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质量监督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质量监督部门食品安全论文
一、深究食品安全乱象之成因
(一)外在环境的催生作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内在引诱性
《食品安全法》中与追究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包括质量监管部门)失职有关的条款只有三条(第九十三条、第九十四条和第九十五条),并且责任仅限于行政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等行政处分。因此,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本身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催生了质量监督部门食品监管的失职。虽然现行立法已经提出了食品安全监管综合性行政执法体制的原则与框架,但这种综合性行政执法体制还存在诸多弊病,需要通过行政权力平衡理论的有效践行予以解决。作为一个高层次的议事机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现了建立统一监管机构的趋势,但它是多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利益博弈的结果,本质是再次确认了“分头管理”体制的继续施行。
(二)内在环境的哺育作用———质量监督部门能力的有限性与利益的自利性
1.质量监督部门能力的有限性
食品安全事件一再地由记者及国外检测机构率先发现和揭露而不是由质监机构检测出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缺失、检验样品代表性不强、检测项目与食品安全相关性不足,即标准与食品安全脱节的问题,从而导致当前地方监管机构在技术上存在着与食品安全相关性不足的问题。经费不足、设备不足和人员编制不足成为目前我国基层监管机构面临的基本问题。加之一些监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但监管面又较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并不是最佳选择。例如,江西某县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尤其是食品小作坊遍布每个乡镇,要确保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日常巡查监管。由于质监机构只设到县(区),没有延伸到乡镇,各乡镇的监管工作都靠力量有限的县级质监队伍,监管人力资源不足,监管的质量和有效性受到严重影响。而监管费用的不足和设备保障的缺乏也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往按照财政部文件,质监局可以对企业收取检验费,但《食品安全法》规定,质监局不得收取检验费,样品还要花钱买,2010年该县质监局预算两项(检验费、买样费)费用计492224元,资金缺口大,制约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全面开展。
2.质量监督部门利益的自利性
质量监督民航通信工程论文
一、明确相关的监管主体
1.1建立统一的民航通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主体
在民航通信工程这样一个重要工程的建设活动中,其监管主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监管主体应该具备在建筑施工领域和民航通信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并且有较丰富的建筑施工监管经验,只有专业知识和监管经验兼而有之的监管主体,才能在民航通信工程建设活动中充分起到监管作用。第二,监管主体要有较强的质量监管意识,要在监管工作中树立民航通信工程建设质量重于泰山的信念,在监管工作中一丝不苟毫不懈怠,保证民航通信工程的建设质量;第三,监管主体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在以往的监管活动中因为我国民航通信工程建设领域的人才和从业主体较少,工程的建设主体和监管主体往往隶属于同一个部门,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监管主体的这一形态不能保证监管人员在监管工作中的监管质量,不利于民航通信工程的质量监管。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独立的民航通信工程监管主体的客观条件。信息产业部委应该积极的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建立独立的民航通信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保证民航通信工程建设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和监管工作的质量;第四,相应的质量监管主体在监管活动中应该有较大的权限,在国内能够从事民航通信工程建设的建筑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其本身不仅实力雄厚而且政治背景浓厚,在具体的建设施工中监管主体如果没有较大的监管权限,就不能保证建设施工监管工作的有效进行。
1.2建立统一、标准的民航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标准
民航通信工程是一个对建筑质量和建筑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的工程项目,无论是建设施工活动中还是在建设施工监管活动中,施工主体和监管主体都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民航工程质量标准。只有这一标准能够完善的出台,才能保证民航通信工程的建设主体和监管主体,能够就民航通信工程的建设施工达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让建设施工主体在建设施工中能够有标准可循,监管主体在监管活动中也“有法可依”。同时也能够解决在民航通信工程中建设主体和监管主体对民航通信工程认识不一的问题,减少建设主体和监管主体就建筑标准问题的矛盾,让二者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工程质量上,保证在民航通信工程的建设施工活动中建设主体和监管主体能够各司其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建设高质量的民航通信工程而努力奋斗。
1.3明确相关监管主体的权利与责任
因为民航通信工程的技术复杂性和高质量要求,当前我国能够满足其建设施工要求的施工主体绝大部分是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这些企业本身实力雄厚而且有浓厚的政治背景,所以在对这样一个施工主体进行监管的活动中,相关监管主体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权限,对建筑施工主体的建筑施工活动有“说一不二”的权利,才能在监管活动中保证监管的质量和效率。在民航通信工程监管活动的这种形势之下,明确监管主体的权利与责任成为一种必然。在民航通信工程的建设施工活动中,监管主体的权利主要包括有以下几项:第一要求民航通信工程的建设施工主体和建设项目的分包单位,向监管主体提供其自身的建设施工资质资料,以及当前建设的民航通信工程设计施工资料;第二进入被监视的民航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现场对现场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安全防护措施等进行检查、检测、拍照和录像;第三在监管活动中发现监管的施工项目有影响工程质量的缺陷,在相关证据明确的情况下可以立即责令相关的建设施工主体限期改正;第四,如果在监管活动中对相关项目产生任何疑问,监管主体可以具文要求建设施工主体提供相关的数据资料。在民航工程建设施工活动中,相关监管主体的责任主要包括,对民航通信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质量问题和施工安全问题承担连带责任,对民航通信工程建设完成后暴露出的质量问题承担连带责任。
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建设探究
摘要: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该文通过论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文化内涵以及当前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建立基于培养质量的过程体系中,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创新培养模式,强化质量建设,形成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导师责任制,提高导师培养质量;建立标准的研究生评价监督体系,重视学术严谨性;同时要建立灵活多变的培养机制,加强同其他科研机构、校外实践单位的合作,以期形成长期的良性培养机制。
