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素质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业素质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策略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接轨的产物,科技创新必将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核心素质。本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构成进行了具体构成要素分析,且阐述在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当做到精准厘清培训需求、严格遴选培训对象、多元构建培训组织、多样性创新培训方式、分阶段设定培训内容、分层次组合培训师资、多渠道获取培训经费、科学化开展培训考核,以期精准化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精准化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调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培养任务。2016年,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理念,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资源禀赋是决定国家经济增长和强大的必要物质基础,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在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先进的科技和良好的制度等多方面的作用[1]。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迈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阶段,单依靠政策、资本无法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农业走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轨道是必然选择,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决定了其他外部变量如资源、信息等在其内部获得。作为现代化农业新生力军,新型职业农民要注重与新时代变化的全面适应,以及农业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来讲,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和满足经济效益,必须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

一、新型职业农民与科技素质的内涵

以“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九字定义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的“农民观”新表述。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必备的核心素质。美国学者沃尔夫认为,职业农民需要将农业作为产业来发展,职业农民要充分地融入市场,实现报酬或利益的最大化。而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是决定其是否能够进入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和实现农民自我发展需求,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势在必行,且要充分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及其科技素质的内涵。

(一)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产物,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所在。新型职业农民需具备满足现代农业所需的科技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且为通过市场和现实的选择,长期或相对固定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业者。王思萍(2015)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掌握较高的生产技能,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2]。魏学文(2013)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固定职业,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一代农民[3]。齐国(2012)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须具备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等相应能力的农业从业者[4]。新型职业农民是自愿以务农为固定职业,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充分把握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则,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等追求利益最大化,获取社会尊重的农业从事者,且科技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素质。

阅读全文

员工职业培训及素质提升浅议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原本的高速发展逐渐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模式,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许多产业已经开始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转移已经开始,多项工作迫在眉睫。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故此新常态下企业经营也需发生改变。企业的核心在于企业的员工,故企业需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拓展企业员工培训的科目,打破传统培训模式的壁垒,提升企业员工培训的效能,以此应对新常态下的大环境变革。在强化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升,以员工专业技能增强企业应对变革的冲击,以加强企业员工素养打造凝聚力强的企业团队文化。本文探讨新常态下的员工职业培训和素质提升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应对新常态下大环境改变的冲击。

[关键词]新常态;员工培训;素质提升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经济发展模式由高速发展变为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深水区,国际国内大环境风云变幻。这导致我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转移时间线越来越短,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这就对传统的简单技能劳动密集型员工需求造成极大的冲击,需求量大大减少。同时,也对拥有专业知识,适应当下变革趋势的新型人才需求量井喷式的增加,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青睐。故在当下经济变革新常态背景下,打造一支拥有新时代前沿尖端技术的人才,适应当下经济背景变革的人员队伍是当下企业所必须,是现代化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动力。对新时代企业员工培训的模式探索,落脚点应该放在人才培训的手段以及对当前市场变革背景下对人才需求的调查,还包括后期培训成果的跟踪调查和评估。本研究旨在对当前传统培训的辨证批判,从而发现新常态下培训人才的方法以及提升员工素质的渠道,以此为当下企业培训员工提供参考。

