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学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重点中学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重点中学教育

教育不公平状况及成因

 

我国198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经有25年,按照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的把教育的公益性质列为首位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当年9月1日实行,距今也已经过去5年之久。但是纵观当今我国城乡初等、中等及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且有越演越烈之势,本文拟就此问题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1全国整体公共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首先是中国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今天我们的GDP号称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已经是世界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体,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教育经费一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3。在1993年,“4%”就被写进了当时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希望在上世纪末完成。然而,将近20年过去了,教育投入一直不曾达标,成为社会之痛,如果考虑到我们政府机关的巨量三公消费的话,教育投入问题无疑是政府之耻。这届政府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曾誓言2012年教育经费达到4%目标,这也仅仅是世界各国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而已,即使这样低的数据,现在看来形势仍然不可乐观。整体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是我国教育存在的最大的不公平现象。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以GDP增长为各级政府主要考核方式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和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有一天不改变,教育经费达标的难度将存在一天。   2初等、中等及高等教育间的不公平   在整体教育经费一定的条件下,公共教育经费如何分配于这三级教育,其各占比例应为多少也是教育支出结构中必须合理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从世界发达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以及我们自己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的公共教育经费对于初等及中等教育的拨付分配比例又存在严重的问题。   首先,从教育本身的意义来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应该是高等教育的基石,应该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工作,不论是从对于国家的教育整体发展来讲,还是从每个受教育者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中等及初等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数亿青少年儿童的国度来说,我们的教育经费,尤其是国家投入的这一部分,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使他们接受最基本的基础性教育应该是重中之重的基本性问题和政府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其次,从教育的受益人群数量上来讲也是这个道理,尽管现在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平民阶层,但是接受初等与中等教育的人群数量仍然远远高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   第三,从教育经费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上来讲,我们的现有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据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情况的资料,在10个市场经济工业化国家中,初级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为15%,高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11%。在26个发展中国家中,初级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为18%,高于中等教育的17%和高等教育的14%。因此,初级教育从社会角度看是最大的投资形式,特别是在最穷的国家。”“中国高等教育中生均公共教育经费的支出水平太高,经费使用效率太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浪费现象。   这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中的支出比重确实偏高了。”而我们现有的数据也显示,在这方面我们的投入比例是严重失衡的(见表2)。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透明度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门内部话语权的不均衡。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上、在各种会议上,包括各级人大会上,看到高校领导或专家的访谈或呼吁,但是鲜见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况及工作情况的报道,或者说二者的报道数量不成比例,这也是造成“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不合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3城乡教育不公平   城乡教育不公平源于1949年以后的城乡分隔的“农业哺育工业、农村哺育城市”的发展战略。客观的讲,改革开放以前,城乡教育条件的差别不像现在这么明显,除了全国城乡整体教育条件较差以外,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农村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尤其是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缺位,导致农村教育,尤其是乡下的农村小学教育状况日益恶化。“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由国家财政投入的生均教育经费,农村中学低于全国平均213.77元,低于农村以外地区522.48元,农村小学低于全国水平92.56元,低于农村以外地区280.25元。2004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只有2.79%,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总数的75%,但其教育经费仅占小学教育经费的48%;初中教育经费中,农村教育经费仅占29%。另据教育部和财政部统计:2003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1365亿元,与实际基本需求相差476亿元。”有的专家研究,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距3.39倍。   现在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教育硬件条件较差、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老化等等,见表3、4。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初等及中等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具体表现在教学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2011年7月,我曾经到河南省新乡市下属县区一乡镇小学调研,见到他们的小学班级人数已经达到70多人、甚至80多人,教室内桌挨桌、人挨人,非常拥挤。同时他们的任课教师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8.7岁。虽然近几年城市中小学学生人数也较多,但是这种80多人的小学班级,在城市小学中还是很难想象的。问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他们的领导讲,一是下面撤校并校后人员较为集中,二是公立教师政府近几年没有分配一个,特岗教师、代课教师由于工资较低又招不来,所以只能是这样凑合。问起教师培训,他们讲已经好几年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了。   4城市及乡村内部教育的不公平   正是由于我们几十年来的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畸形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导致了我们在教育发展理念上出现了与公平教育、公益教育相违背的所谓的精英教育和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在大学教育中,国家985、211等重点高校的经费数量、教师素质、生源质量等等与其他院校相比差距巨大。同样,在城市和农村,重点中学、重点小学以及所谓的省级示范高中等与普通中小学在软硬件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差距巨大且有日益扩大的趋势。重点中学可以堂而皇之的收取天量的所谓的借读费、择校费,依次可以在国家编制之外任意聘请优秀大学毕业生或优秀教师任教,可以吸收优质生源来校就读,凭借较高的所谓升学率,而进一步吸收优质生源和教师,而在城市或乡村内大量适龄儿童就读的普通中小学却由于这些重点中小学的“吸金”,变得师资力量日益薄弱、生源质量日益下降,中小学生存举步维艰。这就出现了世界上少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同一座城市一方人满为患,而另一方门可罗雀的奇观。#p#分页标题#e#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种基础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马太效应对国家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这些重点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但是这种制度同时又给整个国家的人才培养造成了更大的损失。之所有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我们文化上“学而优”的传统理念方面的问题外,主要在于我们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教育管理政绩理解的偏差上,考上几个清华、北大不是教育管理的政绩,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满意度才应该是衡量他们工作的唯一标准。   综上所述,在我们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前提下,又存在着以上的各种旱涝不均的严重不平衡现象,由此可以推断,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之大,如果考虑到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那么,教育改革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阅读全文

