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技术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整治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整治技术论文

OBE理念下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摘要]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作为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OBE教育理念为当前教育改革主流理念,可弥补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足,为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本文基于OBE理念内涵,阐述了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并从学科竞赛、项目化教学、企事业单位实习、集中实践、成果检验反馈机制五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此提升学生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也为其他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OBE理念;工程教育;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土地整治工程

一、引言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成果为导向,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目的,突出培养学生受教育后获得的技能,[1]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后,很快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认可,[2]并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3]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最完整的本科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全面接受了OBE理念并将其融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这意味着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结果将在《华盛顿协议》正式签约国和地区实现互认。[4]因此,以OBE理念推动本科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建设,意义深远。土地整治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设专业,[5]是以工程学、信息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与保护的全过程,内容涵盖农村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矿区损毁土地复垦、退化土地修复与治理、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信息技术等综合技术交叉的工学专业,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提出,[6]土地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变得愈发重要。2016年教育部新增土地整治工程专业,[7]作为土地行业新兴专业,土地整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振兴乡村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每年有4000亿以上规模的土地工程项目,未来还会持续增长,[8]急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9]学生们实践能力差,OBE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本专业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本文基于OBE理念,构建基于OBE理念的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此提高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向

OBE教育理念强调四个问题:[10](1)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2)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3)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4)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针对这四个问题,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确定实践教学的学习成果

阅读全文

水利工程造价控制及效益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水利工程成本也逐渐增加,成为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和造价控制的基础理论,结合对新疆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工程挡土墙主要工程量,对其基础单价和总投资概算进行计算,完成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该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结合实际、采用先进技术定额等方法,严格控制水利工程造价,降低成本。

[关键词]造价控制;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水利建设市场,施工企业在满足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需确保自身利益不受影响,使得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存活下来[1]。采取适当的计价方式,如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则进行成本控制成为当前确保施工质量和保证企业收益的前提条件。本文针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水利工程造价进行分析探究[2]。

1工程概况

卡拉贝利大坝工程合同工程量为7667延米,共46个帷幕单元。检查孔压水试验合格标准为透水率小于3Lu,深度要求达到3Lu以下不少于5m。根据合同要求,挡土墙一期工程仅实施河道西侧挡墙K0+000~K0+250,河道东侧挡墙K0+080~K0+460,并对河道K0+080~K0+250段进行排洪渠河底清淤、基坑开挖。其余河段待远期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全面整治[3]。本次河道挡墙墙身及基础材料均采用M10浆砌墙体(30%的条石掺70%的块石,条石用于墙体面层)砌筑。挡土墙所用块石料要经过挑选,质地坚硬、不易风化、无裂缝,中部厚度不小于15cm、重量不小于30kg,每块石料最少具有一个平面。石料强度应不小于40MPa。挡墙形式采用直立式路肩墙,西侧挡墙顶宽为170cm,西侧挡墙顶宽为220cm,墙高均为6.5m,墙面坡度为1∶0.25,墙趾宽40cm,墙趾高60cm,采用0.2∶1倾斜基底。西侧挡墙墙顶采用(长×宽×高)170cm×20cm×25cm条石压顶,东侧挡墙墙顶采用(长×宽×高)220cm×20cm×25cm条石压顶,压顶上设置石质防护栏杆。排洪沟墙面均应用M10砂浆进行勾缝,勾缝可采用凸缝形式。

2主要工程量

排洪渠西侧挡墙一期砌筑总长为226.973m,全长共设置24道沉降缝;东侧挡墙一期砌筑总长为403.230m,全长共设置35道沉降缝。(1)排洪沟挡墙工程M10浆砌墙体用量(30%的条石掺70%的块石)12788.390m3;条石压顶用量318.240m3;M7.5浆砌片石护墙用量873.710m3;片石垫层用量3189.892m3。(2)基坑开挖土方工程K0+080~K0+250段,全面整治,河道及挡墙基坑开挖土方量为48643.385m3;K0+000~K0+080段仅实施河道西侧挡墙,K0+250~K0+460仅实施河道东侧挡墙,这两段河道暂不进行河道整治处理,仅砌筑挡墙,河道整治待远期实施。同时,施工应注意整治河道河段与未整治河道河段间的衔接处理。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工程挡土墙一期工程挖土方量以施工现场实际发生量为准,暂按挖方10000m3计。

阅读全文

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技术改造探究

【摘要】论文主要就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相关技术进行探讨,介绍了电力通信站防雷工作水平现状,明确了防雷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当前通信站整体建设过程中需要提高防雷技术整体水平的必要性。

【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技术;改造

1引言

随着近年来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通信站点坚固了山东电力通信网架结构,同时,就这些站点开展的整体防雷整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改善了过去通信设备在雷雨天气受到破坏较严重的问题。但是,现在的防雷整治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整体的防御工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论文对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技术改造工作的必要性以及改造工作的途径和工作内容进行探讨。

