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植物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论清民国时代蓝靛植物的种植方法
《种蓝略法》中描述的乐平种蓼蓝和木蓝的技术,它在前人的基础上,简洁明了地对蓝靛植物种植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记载:“宜忌第三种蓝最宜者沙洲,菜地次之,山地不宜,肥料宜人粪、糠灰、花生枯、菜子枯,乐平县人于田中先栽萝卜,后种马料靛,又靛如遇大水浸二三日,颜色差减,久浸则减收,久旱则无收。”综上可见,传统的用种子种蓝的技术一般需要经过播种、浇水、施肥、锄草松土、收割的流程,《齐民要术》中还有“浸种”促进种子发芽的步骤。种蓝用地,因蓝靛植物种类而各有不同,《齐民要术》中主要用“良地”,《天工开物》中为山坡地,《种蓝略法》中则有沙洲、菜地、山地等区分。种蓝过程中一般采用条播作畦,待蓝苗长成,浇水要求充足而不浸植株曰肥力要足够,最好用粪肥等农家肥曰锄草松土次数要多,且要注意保持土壤中的水分曰收割时要顺应天时。用扦插法种植菘蓝在“播种”环节则不大一样,需留茎作种埋藏土内,用于来年春月扦插。
清民国时期的广东也种植蓝靛植物。据康熙《阳春县志》记载:“槐蓝长茎如睩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如槐,结角长寸许。今人所种者槐蓝也,有种于山,有种于家园者名为火蓝,其靛较佳。”可见阳春县曾在庭苑和畦圃中种蓝,很好地利用了房前屋后的空地,也方便就近采蓝制靛,用于生活生产。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农学:调查报告《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渊上冤》关于云浮县种蓝的记载:“火蓝则《小,干高约五六尺,多种于田地,亦有种于山间者,种植期在春分前后,行条播法,种于山间者,或以草木灰为基肥,以后则除草一二次而已,种于田间者,则施水肥三四次,直至生长已茂《变黑色之时,然后刈之,每年刈四五次不等。”无论是种植在山间还是种植在田地,槐蓝的栽培都在“春分前后,行条播法”,可见云浮县用条播法种植槐蓝。在山间种植槐蓝,“或以草木灰为基肥”,在蓝草成长过程中需“除草一二次而已”。而种在田间的槐蓝则需要“则施水肥三四次”。云浮县地处亚热带地区,所以云浮县种植的槐蓝一年也超过我国北方地区所种的“岁可三刈”的蓝草,达“每年刈四五次不等”。国立中山大学农学:调查报告《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渊下冤》关于台山县种蓝的记载:“云种法则将地犁耙松碎起三四尺阔之平畦,行条播法,行间距离约一尺,春分前后播种,除草施肥二三次,大暑前后收获,上等者可得蓝《八九担,收后再施肥除草一次,至霜降前后又收一次,名蓝芽约得蓝《二三担。”虽然报告中没有提到“浸种”的步骤,但也明确记载民国时期广东台山县种蓝是采用作畦条播的方法,在蓝靛植物生长过程中也同样注意施肥和锄草,这与《齐民要术》中的种蓝方法类似。可见,清民国时期的广东种植蓝靛植物也基本沿用传统的种蓝技术。清民国时期的广东,种蓝沿用了传统种蓝方式,采用条播作畦等耕作方法在山地、田地和园圃中种蓝。考虑到广东的生产实际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田地和园圃中种蓝应比较普遍,一般不具备规模,只是对其他种蓝模式的有机补充。清民国时期的广东另有一种影响更大的种蓝方式要要烧畬种蓝,及颇具广东特色的种蓝模式要要林蓝套作。
烧畬种蓝
畬,是“播种前,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下种”的意思,另外也可解释为刀耕火种,烧畬即烧荒种田,是一种我国传统的耕作方式。烧畬种蓝就是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烧成的富有有机质的灰烬作为基肥,在此基础上种植蓝靛。种植蓝靛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这些有机质灰烬能够迅速增加土壤中各种有机矿物质的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耐力,促使种植在这种土壤中的蓝靛植物快速、茁壮的生长。《天工开物》中的种植菘蓝的方法应该就是烧畬种蓝法。广东山地较多,平原面积狭小,使广东难以发展类似于北方地区的大田种植蓝靛植物的模式,广东相对于我国东部和北方地区又开发较晚,生产力相对落后,采用“烧畬”进行农业生产是当时最为实际的生产方式。而广东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山林地带自然植被发育良好,有充足的可供焚毁以作粪肥的植物资源,这也为“烧畬种蓝”这种蓝靛植物种植模式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能。“烧畬种蓝”这种较为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多山的粤东、粤西、粤北的主要种蓝模式。
雍正《连平州志》记载:“山多田少,民昏于作劳,稻两熟。十月获毕,接种油菜大麦等类,来春甫刈,耕犁合起,一岁计三收矣。平原无剩土,峻岭高陂亦锄秅,片片若鱼鳞,即深山无人烟处,犹烧畬种蓝,伐木种香蕈。”“山多田少”是对连平当地的真实描述,“深山无人处”的茅草树木被焚毁之后形成灰烬,富含营养的有机质,可作为粪肥使用,在此基础上种植蓝靛植物一般能生长良好。韶州府种蓝,同治《韶州府志》记载:“二月种,五月收,产山石间,宿根在地,可供两年,采而沤之为靛,其值颇高”。可见韶州府当地是在山石间种植蓝靛植物,原本多山林的韶州,于山石间种植蓝靛植物必然得毁林开荒,这种种蓝模式与烧畬种蓝也有很大关联。而种植的蓝靛植物是根可以在土地里越冬,第二年春又能发芽长出新《的菘蓝。佛冈境内也可能种蓝,道光《佛冈厅志》记载:“阴阴山在观音堡界,雄奥幽邃,产山茶故名,又出蓝草,近村多以磓茶刈草为业”。渊佛冈直,军民志孕员缘怨冤惠州博罗县“邑多崇山峻岭,木皆可为材必外索,而土人祗以薪,罗浮之种蓝,象山之烧炭,焚刈不遗余力,山几秇矣。嗟乎,灵区异境顾令,若此其濯濯也。”可见当地为种植蓝靛植物而烧山毁林,境内的罗浮山由于烧畬种蓝及磓薪、烧炭等农业生活生产活动,导致“山几秇矣”,“若此其濯濯也”。
烧畬种蓝在契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时也能展示它的高效,烧畬种植蓝靛植物也确实能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宣统《高要县志》记载:“蓝,草本,《作深青色,磓《沤池中,化成粘胶,可作染料,土人呼曰青靛,出九坑,岁售广利者数十万斤。”道光《恩平县志》记载:“靛,渍蓝成之,甚为山农之利。”这也促使农民不断种蓝。官府对蓝靛种植课以比农桑用地都要高的税赋,除了有保护粮食作物用地的意图之外,也是蓝靛价值高昂的侧面反映,各地方志中就有相关记载。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一“赋役窑科则”中也明确规定“蓝靛地每亩科靛八两。”这里就明确给出了乾隆朝蓝靛地的纳税额度。又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一“赋役”记载:“农桑地每亩徵银九分七厘一毫零三忽,徵米三升一合而勺二抄五撮零三粟五粒一截四湖三糠。蓝靛地每亩徵银二钱四分四厘五毫零六忽,徵米七升五合三勺八抄零三圭五粟七粒一截。”将蓝靛地征收的税额和农桑用地的税额进行比对,不难发现蓝靛地赋税要远高于农桑用地,侧面说明了“蓝靛值昂”。清光绪《潮阳县志》:“农桑地六十二亩一分九厘五毫,每亩科丝折米一斗一升一合二勺,共米六石九斗一升五合五勺。蓝靛地一亩一分二厘,每亩科靛折米二斗八升共米三斗一升三合六勺。”潮阳县的蓝靛地纳税同样比农桑地高。#p#分页标题#e#
