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素养测试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及评价方法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和体育教学基本知识、技能。从目前基础教育体育课上学生的需求出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该首先有一颗“教师心”,其次要有教会学生的能力,最后还要有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能力。评价这三方面的素养,可以采取情境测试、说课、模拟上课、教学技能达标测试或教学技能大赛以及现场演示等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专业核心素养;评价方法
1前言
核心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1997年启动核心素养的研究,2003年呈现最终的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核心素养一词就出现在此报告中。围绕着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美欧各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我国在2001年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美欧各国教育改革经验的借鉴,2015年初,我国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1]核心素养,英文为Keycompetences,有人也翻译为关键素养,它是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少而精的。[2]素养是可教、可学、可测评的,素养教育主要指对除生理因素之外的心理、文化、思想等因素的教育。核心素养的教育是对学生关键素养的教育,是培养其综合能力的教育,既包括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育,也包括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就高校的某个专业来讲,其核心素养应该是专业培养的关键的、必要的素养,也应该是专业培养的一种底线要求,而且是可教、可学、可测评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的概念就是这样界定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和体育教学知识、技能。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的界定关系着体育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即将充实到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使得在校的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失去了信心,觉得学了将来也没用,所以对专业学习不重视。另一方面,各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特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定位泛泛,不能突出专业核心素养。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通过一些评价方法来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形成专业核心素养,这是各高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形成专业特色的重要保障。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素养
2.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认识与职业定位———一颗“体育教师心”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其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基础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如以学生“健康第一”为工作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不应该在体育课上出现打骂和用语言羞辱学生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有些体育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经常讽剌、挖苦学生;部分体育教师在学生犯错时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3],这些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其次,对体育教师这一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正确的职业定位。体育教师职业有特殊的要求,如上课着装,就像医生上班需要穿白大褂一样,体育教师应该着运动装、运动鞋等。可是在目前的体育教师队伍当中,有些人总是穿着皮鞋或凉鞋就去上课了,在学生当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认识和定位是对体育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要求,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这些,才能在工作中有正确的教学行为。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摘要:如今,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也推动着教育不断进行改革。然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面临就业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职院校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以及技能培育的同时,高职院校也要针对就业岗位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以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今后的顺利就业做好准备。为此,文章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意义以及路径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逐渐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并向世界强国迈进。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有赖于人才的支持,尤其是一些专业素质较强的应用型人次,但是,我国这方面人才的缺口较大。最近几年来,为了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培育各种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承担为国家培养各种职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寻找各种有效路径来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所谓职业素养,指的是人们从事某一份特定工作时,既要具备这份工作的基础知识,也要掌握这份工作需要的基础技能,同时还应当具有职业操守,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知识。职业素其实是人们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了解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在高等职业学校,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包括多方面的培育,像职业道德、技能、意识、行为等诸多方面。
二、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素养培育有助于高职学生自身的发展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论文
1课程开设背景
《电工电子技术》是交通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为指导思想,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进行解构、整合,开发出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项目化课程。通过学习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基本电子线路的分析与设计,培养学生未来行业操作规范和基本职业素养。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坚持“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标准为内容”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培养学生交通机电电工电子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校企合作对毕业生典型交通机电类工作岗位、岗位能力需求调查,得出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典型工作岗位为交通机电系统施工、交通机电系统检测与维修、交通机电设备集成等;与岗位对应的技能包括“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路图识图与分析、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交通机电系统的故障分析判断与维修、电路的焊接与调试、交通机电系统的集成与安装、施工文档的撰写与整理”等;以及做好工作需要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安全意识等职业素质。按照典型交通机电类工作岗位及能力《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部分。1)能力目标:(1)能识别并进行元器件的选型和成本估算;(2)掌握电子产品的焊接与装配;(3)能阅读分析及绘制简单电路原理图;(4)能根据电路图及工艺要求焊接测试电子产品;(5)能熟练应用仪器仪表对电子电路调试、测试进行故障诊断和检修;(6)掌握微型电子产品的设计与集成制作;(7)能利用PROTEUS对电子电路仿真;(8)能撰写产品制作调试相关文档。2)知识目标:(1)熟悉万用表、示波器、波形发生器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的电子测量方法;(2)掌握常用电子器件手册的查阅方法;(3)掌握半导体元器件及集成器件的功能特点;(4)掌握常用电子电路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及应用;(5)掌握常用电路图的识图及绘制方法;(6)掌握PROTEUS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3)素质目标:(1)团结协作、勇于奉献,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2)良好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3)遵守工程施工及用电安全守则,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4)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5)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甘于寂寞、志存高远,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6)法制观念与守法意识,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弘扬正气的道德品质。