关键词:培养质量;研究生;体系建设
我国教育部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研究生综合教育改革,明确了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点。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强调指出,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要统筹建构质量保证体系,寻找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以后的充分就业打下良好基础[1]。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相继印发了关于研究生质量培养的一系列质量保障和监督措施,逐渐建立起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校质量保障内生动力的核心要素。本文将通过讨论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基于培养质量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体系的建设策略,希望对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1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内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已经迈上了新台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框架内,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将质量文化纳入高校建设中,旨在培养师生追求卓越文化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其对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认同感,促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想的大学质量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高校自觉营造高标准质量文化氛围,从组织层面研究质量实践活动,让师生认同“以质量为中心”的理念[2]。另一方面,高校承载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学术和科研充满敬畏和尊重,培养师生崇尚学术、自由探索以及为了学术甘于默默奉献的精神,进而形成关系民族和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高校、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自我实践活动深化质量文化内涵,使质量文化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注入创新元素,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研究生教育文化建设体系中,导师要始终将质量文化放在培养的第一位,树立起“质量为先”的培养理念和“以生为本”的责任意识,将质量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以质量为准绳,追求卓越的培养质量。
2基于培养质量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导师指导的专注度不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培养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导师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责任意识不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较少,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迫于科研项目申请、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压力,导师很难将注意力专注于培养研究生的道德素养、人格品行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3]。
医学检验实习带教方式探讨
摘要: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生的素质,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医学检验人才,是检验科实习带教工作的重要课题。传统的临床检验带教集中在实习生检验操作的学习上,而由于带教老师专业水平的差别导致实习带教效果难以保证。该文作者通过让实习生了解ISO15189认可准则的基本理念,参与检验科质量管理的各个实践环节,使其熟悉实验室认可体系的基本模式和实施过程。该文探讨了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条件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生的带教管理模式,旨在为实习带教工作提供有益经验,培养符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ISO15189;实习;教学
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从书本学习走向临床工作的重要阶段。如何全方位提高实习生的专业素质,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医学检验人才,是检验科实习带教工作中的重要课题。ISO15189实验室认可准则是国内外检验科和独立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否通过ISO15189认可是衡量检验科规范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1]。笔者让实习生参与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各个实践环节中,通过学习质量体系文件,参加质量管理活动,形成ISO15189认可准则的基本理念,为其毕业后能较快成为所在单位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骨干打下基础。本文将根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检验科(以下简称该院)ISO15189认可条件下的实践体会,结合多年的实习带教经验,对如何在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条件下做好检验科实习生的培养工作进行总结,探讨新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带教方式。
1实习带教管理模式
1.1开展岗前培训和“中心制”讨论。入科后的岗前培训是实习生了解科室的规章制度、明确工作岗位职责的必要过程,也是实习带教管理的重要内容[2]。笔者团队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依照科室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安排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实习轮转计划、实习生管理制度、实验室信息系统培训、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职业素养培训等[3]。教学秘书按照实习生轮转时间安排轮岗,实习生组内轮转学习结束后需参加专业组长负责的理论与技能考核,考核通过后方能转岗。该院设立以系统疾病为诊疗单元的“中心制”模式,临床科室按系统分类为原则进行设置,开展团队诊疗服务模式[4]。笔者团队组织实习小组定期讨论各专业组遇到疑难病例的检验结果,让其跟随带教老师参与医院“中心制”会诊过程。医院“中心制”诊疗引入检验科实习带教,不但使实习生对检验结果的解读及方法学局限等的认知有明显提高,还培养了如何与临床进行密切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1.2定期组织在岗培训。