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培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探索
摘要: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职教20条”中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落实“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成为重要课题。教师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落实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教师下厂实习为素材,以石油化工专业为例,探索新形势下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为今后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提供有价值的研究信息。
关键词:职教20条;实践锻炼;双师型;职业教育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标题为“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以下简称“职教20条”)。文件中对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1]。在此背景下,如何建设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落实教师赴企业实践学习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委派4名骨干教师于2021年4月10日至7月31日奔赴国内多家石油化工企业,开展为期112天的下厂实践锻炼。笔者作为其中1名教师经历了实践锻炼的全过程,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收获。
1实践锻炼的必要性
1.1保障教师专业技能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必要性是由其教育类型决定的。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希望受教者能通过学习掌握某项技能,知晓其中原理,胜任某一岗位,最终从事某一职业。所以职业教育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因此,国务院提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做到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尤其是石油化工专业的青年教师,属于典型的“从学校到学校”,并没有对口专业的工作经验,其理论基础足够扎实,但技能方面差强人意。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也可以通过在实训基地实习提升技能水平。由于石油化工行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其相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大多是模拟性质的冷模实训基地,并没有真实物料,其设备也是小型化、简单化。通过实训基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远不如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有效。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能近距离学习企业技术人员作业,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能实际操作相关设备,掌握操作原理,提高操作水平,强化专业技能。笔者于2021年4月赴浙江省某石化公司乙烯事业部实践锻炼,期间深入学习乙烯装置碱洗工段DCS仿真操作。该仿真课程用于培训企业新入职技术人员,仿真软件操作界面与生产实际完全一致,相关参数根据实际生产数据设定。这样的仿真软件操作几乎与实际的中控操作一样。与高校开设的仿真课程相比较,其控制界面更复杂、控制点更多、控制要求更高、参数变化更多、影响因素更复杂。通过学习,培训者能加深对工艺的理解,熟练装置操作,提高专业技能。
1.2保障教师知识更新的必要性
职业培训机构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不断深化,职业培训机构承担起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者。培训机构要规范经营管理,提高竞争力,必须充分做好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是培训机构内部管理控制的主要方法,也是促进培训机构可持续的、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本文从培训机构预算管理的作用、现状及解决对策等方面阐述培训机构预算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职业培训机构;预算管理;作用意义;现状;促进对策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生产者对自身有着长远职业规划,而提倡科技就是创造力的企业发展愿景,更让企业对生产者提出了更专业更精细的职场需求,导致从业人员对于专业技能、职场法则深入再学习的需求格外突出,职业培训机构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尤为重要的行业。笔者根据所从事的职业培训机构发展形势和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分别从培训机构预算管理的作用和意义、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职业培训机构预算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经营管理,实现战略目标
开展预算管理,要具备科学性、持续性、全面性、动态性等特质。预算要能反映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未来的培训活动,使之具备旺盛的生命力;是由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等预算组成相互衔接和钩稽的综合预算体系;并且能充分预测在执行过程中的可变因素,适时动态调整。实施具备上述特性的预算管理,能对培训机构不同阶段进行规划和监控,不断将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与预算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整和指导,是机构加强经营管理,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有利于实施宏观调控,明确发展方向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思考
[摘要]
在新时期,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业是中央国务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化农业、确保国家农业后继有人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以云南省富源县为背景,探讨了该地区在现有农业农民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并从农民农业职业培训和教育两大层面给出思考策略,希望快速推进云南省农民的新型职业化发展步伐。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云南省;对策
云南省富源县以中山山地为主,非常适合农林牧业发展。从现实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该县从2010年开始每年农业财政收入都照比前一年平均增长20.22%左右,农业化程度相当高,整体态势发展良好。但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富源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产业,这就导致了县内农业的兼业化、空心化现象出现,农业从业人员严重老化,劳动力出现不足状况,从县内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极度影响其农业推进进程。为此,在2013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也对我国与富源县相似的大部分地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意见,希望为农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科学专业技能、有管理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进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农民大量流失问题。
1云南省富源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富源县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教育培训机构现状思考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职业培训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念迅速传播,人们对自我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对教育的需求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相关的规划、立法和行动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随之而出现的是人们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一场深刻变革。而作为我国传统的校园教育,主要以青少年为对象、在学校内进行的一次性国民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功能,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立足社会教育的培训机构提供了历史机遇。
