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原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政治哲学原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政治哲学原理

马哲教育转识成智思索

本文作者:黄禧祯 单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教育系

“政治化”是一种片面强调理论为政治服务的教条主义,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论证或证明某种政治理念的工具,让哲学教育去解释政策、论证个别政治事件以及不加分析地美化现实,淡化以至取消理论对现实问题研究的自主性和批判性。而政治性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基本特征,是其革命性和思想价值所在。它不但强调该学说的阶级性,而且强调对现存事物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本质。这意味着哲学教育中的政治导向,不仅要依据客观事实解释和论证社会的实践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而且要分析现时代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与疑难问题,引导学习主体对党和国家正确的大政方略与价值理念形成政治认同与思想共识。哲学教育的政治性和人的本性并无冲突。这与哲学教育中“社会的”和“本体的”双重职能是一致的。以往的问题在于仅从政治生活需要去片面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教育的社会职能,忽略了个体哲学素质培养的目标,用政治宣传话语解构、甚至取代哲学对人性真善美的解释与终极关怀。其实,哲学教育中的政治性和人本关怀,不是非此即彼的。相反,只有把哲学教育的政治导向与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教育中公共的和个体的双重价值。一旦离开哲学素养培育的目标,哲学的教化就容易滑向“政治化”,而抛开教化去追求哲学教养的目标,哲学教育也势必流变为知识教育,这都难以使人获得思想上、品格上和行为上的哲学提升。哲学教化中知识内化的要求、教养主体修为的指向,本然地要求哲学教育达到“转识成智”。当下重提与强调这个命题,还有其现实针对性。诚如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所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所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教育观念上“把哲学教育视同知识教育、知识传授的问题”。[1]

为了消解此种哲学教育的观念和模式,人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如以讲经典原著取代原理的教学,通过文本解读来训练学习主体的哲学思维;或者致力于“问题”分析,从中透析哲学的方法论。这些做法对克服那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素质培养,恢复哲学“智慧之学”的本性,无疑都很有价值。然而,其中也流露出一种把知识与智慧、世界观和方法论割裂开来、或视两者为不相容的思考倾向。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教育是“智慧培养”而不是世界观的理论教育。其中一个基本的理由是: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哲学”而不是“理论哲学”,它承续与弘扬了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生活哲学”和“爱智慧”传统,旨在帮助人们审视生活,因而哲学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爱智慧”,而不是为了获得哲学的知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的确,对苏格拉底来说,“他心中的目标不是要建立一个哲学体系,而是激发人们爱真理和德性”;“他根本没有提出一种理论,而是实践一种方法,在生活中体现它,而且以身作则教诲别人遵循它”。[2]就此而言,与马克思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及其生活化旨趣确有某种共同之处。但不能由此推出,哲学的智慧培养与知识习得、理论教育是不相容的,更不能以此否定哲学成为一种真理性意义上的知识体系的合法性;至于后来在哲学及其教育中出现的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体系哲学”和知识教育,则是由教条主义引出的另外一个症结。

哲学作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演变为知识教育,问题不全在其知识体系(如传统哲学教科书)上,关键在于人们对哲学知识本身的理解。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把哲学知识看作一般的科学知识,此为近代以来科学主义知识观影响的结果。传统哲学教科书把哲学视为关于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最具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知识,强调哲学原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可证性,反映的正是此种知识观。这样,哲学教育的使命与实证性的自然科学一样,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而人生智慧培育的整体目标无形中被肢解了。同时,科学主义知识观中的“知识”是指事实知识,排斥了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属性:价值知识。由此而言,哲学教育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理性活动,与个人的情感、需求和境遇无涉,与社会理想、信念无关。不仅如此,科学主义知识观还使得在理解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时,往往把两者简单看成知识的形态(理论)与知识的应用(实践)两个层次上的外在关系,并把哲学教育的重点放在让学习主体熟习哲学原理上,以为把原理弄明白并牢记了,就如同掌握了科学的定理、公式一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拿来“套用”。之所以会有“公式化”、“语录化”和“口号化”这样一些哲学教育庸俗化的极端形式,大多与上述原因相关。

