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政治心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政治心理论文

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

摘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了对于大多数学生的情感调节,对学生自身而言没有太多实用价值、收获较小,没有很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塑造学生的积极品质。运用积极心理学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与积极人格的形成,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情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提出的。积极心理学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活力与美德,挖掘人固有的、潜在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它与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是处于对立面的。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一般采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引导学生自身去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预防和自我预防的能力,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一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人,更加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心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个体学生入手,积极预防形成从个体到普遍的案例分析,降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极其关键的一点。

二、从积极心理学视域看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个性鲜明,追求自由与独立,渴望、乐于接受新事物的00后进入高校、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随着网络时代信息化的发展,学生能够独立获得大量的信息,学习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了。这些发展变化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身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应跟随新时代的潮流,不断地进行自我改进和自我丰富,以达到新时展的要求。

(一)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灾害与中国古代文学综述

摘要:

中国古代灾害文学的整理与研究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是论文。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搜集文献,以求获得更充分的认识。

关键词:

灾害;古代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的影响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学中表现自然灾害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中国古代灾害文学的整理与研究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是论文。唐元、张静《古代灾害文学研究现状综述》(《山花》2015.5)梳理了部分相关成果,本文继续搜集文献,以求获得更充分的认识。有的论文属于概述与理论指导的研究。全方位地概括灾害与社会的关系的有邹逸麟《“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复旦学报》2000.6)一文,文章指出灾难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研究我国历史时期灾害的时空变化,灾害对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是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方面。黄敏《“灾害与文学”研究范式刍议》(《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1)认为“灾害与文学”聚焦于自然灾害,也关注天灾与人祸的关系,是强调文学反映功能的文学研究范式,但是我们不仅要关注作品的政治、社会层面及生命、伦理层面,也要关注作品的哲学、美学层面;关注对灾害的本体性书写,强调在灾害面前人类应该具有的现代思想,即哲学层面的思考。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古代灾害文学,近年来比较显著。如陈侃理《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北京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结合经学与政治,宏观探讨灾异观念,文章指出,灾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实践影响很深,远不止在思想层面;同时还指出,灾异说对权力的干预和约束缺少强制性,反而常常被权力所驱使。李军《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从灾害与政治的角度,讨论国家机构在面临灾害危机时的具体应对政策,包括上至皇帝下至地方官员的对策,同时讨论了灾害与民族战争、藩镇政策与灾民动乱问题;“灾异天谴说”在灾异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中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指出,灾异说对政治的修正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史学界研究成果细致入微,而文学研究以史学为依据、以文学作品为基础,但史学研究成果作为文学研究的参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灾害文学进行人类学或者母题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郭子辉《灾害神话:苦难现实的浪漫外衣——灾害文学源头探寻》(《长城》2012.2)认为灾害神话作为灾害文学的源头,对于先秦以来我国灾害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但提供了文学素材,还提供了一种写作模式,一直贯穿到当代的灾害文学创作之中。李伟《先秦灾害神话之文学探析》(《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1),认为先秦灾害神话记录了自然灾害,表现了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同时灾害神话对后世文学题材、结构等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更使其成为灾害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对灾害书写进行文学研究的成果有如下角度:以时代为单位进行研究。李瑞丰《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河北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试图建立“灾害文学”主题研究,并梳理灾异文学主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围;关于灾异文学的现实意义,文章指出四点:一、作为赈灾手段之一的巫术禳灾,二、农业社会中作为社会评判的工具和道德评判的尺度,三、作为记实性史料及对灾异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反思,四、作为历史记忆的体验与民族凝聚力的激发。李文娟《东汉灾害文学研究》(安徽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文章指出东汉灾害文学的表现形式以及内涵不断地得到丰富拓展,灾害文学对灾害的记录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字记载的范畴。杜玉俭、李莉《唐代文学中灾异观念的表现》(《广州大学学报》2006.6)指出灾异观念是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内容,灾异观念在唐代甚为流行,其表现形式与汉朝略有不同。以时代来限定研究范围,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分析各个阶段的灾害与文学的关系,重点关注灾异观念、道德感召,有的文章从诗文创作者角度来分析灾难对创作动机的影响,具有开拓性。

