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制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称制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称制度论文

构建我国职称评价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作者:刘春华 王泽善 郝大伟 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一、(略)

二、现阶段我国职称制度形式

鉴于我国地域辽阔以及各地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为更好的研究我国职称制度,现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新疆9个省(直辖市)的教授职称评审制度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职称制度主要分为单位内聘制和职称评聘制两种形式。

1.单位内聘制根据调研发现北京和上海属于典型的单位聘任制。2005年北京33所市属市管高校和成人高校就已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2009年上海在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成人高校等56所院校中试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停止职称评审。这两个直辖市以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为契机,将聘任制进一步深化,政府摆脱了原先事事亲为的家长制束缚,相反更多地扮演宏观规划与调控角色,通过控制岗位结构比例实行宏观动态管理;而高校则在被赋予更多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聘任不仅完善了学校自主用人、教师自主择岗、政府依法监督的高校用人制度,而且有利于形成开放、竞争的用人氛围,实现职务聘任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保障和维护了教师根本利益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从实际效果来看,单位内聘制也使高校获得了主动权,使学校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推动了学校“走出去、请进来”,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和融合的趋势。

2.职称评聘制根据调研发现天津、重庆、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新疆7个省市当前仍以职称评聘制为通用作法,即实行评定制与聘任制相结合,先评后聘,目前的这种职称评聘主要参考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学历及资历条件学历作为教师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反映,它不仅较好的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也是推动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动力所在。研究发现,除广东省外其余6省市所定的条件基本一致: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副教授职务五年以上就可以申报教授。而浙江、江苏则进一步针对新老教师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策略,明确规定40岁以下人员须具有研究生学历或者是硕士学位,虽然一些省市暂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似乎这已成为潜规则,高学历人员往往最有先天优势,最低也具有硕士学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出现大量年轻教师成为考博大军中的一员。而广东唯独将任职年限放宽为3年,这些微小政策的变化实际就是广东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

阅读全文

职称评聘改革促进师资队伍构建

作者:邹伟 单位:成都大学

一高校职称制度沿革

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在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成就。就学术而言,它具有学衔的性质;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它具有岗位的性质。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他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处于何种工作岗位。职称制度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既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任用的基础。我国职称制度(包括高校职称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放初期至五六十年代,沿用了过去旧中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任命制度,同时也实行“学衔”制度。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经考核后,对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任命其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务任命以后直接与工资挂钩。

第二阶段,1977年至1983年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主要对专业技术职务进行评价,是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成就、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标志。但是由于爆发,职称评审工作被迫长期停止,积压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渴望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由于准备不充分,出现了其评定范围扩大和质量不高等一些混乱现象。因此,到1983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暂停职称评定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并研究改革方案。

第三阶段,1984年开始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其做法是,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单位在获得任职资格人员中聘任。其特点是有明确的岗位、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和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随着我国高校职称制度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开始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能力素质。

二高校职称评聘制度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院校职称评审规则革新

作者:王瑜 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职称就是专业技术资格,是个人专业技术水平高低的依据。高校教师职称是职称的一个分支,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就是对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确认,它既关系到高校教师的进步与成长,也关系到整个高校的发展。因此,如何推进高校职称建设,不断进行制度改革,研究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职称建设道路,让这一制度发挥积极的正面作用,尽量减少负面作用,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职称制度的发展过程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作为职称制度系列分支之一,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初期至五十年代末的技术职务任命阶段,因为当时全国正处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时期,国家依据各行业的实际需要,统一规定各个行业的专业技术资格等级,并以此来对相关人员进行任命。专业技术资格与工资紧密结合,提升资格就可相应地提高工资。当时的高校教师职务等级由高到低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助教。第二阶段是从1977年到1983年的技术资格评定阶段,技术职称成为衡量工作成绩、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第三阶段是1986年,国家对职称制度实行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聘任制度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实行评聘相结合,即如要聘任职务必须取得任职资格。

二、改革现行省属高校职称制度的意义

现行省属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在一定的阶段内,提高了教师们投身教育事业、进行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挖掘了教师自身发展的潜力,对国家科学技术实力的进步、群众文化知识的丰富、国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其间,该制度也就评审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进行过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但时至今日,其本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明显,不少问题在评审过程中被发现的越来越多,如职称终身制无法彻底打破,职务评价、量化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等,使职称评审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因此,开展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并将理论研究的成熟成果应用于职称评审的实际工作,使职称评审制度更加透明化、科学化、动态化、合理化,使该项制度对于在新时期人才选拔、人才激励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正面作用并尽量减少其负面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现行省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弊端

