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知识创新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知识经济下会计创新论文
一、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冲击与影响
在新经济形式的影响下,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会计管理与核算受到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传统会计理论在会计假设、会计核算体系、会计报告等内容上都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
(一)对会计对象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出现之前,传统会计模式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和利润等有形财富为对象,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固定资产才能创造财富。而在新的经济时代,会计的目标以及知识理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智力、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会计系统中所占的份额逐渐加大,并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移动设备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知识和人力资源所发挥的作用与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机器、设备所起的作用。在如今的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的对象已经更加广泛,只有改变传统会计的模式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二)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1.知识经济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会计只对与该企业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并向企业、政府及其所有者提供企业经济和经营状况的信息。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主体的界限将不再稳定明确,而是随着交易事项的经营主体的变化而变化。首先电子商务与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和兴起让网络商店、网络银行、网络交易平台等经济形式快速发展,这使得经济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其次如投资基金等一系列没有固定资产的经营形式的出现,让会计主体的界限变得很难划分,这就使得会计主体的存在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与不确定。
知识管理构建及创新论文9篇
第一篇
1、教师个人知识与个人知识管理的诠释
就教师个人知识而言,国内外学者界定不同。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认为,教师个人知识是教师通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对活动过程的认识、审查与经验反思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实践理论化”的知识。我国学者钟启泉认为,这种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实践情景的具体选择和判断的知识”。可见,教师个人知识是教师个人所独有的,在实践教学中与教师无法分离且对教学行为起影响作用的,是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学自我反思的知识系统,具有实践性、反思性和个性化。作为长期在幼儿教育一线的幼儿教师,面对变动不居的社会环境,面对日新月异的幼儿,在实践教学中他们会产生许多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知识。管理好这些丰富的蕴含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有价值、未被编码的个人知识,将会快速提升幼儿教师的个人知识力,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迅速发展。那么,什么是幼儿教师的PKM?密西根大学的PaulA.Dorsey教授是最早将PKM给以宽泛定义的人,他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这些技能是在21世纪进行知识工作所必需的。”之后也有很多学者定义个人知识管理,认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用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以提高个人竞争力。综合众多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幼儿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是幼儿教师通过有效工具建立职前课程中的教育理论、五大领域学科知识(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综合知识体系,以及职后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的实践知识和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教育策略的不断改进,进行相关知识挖掘、内化、创新的过程。