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税务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智慧税务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智慧税务管理

金税四期下高净值人群税收违法成本

[摘要]随着经济和技术高速发展,我国涌现出许多高净值人群。高净值人群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金税四期”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加强税收风险分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透过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快速精准定位纳税人税收违法风险点,有效遏制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以高净值人群税收违法成本为对象,分析高净值人群在信息共享的“金税四期”的税收违法风险成本及收益,在“金税四期”严格监管下,高净值人群应加强税收违法风险评估、树立正确的税收法律意识、合法纳税,为共同富裕和实现民主复兴贡献自身财智,达到名利双赢的良好状态。

[关键词]“金税四期”;高净值人群;税收征管;风险评估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是调整市场失灵状况重要工具,是充当调控杠杆调节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产业、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助推器,是促进社会公平、减少差距的平衡器,是维系经济运转、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纽带,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保驾护航。伴随着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执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涌现出一大批高净值人群,这些高净值人群也是政策里的先富者。国内高净值人群主要包括五部分人群,分别是私营企业老板,央企、大型国企及大型私营的高管人员,骨干人员,影视人员,网红及头部自媒体人员。这些先富起来的高净值人群同时也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向前,若能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将能够实现带动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事情。但是有些高净值人群法律意识淡薄,有意无意地钻国家政策的空子,逃避国家税收法律征管。

一、高净值人群概况

高净值人群一般指资产净值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个人,他们也是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较高的社会群体。“高净值者”相当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提出的“先富者”,其含义是指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即在相比较的情况下,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比正常工薪人员高很多。其经济水平不仅能够达到财务自由,还能够带动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的发展。

(一)高净值人群的类型。我国目前的高净值人群主要有以下五类人:1.私营企业老板。是指按照我国法律法规成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法人。私营企业经营范围广,规模大小不一,中小私营企业经营好,一年赚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不是问题;甚至有的个人工商户,若生意足够兴旺,一年赚几百万元也是可能的,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达到高净值人群标准也是指日可待的。2.央企、大型国企及大型私营企业的高管人员。是指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其年薪超过几十万元的不是少数。根据2021年同花顺数据显示,我国4000多家的上市公司里的高管薪酬高于150万的企业有1112家,在这上千家的上市公司中的高管薪酬高于1000万的有29家,那么这些高管的可投资资产大于1000万元是不言而喻的。3.骨干人员。是指互联网技术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其年收入也是相当高的。有的企业除了高薪还有股权激励等奖励,这类技术骨干人员的薪酬也是属于高收入人群。4.影视人员。近几年的影视行业的迅猛发展,影视明星的年收入是在所有行业中最高的,这些影视明星的年收入基本上都是上亿元,其持有可投资资产也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从近几年的税收征管查处来看,这个行业是我国高收入的集中地以及偷税漏税的重灾区。5.网红及头部自媒体人员。是指在网络经济催生出来的粉丝量很大,在网络上知名度很高的一群人。在我国,网红及头部自媒体人员的直播收入不亚于影视明星,其年收入甚至高于影视明星收入。随着网红经济的发展,有些影视明星也做其直播,从这些现象看,网红及头部自媒体人员的收入有可能超过影视明星的收入。由于网红及头部自媒体人员的收入虚高且多样化,成为税收监管的重要对象。

(二)高净值人群与税收的关系。从人群分布看,高净值人群是税收收入的主要贡献者。税收是合理调节国民收入的必要手段。其主要来源是高净值人群纳税。税收征管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税收职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高净值人群通过偷税漏税来积累巨额财富,这无疑是对国家分配制度的公然侵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极大伤害,也将自身置于违法犯罪的危局之中。根据《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预测,到2021年底,将有300万高净值人群拥有1000万元以上的可投资资产,这一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约96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4.29%,相当于2020年全国GDP的94%。2000年至2020年,我国二十年来的基尼系数始终维持在0.4的警戒线以上,凸显了我国目前财富分配不均衡。一个富人少纳税的社会,容易产生马太效应: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因此,党和政府通过“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合理调节国民财富分配。这不仅是民心所向,更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的必要手段。

