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征信培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探究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金融业,促使金融市场的业务量剧增,导致金融机构专业的征信人员存在较大缺口。新时代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是注重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适应毕业后激烈的就业环境。《现代征信学》在常规教学中教学手法单一、内容相对枯燥,缺少具体案例,多数同学较难理解繁琐的专业名词和法律法规。因此,通过对《现代征信学》进行课程改革,优化《现代征信学》课堂教学手段、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培养专业的师资团队、聘请专家定期为学生作专业讲座,从而达到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课程改革;探究
一、《现代征信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征信学》是金融学专业银行方向选修课程之一,是为培养学生诚信理念,让学生了解征信法律、提高个人信用保护意识。该课程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其内容既具有整体性、基础性,又具有个别性、实践性的特征,在学科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现代征信学》需要以一定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该课程的先修课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等,学生应在修完上述课程后修学本课程。同时,《现代征信学》课程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理财》、《投资理财》等课程的先修课,为这些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现代征信学》课程理论内容相对枯燥,其课程内容主要是针对征信的起源发展、征信数据库建立、征信法律法规和监管、征信维权以及个人和企业如何维护其征信水平等问题。按照常规的教学手法为学生讲授征信理论知识难度较大,并且学生也很难理解、接受。除此之外,近年来部分高等院校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人才,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大学生在毕业后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目前,中国金融业的征信专业人员存在较大缺口,任何金融机构都应该具有专业的征信部门为其客户进行专业的征信调查,以保护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的安全性,维护金融市场安全稳定。因此,有必要对《现代征信学》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学习《现代征信学》,了解征信法律法规、具备征信从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诚信意识。
二、《现代征信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现代征信学》是金融学专业的银行模块之一,授课对象为金融学专业大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在校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征信方法、征信体系概要,熟悉现代征信学系统和组织体系。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现代征信学的一般过程、信用风险辨识、个人企业征信案例等。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有关现代征信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全面了解现代征信学的工作过程,并能在现实环境中加以灵活运用。《现代征信学》课程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已采用阶段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模式。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过程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切实掌握所学理论,将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比例加大到50%,增强学生学习的一贯性与主动性,强调平时成绩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监控,使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较全面地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现代征信学》课程通过向学生传授征信的基础理论与实务操作规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征信基础知识,全面了解征信体系运行中的一般形式、规律和流程,并能在现实环境中加以灵活运用,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征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造就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未来从事金融及征信领域各岗位工作奠定宽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现代征信学》课程改革具体实践
企业信用管理策略3篇
第一篇
一、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只有30年时间,信用的基础还很薄弱。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是一个大型企业,各单位之间进行配置的稀缺经济资源是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执行的,在资源配置中配置信贷仅是一个小的辅助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信贷管理系统仍然薄弱,发展缓慢,相当多的企业对信用的重要性、信用管理的意义缺乏了解,很多商界领袖认为信贷仅仅停留在道德水平,信用文化仅用思想教育来培养,而忽视体制和管理。
1.2企业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①企业内部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效果差。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赊销收账方式分别是业务部门主管和财务部门主管。但这两种方式均需要继续完善。前者负责赊销和收账,可能会出现官商勾结和腐败现象;后者也可能会出现管理水平低下,业务萎缩的现象。②缺乏有效的信用防范与管理的办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信用得到广泛应用,但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企业、银行和政府需承受各种风险,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受到直接威胁。
1.3缺少对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环节存在问题及对策
