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质量工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质量工程论文

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论文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

近些年来,由于生命科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促使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物学》教材不断改版,新教材中增加了不少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进展。但出于课程体制的改革,使《医学生物学》课程的计划时数大幅减少,给师生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科学地编写教学大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大纲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教学大纲中明确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熟悉的内容及一般了解的内容范围。教师遵循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严格的学期授课计划。同时将教学大纲和学期授课计划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教学的目的意图,在学习中积极主动与教师配合。这样既可保证在课程计划时数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把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维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不断扩招,使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模式逐渐向大众化的教育模式过渡。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型向实用型的转变,加上课程体制的改革使《医学生物学》课程计划时数的大幅减少,使教师的教学面临着挑战。所以,教师必须大胆地改变和摒弃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选取临床典型病例,结合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作更深刻的思考与探讨。我们的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记录、学生提问记录等收集整理与教学大纲相关案例,应用于PBL教学,引导自学后讲清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内容。对于要求学生一般性了解的内容,教师只作概要性介绍,主要安排学生自学,同时提出自学要求。有关本门学科的新成就和新进展则要求教师共同收集积累与教学相关音像多媒体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既可保证在课程计划时数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把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也能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新进展,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教师在授课中也适当地结合临床介绍一些相关的生命科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教学效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是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以素质教育思想和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及管理,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便于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不仅使教师从老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大大地增加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缓解课程计划时数大幅减少的矛盾,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还便于课后重现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阅读全文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工程监理论文

1建筑工程监理的发展现状

1.1监理市场的不规范

当前的监理业务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地方,例如监理业务的转包、监理证照的挂靠行为以及系统内搞同体监理等。这就使得整个监理市场的规范性以及开放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很多主管部门利用监理权力,对下属监理企业进行蓄意的保护。

1.2监理工作的不到位

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影响到监理工作高质量运作的重要因素。从9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项目的急剧增长,我国现有的监理人员基本素质水平和数量都不能够更好的满足工程发展的实际需要。很多单位出现监理证的挂靠行为。这就使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工作的实施出现不倒位的情况。

1.3监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偏低

监理人员的素质状况也会阻碍监理工作的实施,通过对各大企业的调查了解到。目前很多企业中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涉及到工程设计、以及施工管理等技术方面的人员。而单位的监理人员也大多数是从这类技术人员中经过短期的培训就上岗作业的。实际情况是这些人员当中,不少人员对经济管理以及法律方面的知识都有待加强,这就导致监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偏低。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下工科生毕业课题选择浅议

摘要:毕业课题是检验本科生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而科学选题是培养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本文依照工程教育认证中对本科生毕业要求的12项指标点,探讨了以应用性、专业性、可行性、重复率、双向性为主体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选择的5项原则。落实12项指标点要求,不仅有利于毕业设计(论文)高效、高质量完成,更有利于筑实培养目标,促进就业。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目标达成度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明确而具体。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和现代信息应用技能,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在专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研究型人才。而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检验本科生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执行好这一环节,就是落实培养方案,筑实本科生培养目标[1]。而选题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前景。因此,科学的选题具有实践价值。工程教育认证指出: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2],这些也是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通过在武汉高教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等单位调研,查看部分高校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发现了如下问题:①选题偏向于理论研究,与实践工程问题脱钩严重;②部分选题专业性不强甚至专业跨度比较大,内容空洞,看不到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痕迹;③教师缺乏工程背景,不能及时体现企业需求,与当下需求脱钩;④学生缺乏动力,为了完成任务而存在大量的抄袭,重复率过高;⑤选题过程没有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毕业答辩小组基本看不到工程师的影子,而唯教师职称组建答辩小组成员。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在源头控制住问题,本文依据工程教育认证中对本科生毕业要求的12项指标点和我校本科生培养目标,结合企、事业单位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本团队的教学经历,分析并探讨了工学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选择原则。

1应用性原则

工程认证要求,本科生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知识、专业知识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并能够设计/开发解决方案[2]。强调的重点就是应用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体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因此,应用性原则就是选择本科生毕业课题的首要原则。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不可能像研究生那样,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目的,课题内容也不可能以揭示物质世界及其运行规律,或者进行新技术开发,发明创造。本科生的课题更多的是运用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筑牢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基础,从而使得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一定的职业和专业成就。因此,如果选题以应用性原则为导向,必将有力推动学生在课题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来锻炼分析工程问题,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例如,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福特汽车某车型左A柱内板拉延模具设计》这一应用性课题,来源于企业项目《福特汽车内板模具开发》中的一个子项,该生通过该课题的完成,既夯实了专业基础,加深了基本理论的理解,又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工程能力。笔者一直跟踪该生的职业历程,证实该生目前已经成为企业技术中坚力量。受制于工科知识体系的复杂性,我国工科教学领域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3]。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强调,使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成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唯一办法,就是研究实际问题[4]。来源于实践,反作用于实践,应用性课题如果能够来源于工程实践,即围绕工程问题特别是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将工程问题渗透到本科生设计(论文)之中,将使得课题具备应用价值,这样的选题必具备实践价值,也就与工程认证要求的指标点十分契合。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样的课题不仅不会被学校、社会所认可,而且永远也不能获得成功[5]。