高清海先生提出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理论形态”的观点,即言说书写的有形的“显性理论”和体现在言说书写之中无形的“隐性理论”。前者是有时空限制的“普遍的原理”,后者为“超时空限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容,包括它所运用的哲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原则和思想精神意境,即我们过去常说的属于它的思想精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3]这个见解有利于人们正确理解哲学知识的特性。循此思考,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知识,不仅有事实与价值、客体与主体、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特点,而且世界观与方法论有内在统一性。方法论实质上是指世界观中隐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它是哲学文本或话语层面中隐含的思考原则、逻辑程式与法则,它并非知识之外的东西,而是依附和渗透在理论知识之中具有普遍性的解释系统。由此可见,哲学知识是内在地关联着理论构建与应用的思想模式、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的,这些因素与知识有关又超出了单纯的知识界域,属于智慧的范畴。把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包涵着把哲学知识中隐性的思维方式内化为主体的思想素质、外化为主体的实践意识的意蕴。而这些可以说是哲学教育使知识转化为智慧最基本的前提与涵蕴。

思辨或形上之思,是哲学区别于日常的和科学的思维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把西方传统哲学那种远离现实生活追求绝对抽象本体的思辨,转换为对实践生成之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的审视,诉求在解释世界中改变世界与在改变世界中解释世界。这一转变对哲学教育来说,意味着既要以“形而上”的哲学的思辨、批判和反思为依皈,又要以“形而下”的社会现实为依托,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哲学教育要始终保持“理论性”的本色。当今信息化的浪潮,导致教育对多媒体技术的“崇拜”,常常迫使哲学这一高度抽象的“理论教育”褪去“纯思”的本色,屈从于形象化的感官呈现。“通俗易懂”的诉求甚至使哲学课堂话语变成了“哲理”的日常叙事,或者“原理+例子”的教学。笔者并非排斥哲学教育中的多媒体话语形式,更不是否定哲学教育走向大众的通俗化探索和尝试。而是要指出,作为“形上之思”的哲学要求其教育持守“理论性”的本色,不能丟掉哲学的逻辑性、反思性和超越性的本性。此为哲学作为“智慧”之学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对人的思想或理论素质培养之使然。#p#分页标题#e#

哲学教育又要有“现实性”的底色。哲学的文本或话语应面向人生和关注生活,从中解读时代的实践,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解决个人的困惑,此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原则。哲学教育“联系实际”,不能只停留在社会调查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它首先是一个教育原则,应贯彻于整个文本阐释或叙事讲理之中。这里的“实际”,就是实践中生成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包括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两大方面。前者体现了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意蕴;后者显现出哲学教育的人文关怀。哲学教育只有关心人的需要和成长,帮助人们审视自身的处境并做有意义的选择,确立超越现实的理想和信念,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与培养人的个性,才有现实意义,才能实现“转识成智”。哲学教育中文本与生活、理论与实际的关联与融通,是以“问题”为中介的。聚焦于“问题”做哲学分析,不仅是哲学原理之知识理解的基础,而且是以此进入“哲学思考状态”而展开哲学思维方式训练的关键。哲学的文本或话语中的“问题”,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可分为“哲学中的问题”和“问题中的哲学”两个维度,都关涉到思辨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论。“哲学中的问题”是哲学研究界域的问题,属于形而上的问题;“问题中的哲学”是科学研究或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哲学问题,它并非直接的哲学问题,而是形而下的问题。“哲学中的问题”本来就存在于实践中、隐藏在人的现实生活中,来自于“问题中的哲学”。“哲学中的问题只有来自问题中的哲学才是有生命力有现实性的哲学问题”[4]。

阅读全文

政治教学中的困境分析

一、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倾向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二、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政治教学法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学,应注意用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来讲解政治原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1、注重经济学的计算问题