但大面积的烧畬种蓝会实实在在地带来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比如山体被砍光、烧光,导致山体濯濯如童山,以至于朝廷颁布一些禁令,限制农民烧畬种蓝,保护当地山林和涵养水源。清代清远县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光绪《清远县志》卷五记载:“老熊笔架等山坡。康熙五十七年,赖梦奇籍照种蓝农民何茂显等呈控经知县孙绳祖批云,笔架蛇子老熊坑查旧案,原秈润水官山,自应仍行封禁不许砍伐种蓝,所给赖梦奇之照,即令缴消复饬差逐散示禁在案。”由此可见,早在康熙年间,当时的官府就意识到了烧畬种蓝的危害,官方对一些重要的水源山林地实行封禁以保护当地的水源安全。当民众在被封禁的山林里烧畬种蓝的时候,当地官府对相关的违法行为和被破坏地带进行了查封,甚至缴销种植蓝靛植物所必须的相应生产资料,以打压当地的违法烧畬种蓝行为。但是由于种蓝利润非常高,所以仍然有农民不顾朝廷禁令而违法乱禁烧山种蓝。据光绪《清远县志》卷五记载:“花尖馬鞍二山坡噎噎乾隆四十二年廖姓砪违禁烧山种蓝,生监朱汉朱湘等在聊秔知县丁云铭李广府牌行封禁。”光绪《清远县志》卷五记载:“嘉庆二十一年,山民复招聚工丁焚山种蓝,监生钟开俊、生员黄嘉会、绅士三十余人,具控知县李承莲示禁在案。”在嘉庆二十一年的这起违法烧山种蓝的事件中,当地士绅表现十分积极,和官府一起来处理蓝农的违法种蓝行。但这并没有阻止烧畬种蓝的行为不再发生。两年后的“嘉庆二十三年,山丁邱锦连等籍旧蓝根仍行栽种,监生钟开俊等复控经现署邑侯张阴饬令邱连等务将旧日蓝根铲除净尽,不得复行伐木烧炭种蓝害田等弊。仍给示遍谕绅耆勒石,永行遵守”。为彻底地打压烧山种蓝的非法乱禁行为,当地官府决定这次“务将旧日蓝根铲除净尽”,以此来彻底清除当地的烧畬种蓝行为。苛捐杂税繁多,而种植蓝靛植物巨大的获利空间,使得农民在烧畬种蓝与山林封禁保护水源地和森林的斗争中,迫于生计往往偷偷烧畬种蓝。这种矛盾也导致在朝廷不断强调山林封禁的情况下,陆续又有百姓违禁烧畬种蓝。烧畬种蓝主要分布广东的山区,这些地方的人民倚照当地地形地势,因地制宜采用烧畬种蓝模式进行蓝靛的生产,可以节约在肥料和劳动力等方面的巨大支出,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然而烧畬种蓝不是最为理想的种蓝模式。烧畬种蓝对于森林植被尤其是水源地植被的破坏十分巨大,和其他毁林行为一起容易造成水资源的非正常枯竭,所以一般不被当地官府所允许。
开放性作文教学探讨
一、封闭性作文写作和批改的弊病
(一)生活体验、材料收集整理环节缺失
沉重的书包,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的“谆谆教诲”,家长“赶鸭子上架式的期望”……让孩子从小就丧失接近生活的机会,躺在奶奶温软的臂腕里数星星成了童话故事,坐在山脚下想象着山那边有没有住着神仙只能是睡梦情节。多年以来,我们常常这样教导作文教学,第一节课先评讲上一次作文,然后匆匆布置和指导本次作文,第二节课学生开始写作,下课了收缴作文,再自行修改,最后教师批改。学生没有时间观察生活、搜集材料,只草草应付,每次的作文教学任务似乎完成了,但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并没有实质性地得到提高,作文课愈来愈成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二)评价模式单一
在作文批改、评价方面,教师一直是唯一的评价主体,且评价方式和标准古板单一。学生作文的好坏优劣,大多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武断评判,一人说了算,学生只能被迫接受,缺乏平等对话和讨论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再者,绝大多数教师的作文评语不够具体,诸如“内容不够充实”、“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生动”等,一概而论,学生看后仍不知如何改进,而且写作热情减退。
二、实施开放性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开放性作文写作
议环保教育在科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探究实验渗透环保教育
科学实验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垃圾的处理》一课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大胆设计实验,用细石子和清水模拟土层和地下水,浸过墨水的纸巾模拟被填埋的垃圾,慢慢往上面喷水模拟下雨。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埋在细石子中的墨水纸巾经过喷水后,把原来瓶底的清水也染成墨水色了。通过模拟实验,学生知道垃圾被埋在地下,其中有害的成分仍会浸滤出来污染地下水。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危害,源源不断运来的垃圾不仅会散发出恶臭,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病,还会造成水土污染,影响人类未来的生活、生产。
在引导学生关注垃圾填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合理、清洁的垃圾填埋场,防止垃圾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的污染。学生兴趣浓厚,大家小组合作,动手、动脑大胆探究。在亲历垃圾填埋场设计的全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精神,还懂得合理地处理垃圾,提升了环境保护能力。
二、媒体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有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适时地播放,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让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如,在《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时,我先播放有关白色污染的视频,触目惊心的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学生一目了然,他们懂得了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知道了要减少使用塑料袋,不能把用过的塑料袋随处乱扔,不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
