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制度建设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制度建设论文

增值型制度建设内部审计论文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从定义可知,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一系列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及程序。这些政策程序中就包含了内部审计。从目标上来看,两者具有一致性。

2.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中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由此可见,虽然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但是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中包括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特点

增值型内部审计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它是一种强调了增加价值功能的内部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是内部审计的新的发展阶段。其特点如下:

阅读全文

企业制度建设管理下财务会计论文

一、当前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一)管理意识存在偏差

财务会计工作自从企业诞生以来就已经出现,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务会计工作都仅仅作为一项被动工作而存在,主要工作内容也局限于一些简单的财务会计操作实务,而在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当中应该予以加强的全局管理职能却仍然未能得到体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能够为企业赢得直接经济效益的生产、销售等窗口部门,对于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不甚关心,所以想要提升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就必须先扭转这种管理意识上的偏差。

(二)管理手段落后

当今社会是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网络、管理软件、信息化交流工具的应用也普遍推行于各行各业,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而言,一方面碍于有限的资金,另一方面也由于管理意识不够先进,因此在建设资金的分配方面也更倾向于窗口部门而忽视了内部管理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手段的升级,尤其是对于需要不断提升信息数据收集、分析能力的财务会计管理部门,管理手段的落后直接导致他们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数据收集,无法准确掌握其他部门在资金流动及财务运作方面的具体情况,无法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而敏锐的反应与判断,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具体管理制度有待加强

管理工作的质量高低不仅受到管理意识及管理手段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而当前在许多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当中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从而让管理工作难以真正发挥自身效用。比如在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粗糙、程式化,没有真正实现对固定资产的有序管理,不仅难以提升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发挥,还普遍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固定资产分配不均等负面问题。在预算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方面也没有做到有机结合,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想脱离,让资金管理工作陷入两难局面,无法有效提升其经济价值最大化发挥,无法真正实现资金管理的精细化控制。此外在会计基础工作的制度建设方面也不够严谨细致,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看到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有让人满意的进步,此外在会计档案的使用效率及安全管理方面也一直停步不前。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直接影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对于企业全面建设以及整个行业乃至国内经济建设发展都将造成不小影响。

阅读全文

高等中医院校临床医学

一、明确选题标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在学位论文选题上,专业学位论文有与科学学位论文相混淆的趋势,有部分论文学术性有余,实践性、应用性不足。按要求,专业学位论文是要重点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8)6号文件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要求是: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学位论文应表明申请人已经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由于各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及导师对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认识不统一,甚至不清楚,导致了专业学位论文选题仍存在科学化倾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临床基础知识为依据,要培养出从事医学专业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临床“专家”人才,从而体现“知行统一”的特点。因此,我校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明确了对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并不断探索、完善其质量保障体系。我校通过制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原则》,加强导师及研究生管理人员培训;通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答辩过程管理等途径,更好地引导研究生立足临床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恰当的临床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避免为了盲目追求高、精、尖的科研项目而脱离临床去从事单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事实上,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要遵循创新与实用的原则,根据所在医院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专业及研究方向,选题可以包括调查研究、病例分析、临床经验总结、前瞻性临床研究、临床观察研究及临床新技术革新等方面。在整个课题设计及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导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充分发挥导师组成员的作用,通过多渠道、联合培养的模式,为研究生课题的完成及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最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明确选题标准的同时,我们从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狠抓学位论文全程管理、创建各种激励机制等环节入手,通过建章立制,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不断探索并完善专业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行逐级管理

