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国传统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摘要:中国历史的发展非常悠久,在每个时期的发展中,都会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但是,每个时期文学的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的现代文学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其发展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就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国现代文学并不推崇文言文,而提倡白话文,是在“五四”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现代文化的发展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虽然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本源上却十分接近。
一、现代文学的发展是我国民族审美要求的结果
我国文学的发展史是十分丰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特性。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能将我国的民族特色、民族性格、民族语言等内容全面地反映出来。于是,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的进步。我国的现代文学起源于“”时期,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未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文学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展现民生问题,并致力于反映我国的民族前途和命运。而从形式上来看,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都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随着我国民族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促进着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中华民族的特性,所以其在世界文学界中能够享有盛誉。“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放弃对文学民族化的追求,还积极吸收外国文学中更加新颖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变革形式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民族审美情趣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比如,在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中,就曾吸收外国文学作品的表现方法,但却没有完全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在《狂人日记》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显著的中华民族特性,所以,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冲破外国文学羁绊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但由于其不注重民族审美情趣,而是更加关注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所以很难在本民族立足。尽管这些表现形式试图在中国有所发展,但由于不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比如,新月派诗群在作品中运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将作品的外表装饰得十分美丽,但由于其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差距甚远,所以最终还是被时代所抛弃。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能获得较大的发展
虽然我国现代文学的表达手法是从西方文学中借鉴而来的,但其并没有背离我国的传统文化,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也是比较重大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发展中能获得较大的发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并融入现代文学中,可将其发扬光大。同时,外国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国现代文学在借鉴其优势时,能将这些优势充分地利用起来,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我国的现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历经的朝代很多,无论哪个朝代的文学,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并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尊严。尤其是在两个朝代交替的关键时期,文人们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更加急切。现代文学起源于“五四”时期,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社会改朝换代、动荡不安的时候,文人们主要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而文学作品的思想则主要受到作者思想的影响。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屈原的《离骚》、陆游的《病起书怀》等古代文人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而在谭嗣同的《狱中题壁》、庐隐的《或人的悲哀》等现代文学作品中,也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同时,“五四”运动追求自由平等,所以才会反封建反专制。而自由平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只有西方国家才推崇自由平等。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随处都在贯穿着自由平等的思想,如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等。由此可见,现代文学中所推崇的自由平等,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思想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年的积淀,其精华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重教师权威、师道尊严两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旨在为更好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中提倡的重要能力之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它独特的特点,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必然会渗透在教育中,影响着我国的教育,进而影响每一位学生。因而,有必要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下
(一)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这种价值取向驱使人们不自觉的优先考虑群体,而后考虑个人的利益和需要。考虑集体利益固然必要,但需要在集体与个人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以使学生达到整体的发展。这种价值取向延伸到教育上则表现在教育目标上的统一。在我国,尽管国家的文件中提到要鼓励学生探索、发现,但是,在实践中,出于中高考的压力,一直是以所有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为目标,以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的结果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有自己的创新与想法也不得不暂时抑制以应付繁杂的考试。因此,掌握知识是最终目的,而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个性的、创造性、想象力和行为的发展而缺乏关注。