2科学性与专业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的是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具有理论依据或者工程依据(事实依据)。无中生有的事实、现象,毫无理论体系支撑的课题,或者毫无工程实例依据的课题是盲目的,或者有些课题根本就是违反基本的科学理论,这样的课题,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4]。例如,《基于颗粒固融的球墨铸铁的制备》,试图在铁水中融入石墨颗粒,并将石墨颗粒保留于冷却后的基体中,这种方法没有遵循固溶强化理论,也与第二相强化理论相左,难以获得成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还应该依托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体系,符合培养目标。课题对象应该具有限定的领域,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课题不具有专业性或者专业跨度太大,课题研究的内容必然比较空洞、泛泛而谈。虽然现在强调学科的融合性,但是不建议毕业生的课题跨专业或者跨学科,这样无益于培养本专业领域具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技术人才,更不谈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对于网络上盛传的,学生做研究最不缺乏的就是基础,作者并不认可这样的观点,术业有专攻,这里的“专”,限定的是研究领域。例如,让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新形势下我国家用轿车的销售困境及对策》、《模具标准件采购成本控制以及风险管控》,这样的课题,涉及到市场、营销、成本核算等经济学、会计学等专业知识,论文必定是泛泛而谈。

阅读全文

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创建

作者:赵晓红 吴跃焕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

根据相关产业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建立科学优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知识、理论、技能和素养的关键环节,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教学名师+名课”、“资源集成+特色”、“历史积淀+创新”、“优势学科+条件”等4种典型创建模式,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形成层次结构合理、课程内容先进、与国内外高校同类学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一是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形成4条清晰完整的课程链。包括“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精细化学品”构建出以精细化学品合成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涂料化学”构建出以树脂合成以及涂料配制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物理化学—电化学科学—表面处理”构建出以表面处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工业分析”构建出以工业分析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二是通过三个注重、四个平台、三个转变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三个注重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特色意识,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四个平台即搭建“基础化学试验训练平台———应用化学实验训练试验平台———大型仪器分析测试训练平台———开放实验及化学化工技能训练平台”这样一个系统的、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三个转变指将传统的单一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实验项目每年保证以不低于5%的比例更新;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从强调学术性转变成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知识面的训练场所。三是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重点。目前,《化工原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已经建设成为了校级精品课程,其中《化工原理》、《分析化学》和《涂料化学》已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学校下一步将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室,加强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建设。

坚持“内培外引”,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证。学校通过压担子、加强“内培外引”制度,运用完善的师德师风激励、考核、监督机制等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对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需求。“内培”主要是加强现有师资的对外交流与培训,有计划地派遣青年教师到工厂车间学习,建立常规化的交流机制,目的是培养一批“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在“内培”的方式上积极扶持建设专业优秀教学团队,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实行教学工作老中青相结合,组织开展重大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通过5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用化学专业形成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以承担核心课程教学为主要任务的包括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本科教学团队,形成了在学校有显著优势的教学、科研群体,也进一步培养了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外引”主要是通过聘请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客座教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学校通过聘请对口合作院校的名师莅临学校指导专业、课程及实验室建设,合作开展科研活动,促使学校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近5年来,学校应用化学专业教研团队累计1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论文13篇,编写教材2部,共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各种科研项目33项,其中省级科研项目19项,累计科研经费近180万元。应用化学专业教师雄厚的科研实力大大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应用化学专业特色建设的进程。