一、国内教育培训行业背景
发端于国家教育产业政策松动,教育培训市场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部分教育培训机构经历了由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的多元主体办学格局的发展。尤其是在新东方、文都教育等培训机构成功上市,实现了“教育家、企业家与资本家”三位一体的融合后,诸多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各教育培训机构风起云涌,发展路径大都是“扩张”、“融资”、“上市”、“兼并收购”等。
二、国内教育培训行业市场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教育行业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眼光投向教育行业,同时教育行业想要持续发展,也需要资本市场的助力。《2018-2023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蓝皮书指出,未来10年内,教育培训行业将是增长潜力最大的行业之一,依然会受到资本的强力青睐。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教育培训机构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也正是由于政策松动和制度的缺失,教育培训市场在发挥着重要市场作用的同时,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在行业的不断发展的趋势背景下,不少中小型的培训机构迎来了相当大的来自同行的竞争力影响,市场不当竞争、运营混乱、管理缺失等问题层出不穷。
三、新时代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属性定位模糊
锻造高素质制造业技能大军分析
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于江苏而言更是如此。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1/8、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3%;贡献了全省34.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39.1%的税收;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436万人(占全国的13.8%),位居全国第二。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的核心骨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雄厚基础,为技能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也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现实而紧迫的要求。目前,全省技能劳动者人数超过1400万,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465.7万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2%,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约为951人,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技能支撑。
一、江苏建设制造业技能大军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深化技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走创新之路抓职业培训,寻务实之策办技工教育,兴改革之举促人才评价,以有效之为强技能竞赛,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是优化政策环境的基础性工程。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配套制定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补贴、重点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等政策。同时整合资源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全省先后创建43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9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7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供给量质齐升。“十三五”期间,着眼于江苏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全省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247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发放职业培训补贴65亿元;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培养新型学徒6.5万人;每年发布100个高技能人才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培训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16.5万人次;广泛组织百万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每年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近500项,参赛练兵超过500万人次;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114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达26万人,每年毕业生近8万人(其中高级工比例超过34%),就业率保持在98.5%以上。改革攻坚精准发力。注重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完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赋予企业更多的技能人才评价权,经备案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达2135家,可评价认定的职业(工种)达700多个,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超66万本,相关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全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范围,通过省“双创计划”引进87名顶尖高技能人才,144名高技能人才获得高级职称,262名世界技能大赛、江苏技能大奖获奖者被直接授予高级职称。贯通技能人才发展渠道,率先开展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试点,累计5709名高技能人才取得工程类职称证书。激励保障多措并举。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创设江苏技能大奖,评选产生21名“江苏大工匠”、225名“江苏工匠”,培育省技术能手7368人、省企业首席技师992人;率先以省政府名义举办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产生51名江苏技能状元;江苏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斩获2金、4银、2铜、6优胜奖,首夺阿尔伯特最高大奖,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参加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勇夺12金、10银、5铜,金牌数、奖牌数和总成绩均位居全国第二。将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定期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走访慰问和优秀技术工人休疗养活动,先后遴选343名企业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和技工院校教师赴海外开展研修活动。先后有14名技能劳动者荣获中华技能大奖,511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8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二、江苏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江苏正在大力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和“数字江苏”建设,聚焦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欧美发达国家中高端产业的强势挤压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产业的供给替代,全省现有技能人才队伍的数量规模、专业素质、培养机制等还存在较大不适应性和不平衡性。技能人才匹配需求不足。一些制造业企业常态化面临“招工难”问题。2021年上半年,全省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达1.45(同比上升0.16),连续5个月环比上升。制造业企业招工难度不断加大,求人倍率持续升高至1.53,比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大幅提高0.24和0.4,其中劳动力密集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求人倍率高达1.67,已大幅度偏离正常区间。按技术等级和职称分类,59.35%的招聘岗位对求职者技术技能有明确要求,其中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需求人数最多,占需求总人数的21.29%(见表1)。技能培训供给能力不足。从政府层面看,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待提高。