以作家或具体作品为单位进行研究。杨古月《<左传>中灾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出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和下层社会的普通百姓对待灾异态度往往是截然相反的,而知识分子在谈灾异的时候,往往要把灾异和人民、君主乃至整个国家的兴亡结合起来,灾异对于上层社会的影响远远比对普通百姓的影响来得深刻。刘艺《杜甫天灾诗探微》(《杜甫研究学刊》2013.1)和吴夏平《白居易的灾害诗》(《古典文学知识》2013.3)同样如此。其中杨古月和薛雨的文章值得关注,探讨了灾异观念的变化和灾异对社会不同人群的影响,其余论文则停留在诗史互证的层面。研究灾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方面。高璐《嘉靖大地震的发生与明代文学》(《社会科学家》2013.9)指出,此次地震的发生产生的震后文学作品,使得相关的受灾场景得到了生动而周详的描述;就祭悼作品而言,个人所写的悼念诗文更具有真情实感,文学性更强;地方在震后数年内涌现了大量的重修题记,亦有可备观览之作。从文学艺术性角度探讨的,目前只有侯英、唐元《康熙十八年地震诸家诗研究》(《短篇小说》2013.14)一篇,文章从康熙十八年京畿地震诗歌入手,讨论了地震诗歌所应具备的艺术因素。此类文章从更大的角度来研究灾难对文学的影响,涉及灾害对作家本人生活的影响、创作心理的影响,更注重灾害与作家、作品的互动关系。从灾害类型来展开研究的,侯英《由汶川抗震诗歌大潮看中国古代地震诗歌》(《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归纳出古代地震诗歌在内容上的某些共同特点。此外还有杨莹樱《中国古代小说瘟疫描写与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等文章。此类文章代表性不强,灾难与文学的互动关系与灾害的具体类型关系不大,而与灾难的造成的影响程度联系更为密切。

阅读全文

古代文学红楼梦写法研究

【提要】何其芳在任文学理论研究班(简称“文研班”)班主任最后一年(1963)的上半年,曾经指导研究生学员黄泽新、贺兴安、刘建军、李希贤撰写红学毕业论文。笔者在“文研班”一期学员的回忆录中,查到了何其芳指导黄泽新撰写《〈红楼梦〉对我国古典小说传统表现方法的继承与发展》论文的四次谈话(包括一次笔谈)的记录。黄泽新、李希贤的毕业论文流传下来。本文介绍了何其芳指导红学毕业论文写作的全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何其芳红学论文写作的思想理念和经验做法。何其芳指导文学研究生红学毕业论文写作,在新中国红学建设史上具有首创性。

【关键词】何其芳;指导意见;红学毕业论文写作

近期,笔者查阅到一件有关何其芳红学实践的新文献资料———指导文学理论研究班(简称“文研班”)学员黄泽新撰写《〈红楼梦〉对我国古典小说传统表现方法的继承与发展》毕业论文的四次谈话(包括一次笔谈)记录①。由此顺藤摸瓜,查到何其芳在“文研班”一系列红学教育实践活动和指导另外几位学员红学和涉及红学的毕业论文的资料。从1959年9月到1963年6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合办的“文研班”,前后共办两届,外加一期进修班。办学期间,正好赶上文艺界、文化界开展“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的活动(1962—1963)。何其芳是“文研班”的班主任,他有意把《红楼梦》规定为“必读书目”之一,聘请吴组缃、俞平伯、李希凡、冯其庸等专家讲“《红楼梦》研究”专题课①,并亲自讲他的“‘红学’研究成果”和《论红楼梦》的研究心得及写作经验②。他还带领学员走出课堂,广泛接触文艺实际,向社会学习,“还组织看过美术展览,参观过鲁迅故居以及据说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原型的恭王府,林姑娘‘潇湘馆’的几丛竹子,幽静的居室,以及贾母看戏的戏楼,还真有几分近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③。

一、论题“顺利确定”与论文“锁进抽屉”

