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伦理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伦理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业伦理教育

加强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之浅见

摘  要:伦理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论述了在大学德育教育中强化职业伦理教育的必要性、深化职业伦理教育的可行性,介绍了结合案例、结合就业的“两结合”教育方法和开展敬业教育、诚信教育和和谐观教育“三个教育”的具体内容,并提出了职业伦理教育全员化、全程化和系统化的设想。

关键词:德育;大学生;人才培养;职业伦理;教育

        1、前言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无论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将成为社会的一员,担当起各自的伦理责任。学生道德水准的高低,宏观上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微观上对保证个人工作质量,都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伦理教育的重要性[1]。

        伦理教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对在校大学生广泛开展伦理(特别是职业伦理)教育,是确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应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

        2、强化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伦理学的发展,各种应用伦理学不断产生,从应对相关现实问题中找到了生存的沃土。职业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人们从事各项具体职业时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性,是一门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新兴学科。常见的教师伦理学、新闻伦理学、工程伦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等,都属于职业伦理学的范畴。                                            

阅读全文

医学生医患关系及伦理教育论文

一、现阶段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所存问题分析

1.医学生行为存在严重的失范,影响和干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比如缺乏公德、论文造假、不尊师重教或者考试作弊等,这些问题和现象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以及伦理规范意识的形成、培养,继而进一步影响其今后上岗操作。

2.教学和课程设置中过于重视技术忽略了伦理教育

很多医学生在学习期间简单地认为只要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术即可,对于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不够重视,认为其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当医学生进入到实践工作岗位以后,若缺失良好职业人文素养,很容易迷失在价值困惑或者道德困惑中,影响和干扰其人生道路。

3.缺失无私奉献的意识和竞争,同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单纯经济主义等现象严重。

因受利己主义的干扰以及影响,部分医学生以及医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多做一点就会抱怨,遇到困难或者加班等退缩,再加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部分医学生和医生过于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而使得医疗服务逐渐商品化,自愿奉献的人逐渐减少,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以及经济指标,而缺失作为一名医生应有的素养以及道德。

阅读全文

国外律师养成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美国现代法学教育的特色就是律师养成教育,其提倡的“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律师式思考方式为目标,同时辅之以“苏格拉底教学法”,教导学生成为律师的必要技巧。我国应借鉴美国法学教育之经验,探索中国特色法学教育新模式,在课堂中引入境遇式实验教学法和“席明纳”教学法,注重法科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培养具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法律人。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职业伦理教育;“席明纳”教学法

一、前言

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高素质的法律职业群体,而高素质的法律职业群体建设有赖于高水平的法学教育。2017年5月3日,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指出,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关注法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本国,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1]美国的法学教育一直被世界各国关注和借鉴,其教育本质就是律师养成教育,在法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伦理教育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美国的法学教育特色分析

(一)推崇案例教学法,培养律师思维方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依赖上诉法院意见的法律教学方法,其教材即为上诉法院的判例汇编。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首先教授在上课前一周指定学生课下研读的案例,学生需要对指定案例仔细研读。课堂上教授会针对此案例提出形形色色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2]此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藉由阅读上诉审法官判决意见,归纳纠纷的争论焦点及法律的原理原则,进而锻炼学生法律思维分析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能充分体现法律教育的个性化,正如艾姆斯教授描述的那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像在一个已报道案件中的被邀请者一样,必须在广阔的法律领域中寻找自己的出路。他每一次战胜困难,都在为自己积累法律知识。[3]他头脑中的法律概念都有独特的个性,那是属于他个人的。

阅读全文

护生职业素养状况及其干扰因素

 

