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重工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企业品牌文化特征的周边产品设计
摘要: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主品牌的市场效应,更好地展现企业或者品牌的特性,增加客户黏性。分析了周边产品设计对于品牌文化的作用,提出了基于企业产品载体选择和产品形态设计所蕴涵的周边产品设计原则,通过设计实例诠释某发动机品牌文化下周边产品的设计特征。不但与现代化高端发动机的理念吻合,更能给客户或者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该方法为增强品牌形象,拓展品牌影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周边产品;品牌文化;设计;美学
引言
个性化,多元化的环境,是当今市场的主流需求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品牌在自己的“主导品牌”之外,为了提高主品牌的市场效应,更好地展现企业或者品牌的特性,或者为了发展的多元化,增强客户的关系维护,衍生出了周边产品的设计开发。在产品系统中,周边产品是满足人的需求而产生的,也就是说除了其基本的使用功能外,更加注重情感的联系,突出人文关怀。所以周边产品除了提升品牌价值,更多的是为了突出企业或者品牌特点,增加客户黏性,维系客户关系的个性化产品。也正是由于此特点,周边产品能赋予更多的企业特性,成为现今产品系统中重要的构成部分。美国设计师普洛斯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后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而周边产品可以很好地弥补主导产品中的人性因素,使人们在购买或者使用产品的同时,更加体会到品牌附加的人文关怀。发动机作为重工业产品,关注的是产品本身的性能,成本,质量,排放。但如果在产品主体品质得到保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品牌定位、宣传理念、社会形象等元素,适当地衍生周边产品,使客户或者消费者在满足基本服务的基础上,体会到产品附加的情感价值以及关怀体验[1],能更加提升客户黏性,使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一、周边产品的定义
所谓的周边设计,是在开发某一产品的前中后过程中,为加强主导产品功能或通过主导产品的影响而衍生出新的产品所运用的设计方法,是一种为主导产品增加附加价值的产品,是工业设计创新型的关注点和创新方向[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追求日益多元化,导致设计也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产品的功能已经是基本需求。除此之外,设计还需要承载着文化、形象、传统,甚至情感、伦理、环保等功能。但是现在化工业运转的前提仍然是大规模、批量化、同质化生存,在大众产品与人们个性需求的矛盾中,周边产品应运而生,并成为解决此矛盾的有效出路。
二、周边产品对于品牌文化的作用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优质内容创作思路
如今,科技期刊在进行数字出版转型和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越发重视微信公众号的积极作用,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尝试。部分科技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扩大了影响力,并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如《暖通空调》《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分别从论文和专业技术、科普和大众教育挖掘内容深度,获得用户高度认可[1-2]。《航空知识》微信公众号积极利用新技术拓展新渠道和进行内容重构,提高了内容质量和传播质量[3-4]。《电力系统自动化》微信公众号通过栏目创新和“微文”大幅提高内容阅读量[5]。“煤传媒”微信公众号、《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通过H5和丰富的多媒体拓宽了内容的展现形式,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6]。不难发现,无论是在传统出版时代还是数字出版时代,“内容为王”都是不变的真理。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对内容的形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质量不高,影响力低下。笔者通过对《金属加工》、《中国中药杂志》、“煤传媒”、“人呆手户”、《航空知识》等运营成功的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梳理分析,发现这些公众号虽然在定位、栏目特色、内容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都很重视对内容的策划和创作,具备一定的原创能力[7]。从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考虑,科技期刊都应重视优质内容创作,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质量,从而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转型和融合中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一、坚持优质内容创作的意义
针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普遍存在的内容质量不高的问题,需从科技期刊的特点和内容的互联网属性等方面考量微信公众号内容创作的范围。从内容的来源来看,应为科技期刊编辑创作,或由作者创作、投稿并授权首发。从内容的内涵来看,内容应体现创作者的创新性智力加工,既包括全新内容的首创,也应包括对已有内容进行的独创性改编、汇编,或进行创作性的多媒体加工。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应注重观察、分析用户喜欢阅读和转发分享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坚持进行优质内容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容为王”的内涵是创作,创作是内容质量的保障。高水平的原创内容较易获得用户的转发,从而扩大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是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打造品牌、锻炼新媒体编辑队伍、挖掘和培养原创作者,科技期刊进行新媒体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优质内容的创作思路
1.论文精简碎片化改编
论文虽然是科技期刊最核心的内容资源,但将论文直接在微信公众号,并不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且未体现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智力加工。对论文进行精简和碎片化改编,是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最容易切入的内容创作思路。如重点保留作者的中心思路见解,提炼归纳核心技术和重点难点,删减引言、原理、公式推导,保留关键图表并注重全文的版式设计,将其浓缩成一篇读者可以进行碎片化阅读并快速了解其核心内容的“微文”。微文形式十分适合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进行此类的内容再创作加工,并可以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以《电力系统自动化》微信公众号为例,其《我看能源互联网》栏目首推的《薛院士的困惑》等5篇微文,阅读量较以往有了突破性的提升[5]。此外,《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2017年11月2日的《中药马兜铃,我到底有没有错/专家权威解读》,系对该刊论文《马兜铃酸的毒性研究及思考》精简改编而成,以相对简短的篇幅对当时引起全网热议的中药致癌话题给出了解释,受到用户的广泛关注,留言近30条。
