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医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临床医学期刊在健康科普的作用
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健康知识普及”列为其首要任务[1],并倡导传播健康知识、提高民众健康行为和技能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医学期刊作为医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具有重要的媒体属性,应充分利用自身行业优势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在健康知识普及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既往研究中,虽有国内医学期刊通过出版科普增刊和开辟科普栏目传递健康知识的宝贵经验[2-3],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科普杂志在内容上不够严谨和权威的劣势;但长期以来,医学期刊特别是我国的医学期刊,并未在健康知识传播的舞台上担当重要角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健康知识的首要途径[4],在当前网络知识来源芜杂,健康科普乱象丛生的现状下,医学期刊有责任为普通大众传递权威的健康知识。临床医学期刊不仅具有严谨求精的科技期刊属性以及实时更新的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论文宝库,还拥有由众多优秀医学工作者组成的临床专家团队,因此在健康科普中独具优势。本文通过《协和医学杂志》办刊过程中的实践经验,阐述临床医学期刊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在健康科普中发挥重要作用。
1健康科普的重要性及现状
1.1健康科普是减轻疾病负担,缓解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占我国伤残调整生命年的83.4%[5],这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而公民提高健康知识储备、改变健康行为,对减轻疾病负担至关重要。“2017微博健康医疗影响力论坛暨中国健康科普联盟成立和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年会”亦透露,我国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仅为1%~2%,卒中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倍,这与我国公民健康知识水平、疾病管理能力均较低有直接关系。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8.47%,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4]。通过健康科普不仅可提高公民疾病预防意识和疾病管理能力,也是从根本上减轻医疗机构压力、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的重要举措。此外,由于公众对疾病认识不足、对医生职业期望过高,导致我国医患矛盾越演越烈,伤医事件频发,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专业、客观地向公众宣传医学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进而为医患顺畅沟通创造前提,是和谐医患关系逐步建立的基础。
1.2我国健康科普“含金量”亟须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对自身健康日益关注。2018年我国6万177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最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即是“生活与健康”,这一比例高达92.9%[4],这必然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所需要的健康知识。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6],其中微信(95.8%)、腾讯网/新浪网/新华网等门户网站(82.6%)、百度/搜狐等搜索引擎(79.6%)、果壳网/科学网/百度百科等专门网站(67.6%)已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流渠道[4]。但目前网络信息来源芜杂,很多自媒体为了追求传播效应,往往有意夸大甚至歪曲科学事实,以博取大众眼球;同时,由于医学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媒体在报道时如果理解不充分、不精确,也容易产生误导大众的情况。比如,2018年10大科学流言中,就有8条与健康相关[7],因此我国健康科普的“含金量”急待提高。美国的皮尤调查结果显示,75%的美国网民不检查信息来源和日期就盲目相信所检索到的信息[8],我国未进行过相关调查,但结果可能也同样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既表明了互联网监管的重要性,更凸显了权威健康知识传播平台的重要作用。
2临床医学期刊开展健康科普的优势
大数据环境下的医学期刊与循证医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以数据说话的时代,大数据成为许多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循证医学是一种追求实证、寻找依据的医学方法,其有相对明确的目标,是采用最佳科学依据对病人的治疗方案做出指导的一种方式[1]。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循证医学紧密围绕临床决策,以客观的科学结果为证据,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将收集到的数据运用到临床治疗实践中,进而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大数据环境下,循证医学注重研究数据的天然属性,为推动医学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一本优秀的医学期刊需要体现高水平的学术质量、鲜明的办刊特色,同时还要有内容新颖的文章。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在传统办刊环境下,主要依靠编辑或编委的经验判断和选择,而在大数据环境下,可以依靠数据渠道。循证医学的思维树立、方法运用可有效帮助医学期刊筛选选题、优化组稿、精准选稿,彰显期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进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树立期刊品牌,使期刊得到广大读者、学术评价机构以及同行专家的认可。
一、医学期刊与循证医学
1.医学期刊需要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的出发点是临床医生需要科学可靠的依据来支撑自己的判断和决定。其核心思想是谨慎、明确、明智地运用各类依据,对个体病人的医疗方案做出决策。这些依据是人类此前研究的结晶,而不仅仅是一两位医生有限职业生涯中的有限经验。循证依据的实施意味着临床医生的实践与来自系统研究的最佳客观证据的有机结合。目前,医学理论知识层出不穷,关于某些专家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量医学期刊中相互矛盾的报道屡见不鲜,且医生临床工作繁忙,缺乏足够的时间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一方面,作为读者的医生需要能帮助他们精准筛选和分析信息的期刊;另一方面,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医学期刊就有可能拥有广阔的市场。在大数据环境下,医学期刊可以运用循证医学这一工具,生产证据,总结、加工、整合、应用数据,进而分析读者想看什么内容、什么文章是研究的热点、什么文章的内容具备高学术水平、办成什么样的期刊能满足读者需求等关键问题,以促进期刊的长远发展。