阅读全文

税务稽查机关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全国税务机关全面推行绩效管理两年来,税务稽查机关就如何做好绩效管理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很好地激发了税务稽查一线干部的潜能和热情。但从运行情况和基层稽查干部反映看,基层税务稽查机关绩效管理的效能还参差不齐,许多单位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是在调查了解和全面梳理、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就基层税务稽查机关在绩效管理中应把握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税务稽查;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以开发人力潜能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已被现代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广泛运用。自2014年全国税务机关全面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各级税务机关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等方面积极开展绩效考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效。作为专司偷、逃、抗、骗税的税务稽查机关,通过组织开展绩效管理也较好地发挥了服务税收中心工作“以查促收”、完善税收管理“以查促管”、震慑税收违法行为“以查促改”等作用。但从两年来各单位绩效管理运行情况看,基层税务稽查机关绩效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绩效管理机制不够成熟,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开发人力潜能作用不明显,管理目标与整体建设融合度不够高。为此,笔者对有关单位绩效管理的总体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税务稽查机关在绩效管理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克服思想认识误区,不断培养稽查干部正确的绩效观

税务稽查机关的工作特别是税务稽查岗位的工作,融入了稽查干部以及有关人员大量的智慧和技能,这些智慧和技能往往难以用具体数字进行考量,加上税务稽查本身所具有的工作特性和长期形成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一些稽查干部对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存有一定的认识误区,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有人认为,对于税务稽查来说,每一个涉税案件中的企业规模不同、案情复杂程度不同、查处结果不同,把这些不确定因素案件去量化,可操作性不强,也存在很多不公平性。还有人认为,稽查工作从选案到执行融入不同部门和很多人的智慧和精力,很难界定哪个人为此付出工作量或贡献的多与少,对案件承办人的办案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其结果难以“服众”。也有不少人感到,就天津市地税稽查干部队伍来说,大部分人思想觉悟较高、担当意识也较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天津市地税稽查收入由2010年的10.85亿元猛增到2015年的28.7亿元,而且选案准确率、结案率、入库率也都逐年提高,税务稽查震慑效应在各领域纳税人中得以显现,根本用不着再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时间搞绩效管理。这些认识和观点无疑影响和阻碍了税务稽查机关绩效管理的推动和深入。因此,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消除片面认识及抵触心理,主动支持和参与到绩效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阅读全文

税务建设新形势下绩效管理工作的思考

2021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提出逐步建成以税收大数据为驱动力的具有高集成功能、高安全性能、高应用效能的智慧税务,实现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制度规范、信息技术、数据要素、岗责体系的一体化融合升级,推动税收更好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推进智慧税务建设的新形势下,作为抓班子、促落实的“指挥棒”,绩效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乘税收治理数字化转型的东风,充分发挥数据赋能对提升税收治理水平的推动效应,从“数”这一关键点着手,着力夯实数据基础、优化数据分析、强化数据应用,以数据为基础、以智能化手段为工具,全面优化绩效管理,促进税收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一、夯实数据基础,促进考评业务融合

数据质量是智能化考评的业务基础,而提升数据质量的首要条件是拥有充足的样本量,在时间纵向跨度和平台横向维度上进行数据的整合利用,从中总结规律、发掘趋势、构建有效可靠的数据模型。因此,平台、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的全方位“融合”,既是构建数据基础的前置条件,同时也是数据整合带来的必然结果。

(一)“组织”+“个人”,打通考核屏障

绩效管理(组织绩效)和数字人事(个人绩效)作为税务系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举措,“同宗而功能各有侧重”,是税务系统考核考评工作的重要工具,在目前的考评体系中,绩效管理与数字人事是两套独立的运行系统,仅通过考评分数的录入进行数据交换,难以直观地获取税务干部从组织到个人的完整的逻辑链条。为进一步促进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融合,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关于绩效管理和数字人事优化升级,“既要各有侧重,又要浑然一体”的要求,必须打破平台间数据壁垒,将全年的战略目标按照职能分工划分至各单位,各单位再根据岗位职责细化至个人,将集体责任体现在组织绩效考评成绩上,将个人绩效体现在个人考评结果上,确保组织绩效目标与个人绩效结果的一致性,将税务干部个体工作成果转化为系统工作合力,实现“合力而效应同向倍增”的目标,从而构建完整的考评数据链条,并为数据集中和后续的统计分析提供硬件基础。

(二)“全局”+“专项”,聚焦工作重心

绩效管理工作既要强化过程管理,监控抓细抓常,保证各项日常工作的顺利运转,同时更要聚焦中心,对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和税收重点工作任务全面覆盖。由于年度内的重点工作往往具有跨度短、重复率低、数据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导致其数据往往由于缺乏同期比对参数,难以从中总结数据的变化规律与趋势对工作进行指导。因此,需要采取全局面上考评与重点工作专项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在专项工作考评的同时,构建与其他相关性指标的数据关联,寻找数据变化的逻辑趋势,从而展开科学有效的分析。