其重点在于对缄默知识的管理,通过管理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共生。把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引入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帮助幼儿教师调整和完善个人知识的运行方式,逐步形成内在的自我反省机制,并将各种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做系统性的组织、整合与应用,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将会逐步改善幼儿教师各发展阶段的学习品质,提高团体学习的效力,加速专业实践理论的建构,加快自我更新的步伐。幼儿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为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幼儿教师个人知识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
近几年虽然国家对各项关于幼儿教育条例的颁布,加快了幼儿教育改革的步伐,促进了幼儿教师队伍的发展,但幼儿教师生存、发展现状仍然桎梏着幼儿教师个人知识的构建和其专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职前课程设置不合理,个体知识获取受限。从我国30所开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较早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多数高校存在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不一致,培养规格内容庞杂,不具体等问题”。有什么样的培养方案就决定着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针对《纲要》中提出的幼儿教师“对每个学科领域都要有较好的基础知识背景;对各学科领域的教学法有通透的把握,并能进行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综合教育活动”的要求,现有的职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幼儿教师实施《纲要》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任何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建立在个人已有专业知识结构之上的纵向发展过程,幼儿教师职前静态专业知识获取的局限,导致在职幼儿教师先天不足,专业发展从起点开始就倍受阻碍。
第二,基础学历偏低,个人知识管理意识淡漠。长期以来,幼儿园师幼比例普遍偏高,班额过大,使得幼儿教师被淹没在繁琐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缺乏对已有教学智慧的占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反思。教育部颁布的2012年中国教育统计数据大全中“2012年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显示,我国在幼儿园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0.11%,本专科学历的占65.02%,高中及以下阶段学历的占34.87%。这样的学历相对于其他学段的教师,显然整体偏低。学历的偏低难免造成文化素质、教育观念的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不足,对动态认知过程的理性关照与感性呈现意识的匮乏等现象。
学术论文选题的原则
一、引言
对于学术论文来说,论文题目的选定对于论文是否顺利完成来说相当关键。“题好一半文”,论题选得好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小论文,可以顺利铺展开来,写得顺利,而且还能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凌教授就谈到:现如今很多论文题目仅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得出文章是本科论文甚至硕博论文都无法处理的,学生们论文写作困难很多是源于题目选得不好,而论题选得不好,会为收集整理材料、提炼论点、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动笔写作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选题是决定论文成败的重要前提和主要环节之一,不容忽视。
二、研究方向和选题
从广义上说,科研选题是由确定研究方向,选择研究课题决定的。而往往研究方向决定研究人员在长时间内的探索方向,选择研究课题则是在探索方向上选定突破口与制高点,明确在这个方向逐步实现全面占领的具体课题任务,制定实施的计划和步骤以及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1.研究方向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去看电影,首先我们要通过报纸或网络电影APP查看最近都有哪些类型的电影,就情绪类型而言最常见的电影类型有:动作片、冒险片、喜剧片、恐怖片、幻想片、爱情片等等。论文选题方向的选择就跟我们决定要去看什么类型的电影一样,要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
2.选题原则
学术出版的特质和价值
有学者认为,学术出版是全部出版类别中以思想文化内容为主导的复杂性结构体系的高端产品,是全部出版内容中引领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核心和灵魂。学术出版是学术研究成果的基本载体或者基本的实现方式,其消费对象一般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读者。[1]同时还要指出,学术出版的概念与西方出版学意义上的专业出版并不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西方所指的专业出版包含专业财经出版、专业法律出版、专业科技出版和专业医学出版,并没有完全包含学术出版的全部内容。我们在此将学术出版纳入专业出版范畴之中,是根据中国学术出版的现实存在和学术出版的本质属性来划分的。
