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策划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能策划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能策划论文

军队医学期刊策划军事医学专题实践

[摘要]期刊出版力也是战斗力。军队医学期刊是军队卫勤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刊人员岗位重要、使命光荣、在强军兴军中担任重要职责任务。随着军队期刊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地”,其职能定位和任务性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向部队、服务战备,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医药卫生学术资源,已经成为军队医学期刊的核心目标。把握时代脉搏,坚持改革创新,使军队医学期刊的战斗属性更加明显、战场味道更加浓烈、职能定位更加准确,将是办刊人员不忘职责使命、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而紧扣办刊宗旨和部队实际,适时策划军事医学专题专栏,为基层搭建新型的学术交流平台,恰恰是一个有力的切入点。近年来,不少军队医学期刊利用自身优势和职能定位,采取多种方式策划军事医学专题专栏,积极助力部队卫生学术建设。《人民军医》杂志作为直接面向基层的医学期刊,也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谋划新办法,针对基层部队系统了解、掌握和运用军事医学研究成果的现实需求,先后策划了“地雷伤救治研究”“官兵高原病防治研究”等80个专题专栏,为部队学术建设注入了新动能、激发了新活力。该文以《人民军医》杂志为例,简要介绍军队医学期刊积极策划军事医学专题专栏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军队医学期刊;《人民军医》杂志;军事医学;专题专栏

彰显期刊特色的途径之一就是栏目策划[1-2],一本好的期刊必须有特色栏目来支撑,特色栏目构成了期刊品牌的骨架,展示着期刊的核心指向与价值追求,是期刊用以吸引读者、扩大影响的磁石[3-4]。专题专栏策划是栏目策划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期刊的质量和品牌建设[5-6]。专题专栏是根据期刊办刊宗旨,按照文章内容、类型或体裁形式所开辟的专门登载某类稿件的篇幅版面,是期刊的基本单位,可以反映期刊的主要思想。对于军队医学期刊来讲,军事医学专题专栏是根据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为军队卫生技术人员和卫勤领导开设的栏目,是办刊特色的外在表现[7-9],是军事医学某一重点领域、某一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策划军事医学专题专栏,既是军队医学期刊的优势特色,也是《人民军医》杂志本质特征的体现。

1基本情况

随着军事政策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特别是军队期刊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地”,军队医学期刊的职能定位和任务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军队医学期刊的战斗属性必须更加明显,职能定位必须更加准确,战场味道必须更加浓烈,出版力就是战斗力的思想必须更加鲜明。我们体会,面向部队、服务战备,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医药卫生学术资源,已经成为军队医学期刊的核心目标;而紧扣杂志办刊宗旨、任务性质和地位作用,适时策划军事医学专题专栏,集中研讨交流部队卫勤保障热点难点问题,恰恰是一个有力的切入点。多年以来,不少军队医学期刊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方式策划军事医学专题专栏,积极助力部队卫生学术建设。《人民军医》杂志是我军创刊最早、总司令题写刊名的医学期刊,其前身是1933年军委总卫生部在瑞金创办的《红色卫生》。创刊以来,《人民军医》杂志始终按照“面向部队,服务基层,突出实用”的办刊宗旨,?力奋斗,扎实工作。特别是2006年以来,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谋划新办法,针对基层部队系统了解、掌握和运用军事医学研究成果的现实需求,先后策划了“地雷伤救治研究”“官兵高原病防治研究”等80个专题专栏(见表1),推出了一系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内涵的精品力作。从表1可见,专题专栏覆盖面广,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多维,学术层次高低适当,研究程度深浅适中。比如,从研究方向看,涵盖了军队卫生方针政策、基层卫生能力建设、战伤救治、医疗后送、药材装备、军人医疗保健和心理卫生服务等各个方面。这些专题专栏,对于助力我军军事演习、野外驻训、反恐维稳、国际维和、人道主义医学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特别是对于助推健康维护、疾病防治、应急处置、远程医学、心理服务、伴随保障等部队卫生能力生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0-15]。

