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教育发展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而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协调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将职前教育与之后教育进行有效的衔接,不仅有助于人们的职业发展,还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中国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之上。
一、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含义
1.终身教育的含义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将职业与教育分开的观念,认为教育可以贯穿人的一生,人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接受不同的教育,并且这些教育是与人的职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空间上看,教育应该与人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人的发展。
2.职业教育的含义
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人们有目的、下意识、有组织的去接受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教育,培养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教育。其中包括高职高专及以下水平的职业教育层次,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则属于技术教育层次。
二、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探索
摘要: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已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机械化农业与全自动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来说是很大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对新时代农民的考验。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和现代化整体存在差距。本文在研究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的同时,提出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的要求与注意事项,为农业的现代化应用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全自动农业;现代化;农业教育
农业的现代化指由传统种植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将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发展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消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在大力生产的前提下保护环境、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随着农业和科技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在各个发达国家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近些年来,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由袁隆平院士带领的育种领域和其他的技术领域为农业提供了丰富的途径进行发展与管理,但目前,我国的农业距离完全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装备、现代经济管理、产能配比三方面,而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差距是完全可以通过教育所弥补的。本研究首先对三方面差距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进一步要求,然后分别对技术、经济、配比三个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分析,根据所做的相关调查和实地考察,提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效率与现代化程度的建议与意见,为实际应用做出了贡献。
1农业产业存在的差距
目前,农业产业和现代化之间的差距主要有三方面:技术应用、经济分配、产业能源配比。
1.1技术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对农业耕种、育种、灌溉的管理,元分配的安排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并为育种灌溉提供更精确地时间,但使用电子信息技术也是对农民要求最高的技术领域,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才能得到实现。技术是使用机械进行更高效率的培育和种植,主要是对农药喷洒机、收割机等基础机械的驾驶与应用。
谈地方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一、农业职业院校目前面临的困境
首先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课程设置方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性特点。大部分江苏省各农业职业院校仍然以传统农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缺乏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乡土课程内容。其次,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部分涉农专业的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对土地、对农业的感情不深,对农业生产实际不太了解,上课时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对于教授涉农专业的老师来说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场所,但是田埂间更应该是涉农专业的教师应该涉足研究的场所。农职院校培养目标有别于农业本科大学,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是农业职业院校的直接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要求学生去进行理论的研究,而是要求学生会实践、会操作。再次,各院校的领导过于考虑生源数量,过于考虑招生市场需求,重复跟班地进行着一些非农专业的建设,对涉农专业鼓励发展策略不够多,无法形成学院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解读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二战后日本的农业教育快速发展,正规的日本农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三个层级,即大学本科(含硕士、博士的培养)、农业大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和农业高等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中职)。农业大学校在日本共有42所,还有15所短期大学设有农学系。
(一)从国家政策上来讲,日本对农业职业教育鼓励政策较多
在新修改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中规定,国家积极扶持农业技术教育,对农业学校进行财政补助。日本农林水产省管辖的农业职业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其经费来源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分级拨款。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包括农业专业教师都需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从业能力。
(二)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比较尊重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智利职业教育的发展演进
(一)初创期
智利最早的职业技术院校创立于20世纪初期。早期的职业技术院校通过采纳西班牙艺术与手工艺学校模式而创建,这种艺术和手工艺学校在南美的智利、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乌拉圭等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传承。这一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设计为满足当时在南美盛行的福特主义生产模式,以大规模生产为其核心。除此之外,智利的职业技术院校在其创建过程中,也受到法国技术院校、美国社区大学和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的影响,从中获取了经验与启示。
(二)重大改革
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智利军政府发起了一系列走向私有化的教育改革,彻底地改变了教育系统。在军政府统治下,智利的职业培训系统开展了以权力下放和私有化为主要特征的改革,改革基于权力下放、整合化、多元化和参与性4大原则。这次改革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奥古斯托•皮诺切特统治下的智利实施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实现了从进口替展模式向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变,由国家主导型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对训练有素的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这反过来引发对职业院校和技术学校的需求,职业教育也随之迎来了大发展。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打破早期的模式,崇尚自由市场的力量,减少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控制。期间,政府将一些公立职业学校转给私人公司,并鼓励建立私有化的技术培训中心,使得职业教育由一个国家控制的系统转变为由市场力量主导的高度私有化系统,也即是一个依法设立、市场导向的系统。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数量快速增长,1981年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达161,809人,占整个中等教育学生的29.2%。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最大的改变是,1981年以来职业学院和技术培训中心这两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得以创建,并蓬勃发展以满足接受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双重需求。
(三)调整与深化
以权力下放和私有化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虽取得了减少中央政府教育支出、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等效果,也带来了地区间教育差异加大、教育不平等现象加剧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智利职业教育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深化。这一阶段改革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智利回归民主政权,由中左政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在经济方面致力于稳定宏观经济,避免市场的破坏作用,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注重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智利经济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应,智利在教育领域对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在不放弃市场主导的前提下重拾政府的领导作用。通过大幅度增加公共资源、政府主导的综合方案、雄心勃勃的课程改革,提高中等教育质量以期实现教育公平;缩小普通中学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异,由4年均接受不同教育改为前两年相同、后两年不同;将职业教育中学术性内容的教学时间增加了1/3;将一些专门课程增加到普通中学的公共课程中供学生选择。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数量与比率均大幅度增长,1991年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达255,396人,占整个中等教育学生的35.5%。1998年,这一比率达到历史最高点的45.1%,而2005年这一比率降至38.6%,该年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为397,673人。在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人数和比率也快速增长,2009年智利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约820,000人,其中综合性大学学生占68%,职业学院学生占21%,技术培训中心学生占12%(技术培训中心学生比率在20世纪90年代曾达到32%)。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摘要]高校改革工作的发展逐步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着职业教育方面转型,而在探索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转型定位问题由于能够对转型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受到广泛关注。职业教育实行“产教融合”是国家深化全面职业教育的教育方针,也是职业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开展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积极的教育经验。本文从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出发,总结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对于本科院校相应的创新发展对策。