2.综合汇编二次加工
费孝通初期乡村经济思维评析
本文作者:张霞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一、费孝通《江村经济》简介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撰写的博士论文,但这篇论文的酝酿和收集资料开始于国内,有扎实的前期研究基础。费孝通先生论文里的江村真实的地名叫开弦弓村,位于太湖之畔,当时在行政上隶属于江苏吴江县震泽区,该地区是中国近代传统农耕文明遭遇西方工商业文明后发生社会变迁最剧烈的地区之一。费孝通比较早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村庄。他于1933年10月和1934年5月分别在《独立评论》和《大公报》上发表“我们在农村建设事业中的经验”和“复兴丝业的先声”两篇文章,介绍开弦弓村发展生丝制造工业的成就及所遭遇到世界资本主义冲击等问题,阐述了兴办乡村工业对维持农民生计的意义。这两篇文章实际上是费孝通对开弦弓村进行调查的预调查。[1]1935年费孝通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偕妻子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进行调研,是年冬,在瑶山中迷路,妻子不幸遇难,他自己也受重伤,不得不返乡养病。1936年暑假期间,接受在开弦弓村开展以推广改良蚕种和科学养蚕为中心的土丝改良运动的姐姐费达生的建议,他到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从1936年7月3日至8月25日,费孝通写了7篇《江村通讯》,相继发表在《天津益世报•社会研究》第11、12、13、19期上,其中的首篇题为“这项研究工作的动机和希望”。1936年9月,费孝通带着他的调查资料从上海启程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
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费孝通接受导师弗思(Reader,Raymond)的建议决定以他在开弦弓村的调查成果为基础撰写博士论文。不久,弗思的导师、国际知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直接指导费孝通的论文写作。1938年春,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证明书上所标明的论文题目为“Kaihsienkung:EconomiclifeofaChi-nesevillage”(“开弦弓:一个中国村庄的经济生活”)。1939年该论文由英国Routledge书局出版,英文书名《Peasantliefin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扉页上印有“江村经济”)。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版,书名《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2001年被收入《商务印书馆文库》,由商务印书馆再版。《江村经济》在人类学学术发展史上改变了人类学只研究未开发文化的轨道,摆脱了人类学“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2]的倾向,对处于文化急剧变迁中的中国乡村社区作了生动描述和深入研究。费孝通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Malinnovski)在《江村经济》英文版序言中认为此书“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此书的某些段落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E•丹尼森•罗斯认为:“没有其他作品能够如此深入地理解并以第一手材料描述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全部生活。”[3]由于费孝通博士论文的学术成就,1981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费孝通人类学最高奖———赫胥黎奖。
二、费孝通乡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江村经济》广泛探讨了江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实际上也是一部从微观的视角研究“三农”问题的经济学著作。本文不就该书在人类学方面的学术贡献多加评论,仅就费孝通先生对乡村经济方面的研究加以评述。①*
(一)乡村产权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摘要】
本文阐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职能定位的关系,分析了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直接原因,提出了强化政府职能,推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要以绩效为导向,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优化政府的卫生职能。
【关键词】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政府责任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目标,而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新医改的重要目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在公平原则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状况却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总结与提高。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职能定位的关系分析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过程包括三个紧密联系却又彼此不同的阶段:第一是投入阶段;第二是产出阶段;第三是基本效果阶段。政府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体现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投入阶段,政府通过政府支出结构优化,将社会资源向基本医疗卫生领域倾斜,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比例,优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与质量。但是,政府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产出阶段与结果阶段也非常重要。如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那么政府很难对参与主体不规范或者违法的行为予以纠正,也无法在投入阶段对财政资金进行必要的调整,阻碍了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工业设计专业生态化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双创”教育背景下,基于对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近年来,中原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研究教育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和谐共生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应用,本文试图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过程及方法,并对应用效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业设计;生态化;教学模式
