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工作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治安管理工作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治安管理工作

清明节期间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清明节期间社会治安全面管控,有效维护我场社会治安安全稳定,结合我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同志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求,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目标导向、任务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原则,认真分析当前安全稳定的形势和特点,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总思路,集中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强化社会治安打防管控,夯实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基础工作,完善综治维稳长效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我场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切实加强社会面管控,严防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全力确保清明节期间的安全稳定。

三、组织机构

成立社会全面管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场长王能瑾同志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柯金冬为副组长,各村、分场、站所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场综治中心,由柯金冬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

阅读全文

高校安全教育若干问题

一、高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学生的安全意识有两种,第一是自我保护意识,第二是自我防范意识。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大学生不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第一,大学生作为学生一族,没有充足的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不能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加之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强,大学生很难成功地做好自我保护。第二,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之时没有防范意识,很容易相信别人,这就给一些骗子可乘之机。第三,我国高校的扩招政策使得更多的人成为高校学生中的一部分,从而造成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学校内部安全性下降。学生间的差异越大,学生间的矛盾摩擦就越多,这成为了校园暴利事件的导火线,也是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不足的体现。

二、高校安全教育质量提高对策分析

1.加大高校治安管理力度

首先,从高校的领导人员角度来看,其要加大对学校治安管理的重视,只有学校的治安管理工作力度加强,才能为在校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其次,要做出具体的治安管理提升实践。要加大对高校治安工作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支持,招聘具有高校治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负责学校的治安管理工作,加大治安管理人员数量,使学校内部不存在治安管理的死角。要将学生的安全作为高校治安管理的重要宗旨,明确高校治安管理工作的内容,比如说加强校园巡逻次数,巡逻过程中要注意不正常的人际交往现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更要加强治安管理设备的投资,为治安管理人员配备有效的通讯工具与交通工具,一旦有恶性事件发生,治安管理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联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2.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

在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工作方面,学校要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力度。首先,要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网络环境,进行安全教育知识的传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使学生了解现行的法律常识与法制理念,更要对社会或者其它高校的真实安全进行深入剖析,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或者宣传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其次,要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座,在学校教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一些具有知名度的社会人士对高校安全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提高对安全的关注。另外,高校可以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安排专业的教育人员,采用正规的安全教育教材,利用专业化的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从规范学生的思想做起,使学生利用正常的安全思想去规范日常行为,杜绝安全事件的发展。

阅读全文

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实施方案

一、实施步骤

(一)宣传清理阶段。

由县公安局牵头,对全县印章刻制行业进行摸底,掌握我县目前印章管理的基本情况。并对全县印章刻制行业集中开展一次清理工作,依法取缔一批无证和违法经营的印章刻制点,规范行业经营秩序。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做好加强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工作。县公安局将建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信息平台,提供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的政策、法规知识、系统的使用及简单数据的查询知识,方便人民群众学习了解。

(二)系统建设阶段。

根据公安部《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标准》要求,依托市公安局搭建覆盖全县的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印章的审批、制作和查询比对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使印章印模具备信息采集、传储、存档、查询、鉴别等基本功能。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由县公安局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机构承担,并负责印章系统的安装、维护及升级服务,切实保障印章数据安全保密。县公安局要设立“印章治安管理中心”,负责对印章的审批、刻制、领用管理工作,建立面向广大公众的公安外网的网络信息平台,提供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系统的使用及简单数据的查询。

(三)推广使用阶段。

全县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现使用的公章及其相关“专业章”、法定代表人铭章或按规定需要进入信息系统管理的其他印章,应当纳入印章治安信息系统管理。对于印章规格不符合规定的,要按规定更换印章;对不影响进入信息管理系统的印章,印章所有人要求更换的,经审批后逐步予以更换。县公安局要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印章备案申领窗口,受理印章申领、更换的有关工作;工商、质监、经信、国税、地税、银行等部门可在业务窗口配置与系统匹配的验章器或者下载相关客户端软件,对印章进行系统查询。凡新设立和变更的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公章、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合同专用章、法人铭章等印章,必须纳入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办理设立、年审、开户等工作时,应当查验印章是否按要求进入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对未进入的应督促印章按规定进入信息系统管理,保障印章使用安全。