截止2013年6月,我校统招研究生已达1234人。为切实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大力推行“三级四导”管理体制,即实行“研究生处—院部—学科”三级管理体制;具体培养过程中,以导师为主导,学科为辅导,院部为指导,研究生处为向导。通过这种逐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保证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保障了学位论文质量稳中有升。我校近八年来,先后制定学位相关管理制度近20项,并应用于日常管理中,经过反复实践再行修订,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学位管理,促进了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质量的提高。如我校实行了年度院部考核制度,更好地推进逐级管理体制。从修订导师遴选条件、定期进行导师培训、制定导师考核制度、制定兼职导师管理办法及优秀导师评选等办法入手,制约与激励制度相辅相成,从而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突出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地位。落实学位论文期中检查,跟踪检查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实行学位论文科研原始资料审核及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严把论文评审关。建立优秀论文评选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及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推荐工作,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创新与创优热情。修订学位论文答辩相关规定,举行观摩答辩,严格规范整个学位论文答辩程序。实行制度,对研究生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质量实现了公开检验。制定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办法,加强了学术道德规范,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鼓励研究生申报创新基金项目,提高我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支持研究生管理队伍、导师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推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创新,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临床培养单位管理与合作,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我校通过以上举措,全方位健全管理制度,进行多环节、综合管理,有效保障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提倡研究生“自我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人才,其培养目标和作为学习者的身份特征决定他的学习特点在于自我教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研究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有所欠缺,尤其在科研学习方面更显不足,限制了研究生学习成长和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自我教育是研究生为完善、发展自己而自觉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我们认为研究生自我审视、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科研学习、论文写作等各种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学位论文的撰写,不应是最后一年才提上日程的任务,而应该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自入学伊始,一个循序渐进筹备的过程。经过三年的自主学习,不断积累,最终将所见、所学、所想、所做汇总,提炼成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此外,我们把学术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各阶段,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临床教学等过程对研究生进行引导、管理。通过各类培训,告知研究生、导师、各院部及学科管理人员相关管理办法,不断强化学术道德规范,逐级管理,努力引导研究生树立科研诚信意识,防止少数研究生和导师不求质量,以求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从根本上杜绝了学位论文造假现象。

四、结语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措施

科研活动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已严重侵害了社会公众对科学家及科学界的信任度,这一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科研机构、大学、基金会等组织乃至国家层面的重视[1]。从教育、制度、监管、法律等方面有效地控制并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将是科研道德回归的重要保障。2007年1月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将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科研活动从项目申请、实施到成果形成和评价,到最终,每一阶段都有可能存在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本文从通过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成因及影响,提出合理的建议和防范措施,从各个方面抵制学术不端之风。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期刊出版中,期刊编辑部认为比较突出的学术不端行为是:一稿多投(85.3%)、同一学术成果重复发表(58.7%)、抄袭剽窃(49.7%)、署名不当(33.1%)[2-3]。抄袭剽窃、署名不当、故意隐匿重要参考文献这三项也是编辑部和学科专家公认比较突出的学术不端行为。一些学科专家对“隐匿重要参考文献”和“引文标注或注释不合理”这两种不端行为比较重视[4]。任何科研活动都是基于前人的基础,对他人成果不加以标注而直接引用,实际上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他人成果转化为自己的原创性成果,这种行为对于原作者来说是极大的伤害,也给整个学术交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影响

学术不端行为其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通常与人性、各国具体的学术环境和整个社会大环境存在密切相关性。有研究表明,科研人员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现实的利益诱惑、绩效至上主义和社会期望值过高[5]。学科专家认为期刊出版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指导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缺乏学术道德教育,作者意识欠缺”和“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机制不完善”,其中尤以“指导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最为突出,近80%的学科专家认同这一点[6]。设想科研评价体系导向一旦功利化,无疑将形成浓烈的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在无形中共同构筑一个利益怪圈并且使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扭曲一些科研人员的心灵和行为。这一点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原因。“学术道德教育缺失,作者意识薄弱”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2009年7月10日,中国科协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60%以上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我国科学界的科研道德素质有所下降,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学术不端是一种常见现象,相当比例科技工作者持宽容态度。显然科研群体对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点与学术道德教育不到位有着直接关系。同时,监督机制和惩戒制度不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这其中不可免除学术期刊自身的责任。

三、防范对策与建议

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是复杂的,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在于整个科学道德诚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仅仅依赖于科学界的自律、学术期刊加强审稿力度和惩戒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着手,全面防范抵制学术不端之风。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频繁在社会上曝光,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应对措施和处理办法。与此同时,成立了一些专门从事科研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建设的组织机构。在政府层面,有科技部的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等;在科技机构和大学层面,有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等。这些相关组织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研道德制度。比如,科技部于2006年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凋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中科学院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和《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07年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5年通过的《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宏观层面上为防范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有力保障。针对科技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亟须建立更加具体可操作的防范措施,建议从四个层面予以关注:(1)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法律法规比道德规约更具威慑力和约束力,因此建议国家层面应加强针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立法工作。(2)加强科学道德诚信教育,培养自律诚信的科学道德素质。比如,针对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开设科研道德课程,针对科研机构强化科研人员的岗前培训等。通过参加教育培训,认识学术不端的危害,明确科学研究的道德底线,自觉抵制学术不端之风。(3)制定学术期刊(或学科领域内期刊)通行的学术不端行为防范处理措施,并在同行期刊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机制。这一点对学术期刊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统计表明,高达97.4%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呼吁制定领域期刊通行的学术不端行为惩戒制度。(4)编辑部完善制度建设,在加强防范的同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例如,编辑部应根据审稿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补充修正期刊的审稿制度。《科学》在“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之后,特别添加三项措施补充其审稿制度,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要求论文所有作者指明自己在科研中的具体贡献;所有作者签署同意论文观点的声明;改进图像识别技术,利用科学招待会鉴定图片真伪。其实,从细节入手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是编辑部层面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最为切实有效的措施。