探求语言经济学下的小学英语教育教学

一、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从第二语言学习的角度上分析,外语学习是从学得过程逐渐过渡到习得的过程,而语言的学习理应安排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但小孩的职业规划还有很大可塑性,根据语言经济效用的理论,孩子将来从事的职业,能运用英语的程度如何还是未知数。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福绿贝儿曾说“幼儿可以自我发展,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自主性,自发性,以游戏的方式去学习”。

如果小孩的学习负担过重,剥夺儿童娱乐的时间,这种学习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所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事倍功半。有些家长抱有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强迫孩子利用周日和节假日的时间参加英语培训班,这种拔苗助长的家庭教育模式很容易让小孩产生厌学的情绪,而这种盲目消费的现象比比皆是。一部分家长出于从众的心理和攀比的心理希望自己的小孩外语水平比其他学生好,如果不参加培训班有可能落后于其他学生。更有些家长认为价位越高的英语培训,其效果就越明显,等消费行为完成后,却发现虽然消耗了不少的财力和物力,达到的效果却不明显,由此产生了高消费低收益的问题。有些家长高价聘请研究生给小孩辅导英语,希望小孩将来能考上重点中学,其实,这种消费行为属于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二、语言经济学对小学英语教育的指导意义

从小学生的现状出发,针对家长对英语教育大量投资的状况,笔者从经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几个建议。

(一)盲目性的英语消费,会导致学生严重偏科,阻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小学生现阶段花费太多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在英语学习上,利用节假日参加英语培训班,很容易忽视其他科目的学习。例如,美术、音乐、自然、体育等科目都可以全方面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如果学生现阶段一味地把时间花在英语上,可塑性的思维很容易发展到定势思维,不利于理科学习。比如小学英语强调学生模仿、记忆、储存、运用,而小学数学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抽象逻辑性思维,如果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花费在英语学习上,而发散思维和抽象逻辑性思维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开发,到了中学阶段很容易产生偏科的现象。这种过度的英语消费违背了小学生的教育方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地进行英语语言消费,争取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效益。

阅读全文

农村中学初中化学教育论文

一、教学设施比较简陋

近年来,虽然国家在中学教育上加大了投入力度,使得教育水平整体上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受到政策导向性和城乡经济发展的较大差异影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设施和用具相对于城市中学而言仍然比较简陋。例如,当新的化学教学用具开发出来以后,城市的初中由于具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可以轻松得到,而农村中学则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此外,由于化学药品的采购需要经各级部门的逐级审批,导致学校对教学所必需的化学药品的采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不仅如此,从数量上看,农村初中化学科目的教学设施也明显不足,大部分只能由老师一人操作来进行实验的演示。