阅读全文

采油厂治安防范综合管理系统探究

摘要:

采油厂的治安管理直接关系到油田的尤其生产安全、存储运输等各环节的重要保护措施。本文针对近年来发现的采油厂治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将信息化与综合管理工作相结合,规范治安防范工作,提高采油厂安防效率。

关键词:

治安防范;实现;综合管理;采油厂

要提高当前采油厂的安防综合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就应该适应当前公司的管理模式,安防管理措施尽量能与各个管理环节相配合,才能突显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提升安防工作的效率。并且及时发现其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工作效率。要实现信息化的安防综合管理的系统,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并要求能够适应新的油厂管理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

一、治安防范的信息化

(一)将所有治安信息进行联网,使用相应的安防管理软件系统进行分类收集信息,将采油场内的治安防范工作分为:值班、破案、盗油、损失、举报,系统已经将信息分成了几大类,录入人员只要根据信息类型进行录入操作即可,此处作为所有数据的出处和源头,各类信息的录入必须准确规范,油厂内也应每日派专人进行数据录人,确保数据的及时有效,避免从前因为手工录入,导致信息延后或者得出的数据不准确的情况。该系统还能自动生成每日治安报表、每月报表、年度报表,各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登录系统了解采油厂内各级治安基本情况。能够及时查询到治安案件和盗油情况,并进行分析。管理层可以通过相关案件检索条件查询到案件的破案情况、处理情况,方便详细了解案件情况并进行案件管理。分类管理盗油情况,用户通过查询功能可随时了掌握开井动态,方便安排暗访人员并确定需要重点保护的油井。(二)治安绩效考核管理,管理工作中要设立健全的奖惩制度,建立相应的考核审核管理机制,根据每月出勤情况、处理案件数等信息,对安防人员进行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并将考核状况进行内部联网,并按照制定的绩效考核标准计算奖励资金,鼓励其他治安管理人员像优秀榜样学习。而惩罚考核就由各位治安管理人员自行网络填报,根据每月出勤情况、处理案件数等信息,在月底进行系统汇总,并给予相应的惩罚,如扣除奖金等方式。调动相关治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安防管理要把效益规范化,重视考核评价的重要地位,不但要让治安防范人员自己评价自身行为,还可对他人进行评价,彼此之间也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把安防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自身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促进整体安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三)资源共享:通过网络相关人员可以及时跟踪治安工作情况,了解治安工作动态,并通过网络对全体安防人员进行培训,分享案件,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提高安防人员的防范意识,拓展安防人员的视思路,提高打击犯罪的力度。通过网络,将重要信息以短信、腾讯qq、微信等形式,对各安防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能够随时随地的掌握油厂内的安防动态,而不需要像从前一样进行24小时的坚守,耗时耗力不说,还无法到达及时破案的目的,使用此系统不仅能节约时间人力,还能够帮助分析处理案件,加快破案的速度。各级领导还能够通过网络监控人员到位情况,分析当前安防布局的合理性,并根据当前安防部点情况指挥安排工作任务。(四)展示治安分布情况,管理人员通过登录系统,就饿能够看到才有场内的所有治安分布情况,直观显示场内治安人员布点位置,及场内地理信息。登录系统选择相关分类,就能看到作业区高产井、油井被盗的情况分布,还能够通过网络看到治安人员的巡逻路线,方便规范化管理。软件系统还能够根据预设的标准,判断油井被盗次数和严重程度,直接为管理人员标注出盗油多发地区、聚集高产油井地区等,为管理方法共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网络可以清晰明了的找出需要重点防范的区域,方便管理人员布置安排治安人员,加强对重点区域的防范,并加派巡逻人员,还可以根据系统描绘的生产作业区加强防范检查,增强厂内治安防范水准。以上基本实现了安防信息的网络化管理,优化的采集治安信息的方式,给信息收集整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力,并起到了能够及时有效上传信息的作用,其中的数据分析功能,为分析当前治安状况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实现了资源共享,能够帮助相关人员迅速掌握信息,处理安防问题。并能够帮助管理层有效分析出重点安防区域,进行重点防范,通过分析,使得缩小了巡逻范围,不用再整个厂区内绕圈圈,而是让每一个暗访人员都能够发挥作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有效遏制犯罪。