三、废物利用渗透环保教育
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旧物料,这些废旧物料看似无用,弃之可惜。科学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进行发明创造,让学生动手动脑,变废为宝,在动手中感受创造的乐趣,在动脑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上完《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后,我让学生利用饮料瓶、泡沫等制作的科学教具———不同土壤渗水能力对比仪,获梅列区优秀自制教具一等奖、福建省第七届优秀自制教具二等奖。学生还开动脑筋利用废物材料制作了小水轮、风的形成演示器等教具、学具。
环境小区设计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小区设计”课程属于专业课,实践性强,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过渡环节。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有助于学生快速形成较强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环境小区设计;项目教学法;应用
“环境小区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实践性强,既能解决学生从学校课堂到工作单位的能力脱节问题,又是培养学生从学校学习能力到实际工作能力过渡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和项目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快速形成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实现零距离就业,对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概况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项目完整交给学生,教学过程中前期的资料收集、方案设计的立意构思、设计语言表达以及最终的考核评价等环节,都由学生参与完成。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够了解并把握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每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变被动为主动,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动手创造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快速形成较强的专业能力。
二、目前“环境小区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长久以来习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一般按照各占50%的比例来分配学时,由教师按照基本理论知识讲解→实例分析→课程实训练习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教学过程。“环境小区设计”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有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以往的教学中,前期理论知识的集中学习很容易减弱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由于学生手绘表现能力参差不齐,后期的集中手绘表现实训练习很容易降低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课程实训练习的选题多以教材配套练习为主,往往滞后于社会,教学达不到教师的预期效果。综上所述,传统的“环境小区设计”课程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通过在“环境小区设计”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
为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上级相关安排部署,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就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现将我乡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乡党委、政府就该项工作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对河长制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部署,明确了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乡级总河长,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任村级河长的河长制,形成了乡村两级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成立了河长制工作办公室。
二、开展调查摸底
为全面了解辖区基本情况,乡党委、政府安排分管领导带领乡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就辖区河道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形成了《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建立了一河一档,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形成了《“河长制”工作目标、问题、任务和责任清单》,形成了问题台账,细化了工作措施,明确了工作目标,为河长制工作推进奠定了基础。
三、制定工作方案