2主要做法

2.1确定方向和内容。选题策划是期刊出版的首要环节和先决条件,也是彰显杂志质量品牌的重要前提[16-17]。《人民军医》杂志办刊宗旨和职能定位,指明了杂志的根基在基层、精髓在基层、发展前途在基层,聚焦备战打仗和服务部队是其根本任务。基于这一考量,我们在前期策划时,努力把专题专栏的设计与推进部队学术建设、解决部队平战时卫勤保障难点热点问题、提升基层卫生干部队伍素质和助推部队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水平结合起来,旨在为基层部队卫生平台的搭建提供强有力的栏目支撑[18-19]。比如,在战时卫勤领域,策划了“燃烧武器与成批烧伤救治研究专题”“坑道卫生防护研究专题”;在平时卫勤领域,策划了“野战方舱医院抗震救灾研究专题”“国际维和卫勤保障研究专题”;在外军卫勤领域,策划了“外军卫勤保障研究专题”“外军核化生武器防护研究专题”。每个专题专栏一般由4~7篇文章构成,既有研究背景综述,又有实践经验报道,还有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这些专题专栏,不但展示时代特征要求,彰显备战打仗、服务部队的主题主线,而且对于提升基层部队卫生人员的学术素养也很有帮助,他们普遍感到很“解渴”、很有针对性。不少读者表示,与传统单篇文章零散发表模式相比,专题专栏文章的指导性、参考性更强,授业和解惑作用更加明显。

阅读全文

IT项目管理课程过程性考核设计

摘要:高职教育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强调专业导向的发展性学习。高职课程考核也应围绕这一理念检验学生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应对社会及职场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中还普遍存在着考核目的模糊、考试形式单一和脱离教学理念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IT项目管理课程为例,提出了过程性考核设计。

关键词:高职;IT项目管理;过程性考核设计

一、概述

高职教育是为适应社会需要,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特征构建教学体系和设计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的学生[1]。这就说明高职教育在本质上是专业导向的发展性学习,它的教育形式强调由高考前的“学好”向高考后进入大学后的“做好”过渡。因此,高职考试不再是为了实现高分数、实现升学这一目的,而是为了检验学生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应对社会及职场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如今,在高职院校课程中还普遍存在着考试目的模糊、考试形式单一和脱离教学理念等问题。基于高职教育以“应用”为目的的核心理念,本文以高职院校中IT项目管理课程为例,提出过程性考核设计,即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强调过程考核为主旨,把考核蕴含于各类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促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刻重视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问题分析

在高职课程考核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学的考试习惯和思维难以转变。目前,中学的考核主要在考知识和练技能,讲求内容的客观性、答案的唯一性和结果的可量化性。老师和学生为了达到这类考试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则更加强调以共性与继承为基础的记忆、技巧、速度、重复[2]。在这种长期的学习方式熏陶下容易形成固化的学习理念,导致在大学继续全部延用或大部分延用中学考核模式。而高职考试不再是为了实现升学这个唯一目的而展开的反复模拟或重复训练,而是为了通过考核检查并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若继续延用中学考核模式,考核效果必定大打折扣,难以从高考前的“学好”学习模式过渡到进入高职后的“做好”学习模式[3]。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高职课程考核的设计方式单一死板、设计目的不明确。考核往往仅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培养方案或者教材所载内容来设计,将大比重分数放到期末,多以开闭卷、笔试这类常用的考试形式,使考核倾向于“一锤子买卖”[4]。学生在这样的考核设计下,就容易怠慢学习过程的参与,养成平时不积极、考前抱佛脚的错误习惯,甚至诱发考试不诚实的错误做法。而且这一类考核设计还是偏重于考试结果,主要练就了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得到的是知识的暂时性记忆,对于知识积累应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

三、考核设计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转变

编辑活动和出版活动历来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出版活动的发展和出版物的演变,编辑工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王波指出,网络出版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出版行业的技术改善和管理加强,但是对编辑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①。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幅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在此背景下,编辑职能形成了开放性、交互性、同步性、即时性以及互动性的新特性。王兆国从实际工作出发,总结提出网络出版时代编辑亟需强化版权意识、内容把关意识、全程策划意识以及交互意识,并指出了加强这些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②。廖坤、崔玉洁基于网络时代出版模式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探讨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③;李荷君则分析了网络出版的营销模式④。可见,在网络出版形势下,编辑职能产生了新的特点,学术期刊出现了新的出版模式和营销模式,给编辑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就很有必要厘清网络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究竟发生了哪些转变,并找出提升编辑能力的途径,以完成新时期编辑角色的新定位,促进学术期刊的快速发展。