阅读全文

创建治安学理论体系的问题

作者:王彩元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治安学理论体系研究是治安学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治安学理论研究的第一主题。自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治安学(后一段时间称治安管理学,1998年教育部在进行本科专业目录时又改称治安学。当然,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但为了叙述的方便,除特别说明外,本文权且将这两个概念等同使用)以来,广大治安学教学、研究人员和事务工作者围绕该学科特有的概念、范畴、学科体系和治安管理业务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和探索,治安学理论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使该学科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完善和发展。但是,该学科的理论体系至今还未建立起来,不仅理论不成熟,而且体系不完善,学术界对一些根本问题缺乏共识,甚至争论不休,这对于一个期盼走向成熟的治安学科而言是十分不利的。特别是当前,教育部组织开展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公安学科有望成为一级学科,治安学作为公安学的子学科成为二级学科之际,积极构建治安学理论体系是治安学基础理论研究所面临的最大的课题!笔者认为,治安学理论体系是治安学理论的集合,是治安学理论按照一定的逻辑形成的有机整体。就治安学而言,在理论体系研究中必须或亟待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主要有构建理论体系的前提性、科学性、本土化等问题。

一、对治安学理论存有疑虑,亟待提高理论体系构建的前提性认识

治安学有没有理论,有什么样的理论,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事情。而且,来自治安(或公安)学其他领域(俗称“体制外”)和在治安学领域内(俗称“体制内”)的学者,对治安学理论存在的认识,有着巨大的反差:来自“体制外”的学者,由20世纪80年代初治安学提出来时的不屑、不认同,转变到后来以至于目前的主动界入、参与,甚至将自己的理论引入到治安学理论中来,比较有代表性有华东政法学院金其高教授的“猫鼠理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均平教授的“社区治安群理论”等①;而“体制内”的学者,自国家2008年启动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后,由于受此产生的负面影响,除少数学者还在坚持外,绝大多数反而怀疑治安学科甚至公安学科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如笔者在2010年全国第六届治安学学术研讨会暨治安系主任论坛上提出的“进行应用(术科)研究的越来越多,从事基础理论或纯理论研究的越来越少”的局面。

治安学理论研究出现这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源于治安学理论建设的薄弱。从历史上看,我国虽然正式提出治安学概念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今天治安学领域有关问题的研究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对警察科学的研究,其背景是西方警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产生,以及警察高等教育的发展。[1]然而,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情———以1984年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编写的《社会治安管理学》教材为标志,并打破了长期以来治安工作无学问(学科)的局面,使治安理论得以真正起步。正是治安学学术研究起步晚,加之本研究领域的人员习惯于从治安管理业务分工的角度或治安管理工作层面来讨论、研究治安学,而不是将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了理论抽象,这就导致了治安学的理论积累是非常欠缺的,而不是像哲学、教育学、法学那样具有理论学科的性质。因此,有学者早在本世纪初就指出了治安学“理论无特色,概念不系统,专业术语少,知识欠规范”的理论研究现状。[2]继而,有学者针对治安学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试图为治安学理论研究“号脉”、“开处方”。①当我们构建治安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应该优先回答如下的问题:治安学理论生成的条件是什么?治安学有哪些理论?如果不回答这些问题,治安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只会是一厢情愿、自说自话而已。