科技期刊作为各类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对科研工作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长期以来,同行评议都是科技期刊遴选论文、保障文章质量、提升学术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机制。同行评议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英国皇家学会刊物The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开创了邀请同业人士对文章能否发表进行评定的先河[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论文和期刊数量的激增,20世纪中叶以后,同行评议被公认为是科技期刊出版的基石[3]。实际工作中,同行评议发生在外审环节,编辑在此环节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多数情况下,编辑会根据文章所属学科来选择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同行评议,人数通常为2~3位[5],当评议结果出现分歧时会再增补1位,以尽可能地保证评议结果的科学、公正、专业、具体。审稿专家的选择多来自于杂志社自建的专家库,编辑在选择评议专家时,除了考虑学科相关性外,还会将专家之前审稿所获得的责编评分作为其审稿质量的重要体现,以及是否选择其再次作为审稿人的主要依据。由于同行评议环节涉及诸多复杂的主、客观因素,近年来同行评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Janke等[6]研究了同行评议对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性,并指出外审专家培训计划对同行评议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Bogossian等[7]以期刊WomenandBirth的同行评议情况为例,指出外审专家在接受审稿前需要思考和确认的问题,避免盲目接受不合适稿件,从而影响审稿质量。Vinther等[8]和Siler等[9]均通过对退稿进行追踪和分析,进而对同行评议的质量进行评估。吴锦雅[10]分析了初投稿件质量和外审专家对同行评议质量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概括性的建议。成方哲等[11]以个人和非个人因素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指出了同行评议在评审尺度、出发点和人情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希望通过编辑部的积极介入减少上述因素的不利影响。以往研究多数建立在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简单的统计分析上,无法深挖问题根源,所提出的解决办法也多为方向性的梗概,缺乏可量化实施的对策。本文以《南方水产科学》的审稿专家数据库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总结编辑部在同行评议环节的工作经验,定性地指出其中存在的症结,并对审稿专家的各类主要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定量地研究他们与平均审稿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将实践经验与科学的数理分析相结合,弥补多数已有研究在纯经验分析上存在的主观性,深入发掘审稿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可量化实施的对策,以期为科技期刊构建合理的审稿专家库,客观评价同行评议结果提供一定参考。
1研究方法
1.1数据收集
本研究从《南方水产科学》玛格泰克采编系统的全部人员信息中调取了审稿专家信息和可能与其审稿情况相关的各类信息。共搜集了288位审稿专家(曾参与过审稿的所有专家,分布在水产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各个领域)的11个主要特征信息,包括学科、学历、职称、单位、性别、审稿次数、平均审稿时长、最长审稿时长、缺审次数、投稿次数和平均审稿得分,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深挖数据内涵。
1.2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Excel2010和SPSS19.0软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绘制成图。其中,平均审稿得分作为审稿质量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众多特征信息中的关键信息,是分析各类特征信息与审稿质量相关性的基础。审稿得分是编辑对审稿人实际审稿质量的定量评价,具有相对较高的主观性,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漏评的现象。然而每位审稿人的审稿得分并不出自同一位编辑,可能面临的漏评概率相近,属于偶然误差。在统计学上,求平均是减少偶然误差的一种有效行为。本研究通过对每位外审专家的多次审稿得分求平均,用平均审稿得分作为关键特征因素,尽量消除偶然误差,弱化个体因素对得分的影响。
2结果分析
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确保中小学生、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更好地促进校外培训机构健康有序地发展,根据《南昌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洪教社管处字〔2019〕23号)文件精神要求,经研究,决定对我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治理执法检查,现特制定如下行动工作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经研究,特成立区教科体局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执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周立新党委委员
成员:
金融创新视角下自贸区建设问题
摘要: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背景下,自贸区建设成为区域跨越发展的新引擎。为了适应国际贸易投资的规则变化,主动创建自贸区来推动经济转型是最好的选择。第三批自贸区的设立,是在资本管制加强的大背景下,国家将自贸区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拓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河南自贸区在推进内陆地区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方面有着重要使命。着眼于金融创新的角度,在分析河南自贸区金融基础、问题及需求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经济特征和河南自贸区特色进行创新思考,提出推进河南自贸区金融产品和制度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河南自贸区;金融创新;金融问题;政策建议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当前全球经济结构和贸易格局深入调整与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需要持续推进综合性、全方位的改革开放试验,以深化国际合作,配置全球资源,驱动经济跨越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建设为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重要基础,通过构建更高规格的对外贸易投资模式,支持贸易、投资和结算的便利化,自贸区为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动力转换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通道。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7〕17号)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公布,这意味着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河南自贸区建设过程中既有天津、广东、上海等自贸区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又有不同于沿海地区的资源特征和自贸区功能定位。本文根据河南经济资源特征和自贸区功能定位,分析河南自贸区建设的基础和金融需求变化,从创新角度研究河南自贸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金融问题和机遇,探索内陆地区开放新模式,为河南自贸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为内陆地区自贸区发展探索经验。