一、学术出版的特质和价值
1.对学术研究的爱好和坚守
学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有人类文明产生以来,学术在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进步、转型过程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正向作用。因为古今中外一批又一批学者对学术研究的爱好与坚持,人类的知识宝库得以建立,人类的学术大厦得以奠基,人类的文明体系得以成型。
2.对文化积累的钟情和追求
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是为文化的生产和进步提供基因和养分。人类文化的养成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步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而文化价值始终是学术出版高度关注并追求的目标。学术出版因为自身所承载的巨大的文化含量和文化价值而为人类所重视。
3.对学术体系的贡献与促进
科技期刊出版模式著作权机制探析
摘要:开放出版与预印本是科技期刊以改革期刊著作权运营模式为核心特征的2种新型出版模式。在界定“OA”“金色OA”“绿色OA”“完全OA”“混合OA”“回溯金色OA”等概念的基础上,厘清金色OA与绿色OA的著作权机制,认为需要关注不同版本论文的共享问题、绿色OA的著作权处置权限和CC协议的适用问题等。同时,在厘清预印本著作权机制的前提下,认为期刊可以出版预印本、可以以订阅模式出版预印本;投稿时明确告知稿件为预印本的,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所指的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
关键词:开放出版;预印本;著作权;开放获取;知识共享
开放出版与预印本是科技期刊2种引人瞩目的新型出版模式。一方面,源自“开放获取”运动的开放出版,以革新科技期刊出版的著作权机制为特征,解决了研究人员基于公共资金资助出版的科研论文因传统出版著作权运营模式而不能使公众永久免费获取的问题。另一方面,近几年涌现的预印本,直击科研论文评审周期长、评议机制不透明、获取费用高昂的痼疾,为科研论文直接发表和免费获取提供平台,被视为学术交流模式的“破坏性创新”[1],对发掘优质稿源、缩短评审周期、革新评审方式带来积极意义[2],也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7年十大科学突破”[3]。科技期刊出版领域出现的这2种新型出版模式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但也因为政策定位不清晰、政策机制不完善等原因[4],使业界有所顾虑。鉴于2种出版模式均以改革著作权运营模式为核心特征,厘清其著作权机制对理解这2种新型出版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OA期刊出版
1.1开放获取及其相关概念。根据《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开放获取”(OA)指“公众可以通过公共网络免费获取文献,并被允许阅读、下载、复制、发行、打印、搜索,对论文全文进行链接,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携带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使用文献不受经费、法律或技术的限制(接入互联网除外)。版权对作品的复制和发行并没有限制,其所发挥的唯一作用是赋予作者保护作品完整权和作品被正确引用、贡献承认的权利”[5]。开放获取与免费获取不同。免费获取是对订阅期刊中的文章,向非订阅者提供免费阅读;开放获取则是依据具体的许可协议,向公众提供文章。两者的核心区别有二:一是开放获取允许第三方在遵守许可协议的前提下重用作品,免费获取只提供免费阅读;二是开放获取没有时间限制,免费获取可以对免费访问设置时间段。开放获取分为“金色OA”和“绿色OA”。金色OA即开放出版,意味着论文的最终出版版本可以永久在线免费向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提供获取。绿色OA即开放存储,也称为自存储(self-archiving),意味着作者可以在数据库中存储论文的非最终出版版本,并向公众提供永久免费获取。金色OA通常会收取论文处理费(APC);绿色OA不需要支付论文处理费,但共享论文通常有时滞期(embargoperiod)限制。绿色OA是否设置时滞期,以及设置多长时滞期,取决于期刊政策。金色OA分为“完全OA”和“混合OA”。“完全OA”是指期刊中每一篇论文都是金色OA论文;“混合OA”是指期刊本身是订阅期刊,只是将其中一些论文制作成金色OA论文。制作方式有2种:一是在期刊决定录用论文后,由投稿人选择适用金色OA的许可协议,并支付APC;二是在论文作为订阅文章正式发表后,由投稿人联系期刊将论文回溯为金色OA论文并支付APC(图1)。回溯型金色OA论文与直接以金色OA出版的论文相比,投稿人所支付的APC计算标准不同,前者通常支付标准化的APC。对于以订阅模式出版的论文,即使不回溯为金色OA,也可依据期刊政策实现绿色OA。期刊是否支持绿色OA,以及以何种方式支持绿色OA,取决于期刊政策。