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摘要:自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个领域都体现了追随美丽的潮流,建筑设计领域也不例外,很多设计师开始萌生复苏传统文化的概念。然而,想要真正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上的效益,不仅要在现代建筑上进行继承,还要接受传统元素注入的宝贵血液,只有这样才能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建筑
0前言
本文研究的方向是在建筑设计上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其重中之重在于构思建筑及文化,而并非传统一词。中国传统元素是极其繁多的,而且范围相对较广,其定义可以分为很多项来列举。在中国元素的设计领域中,建筑有着传奇且悠久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受文化、地域、气候、史实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本文经研究后阐述了文化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1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中国,传统一词是各个因素和各个民族之间相互磨合产生的结果,之后虽受印度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但并未影响中国根基性的东西,传统文化依旧流传,也表现出了中国的伟大之处。元素可称之为要素,是由一个一个的事物组成的形态,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下逐渐保留和继承下来的。同时,文化、精神、信仰等也是中国传统保留的成果。从古到今,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发展趋势,传统元素得以保留并继承,固有其存留的意义与原因,其目的是普及并弘扬文化,使其可以在现代人们的心中上升一个高度,以便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当中。
2文化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总的说来是一种在“合”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支配下的追求和谐、崇尚道德、富有“喜感”的和合文化、德性文化、喜感文化;而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讲究竞争、斗争,重视向外的超越,是一种智性文化、罪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和合文化;德性文化;喜感文化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尤其是面对当前、文化虚无主义的肆意泛滥和西方文化的挑战,发挥和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弘扬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首先需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与西方偏重于讲究斗争的智性文化、罪感文化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和合文化、德性文化、喜感文化。
一、和合文化
“和合”有和谐、和平、融合、包容、和而不同等多重含义,“和合”理念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主线,是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和谐性、持续性等特点的主要原因。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和优势就是追求“普遍和谐”,“普遍和谐”的观念体现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中,包括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它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儒家的和谐观念是以“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为起点,通过提高道德修养达到自我身心和谐,进而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人类社会和谐了,才能很好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了,才不会破坏“自然本身的和谐”。儒家关于“和谐”的路向是:由自身之安身立命→推己及人→民胞物与→保合太和而与天地参。“合”音同“和”,二者是相通的。在文学涵义上,“合”是指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都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各肢体间的位置恰到好处,没有过与不及的情况,即“中和”。汤一介先生提出,中国哲学的主题和精义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者对应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善、美三个价值。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儒家思想是康德式的“真→美→善”,儒家的主流大都把论证“天人合一”或以说明“天人合一”为第一要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一种“合”的整体性的思维,讲究共性,具有集体主义观念、爱国主义传统。与此相反,西方文化更多地承袭了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汤先生说:“欧洲(西方)的思维模式从轴心时代的柏拉图起就是以‘主-客’(即‘心-物’或‘天-人’)二分立论。然而中国哲学在思维模式上与之有着根本不同,也是由轴心时代就以‘天人合一’(即‘主客相即不离’)立论。”从柏拉图的宇宙二元论,将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区分开来,到康德的“现象界”和“物自体”之分,西方文化中的“分”的思维方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更多地强调个人权利至上。
二、德性文化
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文化精神,要言之,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张岱年先生说,如果把西方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西方文化重知识,中国文化尊德性。中国德性文化以“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而西方智性文化是以人和自然的对立为前提、以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为目标。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下,西方人追求的是一种向外的超越,要与自然作斗争。斗争必须借助于自然科学这种工具理性,所以,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为人类改造世界服务的,甚至哲学在西方也被称为“智慧之学”。西方传统文化普遍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教育的目的就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把人培养成富有理性的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而儒家文化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孔子是儒家思想的缔造者,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中影响最大的莫过孔子,孔子提出了“天人合德”的观点,认为人应效法于天,与天合德,以达到“天人合一”。儒家文化非常强调教化的作用,自始至终渗透了伦理道德观念。所以,汤一介先生认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在于“教人如何做人”的方面,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有德行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仲小燕在《论中华传统德性文化》一文中对中华传统德性文化的主要体现概括为:“天人合德”的崇德意识、“厚德载物”的立德思想、“以德修身”的自律主张、“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求和“以德报德”的伦理准则。