不成熟、教学内容和本科生的认知上有差距的现状,结合我省特点和实际生产要求,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了符合我省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3];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4];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以工程思维考虑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5]。经过7年的持续教学研究和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以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为核心,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核心”的理念来构建教学体系,即以全面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和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边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重点解决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为边坡工程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卓越的工程人才。改革前,“边坡工程”课程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各环节相对独立,学生学完本课程后,不能独立地进行工程设计,计算与制图能力及知识体系也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6]。近年来,我省陆续提出了“三化同步”“5个100”“生态文明省”等发展战略,边坡工程行业变化较大。我省边坡工程行业对人才在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学团队结合边坡工程行业的内在规律,重新确立了“边坡工程”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教学定位,提出了以边坡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型课程体系(图1)。该体系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部分。理论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化、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边坡行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融合边坡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测等技术环节,集成了边坡工程行业科技、设计与市场的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由5个技术环节(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测)、6个知识领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力学、支护结构、锚固技术、施工及监测)、32个核心知识单元以及每个知识单元下的若干知识点等构成的知识体系,突出应用性(如图2所示)。实践教学体系按照“面向工程、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创新活动与毕业设计五部分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增加自主设计项目比例,编写课程设计指导书,鼓励学生开展边坡稳定性分析、挡土墙设计、抗滑桩设计、锚索设计等程序编制,譬如课题教学内容上引入商业软件(理正岩土、GEO-slope等),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行编制边坡稳定性分析、挡土墙设计、抗滑桩设计等软件,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工程设计能力素养。在课程实习与毕业设计中,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实习,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两大体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重组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先进实用。新课程体系在2010~2014级本科生中推广与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在课程组老师的引导下,每年都有40%~60%的毕业生以边坡工程方面的内容开展毕业设计,立项的创新计划中和边坡工程有关的占30%~40%。此外,本科生还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获得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大赛等奖项。

二、改革教学模式,注重能力培养

“边坡工程”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概念多、计算繁、推导难,为了化解“多、繁、难”,课题组提出了“一主线、二并重、三结合”的教学模式。“一主线”即强调教学内容以常规计算为主线,内容包括边坡稳定性计算、挡土墙设计计算及抗滑桩设计计算,注重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学习和理解。“二并重”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在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从计算机的角度进行计算理论、方法的应用。“三结合”即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设计与课程实习相结合、工程设计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要求学生多参加教师的设计生产项目或企业的工程设计项目,实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工程素质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学习后,有的学生就以主要设计人员身份参与企业的边坡工程生产项目,还有的学生在参加教师的相关项目后成功申报了多项专利。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理念。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构建了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多元化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在软件平台建设方面,夯实基础理论,加强实验操作,完善课程设计,创新专业综合设计,积极参加地质技能竞赛,改变教学方式;在硬件平台建设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野外实习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快教材和网络课程建设。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成果导向(能力、目标、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理念〔1〕〔2〕,明确提出了工程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创新态度和意识,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等基本能力和素质。为了增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煤炭工业发展的适应性,突出体现中国矿业大学的“矿业(煤炭)”特色〔1〕,本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通过近年来本科生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保障和提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构建多元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一、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软件平台建设

(一)夯实基础理论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要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调整理论教学体系。理论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有大学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工程力学、采矿概论等。学科基础课程设置有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含晶体光学)、岩石学(双语)、地层古生物学(双语)、构造地质学等。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有地质制图学、钻探工程学、地球物理勘探、煤田地质学、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等。专业方向课程包括矿床学、矿井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地质测试分析与技术、专业英语、资源勘查工程进展等。地质制图学为专业核心课程,系统讲授地图的基本知识、绘图软件、主要地质图件的编制原理和编制方法,如地质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实测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等,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地质图件和分析地质图件以解决资源勘查工程问题的能力。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为专业核心课程,系统讲授矿产(煤炭)地质勘查理论、勘查方法、勘查设计、勘查工程布置、地质编录和资源储量估算方法〔3〕,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勘查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并解决勘查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操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