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学内容,较多地出现了计算的问题。如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学习经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计算问题。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比较容易的,可以运用对比、图表等形式,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比较难,究其原因是在于这个关系是比较抽象的。但如果政治老师能运用理科的相关知识,自己设计一道简单的数学或物理应用计算题,把这两者的关系归纳进去,然后以解题的形式来讲授,并于最后抽象出两者的关系,这样一来,原理清楚,并且又具有交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2、运用理工科知识来讲授哲学原理

阅读全文

政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

1“共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充分尊重学生,只有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信任,实现有效的教学。在教学时,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的体验,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问题,让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一些思维性的、创造性的问题;让成绩欠佳的同学回答一些识记类的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

2民主、和谐、合理利用实例资源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就要以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态度,如:尊重、信赖、接纳等去营造民主的课堂环境,通过生动形象的情景设计,使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完成人格的培养。“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尊重是双向的,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欣赏和信任时,他就会对教师有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同时在学业和思维方面也会有更大潜能的突破。

比如,在“播种道德,收获幸福”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先让学生探讨人类一直苦苦追寻的问题,“什么是幸福?”有个学生提出“有钱就是幸福”。我没有因为他的观点与自己甚至是课本上的观点有出入就马上否定他,而是先肯定了这个观点中合理的部分,并对他敢于把自己的不同观点表达出来的勇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然后鼓励他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出现实的依据,在进一步理智考虑,钱是否就是幸福的全部。

在讨论中,笔者给出一个典型的实际案例:某家庭富有的独生女,像小公主一样被大家宠着,但不快乐,在得到一位智者的指点后,每天做一些帮助父母、帮助同学、老师,甚至帮助陌生人的事情之后,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并且在父母欣喜的神态、老师欣慰的笑容、同学赞赏的目光、陌生人感激的话语中,真切地体会到自己是被人需要的、是有价值的,这种幸福感一直温暖着她的心。对此,学生深有感触,于是,在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讨论中,学生得出了“幸福是善的主观体验”“善的实现即幸福的实现”等观点。

3深挖教材,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心理

阅读全文

黑格尔法哲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探讨

摘要:教育,是任何人一生都无法避免的问题。在黑格尔看来,教育是使人更合乎伦理的艺术,为的是转变人的自然天性,争取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环节的第一步,对儿童有着直接的影响,承担着培养子女独立人格的重任,爱的教育、规范性教育等为子女更好地步入社会,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家庭教育;自由;独立;伦理

黑格尔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会为人的,需要经过后天对本能的雕琢打磨,才得以成人,而要想使人能够“人化”须得借助教育这一手段。本文以《法哲学原理》为主要参考,对黑格尔教育的理念尤其是家庭伦理教育进行探讨,并希望能对现今社会的家庭教育有所启示。

1黑格尔的教育理念

黑格尔说,法的“确定的地位和出发点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就构成法的实体和规定性。”而法则包含三个部分:抽象法、道德以及伦理。抽象法是最直接的意志,它的体现就是一般人格权利,针对的是单个的人或主体,更多强调的是外在的物质,例如对物的占有,对财产的所有。而到了道德阶段,“追求的是法在心中的自律、自抉的精神自由”但是道德却只是主观的自由,缺乏客观性,“只有建立起一种客观的伦理关系及其秩序,使自由的精神成为现实的存在,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这个客观的伦理关系及其秩序就是伦理。”但伦理并不是凭空而来,需要人们通过教育习得,“教育学是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种艺术”,通过教育,人们的自然天性会发生转变,使之更好的融入到伦理共同体中,成为真正的人。总的来说,黑格尔的教育理念为以下主要内容。

1.1教育的实质

黑格尔将人的天性分为“最初纯粹自然意志”的第一天性,以及“对伦理事物的习惯”的第二天性,即“精神的天性”,第二天性的养成需要教育来完成。对于人性善恶,黑格尔强调了无教养的人“是处于其所不应处的状态中,而且必须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因此从某种方面来说黑格尔是承认性善的,只不过需要通过教育来启迪。另外在黑格尔看来,自由是人的本质,但却不是生而自由,要想使人们从自在的自由发展成自为的自由,需要教育。因此,“伦理教育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中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环节。”