二、教学者与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如果说教学设施的相对简陋和缺乏是由于教育经费的问题,那么比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的是教学者与管理者的素质问题。研究表明,农村初中教育的管理在经费的使用合理程度上与城市中学有着明显差别,显得更加不透明和利用率低。由于农村中学的相关待遇问题,往往一些高级的人才是不愿留到农村当教师的,高素质化学老师的缺乏成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大缺陷。农村初中化学老师往往不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业务和责任心也相对不足。因此在历次的中考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从整体上与城市学生有明显差距,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缺乏竞争是农村初中化学发展的弊端

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相比,从小就相对缺乏竞争的意识,这与他们所处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孩子所处的环境充满了竞争,幼儿园毕业要竞争重点小学,小学毕业要竞争重点中学,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衡虽有很多的弊端,但是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而在广大的农村,往往是不需要进行残酷竞争的,因为无论努力与否,镇里的初中都是可以进去了,这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缺乏竞争,使得学生在学习初中化学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懒散,缺乏较真的精神,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外部不利条件,自然其学习成绩就与城市学生有了一定的差距。改变初中学生的教育状态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广大一线老师和教育家共同努力,为农村孩子创造出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环境。

作者:钱勇 单位:云南省安宁市禄脿学校

阅读全文

大学物理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一个平台,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物理学就是科学研究、素质教学、能力培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平台。

关键词:大学物理;素质教育;能力

在各种思潮百花齐放的今天,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遇到了不少挑战。有些理工科院校大量消减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只讲授与该校后续专业有关联的内容;有些理工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深究物理学的基本内涵,而过度追求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有些理工科院校甚至直接取消了大学物理课程。笔者认为,在人类发展和科学研究的历史长河里,在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平台上,在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的背景下,物理学被如此边缘化肯定是不合适的。的确,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物理学是科学研究、素质教学、能力培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平台,然而在这一平台上如何实现上述核心目标,则不是一句空话。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目前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也在大胆地进行着改革,就其使用的教材而言,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县以上重点中学使用的教材就有7种,非重点中学使用的教材种类则更多,因此为了掌握新生在中学的学习情况,每个大学物理老师有必要常备、常换每一时期的中学物理主流教材,以期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和中学物理教学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教材的不同必然导致各个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深度有所差异,因此新生入学后,可关于中学所学内容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而其中最有效和直接的办法便是对其进行入学摸底考试。学生在中学所学物理内容的差异随着时期和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这种差异是动态的,尤其对我们军队院校而言,学生来自祖国各地而且大部分来自农村,上述差异及其变化则更加显著。因此,我们要在动态中把握这种差异及其变化,就必须对每届新生进行仔细的入学摸底,然后根据其对物理的掌握程度及时地、适当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案,该补充的内容及时补充进来,该删掉的内容毫不犹豫地删掉,绝对不能“一本教案用十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实物演示走进课堂,能力培养即时展开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锻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增加感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大学物理课程的主要内容都应有演示实验(实物演示和多媒体仿真演示)。实物演示实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课堂实物演示、开放演示实验室、演示实验走廊等等,非物理类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实物演示实验的数目不应少于40个。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高等院校、尤其是我们军队院校没有或者不健全开放演示实验室和演示实验走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课堂实物演示实验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调查之一显示: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中学的物理实验课几乎是空白;调查之二显示:大学物理实验课时间很紧,老师讲解本次实验仪器的使用和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基本理论尚显不足,就更不可能有时间做其他的演示实验。调查总结:大学物理课学完了,学生还从来没有亲眼见过一次完整的、规范的物理实验操作。中学没有接触过物理实验,大学物理理论课堂上没有演示实验,进入大学物理实验室以后众多学生在一两个老师的指导下直接进行实验,其结果是摸着石头过河,实验操作不规范、仪器损坏一大片,其效果可想而知。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就其认知过程而言,这种教学环节的脱节和残缺现状是不正常的。目前多媒体课件已在大学物理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信息量大,尤其动画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和直观。但是就多媒体课件本身而言偏重于视觉效果,而实物演示实验就其本质而言则属于实验,因此,我们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正确地处理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课堂实物演示实验之间的关系:多媒体动画绝不能代替课堂实物演示实验。因此,笔者建议在大学物理理论课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做一些可行的、简单的、基本的实物演示实验,例如电学中自感现象的实验、机械波中的驻波实验等等。这样,一方面强化了物理学的实验科学本质、增加了物理的真实性和课堂教学的力度;另一方面,学生也从老师完整的、规范的操作过程中学会了规范操作和严谨治学以及敏锐的观察,同时这种带演示实验的课堂教学更显生动和活跃。