2.医学期刊是循证医学的主要载体
医学期刊登医学发展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热门的研究方向等相关文章,有审稿专家和医学编辑对来稿进行严格把关,对来稿中的医学研究可靠性及真实性进行甄别,对来稿的文字进行提炼,让投稿人发表的学术论文更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医学期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吸引临床医生和行业研究人员关注期刊,并将期刊作为获取专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循证医学是对医学期刊所刊登研究成果的二次研究。医学期刊的内容是循证医学基础数据的来源。循证医学研究往往需要从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的期刊文章中调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这些文章提出的共同证据,形成具有说服力的成果文章,并通过医学期刊予以展示,让临床医生和行业研究人员可以借鉴成果文章的相关数据。
二、发挥循证医学作用,提高医学期刊质量
医学期刊青年编辑统计学素养影响因素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各种统计程序的开发应用,医学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人们透过许多偶然现象分析、判断事物内在规律的科学,已经渗透到医学科研的各个角落,成为医务工作者解决医学科研问题的重要方法和工具[1];因此,医学科学论文中能否准确应用医学统计学,成为影响医学学术论文及所刊载期刊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影响力的直接因素[2]。医学期刊是记录、交流、传播医学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是医学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风向标[3],应当传播准确的医学知识,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指导[4]。医学期刊编辑作为医学科学论文的把关者,不仅需要具备期刊编辑应有的基本素养(丰富的医学知识、较强的社交能力、良好的医学信息学素养、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英语水平、较强的医学伦理学素养、系统的出版专业知识及强烈的学术规范意识等),而且需要具备专业的医学统计学素养[5]。
1重要意义
1.1培养高质量作者队伍,充分服务科研
对于作者来说,编辑的统计学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6]。具备高统计学素养的编辑通过对论文的实验设计、统计学方法及创新性进行评析,能够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可以帮助作者完善实验设计,合理使用科研方法,最终得到准确、严谨的科研结果,这对作者今后的科研工作及论文写作都有很大帮助[7]。有期刊专门开设了介绍统计学基本方法的栏目,刊登与其刊物关系紧密的统计学方法及常见统计学错误,希望提高作者规范应用统计学方法的能力[8]。编辑的正确引导对于“新手”作者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十分重要,编辑对于论文中医学统计学的高要求也可以推动“老手”作者不断进行知识储备的更新。编辑的统计学素养提高了,对作者也会产生很大的帮助,这种反馈激励机制可以高效强化作者的统计学意识,提升科研人员的统计学水平,进而有助于医学期刊培养高质量作者队伍,吸纳更多优质稿源,充分服务科研。
1.2促进青年编辑职业成长
研究[9]表明,多数医学期刊青年编辑由于自身编辑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工作信心降低,职业自我效能感缺失,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容易出现紧张、焦躁的情绪。医学统计学因其在医学论文中的重要地位,相关内容已成为医学期刊编辑审阅稿件时的重要工作内容,统计学素养低容易造成医学期刊青年编辑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缺失,进而影响其职业成长。因此建立广博的知识结构,提升统计学素养,熟练掌握统计学知识,顺利发现稿件中的统计学错误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培养青年编辑的工作自信心,能提高其职业自我效能感,促进其职业成长。
1.3丰富编辑学内涵
综合类医学期刊初审流程改进优势
摘要:伴随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的迅猛发展,各期刊投稿系统及微信公众号等的建立使作者投稿方式更加便捷。期刊收稿量逐年上升,初审工作量增加的同时也暴露出学术不端、伦理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期刊编辑审稿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期刊面向国际化、市场化的需要。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稿件质量,缩短审稿周期,提高作者和审稿专家的满意度。初审流程的优化、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综合类医学期刊;初审;流程改进;学术不端;伦理
初审是审稿流程的第一道关口,加大初审力度将提升后续审稿环节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优质稿源的刊发速度,在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同时,也有助于优质作者群的维护。综合性医学期刊,收稿范围广,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数字化和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收稿量递增,初审工作量和难度随之增加。为确保初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我刊(以《徐州医科大学学报》为例)自2018年1月对初审流程进行优化,施行分步初审,收效显著。现对执行分步初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1初步审查
初审流程改革之前,我刊执行的是值班编辑专人初审制。负责初审的编辑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稿件的政治导向、学术价值,再根据文章的体裁、行文按照科技期刊出版编辑规范进行全面审查,迅速判断稿件的学术质量并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价。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投稿系统的建立,作者投稿方式更加省时、便捷,我刊收稿量逐年递增,近几年均超过两千篇,刊发比例不足10%。初审编辑工作量巨大,任务繁重,稿件的初审周期也较长。且初审稿件暴露的医学伦理问题、学术不端显像也日益严重。为了提高初审效率和准确率,我刊对初审流程进行了改进,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
1.1政治导向及规范要求的审查