阅读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共产党建设

共产党的建设是指共产党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政治理想而运用的各种方式、策略、方法,已达到自我塑造、完善、发展的政治目的。纵观中国革命史,我们可以发现,每当中国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党的建设都指出了革命的正确方向,规划出了革命的发展路径,可以说,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切入,来探究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阐发哲学思想、哲学原理、哲学规律的基础上重构党建理论。

一、共产党建设所遵循的哲学辩证法。

首先,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社会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结果。共产党的建设也是要遵循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各国国情不同,党情也不同,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来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国情、党情的关系等等。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解决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也无法离开普遍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指导,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特殊性,它需要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所以,共产党的建设既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孤立进行,同时也不能离开中国国情抽象发挥,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其次,坚持渐进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党的建设经历了复杂的历程,具有渐进性的一面。但是同时,党的建设又处于不断的升华提升中,具有阶段性的一面。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党建量变的一面,做到兢兢业业、稳扎稳打、不断努力,又要重视党建质变的一面,做到及时总结、适时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党建的稳步前进。

二、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下,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策略。

1、党建的核心在于规律化。

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现代化社会中,共产党肩负着比以往更加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增强中国经济实力、促进世界和平和稳定。十八大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基本群众路线,为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昌盛、和平稳定而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真理是实现真理的前提和基础,实现真理是实现价值的途径和方法。人生真理和实现价值是同等重要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主要表现为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达到历史的统一,是党建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党建的科学化,表现为共产党的活动必须要符合规律、尊重规律。规律化是党建科学化的保证和核心。而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尊重党建规律,就需要正确处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规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今天,具有一般政党的普遍性,但是也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特殊性。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既要求共产党具备世界眼光,能够充分吸取其他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又要求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国情,根据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来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

2、党建的关键在于提高科学化水平。

阅读全文

先进性教育的辩证法理论

 

