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支教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支农支教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支农支教论文

民族文化传承下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摘要:高职生注重职业技能培养,教学具有重实际、重实用的特性,这一特性也使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不够重视,出现了民族文化中断、文化自觉性低、理想目标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等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实施途径,以形成基于民族文化传承视野理想信念教育设计理论与方法,优化职业教育结构。

关键词:高职生;民族文化;理想信念

一、研究背景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教化作用。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探究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个人职业理想目标,促进其全面发展。近年来,诸多学者把目光聚焦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从不同研究领域、视角及研究方法回顾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面临的困境与选择及实施途径,但对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首先,对高职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关注不足,通过整理1994年至2017年CNKI的资料发现,建国以来,对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而对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较少。其次,对民族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的研究较少,篇名为“民族文化传承下理想信念教育”的期刊论文屈指可数。可见,目前较少学者将民族文化与职业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进行研究,高职生民族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性研究仍具有较大发掘空间。

二、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加强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生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理想呈现出矛盾性和多变性等特点,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对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博爱精神、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有助于提高当代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教育案例。高职生通过深入学习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既能受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又能构建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利用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对高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其政治素养,健全人格素养,完善文化素养。通过汲取民族文化成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方向选择和价值取向奠定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最终转变为行为自觉与价值追求,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因此,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加强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尤为必要。

三、高职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阅读全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思考(4篇)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改革思考

1概述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从2004年办学至今,利用寒暑假及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但因活动繁多,个别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走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笔者通过教授《管理学》课程的一些思考,结合近几年亲自带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感受,一直努力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管理学》课程相互结合的有效方法。力求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个有效的载体,让学生感知管理学理论知识的魅力所在,并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热情,激活他们勤于观察思考的内在潜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最终将《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于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培养,助推学院的转型发展。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是巩义籍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博士为造福桑梓、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于2004年捐资创办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以经济、管理、财会专业为主,兼顾文理工科各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目前各个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型有社会认知型实践、专业认知型实践和专业研究型实践三种。在暑假社会实践座谈会上的反馈、辅导员交流座谈会、对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得知:我院大部分学生参加过社会认知型实践,少部分学生参加过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三本院校的学生很少参加专业研究性实践。社会实践工作大多也是院团委老师进行安排部署,专业课教师几乎很少参加。学生实践的内容大多是从团学工作的角度出发进行部署,几乎没有和学生在校所学课程进行结合。而《管理学》课程在我院管理学系、会计系、商学系均有开设,对于经管类高校来讲涉及面极广。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多教师在课程上进行“一言堂”、“满堂灌”、“从理论到理论”,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师并没有教会学生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去,用管理学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我院掀起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热潮,课程教学改革也在助推转型发展。笔者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有效载体,击开《管理学》课改新思路。

3将两者有效结合,提出课改新思路

通过近期担任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后,深刻体会到学生仅通过课堂教学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需要知识进行外延。结合以往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将社会实践和《管理学》教学工作两者很好地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带着问题深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具体思路如下:

阅读全文

新乡村高等教育发展途径探析

本文作者:杨菲 胡增文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高度重视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在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早已被大家所熟识,可是,在经济发展热潮中,政府更倾向于将财政投入到可见的经济项目中,真正投入到教育领域的经费比例非常小,这也是我国在财政支出方面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在有限的教育经费分摊上,又存在着向城镇地区的倾斜,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经费问题十分紧张,导致农村教育落后,致使生活贫困的农民子女纷纷辍学。[3]95在农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仍有广阔的市场,农民子女都渴望能步入学校接受教育,因为对他们来说,要想成为“山窝里的金凤凰”,就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这一途径予以实现,有机会接受教育就意味着有希望踏出农村,走向城市,摆脱贫穷。近年来,农民工犯罪率居高不下与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有着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犯罪率是成反比的,教育程度的提高能降低犯罪率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可见教育对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扩大农村人口接受教育广度,便可以减少农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从而维护农村稳定,有利于整顿乡风,促进农村文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以教育为基础,通过发展教育来引导农民提高素质,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新型农民,另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作为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种专业性教育,高等农业教育既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其他教育类型无法比拟的比较优势。正因如此,高等农业教育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切身实际地为农民着想,要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子女求学的愿望,探索针对农民子女的特殊招生规章制度,真真切切地使教育在农村广泛普及,面向农村大力拓展,努力扩大农民的受教育面,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为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4]57