首先审查稿件是否符合我刊办刊宗旨,栏目规划,符合我刊的刊登范围。是否具有明显政治性错误,是否涉及国家机密等。再结合当前的医学研究现状对论文进行初筛。
职校语文教材建设释解
职校医学生语文教材的课文可恰当选用医学科普文,古今中外医学、护理名家的事迹故事,关于医德、医术的论文,从而使医学生对医学的认识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使医学生认识到“文”与“医”的交叉融合,“文”以载“医”,“医”、“文”是统一的而不是分道扬镳的。医学、护理名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事迹还能给医学生以榜样作用,这样做可使学生一进入职校就对医学和语文产生兴趣,受名人事迹的激励,树立努力学习的目标。
注重基础训练
语文是从事学习、工作、生活的信息载体,其基础表现在“听、说、读、写”4个方面。“听、读”是信息输入,“说、写”是信息输出,4者有机结合、平衡互补,组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职校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主要有:(1)对字的书写和运用能力差;(2)对知识的灵活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差;(3)写作能力差;(4)社会应用能力差。这些现象决定了职校医学生的语文学习仍要注重基础训练,并且要全面训练。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解决学生“听、说、读、写”中的薄弱环节,纠正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在字、词、句、篇上对医学生加强训练,督促、指导医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
注重“实用”即“医用”
“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和交流;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要求职校医学生语文教学应与医学职业人才的工作与生活相结合———“医用”。“医用”对医学生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因为职校医学生大都是在“为将来工作”的动机支配下进行学习的,这容易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将来工作有用的知识上。以往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是绅士式的文学熏陶和道德教育,这种脱离实际的学习在职业医学学校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当然,打基础的国学名篇、经典名篇还要继续加强学习,这样既可与初、高中语文教学保持衔接,还可培养医学生对经典名篇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提高职校医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除了使医学生能恰当运用一般应用文以外,还要加强其对医学相关文章的学习,以尽快让医学生热爱以后的工作,熟悉以后工作中用得上的医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从而顺利通过医用语文关。这包括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明确表达规范和准确的显性医用语文,还包括如态度、作风、品格等隐形医用语文。通过医学应用文的学习,诸如医学科普、医学演讲与口才、医卫情报、医护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医学论文、医护文书等,在掌握好基本文体的读写要领前提下,从记叙、议论、说明这3种基本文体入手,引导医学生将所学的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表达方式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医用文的学习和写作中来,由基础到专业应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对其进行学习、了解、掌握。运用医用文的语言、语体和文种,逐步形成有医用特色的语文知识应用体系。加强情感教育也是“医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医术乃仁术,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与大爱之心。医学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人,而非物件,因此,医学教育比其他学科更应强调对医学生情感的培养。针对现在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先天情感教育缺失的情况,我们对医学生的情感教育既要以医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出发点,又要以对医学生的情感培养为归宿,尊重他们情感发展的规律。医学生语文教育在选文时应注重选取培养仁爱之心和优秀品德的文章,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对人的尊重、对患者的理解同情,为其将来在工作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务工作者打好基础。
加强语文实践教学
以往的语文练习都局限在练习册中、课堂上、学校内,而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所以语文教学也应该打破长期以来做课后练习、写单元作文、组织一场作文比赛这些死板、僵化的形式。教师要认识到实践对提高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医学生语文教学中突出语文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列出语文实践课。让医学生走出课堂,不拘泥于课本,利用网络阅读、查找资料,尤其是对预防保健的宣教、医学信息的收集,让医学生跨出校门,走向医院、社会,去学习工作语言和生活语言的表达运用。
医学学术期刊编辑素养的要求
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在完成一项研究或想要分享一些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时都会撰写文章并向医学杂志投稿。医学学术期刊为学者提供学习讨论的平台,其运作机制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新颖性,同时也是证明作者工作首创性的依据,为推动医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医学期刊种类众多,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医学学术期刊的论文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真实性、全面性、逻辑性、实用性、可读性,其形式应规范化。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有作者、编辑、同行评议专家等。一名专业医学期刊编辑应该具有系统的医学、编辑出版方面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1医学期刊编辑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是论文创新性科学性和规范化的保证