护士职业伦理素养是护士从事护理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无论是对护士个人的发展,还是对护理的发展都起着质的推动作用。护士的职业伦理素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校期间的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有效提高护生的职业伦理素养是护理教育中的一大课题。本研究以不同年级护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其职业伦理素养的差异及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护生的伦理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11年6月对我校三、四、五年级本科护生进行调查,其教学过程、教学计划基本一致。有效调查261名,其中三年级女生88名、男生5名;四年级女生82名、男生5名;五年级女生76名、男生5名。年龄19~26(22.82±1.23)岁。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及影响因素2个调查问卷。职业伦理素养问卷设置职业价值观、职业伦理认知、职业行为3个维度,共32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即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中立、不太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别赋5、4、3、2、1分;影响因素问卷包括教师讲授、行为训练、环境影响三方面,采用4级评分,即常常=4、有时=3、很少=2、从不=1。问卷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31,Cronbach’sα系数为0.784,折半信度为0.841。   1.2.2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由研究者本人使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学生详细说明问卷填写方法,无记名填写,当场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274份,回收有效问卷261份,有效回收率95.25%。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护生职业伦理素养表现   3个年级护生职业伦理素养总体均分(3.96±0.34)分,其中职业价值观(2.88±0.51)分,职业伦理认知(4.28±0.38)分,职业行为(4.23±0.41)分。不同年级学生在总体均分及职业价值观、伦理认知维度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   2.2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各维度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职业价值观、职业伦理认知、职业行为维度分别与教师讲授、行为训练、环境影响呈正相关(均P<0.01),见表2。   2.3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护生职业伦理素养为应变量,教师讲授、行为训练、环境影响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仅行为训练被引入回归方程(F=146.074,P=0.000,调整R2=0.358),见表3。   3讨论   3.1护生职业伦理素养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1护生职业伦理素养表现   本次研究显示,护生职业伦理素养总体均分3.96分,说明其职业伦理素养整体较好。其中伦理认知维度均分最高,表明学生对职业伦理的认知状况较好,具备较高的伦理意识。伦理认知维度中得分较高的条目为保护患者隐私、行为审慎、护士形象、知情同意的认识等,表明护生具有较高的伦理和法律意识;而“生活护理是护士的职责”和“我熟悉权利、义务、尊重、公正、情感、慎独、审慎等概念的含义及其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2个条目的得分最低,提示护生虽然对伦理基本知识和原则的认知水平较高,但对护理行为中具体的伦理要求的认知还有一定差距,体现在护生职业行为维度得分低于职业伦理认知维度。其中护理操作时采取措施保护患者隐私、操作前的告知、与患者沟通前的准备等行为分值较低,这与伦理认知维度的得分形成对比。表明护生虽认识到保护患者隐私、知情同意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在护理行为中很好地体现出来。说明护理伦理的理论教学与护理技能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间存在差距,这与张梅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如下:伦理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没有使护生将伦理知识内化为内心信念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即没有做到知、信、行相统一,护生的职业伦理素质目前多停留在“知”的水平。3个维度中职业价值观维度得分最低,表明护生的职业态度需进一步提高。其中“护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护理工作作出成效时,护士同样会受到尊重”2个条目得分较高,而对值夜班、护士的薪酬、护理的社会地位等持消极态度。上述差异说明护生认可护理职业的社会价值,但其职业态度又受当前护理职业环境的影响而比较消极。因此,需要教师引导护生辨证地看待护理职业特征及职业环境。   3.1.2不同年级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差异   不同年级护生职业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职业价值观与职业伦理认知维度四年级得分最高,五年级最低。职业价值观维度的差异可能与临床环境对护生产生的影响有关。班杜拉的三方互惠决定论认为,环境对个体的人格特征等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2]。三年级护生很少接触临床,对护理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四年级护生开始专业课学习和临床见习后,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但是五年级护生经历了临床实习后,对临床护理工作各方面有了切身体验,同时受到临床环境的负面影响,价值观出现波动。职业伦理认知维度的差异表现在四、五年级之间,可能的原因是:五年级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后,伦理理论知识已经淡化,临床教师虽然指导护生进行职业行为训练,但并未将其提高到伦理认识的高度,导致护生认知与行为间出现分离:行为得分较高,而认知得分偏低。#p#分页标题#e#   3.1.3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表明,行为训练是影响护生职业伦理素养最重要的因素,对护生职业价值观、伦理认知及职业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班杜拉的三方互惠决定论认为,虽然个体的认知等主体因素影响或决定其行为方式,但是行为的内部反馈和外部结果反过来又部分决定其认知[2]。也就是说,个体的认知与行为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认知影响着行为,而行为结果反过来又改变着认知。在行为过程中,价值观、认知也不断地形成、发展与改变。行为训练不仅可以培养操作技能,还可以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影响人对职业的理解和增强职业情感。良好的品质是通过良好的行为获得,确切地说是通过一个人的专业技术实践来获得[3]。从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影响因素与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讲授与护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伦理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师讲授可以使护生系统地接受伦理知识教育,是护生获得伦理认知的主要方式,对护生价值观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多数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且不稳定。因此护生认可教师讲授的内容,并期待教师对其进行引导。环境对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职业价值观方面。黄白桦等[4]的研究表明,护理工作被认为是低学历、低技能、简单而琐碎的服务性工作,是影响专业态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显示,“护理技术含量低”、“社会地位不高,不被部分人认可和尊重”的观念仍然影响着护生的职业态度。   3.2建议   3.2.1培养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应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   职业行为训练是培养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技能操作与人文关爱的有机结合,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至关重要   [5]。因此伦理教育应贯穿在实践课教学中,对护生的言行进行训练,使其做到观念、认知与行为的一致。在护理教学中应将专业行为规范训练作为职业伦理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将职业伦理要求融入到护理实验室教学和临床教学过程中,使护生在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接受具体的职业素质训练。如:临床护理中引导护生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需求;护理操作中引导护生对注意事项的理解并严格执行;实践课学习中护生仪表、沟通技巧、保护患者隐私等伦理意识的训练等。这对于想关心患者但不知如何做的护生有指导作用,对于职业伦理素养不高的护生则有一定约束作用[6]。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情境能使护生意识到关爱、伦理及生命的价值[7]。因此临床教学应重视伦理教育,将其贯穿在临床见习和实习的整个过程。教师首先要使护生意识到相关的伦理要求,使护生将伦理认知与具体护理行为结合起来,其次是仔细观察护生的行为并帮助其反思。上述要求对各门课程任课教师的伦理知识基础、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作为护理教育的管理者则更应该高屋建瓴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   3.2.2职业价值观和伦理认知的培养应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持续而定向的努力,护生价值观的内化会成为空中楼阁[8]。护理教师在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教师应主动引导护生正确应对各种环境影响。本研究中环境影响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表明,环境影响在3个年级职业价值观变化中起一定作用。但是环境影响的作用是可以改变的。虽然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机能等是环境作用的产物,但环境的存在及其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潜在的,取决于主体的认知把握[2]。因此,学校和临床护理教师应以国家发展的大环境和社会价值观为背景,强调护理在广泛的社会层面、职业层面上的意义,使护生学会辨证地、理性地思考伦理的价值,思考护理工作,思考自身角色和行为规范,增加对护理伦理道德的认同[9].