1.2开放出版的著作权机制。1.2.1金色OA的著作权机制在科技期刊的传统出版模式中,期刊往往要求作者将论文的著作权转让或排他性许可给期刊,期刊才能从事相应的出版活动。作者将论文的著作权转让或排他性许可给期刊后,期刊会主动管理论文的著作权,并在遭到侵权时主动维权。期刊同时也会制定政策允许投稿人保留一定的权利,例如保留署名权、保留非商业性使用论文的权利,以及保留在遵守期刊时滞期要求的前提下将论文手稿在个人网站、博客或机构知识库中等权利。在开放出版模式中,期刊不要求作者将论文的著作权转让或排他性许可给期刊,而是按照3个步骤来处理:1)作者保留论文的著作权,但与期刊签署出版协议,授予期刊出版发行该论文所需的权利。2)作者选择一种具体的著作权许可协议,并由该许可协议来规定论文出版后他人可以如何使用该论文。常用的许可协议是知识共享协议,即CC协议;也有出版商自行制定许可协议供作者选择,如爱思唯尔集团[6]。3)期刊以作者选择的许可协议向最终用户提供该论文的网络获取。在传统出版模式中,著作权运营是期刊的主要收益来源之一;而在金色OA模式中,由于作者保留著作权并提供开放获取,期刊便以收取APC的方式来弥补这部分的损失。当然,业界对金色OA模式下APC计算的依据与透明度仍有争议[7-9],但这是审计问题,而非著作权本身的问题。未来需要探索如何从法律层面来规制不合理的APC,并建立合理、规范的标准,既保证对出版商具有一定的激励,也不会毫无限制地提高APC,使作者、机构难以负担,从而实现出版商和作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促进金色OA的可持续发展。1.2.2绿色OA的著作权机制与金色OA不同,绿色OA针对的是以传统模式出版的论文,即订阅期刊论文。绿色OA的主要途径是将论文手稿存储在机构知识库或主题存储库中,以及将论文在作者博客等社交媒体上。与普通存储不同,绿色OA是作者在适用某一著作权许可协议的前提下进行存储与。绿色OA不需要向期刊支付APC。期刊一般通过设置时滞期,并在时滞期内禁止作者公开共享论文,来保护期刊的收益。目前,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均对其资助的科研成果有绿色OA的要求[10-12]。期刊支持绿色OA,将有利于作者遵守其工作单位或资助机构的政策要求。
1.3开放出版的著作权问题与应对。1.3.1不同版本的共享问题在写作和出版的不同阶段,论文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涉及的著作权法律关系略有不同。因此,不区分论文版本对论文进行共享会有著作权侵权风险。根据NISO(NationalInformationStandardsOrgani-zation)和ALPSP(AssociationofLearnedandProfessionalSocietyPublishers)制定的《期刊论文版本指南》,期刊论文分为“作者的原始手稿”(AOM)、“最终审定稿”(AM)和“出版版本”(VoR)[13]。AOM是作者向期刊投稿的、尚未进行同行评议的原始手稿。此时,著作权在作者手中,作者完全能够决定是否共享、如何共享。AM是经过同行评议后被修改并被期刊编辑接受发表的版本。此时,作者往往已经与期刊签署了出版协议,论文的著作权受协议的约束,因此AM是否共享、如何共享需遵守协议约定。例如,期刊有时滞期要求的,作者将AM上传至机构知识库时,需注意在时滞期内不得公开共享。“出版版本”是经过编辑、排版、应用元数据,并分配了DOI的正式出版版本。对于“出版版本”,除了出版协议的约束外,期刊还对论文排版享有版式设计权。对于出版版本,如果论文以金色OA出版,则可以根据需要共享;如果论文以订阅模式出版,则即使期刊有支持绿色OA的政策,共享该版本也必须有期刊的授权。1.3.2绿色OA著作权处置的权限问题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对其资助产出的科研成果制定了OA政策,包括绿色OA政策。在我国,2014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分别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1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15],要求得到公共资助的科研论文在发表后12个月内实现绿色OA。然而,由于绿色OA针对的是订阅期刊论文,这类论文在录用时著作权往往已经转让或排他性许可给了期刊,作者对论文著作权的再次处置将受到出版协议的约束。由于机构政策对期刊与作者签署的合同并没有强制力,在期刊不支持绿色OA的情况下,如果作者依据机构的政策对论文进行绿色OA,则作者将面临违反出版协议,有违约责任的问题;如果作者依据出版协议不对论文进行绿色OA,则作者又将面临违反机构政策或资助协议,也有违规或违约的问题。为了避免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作者向期刊投稿之前,务必了解该论文的资助机构对有何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呼吁更多的科技期刊支持绿色OA。1.3.3“CC协议”的冲突问题由于不同机构OA政策推荐使用的CC协议的类型可能不同,各个期刊的OA政策要求使用的CC协议的类型也可能不同,一篇论文因此可能会使用多个不同类型的CC协议,这就带来不同类型的CC协议相互冲突的问题。对此,建议期刊在作者选择CC协议时,提示作者核查其工作单位或资助机构是否有特定的许可协议要求,并提示作者哪些类型的CC协议相互之间不能兼容(表1)。1.3.4“CC协议”不可撤销的问题为保持著作权授权稳定,CC协议一经适用则不可撤销。如果作者因不了解CC协议的内容或对协议内容有误解,导致错误地选择适用了CC协议,或选择适用了错误的CC协议,则论文一旦以某种CC协议发表或共享,将不能再撤销协议。可见,CC协议关系到作者对其论文著作权的重大处分,期刊有必要在金色OA的出版协议或绿色OA的支持政策中,明确提示作者可选择的CC协议类型及其具体内容,并提示作者了解不同类型的CC协议对论文提供的重用权利和可能的影响。
学术期刊编辑流程
0引言
随着融媒体从一种理念到一种媒体的清晰界定以及融媒体技术的发展,融媒体已经日益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校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学术成果的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编辑流程再造问题,这也是高校学术期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流程再造与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转型