编辑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职业;编辑的工作,需要满足人们的阅读、视听等精神需求而出现的专事文化选择的社会角色。随着网络出版的兴起,原有的选题策划、审稿、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传统工序简化为网上信息的传递与,也改变了原有的编辑过程,对编辑的工作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随着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应用,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多环节的工作逐渐向系统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⑤。这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编辑技能,还要具备熟悉和应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更加有效的编辑工作。网络出版给学术期刊出版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使得原创作品、编辑加工以及印刷发行都通过网络完成。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认同与转变,也极大地转变了编辑的职责和理念,进而改变了现有编辑的角色定位。

一、编辑专业技能和职责理念的转变

王树槐指出,期刊编辑是期刊社的核心人才,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期刊。当下网络出版潮流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要应势而变,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识别文章的学术价值,以适应纷繁庞杂的信息来源和转瞬即变的信息更新速度。尽管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形式能否完全取代传统纸媒出版形式尚需时间来检测,但传统出版方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网络出版对学术期刊的选题、审稿、排版、校对等流程化技能的要求。作为多元出版方式的有益补充,网络出版面向的受众更加广泛,传播更加迅速,由此要求编辑人员的能力素养要符合网络出版的新特点。结合国家颁布出台的《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总结网络出版工作实践经验可以看出,网络出版至少在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发生了明显转变①。首先,网络出版搭建起学术期刊与作者、读者之间更加生动和深入的沟通互动平台,意味着学术期刊编辑从后台走向前台,实现了与作者、读者的零距离互动交流。这就对编辑人员的沟通耐心、反馈速度、应变能力等服务型职业素养以及编辑本人的学术素养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比如,超星的“域出版”就允许读者对学术期刊评论,实现与编辑的即时沟通。编辑则需要对读者提出的与论文相关的问题及时做出专业的回复和解释。其次,相较于传统出版模式,网络出版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要求学术期刊编辑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基本的网页实现能力,如素材整合、内容加工、网页制作、受众调查、论坛管理等能力,以保障网络出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传统文字编辑人向出版策划人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中,编辑的主要角色作用是进行文字的加工和把关审查,不断利用编辑工作扩大信息的交流和积累,来提升自身的文字编辑能力。相对而言,传统纸媒出版模式较为固定和僵化,在长期制式的出版活动中,各种期刊均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形象特征。对此,应当辩证地予以看待:这虽然能够笼络一批本专业领域内的稳定受众,在圈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但也在无形中为自身设定了准入壁垒,限制了圈外受众的流动进入。编辑在传统出版模式下,业务角色相对简单,只需要做好文字处理工作,做到对单位负责、对期刊负责、对少量专业群体负责即算是达到了合格。然而在网络出版愈显生机的情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内容的筛选、整理和加工已然成为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其背后深刻地体现出网络出版编辑从文字处理向文本策划转变的趋势。整体性出版策划对编辑人员而言,不仅仅意味着文字的编排和校对,更意味着对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通盘把控,统筹考量各类资源的搭配比例和结构布局②。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而言,完整地呈现单篇论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如果适当运用图像(如重要作者的头像)、音频(如编辑录制的编者按),或者专家学者为推介作品而录制的视频等资源,甚至以专题的形式推出一组文章,则既保留了学术论文的严肃性,又能体现编辑和期刊对文章的重视,也能让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论文的学术背景和相关信息,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期刊与读者和作者沟通的交互性、共鸣性和可视性,也进一步增强网络媒介传播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年来一直坚持以专题的形式组稿约稿,并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和学报网站,以及通过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域出版”、国家社科期刊库、中邮阅读网等网络出版平台,加大与作者、读者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外学术推荐,积极扩大期刊影响力。因而,对于一名优秀的网络出版编辑人员而言,对出版内容的定位策划、对信息资源的采写加工、对传播内容的监督把关和对传播途径的设计反馈等四个方面的知识是相依相成的,缺一不可。而在网络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更应注重全方位能力的整体性再塑造,从而转变成为能够独立担当的网络出版策划者。

三、专业工作者向市场营销者的角色转变

阅读全文

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

党的报告为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并提出了在新时展的新要求[1]。2019年7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了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19年9月,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可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期刊强国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从中央到期刊行业的共识。实现我国期刊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内容建设,多出精品论著。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作为学术成果发表和交流的平台,学术期刊承担着匡正学风、繁荣学术、培养新人、引导创新、传承文明的重要功能。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与学术期刊的功能发挥存在正相关性。编辑含量凸显学术期刊编辑水平的高低[2],编辑含量大,学术期刊的质量就高,期刊的学术功能发挥也越好,也越能体现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一、编辑含量的内涵与意义