首届“文研班”因延长一年学制,要到1963年暑期毕业。学员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撰写毕业论文,何其芳、唐弢等人担任论文导师。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可以依据所学内容自由选择,一些同学选择了《红楼梦》研究方面的选题。学员黄泽新回忆:文研班学习的最后一年,学校规定每人写一篇毕业论文。我的选题是关于《红楼梦》的,由何其芳先生负责辅导。另外,贺兴安、刘建军同学写的也是关于《红楼梦》的论文,李希贤同学写的是典型问题的论文,也都由何其芳先生指导。从草拟提纲到论文定稿,何先生辅导我们四次。头三次是去何其芳先生家里直接接受他的辅导,最后一次写的是书面意见。④为什么黄泽新、贺兴安、刘建军和李希贤同学的毕业论文皆由何其芳任导师?道理很简单,是因为何其芳在《红楼梦》研究和典型研究方面有创见,有成果,“共名说”是其显著标志,课堂上又以“讲红课”为人称道。笔者收集了何其芳辅导四位学员毕业论文的资料,结果是多寡不一。在黄泽新的回忆文章中,意外发现何其芳辅导他毕业论文谈话的全部记录,这是一件很珍贵的红学文献,因此要费些笔墨在下一节专门叙述。现在分别讲述何其芳对贺兴安、刘建军和李希贤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贺兴安红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贺兴安和李希贤划为一个组,每次到何其芳家谈毕业论文写作,两人总是相伴同行。李希贤回忆:何主任约定,贺兴安和我间隔一周的周三下午两点半到裱褙胡同的何宅,面谈。我俩每次提前几分钟进入导师家。此时,白瓷壶沏的热茶、三只茶杯已置于小客厅的小方桌上,三把木椅放在它的三方。据我的记忆,兴安坐在何主任的右侧,我坐在导师的对面。第一次去主要是定选题。兴安同学汇报后,他撰写《红楼梦》的论题顺利地确定了。①李希贤只讲了贺兴安的红学选题“顺利确定”,没有展开记述辅导了哪些论文写作具体意见,令人遗憾。查贺兴安回忆“文研班”学习生活的文章,他说何其芳“一直是大家暗中崇敬和学习的榜样。他在创作和研究两大领域都贡献卓著”。何其芳对贺兴安还讲过他写作《论红楼梦》花的时间很久:何其芳……他的批评理论文章最有文气,最少教条,在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上,大陆学人难以与之匹敌。他的《论〈红楼梦〉》是大陆那些年“红学”热浪中写得最好的。有一次,他讲到写这篇文章整整花了八个月时间,那意思是如有人想批驳他、超越他,起码在时间上得花八个月以上。②贺兴安赞佩何其芳文章“学人难以与之匹敌”,因为其“最有文气,最少教条”,“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这首选应该是《论红楼梦》的韵味和亮色。贺兴安没有说此事的发生时间,但何其芳在用切身体验鼓励贺兴安投入巨大精力写好学术论文,使其超不过、驳不倒、站得稳、立得住的用心,却十分明显和殷切。指导刘建军红学毕业论文的写作刘建军对论文导师何其芳也怀着一种崇敬心理。他对何其芳的总体印象是:“何其芳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在对我班同学的多次讲话中,虽然非常强调马列主义的指导作用,但他循循善诱地要我们打好扎实的基本功,重视第一手资料,从实证出发,切忌空头理论。他的诗人气质很重,讲话感情色彩鲜明,有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提到何其芳对他毕业论文的写作辅导,他满怀钦敬地说:我向他汇报论文提纲时,他不太同意我引用的苏联一位理论家的艺术结构理论,他认为这位理论家的艺术结构理论有些无限扩大。也不太认同我关于《红楼梦》以四大家族衰亡为主线的说法。但他始终没有要求我改变观点,他的看法只供我参考。第二次谈论文时,他同意我关于《红楼梦》艺术结构主线的说法,认为我的论述成立。此事当时对我震动很大,一位理论权威,与一位年轻学子平等商讨,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风范令人敬仰。①刘建军的论文选题是“《红楼梦》艺术结构主线”。