阅读全文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本科建设的初级阶段,随着整体投入的加强,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提升,但在科研管理工作方面仍有待完善。针对在科研氛围、激励导向、制度建设、管理队伍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坚持科研导向,贴近学校特点,推进学校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科研管理;新建本科;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处于本科建设的初级阶段,在科研管理工作各方面有待完善,往往效仿其他一般本科院校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同时未能完全摆脱专科时期的思维束缚,严重阻碍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为了提升科研质量水平,新建本科院校需结合自身特有的情况,找准定位,坚持应用型科研发展方向,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调查,梳理出其在科研氛围、激励导向、制度建设、管理队伍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特点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提高科研意识,营造科研氛围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在相关大专院校基础上升格而来,学校和老师对于科研的认识和态度仍然停留在专科时期。首先由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的中心工作集中在教学,同时学校缺少相关的科研条件和氛围。教师对科研的了解甚少,普通教师没有科研的观念,迫于职称和考核压力,消极对待科研,难以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缺乏将相关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成为教学内容的意识。新建本科院校学校知名度低,在项目申报和论文投稿中不占优势,教师对于高层次项目和论文更是缺乏科研自信。第一、教学与科研同为高校的基本职责,在保证教学的情况下,学校需要提升教师对科研的关注,关注教师个人学术研究的发展,制定科研激励政策,在年度考核、评定职称以及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方面予以兼顾,激发主动参与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完善科研条件,对学校科研的软硬件投入需要有一定的保证,保证所需外文资料数据库,畅通信息检索渠道,以及购置相关先进的仪器设备。第二、教师个人需要坚持学术自由、学术自主,方能实现突破和创新,同时拥有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良性互动理念,争取将学术前沿知识带入课堂,实现教学的学术化,树立正确的教研观,在做好教学工作时加强科研。第三、提升科研能力,给予教师科研信心,特别是青年教师缺乏相关的经验,研究方向不明确,学校制度不清楚。学校需要定期举办科研工作会议,解读科研政策文件,普及科研知识,激发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同时,积极举办学术会议、沙龙等多样学术交流活动。聘请校内外科研骨干开设工作坊,从选题、申请书撰写以及论文润色等方面进行指导。邀请国内外学界名家举办“科研讲坛”,把握研究热点和国家大政方针,结合科研团队建设和自身优势,形成教师个人的科研定位。最后,学校需要在制度层面,实现类似“传帮带”的科研导师制度,通过一定的经费支持,提供可持续性的指导。

二、健全科研制度,坚持应用导向

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形成了相应的科研管理与服务机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文件。相对于一般的本科院校,由于刚从专科院校转变而来,缺乏相关的直接经验,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在科研的管理与服务的理念上存在一定误区。第一、科研管理偏重“管理”,缺少”服务”意识,致使教师们的体验不高,科研氛围不够。为此,学校应该在上级“放管服”文件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减法,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科研管理队伍不断创新管理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科研服务质量。第二、过分追求项目获批立项,缺乏后期管理。通过各种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们进行项目申报,同时以新建本科院校的身份,甚至利用相关资源获取项目立项,但没有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踪与督促,缺乏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与辅导,导致项目最终难以保质保量完成,甚至被延期,直至撤项,忽视了相关撤项对个人、学院和学校的影响。所以,学校应该制定项目后期管理办法,对于延期撤项的给予惩罚性负向激励,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形成危机意识。第三、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往往注重项目立项奖以及相关论文奖励,而对人员培养,团队建设,学术交流以及平台建设等方面缺乏相关制度的有力支撑。学校需要通过制度在人、财、物方面,扶持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建设以及重大项目培育。在人才方面,积极推进“外引内培”人才建设,发展潜力科研骨干,组建科研团队,培养科研骨干申报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重点项目,进行交流与深造学习。第四、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是应用型本科的发展道路,但是制度评价内容和指标并有突出应用型的需求导向,过分地关注科研项目的级别,忽视了项目对学校应用型定位发展的匹配程度和支撑作用。科研成果方面,制度评价内容和指标又盲目崇拜论文级别,过分倾向高层次论文,按照研究型大学思路构建评价指标,导致教师成为论文机器,使得学校在发明专利、横向委托课题以及其他应用性成果缺乏,难以支撑学校应用型定位的发展。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制度应该具有导向性,充分体现出对应用研究和学校特色的倾斜,通过各项指标的倾向性,逐步引导教师从自主研究到贴近学校自身应用型发展研究,提高应用研究的比重。比如,适时修订校定权威期刊目录,符合学校定位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