(一)编辑含量的内涵

出版物的编辑含量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引起学界和编辑界关注。总体而言,对编辑含量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编辑含量体现为编辑依据编辑规范和学术规范对学术文章进行加工,使文章符合出版规范,并提升作品学术水准[3];广义的编辑含量则是指出版物在生产过程中,编辑劳动量之多少及其对出版物质量、价值之影响,体现于文章的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编辑加工等各个环节之中[4-5]。从研究对象看,大多数研究者对“编辑含量”的指向对象是图书,而对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研究不多。这可能是基于图书的编辑含量相对更加直观更加显性,比如除了编辑规范和编辑思想等,它还体现在版式处理、装帧设计、封面设计、插图处理、栏目编排甚至纸张印刷、营销策略等多个方面。相对而言,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更多地体现在刊物内容上,因为其他的诸如版式、封面、设计等诸多要素是相对固定的,几乎没有编辑发挥的余地。可能正因此,已有的研究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论述很少,即使有所涉及,大多也是从编辑素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编辑素质的提升固然可以使学术编辑在工作中增加编辑含量,但两者毕竟不是同一概念,编辑含量有其自身独特的内涵。所谓“编辑含量”,是一种融入在编辑过程各个环节之中的内化劳动,它具有系统性、内嵌性、动态性、规范性[6],贯穿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传播转化等整个出版环节。具体而言,编辑含量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依据编辑规范和学术规范对文稿进行加工的技术性含量,它要求编辑应当掌握基本的编辑规范和编辑知识;二是编辑在出版物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学术性含量,也就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投入量,这是编辑主体素质的直接体现,既包括编辑思想和编辑理念,也包括编辑的学术判断力和学术道德。本研究所称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含量,主要是侧重于学术性编辑含量的角度而言。

(二)综合性学术期刊提升编辑含量的意义

近年来,综合性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社科学报)面临办刊思路陈旧、栏目设置雷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问题意识、交流功能弱化等诸多困境,严重制约其生存和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固然需要依靠学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刊物自身的“内功”[7],也就是编辑含量的增加。许多学术期刊之所以大量刊发平庸的、缺乏学术创新价值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术编辑自身的学术水平低下[2]。可以说,提升编辑含量,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办出精品的切入点。综合性学术期刊提升编辑含量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拓展发展空间。如前所述,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同质化严重制约了其生存发展。要在数以千计的刊物中争得一席之地,期刊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在选题策划、栏目设计、编辑加工等各个环节注入编辑含量,以提升期刊整体质量。二是适应学科发展趋势。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要求综合性学术期刊必须站在社会科学发展综合化前沿趋势的高度,发挥综合性优势,把自身打造成对重大问题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公共学术平台。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一个基本前提是下功夫提高编辑含量。三是迎接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时代,传统的编辑素养已不足以应对数字化发展的需要。编辑迫切需要增强整合不同媒介资源的能力、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数据挖掘与处理的能力等。数字化时代的编辑含量不仅包括传统规范的含量,还包括编辑对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水平[8]。

二、综合性学术期刊提升编辑含量的关键环节

阅读全文

期刊学术质量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

科技期刊是展示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思想最重要的载体[1]。据报道,世界上70%的最新科研成果首先是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科研人员的成果一旦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包括首发权在内的成果权属就得到了同行乃至公众的认可。因此,科技期刊,尤其是高质量的科技期刊深受科研人员的欢迎和重视。就国家层面而言,科技期刊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已达5052种。尤其是近10年来,涌现了一批高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形成了一定的示范带动效应。但是,与美国等西方期刊强国相比,我国科技期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界的永恒追求。《中国舰船研究》是由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该刊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核心期刊、CSCD来源期刊以及DOAJ收录期刊,是舰船行业唯一的省级“十大名刊”。近年来,该刊在提升学术质量,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将结合《中国舰船研究》的办刊经验,就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供期刊界同仁交流。

1坚持走特色化办刊之路

特色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邹韬奋先生曾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那么,期刊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呢?第一,特色取决于期刊定位。期刊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目标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办刊方向。作为办刊人,要始终坚持办刊宗旨、找准期刊定位、坚持为读者提供特色化的内容服务,努力形成办刊特色。第二,特色来源于主办单位。对于专业性期刊,刊物选题应聚焦主办单位的主业;对于综合性期刊(如大学学报),也应聚焦于主办单位的优势和重点学科,通过挖掘主办单位的优质稿源来形成特色。第三,特色依赖于编辑创造。品牌策划、栏目策划、专题策划是编辑创造的重要内容。要通过编辑创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切忌“尾巴主义”,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中国舰船研究》自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体现“三个特色”,即军工背景、总体集成、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特色,强调突出“三个研究”类别,即前瞻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国家舰船装备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需求进行选题,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的实质性转化、提升军工核心能力和促进舰船设计跨越式发展。

