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校专业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1、中职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1.1校内实训室缺乏职业特点,设置单一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已经非常重视实训室的建设,但多数学校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了解企业对于会计岗位的实际需要。现有的实训室缺乏职业特点,没有达到仿真的要求,多数仅是一间机房几台电脑或一间教室加几张桌椅而已,又或者将企业的口号、财务制度、工作流程等贴在墙上,以此想要达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的目的,可事实上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工作的真实环境。由于会计工作涉及到保密原则,要想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更加重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如果实训室缺乏职业特点,学生通过实训还是无法接触真实的会计工作,实训室的投入就毫无价值,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就弱,社会的接受程度自然也会降低。再加之人们在传统观念上更加重视理工科的实训室建设而忽视文科类实训室,就势必存在会计实训室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室数量少,配置不够,设备更新不快等问题。
1.2实训教材与实际工作脱节,实训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除了实训室的硬件设施应符合要求外,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教师也应与硬件相配套。目前市场上的实训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但普遍存在仿真性不强,仅仅类似于一般的习题,实训内容没有与实务对接;有些实训材料过于繁杂,重复性的工作很多;有的内容过于陈旧,编写教材的人只是将原有的教材拿过来颠倒下顺序或几本教材各自摘录一部分拼凑成一本新教材;还有的只是简单地把手工账务资料进行改造,以适应电算化需要,背离了实训室开设的初衷。众所周知,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是中职学校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事实上很多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企业的会计流程也并不熟悉,在指导学生实训的时候只能是纸上谈兵,与实际脱离。再加上中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都是专业教师兼班主任工作,每天要处理班级一系列琐事,很难抽出时间到企业参加培训和实践,这就制约了校内实训的效果。还有许多学校的实训指导教师都只是本校的专职教师,而真正能带来企业文化的,是那些来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优秀员工等企业专家、能手,他们的引进会为校内实训室带来新鲜的血液,请他们来校指导学生实训,一则学生在习惯了本校的专业老师后,新的面孔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二则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对学生更有说服力,往往能起到更好的实训效果。
1.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的学生最理想的实训途径是到企业里学习,置身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获取到一手的会计资料。但由于会计岗位能够容纳的人数往往有限,会计行业又涉及到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加之会计人员自身比较繁忙,很少能够顾及到实习学生。有的合作企业,并不让学生参与实际业务,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文案整理工作,或者干脆就让学生在旁边看,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失去了顶岗实习的意义。
职校景观设计专业建设方案初探
一、建设目标
1.时间。从2013年~2014年,经过两年的专业建设,逐渐构建起适应需要、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体系,成为院级特色专业。从2015年~2017年,经过三年的专业建设,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专业建设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建设目标,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
2.层次。与同类学校、专业相比,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较高层次目标,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
3.规模。从2013年~2015年招生总人数达到310人以上;从2015年~2017年争取招生总人数达到360人以上。
4.实习实训基地。计划在5年内增加景观设计创意中心、景观工程公司等两个实训基地(工作室),增加高配置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房2间,图书馆再增加园林景观类书籍2000册,校企合作单位再增加2家规模较大、行内影响力较强的企业,与长沙园林景观协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面向行业企业的岗前培训工作。
二、建设思路
通过广泛调查、认真研究,根据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的需求,分析将来行业人才需求前景,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质量和影响,突出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展深化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模式,努力开发各种类型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以校企合作课程为龙头,力争更多教研创作成果;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硬软结合,以现有实习实训室更新改造为基础,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简述职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平台的建设
一、高职院校经管类实验实训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些大学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大多数只能保障最基本的实践效果,必须在联系人的工作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学生仍无法干预,许多企业积极性不高,只是表面上的满足合作,接受学生实习是一种负担,也不要让学生接触到核心部门和相关的管理事务,如果商业秘密。生产第二,教学资源整合是不够的。主要体现在:实验训练课程资源。整合两个教师资源。第三,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经济上的限制,一个经济管理学院,培养专业,尚未建立或建设缓慢,甚至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因为课程设计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清晰,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创新
管理和公共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上海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促进。实践中的其他类型的模式探索。
1管理的本质的目标
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营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商业环境,管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管理机制和相应的部门,采取预约系统,利用各部门主管的专业教师,学生会副主任由国务院指定的。明确的责任分工。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践基地的头“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
2互惠互利合作
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近况与策略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矛盾与困惑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与毕业生就业资格之间的尴尬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园教师”还是培养“保育员”、“育婴师”抑或“艺术人才”?几乎所有的国培学员都表示不好说、说不清、不敢说……究其原因如下。
1.中职校不敢向学生承诺:培养幼儿园教师。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包括中师、中专(职)在内的本专科院校共培养幼儿教师231286名,其中中师、中职培养人数为200000名(86.5%),目前还在不断增多,他们都只有中专文凭。2010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学历要求都在大专以上,也就是说这20多万中专毕业生是不能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没有资格证也就意味着不能走上幼儿园教师工作岗位。因此,中职校也就不敢向学生承诺我们的专业培养方向是幼儿园教师。
2.中职校还没有做好培养保育员的心理准备。有学者建议中职学前教育可以把培养方向转向为“培养保育员”,因为我国目前对保育员的学历要求相对较低。笔者就十九个省市的中职国培学员提供的调查信息显示:90%以上的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生能走上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岗位,部分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不到三年,有的只有两年或一年半就被幼儿园“抢走”了。
尽管这些幼儿园的做法都违背了国家幼儿园教师资格任用要求,但中职校还不情愿把培养方向转向“培养保育员”。原因之一是因为目前这样的“教师”还有市场,原因之二是因为教师似乎比保育员更有档次,更能吸引生源。今后如何定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职校来说都很模糊,是在等待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明朗,还是追随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中职校的生源数量得不到基本保障,为了生存,中职校招生不断降低要求,放宽标准,来者不拒,生源全部是普通高中升学无望的学生。这些学生综合素质低,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都不是太理想,即使中职校的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可能在三年内完美“打造”这些学生。然而,社会及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幼儿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应具备全面的育儿知识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解读孩子的能力、环境创设的能力、教学组织和反思能力等。显然,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生很难达到这样的素质要求。难怪常常有幼儿园园长抱怨中职校毕业的幼师生悟性低、文字功底薄弱、提升潜力不大等。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浅议
