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卫生管理内容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研究
[摘要]基层就业对于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推进基层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卫生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目前,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基于基层就业职业能力教育薄弱;二是学生能力难以满足基层工作需要;三是基层就业政策保障力度低。针对存在问题,本研究从高校、学生与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优化措施,即高校构建基于基层就业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学生要提高基层就业能力,政府要创造基层就业良好政策条件。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卫生管理专业
1引言
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与完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是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中奉献知识才干,这既是拓展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又是推动基层工作的必然要求。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承担着加强卫生管理、提高社会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职责。基层是公共卫生管理的薄弱环节,做好卫生管理专业的基层就业工作,能够为基层卫生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完善社会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提高社会整体卫生健康水平。因此,本文将探析卫生管理专业基层就业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2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价值
2.1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助于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高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助于大学生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想。当前,基层工作蕴藏着大量的职业发展机会。但是,长期以来高学历人才并没有向基层进行流动。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基层工作的机会不断地增加,但是该层次的高专业人才却相对不足。在这一情况下,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将能够凭借专业知识与水平,获得基层职业发展机会,实现自我的价值。当前,乡镇、街道等基层对公共卫生管理具有大量的需求,特别是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基层公共卫生管理的短板更为凸显。这为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发挥自身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2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助于推进基层工作。高校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能够为基层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带动基层工作的发展。受制于人才资源,基层工作实施面临较大的困境。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能够为基层工作注入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专业知识与技术融合到基层工作中,能够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与管理优势,进而带动基层工作的发展。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到基层工作,能够为基层带来先进的卫生管理理论与工作模式,实现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优化,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卫生管理服务。
私立幼儿园营养卫生状况调查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主要研究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河北省私立幼儿园的营养卫生方面的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2)私立幼儿园的在园幼儿营养卫生现状的测查.(3)河北省私立幼儿园食品卫生设施配备情况考察.(4)河北省私立幼儿园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营养卫生等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调查.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对河北省私立幼儿园的营养卫生状况做出综合评价.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
利用学生假期对幼儿园的园长、炊事员、保育员、教师等相关人员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河北省私立幼儿园的营养和卫生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也通过部分地市的教育管理部门发放并收回部分调查问卷.
1.2.2统计分析法
卫生事业知识能力需求及措施
作者:王柳行 任丽平 郑楷 王钰 雷洪波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医疗卫生需求的多元化,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卫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提升卫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与知识水平。本文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针对新形势下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提出了人才培养对策。
1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不能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体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急需掌握现代卫生管理知识的全方位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培养模式的确立没能与时俱进,总体思想的把握不够准确,培养出的知识储蓄型专业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卫生改革人才的需求。
1.2专业特色不明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多数院校只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而开设,其专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愈加突出。⑴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模块以“公共基础课+基础课+专业课程”为主,缺乏人文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没有相对系统的课程,管理专业课程也不能自成体系。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一些专业课程只开设应用性的课程,不开设相关基础学科,各课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凸显卫生管理专业交叉学科的特色,导致学生的基础理论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与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差。⑵教材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形势,更新速度较慢。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材重复编写现象严重,各学校教材使用混乱,更新慢,最长使用年限长达10年。近年来卫生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政策、法律、法规等相继出台,几乎改变了卫生领域原有的格局。但由于教材内容本身的滞后性,新的改革、新的思路很难迅速在教材中得以充分体现,使学生不了解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状况,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⑶师资力量薄弱。多数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资源不足,有时一个教师身兼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巩固专业知识、进行课题研究。专业老师中半路出家、或新近毕业的居多,普遍存在对卫生事业管理缺乏整体认识,更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经验,造成学生专业理解上的困难和对专业发展方向的盲目。
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培训现状
摘要:在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影响下,我国医院普遍重视临床医生和技术人员的发展,而忽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影响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了医院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医院管理队伍的职业化逐渐被人们重视,相关的职业化培训在医院管理队伍中展开,但由于职业化培训的制度和落实仍需完善,目前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培训还存在种种问题,仍旧需要一个合理、有效的培训模式。文章总结了职业化培训现状,探讨了职业化培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提高相关部门重视,推动医院管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培训;现状