2多措并举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助力舰船行业创新

2.1积极跟踪和报道科研前沿和热点

为了落实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的办刊宗旨,《中国舰船研究》高度关注舰船领域的重要技术方向,尤其是可能孕育颠覆性技术的重要方向。舰船装备研制能力是一个国家装备制造能力的集中反映。世界上主要的海军强国,非常重视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从过去几十年来看,导弹舰艇是对鱼雷、火炮舰艇的颠覆,垂直发射装置是对倾斜发射装置的颠覆,相控阵雷达是对传统雷达的颠覆。这些颠覆性技术无一例外地促进了舰船技术的升级换代,实现了舰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高度重视对舰船领域重要技术方向的跟踪研究,通过专家问卷、会议研讨等方式研判技术发展动向,及时调整期刊报道重点。目前,舰船行业呈现出以下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

1)数字化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的倒逼转向与自我救赎

学术期刊是科研成果集中记录和交流传播的基本载体,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中国学术期刊运营市场化、学术商品化、评价功利化、监管虚空化等倾向,中国学术期刊出现倒逼转向和自我救赎。

1学术期刊的倒逼转向

1.1制度逼迫

2015年8月18日,主持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学术期刊是“双一流”建设的孵化器。2015年11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5部委联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学术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号),健全激励创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简称“两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通知(中办发〔2018〕6号),探索建立基于道德操守和诚信情况的评价退出机制。2018年7月3日,“两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加强事前事后监督评估。在学术期刊管理归属上,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归中央宣传部。

1.2竞争逼迫

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和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SCI)等国外索引数据库建立的初衷是对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影响因子校对学术期刊的排名,以此进行绩效评价,从而评判学术水平,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甚至拥有权威地位。中国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SCI/SSCI等期刊在项目申报、项目验收、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荣誉评选等政策中出现了过渡神化,越来越成为中国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衡量其基础研究实力的评价标准,甚至出现“唯SCI/SSCI论”的现象,使得其对优质稿源的竞争成为我国学术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同时,国内部分科研工作者为了彰显自身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刻意并片面追求自身及其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大量高质量的原创成果和优秀成果纷纷转化为英文论文涌入SCI/SSCI期刊,其中大量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影响范围有限。LetPub《2017年中国高校发表SCI论文综合排名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已达33万余篇,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国外SCI/SSCI期刊对国内科研工作者优秀成果“袭夺”直接推动了针对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吸血期刊”和“掠夺者杂志”,致使论文造假灰色产业链呈现“职业化”,撑起了中国论文大国的虚假繁荣。同时,也造成了国家巨额科研经费的外流。而中文期刊论文服务国家实践发展需求的学术价值和认可度被严重低估,严重冲击了中文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应尽快改变现行的唯SCI/SSCI衡量科研能力的扭曲现实,改革学术成果认定和“学术帽子”评选,从重视期刊级别与影响因子转向重视基础科学论文的原创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科学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等应用评价[2]。

1.3自我逼迫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选题策划中的信息捕捉

在期刊同质化弊病突出的当下,如何通过提高质量在同类期刊中脱颖而出,是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就编辑出版环节而言,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关键是做好选题策划,而做好选题策划的关键在于准确、高效地捕捉选题策划信息。已有研究对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意义和方法阐述较多,较少关注选题策划的首要环节——选题的信息捕捉,且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媒介、人类阅读途径等发生重大变化,选题策划的信息捕捉途径也随之改变。

一、选题策划信息捕捉的意义

选题策划是期刊编辑出版的首要环节,是期刊编辑部各项工作的纲领,一般包括信息捕捉、整理和加工等环节。其中,信息捕捉作为选题策划的首要环节,起着基础性作用。它不仅影响选题策划的方向,还关系着整个期刊工作的开展,对学术期刊有着重要意义。