2通信站防雷工作水平现状

对于通信站来讲,主要有3种途径导致日常运营时遭受雷电侵袭:第一个途径是高塔或者是一些高层建筑物,将直击雷引入;第二个途径,则是一些周边的其他地区受到雷击时出现了间接感应雷;第三个途径主要是电力系统通信站的供电线路以及信号线路受到直击雷或者是感应雷的侵袭。在进行雷击防制的过程中,根据综合治理工作原则,对这3种雷电侵入途径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的改造工作以及通信站的技术改造。首先是对当前电力系统通信站的地网进行了整治以及改善,将站体以及铁塔和电源这3个地网部分进行整体性的连接,然后以地网为参考电位平台对上方的建筑防雷框架以及机房环形闭合接地母线进行了整体连接,从而实现整体性的防雷以及避雷。其次则是对当前的电力系统、通信站通信以及电气设备接地系统进行整治以及改造,将当前通信站内部的所有设备,包括一些不带电的金属构件和门窗等在地网整体化的基础之上进行低阻抗连续接地系统的构建。再次主要是以接地系统为核心,然后进行全面的屏蔽,以及均压和限幅等技术应用,对接地工作进行统一规范,并对电位参考节点进行科学设置,使整个通信站在受到雷电干扰以及侵袭的过程中能够处于同一电位水平,降低在通信站受到雷击时雷电流的二次效应影响。最后,对于一些特殊的通信站和电力调度大楼来讲,需要在改造的过程中就防止雷击以及线路来雷技术等进行改造。例如,可以在通信站以及电力调度大楼的微波天线铁塔上增加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然后也可以在电源系统当中增设配电电源过电压保护装置等。对于电力通信站来讲,所应用的防雷技术措施,在达到了相应的规程要求之后,能否完全针对雷电进行防护还不能全面肯定,但是在通信站进行防雷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整体防卫工作水平具有了非常大程度的提高,而且设备的安全性在使用过程中也具有了较强程度的增长。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充分证明,通过上述技术措施来进行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技术改造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对于电力从形态上来讲,整体的防雷技术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所以还有待进步。

3通信站防雷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河流生态整治

 