阅读全文

中学美术教育发展重要性

一、中学美术教育的启蒙性

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将来能够终生受益的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学习,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因为这一时期是美术教育的起步阶段,所以涉猎的内容会浅一些,了解中外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美术课是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相辅相成的。例如,1887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汽车,然而人们不会只考虑它的实用性,最终制造出来的汽车的造型、色彩一定是符合不同时期人们对审美的心理需求。因此,美术和科学发展必然会同时进行。正所谓科学和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中学美术教育的第一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启蒙教育。纵观中国历史,国人始终受到温饱问题的困扰,艺术教育始终是上层社会独享的。这也就形成了国人的一种思想惯性,觉得美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足轻重,也就更加忽视中学美术教育的启蒙作用。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国力得到增强,国人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需求、美术修养的渴望与日俱增,为我们正视中学美术教育的启蒙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中学美术教育持久发展的必然性

在中学时期,美术教育似乎还显现不出应有的作用。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人生才刚刚开始。但对一个人来讲,提高审美水平是感受生活必不可少的心理诉求,也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因为,审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生活品质的高低。所以,无论是否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将来都会有强烈的美化生活的愿望。美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小学到高中,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最终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而中学美术教育则是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众多发达国家的中学,美术课,一周至少有四五节。这必然会培养出一批美术基础技能较为扎实的年轻人。呼和浩特市某重点中学与日本的一所中学建立了友好交往关系,在一次交流过程中,这所日本中学的学生个个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而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学生,从未受过这样的训练,所以,写出来的作品就不言而喻了。然而学生们对于美的追求是一样的,无不对漂亮的书法作品赞叹不已。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催生出来的教育思想,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三、中学美术教育持久发展的紧迫性

为了提高升学率,我们许多中学从高二开始就取消了美术课,教育部门以升学率评定一所中学的等级。这也就坚定了办学者一切都为中考、高考让路的思想。因此,中学美术教育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地。关于如何认识中学美术教育,存在许多观点。有些人认为在目前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中学美术教育只是写在课程目标上的一段供人遐想的文字,不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果有兴趣可以日后去弥补。但笔者却认为:中学美术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将来对真善美的理解程度。

四、结语

阅读全文

英语教师教育中的课程设计

美国学者Schulman在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方面较有影响,早在1987年就提出了七类教师知识结构的设想。在此基础上,著名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者Richards提出了实践知识、学科知识、教学知识等六类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些学者将上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归纳、浓缩为三方面的宏观内容:学科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依据上述理论,外语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应包括外语学科知识、一般教育学与人文知识,以及外语学科教学知识,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各种教学实 践。据此,外语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应由下列几类课程构成。外语学科知识课程,包括语言技能训练课与语言知识类课程,这类课程提供的是优秀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外语语言能力,是语言工具条件,是外语教学的语言基础。但是,外语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特征是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并非语言能力强就能教得好。与外语相关的人文和一般教育学课程,这是做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不涉及具体的专业教学知识。外语学科教学类课程,即以外语学科为基础的教学知识,这是外语教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因为教师要具备识别和利用学习者语言发展机会的能力,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区分“英语职业教师”的专业特征之一。教学实习类课程,教学的实际技能主要依靠这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来培养。在发达国家中,教师教育类课程(教育学课程、外语学科教学类课程、教育实习)的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25%~30%。