为扎实开展河长制工作,党委政府制定了《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工作制度,细化了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措施,为河长制工作开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
为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上级相关安排部署,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就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现将我乡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乡党委、政府就该项工作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对河长制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部署,明确了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乡级总河长,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任村级河长的河长制,形成了乡村两级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成立了乡镇河长制工作办公室。
二、开展调查摸底
为全面了解辖区基本情况,乡党委、政府安排分管领导带领乡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就辖区河道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形成了《乡镇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建立了一河一档,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形成了《乡镇“河长制”工作目标、问题、任务和责任清单》,形成了问题台账,细化了工作措施,明确了工作目标,为河长制工作推进奠定了基础。
三、制定工作方案
为扎实开展河长制工作,乡镇党委政府制定了《乡镇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乡镇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工作制度,细化了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措施,为河长制工作开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环境教育教学中初中生物论文
一、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有效知识,巧妙渗透环境教育
由当前初中生物教材看,所选内容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环境知识,为环境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和有效的资源,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空气质量与健康》、《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等等.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挖掘环保知识,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生物知识,形成环保意识.譬如,教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的知识;学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时,可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教师可以恰当地渗透水资源污染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现状,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讲解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环境污染与保护内容,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以及预防手段,促使学生自觉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有效加强环境教育
知识源于生活,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融入生活实例,加强环境教育,灵活渗透环保理念,提倡绿色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小事做起,为节能减排尽绵薄之力,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比如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材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人类存在哪些影响全球的破坏活动?如水资源浪费、酸雨、土壤荒漠化、沙尘暴、汽车尾气、湖泊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工厂废气的随意排放而造成温室效应;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等.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治理?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深化巩固知识.接着,设计小活动,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请你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小习惯可能会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我为环保献一策”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样,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归纳、总结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可以破坏生态环境,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责任,自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提高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亲身体验,全面践行环境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局限,注意拓宽教学渠道,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全面践行环境教育.