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技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哲学科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哲学科技论文

我国水文化研究态势分析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水文化研究至今,学术界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准确掌握我国水文化研究的新动态、新形态、新业态,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检索对象,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检索出来的关于“水文化”的论文,从学科分类、发表年度、文献来源、关键词、研究机构及论文影响力诸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为构建“水文化+”研究范式提供理论基础,推动水文化研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文化;研究态势;分析

1988年10月25日,在淮河流域四省治淮宣传工作会议上,李宗新先生首次提出应大力开展水文化研究。①历经近30年的发展,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建设、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计量分析和统计学知识,对检索到的水文化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水文化研究的学科分类与发展轨迹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设有13个学科门类,110个学科大类。水文化归属哪一个学科?经检索发现,文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文献比较集中,教育学、理学、法学、历史学居中分布,管理学、艺术学、哲学分布的较少,农学、医学、军事学没有相关文献,文化及水电工程是关注最多学科。在上述学科门类中,排本学科门类首位的是:文学是中国文学33篇,工学是水利水电工程239篇,经济学是工业经济119篇,教育学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学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5篇,法学是民族学13篇,历史学是考古10篇,管理学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10篇,艺术学是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8篇,哲学是中国哲学6篇。除上述研究领域文献较多外,还鲜见于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林学、中药学、医学技术、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等学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内容广泛,不仅有文史哲人文学科内容,而且还有理工类自然学科,同时还有经管法等社会学科的内容,属于新兴的文理交叉学科。我国水文化研究历经开展宣传研究(1989—2003年)、服务水利实践(2004—2006年)、政府倡导推动(2007—2010年)和规划专项建设(2011—2014年)阶段,基本上与年度发表文章数量趋势相吻合(见表1)。特别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来,《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和《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点)课题相继立项,国内学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遗产、水文化资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传播等方面。从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论文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数的年度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别为0篇,这说明水文化研究处于萌芽阶段。2002—2006年,论文数量呈平稳缓慢增长态势,平均每年约20篇,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进入2007年后,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08年、2010年达高峰期,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趋向稳定和成熟。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年均为86篇。2011—2016年篇数占所有论文的53.4%,说明此阶段是我国水文化研究领域的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1989—2003年,没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选题作为学位论文。2004—2016年,学位论文共3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37篇),学位论文数占所有论文的4.06%,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位论文中,最早的博士学位论文是2004年艾菊红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硕士学位论文是2005年刘虹弦的《水脉相连气韵横生———水文化在现代城市形象中浸润和延续》。在水文化文献中,主要来自《治淮》《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水利发展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中国水利》《江苏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涉水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业高等院校期刊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成为主要学术交流阵地。尤其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自1985年创刊就设有“水文化研究”专栏,成为全国期刊界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特色栏目。此外,《北京水务》《中国三峡建设》《山西水利》和《城乡建设》这四种期刊数量也位居前列,说明水文化研究与水利建设也紧密相连。

二、水文化研究的热点、焦点与团队分布

文献分析表明,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还没有刊发与水文化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历史类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发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论文中,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论文较少,《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收录论文屈指可数。这说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层次和期刊学术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焦点。水文化研究出现频率极高且排在前列的关键词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遗产”“人水和谐”和“水文化建设”。这说明,以上述词语为关键词的文献相对比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之一。同时,频率在4次以上的关键词主要有“建设”“水利风景区”“保护”“内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观/开发/保护利用”“教育/水资源/水利院校/城市发展/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传承/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播/和谐/水利工程/水环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见,水文化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如水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承创新、水教育传播、人水和谐等成为水文化研究新态势。通过分析研究机构,可以了解我国水文化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发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来自高等院校,分别是河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其中,河海大学38篇,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3.94%;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发文章分别占总数的2.07%、1.87%,这与河海大学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经成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阅读全文

冯友兰研究创新成果产出及期刊源分布

中国现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冯友兰,一生著作颇丰,其学术研究主要是围绕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的全方位比较,对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哲学史很多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学界称为新一代儒学大家。一直以来,广大科研工作者对冯友兰有关理论思想的探讨、挖掘的脚步从未停息,经过潜心研究,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更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冯友兰理论思想。然而,学者对冯友兰研究领域的相关学术成果的年代产出分布情况如何?研究成果的传播媒介有何特征?基于此,本文以情报学理论为指导,选择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与理论,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作为数据来源,以冯友兰研究领域科研人员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年代总体分布和期刊来源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定量研究找到其内部发展的规律,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客观的反映冯学研究事业科学的发展态势,以期对国内广大冯友兰研究领域内的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智力参考。