阅读全文

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中技术伦理教育思考

【内容摘要】技术伦理是对技术行为进行伦理反思,使技术设计者、技术生产和销售者,以及技术消费者在技术活动过程中,不仅仅思考技术的可能性,还要对其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的合理和合法性进行深刻反思。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肩负着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技术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理应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技术伦理观念植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通过学生对技术活动目的、作用与价值的认知来培养其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

【关键词】技术伦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通信工程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工具的使用和技术的发明。从原始人类采用钻木取火到现代人类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沟通和信息的获取,工具和技术都形影相随。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德尼•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将技术定义为某一目的协同配合而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1]。复杂经济学创始人布莱恩•阿瑟教授则认为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方式;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的合成;技术是在特定文化中的一种集合,即,装置运用与工程实践的二者集成[2]。综上,技术应该包括四个主要特征,即,工具性特征、应用性特征、目的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如果仅从技术的工具和应用性特征来看,它并不呈现出高尚、卑劣、凶恶或和善等因素,但如果从它的目的和社会性特征来看,又势必包含有伦理方面的深刻含义。另外,在具体的技术活动中,如技术的开发或应用中,又必然表现出自然性和社会性特征。显而易见,技术的设计人或应用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势必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将使得技术的作用对象、目标、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技术必然承担着它的设计人或使用者的高尚、卑劣、凶恶、和善的价值标准,并且包含有道德、伦理上的重要意义,由此对人类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人们认识到技术不仅仅包含科技层面上的巨大力量,更包含着丰富的伦理和价值倾向,这种倾向由它的设计人和(或)应用者体现出来。德国科技伦理的“集大成者”汉斯•伦克曾经说过,现代技术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与此同时,人类在运用具体技术时,其产生的后果也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3]。因此,对技术进行伦理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一、技术伦理教育的现状

