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我国教育培训机构现状思考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职业培训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念迅速传播,人们对自我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对教育的需求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相关的规划、立法和行动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随之而出现的是人们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一场深刻变革。而作为我国传统的校园教育,主要以青少年为对象、在学校内进行的一次性国民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功能,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立足社会教育的培训机构提供了历史机遇。
一、国内教育培训行业背景
发端于国家教育产业政策松动,教育培训市场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部分教育培训机构经历了由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的多元主体办学格局的发展。尤其是在新东方、文都教育等培训机构成功上市,实现了“教育家、企业家与资本家”三位一体的融合后,诸多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各教育培训机构风起云涌,发展路径大都是“扩张”、“融资”、“上市”、“兼并收购”等。
二、国内教育培训行业市场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教育行业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眼光投向教育行业,同时教育行业想要持续发展,也需要资本市场的助力。《2018-2023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蓝皮书指出,未来10年内,教育培训行业将是增长潜力最大的行业之一,依然会受到资本的强力青睐。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教育培训机构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也正是由于政策松动和制度的缺失,教育培训市场在发挥着重要市场作用的同时,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在行业的不断发展的趋势背景下,不少中小型的培训机构迎来了相当大的来自同行的竞争力影响,市场不当竞争、运营混乱、管理缺失等问题层出不穷。
三、新时代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属性定位模糊
劳工职业教育与培训探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与周边国家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中缅边境大量缅甸籍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务工、经商,这一现状使缅籍在华务工人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试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之下,从中国西南边境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对德宏州缅籍劳动力务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务工所需的素质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缅边境;缅籍劳工;职业教育培训
0前言
进入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愈加频繁,我国著名人口学家吴忠观提出:经济迁移常常是由于贫困所致,迁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经济地位,其流向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穷国流向富国,且劳务输出成为主流。近年来,随着我国西南地区与周边国家国民收入差距拉大,对周边国家劳动力吸附效应的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入推进,西南边境地区的区域合作项目建设深入发展,这种吸附效应愈加增强。云南省邻国缅甸因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管理基础薄弱,边境地区逐渐成为境外边民的“淘金地”,中缅边境大量缅甸籍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进行务工、经商等活动。这种现象作为现代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早就引起学者关注,KMirwaldt(英)对跨境居民关系进行过探讨。国内学者李昕蕾等对东亚国际劳工流动进行过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外籍务工人员的管理、生存和婚姻状况等方面。本文则从中国边境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以德宏州为例,对缅籍劳动力在华务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缅籍劳动力在华务工所需的素质和技能的教育培训进行探讨。
1缅籍劳工在华就业现状及趋势
根据对2009年以来德宏州境内缅籍务工人员的不完全调查,本文将缅籍劳工在德宏就业现状整理为以下方面。
1.1近年进入德宏的缅籍人员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机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该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处于粗放式的经营模式,没有明确的从业标准和准入制度,目前我国农业从业者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其知识、技能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的观念中,农民是一种身份,但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中,农民更应该是一种职业,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定向招生机制、定向培养机制、定向就业机制,才有可能切实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工作。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定向招生机制;定向培养机制;定向就业机制;经费保障机制
2018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做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提出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把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的实证研究,协调好农业领域的“留农”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两者间关系,合理配置我国有限的农业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来提高农民的培训效率,使其尽快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以解决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这已成为我国亟待研究的时代性课题[1-3]。
1定向招生机制
1.1社会心理纠偏
社会心理是影响和制约农业院校招生的核心因素之一。涉农专业招生生源组织难的根本点,在于考生和家长对农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的片面认识。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比较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粗放式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现状,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厌农、鄙农、离农社会心理和固有偏见。有的人甚至将农学等同于种田,林学等同于种树,畜牧等同于养猪,认为这样的专业无所学、无所用。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更大程度上是受“观念”的影响,认为涉农专业注定要赴农村偏远地区工作。因此,涉农专业或农林院校除了要加强自身建设外,更要多向社会宣传,澄清人们对农林的误解,向公众展现科技农林、农林经济等现代农林专业的“面目”。事实上,现代农业已经具备了如下4个特征:第一,现代农业是规模化的,所以它是产业化的形式;第二,现代农业是专业化分工的,所以它的技术性很强;第三,现代农业是标准化生产的,所以它的管理要有很高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第四,现代农业是市场化牵动的,所以它对社会化公共服务有相当高的要求。这种经营方式的转变,都是传统农业从来没有遇到的。因而,澄清模糊认识,积极进行社会心理纠偏显得极端重要而迫切。