0引言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正逐步深化,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医院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的竞争都要求医院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方法更加职业化[1]。本文在简要概括国内外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现状的基础上,对职业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做一总结,并探讨其重要意义,希望引起重视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医院管理事业的发展。
1国内外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现状
发达国家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相较国内更为成熟。美国医院院长由董事会任命,要求如下:(1)获得MBA、MHA或MPA的学位;(2)如担任大型医院院长则要求有10年以上的相关管理经验;(3)在职过程中需要参加继续教育,需要不断接受“人力资源”“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课程的培训。而德国医院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是设立了行政院长、医疗院长和护理院长模式,三类院长在秘书的协助下各司其职:(1)行政院长负责管理整体运作,要求经济学、管理学、商学或者法学专业毕业且经过两年医院管理相关培训才可任职;(2)医疗院长则由资深医生担任,需要经过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研究生课程教育;(3)护理院长的任职要求是必须通过医院管理强化教育[1-2]。新加坡医院的管理模式和我国类似,也是由行政管理人员和临床工作人员两部分组成,但主要负责人还是由纯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其中大多数拥有管理学的专业背景,而在各科室中心则配备除了业务负责人外的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工作[3]。目前我国医院管理人员相关制度还不够规范化。公立医院较为“重医疗、轻管理”,多数公立医院管理人员的晋升基于其临床业绩,且大部分存在业务、管理“双肩挑”现象。因此,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理论成为这类管理人员工作中的短板,在管理过程中,他们一般采用的是简单式、粗放型、经验化的管理模式[4]。由于我国卫生管理相关专业开设较迟,目前此类专业毕业生还处于医院管理层次的中层或初级,他们在校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实习过程与临床学生不一样,在医院时间较短(轮转科室)或甚至在非医院等单位实习,不足以了解整个医院的运作模式,并且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后职业化培训体系还未建立,倒是其管理或决策有一定的盲点,可能会使医院运作模式出现漏洞[5-6]。
2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培训的必要性和意义
医院管理人才现状及对策分析
【提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我国医院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成功应对环境的变化,必须提升医院管理水平。该文首先分析医院管理人才的现状,即传统观念对医院管理“经济贡献”的轻视、医院管理人员落后的选拔机制、医院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缺陷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观念,重视医院管理经济效益;建立标准化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增加医院管理专业数量,提升医院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面对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实行针对性目标化培养等四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医院管理人员;医院管理;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开放程度日渐增加,国际竞争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局势,如投资集团控股医院、医院品牌导入、医院集团化等[1]。中国医院想要在如此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医院管理者必须由经验型转向科学型。对于卫生事业管理干部的相关要求,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作出了明确指导:“了解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趋势和医学科学基本规律,具有较广泛的医学社会学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及卫生管理理论、方法和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卫生事业专业化管理人才”。由此可见,传统的医疗技术型管理者已经不能适应大环境的变化,医院管理专业化势在必行。
1医院管理人才现状分析
1.1传统观念对医院管理“经济贡献”的轻视
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学习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的现状。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某学院本科学生为例,选取该学院卫生管理专业全体学生,共计137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从学习态度、学习环境与条件、学习成绩、发展状态4个方面分析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结果1)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总体较好,但该专业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自我满意度存在差异。2)结合调查分析情况提出:关注中间年级、注重传授成长方法、专业培养结合就业规划的对策建议。结论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情况较为理想,但需要加强对中间年级的关注,同时注重成长方法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学习;成长;满意度;年级阶段
卫生事业管理人员的质量是卫生健康人才建设和更好地为保障国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的关键[1]。党中央将“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给卫生行业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制定并实施全新健康人才发展战略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推进卫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3]。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卫生管理人才教育与卫生事业发展有所脱节[4]。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也是国家对高校评估的内容之一[5]。因此,本研究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对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进行研究,以学生为中心、以数据为依据,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学习机会提供和资源投入的评价及其对取得成绩和发展状态的满意程度,总结医学管理人才成长规律,为构建卫生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1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B.J.Zimmerman从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行为表现、学习的社会性6个方面对自我学习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自我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学生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者能有效识别学校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并及时根据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出调整[6]。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的定义可理解为:学生通过主动诊断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习所需人际及物质资源,运用学习策略取得的学习成长效果与学习成长目标比较后形成的心理状态。本研究提取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中的感受为关键指标,调查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为医学管理人才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2研究设计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某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专业2015—2018级本科学生,数据收集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个部分:1)一般信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2)学生对专业的认知;3)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的评价。调查问卷以范晓等人于2017年提出的《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初始量表》为框架进行设计,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量表主要包括了学习态度、学习环境与条件、学习成绩、发展状态4个维度[7]。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对条目所述内容选择最符合实际情况的选项。选项分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基本符合、符合、非常符合5个级别,分别记1、2、3、4、5分。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全体本科生,共计137人发放问卷;实际收回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7份。大一41人,占29.93%;大二31人,占22.63%;大三30人,占21.90%;大四35人,占25.55%。年级分布较为均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能初步了解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环境卫生体制现状与革新建议