3课程内容的项目化分解、重构
根据交通机电系统检测与维护等主要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结合电子产品设计项目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合理整合课程。对“知识点”实施重新排列、组合,将传统课程体系知识点解构在12个项目式学习情境中。这12个情境包括实际应用电路的方案制定、连接、测试与维护,涉及收费站、地铁、汽车、楼宇等多个行业或生活面,紧跟时代和行业发展,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项目课程结构设计时,以项目为明线,根据课程的目标设计项目内容,项目是典型的、相对独立、具有完整结构的整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项目课程结构设计时,以知识为暗线,将学科性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去。项目课程中,理论知识并没有消失,只是进行了重新分配,保证了项目的覆盖面。以项目为载体整合理论实践知识。在具体处理理论和实践整合问题时,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紧紧围绕工作任务整合理论和实践知识;2)设置合适项目,使项目之间的理论知识背景按照一定的方式递进;3)项目设置不宜过大,以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比较困难。对于较大项目可以分解成模块来进行教学,一般每个模块为4个学时,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经常有成就感;4)不要期望一个项目就能解决该项目所涉及能力培养方面的全部问题,每个项目应该有侧重点。
4实训项目教学实施设计
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
摘要:教育评价改革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有效推动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课程为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探索课程考试改革模式,并采用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形式,对考核后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检验本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以促进课程教学模式变革与实效性课堂的提升,同时为其他课程考试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考试改革;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考核结果数据;实施效果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学生中心,能力培养”逐步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方法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热词。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由此可见,考试与评价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定向作用,增强职业适应性,就要紧紧抓住评价改革这根牵引线。评价标准是实施教育评价的核心要素,能够反映出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什么、忽视什么,具有引导被评价者向何处努力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多元评价、动态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推动人才评价多元化,促进职业教育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依据学校教务处《关于印发<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杨职院〔2021〕217号)精神,通过开展考试方式、方法及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测试学生学习效果、考查学生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城市轨道交通站务1+X职业技能标准及岗位技能标准,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融入职业资格考证标准,贯穿理想信念、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内容,实施“教、学、做”的教学理念。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车站设备的正常使用注意事项、操作方法及设备故障时的处理流程等技能的掌握,以便在站务员等岗位上完成运行组织和管理工作。因此,需进行课程考试改革,改变“一考定成绩”的单一考核评价方式,采取多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教育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一、课程教学实施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上,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基于工作过程,实施项目化、情境化以及理实一体化教学,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基地,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掌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并锻炼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是通过课前自主探究的参与率、课中探索活动(课堂提问、在线测试、项目考核、技能目标考核等)的正确率、课后拓展的完成率等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实现。终结性评价包含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其中理论考核主要考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的基础知识,技能考核主要考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的正常使用注意事项、操作方法及设备故障时的处理流程。通过多元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的习得,综合评价学生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动态地捕捉到学生学习态度,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考试改革内容
(一)考试改革目标。为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考核将考试重点由理论转向技能,考试内容由教材转向岗位需求,考试场地由教室转向实训场地,使得课程考试更加贴近实际岗位的需要,更好地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和以考促改。
论工程教育新范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
摘要:针对如何高效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问题,分析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对人才培养的挑战,厘清政、校、企三方对人才培养的利益诉求与职责,提出工程教育新范式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路,阐述以校企“双元育人”为中心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最后说明实施效果与辐射效应。
关键词: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软件技术;双元育人
0引言
据相关统计,我国近年高校工科毕业生占全国总毕业生的33.8%,工学已经成为全国所有学科中的最大的一个分支,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程教育大国[1]。2018年10月,教育部在沪召开了“汇博高等工程教育国际论坛”,参与大会的有CDIO工程教育联盟、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以及中、德、美、瑞士国的高校代表,大会积极探讨了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变革等问题[2]。随着工程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工程教育的“融合创新”范式已经逐步取代“回归工程”范式,逐渐融入到目前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当中[3]。由此可见,我国要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还需要深入研究“融合创新”范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输送符合目前国情的高水平工程型专业技术人才做出努力[4]。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首先强调的是融合,李茂国、朱正伟提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可能会影响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交织融合,实现工程技术与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融合[3],也就是说,人才培养不能只局限于高校,应该与行业、企业进行有效融合,同时高水平人才应该具备多学科的知识、适应多岗位的能力和综合的素质;其次注重的是创新,工程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将创新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施教者和受教者,施教者要创新教育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和鼓励受教者勇于创新。为迎合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工程人才培养新范式下,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人才的定位、目标、方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实力[5]。
1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对人才培养的挑战