这里他简要记述了何其芳的两次辅导情况:第一次是修改论文提纲,何其芳对引进的域外“艺术结构理论”持存疑鉴别态度,因其大而无当“不太同意”引用,表明他是在将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传授给学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红学界已经有了“《红楼梦》是描写四大家族衰亡史”的评论观点,但何其芳历来认为《红楼梦》“写的只是两个封建家庭”②,因此对刘建军关于“《红楼梦》以四大家族衰亡为主线”的说法“不太认同”。但是,这两个“不太同意”,只供刘建军“参考”,并不要求论者(学生)“改变观点”。第二次是肯定论文的“论述成立”。论点、论据通过论证过程才形成论述,形成论文。也许在两次辅导之间,刘建军在没有“改变观点”的情况下,部分接受了导师的意见,使论述趋向合理与完善,使何其芳转而“同意”他的“说法”。“论述成立”也就是论文总体上合乎写作要求,达到了毕业水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刘建军在何其芳辅导过程中感受到其令人敬仰的“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风范”!指导李希贤典型问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李希贤1959年夏季在湖北汉口参加“考研”笔试时,面对试卷中的一道“典型”试题,有过交白卷的尴尬。录取到“文研班”深造,他时刻牢记自己这个“软肋”和“跟头”,特别“注重文艺学中的典型问题”。他也因此在临近毕业选择论文题目时,确定以研究“典型问题”为方向———这也与何其芳倡导“典型共名说”的影响有关。他自以为掌握的资料可以写一部谈典型的专著。但是,他的撰著毕业论文之路也还是不顺畅,甚至一波三折,屡遭坎坷。他回忆几次到何宅谈论选题时说:第一次去主要是定选题。……我汇报所作的准备时,何主任静心地听着。我又试探性地表示:我想撰写一部谈典型的专著。导师没有笑,没有责备,心平气和地说:“写专著,当然好,那是以后的事;现在,只要你写一篇两三万字的论文。”在科研上尚未登堂入室的我,顿时心绪紊乱,“典型”在脑海中飞舞,不知如何捕捉。其芳先生开导我:可以选典型理论中的一两个问题,也可以从典型创造类别中选题,还可以从某部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入手。我感到有头绪了、有思路了,最后商定:谈阿Q典型。论题定后,我环绕论题钻研材料、准备提纲、撰写初稿。当我俩(指与贺兴安———引者注)上门听取对初稿的意见时,何主任依然先对贺后对我。他把我的初稿翻了一遍后,漫谈式地发表意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文章倒有些新意,可是“我读时只想瞌睡”。他透过镜片,注视着我,见我满脸绯红,又微笑道:“可能我未睡好。”对我行文中的弊病,导师来了个一针见血!……临到论文能否定稿通过时,我的心绪宛如面对法庭。他翻完《论阿Q典型和阿Q主义》文稿后,对此文只说了一句话:“你的文章,依我看,目前也只能这样。”……我脱口而出:“何主任,我的论文能不能在《文学研究》上发表?”他回答:“要发表?那还不容易,我签个字就行。”停了停,接着说:你把论文带回家,锁进抽屉,半年后再拿出来修改,改得不能再改时,誊正寄给我。他是《文学研究》杂志的主编,由他签署意见,在刊物上发表他门生的论文,显然“容易”办到。他不这样做,还指明要锁过半年,然后才可能提升。当时我就懂得,他这样说,他要我这样做,实则是对我的指引、对我的鞭策、激励和期盼。我理应如是为之。①何其芳指导毕业论文《论阿Q典型和阿Q主义》的写作,针对学员研究和写作上的薄弱环节,可谓处处把关,歩步紧逼:选题不准确,他纠正后连续指出三个“突破口”;初稿有弊端,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并用“我读时只想瞌睡”的话形容其沉闷不灵动;定稿虽然体现了作者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写作水平,但还是令人不满足,何其芳建议暂不发表,“锁进抽屉”。怎样才能把这篇论文修改好,何其芳给出的办法是,“把论文带回家,锁进抽屉,半年后再拿出来修改,改得不能再改”,“然后才可能提升”。也就是说要“冷处理”,放一放,悟一悟,获得新的认知,一改再改,反复打磨,使其跃进升华。这是通达研究甘苦之语,懂得写作三昧之言。这体现了何其芳指导论文写作的另一种风格:所谓“严师出高徒”!李希贤对此十分理解和服膺。严师的教诲几乎影响了他后半生的教学和科研,并做出了不凡的业绩。指导黄泽新红学毕业论文写作的文献内容较多,下面设专节来介绍。