国内工业设计专业传统的本科教学体系,基本上都遵循着“基础-理论-实践”的递进规律。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性思维训练和技能表现,但缺乏创业思维教育,即使是从专业课程设计的可行性考量上,也暴露出缺乏站在商品市场生态链中的定位思考,使得设计作品在市场转化上严重不足。中原工学院工业设计系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将“双创”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以生态化教学理念整合梳理各专业课程在培养主体上的内在联系,构成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的生态化教学模式,对培养工业设计高级应用型双创人才,强化实战操作技能,促进就业质量,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生态化教学模式关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致力于和谐的、身心健康的生态人的培养,改善学习者与教育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及共生关系,采用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教学活动,形成开放式、自组织的生态化教学系统运行机制。
一、工业设计专业生态化教学模式研究内容
1、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整体共生”生态化课程教学模式
1.1课程教学体系
基于工业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在工业设计核心课程上体现出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围绕核心课程体系方向,从课程模块关系入手,依托学生工作室与校企联盟实践平台,将专业基础模块的创新思维(审美判断标准和设计表现)与专业设计模块的创业思维教育(市场评价和设计管理)进行融合共生,构建创新创业思维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模块中的融合关系(图1)。
创客空间环境设计中工业元素的应用
摘要:工业元素在建筑及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发挥着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满足新时代功能要求的新作用,工业元素功能的置换逐渐渗透到空间环境设计中来。论文以棒棰岛创客空间方案设计为例,探究工业元素在创客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对工业元素进行提炼组合,重新构成并运用,从多角度出发,在创客空间环境的整体布局、局部特点以及细节处理上对工业元素的装饰手法进行深层次探究,以适应全球环保、低碳以及循环经济的趋势。
关键词:工业元素;创客空间;装饰
一、工业元素的概述
(一)工业元素的形成
早期工业元素的形成是由于工业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具有的差异化特征而产生区分所诞生的,工业建筑中最能体现其本质特征的一类元素就是工业元素,它的具像概念是大型机械构建亦或者是工业活动中所需要的生产原料,它们被用于环境设计中的装饰、配件或者是空间中存在的造型纹样以及实体物件。工业元素使工业建筑与相关建筑的特性区分开来,想要探究工业元素在创客空间环境设计的运用,挖掘其历史根源,研究其发展过程是必要条件[1]。
(二)工业元素的类型
工业元素在形成初期,其分类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有所不同:工业元素以大小为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工业元素;工业元素以动静为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动态、静态工业元素;工业元素以存在状态为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物质的、非物质的工业元素;另外,工业元素以发挥的功能为标准,还可以分为生产性、非生产性工业元素等。在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中,工业元素又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形象特征分类,它们可以是事物、纹样、图案以及符号等,影响着室内环境的空间氛围。工业元素实物多以工业加工机器零件、机械物件以及工业废件为主,材质主要为钢铁、石材、铝材、木材等;纹样、图案、符号可整体概括为具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潜在意义的视觉图像,概括为齿轮、绳索等工业图像。这些工业元素的类型在环境设计中使材质、颜色、形状和整个空间形象相融合,能够强化空间主题风格,营造环境设计主题。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措施
摘要: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浙江省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治理措施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村环保意识;建立健全农村环保规章,完善环保制度;科学使用农用化学物,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监管,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关键词: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治理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包含重工业在内的第二产业迅速拓展,资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产业、区域建设规模、生态环境等均不相同,农村环境污染在形式、源头、布局、危害等方面独具特点。浙江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农村土地面积较大,因农业不合理种植、工业生产等原因而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凸显,生态环境被破坏,空气、土地、水源等都受到一定的侵害,威胁人体健康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妥善治理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至关重要,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一)农业生产污染
农业生产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核心产业,规模巨大,不合理或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浙江省农业生产污染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农膜污染。