我国在河流的生态整治中已经取得广泛的共识,10年前正是一批科研工作者将生态治河理念输入水利界,才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但是,当前的河流整治的热潮中有很大的随意性,标称“生态水利工程”,其实还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因为生态治河不像传统水利工程学有各种教科书、大量设计手册和各种规范可以参考。目前,河流的生态整治缺乏一个科学的系统介入,水利规划设计师们缺乏计算方法和工具,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缺乏标准和规范的有效保障,因而在与决策者沟通时缺乏底气,往往要妥协在景观水利上,使生态治河变味。   生态治河需要理论指导,需要实践,需要样板,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0年来,我国的生态河流治理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0.1998年前河流治理一直按传统教科书进行   1.萌芽阶段:1998~2002年2.初级阶段:2003~2006年   3.中级阶段:2007年~   4.高级阶段:?   1萌芽阶段(1998~2002年)   1998年前,我国河流治理按教科书进行,也就是传统方法治河。   [府南河]1998年,占地2.4hm2的成都府南河活水公园落成,成为了国内生态治河的先锋;美国水保护协会创始人贝西•达蒙(BestyDamon)提出创意,由中、美、韩三国环境设计师共同设计,先后获得了两项国际组织奖———优秀水岸奖最高奖、环境地域设计奖。它展示了河水的净化过程,通过沉淀,流经种着芦苇、菖蒲的河塘,再流过鱼塘,水由污浊变得清澈。只可惜工程规模太小,不足以马上影响水利行业。就在2010年,它却出现在上海世博会上,占地2680m2。1999年以后,我国河流两岸有景观和园林小品出现。   [景观水利≠生态水利]2000年后,亲水岸线出现在大城市中穿城而过的河流上,以上海苏州河为首,由房地产开发商策动,景观设计师设计,以降低河岸为主,在可能被小洪水、潮水淹没的岸边(滩地)做喷水池、花坛、小品、小广场、雕塑和散步小路,仍然在做硬质岸墙,只不过难看的混凝土有了漂亮的大理石贴面。此时,水利工程师看到的是原来渠化的、笔直的河道被微弯了,河岸降低了,“亲水”了,河床的容量扩大了,被景观化的两岸,洪水位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水利工程师来说,此时看到的是“景观水利”,何谓“生态水利”依旧茫然。   [上海“中远两湾城”]该住宅小区占地面积约50hm2(上海苏州河北岸),建筑面积160×104m2,临苏州河沿岸线长1800m。未治理前,苏州河岸很破旧,形象不佳,若等市政府掏钱治理,需等待一段时间,这样就可能影响开发商房屋销售,更会影响房价的定位。权衡利弊后,开发商自己掏钱治理河岸,每延米约15000元,合计为3千万元,摊入每平方米房价中仅为20元,只占总投资67亿元的万分之四,在未治理河岸前第一期工程为27×104m2,平均售价3700元/m2,第二期工程50×104m2,平均售价4600元/m2(2001年),开发商应该净赚3亿元以上,河岸漂亮了,住房者高兴了,开发商赚钱了,政府也省钱了,一举三得。上海苏州河的老旧河岸改造被房地产开发商掀起了高潮,这并不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而是滨水景观工程,但是生态学者却从中看到了希望:岸边的绿化可以带动水生态的实现。同时,“景观水利”给予水利工作者的启发是:原来傻、大、黑、粗的混凝土、浆砌块石也可以做得那么漂亮,中国的城市河道是不是可以像塞纳河、泰晤士河那样招人喜爱?景观河道的出现是生态治河的萌芽。   2初级阶段(2003~2006年)   [转河]2002年,我国开始有了生态治河的雏形出现,其代表作是北京转河。它所确定的设计原则是:(1)尊重历史,传统与现代共存。(2)以人为本,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3)恢复生物多样性,回归自然。(4)以亲水为目的,与城市相协调的景观设计。(5)保护水质,扩大水面(引自转河初步设计书)。这5个方面的设计理念非常先进,即使放在10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不落后。因为媒体的宣传、因为中央领导的视察,使转河成为一块样板,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开始效仿。2003年起,标有“生态治河”的工程越来越多,例如浙江省启动了万条清水河道建设,其中已经含有生态治河的一些理念。以北京为例:继转河后,又有北护城河、坝河、清洋河、奥湖、永定河四湖等工程称为生态治河的案例。初级阶段的生态治河必须要有理论作为指导,这前后出现了由中国水科院董哲仁、刘树坤等教授提出的一系列“治河新理念”的引导性文章,开启了一批生态治河的科研项目,并组建“生态水工学研究室”,将生态理念与河道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开始打掉硬质护岸,实施生态护坡。   [抵制]但是,此时是新理念与传统治河观念剧烈交锋的阶段,虽然生态修复的理论开始萌芽,并茁壮成长,但有很多抵制。抵制的首要技术问题是防洪与生态的矛盾,防洪要两岸筑堤,要抵御洪峰来到时的流速,就要硬化河岸,不能植草种树;抵制的第二个来源来自行政领导,为了城市观感,要求美化河岸,要做景观平台,要规整河道,要求河道缩窄,两边让出地块给房地产开发商。对河道的规划设计单位来说,按传统方法治河,容易操作,轻车熟路,工程采用混凝土、浆砌块石,概算以及设计费用一分不少;而按生态方法设计河道,无成熟案例可以借鉴,无规范、标准可以遵循,既要开动脑筋又要承担风险。像2000~2006年陆续出现的:广州珠江的滨河改造、武汉江滩、上海黄浦江的外滩重新整治、天津海河的岸边处理,都是景观水利的案例,而不是生态水利所提倡的治河方法。初级阶段所发生的事情,总是有反复,新生事物虽然有生命力,但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3中级阶段(2007年~)   [保护与修复]水生态是从河湖环境整治开始的。重视水资源保护,截断污水入河,改善河流水质、“COD减排控制断面”也在《十一五》期间提出,Ⅰ~Ⅴ类水质的提法开始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河流开展了水质还清工程。随着河水黑臭情况的改善,滨水景观的设置才成为可能,水生态修复开始提到日程上来。#p#分页标题#e#   [专著]随着生态治河的各种论文相继发表、专著《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建设》、《生态水工学探索》于2007年3月的出版,大大推动了生态治河的力度。软质护坡的种类增多,专用材料开始在工厂生产;重视水生植物的应用、呼吁恢复河流的蜿蜒性、保护河曲等等理念在专家的全力推动下,有的规划设计单位开始重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的实施,重视河流中各类生物的恢复和品种的增加,重视滨水地区的文化开发,动植物的生物量监测在水利单位初步落实。   [试点]从2005~2010年,水利部先后确定了无锡市、武汉市、桂林市、莱州市、丽水市、新宾县、凤凰县、松原市、邢台市、西安市、合肥市、哈尔滨市等12个城市作为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试点。为此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技术文件: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点评估指标体系和验收办法”等,开始启动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标准体系框架和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工作,做好政策的衔接和协调,试点城市的实施以及配套技术文件的出台,共同推动了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取得新进展。其中,武汉市和桂林市已经进行了验收,邢台市通过了中期评估。   4高级阶段(?)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我们还没有进入高级阶段的迹象,高级阶段其标志应该是:将水生动植物在河流湖泊中的地位大大提升,打掉直立跌水和失效的坝堰,重视鱼类的洄游;在河道综合整治中引入低碳和健康河流的理念,引入上、中、下游统一规划,让各相关子系统和谐地一起工作。从开发到排放的单向利用向循环利用转变,从单项治理向水生态的整体优化转变,从简单地对洪水截排,向与洪水和谐相处转变,向管理洪水转变。   [存在问题]我国虽然出现了一大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材料、设备,但是尚未进入认证、监管,尚未有系列的国颁标准、技术导则或规范,造成无法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施工与验收。希望我们在水利大学中设置《生态水利工程》专业,在大学本科开设《生态水利工程学》课程;希望在河流整治规划设计中:开始对河流廊道技术(有意设置深潭浅滩、江心岛、滤水林带、水陆交错带)予以足够重视;开始从源头控制污染、用技术手段关心河流中动植物生物链的形成;开始慎重考虑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河边的生物栖息地;开始考虑因筑坝、筑闸对河流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有意进行消除时,我们就进入了水生态的自由王国。   [结语]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水利行业的前沿学科,是节制对河流进行无限度开发的一个规范,是还原河流自然状态的一个必然过程,是给予人类和生物良好生存环境的一个条件。水利界要完全进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自由王国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一定会走下去,也会走得更好。