阅读全文

教师职称规章创新探索

作者:孙广骞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1前言当前,我国深化职称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这种情境下提出了评聘分开模式,即任职资格评审或考核不受岗位和职务限制,够条件者可自主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这种模式应该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资格审定和职务聘任两个作用的最佳模式。但是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按照评聘分离模式来运行,因而也就并未达到评聘分离模式预期的效果。

2高校职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职称改革工作的推进,各高校在职称改革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与高校职称改革相配套的政策不完善,改革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高校职称改革工作仍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高校在职称评审中缺乏自主权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有四个等级: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在这四个等级的职称评审中,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的审批权归省级行政主管部门,高校只有推荐权而无审批权。尽管初级和中级职称的审批权下移到部分高校,但是高校在评审过程中也要受指标和岗位职数的限制,没有完全的自主权。

2.2职称与职务概念混淆长期以来,围绕着“职务”与“职称”概念就曾引起过多次讨论,直到现在有些人对于二者的界定也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管理者也认为职务和职称一样。这是因为我国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而表示教师的职位也被划分为四等,而且也被冠以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称呼,这样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职称与职务是一样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职称属于人才评价范畴,职务属于人才使用范畴。职称是标志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能力和工作成就的等级称号,是社会对其综合学术能力、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大小的认可标志,是一种资格,不直接与工资待遇挂钩,一旦获得,终身享有,只能作为应聘职务的依据;而职务是同职权相联系的工作岗位,担任某一职务,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行使一定的职权,担负一定的职责,获得相应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即职务是责、权、利的统一。当前,教师只要获得职称,工资待遇及相应的福利就能得到提升及兑现,高校教师管理者力抓职称评审工作,而教师则以职称提升为己任,从而造成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广大高校教师都以职称评审为主,而聘任只不过是职称评上后理所当然的程序———流于形式,教师只要能够评上职称,就会被聘为相应的职务,这就形成了职称评审后聘任的虚化现象。从而导致教师“能上不能下”、“论资排辈”的现状。

2.3职称评聘制度不够灵活,人才的正常流动受到限制对于想要引进的人才,由于各种限制引不进来;或者是能进不能出;或者是引进后配套政策跟不上,想留又留不住;同时对于聘用人才在项目合作、访问、进修等特别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存在政策上的不完善,致使人才的内部和外部流动受到限制,造成了高级职称人才状况的参差不齐。这必然影响到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阅读全文

石油工程公司职称评审工作思考

[摘要]随着企业的发展,石油工程公司在职称评审工作方面逐渐呈现出评审制度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以及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不足之处,影响了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的充分发挥。通过不断细化完善职称制度,优化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加强职称评审管理,促进评价与聘用的衔接等方式,提高职称评审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企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关键词]石油工程公司;职称评审;评价体系;激励机制

职称评审工作承担着引领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功能,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针对石油工程公司职称评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以供参考。

1石油工程公司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由于石油工程公司人员流动频繁、新兴职业大量涌现,现有的职称序列、层级设置均表现出不太适应企业发展的状态;职称和职业资格在某些范围依然是两条线,未实现有效衔接;职称管理还缺乏有效的监督,评审公开化、透明化还做得不够到位等等,完善相关的职称评审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2)评价标准还不够科学。在专业技术职位聘任过程中,普遍存在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现象,简单的比年龄大小、看工龄长短、比论文数量、看刊物级别,弱化参评人员的现实表现及工作业绩,导致部分长期扎根野外生产一线创实效、出实绩但学历较低、资历较浅的员工在参评过程中处于劣势,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导致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刊物级别,却忽视论文实际水平和质量,造成学术浮躁和学术告假现象的发生,不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3)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公司技术职位聘任“能升能降、能进能出”的奖惩机制还没有建立,“一评定终身”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在取得任职资格前,工作较为积极、敢于冒险;聘任后,却放松自己、缺乏进取精神,从而工作激情不够、动力不足。此外,在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方面,有效衔接不够,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对社会化评价认可度不够高,对各类技术人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职称评价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导致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职称评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强。

阅读全文

就业困境视角下大学教育论文

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1应届生就业困难突出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时往往将条件向有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倾斜,不少企业在招聘时也明确地将应届毕业生挡在门外。用人单位在招人时也时常反映大学生们眼高手低,理论知识强但是动手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他们花了大力气培训的员工,往往在职业技能得到提升后选择跳槽。而不少毕业生却不得不抱怨“我连就业岗位都得不到,如何积累经验?”如此往复,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陷入了一个“没经验难以就业,不就业无法积累经验”的恶性循环。招聘单位的需求与现行大学教育的培养模式之间的不同步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雪上加霜。