二、“论文中主要观点应当是自己发现的”

黄泽新的论题是《〈红楼梦〉对我国古典小说传统表现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何其芳先生“当时正值盛年,充满热情与活力”。他“亲自为同学辅导论文”。“他的讲话如同他的诗文,是发自肺腑的声音,闪烁着真知灼见,每次讲话都给我们很多启迪。”“我这里所记的,除了第一次有几点共同性的指导意见外,其余全是对我的研究论文的指导意见。”①黄泽新与刘建军为一组。何其芳第一次辅导谈话是在1963年2月27日下午。何其芳首先讲的正是“共同性的指导意见”:我先说说写研究论文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要写提纲。写一般性的文章可以不要提纲,写长篇论文,尤其是论述复杂问题的长篇论文,一定要写提纲。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结构完整而周密,说理性很强。我们恐怕很难找到比那更好的安排形式。提纲在写作实践中还要反复修改,尽量使论文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第二,把思想变成文章,不仅是文字表达的问题,还可以使思想更准确、更精密。一定要下工夫,要认真考虑。论文的文字要讲究。不要用随便拾来的语言,要用经过思考的语言。要培养对语言的敏感,什么是好的讲究的语言,什么是不好的不讲究的语言,要善于区分。写得太轻率不可能有好文章,要高度地集中精力,花大量的劳动来完成这篇论文。第三,写成初稿后,要认真地仔细地反复地修改。中央文件有的改了十多遍,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自己的稿子自己动手抄,才经得起考验。自己不耐烦抄,还有发表的价值吗?随后,何其芳就《红楼梦》的研究课题,谈了几点意见:研究《红楼梦》,首先要重视研究《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为什么《红楼梦》在那个时代产生?包括社会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以及传统的原因都要摸一摸,搞清楚。社会背景是文艺作品的根。不论你研究什么问题,都不能忽略它的根。例如,贾府衰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坐吃山空”。我觉得这个看法,讲得不够太深。应当从时代背景的诸多因素中探讨贾府衰败的必然性。其次,要多阅读与《红楼梦》有关的研究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新的看法从材料中来。论文中主要的观点、材料应当是自己的,是自己发现的、思考的,但不可能完全新。材料要反复看,反复研究。这一次,先谈到这里吧!下一次你们谈谈个人论文的提纲,我再说说具体意见。首次谈话,是说给黄泽新与刘建军两个人的。就红学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何其芳强调三点:“重视研究《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与“论文中主要的观点、材料应当是自己的”,这恰恰是最基础、最要害的法则。依据指导老师的要求,黄泽新开始考虑“论文的提纲”。他最初的论文题目是《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后来改为《〈红楼梦〉对我国古典小说艺术表现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他的思路是: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现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毕业论文的主旨就是具体阐述这个“打破”,这就有必要从中国小说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寻找答案。为此,他着重地研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三部有代表性的古典长篇小说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与《红楼梦》作具体的比较,找出《红楼梦》究竟继承了哪些方面,又“打破”了哪些方面。他写出一份两千多字的提纲。第二次辅导谈话的时间是同年3月30日。何其芳听取了黄泽新的立意构想后,翻看了两遍提纲,然后说:思路可以,条理也比较清晰。不过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关于人物的阶级性与典型性的问题,有人主张阶级性是人物的本质,甚至认为一个阶级只有一个典型。可是为什么某个阶级的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能够抽出来用在其他阶级人们的身上?一种解释是借用,另一种解释是相同而又不同。阿Q忌讳癞子,不能说这是从统治阶级来的;排斥异端则可能是从统治阶级来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会有不同的忌讳,各有什么特点?考虑问题尽可能从实际出发。分析人物性格要科学、辩证。刘姥姥流行的看法有两方面:一是进大观园,因无知而闹了许多笑话;二是帮闲。过去,我们叫吴稚辉为刘姥姥,就是讥讽他是个帮闲。流行的这两点对刘姥姥的看法,并不是刘姥姥的性格的全部。对于贾宝玉,流行的看法是爱女孩子,而不是叛逆,流行的看法只是表面的东西。搞研究,不要被流行的看法所误导,要运用科学的认识论独立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里还需要强调一下,评价形象的意义也好,评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好,都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先搞具体的东西,然后再概括,再下判断。