从高等农业教育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

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这就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普及应用,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难以在农村中进行广泛推广。另外,在从事农业研究工作方面,从事农林的技术人员在全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极其低下。在国家“211工程大学”中,农业大学也仅占4%,并且在这些院校中,“非农”专业学生比例过高,真正农学专业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的关注点也不在农业本身。同时,知识化还体现在农业生产科技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实现科技进步,才是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可以看出,我国要致力于调整以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必须借助高等农业教育在人才和技术方面予以支持,真正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并将农业先进技术广泛普及到农业生产中,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新农村建设也将在对于上述不足进行不断地调整过程中取得实质性发展与进步。根据我国地形地貌的不同特征,以及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农业生产应该遵循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的生产方案,鼓励多元化,比如在丘陵众多地带,机械化经营不太现实,就可以发展小规模精品农业,在水源丰富地区,可以优先考虑发展水产养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一条最佳的农业发展之路。

多元化的支农体系,主要体现在政策、税收、投资、教育、农业保险等方面。在农业投资方面,又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常见的有国家和政府投资、集体投资以及私人投资,近年来,外商投资农业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农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人才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农业支教多元化是提升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国家应在各方面加大力度,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农业支教活动:一方面,国家要监督地方政府具体落实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开办由政府财政和农民出资相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及农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产量,增加收入。农业组织即是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农民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自愿结合在一起,并且有着自愿达成的统一的组织规制的单位。农业组织多元化,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农民日常政治生活中的利益表达功能,有助于提供政府和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有助于推进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村正常秩序。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益主体间的矛盾,有发展就会有问题出现,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解决好问题,不能使问题堆积,以免给以后的稳定带来隐患。农业组织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由于相同的利益诉求聚集在一起,其在解决利益冲突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它可以使农民有效表达其正当利益诉求,避免采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还有助于组织成员间传播和推广最新农业信息,有助于推进农业生产力。当然,农业组织必须在法律规定的可行范围内活动。

新农村之“新”还体现在农村管理的民主化、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通畅等方面,具体包括管理民主、决策民主,农民有权参与农村重大政策的制定等几个方面。要实现基层农村中的民主,至少应有两个前提:第一,要确保党的领导,坚持党组织在农村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二是农民要具备一定的参与民主决策的素养和文化修养,[5]11鉴于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的实际,因此,推进民主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民主化有利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发挥群众监督功能,防范农村行政腐败,有利于促进基层农村政治建设。农业信息化,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一方面,以信息科技为基础,以航天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为支撑,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信息采集与预报、数据综合处理、应急预案咨询等技术服务。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灾害突发性特点,应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可以最大程度防范灾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助于农业增产增收,信息分析和预测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实时农业信息,有利于农民做出正确的农业生产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力争使每个农民都能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快速便捷服务,国家应努力给予相关政策及税收补贴支持,使农业信息化普遍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可以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信息网络能够提供更多低成本、多样化、广覆盖的信息传播、知识扩散机遇,向广大农民传授各种先进适用的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咨询服务,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论乡村振兴下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问题

摘 要: 乡村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建立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导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措施。本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进行了探讨,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大学生; 农村基层; 就业

自高校扩大招生以来,高等教育开始逐渐普及,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些大学生毕业时找不到工作,有些在短期内频繁更换工作。为了促进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党的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需要人才,为解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困境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进农村,到基层就业,用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为乡村发展作出贡献。但是,农村基层就业对大学生吸引力不足,有些大学生虽然选择在农村基层就业,可是工作时间短,辞职率高。如何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稳定地开展工作,为减少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的专长是当下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面临的问题

当前,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农村地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成为很好的促进农村地区高速发展的方式。但是通过调研近年来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数据统计、信息汇总,参阅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相关新闻报道、研究报告和论文等,可以发现,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实施的实际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率不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1 各级管理部门相关配套政策需健全

现阶段,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需要政府各部门积极鼓励和扶持。管理部门制定多项政策,规划多个相关项目吸引大学生毕业时选择农村基层就业。各个农村地区也开展了符合当地发展的乡村就业创业活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和当地农村发展需求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来当地基层就业。但是,有吸引力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项目有待进一步增加,待遇落实有待进一步到位。相关管理部门要出台政策条例保障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权益,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促进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积极性。有关部门构建完善的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中的利益。政府部门要积极推进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政策长期稳定执行,确保农村基层就业政策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