在笔者看来,第一条是最为重要的,而中国人的崇德意识实际上与前文所述“和合”理念密不可分:要讲和谐,必与人为善。董仲舒说过:“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德”生于“和”,“和”即是“德”。德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就是“和”,道德建设的目标就是追求和谐的价值理想。上至国家的稳定和谐,中至宗族、家庭的团结和睦,下至个人自我身心的宁静和谐,最重要的途径都是“尊德性”。周公提出,统治者必须“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有德者就会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统治者必须恭行天命,尊崇上天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百姓,做有德之君。《朱子家训》云:“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朱熹对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师生、朋友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做了全面的论述,讲明了每个人在国家、社会、家庭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和相应的角色义务,构建了一个相亲和睦的理想图景,是对中国传统德性文化要求极为简洁而恰当的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影响了现代教师的职业认识与职业观,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并促进了教师肩负重任、履行自己作为教师角色应尽的义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以及孔子的教师形象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都体现了教师文化的具体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教师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让教师心怀热爱,真诚对待学生。同时,教师也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授,让学生感受文化熏陶。教师可以通过寻访文化故址、学习相关的教师课程、参加相应的研讨会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文化[1],教师努力追求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并以自己的信仰、思想、学识、人格去示范并影响教育对象注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师文化;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古人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与精神值得后人借鉴与学习。在教育方面,中国传统教师文化也影响了现代的教师文化。无论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还是孔子自身的教师价值观,都是华夏文明背景下对教师形象深入的诠释[2]。
一、教师文化的定义
教师文化的内涵抽象笼统,不同学者的界定与阐释也不尽相同,多数研究是从文化的内涵(价值观、信念、规范或生活形态等)切入,认为教师文化是社会中的一种特殊文化,一种“次级文化”,即指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成员所共同持有的一套信念、价值系统、行为模式及生活形态[2],表现是异于其他团体的。阿克在谈到教师文化时就将其分为职业文化与职场文化两部分。职业文化包含特殊的意识形态、信念、形式与其他组织内团体的规则。职场文化则强调教师的价值观、态度、信念非固定不变,而是视其在职场中所经历的情境而定,与职场的社会组织关系密切。戴维·哈格里夫斯则从教师的地位、能力与社会关系三个维度构建出教师职业文化的模型[2]。欧斯特认为从外显的行为表现来说,教学文化就是教师长期所展示出的固定行为模式。换句话说,教学文化指的是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形成的价值观、观念和规范,教师共有的想法、心智运用的习惯以及人际互动等都是教学文化的具体项目。哈默斯利也指出教师在教室里的行为往往有规则可循,潜意识、自动将事件归类以及选定适当的行动准则等都属于教学文化的范畴[2]。
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文化
(一)“师道”。师道的核心就是为师之道,即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教师?如何做教师?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追溯教师的起源。唐代韩愈在《师说》中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课本中的知识内容,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传道”,要求教师做到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授业”就是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4],这是教师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更好更高效地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是职业生涯中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解惑”,就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教师要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困惑[5]。教师在解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解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其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作者通过反复论辩,阐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判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消极风气注2。这篇文章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的逐渐形成。在那之后,许多教师与虚心求学者都受到文中所表达的思想、精神的影响,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鼓励社会形成“尊师重道”的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文化作用
【摘要】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符号和传承标志,具有其独特的华夏文明魅力。在如今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汉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浓厚的汉字文化因素,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重要作用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正是因为文字的存在,人类和动物才有了本质的区别。它作为人类文化的精神载体,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汉字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对华夏民族的产生、发展、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发展历史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各地方言各不相同。如汉语有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等方言,这些方言又包含许多亚方言[1]。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一个多文种的国家,其中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流传至今。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独立产生的,它和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原始埃兰文字和克里特文字等,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2]。