阅读全文

国内生态脆弱性研讨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对环境的不断开发利用,以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不断下降,人类生存的环境呈现出越来越脆弱的趋势。脆弱生态环境研究因而成为资源环境学科研究的热点,因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评估、驱动机制研究及生态恢复重建工作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课题。本文在分析国际国内生态脆弱性研究的基础上,从重要文献主导原则、数量、区域、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我国生态脆弱性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加强环境脆弱性的评价研究,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国际生态脆弱性研究动态   随着全球变化影响的深入,特别是对人类活动及人地关系影响的深入,“生态脆弱性”、“脆弱生态区”、“脆弱性评估”等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3]。脆弱生态环境是由群落交错带演变而来。1905年,Elements将Ecotone这一术语引入生态学研究[4]。1987年1月,M.M.Holland对Ecotone提出生态环境过渡带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且具有一组为空间和时间尺度以及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力所确定的特征,即抗干扰能力弱、界面变化速度快、可被代替的概率大、恢复原状的机会小等。在地学领域,Timmerman于1981年首先提出脆弱性的概念。脆弱性可分为人文系统的脆弱性和自然系统的脆弱性[5]1-125。脆弱性最早是由脆弱带而引出的,但罗承平指出生态过渡带并非都是脆弱生态环境,它仅是敏感性环境的一个类型,只有具有退化趋势的敏感环境才称为脆弱生态环境。也就是说,脆弱性是敏感性和环境退化趋势的统一[6]。敏感性反映扰动,环境退化趋势反映脆弱生态环境受到外界扰动后变化的方向和可能性大小。脆弱性的研究内容是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或者其子系统在面对压力或冲击时的潜在损失和敏感状态[7]。   国外对脆弱生态环境的研究,最早作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内容,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对全球脆弱生态区范围的明显扩大和程度的明显加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问题开始引起了普遍关注。随着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人类活动以及人地关系研究的深入,有关生态脆弱性及其脆弱性评估等研究日趋成为全球性研究热点[8]。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物学计划(IBP)、70年代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以及80年代开始的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都把生态脆弱性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9]。1992年,美国生态学会指出:脆弱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管理、已受损害的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等应是生态学研究优先考虑的重点领域[10]。除了有关脆弱性概念等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之外,目前国外脆弱性评估开始由单一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和适应性评估及区域内简单关系的研究逐渐趋向于跨区域的脆弱性评估和多变量多数据的系统研究。同时,随着研究的进展,脆弱性评估的方法不断改进,脆弱性评估的模型化和GIS等技术在脆弱性评估中的运用日趋广泛。至今,国外的生态脆弱性研究已较为成熟,不仅借助遥感、GIS、GPS技术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估研究,而且出现了与景观学相结合或针对特殊条件的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其相关研究朝着更具针对性的方向发展。美国环保署正在实施的基于GIS的各种数据库和管理决策系统,其宗旨是通过对中大西洋地区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作为国际区域脆弱性评估项目,它反映了国际脆弱性评估研究的趋势。   二我国生态脆弱性研究现状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我国对脆弱生态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中科院在“八五”期间开展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拉开了大规模研究脆弱生态环境及其整治的序幕,取得了一系列有关理论与方法上的初步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进展,有关脆弱性的研究开始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脆弱生态环境概念、特征及区域评价体系及脆弱性评价方法和内容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一系列生态脆弱性评估及其人地关系实证研究。本文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电子版为基础,通过www.cnki.net检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生态脆弱性为题名进行初次检索,在此结果中再以GIS为题名进行二次检索,从重要文献主导原则分析、数量、区域、内容、方法五个方面对我国生态脆弱性进行研究,检索期间限定为1980~2010年。   以生态脆弱性为题最早的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是1994年苏维词发表的《贵州岩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的初步划分》,2003年以后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开始增加,当年发表7篇,2007年发表18篇,2010年达到25篇。核心期刊总共有114篇,期刊总论文有259篇,核心期刊论文占总论文数的44%。   (二)从数量上分析研究   以生态脆弱性为题名,检索国内的期刊,有关生态脆弱性的论文有309篇,初期研究评价单元常局限于县市单元或其他行政单元。最早发表的有关生态脆弱性的论文是1993年苏维词写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现状区划初探》,该文以县市为单元对贵州省乌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之后,罗承平对北方农牧交错带进行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分析,民对太湖生态脆弱性的研究都集中在指标体系概念方面。1996年出现了第二篇生态脆弱性实证研究的论文,对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度进行了评价,1998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对塔里木河流域进行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1999年吉林西部也开展了生态脆弱性的实证研究。以GIS和生态脆弱性为题名,检索到基于GIS的生态脆弱性的论文有26篇,张佳华发表的《景观信息流及GIS对脆弱生态异质性制图的分析》是第一篇利用GIS技术进行分析的论文,主要是利用GIS进行制图。2004年,胡宝清发表的《基于GIS技术的广西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是首篇利用GIS强大的输入、空间分析及制图功能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的论文,以县市为单元进行评价。2005年陈焕珍的《GIS支持下的山东大汶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对策》和覃小群的《基于GIS的广西岩溶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是国内首次以影像为基础利用GIS技术进行评价的论文,突破了以往以行政单元进行评价的界限。之后,福州市、南极无冰区、江西省、青海湖环湖区也利用GIS技术进行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生态脆弱性方面的博士论文有7篇,2004年1篇、2007年2篇、2010年4篇,集中在岷江上游、北方农牧交错带、新疆艾比湖湖泊湿地等。#p#分页标题#e#   由图1得知,我国从1993年开始生态脆弱性的研究,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总体上呈逐渐上升趋势。期刊论文总共有259篇,硕博论文总共有38篇。2000年以前期刊论文比较少,2005年急剧上升,2009年为45篇。