阅读全文

高校师德师风研究的热点内容

【摘要】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高校教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师德师风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引领起到关键影响。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研究我国高校师德师风领域学术论文的整体概况、高频关键词和研究热点。结果表明:高校师德师风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这一领域的科研合作成果较少,结合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不多。与此同时,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和重要性、发展现状及对策、考核评价、建设重点和难点,以及新时期的社会背景都是主要的研究热点。此外,这一领域存在忽视理论性、缺少定量分析和数据支撑、综合性和评述性的文献较少等情况。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共词分析;研究热点

一、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热点

(一)历年发文量分析

学术论文的发文量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问题的影响程度。统计336篇学术论文,可以得出高校师德师风研究领域的历年发文情况,自2001年,针对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开始出现,开始发文量较少。2006年之后,学者对高校师德师风的探讨增多,发文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虽然在2017年略有下降,但是随着2018年《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出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的发文数量迅速增多。从整体趋势上分析,高校师德师风的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文数量也将日益增加。(二)高频关键词的分析笔者通过识别和分析关键词,从统计的学术论文中获取原始关键词1120个,按照高频关键词计算公式[1],得到频次超过20的关键词,即高频关键词共8个:发展对策、高校教师、建设重(难)点、现状、内涵、重要性、评价、新时期。

1.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史晓东从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对师德师风进行界定,认为师德师风包含师德和师风,前者指向教师的内在精神品质,反映个体品德修养;后者指向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反映行为习惯[2]。周宏分析了高校师德师风的特别属性,提出示范性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属内涵,决定了高校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不应满足于不违反法律法规和既有职业道德规范,而应该追求卓越化,为人师表,创造更高的职业幸福[3]。总体来说,目前鲜有专门研究高校师德师风内涵的论文,现有研究大多数缺乏深层分析,没有细化高校师德师风的具体内容、标准、特征。师德师风内涵是开展高校师德师风研究的基础,必须准确把握。

2.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首先在观念上要提高认识,明确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探讨。有的学者从高校层面出发论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如回春园提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4];有的学者则基于国家、学校、个体角度探讨其重要性,如荣立和认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党的建设、学校事业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5]。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建设,还影响着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意义深远。

阅读全文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构建

【摘要】制度建设是推进科研诚信治理的有效手段。科研诚信管理缺乏统一机制、科研诚信制度可操作性弱、科研诚信教育缺少自律机制是我国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的突出问题。要想建构科研诚信长效治理体系,一要构建共治工作机制,形成科研诚信治理合力;二要强化落实,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三要加强教育,推进监督管理与学术自律有效结合。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构建

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现象多发,且集中于科研体量大、科研活动活跃、学术影响力大的科研机构和人群。但由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建设起步较晚,科研诚信治理并不十分有效,严重影响学术秩序,破坏学术风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问题,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着重强调“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将学风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5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统一部署科研诚信建设工作。世界各国科研诚信治理实践证明,制度建设是推进科研诚信治理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建设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建设情况,为有效开展科研诚信建设和治理工作提供思路。

一、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现状

综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实践来看,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机构以及科研机构分别或联合,以科研行为规范、科研诚信建设指导意见、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制度规范等形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规范科研行为,推进科研诚信建设。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管理机构而言,由分治走向共治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分散于各个部门和各类科技计划管理制度中。高校为科研活动的主体,因而科研诚信管理制度以教育部的规范性文件居多,如教育部于2004年8月印发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教社政函〔2004〕34号)和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于2009年7月组织编写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各高校也制定了各自的指导性文件,如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类研究生学术规范》(2008年9月24日)。2019年5月,、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出台《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实施办法》(社科办字〔2019〕10号),明确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分别负责各自系统的科研诚信工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工作提供了统一的国家标准。

阅读全文

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措施

摘要:

硕士研究生是我国进行科技创新,知识传播的重要人才,是我国科研队伍的新生力量,而且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主力力量,以繁荣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为历史使命,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日益凸显。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论述了硕士研究生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我国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从学术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研究,以求改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

关键词:

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措施;学术制度

我国硕士研究生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它以培养对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有创造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任务。高校的学术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学校立足之本的学术文化,直接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良好的学术文化,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专业性人才,创造更多科研成果,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所以,研究生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品格状况以及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创新人才,新型学术性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一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