不要先有了论点,然后再在作品找有关的现象证明。现象是复杂的,不同的论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现象作例证。先有论点再找例证的做法很容易导致错误。研究论文要写得准确、鲜明、突出。要花大气力找出《红楼梦》艺术上的特点,找出它最成功最独特的地方。我们搞研究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的,因此更要关注对今天有意义的东西。拿心理描写来说,托尔斯泰写人物心理很细致,着重过程,但故事进行太慢,比较沉闷。《红楼梦》的心理描写也很细,但和生活一样,并不慢,这就是发展创造,充分显示了我国古典小说心理描写的特色。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这次辅导也是黄泽新、刘建军小组两人同时听讲。但是,这里只记录下何其芳对黄泽新论文提纲修改充实“进一步思考”的意见。这些意见最为可贵的是强调研究方法的正确性,如分析人物形象要“运用科学的认识论独立地思考”;任何研究都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先有论点再找例证的做法很容易导致错误”的;花大气力找出《红楼梦》最成功最独特的地方,“搞研究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的,因此更要关注对今天有意义的东西”。只有这样,毕业论文才能有创见,有高度,有价值。接受第二次辅导以后,黄泽新动手草拟初稿。一个半月以后,他将稿子交给何其芳审读。6月2日,导师通知他第二天上午9点到家去,谈谈对初稿的意见。第三次辅导谈话于6月3日9点准时开始。何其芳拿出论文初稿放在茶几上,开门见山地说:稿子我看了,大体上可以,不过,还要作一些修改。1.文章对问题分析得比较细致,但是理论概括不够。文章谈的是人物塑造问题,对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就应该有所强调。另外,《红楼梦》“打破传统写法”的意义和价值,也需要进行充分的理论阐述。2.文章着重讲了《红楼梦》对传统艺术表现方法的突破与超越,继承讲得不够。对《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金瓶梅》艺术特点的概括不够完全恰当。当然,艺术分析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要做到完全的恰如其分,是很困难的,越是困难越需要认真、细心,尽量使我们的分析符合作品的实际。3.环境描写,有的能折射人物的性格,有的则不能折射人物性格。只不过是人物的居住场所,不要生硬地把一切居住环境都和人物性格联系到一起。例如《西厢记》,故事发生在寺院里,崔莺莺、张生与红娘的性格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分析其他作品,也要实事求是,不可牵强附会。第三次谈话,核心问题是修改文稿。何其芳指出了三个问题:“理论概括不够”“继承讲得不够”“生硬地把一切居住环境都和人物性格联系到一起”。同时,也辅导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黄泽新用近两周时间将稿子修改一遍上交。第四次辅导何其芳变更了面谈方式,而是采取书面笔谈的办法,把他的意见写在了改稿前面的空页上,于6月22日将稿子让人送还给黄泽新。何其芳用红铅笔在稿子上写的意见如下:6.文字还不够准确、讲究,有些名词造得有些生硬,如“行动细节”“表现传统”;3.讲《红楼梦》以前小说在写人物上的区别和特色还是要讲得更恰当一些、更符合事实一些,《三国》《水浒》也并非完全没有细节描写,《水浒》就较多一些,也并非都是只能通过一件事写一两个人物。继承方面似讲得不够;1.有对塑造人物问题的概括性的理论性的论述,可是只有细致的一面,而缺少思想与理论的高度;4.心理描写一节似举例过多;5.环境描写一节中写风一例似与塑造人物无关;2.结束语未能把前面三节总结起来。①何其芳为何把所写意见的序号标为“6、3、1、4、5、2”呢?黄泽新推测:何先生随看随记,没标序号,稿子看完以后,才根据内容编列了序号。除上面所写的具体意见以外,何其芳还逐行逐句地修改文字和标点符号,共修改了十四处。这六条修改意见,还是为了使前几次的辅导内容得到贯彻,四脚落地。第四次书面辅导,表面看,意见零零碎碎,对论文修修补补;细品味,一则可看出何其芳的煞费苦心,二则说明论文基本完成,小动微调就可以定稿。黄泽新“文研班”红学毕业论文如期完成,顺利通过。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而言,这是新中国文学专业研究生的首篇红学毕业论文。这也表明,何其芳的红学实践活动中,又有一项开创性的业绩。更令人庆幸的是,何其芳辛勤辅导这篇论文的全部意见被黄泽新原汁原味地记载、保存并公布出来,其中包含着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评论《红楼梦》、如何撰写红学论文等丰富思想和经验。黄泽新当年亲聆教诲,对何其芳的耳提面命、春风化雨,几十年后回忆及此仍感慨万千,他写道:“通过辅导论文,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何先生的热心、耐心与细心,感受到了他对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又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他从不轻易地说一句赞美你的话,然而却处处感受到他对你的关心、呵护和激励。我崇敬先生的为人品格,我感激先生的教诲之恩。”①