一、国内外城市环境卫生体制现状
1.国外现状。环境卫生事业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发达国家的环境卫生管理总体趋势是构建统一的服务市场,实行公共服务作业民营化。英国、法国、瑞士,其环卫运行模式都打破了行业垄断,采取环卫部门民营化或部分民营化的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德国的环卫事业是由政府参股的股份制企业进行经营。加拿大环卫事业则是由政府协调,允许国内的部分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卫标准的私人企业共同参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把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机构,尽可能的将环境卫生事业由政府行为变为企业行为,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并为企业提供了商业机会。新加坡是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也是城市管理成功典例之一,新加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环卫事业,采用私营化、招投标、产业化、公开化等一系列市场化运作方式[1]。日本的环境卫生也是亚洲国家中做的比较好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的环卫事业是以政府组织为主,允许部分私营企业参与作为补充。
2.国内现状。城市的环境卫生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基本底线,寻求适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市环境卫生运行模式,是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政府对环境卫生事业改革的讨论从未间断。牛冬杰、赵由才(2007)分析了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发达国家城市在市容环卫管理方面的异同点。徐品(2005)就新加坡制定前瞻性的垃圾处理战略、高度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坚持软件和硬件建设并重、坚持重罚和重教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环卫事业五点先进经验的总结。毛华俊(2008)阐述了南京环卫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成立环卫保洁总公司,下设以街道为作业辖区的分公司,模拟股份制企业运行方式,发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在环卫事业中的作用。国内一些发达的城市根据城市建设中的需要,城市部分区域实施环境卫生体制改革的试运行,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太原、深圳、杭州等地。但这些改革试运行的地区是环卫设施基础较好的地区,环境卫生的改革方式不能起到推广运行的作用,没有解决环境卫生运行体制存在的根本问题[2~6]。
二、大连市沙河口区环境卫生体制改革前的问题
大连市沙河口区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改革前是政事合一的运行体制,环卫部门组织环境卫生工作兼具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这种体制必然会导致对自身难以履行有效的监督,形成政企不分、统包统管,形成行业垄断难以让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进入环卫市场,致使环卫部门的经费单一由政府提供,常常因经费不足许多工作无法继续进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对环卫工人的需求增多,而环卫工的福利待遇得不到提高,降低了工人参与环卫工作的积极性,环卫工人出现短缺;环卫设施更新时间长、老化问题、机械化程度低。老旧小区、居民楼院因无物业而无人管理;市政界至城市出入口的公路和绿地等地域虽然被划入交通部门负责,但实际工作中清扫保洁工作存在责任推诿现象。这种环境卫生体制的运行与现代化城市管理方式极不相适应,大大降低了环境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大连市环境卫生体制改革后的成果大连市2011年3月以沙河口区为试点,开始实施城市环境卫生事业改革,环境卫生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卫体制,实现政企分离。大连市沙河口区城市环境卫生事业改革,按照企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体制方面,建立区、街二级管理体制,撤销区环卫处、城肥管理处建制,组建新的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和街道环境卫生管理站;作业机制方面,全面开放环境卫生作业服务市场,变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为社会化经营,保留了沙河口区环境卫生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将企业性质的清扫保洁工作通过招投标方式转交企业完成,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卫生体制。改革后使环境卫生事业实现了政企分开、管干分离,此次改革扩大了清扫保洁范围,并彻底解决了由于所属部门不同导致的责任推诿现象。
人才培养定位情况及存在难题
作者:洪学智 王琳琳 程薇 王慧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对于医学院校尤其是中医院校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从1995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以来,经过十数年的发展,正逐渐在摸索中走向成熟,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考研人数迅速增加,硕士研究生培养呈现出规模效应。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在稳步发展招生规模的同时,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1]为了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必要对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进行重新论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寻求对策。而这其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定位。2009年,在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中医药管理学的支持下,管理学院开展了围绕研究生管理与教学改革的系列研究,本研究即是在相关项目支持下完成的。
1人才培养定位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卫生管理教育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初期主要是由各医学院校举办,大多数都是在原公共卫生专业上进行整合发展,从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到开展成人教育,而后相继开展了普通卫生管理教育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学制从大专、本科到研究生学位教育,而且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专业领域与学科体系。与其它医学院校在“公共卫生专业”上“嫁接”管理专业所不同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专业是在独立的管理干部培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引进和选留优秀毕业生来扩大教师队伍得以发展壮大的,其发展以卫生管理专业为基础,更加突出了“管理”的特点。这一方面体现了我校该专业发展的特色,另一面也突显出我们在发展根基上的不足,表现为除少数一两个研究方向外,大多数课程与研究方向往往是“因人而设”,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人才梯队,更难以达到课程内部的联系和方向之间的融合。
由于师资来源主要是从其它兄弟院校引进人才和选留本院培养的研究生,其培养特色中自然也带有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特色“痕迹”———注重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技能。加之早期研究培养规模较小(2000年以前招生人数年均少于5名),对培养目标定位的意识较为模糊。在研究生培养中更多地是体现导师自身的工作特色。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2006至今,年均招生规模近40人)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培养需求的调整,迫切需要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而人才培养定位问题,也被作为“问题之中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通过对发放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中有60%的人认为人才培养定位应为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40%的人认为是应用实践型人才;而认为是研究型人才的为0%。在校学生对于人才培养定位的观点基本与教师相同,79%的人认为定位应为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15%的人认为应为应用实践型人才,认为是研究型人才的占3%;另有3%认为培养定位应视导师的工作领域而定。而此问题在毕业学生中的调查却表现出了不一样的观点:有40%的人认为人才培养定位应为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60%的人认为应为应用实践型人才;认为是研究型人才的为0%。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校师生的主流意见仍然认为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为应用与研究复合人才。反映出目前广大师生已经认识到应用的重要性,但在应用的比重上,毕业研究生明显高于在校师生,说明对其重要性上有不一致的意见。
2国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比较
2.1国内研究生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