首先是治安学理论生成的条件。任何学科理论的生成条件有三个: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发达的文化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治安学理论的生成条件也不例外。第一,我国有丰富的维护社会治安的实践经验。综观我国3000多年维护社会治安的实践,从以夏启“家天下”政权的确立为标志,经过夏、商与西周三代的发展,逐步孕育出一种政刑不分、军警一体的国家维护社会治安的管理体制开始,经历了封建社会和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到新中国更加丰富的治安管理、治安防范和刑事司法实践以及不断改革创新的经验,为我们进行治安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材料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第二,我国有较高度发达的治安文化。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与治安活动、治安思想有关的治安论著《显学》,以及东汉时期的《史记》。此后,历代的统治者和治安实践人员在长期的治安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安对策和管理方法,并不断系统化、理论化,使中国古代治安管理活动的文明化、科学化水准始终居于世界前列。20世纪初,当时的清政府一方面组建全国警察机构,引进西方的治安管理制度,兴办警察(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大量翻译、出版西方警政理论方面的著作。此后,我国学者开始对中外治安学与警政理论进行研究,出版了一批具有操作性较强的教材,如《警察勤务须知》(1928年)、《行政警察》(1929年)……《派出所工作教材》(1956年)、《治安管理工作》(1981年)等,并成为了治安学诞生的先奏曲。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当时公安部公安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治安行政管理学总论》、《治安秩序管理》、《治安基层基础概论》②等9本治安管理业务教材理论研究的全面展开为标志,经过30多年的发展,治安学研究课题与内容一直紧扣时代的脉搏,为治安实践服务,出版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点、反映治安实践及其基本规律的教材、专著、课题、论文(集)。[3]第三,治安学科自身发展与建设的需要。到目前为止,我国16所部属、省属公安(警察)本科院校均设立治安学系,并开设了治安学本科专业,有的还招收了治安管理与安全防范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然而,在我国的学科设置中,治安学一直被作为管理学门类中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所属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学之下的一个三级学科。治安学科的这一定位,已经完全不符合当前治安学学科发展的现状,也不适应社会对治安学学科发展的需求。因此,以我国公安工作中具有预防、发现、控制犯罪职能的社会治安控制与安全防范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治安学科,作为我国急需发展的最具有公安特色的学科,需要有更丰富、更厚重、更科学的理论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发展,并不断提升学科层次,以满足更多层次或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p#分页标题#e#

其次,治安学有哪些理论?所谓理论,《辞海》的解释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理性认识”。[4]综观治安学理论发展过程,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以及广大治安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人员近30年地潜心研究和不断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治安、治安管理、治安秩序、治安管理原则、治安管理手段、治安管理方法、治安管理措施、治安效益、治安管理主体、治安管理客体、治安管理对象、治安勤务、治安防控体系、户政管理、公共复杂场所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消防管理、出入境管理、群体性治安事件、治安案件、安全防范等基本概念或范畴,以及由这些概念或范畴所包含或衍生出来的治安问题、治安巡逻、堵截、盘查、安全检查、安全保卫、户口调查、户口迁移、大型群体活动、管制刀具、交通疏导、消防监督、治安区域控制等一系列专业术语。同时,还形成了“治安管理主客体关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警务”、“治安工作社会化”、“治安动态稳定”、“治安秩序控制”、“治安防控体系”、“治安效益及评价”等原理或理论。①这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术语、原理或理论,是行政管理学及其他部门法学所不能包容或取代的,其中有的原理或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治安实践并指导着治安实践。

阅读全文

高校信息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化研究

1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构建设计

对高校而言,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网络化构建需要根据学校人事管理的需要进行设计;对教职员工较多的学校而言,需要组织部门考勤、薪资、奖励等方面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另外,一些学校规模较大,需要对教职工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每个学校都要根据自己人事管理工作需要,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的人事管理设计,使网络化人事管理系统构建具有较好的扩展性,能根据学校需求有效开发相应功能。高校在人事管理网络化构建中,若依旧采用传统设计方式,在面对新需求时,必须重新修改设计方案,导致资源浪费。若采用信息化构建技术,则可以根据新需求,不断提高系统开发速度,根据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进行体系系统升级,这对有效促进人事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有重要作用。针对这种需要,高校认识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构建的关键点在于:利用现有技术和软件构建信息化平台,以满足未来工作需求。构件框架的应用开发模式需要营造框架需要的运行环境,按照框架要求进行系统框架搭建,并在此基础上快速开发Web应用,这种系统开发要具有较好的扩展性,能根据未来工作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为新任务开发提供新的接口,而对暂时不需要的系统功能,可以暂时不用;若需要,系统可以实现即插入即用的功能,有效满足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创新发展需要。