由于补贴性培训周期短(如大量一线产业工人来自农村劳动力,其培训时间通常在7—90天,15天以下的占一半左右)、投入少(2018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资金为3.5亿元,人均补贴标准仅为43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90元,与开展培训的实际成本差距较大),因此培训项目多为家政服务、育婴保育类等轻资产投入项目,技能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转型节奏,尤其是缺少企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从企业层面看,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开展培训挤占生产时间,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不足,目前普遍占工资总额0.5%左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5%—2.5%。对此,政府既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又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此外,学历教育求职人数过多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为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全省办学规模较大的45所公办技工院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8万人,年开展社会培训26.4万人次,但这部分学校的编制总量仅有0.52万个。根据原劳动人事部颁发的《技工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标准暂行规定》(劳人培﹝1986﹞9号)的1:5的教职工与学生人数比测算,需要编制2.56万个,编制缺口2.04万个。2017年底,江苏将技工教育项目建设经费投入从1100万元增加到了5000万元,但与广东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广东省每年投入技工教育专项经费高达9.8亿元,人均水平是江苏的8.25倍。由于编制不足、财政保障不到位,一些学校只能自筹经费发放聘用教师的工资,编制内与编制外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比较普遍,教师队伍积极性、稳定性均受到影响。技能人才薪酬激励不足。技能人才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国家层面推出了技能人才薪酬指南,但目前企业内部工资分配机制不完善,薪酬分配对技能人才的倾斜还不够。从江苏企业薪酬调查数据看,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资7.8万元,分别是管理人员(15.9万元)、专业技术人员(10.9万元)平均工资的49.2%、71.8%;其中高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资11.8万元,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8.99万元)的62.3%。技能人才待遇偏低,既不利于激发和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重技能的社会氛围不足。技能劳动者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不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技工学校,26万名在校生中70%是农村学生,因拿不到相应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缺乏吸引力并导致招生困难。近年来,广东、山东、江西、浙江、安徽、河南等省相继打通了技工院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招录的通道,江苏虽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并未有效落实。此外,《江苏省征兵工作条例》明确了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和在校生报名应征、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审批定兵等具体征集办法,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执行,但该规定也未有效落实,技能劳动者的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不必要限制。
三、打造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大军的对策建议
制造业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技能劳动者是江苏制造业的底色。建设高素质技能大军,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更是事关江苏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的时代课题。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技能江苏、技能强省为目标,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精准发力、同向发力、集成发力、持续发力,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把江苏打造为新时代工匠的培育引领之地、成长向往之地、技能创新之地,更好地服务于制造强省建设。聚焦产业工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紧贴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531”产业链培育工程的实际需要,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劳动者培育体系。一是夯实企业培训主体,强化行业组织功能,高质量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围绕“企业要什么、企业缺什么”,大力推广“以工代训+”“互联网+”“职业培训券+”等技能培训模式,靶向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方案,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培训载体,引进培养一批急需紧缺的高技能领军人才,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海外研修,实现技能人才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高度契合。同时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推广“订单式”“套餐式”应用型技能培训,探索跨越“数字鸿沟”的新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体系,提升产业工人的数字经济技能。三是加大新职业、新工种技能技术资源开发力度和强度,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引导企业将技能人才评价与企业生产实际、终身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有机结合,发挥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引领作用。聚焦后备力量,高水平组织技工教育提升行动。坚持促进就业、服务产业的导向,突出技工院校职业培训与学制教育“双轮驱动”特色,以稳定的技能劳动者队伍切实缓解当前江苏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的“招工难”“留不住”等问题。一是以务实管用的赋能举措统筹技工院校布局、优化技工院校结构。支持技工院校提升生源层次、扩大办学规模,增强所设专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契合度、与新兴主导产业的匹配度,形成稳定的技能人才成长梯队。二是以省重点技师学院为引领,强化技工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新建一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群、省级高水平技工院校、省级师资研修中心、省级一体化名师工作室等,增强校企合作的紧密度,提高产教融合的精准度,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型”技工院校。三是全面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总结先行地区“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通过校企双向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毕业即就业”。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来江苏兴办培训机构、开设培训项目,切实加大对青年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力度。聚焦“大国工匠”,高起点推进“江苏工匠”培育工程。进一步加大多元化投入、多方面保障,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激励服务机制、评选表彰机制,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和使用技能人才。一是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以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为龙头,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以企业技能练兵比武为基础的竞赛体系和制度规则,以赛促评,以评促用,让各级各类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推动江苏技能大赛迭代升级,选树技能状元,激励技能标兵,引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社会风尚。二是多措并举创响江苏技校、江苏技工、江苏技造三大品牌。江苏技校着眼建名校,培育技能人才;江苏技工着眼育名匠,成就技能人才;江苏技造着眼出名品,展示技能人才,推动“江苏制造”成为“优质产品、高端服务”的代名词。创新开展江苏技能大奖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三是优化整合技能人才激励措施,完善技能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动技术工人待遇政策落地落实,试行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机制,探索技能领军人才政府津贴制度。积极拓展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职称之间的贯通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双向贯通。鼓励企业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工资分配机制,支持企业为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技能劳动者的职业获得感和社会荣誉感。