1.掌握期刊发展的主动权

受办刊传统的影响,我国学术期刊在组稿上大部分采用的是“等米下锅”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末,学术期刊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扩容,期刊数量增多,自然来稿弊病凸显。学术期刊的同质化受到期刊界乃至学术界的诟病。选题策划能为学术期刊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目标,而目标的确立关键在于选题策划的信息捕捉。融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它作为一种共享型的无限的资源,关键在于有效的获取和利用。选题策划的信息捕捉环节就是信息的甄别获取环节。编辑通过在海量的信息资源捕捉到有效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选题,从而明确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较之被动地接受来稿,积极主动地捕捉信息、策划选题,能够促进学术期刊的内生发展,确保期刊的主体角色和主动地位。首先,只有捕获了有用的选题信息,期刊才有选择的权力,才能在这些信息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的信息加以利用。其次,信息的成功捕捉能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使得期刊的整体规划成为可能。期刊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进行整体编排,进行特色化谋划。最后,好的选题信息能够激发编辑主动创作的意识,激发其在组稿、约稿方面的主动性,把握期刊发展的主动权。相反,如果不能有效捕捉有用的信息,选题策划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谋划,只能被动式地等待来稿,导致期刊发展的主动权丧失。

2.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彰显期刊特色

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学术期刊发文的质量,而期刊发文质量的提高不能坐等来稿质量的提高,更为关键的在于编辑主动策划和约稿技能的提升。然而,选题策划和约稿组稿的开展首先要有一个方向,即获取和甄别选题策划信息。通过信息的成功捕捉,期刊便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样期刊质量的提升才成为可能。编辑通过筛选有效信息策划选题,并通过公告给作者,一方面可以引导作者的研究深入贴近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可以启发其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关键,尽快有的放矢地展开写作,从而保障学术论文高质高效完成,为期刊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掌握有效的选题策划信息,可以提高编辑审稿、约稿时对论文质量的把握能力,保障发文质量。此外,编辑捕捉到了有用的信息,便会精心策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甄别、筛选、整理、加工,使各类信息融合贯通,打破无序、无计划的分散状态,从而保障期刊的整体感和连贯性,彰显出期刊的特色。

阅读全文

融媒体下科技期刊编辑转型路径探索

摘要:伴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新闻出版行业在资金扶持、政策导向等推动下,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同时,国内也进行了许多关于融媒体时代下期刊发展的研究,但通过关键词检索能够发现,当前更多研究目光放在了记者群体的转变路径方面,关于编辑群体的转型研究较为缺乏,特别是科技期刊编辑。鉴于此,文章以融媒体时代为视角,重点探索了科技期刊编辑的转型路径,旨在丰富该领域研究。

关键词: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契机;转型路径;融媒体;角色定位

导语

科技期刊是在校师生、科技工作者及科研人员获取专业信息的重要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着支撑服务,其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及科技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了许多新兴的数字化媒体形式,比如移动端媒体、数字报章杂志等。在当前,立足网络的多媒体融合已成为一种实现科技期刊创新的重要路径。科技期刊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应尝试由传统出版转为数字出版,逐步过渡到媒体融合。而为了使此过程更为顺遂,就离不开高素质编辑人员的支持,因此,进一步探索融媒体下科技期刊编辑的转型之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融媒体视域下科技期刊的发展契机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面临新的发展契机。第一,个性化定制与海量化保存。以往纸媒在传播信息资源时,主要依托纸质的形式,这一定程度限制了信息内容的丰富性。而在融媒体背景下,纸媒传播空间的限制被打破,信息保存不再受到限制,能够实现生活、科技等诸多信息的良好结合。同时,融媒体背景下进一步拓宽了信息广度,受众能够结合自身兴趣及喜好,选择更体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以使自身的发展、生活及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在上述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拥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可使服务更个性化,提高了科技期刊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为受众节约了时间。[2]第二,时效性增强、受众面扩宽。在当前智能移动设备十分普及,人们开始习惯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工具来获取或是信息,这使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广大受众既是信息传播的客体又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在此情况下,科技期刊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方式改变,依托融媒体理念,科技期刊的内容能够实现实时传递给受众,使信息更具时效性,更多体现出期刊具有的价值。第三,增多了表现形式。在融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内容不再局限于图片和文字,其能够综合使用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使受众的感官体验得以很大程度提升。科技期刊有着较强的专业性,纸媒传播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而在融媒体理念下,科技期刊提供给受众的信息资源能够实现立体化、多元化,有助于受众的接受与理解。

2.融媒体视域下科技期刊编辑的转型路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