2003年以前没有硕博论文,从2004年开始有硕博论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顶峰,为8篇。   (三)从区域上分析研究   贵州是我国进行脆弱性评价最早的地域,之后,福建、塔里木、闽江、太湖、吉林西部、黄土高原、江汉平原、广州市、江西省、大别山、衡阳市、汶川、黄河流域也开展了脆弱性的实证研究,研究较多的实证区域主要是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和农牧交错地带以及南方的西南岩溶地区等典型脆弱地区。近年来,我国脆弱度评估研究发展较快,实证研究的区域范围扩大,并且将区域脆弱性评估与区域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表明基于GIS的各种数据库和管理决策系统能直接为区域生态恢复建设提供政府决策服务。由图2得知,南方丘陵生态脆弱区最多,为84篇;西南石灰岩山地生态脆弱区次之,为65篇;再次是华北平原生态脆弱区,为53篇;北方半干旱-干旱生态脆弱区和西北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第四,分别为39篇、40篇;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最少,只有11篇。由图3得知,北方总共143篇,南方总共151篇,1998年以前南方和北方数量相当,1999年后南方研究数量超过北方,2005年后南北方研究数量急剧增加。   (四)从内容上分析研究   在研究初期,有关生态脆弱性的研究,概念模型和定性分析仍占很大比例。随着“3S”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不断开发,我国有关脆弱性评估的研究从定性和定量研究向基于GIS技术和模型化方法的脆弱度评估方法发展。概念方面的研究有《塔里木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山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荒漠化》、《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退化生态系统》、《太湖生态脆弱性特征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太湖生态脆弱性特征与消除对策的初步探讨》、《塔里木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可持续发展对策》、《西南岩溶山地生态脆弱性研究》、《祁连山生态系统脆弱性与恢复重建措施初探》、《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福建山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生态重建探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成因分析》。实证方面的研究有《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基于RS/GIS的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基于GIS技术的广西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从内容上分析,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有109篇,实证研究有184篇。2003年以前,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2004年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等,2005年后,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如图4所示。   (五)从方法上分析研究   目前国内外生态环境评价单元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于面状的矢量评价单元,包括行政单元、流域和景观单元等;二是基于点状的栅格评价单元。评价单元的选择主要根据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来确定。由图5得知,以县为研究单元的有135篇,以栅格为研究单元的有49篇。2000年没有以栅格作为研究单元的,从2005年起数量渐渐增多。2010年以县为单元和以栅格为单元的几乎相等,分别是19篇和18篇。   遥感可以为矢量面状评价方法提供丰富的数据源,GIS起到数据的管理和制图的作用。以下是以矢量面状单元进行研究的文献:《主成分分析及MAPINFO在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重庆市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洞庭湖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恢复与重建研究》、《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初探》、《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干旱区资源与环境》。遥感、GIS技术可以为生态环境脆弱性提供丰富的数据源、建模基础和技术支持,实现数据的分析和表达。对比分析国内的文献,生态脆弱性的评估差异主要在于指标体系、单元选取和评价方法。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是对生态环境各因子系统内部的不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和外界环境胁迫对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及其敏感程度的评价。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多元的复杂体系,影响生态脆弱性评价的诸多因素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评价因子与脆弱性等级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   基于栅格的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性评价》、《汶川地震灾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3S技术支持下的扎龙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多源数据支持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定量遥感研究》、《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土地利用效应》、《遥感与GIS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现状区划初探》、《基于GIS的广西岩溶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GIS支持下的山东大汶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对策》。   三结论与讨论   遥感与GIS技术能满足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众多需求,可在模型建立、技术支持、数据源提供和展示平台构建等方面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在遥感和GIS技术日益广泛应用到生态学领域的情况下,如何发挥遥感、GIS的技术优势,将其方法融入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开发区域尺度上兼备评价、预测与预警功能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将是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对1980~2010年的学术论文进行检索与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从景观的角度探讨生态脆弱性的论文比较少,还没有实现脆弱性的三维可视化表达。   2.从重要文献主导原则上分析,核心期刊论文总共有114篇,期刊总论文有259篇,核心期刊论文占44%。   3.从数量上分析,我国从1993年开始生态脆弱性的研究,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总体上呈逐渐上升趋势,2000年之后,我国生态脆弱性研究成为研究热点,2003年以前没有硕博论文,从2004年开始有硕博论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顶峰。#p#分页标题#e#   4.从区域上分析,早期西南石灰岩山地生态脆弱区和华北平原生态脆弱区,北方半干旱-干旱生态脆弱区和西北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研究较多,后期南方丘陵生态脆弱区研究发展较快;1998年以前南方和北方研究数量相当,1999年后南方研究数量多于北方,2005年后南北方研究数量急剧增加。   5.从内容上分析,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论文数量有109篇,实证研究有184篇。2003年以前,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2004年理论研究数量和实证研究相等,2005后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   6.从方法上分析,在基于GIS技术的定量研究方法上,早期多以县为数据单元,2000年之后开始出现栅格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运用,2005年起数量逐年增多。