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策略
[摘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论述广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职业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找到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针对广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职业教育开发广西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开发策略
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要举措。
1广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拥有劳动能力并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培训后,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才能进行生产和服务的适龄人口总和。人力资本价值高于物质资本价值。生产效率的高低、产品质量的好坏,均与人有关。生产工具只有被人运用掌握,才能发挥其价值。而且人还能根据其经验、知识与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工具与设备,进而推动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开发的好,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会对社会造成负担。因此,须对人力资源开发加以绝对的重视。开发广西农村人力资源对于促进广西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工作。
2职业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技术人员的主要途径,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民工职业教育路径
摘要:城市化发展使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工人。新型城市化的重点之一是“人”的城市化,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为城市建设带来大量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既注重实践,强调技能应用,提高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同时亦着眼于长远,注重提高其在城市“扎根”生活的能力。当前相关工作已经在部分发达地区试水开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亦存在诸如缺乏制度保障、教育内容单一以及教育成本高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农民工;职业教育;城乡发展;劳动力价值
引言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第二、三产业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增加,面积扩大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市化比率达到58.52%,城镇常住人口超过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8%以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由于城乡发展差异、个人受教育水平等的差异,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工种大多劳动量大、收入低、工作环境艰苦,融入城市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包括实用技术和心理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尽快在城市立足,有利于进一步帮助其更好、更快地实现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身份转变,为城市化发展贡献力量。
一、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的劳动是对原有的自然物改造的过程,使其价值增加,带动经济整体增长。亚当•斯密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诸多要素中,人力资本,能够通过作用于其他要素,推动社会发展。1960年,经济学家舒尔茨进一步提出,人力资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商品与服务,成为其附加值的一部分,成为经济增量的重要来源。另外,人力资本从量化角度看,不是“相等”的,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于体力劳动,因此在国民经济财富这一“蛋糕”的分配上,智力劳动者的分配比例应当大于体力劳动者。部分社会学家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解释农民工从事工作的薪酬水平较低的深层次原因。农民工的工种岗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例如建筑工人、保安、快递员等,是典型的体力劳动岗位。虽然这些岗位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但在分工上,无疑处在社会较低层级,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仅仅能养家糊口,并没能真正融入城市发展浪潮中。农民工职业教育内容应当紧密贴合农民工的实际工作,要“省时高效”,能够短期内“立竿见影”,迅速提高工作技能,因此开展职业教育,要根据农民工的工作内容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设计,尤其是提高农民工对高科技生产工具的使用能力,逐步淘汰“出大力”式的生产方式,培养自觉、主动应用科技工具和设备的意识,增强操作能力。
计算机教学项目教学法探析(5篇)
第一篇:中职计算机教学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素质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怎样去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机的水平,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现如今计算机教育的重中之重。笔者就中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做出简单的论述,以期望对现阶段计算机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项目教学;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索;应用
1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阶段社会对信息技术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其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型向着多元化以及复合型的人才发展。这就使得相关的教育不能单一的培养劳动型的人才,而是顺应现在的社会,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使得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大批量的出现在社会当中。现阶段我国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只会对课本内的知识进行讲授,但却忽略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这使得很多学生只是机械性的应用讲授的内容,对于没有讲授的知识也不愿意去学习,进而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的弱,可以说这种传统老旧的填鸭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还有成长。残酷的现实要求现阶段的中职学校还有教师对教学的方式要进行创新,也就是想办法将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与操作有效的结合,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还有操作的能力。项目教学法,能成为众多创新教学中的佼佼者,必然也有着其突出的地方,笔者就近年来教学实践,就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还有相关体会与经验作出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