阅读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有一些问题尚待有效突破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框架已经形成,虽然许多理论认识都还有待深化,但对以下几个问题寻求突破则更为迫切:

1.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作出了不同的观点提炼、归纳和表述、论证,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理论掌握群众”等,研究基础很好。不同的理论表述都有经典著作的理论依据,都揭示了同一实质。“理论掌握群众”的观点,不仅意味着领导集体既要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教化,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而且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遵循教育规律,还要求真理的力量与领导集体人格力量的统一,否则理论掌握群众便难以实现。但是,这一理论是否能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究竟如何表述更好、更科学、更准确,尚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理论交锋,深入比较论证,实现综合创新。

2.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

有的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要求这两个规律。不少研究者则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中,多概括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即适应超越规律。这两种研究是否都有必要,还是只要一种?如果两种观点都正确,那么它们是什么关系?一般来说,规律不宜提得太多,但有一种意见认为,规律是可以分层次、成体系来认识和论证的。显然,在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前提下,亟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早日达成有学科特色的共识。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范畴问题。

阅读全文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摘要】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是高校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本文对国内外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状况进行梳理分析,旨在为高校及相关部门进行廉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廉政文化;腐败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做为预防和惩治腐败的突破口。而且,各个国家采用的反腐手段不尽相同,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也各有不同。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廉政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校园廉政文化建设。[1]在一些国家,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已经形成一套以立法保障、经费保障、透明度高、全面高效监督为主要特征的、行之有效的防腐治腐运行机制,例如:美国、加拿大、德国、芬兰和英国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高校廉政文化依托政府的法律和法规严格规范和控制高校行为以获得立法保障,使自身沿着法制化轨道发展;这些国家普遍施行校务公开制度和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向师生和家长及时告知学校的一切重大情况,确保学校的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很少发生黑箱操作的情况;在这些国家中,包括知名人士、社会团体、学生代表和家长等在内的社会力量都可以通过各种咨询机构(委员会)、董事会、评估机构等形式参与高校的决策和管理,真正发挥咨询和全面监督的作用。这是预防高校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上述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政府投资成为高教经费的主渠道,这既保证了高教有稳定的经费,又能够保证政府以对高校核拨经费的方式对其施行宏观调控。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虽然对廉政文化的理论研究各异,但形成了大体相似的防腐治腐机制,对我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编辑核心素养提升途径

核心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科技期刊编辑须不断学习与实践,沉淀出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并逐渐提高各项编辑技能,从而更好地在科技期刊出版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

1努力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思想政治素养

科技期刊编辑首先应坚定信念,把控自己,明辨是非,还应提高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通过学习、实践与交流,提高政治水平。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编辑要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做贡献,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办刊宗旨,始终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杜绝政治差错,还应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科技期刊编辑要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政策,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在政治立场上自觉与党保持高度一致。

2科技期刊编辑工匠精神的培养

科技期刊编辑应积极参加出版行业各项岗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业务学习与交流,尽快掌握科技期刊出版方面的相关规范,使科技论文更加专业、规范、标准,以迅速适应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对科技期刊及其编辑与时俱进的要求,只有重视并加强编辑基本功底的打磨,才能保证科技期刊的质量。要时刻坚守精品为王的原则,保有一颗对科技期刊内容精益求精之心,始终以工匠精神的初心打造科技期刊的精品内容,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使工匠精神在科技期刊的出版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持续的激励作用,不断提升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为建设科技出版强国贡献力量,完成时代赋予科技期刊编辑的历史使命[13]。

3激发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敏感性,拓展国际视野

科技期刊编辑应努力提升信息感受力,并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工具,应随时参阅相关学科权威期刊和国内外知名数据库,紧追学科发展动态;通过检索查新,跟踪国内外学术会议,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等,积极介入科研工作,活跃于学术领域。科技期刊编辑应将科研人员的新成果作为选题策划、组约稿件的重点,并积极与专家、学者交流,努力争取优质稿源,并以最快速度抢先发表。科技期刊编辑应将高起点、新立意、探索性和创造性强的科研成果体现于高学术价值的科技论文中,形成自身的学术特色。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具备高度敏感的信息触觉与广阔的国际化视野,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高水平作者将其代表性成果发表于该刊物,从而提高期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助力科技期刊跻身于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中,为科技信息交流与传播做贡献。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和学科建设互融的三重境界