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通过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梳理、精简以实现流程化管理,流程再造以追求全局最优为目标,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的。流程再造的模式主要有迈克尔•哈默的四阶段模式、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五阶段模式、威廉姆•J•凯丁格的六阶段模式等。以上模式从不同侧面比较完善和详尽地设计和描述了流程再造的步骤,既各具优势又相互补充。流程再造的原则有迈克尔•哈默的八原则、阿什利•布拉干扎的十原则、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十五原则等。按照上述模式和原则并结合实际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如果流程再造科学合理,适用于企业,将给企业带来高回报、高收益。学术期刊要实现融媒体转型,就必须进行编辑流程再造,才能达到融媒体传播的目的。融媒体时代学术产品传播首先要解决学术论文生产的多介质化和多媒体化问题,收到的论文必须是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等多介质元素的论文。第二,责任编辑要对收到的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价值、创新价值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和传播渠道判断。第三,要构建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客户端等多渠道传播的融媒体传播平台,使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达到“一次采集,多渠道传播”的目的。第四,要解决学术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融媒体时代的受众将变为用户,学术期刊还要建立学术产品的推送模式,以短信、微信等预告学术产品的发生并号召用户及时使用并积极参与到改进该学术产品的过程中。
2高校学术期刊传统媒体编辑流程
高校学术期刊传统编辑流程是: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出版。选题策划是编辑流程的起始环节,选题策划是编辑结合期刊办刊宗旨、行业现状、读者需求等进行的一种全面系统的编辑活动。传统媒体时代,选题策划通常采用检索查新、关注科研基金项目、关注学术会议、问卷调研及专家咨询、从自然来稿中选题、从优秀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中选题、从行业单位活动中选题等方法进行信息采集,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系统分析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形成具有预见性、引导性、实用性的选题。传统媒体时代,组稿一般采取向高被引作者和知名专家约稿、联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组、联系高等院校、联系科研院所、联系重点实验室等方式。也可以采用针对热点问题利用学术会议进行组稿、针对填补学术空白的问题进行组稿,还可以结合办刊特色在期刊及网站上征稿通知,接受自然投稿的方式组稿。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审稿程序一般先由责任编辑对纸质稿件进行初审,在纸质审稿单上填写初审意见后,连同纸质原稿送交复审、终审人员审稿。采用投稿平台后,在投稿系统中审稿,实现了审稿实时化。传统媒体时代,最初,学术期刊来稿多为纸质手写稿件,原稿经编辑修改加工后,送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样稿,编辑再进行编辑加工和校对,编、校环节是分开的。采用投稿系统后,编辑在电子版稿件上直接编辑加工,边改边校,实现编校合一。编校工作主要是按照国家标准对文稿的语言文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图表、参考文献等进行修正,一般是“三校一读”后送印刷部门。出版是编辑流程的终端,只有通过出版,期刊的功能才得以实现。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程序较为繁琐,出版周期较长,只有纸质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纸质版学术期刊印数少,发行量小,影响力有限。网上检索或在线阅读虽然打破了阅读的时空局限,大大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但还存在传播途径单一、只是纸质期刊的电子版翻版、创新不足的问题。
3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编辑流程
石油科技期刊的读者群落
科技期刊的读者是期刊的客户群,也是期刊生存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时代,读者其实可以理解为期刊的“上帝”。期刊一经出现,就把读者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国内期刊关于读者的研究论文非常多,有的甚至把读者放在了办刊的中心位置。以读者为中心的办刊思路在很多期刊进行了实践,也有一些期刊编辑对此持不同态度。我们在办刊过程中,及与很多期刊编辑交流中发现,很多编辑还是从学科专业出发、从内容出发,大多并未考虑读者的感受,特别是并未深入分析哪些读者会对的论文会感兴趣,如何根据不同的受众进行论文编辑。笔者认为,读者群落直接关系到科技传播的范围和效果,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科技论文的科普化在不同场合被提及,但是效果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在读者群落上尚需要认真的思考。读者群落的分布非常重要,针对期刊的读者群落在传播方式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安排,将有助于扩大和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也有助于更大范围地科学传播,推动科技创新。
1读者群落分析
石油科技期刊是行业内期刊,长期以来着眼于国内的专业读者。随着期刊国际化和科技传播的需要,受众范围在逐渐扩大,这无论对于科技传播和科技期刊影响力还是科技成果的转化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办刊实践,笔者把《石油勘探与开发》的读者分为国内本专业专家学者、国际学术界专业读者、交叉或边缘学科读者、领导决策层读者、现场产业技术人员读者、行业基层读者、社会读者等。