1.当前企业培训员工的现状

员工培训是指企业或者其他雇人单位为转换企业人员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以再教育等手段将当下的一些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能传授给公司的在职员工。这样一种模式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生产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分类:企业员工的培训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按照技能的培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能和知识培训,另一类则是员工的素质和作风培训。按照人员的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层在岗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培训,另一类则为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高层管理干部理念更新培训。在当下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下,企业培训员工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则为细化员工分类,最好为每一个员工按照其自身的特点和所在的岗位提供个性化培训定制。即区分生产员工、技术员工和管理员工的三大类区别。个性化培养方案可在这三个大纲的背景下进行灵活化调整,一则避免了同质化教育培训下个人技能的同质化趋向,二则提升了受教育的效果,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在培训中为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也仔细将培训模式划分为入企导向培训、在岗实习培训、管理知识培训以及离产脱岗培训四种。第一种和第二种较适合初入企业的新职员以及基层工作人员,且尚处于试验阶段。由于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时间并不长,且加上市场经济的反应和体现周期制约,导致我国企业目前并未形成大规模完整的学习体系,故一二学习方案仍然停留在探索模式,尚需要时间才能形成体系。在企业员工招新时期,可与其签订3—4年的中短期合同,并与其实施在岗培训和入职培训,待其发展成熟时,再加以难度更高的专业技能培训,并在其中贯穿企业文化输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衔接专业培训的同时,对其进行长期续约,以此保障企业的正常更新换代和新老交接,维持企业正常运行。最后,离产脱岗培训是指某员工技能在企业内部已经十分成熟,为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变化以及学习当下前沿技术,企业可与高校或者其他机构合作,以脱产外派的形式对该员工进行培训,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员工的素质培训分类:除去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培训也同样重要。一个企业,外在的竞争力在于其企业的技术能力竞争,企业资本丰盈程度竞争,以及企业的战略定位总体考量。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仍然不容小觑,如华为的狼性文化竞争,为华为这个企业的年轻化、竞争化、活力化提供了保障。故一个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仍然重要,而这个突破口就在于对企业员工的素质教育。企业员工的素质教育可包含许多种定义,一则为企业文化传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成为人们变革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故企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是极大的,一个企业的文化若为正能量,就能激发员工的斗志,以此提高企业的效能。二则为企业安全生产知识,企业道德操守等底线文化,为员工树立底线思维,强调红线不能触碰,触碰必触电,加强员工的道德底线建设与提升员工的素质素养。三则为团队建设。当下,随着源自个人的趋势愈发兴起,导致个体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并不容乐观,故打造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团队为大势所趋,也是保证一个企业内部稳定的必备内容。企业可开展企业团建文化节等多项活动,开展团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打造一个宽松、轻松、团结、向上的团队文化,让每一个员工都具有归属感。企业员工培训时常规划:通过分析相关企业的培训报表,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即企业员工培训的时常并非类似于全日制学校似的培训,而是更倾向于灵活制的培训,即根据企业当时的运行状况,以及相关培训的内容变化,故时间安排可调整为1个月至12个月不等。如上述所说的入门员工培训、新晋升员工的培训、岗位调动、新兴职业培训等,这类属于在原有基础上变动较大的岗位,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这类培训可安排为脱岗长时间培训,而且可委托相关高校以及机构委托培训,并且为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可提供基本工资以保障员工的生活水准。而且为保证学习效果,可定期检查抽查,而且可采取实践加学习的模式,保证学习为实践服务。另一种为企业管理层领导类培训。这类培训可安排在其休闲时间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可适当减轻其工作量,并且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可在公司内部安排相应培训,以此提升培训效率,并且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

2.企业员工的培训措施

我国现阶段处于高质量发展时期,在当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经济由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量式发展转为知识密集型为主的质的飞跃性发展的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在长远发展考量的情况下,不能仅限于培训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更多地应该注意即通过人员的技术培训,可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通过人员的文化培训,可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建立正确的建设方法,侧重于员工的技术培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大环境的变动究竟在何处?即需求侧变革引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倒逼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以此应对新的市场竞争。故企业员工培训,应该首要的是厘清主体责任,谁负责培训,培训什么内容?首先,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对企业培训事宜进行统一管理,其次,应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层层压实责任,这样才能尽量避免企业培训变成空话,培训时效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其次应当重视市场调研,研究当下市场的需求和未来市场的导向,在对市场进行精准分析的背景下,制定详实的培训计划,以市场需求为纲领,即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的宗旨,制定相关计划。并且要以市场前沿技术,当下尖端科技为导向,大力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知识含量,以此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下的相关需求。并且在以上基础上,还需要配套相关的部门,即新兴研发小组等组织,让企业人才学有所用,学能致用,而不是停滞于原有岗位的旧需求,失去企业员工培训的意义。拓展培训内涵,提升软实力建设:在注重对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人文内容培训。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往往是通过过硬的技术基础加上相当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而成。若只注重企业硬实力的建设,忽略企业员工软实力的建设,会使企业人员人心涣散,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方面可打造企业文化,即用相应的文化属性建设企业的文化内涵,如华为公司重点突出其狼性文化,寓意竞争,优胜劣汰,如此便可保障企业员工的竞争性,也可使公司年轻化,活力化。故企业可用相应的文化寓意,以此打造拥有企业文化的员工团队。如此,一可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二则可通过相似的文化,增加员工之间的文化认同,以此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可增强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如在员工培训的时候,可提供基本工资或者不减薪培训,如此可减少企业培训员工时所遇的阻力,还可融洽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或者企业员工在培训后落实到工作岗位上,促进公司的发展,公司可加大表彰力度,以此增加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增加员工对于公司的认同感。还有应该注重对员工的底线思维培训。即时刻告诫员工,不能伸手碰红线,碰线必触电!一个公司的口碑,往往是因为一两个员工的违规操作而崩塌的,故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对营造公司的内在氛围以及公司的整体口碑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完善内外联动机制,加强多方合作:对于培训员工而言,单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故还需加强多方协作,打造多方主体联动,共同培养企业员工。首先,可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政府对于企业而言,作用非同小可,若当地政府能出台相关员工培训政策,则可降低企业与其他主体联动时的阻力,提高多方主体合作时乙方合作的层次。同时,企业还可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众所周知,高校作为我国学术的前沿阵地,拥有雄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当下市场转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若能借助高校的学术实力,对本企业员工加以委培,必然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相关效益。再者还可加强与同质公司或者是国内龙头公司之间的合作,以此通过合作的模式,将本公司的员工送往其公司学习,了解当下龙头公司的相关模式,以此提升本公司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