1.2国家政策支持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赋予职业教育精准扶新的使命,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方向。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有利于提升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加快精准脱贫、发展农村经济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意。文章首先分析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作为,并梳理了基于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困境,最后提出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构建。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精准扶贫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精准扶贫已由资金扶持、项目扶持的阶段过渡到“扶技”“扶智”的阶段,“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成为共识,职业教育无疑是“扶智”与“治愚”的关键,也是隔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在精准扶贫上更是有着教育成本较低、辐射范围广、面向基层群众以及利于就业的先天性优势,能够将地方产业发展与人才技能培养实现有机融合,有利于提升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是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治本之策。
1重视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作为
贫困归根结底是知识与技能的贫困,贫困地区发展,短期依靠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中期依靠产业开发转型,长远来讲,唯有依靠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才能够从根本上脱贫。党的报告也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精准扶贫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从贫困地区教育需求看,基础教育是关键,而职业教育培训显得更为迫切。职业教育“平民教育”特征与对接产业的优势与贫困地区发展需求相吻合,既能够为贫困地区输送急需的技术工人、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可为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专业培训,还能够为基层群众自我教育、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各类知识教育培训。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可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智力、专业行业、教育资源等特长,以提升地方教育水平与劳动者技能技术为目标,通过精准发力、“靶向治疗”,将教育资源用在精准扶贫薄弱环节,构建人才、教育、智力于一体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推动乡村振兴。
2基于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之困
职业教育的“平民”教育优势使其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的供需矛盾与相关问题仍然存在。
农村成人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党的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以鹤壁市淇县为例,探索总结以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依托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的有力举措。
一、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提高教育保障能力
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事业,加强组织领导,是推动农村职业成人教育的重要保障。为争创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淇县建立了职成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成立了“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把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建立了“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联办、各负其责”的职成教育工作机制。
(一)统揽全局、整体谋划。为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办学规模、经费投入、服务方向、基本建设等方面的决策和领导职责,淇县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县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加大投入,强化保障。为确保经费使用效益,淇县探索高效、精准的经费管理制度,将职成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并保证逐年增长。淇县每年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支出30%用于发展职业教育;2015年以来,财政投入经费超过3000万元,用于改善职业中专校内职成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此外,淇县还对农村劳动力职成教育、社会化教育培训等经费实行统筹管理。
(三)对涉农专业、涉农培训给予政策倾斜。为促进农科教结合,淇县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农村人才培训、涉农专业教师培训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有机整合了县域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加强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足额落实实训耗材及设备维护费用,满足教学和“三农”人才培养培训要求。
二、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农村课程教育培训探讨(3篇)
第一篇:农村体育教师网络课程继续教育培训
摘要:
我国农村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刻不容缓。当前,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出现了经费紧张、学校与教师参训积极性不高、培训课程和内容不合理的问题。利用网络课程可以有效应对以上问题,因此,在当前阶段我国应该大力推行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农村体育教师继续培训工作。
关键词:
网络课程;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科教兴国教育是科技的基础。我国发展教育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国务院办公厅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中指出:“农村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短板,已影响到全局的发展,补齐短板,重点在教师队伍建设。”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农村体育教师,在学历和能力上都显不足,要让农村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过得硬”“教得好”,提升教师素质刻不容缓。《计划》提出: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及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优化培训内容,注重师德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是当前农村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利用网络课程的形式进行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了满足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我国教育界掀起了教师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热潮,积极探索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的机制和模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课程教育应运而生,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1]。网络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为体育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所以,基于网络进行的教师继续教育课题,已经成为目前研究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关注点。
一、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融入精准扶贫探索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各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后有了新的奋斗目标。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高的耦合性,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职业教育的供给,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需要乡村振兴这块阵地。职业教育在融入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用工荒与人才外流相矛盾;农民普遍学历水平较低;职教学校定位不准造成供需矛盾;职教单一主体与精确的培训对象的矛盾。这就需要从吸引人才回流、加强教育扶贫力度、防止贫困代际传递、明确职教与农民的供需关系以及多元主体参与培训对象的甄别等方面入手,让职业教育融入精准扶贫,建设更美乡村。
[关键词]乡村振兴;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对策略