在我国,通过对十几所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査,发现这三类课程只占到14%。三类课程中的外语学科教学类课程仅占总学分的4%,且大多数学校只开设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两门。从课程设置来看,师范院校中的外语专业教学仍以语言本身为基础,对外语教学方法、教学索质和教学技能的培养相对滞后,对教师职业知识、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显示,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知识极为欠缺,语言能力也不足。对部分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调査发现,实习环节存在严重问题:实习时间短且缺乏有效的实习指导和监控,以实习管理代替实习指导;由于学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剧增,不少学校没有充足的实习基地,便采取“放羊”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找实习单位,导致虚假实习的出现。31上述调査和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髙校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严重忽视外语学科教学类课程,体现在学分比例低,课程门类少;严重忽视教育实习环节,这使得培养准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际效果不容乐观。课程体系中缺乏了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距真正意义上的“胜任”和专业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要提高英语教师的培养质量,使教师专业化培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解决课程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趣,其中以解决英语学科教学类课程问题和教育实践当中的问题最为紧迫。如何培养真正能够“胜任”或专业化的英语教师?首先,课程设置必须能反映合格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和其素质形成的基本认识和实践。现代外语教师教育观认为,应重视对教师的学科综合衆质层面进行培养,如语篇分析、二语习得、课堂观察组织、句法、课程及大纲设计、语言测试等。因此,如何将此类知识融人到英语学科教学类课程中,便成为我们课程改革的重点。

其次,应特别重视实习过程,因为这个环节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将所学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是教师教育的中心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改革教育实习各环节势在必行。英语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措施可包括以下方面:完善英语学科教学类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法及其他教学理论课程;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新的教育实践模式。完善英语学科教学类课程体系。2010年以前我校这类课程仅有两门,即语言学(4学分)和英语教学法(4学分),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的传授。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语言教学观,我们减少语言学理论课程,增加二语习得导论,由4学分的语言学调整为2学分的语言学概论加上2学分的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在这类课程中,教学理论的重点放在教学法、教材分析以及英语教学评价等方面。因此,将4学分的英语教学法课程调整为2学分的教学法理论、2学分的英语测试理论与实践、2学分的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由于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师的必备技能,因此增加了相应课程。调整后的英语学科教学类课程由原来的两门增加到6门,学分从原来的8学分增加至11个学分,使学生学科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技能的培养有了课程设置上的保障。优化教学法及其他英语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为了让学生对各种教学法及其他英语教学理论课程有切身体会,我们采取措施逐步优化此类课程。措施之一是在课程中(教学法)增加案例研究,比如观看优秀教学策略与技能的录像并进行分析与讨论,这样学生可以从案例中更深刻地体会各种教学法理论及其优劣。措施之二是课 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比如教师将课堂任务分解,每一个点讲解之后以个人任务式、小组讨论式等形式来让学生消化、吸收。改革课程评价机制。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以课程考试结果为主的评价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对各门课程进行形成性和综合化评估。建立学习档案,平时出勤、作业、小组讨论、口头和笔头报告,以及期中、期末考试,都以成绩形式列人档案,进行综合化评估。说课比赛和教学技能比赛成绩则列人专业技能训练的学分。实习成绩由过去的单一成绩改为包括试教成绩、实习指导老师评价、实习汇报总结组成的综合评价。改进、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教师职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而教育实践和实习实训是最主要的途径。近年来,我们在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上进行拓展,加强实习前和实习后的教学训练。实习之前,强化师范生试教环节、增加课堂教学技能示范等实践形式,聘请本地重点中学骨干教师给学生开示范课、讲座、座谈,以深化学生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能力的认识。实习结束后,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汇报、总结。实习方式则依托学校实习基地,在传统实习方式基础上增加顶岗实习和置换顶岗实习,实习期从过去6周延长至10周,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的实习周期为一学期,使学生获得难得的教育体验机会。遗憾的是,由于条件所限只能安排部分学生进行顶岗和置换顶岗实习。我校三年的课程改革还不足以形成一套完整、完善的模式,但成效已有所显现。2012年校级教学技能竞赛和说课大赛的第一、二名由英语系学生获得,并在省级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课改后的第一届多位毕业生凭借出色的语言功底和从教技能等表现被重点中学录用。从就业跟踪反馈的情况看,多数用人单位反应良好。因此,2013年初对全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时,英语学科教学类课程通过多方论证,列进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课程设置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仅要开设足够的英语学科教学类课程,而且要在专业课程中融人教师的相关内容,即在讲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将正确的教学理念潜移默化传给学生,并且要注意培养教学方法的意识。外语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要用外语授课,自身的外语水平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信心,外语运用能力是当好外语教师的必要条件。因此,应尽快设立教师外语应用能力标准,弓丨人教师准人机制。目前,很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从语言能力上不具备当英语教师的条件。欣慰的是,一些师范院校巳经制定了由一级和二级指标构成的考核标准,来保证学生的从教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达到一定的标准和水平,从而保障师资培养的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培养的要求,教师专业化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外语教师教育理念的指引,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近年来,应用技术师范学院的成立,为培养强技能、职业化的高素质教师打造了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平台。教师教育学院的成立,有效整合了校内教师教育资源,形成教学、管理和职前、职后的一体化管理机制,也为各学科实施顶岗实习和置换顶岗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反映对于合格英语教师专业索质和其索质形成的基本认识和实践,是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英语教师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几年来,我们的课程改革着重于英语学科教学类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及教育实践棋式的改进和优化,这也应该是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当前,改革还在不断的探索中,需要教师教育者和教学管理者继续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实践。