1.1国内本专业专家学者
作为科技期刊,读者群主要来自于本学科范围内专家学者,他们即使读者也是作者,同时也有很多是审稿专家,往往具有多重身份。《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审稿专家就有上千个,编辑部几乎每期的电子刊或者纸质刊均发送给他们,也包括相关领域的大学教授、油田技术骨干等。这类读者是我们期刊的主要读者,他们本身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大多数时时关注本专业的研究进展,多数人对学术界的研究态势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于呈送到眼前的最新研究进展或研究成果抱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经过统计,由于过去的纸媒受到经费的限制,并非都会订阅所有的科技期刊,此外目前电子刊物的发送多数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受到通讯方式不全等原因,第一时间读到新论文的这类读者仍然只是少数。
1.2现场技术人员
石油行业专业读者里还有大量在油气田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这类读者具有扎实的石油勘探开发理论功底,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主要的工作是理论技术的应用为主,部分参与到科技研发。这类读者大多数并不写论文,但是对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意义重大。他们是把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实践的主力军,关系到科技能够实实在在转化成生产力的问题,如何吸引这部分读者是石油类科技期刊的重要工作。
提升科技期刊质量与影响力的建议
科技期刊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引领科技发展,荟萃科学发现等使命任务,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与标志。然而,近年来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引进、学科评价、绩效评定、师资考核等方面过分注重国外SCI期刊的权值,对国内期刊论文则相对弱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期刊在综合质量和影响力方面与国际同领域期刊存在一定差距。今年,因中美贸易摩擦,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对华为学者进行限制的插曲也为发展我国高水平期刊敲起了警钟。“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一指示精神是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也是对我国科技期刊的一种鞭策。提升科技期刊质量、扩大期刊论文影响力是科技期刊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响应号召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编委会设置、审稿人定向选取及其活力激发、新媒体介质使用与推广以及不拘一格录用文章等方面探讨提升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具体举措。
1设置青年编委会,发挥青年学者的创造力
期刊编辑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是把控期刊质量的关键核心环节,其对期刊的发展、学术影响力的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国内期刊倾向于遴选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与学术地位的资深专家作为编委会成员。不可否认,资深专家在研究方向把控以及论文创新评价等方面具有更为精准的判断与认知。然而,这类专家往往身兼数职,而且教学科研任务较为繁重。因此,他们在期刊运行与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另外,他们对具体的理论细节方面关注较少,而这是目前大部分期刊论文创新点的核心所在。因此,目前来看,由资深专家构成的编委会与涉及具体理论细节的投稿论文之间存在一定的断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期刊注入新的活力,可以在传统期刊编委会的基础上设置青年编委会[1-2]。一方面,国家一系列高层次人才计划也将年龄限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例如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年龄上限为40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年龄上限为38岁;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年龄上限为32岁等。这也表明国家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创造力与发展潜力的认可。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创造性强,一般在科研一线并紧跟学术前沿,科研成果产出也较为丰硕。另一方面,青年科技工作者也有较为强烈的学术服务意识。因此,设立期刊青年编委会可以充分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在传统编委会对投稿论文宏观把控的基础上对论文创新细节进行更为精准的评判,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期刊论文质量。同时,青年编委可以担任责任编委或邀请客座编委定期组织相关专题征稿,紧跟热点问题,使期刊成为相关领域的活跃地与集约地。期刊编辑部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增强青年编委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也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一定的平台。例如,可以给青年编委发放聘用证书,在期刊主页设置编委简介等栏目,为青年学者申报人才计划提供相关佐证。另外,可以定期举办编委会的学术交流,一方面使不同领域的青年学者产生思想碰撞,另一方面也能发挥资深编委对青年学者的传帮带作用。国内期刊《航空学报》《雷达学报》等已经在青年编委会设置方面率先进行了尝试。国内综合大学学报可以利用综合大学丰富的学术人才储备,积极探索与实行青年编委会制度。