第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校园环境进行仔细观察,对学校受污染情况和环境绿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调查统计,并指出其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方案.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向课外,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体验中切实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组织学生开展公园、社区植树造林和水资源短缺、害虫鼠的危害、环境污染等情况实践调查活动,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以展示学习成果.第三,可以借助某些特殊日子,诸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2“世界水日”、4月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环境保护相关专题讲座,通过手抄报、演示文稿、校报、墙报、板报、网络论坛、贴吧等形式加大环境教育知识宣传度,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或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生活”的主题班会或者辩论会,组织“变废为宝”的环保创意制作比赛、“低碳生活科普知识”竞赛、“环境保护,从自我做起”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共建绿色生活环境,提倡健康有机生活.
四、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改革
摘要: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性质及要求,以行程式评估代替单一考试考核,强化过程考核为导向,根据课程内容及环节,细分教学模块,创新考核制度,建立完成的行程式的考核体系;从而促使教师优化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更改教学成果的输出方式,探索园林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模式。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行程式评估;课程改革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石河子大学园林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与景观设计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的设计思维和良好的实践能力,是教学工作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
随着园林行业的内涵拓展及课程体系的发展,《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在培养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原来的教学大纲中,考核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理论考试是主要的考核形式,课程中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过程考核体系还不够健全;同时造成学生注重期末考试,忽视平时学习过程的积累等问题均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园林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意识才是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因此以考试环节的改革来带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改革是本课题目的所在。本次课程改革以行程式评估代替单一考试考核,强化过程考核为导向,创新考核制度,增强学生自主性,从而促使教师优化课程内容,进而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为培养更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拟采用的行程式评估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模块化、细化,既能够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又可以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目的。
二行程式评估解读
行程式评估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可以进行的动态及系统性过程评估,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教室讨论活动、学生学业分析等方面展开,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能动性以及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行程式评估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路,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要求教师要从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强调学生角色的转变,强化学习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现象调查总结,自己探索问题,教师倾听、引导他们对当前问题表达看法并提出思路,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