作者:王云 单位: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阅读全文

英语教学大中学合作的必要性

 

文献证明,大学和中学合作研究并非新生事物,国内外学者专家对此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在国外,最初是19世纪末的杜威创建的实验学校;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U-S联合”(大学-中学联合)等。为此各国政府不断实施教育改革政策,以谋求有效的学校变革,如美国的“精英学校联盟”、“跃进学校计划”;英国的“通向儿童的优质学校计划”等。在国内,大学和中学合作也史来已久。如香港的“优质学校改进计划”和国内诸多的“实验学校”和“附属学校”等(翁朱华,2003)。自20世纪80年始,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和自身发展的要求,我国教育部门开始对中学教师提出科研要求,“校本研究”和“研究型教师”等新概念相继出现。基础课程改革改变了学校文化,一种合作文化在改革中形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大学研究者与中学教师合作如火如荼的展开。2004年10月底,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台北师范大学以及15个基础教育课程实验中心的师范大学在杭州召开“行动起来,做课程改革的积极促进者——大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高级研讨会,会议向全国师范大学发出倡议:行动起来,做课程改革的积极促进者。   2005年10月中旬,在北京师范大学又召开了“大学、中学和政府与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两次大会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大学和中学合作的必要性。近年来,在新课改浪潮的冲击下,学者们对大学和中学合作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如罗丹(2006)、黄正杰(2005)、王少菲(2005)、邓微先(2001)、李子键(2004)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学科作了调研。但是,遍查网络文献数据库,发现有关民族地区大学和中学合作方面的研究甚少,有关英语教育方面大中合作的个案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海南省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省份,黎族约占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3%,主要聚集在琼州学院老校区所在地五指山周围地区。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民族歧视政策,解放前海南不存在民族教育。新中国建国以后,海南地区的民族教育才开始得到发展。1958年成立的广州民族学院,于1961年8月由广州迁至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即今天琼州大学所在地),从此民族教育才有了良好的开端。仅由此历史原因足见该地区的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落后之一斑。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以来,海南省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外贸、旅游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素有“浪漫天涯”美誉的三亚市先后举办了多项国际会议、文化体育等活动,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一前提下,本课题组拟对黎族地区英语教育领域大学与中学合作问题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调研的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参加琼南九市县初中教师新课程培训班的骨干英语教师和来自两所偏远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学(育才中学和妙联中学)、三亚市郊区的普通农村中学(荔枝沟中学)、位于三亚市郊区的重点中学(农垦中学)及地处三亚市中心的三亚市实验中学的英语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英语教师中汉族多于黎族。其中两所偏远的普通农村中学主要由黎族学生和黎族教师组成,并且这两所中学的正校长都是黎族人;荔枝沟中学和农垦中学地处三亚市郊,其中农垦中学和三亚是实验中学属于重点中学,起点高,教师水平在全省也属上等,其英语教师和学生以汉族为主。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三种研究方法。编制问卷时,研究者在参考相关资料、征求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目的,编制了问卷调查表、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记录表。本次调研时间持续三年,从2008年中学教师培训到2010年秋英语教育专业07级师范方向学生实习。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录音、观察日记等手段,运用先定性后定量的研究方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量化方法,参考有关学者的问卷和提纲形式,根课题研究目的的需要,精心设计了系列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首先通过对调查信息的初步归类,结合课题组访谈录音、听课反馈记录、观察日记等,召开课题组讨论会,对调查结果进行“轮廓勾勒”;然后用SPSS18.0和Excel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具体统计、分析。   2题的研究目标和具体内容   2.1研究目标   本调研从海南省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为出发点,以农村中学、城郊中学和城市中学为调研对象,以调查问卷、访谈录音等形式进行实证调查,以期达到以下目标:(1)通过问卷调查,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师资情况、教学方法、科研请况、硬件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个全面的了解。(2)通过调研了解中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实际困难。(3)通过调研,为进一步建立大中学合作提供更好的思路。   2.2研究的具体内容   (1)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大中学合作的国内外背景研究。(2)新课改在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3)英语教育专业大中学合作的必要性研究3调研过程2008年12月1日,本人有幸代表外国语学院去琼州学院的成人教育学院参加琼南九市县中学教师培训。并借此机会,本课题组对琼南9市县参加培训的46名骨干英语教师,就海南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中黎族和汉族教师各占50%,问卷发放46份如数收回,有效率100%。调查内容包括教师职业压力情况、中学教师科研情况、目前中学的师资情况以及他们的教法与教育理念等。为了显示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及教学现状,2009年4月和2010年11月分别对地处偏僻农村的育才中学和妙联中学、地处三亚市郊区的荔枝沟中学和农垦中学进行了以及地处三亚市中心的三亚市实验中学进一步的调研。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黎族地区的师资、科研、教法及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基本状况。以便对民族地区英语教师队伍有个清晰的了解,从而针对性地就我们琼州学院为国语学院的师范方向的毕业生制定出更为合理的培养和实习方案,同时为成教学院制定更合理的针对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方案提供现实依据。需要指出的是,因为英语学科所限,大部分中学英语课程的开设还没有普及,这里的调查问卷(包括教师问卷好学生问卷)以中学为主。调研结果如下:#p#分页标题#e#   3.1中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民族地区中学教育教学的品位,作为该地区教师培训基地的琼州学院科研组对该地区中学一线任课英语教师做了“中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作了问卷调查。问卷题目涉及教师培训、课程改革、教师科研、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方法、教师自身压力等方面。该问卷共发出32份问卷,收回3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100%。调查情况分析如下(其中Y代表育才中学英语教师,M代表妙联中学英语教师):   3.2要开展更为切实有效的教师培训   调查数据显示(见下表),绝大多数(尤其是农村中学)中学英语教师只有大专文凭,并且其中有想到一部分是通过函授获得;获得本科文凭的教师最好的学校也只占35%。显然英语教师的文凭偏低。现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本身学历水平、专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对如今的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增强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扩大优质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从而提升我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设置了两道有关教师培训情况的题目,以期了解我区教师近年接受培训的情况。