一、河南自贸区的定位和使命
在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自贸区的设立既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通道。河南地处中原,处于沟通东西南北的重要位置。拥有“三纵五横”的国铁干线网和“米”字形高铁网,以及“十二横九纵六放射”的高速公路网,我国主要的产业转移、资源输出、经贸交流都会途径这里。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河南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南向、西向和联接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具备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核心腹地的坚实基础。河南自贸区定位于依托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改革创新优势、文化底蕴优势和辐射带动优势,通过实施中央关于“加快建设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并加强建设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体系,让自贸区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更有特色、更有作用、竞争力更强劲[1]。河南自贸区承担着推进内陆地区在更高层次改革开放的重要使命,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发挥河南的支点作用,带动整个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新的经济增长极。河南自贸区的设立也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将自贸区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拓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逐步形成一个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的自贸区战略新格局。通过将河南自贸区打造成为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探索内陆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形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大平台,加速内陆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产业支撑。
二、河南自贸区建设的金融基础
自贸区是实施优惠关税和特殊监管政策,以促进贸易往来和金融便利的特定区域。总结国内外自贸区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自贸区建设的意义在于打造“三大自由”:一是自贸区的货物进出自由,二是自贸区的投资自由,三是自贸区的金融自由。其中,金融自由是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Mckinnon和Show(1973)针对金融抑制提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理论,成为金融自由化改革实践的主要理论依据。金融自由化能够有力地促进金融业发展,而金融业的发展又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减少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干预,有助于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中小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信用管理受重视程度低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企业还是普通的个人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都不是很强,对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只把信用理解为存在于道德层面上的一种品质,而没法真正认识到信用其实是一项资源是一种财富。很多的企业更是只重视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忽略了对自身信用水平的管理工作,直接导致许多企业信用销售坏账严重,拖欠账款的情况严重而且拖欠时间长。结果便是我国企业整体的信用管理水平低下。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对信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信用水平的高低也不够重视。
2.专业人员缺失。
信用管理其实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原因是它涉及了市场、财务、商法、统计、计算机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就要求从事信用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还必须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限制,中小企业中总是缺少这样的专业人员,这也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信用管理的法律不完善
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管理论文
一、按现代银行要求,建立符合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信贷管理政策制度体系
信贷管理部门成立以后,针对农发行办贷管贷制度陈旧,信贷基础管理薄弱的现状,先后出台十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建章立制百余件,内容包括信贷政策、评级授信、审查审议、作业监督、资金支付、监测分析、系统操作等,基本覆盖了贷款业务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符合现代银行要求和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信贷管理政策制度体系。一是连续7年信贷政策指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农发行业务特点,明确业务边界,指明信贷投向,确定重点支持、优先支持、择优支持的领域,制定限制和退出政策。指引的对于各级行把好投向关,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促进“两轮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出台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吸收借鉴现代银行内部评级方法和模型,建立了十余套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农发行业务特点,针对“三类客户”和“六个分项”实行“区别对待、分别管理”。累计进行客户评级17.5万户/次,客户授信14.5万户/次,对于强化客户准入管理,提高客户信用风险识别和计量水平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三是出台信贷审查管理办法,为实现审贷分离和前后台制约提供了制度依据。制定信贷审查标准化指引,明确审查要素和审查材料的标准及要求,加强了信贷审查基础工作,提升了信贷审查的精细化、规范化、流程化管理水平。总省行信贷管理部门累计审查各类业务4.4万余笔,其中对3.9万笔贷款提示风险8.1万余项,充分发挥了审查把关作用。四是制定贷款审查委员会工作规则,规范信贷审查审议工作程序,实现了审议工作的标准化。总省行累计审议项目4.4万个,涉及金额4.1万亿元,其中否决项目699个,涉及金额310亿元。