[关键词]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发展;产教融合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产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产教融合的概念对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领域而言,指的是本科院校根据本校所开设的专业,积极开办专业相关的产业,或者是将本科院校的专业发展同社会企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本科院校职业教育与社会产业发展的共融,形成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合作局面,同时将本科院校打造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型教育实体,开创企业与本科院校相互促进发展的合作模式。我国本科院校涉及的专业范围广阔,门类众多,由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各专业也存在各自的优势特点,在具体的产教融合经验中也有不同的具体实施方案。但是,只要坚定“产教融合”的指导思想,不断总结产教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发展一定是符合未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
一、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
(一)企业先进技术的发展需求引导职业教育教学的创新
产教融合的意义就是实现经济产业和教育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作用。将引导经济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先进技术需求融入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去,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目标与经济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技术要求相一致,从而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应用性,满足地方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地方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先进技术以及技术岗位需求能够成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教学导向,同时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自身的先进技术和职业教育的融合能够大幅度提高当地的人才培养水平,间接地实现推动地方产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形成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现实的企业先进技术的发展要求和水平同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例子,是华为公司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通信技术类专业的产教融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通信技术类专业从2005年开始于华为形成校企合作,后来逐渐形成产教的融合发展。借助深圳本土企业华为的通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和华为通信的顶级的技术标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通信类专业人才的“课程、证书”共生模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华为的在职工程师所需的认证标准融入具体的教学,将华为在岗的技术工人所需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融入具体的教学,形成了与华为对口的人才输送院校,提高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水平,也促进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以更加具体的用工要求推动了院校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迄今为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功地为华为输送和培养了成百上千的技术工程师,并在全国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佳绩,成为职业院校教育中的佼佼者[1]。
(二)地方发展特色与职业院校教学内容的融合
企业职业教育发展内在机理
摘要: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办学地位经历了举办方、合作方和重要办学主体方等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我国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演变是政府、市场和职业教育自身三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关键词:
职业教育;企业;办学地位;演变;机理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研究”(编号:2013SJD880030),主持人:何万一。
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中企业冷、学校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校企合作局面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直接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如果将眼光投入国外,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西欧的德国、瑞士、英国、法国,还是北美的加拿大、美国,抑或是亚洲的日本,都很好地解决了职业教育中企业积极性的问题。大量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国外企业之所以愿意投入职业教育,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既有着经济社会文化原因,也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办学地位明确、责权利清晰有关。201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对于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职业教育本质规律的一次重要回归。那么,如何认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办学主体地位,企业办学地位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过程,何种力量推动了这样的演变等,都需要作出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城镇化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1新型城镇化解析
一个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代表了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依据基本国情又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在经济上更深一步的发展,还有人才劳动力文化素质方面的进一步提高。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公民素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等。所以说城镇化的进程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结构、多角度的渐进过程。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我们需要对人才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职业教育发展也同样提出了挑战。
2城镇化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城镇化的发展通常包括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所以,城镇化发展过程之前产业化模式下培养的“机械型”劳动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对专业化技术人才的需求,社会各行业对技能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才在专业技能方面更加娴熟,还要求他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城镇化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型,对劳动力技术和文化水平的要求提高,职业教育部门作为应对社会发展的新型培育机构更因肩负起历史的重大责任,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对专业高素质人才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的规模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同时区域化的经济发展更是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地理上的便利,他们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按需培养,极大的增强职业教育的目标性,让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可以更加广阔。
3职业教育如何更好为城镇化服务
面对城镇化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应该按需供给,尤其是要加大在土木工程、房屋建筑和第三产业服务行业方面的培养力度。城镇化发展免不了对房屋建筑和城市方面的规划,所以这方面的人才是基础,职业教育在培养这方面人才的时候要结合城镇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到的技能,同时房屋建筑是一个比较精细和庞大的工程,所以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以保证教育的人才能够全面符合社会需求。在第三产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办学目标和教学理念方面要注重创新,加强思维和逻辑方面的训练,简化教学理论,注重实践,为城镇化建设培养新型特色人才。
4结语
职业教育发展文化思考
【摘要】
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成果表明,文化在职业教育发展始终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文化建设既是职业教育理念创新、目标创新、政策创新的基础与依据,也是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机制改革、模式变迁的主要推手与支撑。而以此为借鉴进行深远反思,期许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维、开拓新的路径,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
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文化;思考
本文尝试从新加坡的文化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关系的探析,揭示它所蕴涵的文化源流、文化品质和文化意境,进而彰显文化在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期冀为中国成人与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些许新思维。
一、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蕴意
1.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