1)中学英语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如表1所示。2)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与培训情况统计表如表2所示。问卷中,关于教师培训,我们了解了教师参加过的最高级别的培训,国家级的占3%,省市级的占17%,有64%的教师接受的最高培训是区县级,即86%的教师接受了区县以上级别的培训。而一年中累计参加培训的时间,10天以下的占66%,10~15天的占27%,15~30天的占6%、累计培训30天以上的只占1%。从访谈中得知,大部分受培训的每年都是部分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因为资金等问题无法正常参加培训。虽然教师反应课程改革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由于不能实行大部分教师甚至全体教师都能接受培训,培训对课程改革带来的影响还不是太明显。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师培训、有效地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平台是学校及各级培训部门应思考和研究的。研究如何扩大优质教师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以推进城乡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这都将为更好的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   3.3要利用课改的契机促进教育教学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各学校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迎接新课程的挑战,在扎扎实实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不断推动学校的发展。在问卷中有36%的老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有27%认为其所在学校当前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有32.%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当前改革重点是使学校上水平上台阶出特色;还有5%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改革重点是改进学校办学条件。关于课程改革,有67%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而有15%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没有进行课程改革。由此可见,很多学校不仅认同了课改,并且将课改做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来推进。但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改革的重点中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上台阶。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课程改革在学校教育改革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课程改革将引起学校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和教育行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学校只有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关键环节,才能带动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变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全面而生动地发展。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也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认同和内化新课程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同时也利用课程改革的契机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3.4创新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问卷中我们了解到有16%的老师认为教师间的及时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利形式。还有42%的老师认为外出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利形式,39%的老师认为专家指导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最有利。确实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教学行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利,但是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和创新式培训更是教师解开迷惑的关键所在。新课程背景下,师范院校、教研机构各级培训部门都需要正确定位,应教师的需求出发,以创新的培训和教研方式服务新课程,并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问卷中对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和同事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情况我们做了调查。有57%的老师较少和同事交流研讨,20%有时与同事交流,有23%的老师在工作中是经常与同事交流、讨论。同事之间交流如此至少,这一点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尽管大家都知道,同行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对自身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与帮助,大家经常交流讨论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优秀同伴的激励也会以促进自身不断探索,努力进取。但是由于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受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教师之间各自为阵、互不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5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习过程。所谓关注过程,就是关注学习的全过程。新的评价理念认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并有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被用于辅助教育,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而评价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我们要在纵向上关注学生学习的全程中,要注意正确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指导,“授之以渔”;在横向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我们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在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p#分页标题#e# 4结束语   调查结果显示:面临全国性新课改浪潮的冲击,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亟待发展。无论是教学设施较差的偏远农村还是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都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尤其明显的是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学教师的科研、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是中学愿意与大学合作的动因所在。另一方面,肩负着科研重担、富有前沿理论的大学研究者,理应承担起如何加快新课改进程、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科研任务。但是,大学研究者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一味重复前人的理论对教育学理论的建构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教育变革不仅要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还应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而中学“一线”教师正是最接近教育实践,最了解教育问题的人。“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启发理论工作中建构适合学校发展的“新”理论,是大学研究者“新”理论生成的源泉,同时,又是大学研究者的实验者和“新”理论修正者。因此,大中学合作是大学研究者的诉求。