1.数据的获取

选取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样本时间截止到2019年,选择“题名”检索字段,输入检索式“题名=冯友兰”,数据期刊类型来源为“全部期刊”,“模糊匹配”,确定检索。将获取到的题录数据全部下载并导入到NoteExpress软件中,利用软件功能剔除一稿多投的重复数据以及非学术性论文,最终确定用于统计分析的数据789条。根据研究需要,对论文年代产出、核心区域期刊等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并得到初步结果。

2.论文年代产出情况

科学交流的规律研究一直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复杂网络研究的兴起,对于科学交流规律的研究更加深入。在国内外学术界中,学术论文的发表被公认为是科学交流最主要、最直接、最便捷的表现形式,其论文产出数量是评价某一主题研究和发展的状况的重要指标。一段时间内,任何学科的繁荣程度和发展态势主要受外因(社会的需要和认可)、内因(学科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水平)这两方面因素所决定。通过对CNKI收录冯友兰研究领域内的789篇学术期刊论文的年代产出分析发现,有关冯友兰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较早的文献是1981年复旦大学的文献《论公孙龙的违反辩证法——与冯友兰先生论“白马非马”》,从辩证法的角度与当时冯友兰教授探讨“白马非马”的哲学相关问题。截止到2019年,国内对冯友兰研究的相关成果的产出情况,每年的发表的论文虽也在增长,但相对比较稳定(趋势线y=1.2259x-0.7619,R2=0.6132),总体呈现“震荡式”的增长模式,见图1所示。此外,789篇学术期刊论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冯友兰不同主题研究的学术地位在国内得到了稳固和提升,学术研究创新成果的社会意义和学术影响受到了国内学术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3.期刊来源特征分布

3.1整体论文期刊的种类和数量。通过对CNKI收录相关冯友兰研究领域内的789篇学术期刊论文的来源期刊数据统计结果显示,789篇学术论文主要集中分布在341种学术期刊。其中,被目前国内核心期刊(主要指北大中文核心、CSSCI和CSCD)收录的共计122种,约占全部期刊种数的35.09%。122种核心期刊总的载文量为386篇,约占全部论文总数的48.92%。由此可见,从计量角度上国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对以冯友兰为主题的相关研究中的学术成果期刊分布表现出整体研究质量较高,且高质量学术期刊成果的数量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的局面。

阅读全文

网络科学传播形式探索

作者:张浈 张明伟 周荣庭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网络科学传播模式是对通过互联网进行科学传播一般规律的抽象和总结,其传播内容主要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公共事务等,传播渠道主要是互联网。对学科层次的学术交流,很难选择“科学共同体专业集团内部的科学传播”、“科学共同体子集团内部的科学传播”等概念,类似说法比较冗长,难以理解。考虑到学科层次的学术交流主要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之所以没有选择科学同行这样的字眼,主要是因为在当下的语境中,科学同行容易被理解为科学共同体。学科同行的确定,一般依据它的最高课题、专业团体的成员情况和所读期刊。

一、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简析

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主要指学术交流,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论文的传播模式对会议报告、开放课件等具有参考意义。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主要要素包括论文、网络、学科同行,公众也可以参与其中。本文提出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见图1。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其实是一个开放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是一个拥有反馈机制的循环模式,学科同行以网络为载体,在同行内部和公众之间进行科学传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种传播模式中的各个要素。对论文而言,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网络传播或者其他传播途径,要想在作者、读者、资助者间建立互信,必须保证传播信息的高质量。在各种质量保证体系中,同行评议依然是最基本并且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中,同行评议将是一个重要环节。同行评议在传播模式中的位置并无定规,既可以在于网络之前进行,也可在于网络之后进行。该模式中的网络,一方面指论文在网络上实时发表,另一方面指论文在网络上进行典藏,即论文仓储数据库。学科同行需要了解同行的工作,论文得以典藏并能实时查阅,是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该模式中的学科同行,是指能看懂论文并能进行反馈交流的科研工作者。该模式中的公众,除了非科学共同体成员还包括非学科同行科学共同体成员———他们也难以对论文进行反馈,与非科学共同体成员并无太大区别。图1是对学科同行内部科学传播模式的抽象概括,这其实是一种无阻碍的理想描述———论文生产完毕,快速发表典藏于网络,学科同行阅读使用并进行反馈。在实践中,相关工作者正努力实现这种理想状态,其中以开放获取模式(OpenAccess)为代表。