2拓宽审稿人选取渠道,激发审稿人积极性
论文同行评议是论文出版发表之前的重要环节,而审稿人是论文质量的把关者。保证审稿人水平以及提升审稿人积极性也关系到最终期刊的质量以及期刊的出版周期[3-4]。目前国内期刊在审稿人选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期刊的审稿工作甚至由执行主编或者编委会成员直接承担。正如前文所述,编委会成员多为业内资深专家,其在论文分发送审层面都可能存在时间限制,更不遑去处理繁重的论文细节评阅任务。另外,有些期刊即使由编委会选取审稿人送出外审,也一般选择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由于知名专家教授事务繁忙,相关评阅往往不能按时返回,从而影响了论文的出版周期。国外一些行业顶级期刊在选取审稿人时一般是根据其在该领域的具体发文记录来确定的,并未过多注重职称、资历或者国别。事实上,一些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或者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往往是最为优质的审稿候选人。因为他们受过系统的科研学术训练、发表过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而且一直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对具体的理论细节和发展动态具有较为准确的认知。因此,期刊编委会在选取审稿人时可以将重心放在这部分人身上。对于一些综合大学学报,可以在校内通过与研究生院合作,建立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数据库,与科研学术成果管理单位合作,建立高水平学术作者数据库。将投稿论文关键词与上述作者数据库所对应的关键词进行匹配,进行精准审稿人选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质量并能加快论文出版周期。提升审稿人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国外一些权威知名期刊的审稿往往是义务的,没有任何酬劳,然而审稿人往往以能够为这些期刊审稿为荣。当然,提升期刊影响力是调动审稿人积极性的最根本措施,但是期刊也可以通过其它渠道,主动作为来提升审稿人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例如,可以通过评阅的质量和数量选拔年度期刊杰出审稿人,择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杰出审稿人与编委会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并发放奖励证书等。另外,可以在每年的年底专门致谢审稿人公告并公布年度的优秀审稿人名单,或者给相关审稿人邮寄期刊样刊。总之,就是使审稿人的幕后工作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展示。同时,国内期刊可以合作,打造类似于Publons的能够提供权威的审稿人成果认证的同行评议记录平台,审稿人可在平台中记录、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同行评议,并获得官方的权威认证。
3利用新兴媒介,助推期刊推广普及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微信、QQ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介质为学术期刊的推广提供了新途径[5-6]。一向以严谨、规范为著称的学术期刊似乎与微信、QQ等娱乐快消品有些格格不入,这也是国内诸多刊物未开展相关渠道推广的一个原因。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新兴媒体介质在人们(包括科研人员)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大量时间。同时,学术期刊作为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直接承载者,也可以通过此类新兴媒介担当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相关期刊应当打破传统思维,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新兴媒介,用好期刊推广的新兴阵地。具体而言,期刊可以设立相应的公众号,定期推出网刊目录以及每篇文章的摘要,图1为《自动化学报》在其公众号上推出的最新期刊目录与文章摘要。另外,对于一些国际、国内热点或者突发问题,期刊可以摘取期刊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在其公众号上进行推广,并邀请领域专家进行点评,或者直接邀请专家对相关问题从学术角度进行评述,从而使得期刊成为相关学术问题讨论的主阵地,进而扩大期刊的收稿数量。同时,在一些严谨、专业的学术论文推广之外,期刊也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论文作者资源,面向普通大众开展专业问题的科普工作,提升我国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从而发挥期刊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