在至今为止出土的文物中,河南舞阳贾湖发现的龟甲和个别石器上刻有20多个刻符,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汉字起源,时间判定为公元前6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再者就是小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这是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据考古专家与历史专家判定,这个体系应是在夏商之间,也就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不断形成的。因此姑且认为,汉字是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至公元前2100年左右逐渐产生的。如今的汉字则是由殷商甲骨文先后经历了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和魏晋以来的楷书演变而来。殷商甲骨文,顾名思义,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刻文,其文字的内容大多是用来占卜记录的。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所以文字看起来略显生硬,但是从结构上来看,甲骨文能够通过象形、会意等方式传达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已有的字构成新的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这也为汉字的后续演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金文,发现于钟鼎等青铜器上。金文的铸写一般是先用毛笔书写出来,再翻铸至青铜器上的。金文相对于甲骨文来说,字体粗壮且圆润,字形稳重且美观,大小相对一致,结构相对定型,比甲骨文更加成熟。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纷争,各个诸侯国内的文字实行不一,如离周王朝故地越远的诸侯国,其国内的字形变异越大,书写随意,简化明显的现象愈演愈烈。但无论如何变,各个诸侯国实行的文字都是由金文传承而来,文字结构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是书写的形态有所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统一政策,小篆则是当时推行的统一字体。从字体上来看,小篆的象形性明显减弱,书写形式趋于线条化,形成了非常严密的文字体系。另外,由于秦始皇统一全国文字的政策,无论是构造的写法还是位置的写法,国人书写基本一致,异体字明显减少,形声字明显增多,使得汉字之间的联系增强,也为后来的帝王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隶书是在汉代逐步成熟的字体,而且成为了当时国内通行的官方字体。隶书没有继承小篆的线条性字体,而是实行汉字书写的笔画化。在结构上,隶书为了布局的需要形成了不同的写法,不同的构件因为形体变异而变得混同,许多字的构件被省减或合并[3]。种种简化都是为了书写的便捷,也是符合汉字朝着简便化方向发展这一规律。但是,隶书的简化破坏了汉字字体的形义关系,使得通过字形的形体来理解其字义变得相当困难。楷书在魏晋时期流行起来,进而在隋唐时期成熟,今天所用的汉字字体就是楷书。楷书汲取了行草书便于书写的特点,字体结构饱满严谨,便于人们认识查阅,同时字形在书写时相对配合,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被人们全然接受,因此沿用至今而不变。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汉字文化因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优秀文化因素,如大同文化、协和万邦、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等,其中汉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为我国文化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中国作为世界上的负责任大国,面对国内国际不断变化的形势,应当对人类将来的发展走向提出大国应该具有的文化主张,做出相应的文化贡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下,该文化贡献就是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互相理解、包容和共存,同时在此前提下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智慧运用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型文化体系中。该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结合以后,中华传统文化是促进新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引擎”。很明显,此“引擎”就是汉字文化的全部;汉字文化具备的价值观体系,必定会转变成促进人类文明不断向前迈进的智慧“引擎”,由于汉字文化具有的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观以及“天、地、人”的生命观可以为全球各国的终极和平奠定理论基础。作为汉字文化的重要体现,汉字艺术就是中国艺术为全球艺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由于汉字艺术借助艺术的形式阐明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核心,汉字艺术所具有的此种特征同样是由于汉字文化是汉字艺术的价值观内核,其艺术形态肩负着将中国传统的汉字文化展现给全球各国的重大责任。汉字思想作为汉字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应友好相处。同时,汉字文化也提倡人类在本身的发展中应当相互“尊重、包容、发展、共赢”,此传统的文化思想和人类的终极和平观念高度契合。所以,在新发展阶段,传统汉字文化必定会变成符合命运共同体要求并且引导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思想。汉字艺术恰是在此核心理念的引导下,其艺术方式不仅包含西方社会的文明精神,而且还充分体现了中国独有的艺术,其将会通过新型艺术形态向全球各国人民呈现中国传统艺术在人类命运关键阶段对于和平的追求,该艺术形态也必定会扮演好全球终极和平“推动者”的角色。所以,汉字文化及其艺术形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针对文字和语言的区别,在如今极力重视文化发展的时代,更应当注重汉字自身的建设,全面借助现已出土的大量成果来强化对于汉字文化的探究,按照出土文献各个阶段的原始汉字样本,进一步加大对汉字的研究力度。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汉字的出现及不断丰富,离不开中华文明的产生及发展。所以,汉字研究不仅是文字学领域的关键构成部分,同样还是对中国古代文明史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恰如知名文字学专家黄德宽所讲的那样:要想推动汉字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核心在于研究目前已经出土的各类文献资料。伴随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迅猛发展,从刻画符号到甲骨文再到近代汉字,若干重要的文献资料不断被出土。全面应用已出土的文献资料对汉字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是目前及未来汉字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和表现规律
【摘要】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各界人士越发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当前艺术设计领域在设计中纷纷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元素是创意设计的灵感与源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逐渐增高,设计师在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时需要保证产品的时代性,将时代美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因而需要艺术设计师进行“再设计”,在“再设计”的过程中有效适当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本文首先探讨“再设计”的概念,再以文化创意产品为例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再设计的应用,最后得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再设计的表现规律,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能够达到新高度。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文创产品;表现规律