1.1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知识体系的挑战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无法通过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来完成培养的,必须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大量的实践教学比例达到训练的目的,而这样又势必要压缩理论知识的学时,因此,就出现了重理论研究培养(本科)或重实践能力培养(高职)的两套教学体系。“工程教育新范式”的提出,其研究的关键就在于注重培养人才的工程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在重视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解决了一头重的问题,因此对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安排、教学方式等改革创新也就成为了一种挑战。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策略
摘要:新的历史时期,创新创业理念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育的主阵地,需要积极推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在教学模式、师资团队、测频工具、学生认知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此顺应时展,符合行业人才需求,同时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
创新是国家长足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社会技术革新的力量源泉,是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担负着为各行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结合新时代主题,各高职院校应当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科学规划未来,确保更高质量的创业与就业。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要求
(一)转变教学模式,重视实践实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指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实训活动,在实操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实中,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旧采用灌输式讲授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鲜有实践环节的设计,以至于学生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遇到现实问题却茫然。因此,亟需变革教学模式,将案例分析、实训实操融入到教学实施中。针对案例中的典型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路,探索新途径、新方案,由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形成系统课程,细化规划模块,推进科学发展
旅游专业教师茶席设计教学探究
[摘要]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是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领域举办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赛事。旅游专业教师通过参加此项目比赛,可促进教师优化知识结构,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恰当使用信息化手段化解教学重难点,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合理地进行评价考核,更好地吸引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旅游专业学生就业时提高竞争力。本文以茶席设计为例,从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实施成效、反思与改进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抛砖引玉,为茶席设计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1]。
[关键词]教学能力大赛;教学设计;“茶席设计”
引言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是唯一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持续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本文以茶席设计为例,从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实施成效、反思与改进等方面进行阐述[2]。
一教学整体设计
(一)课程定位。《茶文化与茶艺》课程是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素质拓展课程,通过茶文化和相关技能的培养、教育和训练,能修炼自身气质,强化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接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和中华茶艺比赛规程,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基于分类招生的学情分析,组织教学。“茶席设计”是茶文化与茶艺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其中的文案设计和美化茶席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二)学情分析。本课程授课对象为酒店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学生已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拥有半年在酒店企业的工学交替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活跃,爱好广泛,对茶文化与茶艺教学有浓厚的兴趣,偏好利用多媒体工具学习基础理论,习惯于小组探究式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希望在学习过程中有创作空间,体现自我价值,可体验到所学知识在未来工作中的具体运用[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1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导,构建“宽平台、多方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通过对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赛项(上述赛项是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历年参加的相关赛项)所要考核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剖析,进一步梳理并确定课程体系和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此外,充分将职业技能大赛与校内教学一体化实训室、创客工坊、校外实训基地、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等资源平台进行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增强了自身的技能水平、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更为他们岗位见习、毕业就业等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为了避免以往为了比赛而盲目参赛,急促而窘迫的局面,主动将职业技能大赛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将竞赛目的内化到人才培养规格中,将竞赛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2]。通过日常课程教学来推动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比赛(含校级与省级)的积极性,利用职业技能比赛反过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2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切入点,优化教学内容,推进“做、学、教、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装备制造大类下的职业技能大赛,赛项的竞赛内容一般同时涉及“机械类”“电学类”和“机电综合类”等相关课程,并且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多方面专业知识及其综合运用能力,还要具有敬业乐观、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因此,在教学内容优化上,应根据学生学情,以及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整合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和学习项目,并以具体可操作的学习任务作为载体,推进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改革采用“做、学、教、赛”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这就需要一方面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适当淡化,另外一方面在教学模式上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讲授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技能为中心”的基于“做、学、教、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诸如:项目法、任务驱动法、实物演示、案例教学、微课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小组协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着力将竞赛内容及要求,贯穿到课程的学习情境和学习项目之中。
3以校级职业技能测试平台为基础,建立常态技能大赛机制
通过学校实施的“金牌工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每学期覆盖全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校级职业技能测试平台(该平台与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的部分项目相一致),并把校级职业技能平台测试成绩作为相关课程成绩的重要构成部分和作为学生参加省、国家级技能大赛选拔的重要参考。此外,为了更好地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的技能大赛机制,在充分利用既有的资源和平台的基础上,做好大赛指导教师队伍和参赛学生梯队的组成工作。
3.1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