阅读全文

探微教师职业素质能力培训平台的构建

一、目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职业素质缺乏统一认识和统一理念的指导,职业素质在课程中的融入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规划。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其实体现着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不同价值取向。只有在理念清晰的情况下才有助于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手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使得职业素质融入课程的随意性非常强,缺乏系统性,甚至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兴趣取向,自发形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缺乏整体设计与规划。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各类机构举办的师资培训班、研修班、论坛纷至沓来,宣讲世界各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由于各国的职业教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社会认可度不同,这些理念和经验不同程度地给大家造成了困惑和迷茫,急需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师师资培训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第一阶段为学习和研讨阶段

1.树立职业素质教育理念

现代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我国的过去,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有全新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有清晰的思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特征日趋明显,职业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要求从业者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目前我国从业者的总体职业素质偏低,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随着社会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适应这种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职教育人才规格提出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和培养高职教育学生的职业性特征,树立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公共基础素质为基础的高等职业素质教育思想。

2.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培训及职业素质

阅读全文

思政元素下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

摘要: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不仅需要知识传播与技能培训,也要加入思想价值的引领。然而在我国临床护士职业素养培训中,并没有完全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存在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训相分离、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师资思政教育内驱力不强等多方面问题,因此要在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而提升临床护士政治素养。本文简要分析了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重要性、现状及目标,并通过创新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培训体系,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切实加强和改进临床护理人员政治思想工作,提高护士礼仪素养与沟通服务技能,又实现了教育目标,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及新时代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教育基础。

关键词:思政元素;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

职业素养是通过职业相关方面内在的规范、要求、提升和所在岗位业务锻炼的磨合,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养成或通过教育培训的一系列个性品质的集合,是从事专项职业的核心基础条件,是执业者在职业范围中展现的综合能力素质[1-2]。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内涵要求具有高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医德医风、能应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病人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最后演变成为的健康职业行为习惯[3]。《教育部卫健委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以医护人员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感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5],做好思政建设具有时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6]。在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崭新培训模式[7],突出培训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职业认同感、伦理道德与人文关怀意识,引导其树立“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精神信念,助力临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8]。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尤为重要且意义深远。

1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重要性护理

工作在促进患者整体康复中起重要作用,与医疗有等同地位,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与其他社会职业相比,护理专业的职业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9]。据调查研究显示,职业技能、职业责任感、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价值观等均被用人单位认为是护理人员应当具备的核心职业素养[10]。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中,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对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11]。而良好的职业素养可提高整体护理服务质量。将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中,可充分发挥实践培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育人作用,激发临床护理人员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实现知识传播、技能培训和思想价值引领统一[12]。可切实加强和改进临床护理人员政治思想工作,提高护士礼仪素养与沟通服务技能,不断提升护士职业素养,热爱护理岗位,加强护理质量安全,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专业、高效、安全的优质护理服务。

2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现状

2.1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训相分离

阅读全文

水利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水利行业逐渐成为我国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及社会服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水利行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了从业人员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问题,更是成为阻碍水利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水利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文章简单介绍我国水利会计人员存在的职业素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就如何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展开探讨。

[关键词]水利行业;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提升;策略

近年来,我国水利事业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得以快速发展,大量水利工程得以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过,水利行业的快速发展却暴露出了从业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升级。因此,要想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从提高水利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做起。

1当前我国水利会计人员存在的职业素质问题

1.1专业能力不足

水利会计人员作为水利事业会计工作的主体,其专业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会计工作的好坏,更进一步影响着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然而,专业能力不足是当前我国水利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水利工程的造价预算、资金管理的有效性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对水利事业的正常发展造成破坏性打击。

1.2学历低、职称低

阅读全文

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优化探究

摘要:辅导员职业的产生是历史和时展的产物之一,经过发展和沉淀逐渐形成了职业本身独特的性质和特征,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结构也在发展中不断的变化和优化。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优化

辅导员这一职业存在于高校发展于高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独立的存在,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结构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及其结构的趋势与特征就越明显。从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结构变化也反映了学生工作演进的轨迹。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导致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发生变化的因素是多元的,并且其作用的发生也并非是排他性的。在通常情况下,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在共同作用中居于主导性地位的因素不同,以及各要素之间发挥作用的效用比不同。2016年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成员,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社会环境、市场需求、国家要求的不断变化都对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有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优化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是时展的需求也是必然趋势。