2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化的实现

2.1对人事资料进行模块划分和管理

在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化创建中,要对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领域进行分析,按照不同领域进行信息网络化系统建设。一般而言,按照高职人事管理的不同方面,信息管理内容可分为以下七个模块:人事资料管理、组织管理、奖惩管理、考勤管理、社保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这七大模块包含的内容决定信息化、网络化系统建设的框架设置,信息化、网络化系统框架的业务功能要与这七大模块对应。在这七大功能模块中,人事资料管理模式是人事信息化、网络化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人事资料管理模块为例,对高校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实践途径进行研究。人事资料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对岗位描述、教职工聘用合同、教职工个人基本信息、薪级工资、绩效工资等的网络化进行管理设计,进行网络化建设,要记录相关基本信息,并能存储在几种数据库中,实现对教职工基本信息的统一管理。这种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数据更全面,信息更完整,同时网络系统局域强大而灵活的数据分析和报表生成功能,能为学校进行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依据,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把相关管理人员从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人事资料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化有利于建立和查看每一位教职员工资料,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自定义档案信息,实现对人事资料的有效查询和管理。

2.2建立具有抗毁性的网络体系

阅读全文

治安学理论研究的阻碍

作者:魏莲芳 单位:四川警察学院

一、治安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治安学是我国特有的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关警察科学的研究中,尚未见到类似的提法。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构建公安(警察)学科体系以及进行专业教育等现实的需要,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治安学(也称治安管理学,1998年教育部在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统一称为治安学)。[1]这门学科的提出,打破了长期以来治安工作无学问(学科)的局面,使治安理论研究得以真正起步。随之,治安学的学术研究不断发展,并走向系统化、正规化。纵观这二十多年治安学理论研究的状况,治安学的理论研究呈现欣欣向荣的趋势,研究成果还是非常喜人的。我国治安学理论的研究者主要是公安(警察)院校从事治安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其中不乏知识渊博、见识广泛的专家),公安实战部门从事治安管理工作的管理者为研究的补充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出版治安学方面的著作60多本,发表治安学方面的学术论文3000多篇[2];另外还编写了大量的教材,出版了许多本论文集。这些学术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了我国治安学的理论,促进了治安学学科的发展。但是,治安学理论研究工作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它们成为治安学学科发展的“绊脚石”,甚至阻碍了其正常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相当比例的研究者缺乏治安学理论研究的热情,学术研究氛围没有建立起来。研究者研究活动的开展以及研究的深入,一般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研究环境、研究的热情、社会对此的认同等密切相关。我国警察的教育培训体制不同于美国,长期以来是以学历教育为主。除公安部直属的公安院校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几乎都成立有自己的警察学校,甚至有些地级市也成立有地方的警察学校。建国以来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警察学校主要以中专教育为主。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l世纪初,为了适应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为了提高警察的素质和学历层次,全国各地方的警察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升级”活动,几乎都从中专学校升到了专科学校,或者由中专学校转型为在职警察的培训学校。随后,部分地方警察专科学校又迅速升级为警察本科学校。而我国治安学的理论研究者主要就是公安(警察)院校从事治安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这些研究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经历了上述警察学校的“升级”活动,也就是说先教中专,后教专科,现在教本科。这种转变对他们来说也同时意味着经历了:从几乎不搞学术研究(评职称几乎与此没有关系)到可以搞学术研究(评职称有一定的要求),到必须搞学术研究(评职称与此密切相关)。不可否认,公安部直属的公安院校成为警察本科院校的时间较长,而且学校长期以来引入的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学研究人才,其治安学理论研究的风气相当浓厚,但是这些研究者只是整个研究队伍中的少数力量(当然他们当中不乏治安学理论的权威人士)。而多数研究力量应该是各地警察院校从事治安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人。这些人中有原来警察学校毕业留校的,有一般院校毕业来任教的,有部队转业的,学历层次不一,素质也参差不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长久以来是不搞研究的,现在要“赶鸭子上架”了(否则职称上不去,待遇更谈不上),这种缺乏热情的研究,其研究能否出有水准的成果可想而知,研究的学术氛围更不可能形成。