阅读全文

中学绿色化学教学策略

摘要:对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五所中学的绿色化学教育现状进行调研,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课标下中学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策略,在教师提升、教学体系、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活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绿色化学教育,促进学生形成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关键词:绿色化学;中学;化学教学

由于众多的生产、生活资料的制造都基于化学原理,化学污染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普遍,人们一边在享用化学品带来的美好生活,一边又在抱怨化学品带来的环境污染。在经历了用稀释和强制性管理废物解决污染问题之后,1990年,美国在“污染防治法”中提出“预防污染”,即污染应消除在其产生之前,“绿色化学(GreenChem-istry)”由此诞生。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Environ-mentallyBenignChemistry),其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产生和使用有害物质[1]。绿色化学是在始端实现污染预防,是一种战略性反思,是从根源上消除污染,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1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绿色化学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宗旨,在化学教学中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将化学科学的真理性与社会、人文需要的合理性融为一体,将化学教学纳入全球共同关心的“环境保护”的大课题当中,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对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这就是绿色化学教育的真谛[2]。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绿色化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学化学教育要承担起普及、宣传绿色化学的责任,使其真正成为化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较深刻地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只有把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教育中,才会产生真正的社会价值。

2绿色化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目前中学化学绿色化学教育现状,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代表不同类型的五所中学展开调研,包括陕西省重点中学、咸阳市示范中学、普通中学、民办中学以及企业办学。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访谈,调查内容包括师生对绿色化学的理解、绿色化学行为的体现、绿色化学教育现状三个方面。此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716份,收回694份,回收率96.9%,发放教师问卷26份,收回2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