1.化肥污染
碳中和下碳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探讨
【摘 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安徽省已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但是在目前的产业结构背景下,能耗高、污染大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亟需升级。论文在分析安徽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了碳税政策促进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最后提出了碳税政策促进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关键词 】碳税政策;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在取得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气候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且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人类意识到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发展,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为深入贯彻落实“双碳”目标,安徽省委、省政府进行了决策部署,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造成能耗高、污染大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要通过产业的升级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增长。20 世纪,日本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控,成功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增长,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和引入。因此,碳中和目标下安徽省如何利用税收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 世纪初,经济学家庇古最早研究了环境与税收的理论问题,并且通过环境污染案例进行了分析。Wallace E. Oates(1995)提出国家在制定污染税收政策时,必须在优化原有税收制度的基础上,控制环境的污染量,最后提议将企业污染税纳入国家的公共收入。进入 21 世纪,国外学者对环境税收、绿色税收、碳税等方面进行了研究。James Randall Kahn等(2006)认为低碳税收政策的完善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问题,是制约 碳 排 放 的 重 要 措 施 。 Herman R.J.Vollebergh(2008)以荷兰税收改革为例进行研究,将与能源相关的税种确定为绿色税收,具体分析直接税与间接税政策对碳减排的效应。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收政策,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相关税收规定。安体富(2011)认为税收政策对实现产业协同、促进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张国兴等(2014)、梁俊(2014)、胥加存(2014)等为了减少污染排放量,提出了要制定环境税收措施,规范排污权和环境补贴。公兵等(2014)通过实施钢铁企业优惠信贷政策,促使企业积极减排降污。左丹(2015)选取我国 29 个省区的税收和减排相关数据,利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以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就税收政策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以及对于降低碳排放量等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依据。将这些理论运用于中国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尤其要考虑到我国现在仍是发展中国家,各省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2 碳中和下安徽产业结构的发展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以东,江苏以东,毗邻浙江、江西,西邻湖北、河南,北部位于华东腹地,是南北地域之间的过渡地带。经过几十年的经济改革,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1990 年之前,以第一产业为主。因为身处“不东不西”的过渡地段,导致安徽省前期只能通过第一产业即农业实现缓慢发展,虽然在 1978 年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安徽省的产业结构经过市场化的调整,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因为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步上升,与前两者相比,第三产业几乎处于停滞阶段。②1991-1997 年,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沉淀,安徽省第二产业的占比不断增长,在最顶峰甚至高达 48%,这是前所未有的比例。同时,第三产业逐渐得到发展,主要是以传统的服务业为代表,而第一产业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务农人员外出打工等问题发生锐减。最终于 1997 年完成了“一二三”到“二三一”的转变。③1998-2004 年,第三产业异军突起。随着现代化政策的不断完善与落实,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飞速,逐步缩小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甚至一度反超第二产业,而第一产业的占比仍在逐年下降,这使得安徽省产业变化为“三二一”结构。④2004 年至今,回调至“二三一”结构。受各方利益驱动,导致安徽省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近几年不断飙升,工业投入的占比不断上升,令安徽省的工业产业来到了另一个顶峰,现已超过第三产业,占比接近 50%,此格局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虽然“创新”的热潮来临,第三产业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新兴产业,但还是以人口密集型的产业为主体,同时,第一产业依旧呈下降趋势,使得安徽省的总体产业结构又变回了“二三一”的模式。由上述产业结构的变化可知,安徽省的产业结构由最初的“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发展至“三二一”,又回调至“二三一”,且最后稳定在“二三一”这种产业结构上,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在现如今碳中和背景下是欠妥的,这就使得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安徽省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防止过大的经济波动影响本省的预期发展。
3 碳中和下安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