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工养老保险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现阶段,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资金运营方面有着收益低于支出的问题。分析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现状,从人口结构、制度参数两方面阐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影响因素
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现状
1.1过于依赖财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资金源自社会各大企业与职工的费用缴纳,在现实运行过程中,政府会进行相应的补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对我国政府财政产生了极大的依赖,而太过依赖于政府,养老保险就很难正常开展下去。
1.2缴费率高。中国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缴费率要求企业缴纳养老保险基金20%,而企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基金8%即可,虽然如此,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缴纳费用更高,如此高的缴费率与较低的替代率并存的现实情况,为企业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缴费率高会提高企业用工费用,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及生存发展能力有很大的影响,造成一些企业出现少报缴工资与用工人数的情况。收益不高的人群养老保险负担率太重,有着不愿意参保的情况[1]。
1.3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我国从多年前就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统账结合法的模式。随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改革与创新,造成了老年人无自己的账户,中年人个人账户构建时间相当短,相关政策却要求老人与中年人工作年龄与缴纳费用期限等同,这明显是不公允的。由于我国具有一定的隐性债务,需要挪用新人账户资金发放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借此减轻资金支出方面的压力,因而导致了空账运行。
2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影响因素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及对策
【摘要】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全国养老保险密切相关。在人口的老龄化背景下,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发展出现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各地区养老金缴费差异、监督模式、养老保险一体化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事业实现有序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监督;法律;政府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普遍的社会问题,我国也不例外。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8.87%,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91%,老龄化的趋势显著增加。在这种状况下,我国社保养老体系发展愈发显得困难重重。如何评断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社保制度的发展状况是很重要的评断标准,要使得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病有所治,都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保险制度也应当随之完善。故而,我国开始了对养老保险制度更深入的探索。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应保尽保”,继续扩大低保保障范围,为城乡的困难家庭提供“应保尽保”的政策服务,同时将符合政策要求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也纳入享受政策范围之内的群体。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挑战,不仅影响了我国整个经济形势,同时也给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概述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条文规定和行政手段,在社会筹资这种方式下,对劳动者因为年老问题不能从事工作,退出劳动领域,需要国家给予帮助、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照顾,从而使其能够正常生活的一种保障制度。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运行研究
摘要:
目前,我国现有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也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这就影响了社会保障功能的有效发挥。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了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具体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社会养老问题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话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构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虽然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不断完善,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伴随着社会保险的发展而逐步显现。如何在兼顾公平效率的前提和基础上,对现有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进行改革完善,充分发挥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作用,成为有关政府部门需要深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枣庄市中区的情况为例,对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
截至2015年底,枣庄市市中区共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658家,共有42297名职工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在职参保人数28921人,正常缴费人数20972人,中断缴费人数4426人,离退休人数7991人,退职人数133人,全年共征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17339万元,平均缴费基数为2650,养老金征缴率72.5%。全年共发放离退休金17836万元,退职金236万元。平均离退休工资1860元,平均退职金1478元,养老金的替代率70.2%,企业养老保险金的负担系数28.1%。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论文
一、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风险及其分类
风险是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卢曼认为,所谓风险是指“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具有不确定性和潜在危害性两个基本特征,当不确定性因素持续恶化,潜在危害性转变为现实危害性时,潜在风险问题就会转化为现实问题。风险也是当前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风险问题已经对养老保险制度衍化路径、目标理念以及发展过程等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依据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问题产生根源的不同,本文将其分为经济性风险因素和社会性风险因素两类。经济性风险因素主要是指那些因外部经济环境条件变化而可能对制度产生损伤的因素,包括财政收支失衡风险因素、运营管理风险因素及劳动力市场风险因素等。社会性风险因素主要是指那些由于社会文化条件变化而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及社会损伤状况产生的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风险因素、社会阶层分化风险因素、社会流动风险因素及社会转型风险因素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对经济性风险因素的分析重点在于“财”或“物”等因素,而对社会性风险的分析则主要是那些与制度实施密切相关的“利益人”,尤其是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群体,如农民工群体等。由于风险问题具有滞后性、间接性及隐蔽性等特征,风险后果常常可以预测,因此如能及时对影响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甄别并加以防范,就会对现有制度的筹资模式、养老资源配置结构、养老保险机制形成以及公众参与意愿等产生推动作用,进而提升制度的整体实施效果。