(二)对治安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众说纷纭,学科体系框架难以准确建立。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依据,决定着该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发展方向。对于治安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一种学术上的争鸣,但同时也是该门学科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因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确定的研究对象、完整的理论体系、公认的专业术语、完整的方法论体系等。[3]对治安学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主流观点是“三对象说”,即认为治安学的研究对象有三个,但是三个对象的具体内容却不统一。主要有以下的说法:社会治安现象,产生治安现象的原因,治安对策;治安现象,治安规律,治安对策;治安秩序,治安管理,治安问题;基层理论,应用理论,警务实践;治安防范的主体及其行为,治安防范客体及其表现,治安对策;等等…。[4]由于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所以研究者们各持各的观点,认识缺乏统一性。这种对研究对象认识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该门学科体系框架也难以准确建立。所以,目前大多数学者在他们治安学的专著或者教材中对治安学的学科体系框架有不同的阐述,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而一门学科的结构体系只能是其研究内容间逻辑关系的客观反映,而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简单排列和随意取舍,并且结构体系往往制约着该门学科的内外关系,影响着学科的发展方向。

(三)整体研究模式具有很大的封闭性,相关的资料和相应的研究成果难以共享。学术理论上的整体研究模式包括研究体系、研究方式和方法、研究资料的借鉴与研究队伍的状况等。从整体上看,治安学理论研究模式具有很大的封闭性。一是研究体系上的封闭性。长期以来,治安学学术研究视野或范围受治安管理工作的业务局限,许多学者在进行治安学理论研究时是“就治安研究治安”,很难把视野和研究思路扩展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使理论研究缺乏新意,难有突破。二是研究方法的封闭性。就目前来看,治安学学术研究多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或文献资料的说明,很少用论证的方法、数学的方法或者系统分析的观点,因而其研究成果定性的结论多,定量分析少,尤其缺乏对社会治安问题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规律的把握。三是研究资料上的封闭性。如前所述,治安学的理论研究缺少国际可比性,几乎没有系统的外国研究资料可以直接借鉴。四是研究队伍的封闭性。自治安学提出20多年来,研究人员主要局限于公安(警察)院校治安专业课的教师,很少见到公安系统以外的人士涉足治安学领域,从事治安学专业的研究人员与外界或其他学科几乎没有交流。这种整体上的封闭性,一方面使相关的资料和相应的研究成果难以共享,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学科间的交叉研究,使治安学学术内容难有创新。

(四)较多地着重实践经验的总结,缺乏对实践的理论升华。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实践也必须上升到理论的层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实践工作。目前,在治安学的理论研究中,较多的研究者也意识到实践工作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所以很关注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的新东西融入理论研究中。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较多地注意工作经验的总结而忽视探索治安规律;较多地注意搜集、罗列史料和其他资料而忽视在此基础上的理性认识;较多注意维护现有理论的权威性而忽视从科学的角度去论证它的真理性;等等。没有把实践的东西真正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种不良现象对治安学的理论研究是非常不利的,其最终的结果是极难建立治安学特有的理论体系,使治安学的学科体系难以向前发展。#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事业单位管理制度5篇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规避风险问题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涵盖六个方面: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和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单位应对潜在风险事件的能力,提高单位运行效率,完善且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是内部控制更加合理有效进行的前提。经营管理中不能没有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含义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1]内部控制并非与生俱来,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有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才被人们所创立出来的一套概念体系。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经营效率,促进可持续经营发展。通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在单位内部实施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达到既定管理目标是内部控制的目的。它包括五个方面的构成因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单位基本目标的实现。

(二)风险管理的含义。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单位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过程。风险管理对单位而言十分重要。首先,风险管理必须识别风险,风险识别是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单位产生影响,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只有提前识别了风险的存在,才能更加合理有效的规避风险;其次,风险管理要着眼于风险控制,单位通常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控制风险,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概率,缩小其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再次,风险管理本质上是规避风险,在既定目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制定评估多个可行方案,选择风险性最小的方案是风险控制的常用手段。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共同目的。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国家,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逐渐兴起。随着内部控制实践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理论也发生了扩展和延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保护单位资产。单位内部控制可以合理有效地对单位经营管理过程进行监督,避免财务信息失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单位的经营安全,同时内部控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单位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单位经营效率。风险管理则是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是一个有效识别、分析、防范和应对风险的过程,存在于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和部门,风险管理讲究防范于未然,即识别潜在风险事件是风险管理的首要内容,因而风险管理能够为单位转移不必要的风险,在风险客观存在时,提供应对风险的措施,有效保护单位资产,风险管理还有利于单位抓住发展机遇,为单位争取到更好的发展机遇,为单位创造更高的效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