中国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不断演变,汇集出我国的灵魂与精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我们民族的文明、风俗与精神,其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且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近年来,我们中华儿女越发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教育、艺术等领域纷纷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传统文化旨在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与传承,而艺术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则能够促进国家与社会各个阶段的民众都能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艺术创作与设计的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时代时尚元素相融合,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如故宫所设计的口红等一系列的产品,便是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潮流的元素融合,因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与欢迎。基于此,如何在再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1再设计概念
顾名思义,再设计(RE一DESIGN)便是指再次设计,对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审视与分析,追求设计的原点,根据自身的设计理念与想法来进行重新思考与设计,将已知事物陌生化,重新创造与设计后发现产品间的差异,以寻找到设计的意义。“再设计”的理念源于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此理念得到艺术界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当前现代艺术设计纷纷基于“再设计”理念进行实践与探索。通常“再设计”理念应用于日常用品中,但随着再设计应用逐渐成熟,也应用于一些艺术品中,比如文化创意产品和公共艺术品[1]。这类产品具有相似的规模,也被大众所熟悉,可通过再设计应用对产品进行改进与创新,重新审视文创产品和公共艺术品,寻找到原点进行重新设计,突破所有外在因素的限制,融合其他文化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来促进产品陌生化,实现“混搭”的效果,同时也要保证产品能够最优化,以最大限度兼顾设计的方方面面以促进产品“再设计”的最优化。另外,还需强调文化创意产品和公共艺术品能够与生活相对接,注重产品的“时代性”,并注重其本身的意义与应用价值,追求多元化功能,寻找到再设计产品的长期价值与实际功能,通过设计与创造重新定义产品,让熟悉的产品耳目一新,附上更多的创意与价值。
2工业再设计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元素,比如各个学派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还蕴含了奇妙瑰异的民间传说故事与民间传统工艺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具有一定的民族精神,能够带给中华儿女归属感与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历史时代的鲜明特征,且种类丰富多样,近年来,景观设计、公共空间设计与艺术产品设计都纷纷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取得显著成效,艺术设计中应用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除了能够带来美的享受以外,还能够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阐述了中国主张与体现中国特色。艺术产品再设计中通过挖掘与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和灵感,能够促进艺术品的文化艺术更为丰富与深刻,同时也能满足民众的审美诉求。其实,纵观传统文化元素,其本身就是艺术品,蕴含了当时的历史时代记忆,通过再设计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促进普通民众的审美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促进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情感、艺术共鸣,同时也能使产品更具价值与功能,如文化创意产品再设计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够提升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而公共艺术品的社会功能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比如能够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等,由此可知,产品再设计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赋予产品新的定义,起到耳目一新的效果,同时再设计的产品也蕴含了更为深厚的价值与更为多元化的功能[2]。
中国传统文化包装设计应用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产品包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产品在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现代包装设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属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同时还要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中国现代包装设计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让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创新。
关键词:
现代包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它是通过5000年的实践所获得的结晶,正如大家所知,在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形式当中,现代包装设计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从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传统文化,最早的瓷器也是世界各地所公认的,它的建筑风格主要来自于最普通的百姓生活,尤其是对民间剪纸,图案等,都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人们对这种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同样也会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
一、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
包装设计伴随着人类的不断创造而改变,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于每一个阶段当中所出现的包装设计,有规定的一方面,也有变化之中的另一方面。所以无论是原始的动物毛皮、以及植物根茎等一些天然材料,还是现代的塑料、铝箔纤维、所有的复合材料,如人造材料,同样也具有不难显示的主要功能,由于它们之间的包装是基本相同的,即可以保护好产品不被损坏,而且还同时具有相当良好的运输,因此更加方便储存和美化该产品,也能更有利于进行销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传统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地域差异的变化,现代包装要在内涵、形式和结构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包装设计的变革应该是一种新的购物方式。超市购物,自助购物,让人们摆脱了原有的那种需要从销售人员那里去直接了解产品的基本信息,只有去除推销员去进行包装的称重重量的主要时间。以一个独立的方式使产品面向消费者,如果生产商想要销售更多的商品,那么我们必须是有效的和更全面的产品包装设计,而且还具有个性化的包装结构。还需要设计出充满活力的颜色匹配,以及更多的特点等,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从而使产品更具竞争力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