阅读全文

环境工程教学保障措施探析

本文作者:蔡昌凤 唐海 徐建平 宫建龙 颜酉斌 周福来 魏翔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建立3+3+3实践课程新体系,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生产实习安排学生参观焦化联合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2~3种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及城市垃圾填埋场、垃圾发电厂,和上机操作环境工程技术模拟实训系统[6],模拟污水处理厂管理,解决进企业蹲点实习难问题。毕业实习结合毕业设计或论文选题进行,由指导教师按选题涉及的具体行业、污染问题、技术方案进行安排。即环境监测基础型实验、水污染控制设计型实验与专业综合型大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安排COD、NH4-N、BOD、pH等水质监测,TSP、SO2等大气监测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取样保存、试剂配制、仪器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评价等基本实验技能。水污染控制设计型实验给出几种污水水质和实验室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生物法、混凝法、离子交换法、Fenton试剂法、铁碳微电解法等,让学生自行分组选择处理工艺,设计实验参数,进行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大实验目前已开设的有:校园湖泊水质评价与治理、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纯净水制备、印染废水处理等综合型实验,进行工艺比选、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分析总结等综合训练提高[7]。

即污水厂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固废处理处置课程设计,均安排在主干专业课学习结束后。通过课程设计,对已学知识进行消化、扩展、应用,要求进行工程分析与源强计算,工艺选择与数质量衡算,主要设备设计(或选型计算)、辅助设备选型计算、管道与高程计算、工艺布置图纸绘制,以课程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提交课程成果。坚持将三门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在这些环节中学生直接参与环境工程项目设计,虽然环节时间短,但能够直接进入工程实践,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显著,经过10届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课程设计已成为学生痛并快乐着、收获颇丰的实践教学关键环节。

3+3+3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积极争取,获得“化工与环境类专业教学实习中心”、“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院级重点建设课程资助经费”等各项省级、校级质量工程专项基金支持,加快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拥有TOC、TN、TP在线监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移动式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快速水质监测等环境监测设备、污水处理实验装置、纯水制备系统等实验设备设备200多台套,为三大实验开设提供了硬件条件。投入25万元在学院建立了环境工程技术的模拟实训系统,包括:污水处理厂模拟管理等[8]。在皖维集团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训中心、在芜湖垃圾填埋场、新鑫铸管、芜湖垃圾发电厂等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了较大贡献,有效增强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战型、针对性。教研室老师积极申报教研项目,每年均有立项:如省级教研项目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环境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等。发表教研论文1~2篇/人。将案例教学、启发教学、阅读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9],老师给出案例,剖解分析,给出选题,让学生自查文献、自主交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治理工艺,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教研室老师为保障具有环境工程专业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实施,逐步积累污染源产排污系数[10]、源强计算公式等三门课程设计基础资料,缓解课程设计基础资料空缺严重现象。初步完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之一烟尘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二工业粉尘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三酸性气体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四有机气体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和污水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城镇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指导书、工业废水处理站课程设计指导书;及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填补了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空白。教研室老师积极申报课题,获得国家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教育厅、芜湖市科技计划科研经费支持,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将课题研究内容分解成适合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和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老师指导和带领学生将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穿插在实践教学中。即为实践教学耗材、检测提供了经费保障,也有效的保证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教师与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兴趣、参与度、完成质量大大改善。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认证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在应用型人才理解和探讨西方发达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方案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想法和建议。提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信息获取、处理、利用为主线,以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及其他实践环节为载体,以机电产品质量工程为特色,以“机电产品几何量检测”和“测控系统”为方向,以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为抓手,以培养学生专业特长为亮点,结合学生个人职业规划和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能够获得良好就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基本条件。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工程教育认证;知识结构;专业特长

首先思考一个经常提及的老问题:学生想通过大学的学习获得什么以及大学应该给学生带来什么?作者认为,用英国威尔逊爵士的调查报告的结论来回答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学生关注的首要因素是就业能力,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具备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学校就是要提供学生能够获得这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条件。而专业培养方案正是这样一种纲领性的文件,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设置专业所需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建立起在本专业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所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显得十分重要,课程体系的设置更是重中之重。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下简称测控专业)为例,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谈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测控专业的基本要求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先后公布了详细的标准和要求。现将其中与培养方案制定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简单罗列。其中毕业要求应包括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工程知识,具备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等能力,需要了解工程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了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解决工程问题中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及项目管理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特别提出毕业生应该具备解决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测控专业来说,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满足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22%;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8%;实践环节至少占总学分的12%;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8%;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二、测控专业课程体系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议

测控专业以机电产品质量工程为特色,精确定位、凝练特色、学生为本、质量优先、思路明晰、不断实践,面向仪器仪表行业、汽车、装备制造以及高新技术等行业,以机电产品检测技术为核心,掌握仪器设计、质量管理等工程设计与质量管理能力,培养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基础知识较为宽厚、有一定专长、动手能力较强且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综合上述分析和理解,将本专业分为“机电产品几何量检测”和“测控系统”两个方向,以信息获取→处理→利用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设置该专业满修学分共173分,其中时间环节占总学分的16.8%共计64学分,突出实践应用。其余各项指标均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思路、做法与建议如下所述。