阅读全文

农业水利特色专业创建思考

本文作者:倪福全 马荣朝 伍钧 张黎骅 卢修元 胡建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一、建设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本专业将围绕我国及四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需求形势,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改革与建设。基于水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的社会需求,针对农村病险水库整治、水工建筑物安全检测、农业污水灌溉、农村水安全健康风险评估及整治等问题大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鲜明的特色。

1.以科研及教改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09年省教育厅已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四川盆地西缘典型区农村饮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以及教改项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为抓手,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更加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继续推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大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力度。

2.以培养质量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及野外教学实习。①实验教学方面:实验类型:专业基础———专业课———核心课程———综合设计。由单纯技能培养,转化为系统综合的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各学科内在有机联系的认识,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开放实验-探索实验。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大学生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营造工程意识、科学精神的培养氛围,加强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辅助方法:模拟演示—电子教案—课件—微机数据处理。把各核心课程及实验形象而直观地介绍给学生。②野外教学实习方面:校区周边地区及岷江流域水电能资源十分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水利教学资源,地缘优势特别突出。根据西部大开发、四川省农业水利工程现状、新农村建设及灾后重建等的社会需求导向的新特点及发展态势,从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时间等方面努力探索,改善实践效果,大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以学校“双支计划”和百名博士招聘为平台,加大师资培养及引进力度。以学校“双支”计划为平台,大力加强师资培养,加强对外合作;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派遣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学习交流,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与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以此作为现有专职教师队伍的补充。

4.以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强化并加强专业教学的标准化管。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本着规范教学管理,依据教学管理的规律,着重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结构的优化。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以水利与建筑工程系的自身建设为重点,切实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和具体教学实施者的作用。

阅读全文

街道工作总结报告2篇

第一篇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街道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好字当头,先行先试”的工作主线和区委、区政府“三个优先发展”,打造“四个服务中心”的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调整战略布局,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目标,推动了街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

(一)坚持好字当头,街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街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好字当头谋发展”的工作要求,找准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举措,推动街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街道完成财政总收入17838万元,完成年计划19000万元的93.88%,同比增收751万元,增长4.4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9978万元,完成年计划10680万元的93.43%,同比增收385万元,增长4.01%;中央级财政收入7860万元,完成年计划8320万元的94.47%,同比增收366万元,增长4.8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9794万元,完成年计划139767万的100%;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7094万元,完成年计划117576万元的91.08%;外商实际到资880.3万美元,外商实际到资(按验资报告统计)367.5万美元,完成年计划350万美元的105%;海关出口总值5010万美元,完成年计划6000万美元的83.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64万元,完成年计划6564万美元的26.3%,招商引资14198万元,占全年招商引资任务8500万元的167%。

1、以实施项目带动为载体,不断增强经济后劲。以项目引资、项目建设带动经济的发展,加强辖区房地产开发在建工程跟踪,建立目录库,并把跟踪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社区和个人;注重长线投资,在项目规划设计中留住空间,吸收更多企业、商家落户,重点跟踪伟润房地产开发项目(40亩地)的商业开发、街立交桥边原医药公司综合楼和南少林寺片区改造建设大型三产项目,把它作为街道经济增长点。