技术伦理是对技术行为进行伦理反思,使技术设计者、技术生产和销售者,以及技术消费者在技术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思考技术的可能性,还要对其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的合理和合法性进行深刻反思。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技术的先驱、智者和引路人詹姆斯•芬恩就开始关注教育中的技术伦理问题。詹姆斯•芬恩认为教育中的技术伦理不是小物件和仪器的集合,而是一种思考特定教育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手段,需要明确哪些技术可以使用,为什么可以使用,以及应该如何使用。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已开始尝试在一些本科院校开展与技术伦理相关的教育活动。20世纪后期,技术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得到哲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后,欧美等国将技术伦理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纳入到高等教育中去。美国的ISTE协会从七个不同的维度制定出教育技术学生标准(2016版)。该标准的第二个维度就涉及到社会、伦理与人文要求,包括:采取积极、安全、合法和道德的行为使用技术;清楚并尊崇运用知识产权的权益和责任;管理私人信息来保卫私密性和安全性。再如日本,在国家层面设立了管理机构(JABEE),并且在该机构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所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包括技术伦理方面的内容”。由于日本在国家层面强有力的推进,目前他们的大学都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了一般课程(通识课程),如,技术伦理、工程伦理、医学伦理等。可以说,技术伦理教育已成为日本技术人才培养的全国性、强制性要求。而在国内,技术伦理教育在本科院校中的重视及关注程度还有所欠缺,尤其是技术伦理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结合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还未能形成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有效养成。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技术应用的伦理、道德要求,亟待提高未来技术人才的技术伦理水平,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审视技术设计和应用的意识与能力,将技术伦理教育融入至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不仅能够从正面、积极的层面理解技术本身,而且能够预防和消灭技术带来的反面和消极作用,引导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养成,促进个人及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人才培养中的技术伦理问题与对策

从古代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到现在的电信网络诈骗泛滥等,均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非合理应用,均包含有意义深远的伦理问题。目前,以互联网、物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已充斥着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人们在享受信息与通信技术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便利同时,需要理性审视日益复杂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环境下的社会风险和经常发生的伦理失范问题。这些伦理失范问题突出表现在,数据信息的篡改和滥用(信息隐私与安全问题)、信息传播的无序化(对信息的过度信任与依赖甚至沉迷于网络信息)、信息获取的不平衡(信息富有者与信息不足者之间的差距巨大)等方面。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学生将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工程师,肩负着重大的工程建设使命,势必要求未来的工程师们在技术设计和应用的活动中,能够为善去恶,坚持技术造福人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伦理基本要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也必然肩负着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技术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理应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技术伦理观念植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通过学生对技术活动目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来培养其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精神。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纲领性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等学校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有机融合到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在全国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对于技术伦理教育的具体对策思考有以下几方面。

阅读全文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浅析

摘要: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诚信危机严重的当今社会越来越被重视,甚至是被认为是解决会计及行业诚信危机的主要办法。本文重点对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含义进一步界定,并对两者对会计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

会计伦理;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基本含义

(一)伦理与会计伦理含义的界定

在我国,“伦理”是基于“道德”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所谓“乐者,通伦理者也”。强调伦理的最初是以“道德”为基础的调整人伦关系的规范。在西方,“伦理”一词源于希腊语,被认为与“道德”含义基本相同的哲学概念,是人们对道德现象进行的理论思考。综其所述,伦理即在“道德”的基础之上,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内容,强调其在对社会道德现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社会个体间、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与环境等关系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般性规范,而在伦理学界往往会将伦理学具体分为“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两个部分。会计伦理属于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部分,具体指以会计工作职业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包括会计人员关系伦理、会计工作关系伦理、会计机构关系伦理以及会计行业伦理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会计伦理主要讲的是在会计工作环境下的伦理关系分析,其核心是将伦理置于会计环境中进行相关关系的哲学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其内部发展规律的研究。①

阅读全文

课程思政下伦理教育的教学实践

摘要:结合材料、化学专业“工程伦理”实际教学实践,探索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与专业知识融合,与行业特点结合,挖掘思政元素,改进工程伦理教育方式。通过构建工程伦理分层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重点探讨与材料、化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能源、环境、实验室安全等案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实现途径以及课程评价方式,以期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与安全工程伦理意识和工程伦理实践能力,掌握工程伦理规范知识和基本的工程伦理判断、决策能力,为该课程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相关经验也可为其他专业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伦理;专业知识融合;思政课程体系