阅读全文

如何推进税务体制改革与企业发展融合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税务体制也迎来了诸多改革,对我国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企业也面临更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企业就应该积极探索税务体制改革与自身发展之间的有效融合,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本文先阐述了税务体制改革活动对于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影响,接着从融入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推动纳税筹划的创新、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模式等三个方面,探索了两者融合的有效策略,最后还探究了两者融合的保障对策。

关键词:税务体制;税务改革;企业发展;纳税筹划

我国在多年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贯彻供给侧改革工作,而税务体制改革也是重要部分之一。在税务体制改革活动进行过程中,我国各个地区也开始着手进行书屋政策与制度的调整与优化,改变了我国税务体系的整体格局,比如形成了金税三期系统等。对于企业来说,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关注税务体制改革的内容,并基于此制定相应的战略发展规划,才能够在税务体制改革过程中较好适应改革内容,在复杂多变的行业市场环境中取得较好的竞争优势地位。下面也以此为切入点,谈一谈税务体制改革与企业发展的融合策略。[1]

一、税务体制改革对企业发展的具体影响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税务体制改革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产生了较多影响,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针对财务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与改善。一方面,税务体制改革显著降低了企业更新设备的成本,使得企业在购进固定资产的时候可以的享受增值税抵扣优惠。与此同时,税务体制改革也可以较好降低建筑行业领域工程分包活动中存在重复交税情况,较好降低企业的税负压力。对于其他行业来说,税务体制改革在短时间内有可能增加税负压力,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税负压力还是会显著降低的。另一方面,税务体制改革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较多负面影响,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能够顺应改革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调整,才能够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较好的支持。但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更新优化速度较慢,同时企业也缺乏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最终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与税务体制改革处于显著割裂状态。[2]

(二)对企业纳税筹划的影响

阅读全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随着双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社会逐渐呈现出“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对高校的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会计教学改革应该思考的问题,以实践指导教学,提高高校会计教学效果,积极调整会计教学的发展方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财富安全;教学改革

1会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1企业数量的井喷式增加,会计人员财务水平与效率亟待提高

中国现有8000万家企业,每天新工商注册有4万家,自“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一带一路”等多个国家发展蓝图的陆续铺开,更是为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助力,全国掀起全民创业浪潮。双创涌现了大量有活力的市场新主体,中小微企业良性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充分利用双创的大好形势,集聚各方力量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在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局面下,我国经济可以较快实现恢复性增长,广大市场主体的强大生命力发挥了牢固的基础支撑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更加成熟有经验的会计人员。

1.2新兴行业的涌现推动了会计岗位职能的转变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需求更加多元化,就业结构也呈现出新变化。人社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了13个新职业,其中包括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农业经理人等新型职业,当经济这棵大树不断向上生长,新枝涌现成为必然,这些都对传统会计岗位职能提出挑战,会计人员需要帮助企业进一步挖掘出财务数据中的价值,提供高端个性化的会计服务。

阅读全文

论如何推进税务体制改革与企业发展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税务体制也迎来了诸多改革,对我国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企业也面临更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企业就应该积极探索税务体制改革与自身发展之间的有效融合,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本文先阐述了税务体制改革活动对于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影响,接着从融入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推动纳税筹划的创新、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模式等三个方面,探索了两者融合的有效策略,最后还探究了两者融合的保障对策。

关键词:税务体制;税务改革;企业发展;纳税筹划

我国在多年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贯彻供给侧改革工作,而税务体制改革也是重要部分之一。在税务体制改革活动进行过程中,我国各个地区也开始着手进行书屋政策与制度的调整与优化,改变了我国税务体系的整体格局,比如形成了金税三期系统等。对于企业来说,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关注税务体制改革的内容,并基于此制定相应的战略发展规划,才能够在税务体制改革过程中较好适应改革内容,在复杂多变的行业市场环境中取得较好的竞争优势地位。下面也以此为切入点,谈一谈税务体制改革与企业发展的融合策略。

一、税务体制改革对企业发展的具体影响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税务体制改革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产生了较多影响,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针对财务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与改善。一方面,税务体制改革显著降低了企业更新设备的成本,使得企业在购进固定资产的时候可以的享受增值税抵扣优惠。与此同时,税务体制改革也可以较好降低建筑行业领域工程分包活动中存在重复交税情况,较好降低企业的税负压力。对于其他行业来说,税务体制改革在短时间内有可能增加税负压力,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税负压力还是会显著降低的。另一方面,税务体制改革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较多负面影响,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能够顺应改革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调整,才能够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较好的支持。但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更新优化速度较慢,同时企业也缺乏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最终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与税务体制改革处于显著割裂状态。[2]