(一)经济性风险因素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风险因素。现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保险制度衍化而来的,最初针对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中具有正式职业身份的人群,实行企业单方缴费制,按照现收现付制模式对账户资金进行运营。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以及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等非正式职业群体的不断加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养老金水平差距较大以及养老保险历史债务不明确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养老保险财务风险不断加大。根据蒋云赟等学者的预测,如果维持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标准不变的话,该体系将很快无法实现代际收支平衡。制度管理与运营风险因素。由于目前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尚未完全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营权主要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这种属地化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式已经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畅,制度运营效率低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投资回报率整体偏低。2013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高达12415.64亿元,但基金权益投资收益率仅有5.54%,养老金投资主要流向银行存款、债券、信托投资等相对比较保守的领域,导致资金增值保值能力普遍偏低。此外,在属地化管理模式下,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不顺畅、制度标准分割以及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程度低等问题十分突出,使得参保人对养老保险各项服务指标的满意度与总体的满意度水平都很低。如果按照世界银行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评价体系来衡量的话,在制度覆盖广泛性、可负担性、充足性和公平性等多个方面,现行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
(二)社会性风险因素
人口老龄化风险因素。按照联合国确立的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中国老龄人口已经突破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将达到2.4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将升至17.17%;2050年时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4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至少将达到30%。人口老龄化水平风险因素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是十分深刻而久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较高的老龄化水平将使现有代际间养老资源交换平衡关系发生断裂。维持代际间养老资源交换平衡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保持代际间人口比例的协调性。但是在人口老龄化水平持续上升的情形下,代际间人口比例关系正在被打破。2005年中国城镇老年人口赡养率为26.2%,2013年已经上升至33.19%,黑龙江等省份甚至已经高达63.24%,远远超出国际通行的25%赡养代际平衡临界点。如果继续维持当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与缴费比例不变的话,当代人的缴费负担势必会被极大地增加。第二,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根据马骏等学者的测算,在人口老龄化水平持续提高的背景下,2030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第三,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将持续下降。如果保持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长率水平基本不变的话,人口老龄化水平的上升将会使领取养老金的人数急剧膨胀,导致养老金支出规模不断加大,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持续下降。社会阶层分化风险因素。自1980年代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阶层分化状况越来越严重。仇立平将中国现有社会阶层划分为劳动阶级(即工人和农民)、资本所有者阶级、专业技术人员阶级及管理者阶级。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了各个阶层在养老资源占有方面的不均衡状况,进而使各个阶层在享受养老保障待遇方面的差别更加显著,导致制度的不公平性更加突出。总体上讲,当前中国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享受着比较高的养老保险待遇,退休后可以获得大约相当于原工资水平80~90%左右的退休金,足以维持比较体面的生活。而企业职工退休后仅能获得相当于原工资水平50~70%左右的退休金。由于企业职工的工资基数本来就比较低,因此他们领取的退休金数额也比较低,对很多退休职工来说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很难满足较高层次的生活需求,这种状况将对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积极性产生比较负面的影响。社会流动风险因素。社会流动是指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及不同职业人群之间的转化。中国当前社会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农业从业者向城市从业者身份的转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字,中国在1982年到2000年的18年间,有大约2.065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亿,2012年末已经超过2.6亿,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仅有4543万。农民工阶层的养老保险问题也因此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农民工等群体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已经成为解决他们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缴费标准较高、缴费期限长等问题,与农民工等非正式职业群体的实际收入状况尚有一定差距,导致大量农民工群体仍然被排除在制度之外,成为游离于正式制度之外的弱势社会群体。社会结构转型风险因素。社会结构是指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成员在资源占有、组织方式及关系格局等方面的基本状况。社会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领域变革的重要内容,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社会心态、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的价值观念及行为等多个方面。陆学艺等指出,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受家庭结构小型化及少子女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经趋于瓦解。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平均家庭人口规模仅有3.10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少了0.34人,而当年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了2.6139亿。家庭规模的缩小和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已经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产生了比较负面的影响。社会化养老保险取代家庭养老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状况下,如何为失去家庭养老保障的人群提供社会化养老保障已经成为当前制度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风险问题。