二、开放获取思想与其特点

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也即专业交流,除去面对面的交流,一开始是通过写信等方式来完成,后来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发表学术成果为目的的学术期刊出现。1665年在英国出版的《哲学会刊》(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是最早的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同行评议是一种科学的专家决策制度,到目前为止仍被公认为最好的一种决策制度。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学术期刊,几百年来为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但是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第一,学术期刊体量有限,一些很好的科研成果、科学思想等未必都能得以发表。由于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学术期刊每期不可能登载太多文章,科学共同体的一些工作和努力毫无疑问就被浪费。第二,时效性不强,不能及时捕捉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在科学高速发展的当代,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的周期过长,会影响科学信息的快速共享。有研究者对2006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300名排行中的249名进行了统计,审稿时间不低于2个月的超过50%。第三,期刊价格快速升高,读者不堪重负。纸质期刊价格升高,出版商又通过IP和密码等控制电子版,信息费用被抬高。据LibraryJournal的统计,2004年到2008年,平均价格相对上涨最高的为哲学与宗教领域的期刊,上涨幅度达到178%,最低为数学与计算机学科领域,上涨幅度也达到27%。第四,传播价值无法最大化。学科同行之外的公众,基本不可能订阅学术期刊,当其对某论文有需求时,路径依赖导致其不知也难以查阅。纸质期刊数量有限,不易保存,后来者很难继续利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期刊涨价与图书馆经费减少、网络使用范围扩大与学术期刊电子版访问受限、学术研究速度加快与学术期刊出版滞后等一系列矛盾逐渐凸显,并导致学术交流危机,于是开放获取(也称开放存取)得以提出并逐渐得到认可。开放获取是一种全新的文献出版模式,它由作者付费而用户免费,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获取该学术资源。通过开放获取,科研成果可以直接与公众见面,避开了出版商和其它中介机构,促进了信息传播。在网络作用下,文献检索更方便,典藏也更有技术保证。

三、开放获取案例研究———以PLoS、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例

阅读全文

核心期刊的判断标准

目前国内出版核心期刊目录的主要有四个机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学科范围:理、工、农、林、医及管理科学。来源期刊表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核心库期刊:645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51种。该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等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

2、《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收录中文科技核心期刊1200多种。学科范围:自然科学领域各个专业。该数据中心每年根据数据库论文收录数量国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各单位、各部门科技排名情况。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理工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

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纂。收录中文核心期刊1571种。学科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专业领域,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文化、教育;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每种核心期刊均有详细的书目信息和对期刊内容的简单介绍。该“核心刊目录”综合性强,在高校范围内影响很广泛。

阅读全文

期刊知识大全介绍

1.学术期刊分类

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核心期刊、中心核心期刊

2.学术期刊科目分类

社会科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自然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

3.中国期刊方阵

“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8135种期刊为基数,按10%—15%的比例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通过各省(区、市)和中央部委评比推荐产生。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运作步骤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各省的“双效”期刊由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按照规定比例推荐,入选期刊必须是省、部级以上优秀期刊,或有希望成为优秀期刊者。“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入选期刊均为国内知名品牌期刊。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由科技部负责组织的科技期刊的推荐评选工作已经结束。科技部于日前公布了评选结果,共评出716种科技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高校期刊入选113种。其中,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双高期刊)40种,高校占7种;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双奖期刊)58种,高校占3种;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双百期刊)122种,高校占18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期刊(双效期刊)496种,高校占85种。《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双效期刊”。

4.学术期刊基本知识(SCI、SSCI)

阅读全文

CNKI期刊的文献计量探析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我国以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论文,从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载文期刊、学科分布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总体概览,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

2017年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1]。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2]。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

1文献来源与选择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以保证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827条检索结果。排除会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795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

2统计与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年,所以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年(25篇),2018年、2019年发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004篇和1757篇,另外9篇论文属于2020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号令。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办刊的几个问题

随着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学术期刊应运而生并快速成长,目前已有期刊近200家,办刊质量也不断提升,成为我国学术期刊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军。随着党的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启以及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践的不断深化,民办高校学术期刊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刊物在学术水平和编辑出版质量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有鉴于此,笔者希望国家像重视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一样重视民办高校学术期刊的建设,主管部门应在坚持标准、严格审批的同时,适时对达到公开出版要求的民办高校学术期刊取消公开刊号的限制。同时,办刊者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尽力克服困难、苦练内功和着力提高办刊水平上,为刊物早日实现公开出版发行创造应有的条件。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几十年编辑工作的体会,针对近年来民办高校学术期刊办刊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希冀对改进办刊工作有所帮助。