马列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武装党员头脑的有力武器。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为固镇县先教活动第一、二、三批宣讲团成员,在宣讲过程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哲学,努力用唯物辩证法处理解决先教活动中出现的理论问题。   理想信念是先教活动的中心环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由于这些矛盾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的矛盾则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哲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解决问题时,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善于抓关键,抓中心环节。共产党员先进性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它由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等要素构成,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其核心要素。实践证明,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共产党员才能成为工人阶级先锋战士,缺乏这种理想信念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对这种理想信念动摇的人同样不能成为一个合理的共产党员,我们的干部如果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可能成为历史罪人。越演越烈的信仰危机严重地毒化了社会风气,削弱了党的战斗力,严重地影响党员先进性的发挥。从反面证明理想信念教育在先教活动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理想信念教育是搞好先教活动的关键,是先教活动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抓好先教活动的中心环节。先教必须从理想信念抓起,千重要万重要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恩格斯提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共产党员要站在时代前列时刻保持其先进性,同样离不开理论思维,离不开辩证思维。学习唯物辩证法,旨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实践为基础,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在宣讲过程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帮助学员冲破僵化的思维定势,走出认识误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困惑。以辩证思维正确认识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的特点,认真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正确判断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集中力量解决党员的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问题。   以辩证思维正确认识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的特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矛盾着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服从和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做矛盾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辨方向、识大局。共产党员要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诸如腐败、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犯罪现象增多等现象。如果不能正确分析社会深刻变革时候的特点,分不清哪是主流,哪是次流,就会错误地认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否定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从而动摇自己信仰。从主流来看,从本质来看,从长远观点来看,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进步的,意义是伟大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带有很强的探索性和风险性,主要表现在体制不成熟和各种消极现象的滋生,如腐败、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加大、犯罪增多等等。与主流相比,这毕竟是支流,是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关系。   以辩证思维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应内容,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注意事物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造,反对形式决定一切的僵化的错误观点和做法。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对这一哲学基本原理知之甚少,导致对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不理解、不支持。个别党员干部甚至散布走资派还在走,中国在搞修正主义的错误言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积极地探索其实现形式。我们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冲破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建立市场经济,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外资,发行股票,搞股份制,都是有益的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因为这些都是属于事物的形式范畴。它们不具有阶级属性,是人类共同财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利用。依据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我国已经跳出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误区,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可以大力发展个私经济,股份经济,混合型经济,激活经济活力,提高综合国力。依据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各国可以根据本国的国情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立不是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修正,而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只有这样认识才能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说到底是共产党本身内部出了问题,不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失灵,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好,而是因为苏共在指导思想上背离和抛弃了马列主义。在经济上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发展滞缓,经济失去活力,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在政治上执政党严重脱离群众,失去民心。   外因是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得手。在西方势力的作用下,苏共自己断送了苏联的前途。东欧的一些国家把苏联模式当作一成不变的社会制度去模仿、去坚持,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悲剧的重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邓小平南巡时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出在共产党内部”。“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这正是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教训得出的结论。中国共产党为了破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执政,怎样执好政”两大历史课题,先后进行三讲活动,三个代表教育活动,共产党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都是为一个共同目的就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好。#p#分页标题#e#   以辩证思维正确判断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相反,西方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对此,一些共产党员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缺乏科学分析,感到迷惑不解,甚至错误认为资本主义优越于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好。如何正确判断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分析方法。马列主义哲学认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的重点。这一哲学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的均衡论,还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经济出现快速发展稳定提高的趋势,生产水平出现飞跃,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推进社会福利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变”的一面,但它又具有“不变”的一面。这就是其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制的矛盾没有变化。资本的条件是雇用劳动,资本的增殖,追求利润最大化,即为赚钱而赚钱这一本质属性没有变化。“变”与“不变”是事物的两点,而“不变”是两点的重点。这一“不变”的重点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只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调节,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基本矛盾并有加剧的趋势。阶级矛盾缓和,无法根本避免社会对抗性矛盾日益尖锐的趋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是为了自己准备了掘墓人,二是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原理,正确判断西方资本主义出现新情况、新特点,可以使我们坚信西方资本主义仍然逃脱不了必然灭亡的命运。   针对少数党员对共产主义一定取得最后胜利的思想疑虑,我们还可以用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给予科学解答。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新事物成长要经历艰难的曲折过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并非一帆风顺,一定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譬如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也反反复复经历二百多年的斗争,其中发生多次封建王朝复辟,资产阶级革命曾遭受挫折和失败。而社会主义作为新事物的出现不到一百年历史,挫折失败再所难免。美国这一庞然大物和其他事物一样,都要经历产生、发展、壮大、衰老、灭亡过程。美国尽管气壮如牛,但也不能掩盖其衰老的事实,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二战后美国步入鼎盛时期,经济总量为世界经济总量的二分之一,贸易总额为世界的三分之一,黄金财政储备占世界三分之二。现在其经济总量已衰退到世界总量的五分之一,财政赤字每年超过一万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政治经济进入“更年期”。因此,我们坚信社会主义一定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是任何人不可改变的。对于社会主义能最后战胜资本主义问题,我们一定要弄清如下三个问题: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不等于没有曲折和反复,而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社会主义一时曲折,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全部历史,它曾经辉煌过,明天更加辉煌。   社会主义暂时处于低潮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没有前途,永远不会出现高潮。正确的结论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之,我们要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建立在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时期的特点基础上,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解基础上,建立在认真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基础上,建立在正确判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趋势基础上,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能成功,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实现。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当然,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集中力量解决理想信念这一主要矛盾,并不等于忽视其他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如果解决不好也会影响其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我们在进行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要认真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