摘要:学术期刊诞生于学科建设需要,又反哺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依托和支撑,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关系。首先,学术期刊基于学科而存在,学术期刊的诞生、发展和繁荣有赖于学科的支撑。其次,学术期刊面向学科建设,致力于传播学科建设成果,培养学术人才,引领发展方向,拓宽学术交流渠道。最后,学术期刊回归融合学科发展,与学科形成共同的关注,确立学科专业学术门槛,助力学科话语体系建构。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的互融共生既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学术期刊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科建设;互融共生;政治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服务学科建设、传播学科知识、引领学科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之间有着天然的纽带关系。一方面,没有学科的研究与进步,就没有学术期刊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也反哺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二者是你决定我、我成就你,互为依托和支撑的关系。本文以中国政治学为观察视角,透视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相互关系的三个层次,为二者关系的价值定位提供新的解读。

一、基于学科:学术期刊依托学科而生

“学科”本质上是知识上升为知识体系后根据某些共性特征划分而成。学科的产生促进了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形成了支撑本学科较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价值追求和研究方法,而这些学科研究成果的展示、传承以及学者之间的对话交流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平台,学术期刊由此应运而生。

(一)学术期刊诞生于学科需要

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京师大学堂开设的“政治学门”,但随着中国政治的变迁,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前,全国100多所大学中有40多所设立了政治学系。新中国成立不久,在苏联学科模式的影响下政治学被看作是“伪科学”,并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被基本取消。在此后的近30年中,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直处于缺席状态。然而,历史进程中的某个特殊时间点发生的重要事件会对之后的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政治学等学科要赶快“补课”,以及中国政治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学踏上了恢复和重建的新征程。为了加快学科恢复重建,作为政治学的专业学术理论刊物《政治学研究》于1985年创刊,随后包括《中国行政管理》《国外政治学》等在内的其他政治学类刊物也相继创刊。可以说,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需要加速了专业学术期刊的诞生。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以临床医学研究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探讨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在实践中以丰富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为工作探索目标,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和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以保障和发展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质量,提升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临床医学研究生;长效机制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背景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快速转型、迅猛发展的信息化和国外多元文化思想观念的冲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战。高校的扩招及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我国医疗体系的发展现状,医疗体制结构状态和医患关系的相对矛盾等等,这些外界因素直接导致了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的快速变化和相对复杂化。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实际培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随之不断地与时俱进发生变化。因此,紧密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不同个体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色化教育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也在不断地拓宽,导致我们必须及时地将教育的方法在实践中丰富起来,以符合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高标准要求、时代需求与实际工作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评价的标准由只注重专业成绩和专业素质变成更加注重个人品行和道德素质。因此,深入进行研究生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就构成了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要求的人才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分析引入岗位

胜任力培养导向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业学科,是一个融入生命关怀、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崇高而特殊专业。临床医学研究生在培养中具有专业特殊性。就是因为这种和人的生命相关联的专业特殊性,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围较其他专业更加宽广、内涵更加深刻,意义也就更显重要。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实践学习的特殊性,在临床实践培养中往往忙于专业性工作学习,容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做好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投入较大的精力利用各种方式去与学生沟通交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怀有需要的同学,去拓展创新多元素的科教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引导研究生透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岗位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指承担职务(职位)的资格与能力。胜任力是真正能区分生活成就和工作业绩方面优劣的深层次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岗位胜任力是指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临床实践技术能力、人文素养等能胜任临床工作和达到研究生科研素养要求的双重身份能力。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按照胜任力结构模型,全面梳理创新型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质量临床合格医生。近年来,由于临床医学招生规模的扩张加大了研究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研究生的年龄、阅历、知识背景等方面呈现巨大差异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生的家庭条件普遍好转,研究生的消费意识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日益呈现个性化趋势,使研究生思想情况趋向复杂化,加大了管理的难度。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创新深入研究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一套完善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体系构成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只有在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才能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内容有三方面,即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社会道德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导体一般为研究生管理辅导员和研究生指导教师,教育的受体为临床医学研究生。

三、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讨分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