带教老师在科室以集中理论授课的形式将所在岗位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此外科室还会安排带教老师每两周进行1次关于临床实习中的常见问题、检验专业新进展以及科研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小讲座。由于实习生实习结束后需提交毕业论文,因此科室在实习期开始就给实习生安排了论文指导老师。论文指导老师必须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临床检验工作经验、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论文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及研究方向指导实习生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这不仅能使实习生对已学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能逐步提高实习生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重视实习教学反馈。科室教学小组定期组织实习生召开座谈会,让实习生填写实习情况调查表,就带教老师的工作态度、专业能力、带教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教学小组针对实习生的评估意见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座谈会还会对实习生不同阶段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进行评价,对实习生的管理和实习轮转计划落实情况等进行总结。此外,该院不定期组织院内实习教学检查,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也会对科室进行实习教学检查,并在每学期召开1次实习生座谈会。针对该院和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教学检查反馈的实习带教问题,教学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并制订相应改进措施。
质检机构科研项目管理探析
摘要:
质检机构传统科研管理在人员能力、管理模式以及经费监管等方面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只有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将新思想新理念融入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项目管理中,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科研制度上进行创新,经费使用环节上进行掌控,才能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提升管理水平,走向课题管理精细化道路。
关键词:
质检机构;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创新管理
为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科技竞争先机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随着各级部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经费成本的大力投入,质检机构更加注重自身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渐成为衡量各质检机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技术机构能力得到空前发展,在重大质量安全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科研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模式,是当前质检机构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我国质检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1.1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低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优化及质量监督策略
【摘要】建筑工程是我国主要的基础建设工程,对其工程质量的要求十分严格。由于我国建筑行业起步较晚且发展较快,所以导致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时常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对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就突显重要,论文通过对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当下工程施工现场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与对策,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施工现场管理;管理优化;质量监督
1引言
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的优劣关乎建筑物的持久性与安全性。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质是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为施工单位降低相对成本,所以,通过分析现场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不足与缺点,加强质量管理意识与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为以后我国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打下基础保障。
2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完善
首先,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现场施工的前提与保障[1]。现阶段部分施工企业缺乏相对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只是单一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管[2]。在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中,施工水平控制机制可以对施工进度与目标进行有力把控,可相关工程项目部门往往缺乏施工水平控制机制,对动工目标与具体施工过程产生模糊状态,只是一味迷茫的破土动工,进而没能对工程质量进行确保,在毫无质量保障的情况下施工,不仅造成了质量下滑与经济利益受损等现象,甚至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人员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严重影响。
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现状
摘要:重点剖析当前我国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供相应对策和建议,有助于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完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为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对策