一、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工程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纲要明确提到工程伦理教育,说明“工程伦理”在整个课程思政体系中具有独特的课程优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工程伦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种拓展,二者相互贯通,本质上都是思想育人[1—2]。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实践和发展的关键环节[3]。但是,由于我国工程伦理研究起步较晚、整体发展较慢,不可避免地存在亟待补足的短板[4]。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做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5]。此外,要实现课程思政与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机统一,还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将思政与专业知识结合,与行业特点结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理清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以材料和化学专业为例,两者均与能源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社会问题直接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工程伦理、工程师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思政教育元素,探索材料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将专业知识与“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等发展理念相结合[6]。然而近年来,化工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件等不断被曝光,深究其根源,均与材料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者的工程伦理意识淡薄、疏于监管等因素相关[7—8]。如何开展材料、化学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工程伦理分层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

材料专业、化学专业领域的工程伦理教育既有工程伦理中的普适性,又具有专业带来的特殊性。材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大力培养卓越的材料工程高级工程师,对提升中国制造的能力意义重大,但需要工程伦理意识的精神武装;化学化工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各类安全事故频发的行业,环境伦理和安全伦理是该行业涉及的最重要的工程伦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化学工程领域的伦理教育,以规避可能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功利化教育问题[9—10]。为此,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规划,我们从2018年开始,陆续在材料与化工工程专业硕士以及本科生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通过三年多的实践,结合材料、化学专业特点,逐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本—硕贯通的“三层次”工程伦理教育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即基础层次、专业层次、实践层次。其中基础层次聚焦伦理道德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专业层次立足材料领域科研前沿,挖掘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实践层次则选取具有专业特点的各类案例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发现伦理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科生,开展以基础层次为主的工程伦理教育,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培育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职业价值观,储备基本的工程伦理意识,并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工程伦理规范知识和工程伦理判断、决策能力。专业硕士重点结合专业和行业特点,开展专业层次和实践层次的工程伦理教育,以伦理问题的辨识能力和面对伦理问题的决策能力培养为主。通过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学生工程伦理实践能力(包括伦理判断能力、伦理选择能力、伦理决策能力等),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伦理环境、道德困厄中进行评价和思考,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案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与实现途径

阅读全文

高校医学伦理教育人文关切浅论

[摘要]高等院校医学伦理教育的认知和培养命题,是新时期高校医学人才培养及社会演进发展的重要诉求。面对发展的新环境和新挑战,高校可以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实践设计、加强多学科背景师资合作四个方面全面把握医学伦理教育的发展演进。正确引领医学伦理学思想的构建,有力地促进医学伦理学发展,对当前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高等院校;人文;医学伦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现代化问题被不断具体化,医学的人文价值观念和内在自然科学属性的矛盾也更加尖锐。高校伦理教育深刻影响着“医科”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决定着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性质和成败。高校医学伦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医学生在医疗实践及其相关医学活动中提供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超越了单一的技术视角,从多角度面对科学需要和伦理原则,向现代医学模式提出新的展望和要求。构建高校医学伦理教育体系,不仅是对医学伦理教育形态的一次内涵丰富的探索性研究,也为促进医学科学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高校医学伦理教育的价值向度

高校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任务是反映社会对医学的需求,为医学的发展导向、为符合道德的医学行为辩护。医学伦理学的科学发展观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培养医学生具有相应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缺失人文关怀内涵的生物医学模式会使医学渐渐失去对人本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初心,演变成技术之上的临床实践活动。“现代医学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的运用让人类不断体验着生命的神奇和奇迹,但过度崇尚医学高新技术对人类生命体的主宰和干预程度,就会产生技术的异化问题。”[1]人文教育内容在医学教育中被边缘性弱化,致使人文价值对医学生物发展模式引导作用尽失。以技术为主导的医学教育,会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塑造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和功利化的行为逻辑,让强势的医学科技遮蔽医学内在固有的价值逻辑,使最终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偏离医学实践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守护的本真诉求。因此,我们要充分认知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时要迫切地对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机制进行批判以及症结的诊治,聚焦矛盾解决和强化人文价值认同是激活医学走出科学主义迷失的内生动力的关键。

二、高等院校提升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实指归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双引擎”,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理模式转向社会———生理模式,这说明医学正向着尊重生命的方向发展。医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理念,践行医学伦理学的规范行为,其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道德风尚,影响着医疗卫生事业全局发展的方向。[2]无论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都迫切需要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培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