1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的发展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1961年,党中央庐山会议确定各高校设立专职辅导员,主要职责是思想政治工作,1966年-1976年“”期间,辅导员转岗严重,在1978年高校恢复辅导员制度后,主要由专业教师兼职,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但是政治辅导员的定位未变,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高校也出现了更多的情况,辅导员的工作也从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到帮困工作、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方面,业务不断扩展,进入21世纪后,辅导员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发展。在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以教思政〔2014〕2号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从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三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规定。《标准》规定,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也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结构与其他素质结构一样具有稳定性、发展性、可变化性等特点,是客观存在的,个体之间有共同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结构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其职业发展是有机统一的,辅导员素质结构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的变革,但是我们也知道其总体目标没有变化,21世纪,我国的建设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发展已经形成新的局势和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学生工作专业人员,在这一大环境下,必须全面提升优化自身的职业素质结构,才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培养出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的构成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是由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大块组成的,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职业结构素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在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一方面也作为构对辅导员工作绩效的预测,来间接地考评辅导员工作绩效,丰富考评办法,也做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努力方向。从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义中我们知道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骨干力量、组织者、实施者、人生导师、知心朋友,每个角色定位是独立的个体,而个体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对不同角色的素质要求既有共同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作为骨干力量就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和行业执行能力,同时又还必须是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生活、学习的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辅导员能无缝转换角色和定位,对其政治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有机耦合要求高,辅导员必须有较强的职业意识,丰富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标准》中将辅导员的职业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每个等级设立了详细的职业能力标准,在每个等级中从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九个方面制定具体的执行标准,要求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在各块实际工作中要根据自身所处的等级以及工作需要展现不同的职业素质和水平,《标准》中所要求具有的九大业务能力在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中各成一个子结构,每个结构之间构建一个子系统,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无论是职业定义还是职业等级的划分,对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的构成都是统一要求,属相区分,相互作用的。

阅读全文

高职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人才培育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质量,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教学要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又在于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教师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师培训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很重要。

[关键词]高职教师;培训;重要性

人类生活进入“知识型”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我国教育的战略性要求之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培训必不可少。培养专业型人才主要依赖于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教师的授课水平和科研能力,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高职教师培训的过程就是教师实现自我和获得尊重的需要。高职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以教师专业的发展为导向,有计划、有目标地指导教师学习的教育活动,对教师个体在认知、态度、技能、修养等多方面的提高和完善,以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高校教学能力,以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要加强教师培训,从而提高培训课程实施水平,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一、高职教师培训的内涵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高职教师通过专业的培训,可以获得新的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也增强了同行业内的交流,开拓了教师的眼界,帮助教师进步与成长。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帮助其构建新的知识系统。新的知识系统的构架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作用,教师的知识水平很大程度地影响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

阅读全文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研究和发展趋势

摘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我国正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需要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以国际视野梳理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了贵州省农村人才现状,探究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未来发展趋势,对复合型农业人才培育模式与路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变量,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截至2018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超过2200万人,从受教育程度看,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5.51%[1]。在全部接受学历教育的高素质农民中,68.48%选择了中等职业教育,25.20%选择了高等职业教育,而在年龄构成上,35岁及以下的农民6023万人,年龄55岁及以上的农民超过1亿人[2]。由此可见,高素质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且高龄化严重。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日趋明显,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进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人才振兴,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办好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

1国内外研究概况

1.1国外研究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最早开始对农民教育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构建农民职业教育培育体系上,面对现实困难、窘境,其教育培训模式和应对路径的探索研究,有诸多可供我国借鉴之处[3]。日本存在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少等劣势,面对自然条件的困境,提出了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立体化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使其成为世界上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日本应对策略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此外日本针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这也是其一大亮点,其法律政策体系如表1所示。美国的农民教育已有150多年历史,农民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伴随着《莫里尔法案》《哈奇法案》,以及《斯密斯—利费农业推广法》《斯密斯—休斯法案》和《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的后续制度措施颁布而逐渐形成了农业教育、研究与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教体系。其经验做法是:健全的农业法律体系、完善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公私结合的培训模式和多渠道支持职业农民培育。英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经验: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线上+线下相补充的培训体系、层次分明的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和重视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培育职业农民的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大学的农业院系、地区农学院、县农学院共同组织的正规职业培训;另一类是由各种农业培训中心提供的非正规农业技术培训,此外高、中、初级证书式教育的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着学位证、毕业证、技术证三个不同的培训。德国十分重视农民的培育工作,培育模式以“双元制”最为著名,一元为学校,一元为企业,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新技术的培训。德国的农民培训采用初级、专业等形式,不同形式的培训时间和内容不同。此外,要求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必须进行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前必须经过不少于3年的正规职业教育。大多数发达国家在职业化农民培育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共性。第一是在国家层面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第二是多渠道引导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第三是通过市场机制保证农民培训机构的质量;第四是在对农民教育培育内容层面上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五是严格培训教师准入制度以保障培训质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