摘要:新型工业化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要求。为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高职校园文化需吸收优秀企业文化。本文在分析两种文化异同的基础上,提出两种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意义,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行为四个层面进行对接和融合。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一、工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①”。党的报告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同时提供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人是关键。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所需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对新型工业化、新型信息化的实现至关重要。在高职校园文化中,主动融入工业文化,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是新型工业化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涵。工业文化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积累、沉淀,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的总体。某种意义上,工业文化是各行各业优秀企业文化的高度概括。它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是工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劳动者是工业文化的主体,他们的工业文化素养影响工业化的进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经营理念、行为规范等,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以校园为空间载体,以育人为主要目标,制约和规范全体成员的行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它包含更多的企业元素和职业特征,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
二、新型工业化视角下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一)新型工业化与高职校园文化
新型工业化,要求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取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它传递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但是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多的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和熏陶作用。同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新型工业化的新生力量,也是工业文化的传承者和建设者,他们的工业文化修养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业化实现的水平。
中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中职院校的招生扩大,导致了各个中职院校的激烈竞争。中职教育是为了向社会和企业提供更专业更优秀的人才,所以,在中职院校发展和竞争的过程中,都应该必须以中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作为出发点,加强中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以企业文化为依托、为基准,进而调整校园文化的构成。在当前时期,应该明确地理解中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以及更好地和企业文化对接的重大意义,探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多元对接的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对接方式,促进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多元对接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职业教育立项课题XHZZ2015035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的研究
随着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化多元对接的意义和方式一直以来都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比如关于中职院校得课程设置和企业岗位的对接、教材和职业标准的对接以及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等等。这些形式和方式的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中职院校校园文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般来说,中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进行人才的培养,所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多元对接的意义和方式都是重大的。
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多元对接的意义
高职校园文化与校企文化浅论
[摘要]
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追求。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有效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突出职业原则、教育原则、互补原则和先进原则,通过“四维度、五载体、四体系”模式,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实现高职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文化对接;高职校园文化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教改课题“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JY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与深度融合,必然会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碰撞。如何全方位对接企业要求,重构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探索
摘要: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层次不高:企业文化未能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计划,在校企合作中,学校重视硬件的对接融合,忽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融合,不能依据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职业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影响了学生就业后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企业文化进行专项调查和研究,把优秀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建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机制、不断创新文化融合的新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文化融合
高职毕业生作为准职业人,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技能,但在由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变时,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文化、满足企业需求。本文从如何加深、创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入手,探索解决当前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适应性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特点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内涵的集中表现,是高职院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现了高职院校特色的精神氛围、团体意识,并综合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校风校貌。航海企业文化则集中体现了航海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是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文化形象。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1]。航海类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引导学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航海类企业文化则强调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纪律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不少毕业生不适应航海企业的管理环境,感觉苦闷、困惑、茫然,甚至因此频频换岗跳槽,不能很好地积累工作经验和技能。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专业知识欠缺、岗位技能不够等“硬件”因素,而是“软件”不足:严重不适应航海企业的管理环境,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与他人沟通不顺等。因此,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只有更深层次地交流沟通、更深度地融合渗透,才能让学生更多地拥有该类企业需要的职业要素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该类企业的岗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