二、风险成因分析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性测度探究
摘要: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然而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亟需为企业减负增效,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2019年5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降费政策。总的来看,人口老龄化增加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而降低费率却减少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养老基金结余进一步缩减,导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养老保险; 可持续性 ;影响因素
根据人社部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多数省份已将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但由于统筹层次低,地区之间在降费过程中面对的压力也相差较大,例如,对基金结余量较大的省份来说,费率下降虽然会影响当期收入,但仍能维持收支正向结余。而对目前基金结余量较小,收支基本平衡的省份来说,降费可能会使社保盈余出现逆转;对于目前已处于收不抵支状态的部分省份,社保征收率已经处于高位,可挖掘的降费空间很小。本文旨在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视角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性进行测度,进一步探索我国各地区间,社保降费后养老保险财务失衡的具体原因,以期为我国各地区间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文献综述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因素作用下,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发了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养老保险金体系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研究,世界银行的报告(Holzmann,2005)指出,养老金制度的基本目标是能够提供充足、可持续、可负担和稳健的退休收入。其中,“可持续”指的是持续的财务支付能力。Aaron(2010)认为一个可持续的养老金体系应该是在提供充足养老金待遇的前提下具有长期的财务偿付能力,同时不要将支付负担转嫁给下一代。关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的研究,郭永斌(2013)通过测算,认为我国养老金不具有可持续性,但可以通过提高退休年龄来缩小养老金缺口。对于改变养老金不可持续的措施中,朱青和刘洋(2019)认为加快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从而将节省下来的财政补贴资金用于支持企业社保费的降费,可以保证养老金的可持续。关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较多的是退休年龄对于养老保险可持续的影响,HansFehretal(2011)通过对德国制度的研究,指出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能力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而不断减弱,想要维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能够保证长期收支平衡,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在2040年前延长退休年龄到67岁。国内学者王平(2012)在养老保险基金筹集过程中,主要涉及在职职工人数、参保人数、参保年龄、缴费年限等人口因素和缴费率、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经济增长指数等因素。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发现,国内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分析,对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是否可持续存在异议;同时,对于养老保险可持续性研究更多是从整个国家或者各个地方层面进行分析,本文则从全国各地区对养老保险可持续性进行测度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各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二、评价指标及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世界银行初步构建了一个测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水平的框架体系,报告指出养老保险当以提供充足、可负担、可持续、稳健的养老金待遇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促进经济发展的附属目标。因此本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按照充足性、可负担性、稳健性、财务可持续性的准则,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在数据可获得的条件下,构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收不抵支情况下职工养老保险论文
一、吉林省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发展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收入大幅增加,支付能力也空前提高。2012年吉林省职工养老保险征缴收入已达269.97亿元,比上年增收20.19亿元。近十年的平均增长率已达18.06%。同时,养老保险的基金支出规模也颇为可观,2012年基金支出高达377.6亿元,比上年增加85.15亿元,近十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也达到17.09%(见表2)。从基金征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得出的当期收支结余额来看,近十年都出现了缺口,而且缺口呈逐年扩大趋势,2002~2009年基金收支差额一直在25亿元左右徘徊,但近两年收支缺口急速升至50亿元以上。截至2012年末,吉林省的缺口更高达107.63亿元。 从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指标来看(见表3),吉林省的人均缴费率近几年一直在20%上下波动,且幅度不大。对比表4数据可以发现,人均缴费率一直与全国均值水平很接近。这种特征符合之前学界得出的养老保险基金负结余率高的省份人均缴费水平一般也较高的结论。同时,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上看,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反而有上升的迹象,这说明吉林省维持着较高的缴费率水平,以期实现制度收支平衡。从养老金替代率指标角度看,吉林省基本始终低于全国均值,数值大多在50%以下。养老金替代率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人均养老金的增长速率慢于同时期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率。从制度赡养率看,吉林省的制度赡养率相对较高,大幅高于全国均值,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六年内上升了10个百分点。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吉林省是老牌工业基地密不可分,传统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人数比重大,赡养负担沉重。从当期结余率看,吉林省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率在六年间始终为负数,当期收支亏损缺口大,且逐年加剧,已完全陷入收不抵支困境,加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影响,财务收支失衡状况日益加重。
二、吉林省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成因分析
形成吉林省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这一现状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历史欠债、经济发展状况和制度赡养率。
(一)历史欠债