护理学硕士学位是为顺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同时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护理学硕士分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硕士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与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探索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型硕士以专业技能和实践发展为导向,注重临床实践和专业技能。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普及及护理学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扩大,护理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总结性成果,其质量高低不仅反映出学位申请者本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目前,国内仅个别院校设立了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方法,但其评价标准不一,且没有考虑护理学培养目标及要求的特异性。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构建全面、客观、系统、有针对性的护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为护理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护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
护理学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增为高端人才培养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契机,同时高校及导师人才培养工作的压力也不断增加。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近些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论文选题缺乏创新点、选题与本专业无关等问题。(2)论文结构混乱模糊、设计不合理。(3)论文写作缺乏严谨性,中英文摘要直译痕迹明显,语言表述不专业、关键词不准确等,甚至将多篇他人文章拼凑成一篇文章。(4)论文论点把握不全、实验证据不充足等。(5)重复前人的实验结果,或已经有前人发表过此类文章。以上情况令学术界和教育界对硕士生培养质量担忧。
2护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硕士论文评价”进行检索,结果为相关期刊文献共81篇。以“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的期刊文献共37篇。其中,涉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评价的研究文献有8篇,查询到与护理学专业相关的学位论文评价的研究文献1篇。唐瑛等[1]指出,由于所有学科实行同一个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于不同学科的培养目标和方式、综合素质和论文能力水平也存在不同,因此出现评审意见相悖的现象。而且现在学科分类比较复杂,研究方向广泛,会出现评审专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知之甚少的现象。因此根据学位类型的不同,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与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刘金等[2]认为硕士论文盲审体系大致相同,但是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因学校的侧重程度不同而异,就会产生论文评价差异,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硕士论文盲审评价标准。而且要进一步完善论文送审工作,送审的全过程都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直接操作,保证客观、公正的空间和条件。曹利美等[3]发现由于评价标准简单化、形式化,限制了评审专家做出定量的分析和评价意见,从而导致论文评审出现另一个不公正现象,例如“优秀”和“一般”没有明显的区别,难以区分不同等级的论文。这样的评审只是满足形式上的规定,其实质没有达到科学可靠的评价论文质量的目标,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质量监督和导向功能。因此,评价指标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促进论文质量的提升。
实验动物行政管理现状及对策
0引言
实验动物被广泛运用于科研、生产、教学等多种科学实验,是人类生命安全研究的“替身”和“活着的精密仪器”[1-2]。实验动物管理体系是指国家或机构(团体)为保证实验动物质量、满足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业务管理等所组成的体系。《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3],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验动物标准》等的颁布促进了我国实验动物管理迈向法制化、标准化、专业化。近期,国家又陆续了《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以及《野生动物保护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4-5]和其他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出台让实验动物法治化管理迈出了一大步。根据《条例》等法律法规,各省市和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实验动物管理的地方政策与法规,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区域实验动物管理工作[6-7]。为加强实验动物管理,江苏省实验动物实行许可证制度,有效保证了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8]。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共拥有许可证307份,同比增长7.0%,较2013年增长46.9%。其中生产许可证有51份,使用许可证有256份。实验动物设施单位总数达167家,其中生产单位有45家,使用单位有140家,既是生产单位又是使用单位有18家。多年来,江苏省一直不断努力推动实验动物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便民化。但是管理体制、制度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等还不完善。为此,本文拟通过比较研究、信息统计、现场调研等方式,对江苏省实验动物行政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1江苏省实验动物行政管理现状
江苏省是我国实验动物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并不断推动“放管服”改革,全省在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产业化推进、科研水平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实验动物管理日趋法制化、规范化
2000年1月,江苏省《江苏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许可证办法》”)。2008年又《江苏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质量办法》”),标志着全省实验动物迈向了法制化管理。近年来,还陆续了《江苏省突发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关于印发<加强实验动物行政许可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等,保证了相关工作规范运行。根据《条例》和《质量办法》等有关规定,1995年成立的江苏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动管会”)负责全省实验动物管理和协调工作,提升全省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促进全省实验动物行业发展。省动管会聘请从事实验动物相关的政策研究、生产使用、福利伦理、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组,为省动管会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省动管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动管办”),省动管办与江苏省科技厅科研机构处合署办公,加强全省实验动物行政管理。另外,江苏省13个设区科技局有关处室根据要求,协助江苏省科技厅做好其辖区内实验动物单位日常监管工作,有效加强实验动物工作规范化管理。
1.2地方标准与质量监督机制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