一、关于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

作为我国学术文化事业主要组成部分的学术期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出版物,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1983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此亦有完整的表述:我国的出版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版事业根本不同,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学术期刊正确的办刊方向,就是要多出精品力作,通过推出更多具有创新价值的高水平的学术理论文章,深入阐释与宣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掘、整理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推动科技文化交流,促进学术人才的培养,为不断繁荣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自1986年第一家民办高校学术期刊《湖北函授大学学报》诞生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学术期刊办刊已走过32年历程。但是,到目前为止,近200家民办高校学术期刊中拥有公开刊号的仅有4家。当然,各刊在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和宗旨方面总体是好的,但在西方国家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大背景下,我国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办刊工作也面临着极其复杂和严峻的形势。首先,我国人文社科学术领域曾出现宣扬所谓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和,尤其是否定党的历史、党的领袖等思潮。对此,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为主阵地的报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分量的文章,进行旗帜鲜明地分析和批判。在各种思潮的影响远未消除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必须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从陕西省报刊审读的情况看,近年来学术理论期刊上出现的导向和质量问题不少:有的违背有关政策规定,宣扬非主流价值观;有的受影响,评价历史人物偏离唯物史观的正确轨道;有的背离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在评析作家、文化作品以及社会、自然现象时,观点片面、说过头话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受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国家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渗透等因素的影响外,“作者和编辑人员的政治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不强,报刊把关不严也是重要原因”①。最后,从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发表的成果看,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重基础理论和古代问题研究的多,对当代问题尤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关注及研究不够。有些期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研究的很少甚至没有研究。民办高校学术期刊虽大多为内刊,但编辑必须像办公开刊物一样,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明确的质量意识,牢牢把握办刊的正确方向。一是严格遵守宪法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和新闻出版工作的各项规定,自觉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办刊工作。在我国,所有出版物的底线是坚决不发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禁载的内容。二是关心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积极研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学术期刊绝不能脱离社会钻入象牙塔,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绝不能满足于不出问题、不惹麻烦,而是必须把办刊工作主动融于时代,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满腔热情地研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组织发表学习和阐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论文,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及决策参考。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为现实服务的道路十分广阔,既可直接服务,如研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和治国理政思想等,为研究、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提供思路和对策,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也可以是间接服务,通过研究、解决各学科的学术问题,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事实上,中外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期刊工作都有一个面向什么的问题,我国学术期刊要坚持两个面向:一是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二是面向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繁荣②。对于普通高校尤其是高层次综合性大学来说,其研究更偏重于基础理论,更强调面向学科建设,解决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难题;而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其行业性、应用性办学的特点,决定了其学术研究应两者并重,甚至更偏向于实践、应用和技术类问题的研究。因此,民办高校学术期刊应更多关注当下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立足国家、行业和地区的需要,更多地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科技及文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关注、研究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校办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服务教学和科研,促进学术交流,以促进我国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特色化办刊