(二)对企业纳税筹划的影响

阅读全文

智慧城市建设的财税政策探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建设、城市发展都在高速前进,在此过程中,诸多问题逐渐暴露,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念作为处理人与城市关系的准则。党的以来,国家把建设智慧城市提到发展日程上,而智慧城市的建设目的就是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科学手段来解决城市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等一系列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导者,对于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因此对财税政策的研究有利于激励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智慧城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智慧城市最早在1990年5月由美国提出,城市建设被冠以“SapientialCities”的新主旨,希望以智慧来寻求城市规划及资金统筹等系列建设的最佳方案[1]。1996年,第一个智慧社区项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落地,成为智慧城市概念的首次实践。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并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智慧社会”[2]。在我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地方债务激增、城市建设创新不足、促进城市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等许多问题逐渐显露,关于财税政策实施与智慧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值得探讨。

(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关于财税政策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本文从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政府预算、地方财政、政府公债角度分析财税政策与智慧城市建设联动性;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目前在财税政策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综合两者基础上提出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有助于丰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财税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智慧城市建设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财政资金对于项目的扶持与引导、财政部门对于资金运营的监管与评估都会影响到这个系统工程能否正常有序推进。通过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财税对策,对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

二、内涵概述

智慧城市是运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对城市运行过程中的核心系统的关键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多领域的不同需求做出智能响应,进而为城市中的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以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智慧化,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阅读全文

减税降费成效和经济发展探究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正式了我国2020年减税降费成绩单:去年,为应对肺炎疫情冲击,我国连续实施了7批28项减税降费措施,税务部门全力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为399万户纳税人办理延期缴纳税款292亿元。为进一步实施减税降费措施,有关人士表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施减税降费将进一步以税收政策激励科技创新,继续从税收和社保等方面发力,进一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安全感”,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

一、积极税收政策成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

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于1月8日在北京举行,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国家交出怎样的税收“成绩单”?增减之间如何确保实体经济“实打实”受益?“十四五”新开局,税收工作将带来哪些新实惠?据了解,此次会议不仅“晒”出了2020年减税降费的“成绩单”,还对去年的税收工作进行了总结。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叠加世界经济衰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令实体经济面临空前挑战,面对这种形势,全国税务机关迎难而上,通过艰辛努力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会议上说,2020年,各级税务部门聚焦“优惠政策落实要给力、‘非接触式’办税要添力、数据服务大局要加力、疫情防控工作要尽力”的“四力”要求抗疫情促发展,确保了减税降费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此外,个税首次汇算平稳实施。开发应用个税手机APP,推出申报表数据预填单服务,积极推动免除部分中低收入者汇算义务的政策落地,确保了个税三步改革在稳慎推进中圆满完成,有力促进了消费增长和调节收入分配。据有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7.6万亿元;新办涉税市场主体5745万户,较“十二五”时期增长83%。同时连年完成预算收入任务,累计组织税收收入(扣除出口退税)65.7万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我们知道,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和重要保障,是政府执行经济社会政策的主要手段。为确保税收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还要大幅减税降费的情况下,为如期完成年度税收任务,2020年各级税务部门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大考”,税费收入预算任务圆满完成,全年组织税收收入(扣除出口退税)13.68万亿元,同比下降2.6%,比财政预算安排的目标高0.8个百分点,及时准确办理出口退税1.45万亿元,组织社保费收入3.81万亿元,非税收入6316亿元,为抗击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在疫情之下,为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各级税务机关在服务中积极开启“非接触式”办税模式,2020年,全国大力推行“非接触式”不见面办税缴费。国家税务总局在疫情发生后迅速“非接触式”网上办税缴费清单,明确了近200个可在网上办理的涉税缴费事项。目前全国已实现90%的涉税事项、99%的纳税申报业务可以网上办、线上办、掌上办。不仅如此,“十三五”期间,全国税务系统连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税务总局集成推出了108项279条服务举措,联合12个部门推出16项办税缴费便利化改革措施。而在税收服务专业化方面,有些地方所焕发的活力更是令人感叹!例如去年9月,深圳市南山区建成了5G网络信号覆盖税务大厅,首推“超高清+实时直播”学税、“AI互动+中英双语”问税、“电子填单台+VR实况”导税、“高速终端+智能柜台”办税等全链条“智慧税务”,办税大厅无需值守,服务却无处不在。在这背后,是税管理念与模式的转型,即从固定管户转向专业化管事管户,从无差别管理转向立体化风险管理,从税务部门“单兵作战”转向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另外,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片区率先推行的“信用放、信用服、信用管、信用控”一体化,为“双A”(纳税信用、社会信用均为A级)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星电机(深圳)有限公司办税人员李青感慨:“我们公司涉税业务比较复杂,入选第一批‘双A’企业后,税务人员和企业人员一对一全程对接,相当于‘管家式’办税!”随着“智税”模式的不断升级,深圳营商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市场主体的活力也在持续迸发。据了解,深圳市2019年税收规模8247亿元,2020年上半年实现税收收入3735.8亿元,纳税人在申报阶段的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二、减税降费为经济恢复“保驾护航”