阅读全文

高中政治新型教学模式方案

一、关于高中政治旧教学模式常见问题的分析

1.在高中政治新型教育模式应用中,新模式特别重视课堂教学引导作用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其教学方案更加偏向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就是如何进行教学,教的如何。新教学模式的开展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去进行学习,学习的怎么样。教师不仅仅是灌输日常教学知识的主体,而是帮助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辅助者。传统教学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越少越少,其涉及到具体多少分钟的教学,从而进行一节课质量的衡量。上述教学观念是比较落后的观念,新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式的学习,其并不是进行教师讲授作用的否定,而是强调,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学生的时间及其精力的珍惜,避免占据学生全部的学习时间,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进行资料的搜集。在这种应用情况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性的讲授,进行生动化的举例,保证学生的启发,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提升。这就需要实现教师讲授及其学生思考的结合,让两者进行有机体的结合。教师需要应用到相关的知识进行学生的思考引导,并且引导其归纳及其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需要紧跟教师的讲授内容,从而促进高中政治知识的师生互动,从而促进情感的升华。高中政治新教学模式的开展,突出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避免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应用,避免其机械化、表面化、被动化的接受知识。

2.为了改变这种应用状况,教师需要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保证其积极探索

进行动手实践,保证其新知识能力的培养及其获取,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学模式特别注重的是活动式教学。很多教师往往进行片面化的教学,认为单纯一节课的活动越多越好,比如,仅仅进行活动、讨论、发言等这几个步骤的重复,进行案例的统一性的教学,比较流于形式,从而不利于课堂活动的良好开展,从而导致学生上课过程中的麻烦,不利于学生的相关知识及其能力的掌握。新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其特别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相关学生活动的开展,这些活动式辅助性的活动,更倾向于学科课程、学科教学的辅助。从心理学因素来看,高中生的心理与小学生及其初中生的心理是不同的,高中生的心理比较成熟,其思维比较深刻。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仅仅为愉悦学生而愉悦学生,也不要仅仅因为讲课而讲课,需要让学生深入的轻松,从而更加有效的进行问题的思考,保证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进行其过程及其方法的体会,保证其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的树立。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仅仅是一个步骤而已

但是其重要性确是非常大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技巧的应用,进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进行学生相关问题的回答,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阅读全文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析

摘要:鉴于《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研究了《课程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及其实践逻辑,以实现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塑造。

关键词: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对课程体系从知识到文化的升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及综合素质培育至关重要。而《工程力学》是面向所有工科专业的必修课,因此,对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十分必要。本文重点研究《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及其实践逻辑,即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欣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一、教学分析

桥梁构件的力学分析选自《工程力学》这门课程,教授对象为高职大一新生,共3.5学分,60学时。《工程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道路桥梁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而我们培育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培育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技术人才是我们肩负的责任。路桥专业的核心岗位是施工员,其典型工作任务为梁的施工。根据施工员岗位技能的要求,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根据企业对素质培养的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明确: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素质目标。具体设计如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工作过程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重构如下:高职大一新生大多自主学习能力较低,自律性不强,缺乏工匠精神,历史责任感较弱,素质参差不齐,这导致学生入学后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行为特点、心理意愿等方面有一些不足,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足、政治热情不高、思想政治观念比较薄弱等思想道德问题。但他们身上也存在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乐于交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等闪光点。

二、教学策略

首先是课前预热:利用学习通课前预习任务:如观看相关视频、查找相关资料等,并利用课前任务单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多维素质考核,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律,加强团队协作。针对高职学生缺乏工匠精神,历史责任感较弱的问题采用:“反面警示+全面浸润+正面引导”的模式进行课中渗透。先利用工程事故进行反面警示,激发其工程责任意识。然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全面浸润:从生活到工程、由已知到未知阐释力学概念和原理。利用工程案例实施浸入式教学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将工程实例引入课堂,将工程技术人员请进课堂。通过“学—做—教—炼”循环训练力学思维和能力。最后再进行正面引导:如小组活动中以茅以升、钱学森、周培源等老一辈力学人物为组名,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接收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力学史,通过展示中国古代优秀桥梁建筑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将“超级工程”中的专业素材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在课中尤其要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时刻牢记自己所拥有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在课后采用认知学徒制实施分层教学:由组长辅导组员,最终形成全员过关。课后任务单强化对自学自律、工匠精神等素质考核,日常过关考试实施无人监考强化诚信教育。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可开展桥模竞赛、工地考察、现场直播等课外拓展活动。邀请“劳动模范”“路桥施工专家”为学生们开讲座、录视频,传精神,从而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全面的课后回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