特色化办刊已成为当今所有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类学术期刊办刊的重要理念。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在2002年召开的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研讨会的报告中,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我国学报办刊现状尤其是全、散、小、弱的问题,强调要提高高校学报的办刊水平和影响力,必须走特色化办刊之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坚持特色化办刊,深刻揭示了我国学术期刊办刊的根本规律,是办好学术期刊的一条重要经验。面对众多学科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如无自己的内容和重点,所发论文面面俱到,各学科平分秋色,什么问题都研究,或来什么稿就发什么稿,根本无法办出亮点,也永远不能走出平庸。考察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实际可见,凡是办得好的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鲜明的特色,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哲》等刊重点在文史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突出重大前沿现实理论问题研究,都形成了各自稳定的内容侧重点和鲜明的办刊特色,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力。普通高校学报办得出彩的也大都与其办得好的特色栏目关系密切,如进入教育部名刊的除了一流大学的学报,还有不少普通高校的学报,首批入选的云南大学《思想战线》,其水平和影响力主要来源于其民族学、人类学问题研究的深入、持久及高水平;《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作为一家普通的民族院校主办的学报,之所以在海内外广有影响并跻身中国百强报刊、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和教育部名刊等,也主要得力于其突出的内容特色,即长期坚持开展人类学研究。仅以笔者看到的该刊2017年第4期为例:共设6个专栏,其中4个为人类学专栏,分别为商业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刊文28篇,其中研究人类学的有22篇。黑龙江大学的《求是学刊》之所以能进入名刊,据笔者所知,其起点是因为“文化哲学”获得首批教育部名栏,该名栏属国内长期开设的仅有的专题专栏,其刊发的一批重要成果引领、开拓、推进并创建了我国文化哲学、生活哲学学科。有不少地方院校学报也因创办特色栏目而逐步在期刊界引人注目,如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的“甲骨文字研究”、《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孝感学院学报》的“孝文化研究”、《衡水学院学报》的“董仲舒与儒学研究”、南阳师院《南都学坛》的“汉文化研究”、《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唐都学刊》的“汉唐研究”、《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的“秦汉文史研究”和《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的“秦汉史与青铜器研究”等都享誉全国。名栏带名刊,名刊带名校,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有不少民办高校学报也十分重视策划设计专栏,并努力组发大量有价值的论文,如《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的“民办高等教育”栏目因发文数量多、质量高,已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并于2016年教育部名栏工程建设检查评估中成绩显著,荣获“名栏建设优秀奖”“名栏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奖励。学术期刊突出内容重点和特色,主要落实在精心设计和办好专栏上。学术期刊的专栏大体可分为学科专栏、问题专栏、专题专栏和地域历史文化专栏等类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以往以学科专栏为主的办栏模式提出质疑,提出以问题专栏代之,实践表明,比之学科专栏,问题专栏在提高办刊水平、扩大期刊学术影响方面,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设计和编辑学术期刊专栏时,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专栏的设计、策划应坚持“两个实际”。一是从本单位、本地区科研的实际出发,重点选择能反映本单位、本地区优势学科的问题和领域作为研究的重点与专栏;二是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重点选择研究国家及本行业、本地区、本单位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民办高校来说,除策划设计有关本校学科优势方向和领域作为研究的专栏外,还应特别关注民办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设计、开办相关栏目。

2.努力改变“千刊一面”的状态,积极探索开设问题栏目。民办高校不要与公办高校比,各民办高校之间也不要简单的模仿和攀比,办学术期刊必须走自己的路,切实从本单位、本地区实际出发,确定各自的内容重点和特色栏目。如《陕西国际经贸学院论坛》根据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实际,依托本校养生文化研究中心、医药学院等教学研究机构,关注养生养老,开设“养生文化研究”专栏,并依托珠宝学院等特色学科专业,开设“玉石文化研究”等专栏并多有创新,如能长期坚持,定会彰显学术特色和社会价值。另外,《西安思源学院学报》的“陈忠实研究”“白鹿论坛”、《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的“茶文化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的“黄河文明研究”“生态文明园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饮食文化研究”“中国—东盟发展研究”等栏目特色鲜明,并组发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但在栏目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陕西某民办高校学报某期刊发的研究思想的几篇论文,其选题、内容均不错,但栏目名称为“党建与思政”,范围太大、太泛,不符合专栏要求。另一学报某期刊发的3篇研究“一带一路建设”的论文,选题专深,却被分别安排在“社会学研究”“法学研究”栏目内;其接下来的一期仍有《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及其障碍分析》等文,亦属“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却被安排在“经济学研究”栏目中,从而失掉了这些论文应有的新颖性及内容特色。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提升”①。2017年10月18日,在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术期刊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开展并深化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满足读者需求及进一步提升出版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目前这方面研究还不深入,②本文尝试从学术期刊宏观结构性改革、学术期刊形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术期刊内容的供给侧改革及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供给侧改革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学术期刊宏观结构性改革

学术期刊供给侧改革不仅要进行微观层面的改革,还要从组成结构、编辑人员专业构成等方面进行宏观层面的改革,只有实现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改革的密切配合,消除互相制约的不合理因素,才能达到最佳改革效果。

(一)组成结构改革

1.增加专业性期刊数量,限制综合性期刊数量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格局是以综合性期刊为主。综合性期刊往往涉及几个学科,学科边界模糊,影响了读者信息索取的便捷性与靶向性及期刊品牌建设,继而影响期刊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专业性学术期刊因其专注某一学科,期刊定位更为准确、整体结构更为合理、栏目设置更为细化、选题更为前沿新颖,从而对特定学科学术水平的推进更为有力,更能彰显学术期刊的价值和使命。因此,从国家层面来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加大对专业性期刊的审批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出台相关政策督促和指导现有综合类学术期刊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变。比如,高校综合性学报,要从为学校办刊向为学科办刊转变,即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影响力积极向专业性期刊转变。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要依托本校安全、管理学科影响力于2018年更名为《安全与管理学报》,成为安全、管理及交叉学科突破性理论进展和创新成果的发表阵地。

2.逐步增加英文学术期刊数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