党的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问题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而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人力资本的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提出要求:“要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作用,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国家计划今年培训1500万人次,三年内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这次培训重点是面向职工,同时也要兼顾到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以提高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新时代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更应该牢固树立服务乡村振兴意识,培养能够“下得去、沉得住、用得顺”的实用型人才。
一、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
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的“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2002年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还是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党和国家为教育定了基调,特别是后期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制定了一系列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对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提供了政策基础。
(一)乡村振兴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
1.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乡村振兴离不开“人、地、钱”,其中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要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解决人力资本的积累问题,而我国农村目前还处于形势比较严峻的状态。据国家统计局2月15日的数据显示,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8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1.7%,比上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但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扶贫的道路还任重道远。这些地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参加2017年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类人才的培训不能过于依赖大中城市的建设者,也不能过分要求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而应当“就地取材”。农村职业教育直接植根于农村,根据扶贫攻坚项目对接,服务于农民,为贫困地区农民解决“愚”的问题,提供了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由于其形式多样、更为符合实际情况而深受大家喜爱,形成了农民愿意听、听得懂、能运用的局面。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培育新型农民并参与到乡村治理过程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统筹城乡,共促、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2.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传播文化。贫困地区的贫困主要分为物质方面的贫困和思想方面的贫困。物质方面的贫困通过不断增加投入能够改进,但思想方面的贫困却会严重制约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在扶贫过程中,各地都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从思想上改变贫困的基础,也防止贫困思想的代际传递。通过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让广大群众能够跟着政府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外出务工年轻人回乡学习,改变农村空心化的状态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农民群体技能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资本的提升,实现乡村振兴中“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美好愿望。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与路径
[摘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实现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力实施“技能致富”计划,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调研发现,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成效,应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推进教学改革,精准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加强职教培训,精准培训提升技术技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帮扶促就业;加强观念引导,精准宣传职业教育内在价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问题;路径
在党的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宁夏作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技能富民行动”,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拔穷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不仅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更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持续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人才智力基础。
一、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
(一)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机制。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从制度层面完善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机制体制,陆续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精准脱贫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见》《宁夏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和《闽宁职业教育协作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等,提出以扶贫开发重点县职业教育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为抓手,引导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自治区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强化职业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投入61.74亿元建设西部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占地8.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71.3万平方米。建设了涉及能源化工、葡萄酒工程、设施农业、枸杞保鲜与加工等多领域的国家级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全区建成3所国家级骨干示范性高职院校,13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山区贫困家庭脱贫提供了技能保障。
(三)建立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2013年以省为单位在西部率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学生享受每生每年2000元生活补助。2016年开始,固原市实行“三免一补”,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扩大到山区9县和其他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构建了国家资助、扶贫资助和社会资助三大体系。自2007年以来,全区中等民族职业学校学生共有23万人次享受到每人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有3.5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得到“雨露计划”每人每年1500元的补助;近1万名学生接受了社会资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