接受过系统医学专业教育的编辑会对文章学术质量有一定的判断,初审阶段应避免将有严重缺陷的稿件送给同行外审专家审阅,稿件退修阶段需要编辑理解专家的审稿意见,并且整合不同专家的意见,简单明确地转达给作者,必要时还需要为作者进行解读。《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一本综合性医学期刊,投稿作者主要是医学院校的科研工作者与临床各科室的医务工作者等。目前,学科交叉现象较普遍,临床医生会与基础研究人员合作,从分子水平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尝试新的治疗方法。这就给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人能够了解所有的学科知识,因此必然需要团队紧密合作,取长补短,编辑还应该有终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编辑还应该了解相关统计学知识。很大一部分医学论文会涉及到统计学分析。尽管医学期刊聘请统计学专家审校稿件,但编辑仍需要给作者退修统计学审稿意见并核对作者修改情况,有时还需要向作者进行解释,例如,对超过两组的数据比较,即使结果是一样的,为什么不用%检验,而要用方差分析。近期在《学报》编辑部有关诊断评价数据的统计学培训课程中,统计学专家提到某篇稿件中作者得到较好的阳性预测值,计算过程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如果不再用Bayes公式进一步推算,它的适用范围只是针对特定的抽样人群,所以编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章结论部分不能扩大使用范围。此外,作为编辑,必须学习国家的出版政策法规,熟悉编辑出版的执行标准和规范,认真参加编辑资格考试,每年72学时的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课程必不可少,尽量多阅读编辑方面的书籍掌握编辑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把有价值的文章用符合国家规定,行业认可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有利于文章的传播。
2医学期刊编辑具有临床或者科研工作经历是论文可读性的保证
向《学报》投稿的作者中,除了一些有经验的作者外,还有一些是初次投稿、写作尚不规范的研究生或者医务人员,编辑若经历过临床或者科研工作并且自己有过写作投稿经历,则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写作投稿的难点在哪里,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予以适当的引导。比如,如何列写作提纲,研究性论文应分为前言、材料方法、结果和讨论,对于已经完成前期的实验工作,首次写论文的人先从材料与方法入手可能更容易一些,结果部分不应该包括数据的解释而应将其放到讨论中,如何规范地列出参考文献,如何使用EndNote等写作软件等等。
3认真履行职责恪守编辑职业道德是论文真实性的保证
为了保证期刊的质量和公平的学术环境,《学报》采用双盲的审稿方式。编辑应认真履行职责,收稿阶段不能对熟人的稿件降低要求,送审阶段应避免送给有利益冲突的审稿人。同时,编辑应有意识地尽量杜绝剽窃行为而不能完全依靠审稿专家。出于想省事,有的压力,能力不足等等原因,剽窃行为屡禁不止,剽窃种类繁多,如抄袭文字、数据,窃取别人的想法等,前者可以通过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避免。《学报》编辑部要求作者开具加盖公章的单位介绍信,并在收稿时先进行,重复比例在一定范围内的文章还需要编辑和初审领导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判断,决定是否送外审。而窃取别人想法的剽窃行为比较难判断,只能靠编辑、审稿专家的经验,或者制定一些严厉的政策避免。
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
要追求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重要途径。“有效”是加强英语教学体系的应用,强调英语教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教育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关键词:
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模式研究;发展
一、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采取的是英语或公共英语。语言课程、课时的安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在校学生大部分英语学习时间都被EGP学习所占据,只有到了大学的高年级时才能有机会接触到ESP。从教育评估角度看,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学业鉴定及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许多医学院校把四级过级率当成衡量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使用人单位也很看重毕业生的基础英语水平,课堂上的医学英语被当成考察课或者选修课,正是因为这种英语教学体系模式的长期存在,使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发生重点转移,学校把英语教学侧重点放在了EGP上,学生对ESP漠不关心却很看重EGP。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专业英语都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从理论向实际应用跨越的主要途径。目前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仍然沿用“以EGP为主,ESP为辅”的陈旧教学模式,很少顾及到医学英语对社会的真实价值。大学英语教学中EGP和ESP这两种模式理应共存,彼此促进,相辅相成,而我们的教学模式却将EGP教学和ESP教学人为断裂。在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忽略了教学效果,导致EGP和ESP在英语教学中的比例不合理倾斜。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大众,如果只把过级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也就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医学教育的发展也将受到制约。
二、EGP与ESP之间的关系
医学期刊青年编辑自我提升途径
一完善知识框架,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
1.编辑学知识
在日常工作中,促使自身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编辑出版专业的相关知识,并积极参加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考试,充分掌握编辑出版工作的工作流程、标准规范等,比如《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等;参加出版专业编辑人员的培训班,系统学习编辑出版专业的法律知识、理论知识等,并将所学知识或技能合理应用到实际工作,以提高整体工作能力,树立信心。
2.医学知识
积极阅读国内外医学期刊、医学论文,不断学习和了解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技术,以培养自身判断稿件创新性与实用性的能力,包括病例的典型性、治疗方法的先进性等,确保在有效时间内挑选出高质、专业的稿件,在提升自身工作效率的同时,为保证医学期刊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促进编辑能力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
1.加工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