阅读全文

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历程总结

一、工程再认识

工程离不开环境与社会,是实用主义与价值理性的兼容,也体现了艺术与伦理特性。有学者认为工程科学与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皆是人才素养的有机组成;也有学者认为艺术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低一个学科逻辑层次,便将艺术列为子项,不管怎么说,工程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土木工程不可能只是建房,还要考虑环境。譬如,某公司要设计石材数控机床,项目经可行性报告分析分配任务:机构设计、控制设计、外协分担、外观造型、装配调试、质量监控等,最终要达到经济性、艺术性和机床复杂功能完备性的统一。可见,工程以技术为支持、也依赖艺术装饰。如果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便形成产业,成为物质财富。从现代知识意义上看,在“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的知识链中,工程处于最核心地位。

二、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探索

(一)现状与问题

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工程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障了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进行。本科院校绝大多数开设工科专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工科在校生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值都排名首位,然而,准工程师和工程人才的质量却落在后面。据2009年瑞士洛桑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我国现有的160万年轻工程师中,大约只有十分之一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相比之下,印度为25,美国为80%。残酷的现实折射出现行工科教育的弊端。中国工程院于2007年启动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经过两年研究,在12个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形成了项目综合研究报告。报告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雷同单调;工程教育中“科学主义”挤兑了工程本色;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条块分割等。工程教育中非工程化、过分科学化、实践性缺失、培养模式单一化的痼疾正在被剖析、会诊、治疗。

(二)探索崭新的工程教育体系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质量工程”“、工程研究生”“、CDIO模式”“、卓越计划”、“工程技术认证”、“应用技术大学”等界石作用的关键词勾画出其改革创新的轮廓。如同工程是知识链之核心,我们认为“卓越计划”是工程教育改革的中轴。在“十五”期间,教育部以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为目的,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7年开展的第二期“质量工程”六个方面的建设中,首次出现了关于工程教育的专项:要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工程类专业实施认证制度。

阅读全文

制药专业工程教育改革浅探

摘要:“新工科”概念对工科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结合制药工程专业认证质量标准和地方产业结构特点探索新形势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是高校建设制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特点以及在办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工科背景下,提出了几点制药工程专业进行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探索一套适合新工科背景制药工程专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新工科;制药工程;工程教育改革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正在不断推动着我国工程教育向新形势下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为主动应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的率先提出以及内涵的不断拓展得到了全国高校的积极响应,也顺应了新形势下对工科发展的新要求,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认证质量标准等一系列举措打开了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新局面,在制药工程专业质量标准框架下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纷纷响应,开始探索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新模式[1]。

1制药工程专业办学现状

医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竞争的焦点,目前国内大多数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急需大量立足于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发展起步晚,办学时间短,教学基础较为薄弱,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大多数是在原有化工、药学、生物科学等专业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教学模式源于相关专业,办学模式相对传统且均处于摸索时段[2]。加速转变传统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医药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和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实现校企人才无缝对接,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既有制药技术又懂工程还具有企业管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来充实国内的制药企业是高校制药工程今后发展的任务和使命。

2创新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模式的主要策略

2.1创新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模式不能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要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办学高校现有的制药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制药工程实训中心以及与药企建立的实习基地,探索适用于不同地区制药工程专业的个性化、创新性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反应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实践综合能力[3]。2.1.1通过校、企合作,建立“2+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人才培养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大板块进行;“3”是指培养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结合,即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堂教学与导师制结合(图1),探究校企“双师”联合培养新模式[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并增设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理论+实践”学习,在实践基地开设理论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实践,可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掌握了实践操作能力,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过程改变为通过实践过程指导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5]。使得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突出了教学的应用性,可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培养企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1.2探究并推行“双元制”培养体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构建集理论教学、工种实训、教学见习、毕业设计和实习就业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积极创新并融合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形成“重实践,重技能,与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双元制”办学特色,实现教室、教师、学生的双重身份:即“教室=车间”、“教师=师傅”、“学生=学徒(企业准员工)”[6]。校企合作共同选择培养对象。采取“以企为主,校企联动”的择生方式,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专员共同选拔、择优确定培养对象。确定培养的学生,依据企业需求单独制定教学计划。坚持“企业建在学校,学校搬进企业”的基地建设要求,实施基地资源共享,做到“车间与教室合一”;实施师资资源共享,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在整个培养过程,保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学校传统教育与企业文化培育相统一,让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让培养对象接受原版的“双元”培训,提前进入岗位角色。实现“企业发展有人才,学生就业有岗位,学生成长有平台,学生成长有平台”的四“有”目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