1.2工资待遇远低于预期

在老百姓的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多家庭希望子女通过读书出人头地,借以改变自身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命运。在计划经济时代,考上大学的人被视为拥有“铁饭碗”,有了让人羡慕的“国家干部”身份。但目前的状况是,很多大学生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发现就业时需要和很多学历不如自己的人竞争,这些没上过大学的人由于拥有较多的工作经验,比较受用人单位青睐,工资待遇也普遍比大学生高。特别是部分农村家庭倾全家之力甚至不惜背负债务让孩子通过上大学跳出农门,在城市找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然而这些背负着以知识改变命运的大学生却发现毕业后他们的工资连让自己过得舒服都困难,更遑论提高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了。有些大学生自嘲自己的白领生涯是这样的:领了这个月的工资,交完这个月的房租、水电费煤气费物业费,发现我这个月的工资又白领了。

2大学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2.1大学扩招速度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脱节

阅读全文

职称评聘的弊端及创新策略

作者:谭习能 单位:湖北省襄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标准和条件基本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目前来看,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总的来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新的历史时期对人才全面准确评价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上的要求与有些行业或专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评审条件中量化标准不够科学,可操作性不强;基层评聘制度乱套;“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一些事业单位还没有真正贯彻;职称造假现象比较严重,现有的职称制度难以识别和评判。以科教兴国为重,结合上述弊端的存在,笔者建议职称工作思路应做出必要的调整。

一、科学地制定职称评审条件,职称计算机和职称外语不再作为申报评审的必备条件

如果说,目前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中有造假现象的存在,那么职称外语考试和职称计算机考试就是当今职称评定中最大的造假项目和浪费项目。按理来说,只有从事外语翻译工作和计算机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才可以把这两方面条件作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用不上外语和用不上计算机的专业技术人员就不应该把这两项考试纳入必备条件,只需要参加相应培训,作为申报评审的参考条件。职称考评条件的确定也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确定,要本着“干什么就考什么能力”的思路来决定,而不应该把那些与实际工作风马牛不相及的、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评定条件强加给广大专业技术工作者。严肃的职称政策也就不会起到引导“造假”作用和成为助长考试不正之风的根源,也不应该给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制造一场又一场的尴尬和巨大的社会浪费。

二、根据各单位的行业特点实行分门别类的管理

(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企业可实行自主评聘。因为企业已经是市场中的主体了。企业是独立的法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是独立的自然人,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里拿的是企业的工资,实行的是按劳取酬。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里的重要性和受重视程度与在公有制的事业单位里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企业里的职称评定和聘任不公平,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技术、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完全可以通过人才市场来“跳槽”。企业的兴衰由市场规则和企业自身素质所决定。企业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去留也应由市场规律所决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也包括职称的高低)如何完全可以由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协商和建立合同关系来解决。所以,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方面不应加以干涉。如果企业里的劳资双方发生了这方面的冲突或纠纷,可以通过法院审判或仲裁机构解决。

(二)事业单位的职称聘任工作,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区别不同情况,实施一些必要的干预和有效管理事业单位的职称评聘工作远比企业复杂得多。事业单位又分为全额拨款单位、非全额拨款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职称的评聘方法也不能搞“一刀切”。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职称评定政策,应有所区别,作出规范。笔者就所发现的问题建议如下:

阅读全文

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

农业科技类期刊是传播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主要载体之一,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新疆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牧业发展空间较大,现已形成了由棉花、粮食、林果、畜牧等优势主要产业[2],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发展仍旧出现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对新疆农业科技类期刊也影响较大。同时,新疆西部地区出版编辑专业人才缺乏、期刊运营能力弱、没有固定的财政支持等因素也是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巨大挑战。[3]因此,以《农村科技》为例,分析新疆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对推动新疆农业及农业期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科技》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农村科技》创刊于1985年,月刊,自2019年开始改为双月刊;是由新疆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立足新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农业类学术期刊。期刊在2017年4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现为新闻出版署)认定为“学术期刊”。《农村科技》因内容贴近生产,技术特色、指导特色强,已连续两期入选国家新闻出版“东风工程”。

(二)办刊宗旨

经过35年一代代编辑人员的不断努力,《农村科技》始终坚持办刊理念,追踪省内外市场形势,及时报道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报道突出实用性,信息体现前瞻性,旨在成为广大读者的“技术良师,生产参谋,信息窗口,市场指南”。期刊为传播农业科技成果、促进农业科技交流、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等为我国农业特别是新疆农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三)栏目设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