2020年减税降费措施取得的最显著成效,是“十三五”的税收工作圆满收官。一方面,税务部门全年完成的组织税收收入比财政预算安排的目标高出0.8个百分点,这集中反映了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的巨大成效;另一方面,2020年全年组织的税收收入同比上年下降2.6%,表明2020年国家减税降费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为经济恢复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与此同时,2020年应对疫情的减税政策出台快速、高效,对于支撑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关键行业和环节,支持防护救治、保障物资供应、鼓励公益捐赠、支持复工复产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续政策的延续执行,以及更多减税降费政策惠及企业和居民,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也有助于拉动生产、促进消费和就业,激发市场和经济活力,对经济稳定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有业内人士指出,2020年减税降费成效显著,最为给力的是服务于“六稳”“六保”大局,支撑了我国经济增长率率实现了正增长。伴随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实施、税收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叠加累积效应越来越明显,更深层次的减税红利正在显现。可以说,“减税降费”成为近年来我国财税政策的核心关键词之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7.6万亿元,累计办理出口退税7.07万亿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新办涉税市场主体5745万户,较“十二五”时期增长83%,为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全国各地情况看,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帮助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减轻负担,留住了青山。例如,广州市万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财务部部长詹技术介绍说:“我公司的1218万元出口退(免)税款及时到账,再加上2020年上半年阶段性减免社保费700万元,真金白银有效缓解资金压力,让我们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内销市场更有底气。”湖南省盐津铺子食品公司财务人员李玲也算了一笔账:2019年集团共享受各项税费减免3691万元,2020年共享受各项税费减免4988万元。如此之大的税费优惠政策力度,让企业资金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智能升级进程加快、信心更足。据介绍,该公司2020年前11月公司各项研发投入已超过3000万元。尽管2020年年初产品销售受到一定冲击,但从4月开始实现正增长,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刷新了最佳年度成绩单。上述两例,只是享受到减税红利的亿万市场主体的一个缩影。不少企业反映,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减税降费“及时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克服疫情影响、逆势前行以创新转型开辟出新的市场。事实上,减税降费作为逆周期调节政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去年疫情大考背景下,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而2020年减税降费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及时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新动能成长以及服务中小企业的有关税费减免政策,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保住了就业,并且有效促进了社会稳定及经济恢复。有业内人士指出,去年,我国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非接触式办税、个人所得税手机APP自动汇算、专用发票电子化改革等多项便民措施,解决了疫情期间纳税人的燃眉之急,提高了办税效能。运用现代化的税收治理理念和大数据分析,服务于宏观经济决策及地方经济建设,充分检验了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现代征管改革的成效,为“十四五”时期在税收治理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税收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新的一年开启新局面,高质量推进税收现代化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今年将会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也指出,今年将持续推进减税降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进一步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促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助力高质量发展。事实上,在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税收现代化是题中应有之义。尤其在“十四五”新开局之年,税制改革如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高质量推进税收现代化,已经成为税务机关高度关注的问题。在1月8日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介绍说,为进一步高质量推进税收现代化,2021年要稳妥实施发票电子化改革,推进信息化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建成并上线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逐步稳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充分发挥增值税发票等税收大数据优势,进一步提高数据服务大局的能力。此外,要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推动形成多方协同治税格局。加强在推进发票电子化改革、打击“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涉税违法行为等方面的社会化协同,推动与更多部门拓展涉税数据共享。王军在会议上表示,2021年还将继续深化国际税收交流合作,协助有关国家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论坛,积极配合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相关规则的衔接与实施,做好税收协定修订和谈签等工作。王军表示,新的一年,全国各级税务部门要扎实稳妥完成预算确定的收入任务,推动税费收入质优量增。妥善处理好减与收、质与量、条与块、近与远的关系,既要把该收的依法依规收上来,又要坚决守住不收“过头税费”的底线。将进一步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促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使之更好地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