从199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开始,养老保险制度在本质上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当时的已退休职工和在岗职工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各省差异较大,养老金水平差距也固有存在。从绝对数量方面进行对比,截至1997年底,吉林省的离退休职工人数为95.8万人,而少的省份,如西藏,离退休职工人数只有3.1万人,宁夏和青海也都不到20万人。由此可见,制度建立前留给吉林省需要赡养的离退休职工人数的绝对数值较大。而从相对比例方面看,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所占比重大,需要发放养老金供养的已退休职工数量负担要远远大于非老工业基地和工业基础差的省份。因而在建立制度之初,吉林省在历史债务问题上可以说是具有“先天缺陷”,也成为影响吉林省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的“定时炸弹”。另外,工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吉林省的养老金水平。1997年吉林省国有经济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为6017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5664元,二者之比为106.23%。而现行制度实施前,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为参保人群的主体,国有单位退休职工相对较高的赡养水平造成的累积效应,使得吉林省的历史欠债情况更加复杂。
(二)经济发展状况
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
【摘要】中国正处在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化,日益加剧的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变得非常迫切。本文使用2015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情况及影响因素,以探讨中国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企业职工的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数量、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对于参加商业养老保险有影响。目前企业职工购买商业保险的并不多,文章认为,应该增强城镇企业职工对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意识,并且针对不同群体设定不同产品,更够做到与基本养老保险差异互补,实现更全面的养老保障。
【关键词】商业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影响因素
一、引言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时代,2016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5亿,占总人口的10.8%。据预测,2020年到205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超过30%以上。我国老年人口面临着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问题,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使养老问题备受关注,低替代率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在养老金制度中的选择一般意义上被称为三支柱养老金制度,第一支柱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制度,第三支柱为商业养老保险制度。本文立足于此,力图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来剖析当前我国企业职工在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行为,解释选择参加商业养老保险职工背后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补充,为未来我国责任共担机制前提下三支柱养老金制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界中该问题的相关实证分析较少,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中,本文采用寿险参与影响因素分析的相关文献。商业养老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目前,有部分学者重点关注了国内寿险需求的宏观影响因素,基于2007-2011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寿险市场的宏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地区生产总值、社会保障程度、文盲率、市场利率和储蓄存款对寿险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具有影响,且统计上具有显著性;老年抚养比率和少儿抚养比率对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影响不显著;人口的增长对保费收入的影响不明显(张连增,王皎,2014)。杨舸(2014)等人认为实际利率和少年儿童赡养(抚养)率对寿险需求也有显著的影响,社会的老龄化、预期通货膨胀率和不断提高的教育水平对寿险需求的作用并不显著。从微观层面看,在国内研究中,有学者认为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子女数量、个人年收入、户口、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参加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家庭房产数量、小汽车数量、企业属性、婚姻等十个方面(张强,杨宜勇,2017)。张旭梅(2007)认为,我国寿险参与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对未来生活的担忧、风险偏好及认知水平、日常生活习惯等。有一些学术研究成果更多地关注了参保人的意愿,而非参保行为,如陈其芳(2016)认为,农村居民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纯收入、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对养儿防老的态度、政府宣传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程度等对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有显著影响,但是没有考虑企业职工的需求影响因素。
三、数据来源和模型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一、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各地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不一,使得办理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比较困难
由于各地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不一,这些政策对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多少都有涉及,但还没有一个既明确又可操作的法规制度。而现在养老立法都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执行,这些政策法规也只能对本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进行办理,还没有完全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权益。虽然我国养老保险经过多年的改革,但更深层次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主要表现在提前退休的虽然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增加了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却造成用人单位缴费负担过重。
(二)不同区域间养老保险待遇差异问题
首先是不同地区间养老金支付负担的差异。如果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由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那么,按照发达地区的缴费标准,资金将向缴纳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按照中西部地区较低的收入水平领取养老金,这对于中西部地区是受益的。反之,则增加了发达地区的养老基金支付负担。其次是不同地区间养老待遇差异问题。《暂行办法》规定劳动者跨区域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在不同地区必须转移接续。但现实情况是,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经济发达地区职工收入以及工资平均水平普遍较高、缴费标准也高,相应养老待遇水平也交欠发达地区高,由此导致养老金水平地区差异很大不均衡,劳动者在不同地区办理退休,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会产生比较大差距,成为办理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比较困难。
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的相关举措
(一)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