2、以改进招商理念为契机,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改进招商引资方式,以服务引资招商为纲,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建立健全网络招商体系,创新理念,突出产业链招商,以企引企,以商引商,提升招商引资实效,提高多易电脑城入驻档次,引进新品牌,重点引进台湾电脑及动漫企业;坚持从小处、从细微处入手,抓大不放小,树立一个店面、一套房子、一间写字楼也是引资载体的意识,继续跟踪青年大厦(已基本完成前期招商,民生银行、齐鲁证券、中海集装箱物流、绿洲餐饮、泰康人寿、鸿泰科技等6家企业有意进驻),促进企业、商家尽快投入营业;落实专人负责协调各个项目,争取在区政府协调下,顺利解决多易电脑城商家税收同福厦两地接轨的问题,让入驻商家真正落地经营。

阅读全文

防洪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估

摘要:以北票市凉水河干河子段防洪工程为例,围绕防洪工程特点及其整治内容,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独立性、可获取性和完备性等原则,选取水流动性保障度、防洪能力、河流水质、公众满意度及河岸稳定性等指标构建生态环境效应评估体系。针对各项参评因子权重考虑选用模糊聚类迭代法求解,然后运用综合评估模型分析凉水河干河子段西官营镇、大三家乡、台吉镇和凉水河乡防洪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依据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结果和防洪工程治理状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防洪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估;凉水河干河子段

北票市地处辽宁省西部,大凌河流域中游,总面积4545km2,其中耕地面积8.73万hm2,约35%分布于河道两岸,地形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气候条件十年九旱,以农业为主。境内分布有大凌河、牤牛河、西柳河、十八台河、巴图营河、马友营河、老寨川河等河流,各支流均与次一级构造线平行,与主流呈直交或近似直交的格网水系。好山好水为北票市最宝贵的资源和最闪亮的名片,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河道防洪整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长期以来,河道沿岸乡镇政府始终致力于河道建设、河流生态保护、防洪整治等,在西官营镇北河套、松台沟、扣卜营、唐杖子、郝松沟、大巴里段和大三家段等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修建防洪标准为10a一遇的堤防工程5km,修建护岸工程5km,结构形式多为石笼顺坝,对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升河流防洪能力等发挥着巨大作用[1-3]。通过实施长效管养、生态治理、截污纳管、引水配水和生态治理等措施,北票市打造了许多生态示范河道。当前,针对大中型流域及主要江河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研究较多,而涉及小型河道或小流域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本文以北票市凉水河干河子段防洪工程为例,综合考虑水生生物、河岸带状况、景观适宜性、水文水动力等方面要素构建生态效应评估体系,将各项指标权重运用专家咨询与模糊聚类迭代相耦合的方法赋值,综合评估了河道防洪治理效果,并对防洪治理前后的生态环境、水环境变化状况进行科学评价,研究成果可为后期河道防洪治理提供决策支持,为进一步完善防洪整治方案提供科学指导[4]。

1生态环境效应评估体系

1.1评估对象凉水河为大凌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西官营镇平顶山,流经西官营镇、大三家乡、台吉镇、凉水河乡后汇入白石水库,河道总长51km,流域面积731km2,平均比降0.72%,年径流量3435万m3。流域内人口7.4万人,耕地面积0.87万hm2,河流属性为浅丘、季节性河流,径流量下泄方式以洪水为主,河道径流量非汛期很小,基本断流。凉水河流域植被覆盖低,石质山较多,多低山丘陵,土壤侵蚀严重。针对河道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河道防洪减灾能力,以防洪治理为主要内容对重点险工险段进行治理,坚持考虑两岸、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将非工程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遵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近期建设治理目标[5-6]。凉水河干河子段治理工程项目区位于北票市西官营镇和大三家乡,治理段上游起于北票市西官营镇馒头沟桥,止于北票市大三家乡大三家子大桥,起始断面编号为0+000~8+625,治理河长8.625km。选取重点实施项目西官营镇、大三家乡、台吉镇和凉水河乡防洪工程为例,运用综合评估模型评价分析其生态环境效应。