借鉴现代银行先进经验,建立独立审查官制度,对有权审批人起到了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信贷审批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五是出台信贷作业监督管理办法,启动对审批后支付前前提条件落实、合同签约、资金支付等环节的审核监督,累计对4.9万个项目进行了6.1万余笔贷前条件落实监督,对资本金不到位、土地指标不落实、担保手续不完善等问题下达整改意见3万余条,涉及金额1.3万亿元,充分发挥了贷款发放前的最后风险把关作用。制定信贷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加强资金支付管理,确保了资金合规支付使用。六是建立信贷监测分析和风险排查制度,依托CM2006等系统平台,搭建起常规监测、重点监测、专项监测相结合的信贷监测体系,建立了前后台、上下级行联合共管的常态化监测工作机制。累计排查贷款客户7.9万户,退出4825户,收回贷款387亿元;累计向行领导提交监测分析报告上百个,向相关部门提交风险提示数百份,提示风险数千条,发挥了对信贷资金运行和办贷管贷基础管理的监测预警作用。
二、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科技支撑体系
2005年3月,总行党委做出引进工商银行CM2002系统的重大决策。由总行信贷管理部牵头组织,在工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行上下共同努力,改造后的农发行信贷管理系统(CM2006)于2007年9月正式上线,使农发行信贷业务一举摆脱了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实现了信贷信息系统零的突破。2010年8月,针对CM2006系统不完全适应农发行业务特点等问题,总行信贷管理部又牵头启动对系统的全面升级改造,新增作业监督等九大模块,以及无纸化办贷等19项重要功能,于2012年9月全面上线运行,使系统对农发行信贷业务的科技支撑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4月全面启动无纸化办贷,实现从贷款受理到贷款发放的全流程无纸化。通过与工行的全面战略合作,农发行在高起点上完成了现代银行信贷信息科技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信贷信息系统的跨越式发展,有力提升了农发行办贷管贷、风险防控和经营管理水平。除CM2006系统外,信贷管理部门认真做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银监会风险客户统计系统、银税系统、国土资源系统等的对接及应用工作,使农发行信贷信息系统综合管理与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具有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信贷科技支撑体系。
三、按现代银行要求,建设信贷管理人才队伍
截至2013年6月末,总、省、地三级行信贷管理条线从业人员共约150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8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信贷管理部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队伍视为农发行信贷管理事业的“第一要素”,坚持用现代银行信贷文化塑造人,用现代银行专业知识武装人,用现代银行激励机制引导人,努力建设一支符合现代银行要求的人才队伍。一是着力培育现代银行信贷文化,不断丰富信贷管理专业文化理念内涵,使信贷管理从业人员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改革意识,将合规办贷管贷与风险防控理念贯穿业务始终。二是大力加强现代银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卫星视频系统、行校联合办学和现场培训、在岗培训等方式,累计举办培训班3000余个,培训人员达25万人次,信贷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三是不断完善现代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条线考核评价方案,每年评选“信贷管理优秀单位”,同时对出现违规操作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引导各级机构和各级人员切实履行自身职能,提高内部执行力。经过不懈努力,一支技术精干、作风过硬、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信贷管理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思维与业务思维融合
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大致处于企稳的态势。实体企业逐步由向外扩张调整至修炼内功,大家都在努力提升企业自身软实力,所以近年来,企业经营都在着力提升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思维。经营管理中的思维,主要分“业务思维”和“财务思维”两大类,但两种的思维理念又有着较大的区别,本文拟探讨如何将两种思维有效地融合,实现在企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财务及业务人员若能同时掌握财务目标并及时了解企业的运作状况,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关键词:财务思维;业务思维;融合;软实力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大致处于企稳的态势。很多大型实体企业逐步由向外扩张调整至修炼内功,大家都在努力提升企业自身软实力,所以近年来,企业经营都在着力提升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思维。对于经营管理中的思维,笔者认为主要分成“业务思维”和“财务思维”两大类。“财务思维”可以理解成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展开某些业务或活动时,得有一个整体利润概念,然后再综合产品、价格、市场、成本等相关财务要素及其对应的财务规律去考虑或设想。“业务思维”可以理解成以产品、客户、市场等业务因素作为展开业务或活动的导向,以获取客户订单为目的的思维方式。
1两种思维融合的必要性
由于现在创业环境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创业变得更为简单,懂市场、懂客户的需求,就可以建立一个企业,所以其中很多初步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营销出身。但是另外一个事实是,要把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必须要有财务理念和财务思维。今天世界500强,48%的CEO都是财务出身,今天全球的跨国公司的总裁,都需要过一个关,就是财务关。笔者认为一个理念是:懂得市场需求,懂得市场在哪,那么就可以找到企业开拓的契机。但是当不懂得财务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把企业推大或者做强。如果将企业比作一辆在路上行驶的汽车,企业中的员工就是发动机,企业的管理者就是这部车的驾驶员,那么,企业内各种报表的作用就相当于车里的仪表盘,它随时反映着整部车的车况。一部好的汽车及驾驶员既要穿过重重险阻,安全抵达目的地,又要随时做好应付各种意外情况的准备。同时,近些年来财务圈中流行“业财融合”这个概念,在企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财务及业务人员若能同时掌握财务目标并及时了解企业的运作状况,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着重强调财务部门是服务于业务部门,在对业务实施核算及管控的同时,更要向业务部门提供服务。财务人员的工作不再是业务的事后核算和监督,已经从价值角度对前台业务事前预测,计算业务活动的绩效,并把这些重要的信息反馈到具体业务人员,从而为其行动提供参考,扮演了策略咨询专家的角色。其实“业财融合”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美国企业圈中提出,笔者认为“业财融合”其实就是财务思维与业务思维一体化中一个典型范畴。有句老话说得好“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若从思想上都没有统一,就无从谈起行动,更别谈融合。其实在实际日常工作中,每一项业务工作的开展中都离不开财务,同时财务工作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业务工作,若二者的思维方式不一致,最终的工作质量一定大打折扣。笔者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差异点。
2财务思维与业务思维的主要区别
2.1财务思维注重过程、业务思维更注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