1.2研究内容1.2.1评估体系构建原则。生态环境效应覆盖资源、经济社会、水系统和工程等诸多领域,其内涵特征丰富,对其评估研究涉及到的要素较多。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河道防洪治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应遵循以下原则构建评估指标体系:a)综合性与针对性原则。明确河道防洪治理的引水配水、生态治理、截污纳管及清淤疏浚等治理手段,结合防洪工程实际状况选取有针对性的评判指标。同时,综合评估体系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态环境效应的客观性,各参评因子具备一定的科学内涵和明确的物理含义,在满足综合性、定量化原则的情况下有适用于不同工程的量化标准。b)完备性与代表性原则。河岸带、水生生物、水文水动力、河道景观和水环境质量这几个要素对河道防洪治理的影响较为显著,所以应着重量化分析上述几个因素,考虑各方面要素建立综合评判体系。c)数据可达性。通过对河道治理相关数据、竣工资料、整治方案和防洪规划的充分分析,评估各项参评因子的数据可获取性。针对数据资料难以获取或获取成本过高的参数,应尽量予以剔除,选取的评价因子数据来源应尽可能的可靠、成本低且可获取性好。1.2.2评估指标的选择。结合相关文献资料[8-10]和河道防洪特点,经有关政府部门商议和专家咨询,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水文水动力、河岸带状况、水环境质量、水生生物、景观适宜性、公众满意度6项一级指标构建防洪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体系,如表1。1.2.3模糊聚类迭代法求解权重。依据专家咨询意见和有关文献资料[11-12],列举模糊聚类迭代法、AHP法、主成分法、客观赋权法和变异系数法等权重分配的常用方法。其中,模糊聚类迭代法较现有其他可选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或消除决策结果受主、客观赋权法影响的片面性。针对生态环境效应各项评估因子权重利用模糊聚类迭代法求解。以综合评估体系中一级指标为例,按照以下流程简要说明权重求解流程,具体如下:步骤一:将重点实施项目西官营镇、大三家乡、台吉镇和凉水河乡防洪工程作为样本,以统一处理后的正、负项指标值作为每个样本的6个指标标准值,从而构造样本特征矩阵,详见公式(1)。X=(xij)(1)式中:xij为生态环境效应参评因子i关于样本j的特征值,其中i=1,2,…,6;j=1,2,…,5。采用合适的隶属函数获取样本集隶属于不同等级的程度,利用公式(2)、(3)求解生态环境效应正向、负向指标的隶属度。步骤二:考虑各项参评因子的具体内涵和特征值,构造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相对隶属度矩阵R=(rij)。按照c个类别和6个指标值将参评样本集分类,由此获取不同类别下的模糊子集隶属度,详见公式(4)。式中:sih为参评因子i隶属于类别h的程度,其中h=1,2,…,c;i=1,2,…,6。步骤三:根据c个类别和6个指标特征值将4个样本划分,则隶属于各个类别时4个样本的模糊矩阵详见公式(5)。式中:uhj为隶属于类别h时每个样本的相对隶属度。步骤四:设w=(w1,w2,…,w6)为某一参评样本的权向量,一般情况下选用等值法获取初始权向量w0=(0.16,0.16,0.17,0.17,0.17,0.17)。根据以上流程和公式实现循环迭代运算,若前一次计算结果与所有指标的权向量之差满足不超过0.0001的迭代精度,则迭代运算终止,由此获取各项参评因子的最优客观权向量为w0=(0.24,0.14,0.26,0.12,0.12,0.12)。同理,可以获取防洪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所有参评指标的最优权重。1.2.4评估标准的确定。不同河流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和河道整治类型存在较大差异,不同人群对河道防洪整治的期望也不尽相同,所以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标准。为了能够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价防洪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对于评价标准的构建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借鉴生态环境领域惯用的评价标准及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②借鉴河道防洪工程现行设计规范、地方或国家行业标准;③借鉴防洪工程相关文件和流域防洪规划报告;④参考相关期刊文献和学术论文;⑤借鉴权威专家的有关意见和工程验收报告。在详细分析各种规划、标准、文件和文献等相关等级的基础上,结合防洪工程领域有关专家意见建立单指标评判标准,如表2。其中,第一列序号中下一行为二级指标及赋分分值;上一行为二级指标评估标准、监测及调查因子。1.2.5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河道防洪工程现状和评估体系构建原则,按照梯阶框架结构初步拟定了14个二级指标和6个一级指标,经适当调整最终构建凉水河干河子段防洪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估体系,针对各项参评因子权重利用模糊聚类迭代法求解。将防洪工程生态环境效应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各项因子目标值和现状值得到最终的结果。迭代运算后构建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模型,其数学表达式如公式(6)所示。式中:ak为综合评价体系第k个准则层参评因子的权重及其数值;n、N为各准则层的指标个数和防洪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综合评估值;bki、Zki为准则层k中参评指标i的权重及其数值;mk为准则层k中的参评因子数。结合北票市凉水河干河子段防洪工程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确定生态环境效应整体评价标准和单项参评因子的评判等级,将生态环境效应划分为差、较差、中等、较好、好5个级别,不同等级下的综合评价值为N<60、60≤N<70、70≤N<80、80≤N<90、N≥90。1.2.6评价结果。根据已构建的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体系,选取北票市凉水河重点实施项目西官营镇、大三家乡、台吉镇和凉水河乡防洪工程为例,以2018年为基准,将各参评指标数据输入模型,最终输出效应评价值如表3。从表3可知,4个防洪治理重点实施项目均达到较好等级,结合防洪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部门专家意见,均判定为该结论科学合理。防洪工程的建设实施对于改善凉水河水生态和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纵向分析4个实施项目可知,大三家乡公众满意度和水环境质量得分均为最低。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为:防洪工程治理前大三家乡段河道水环境最差,项目实施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河流生态环境,但生态环境的修复属于一个漫长的过程,为达到预期目标一般需较长的时间;同时,其水环境质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较其他河段其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水平较低,从而使得公众满意度综合评分也较低。因此,大三家乡段生态环境效应得分较低,这可能与一些客观因素相关,一段时间后其综合评分将有所改善。

2决策建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