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政务诚信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诚信教育四维一体路径
摘要:大学生诚信素养提升问题一直是国人关注的焦点。以生态德育的生态世界观为根基,通过构建诚信资源的个性平台、诚信实践的文化阵地、诚信规范的系统机制、诚信教育的可持续系统“四维一体”的生态诚信教育模式来进行诚信教育路径探索,推动高职诚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德育;诚信教育;“四维一体”;路径
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党的指出,要加强政务诚信、社会诚信、商务诚信、宣传诚信,并指出要将诚信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高职院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加强诚信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态德育的角度对高职诚信教育做了积极探索。
1高职诚信教育的生态现状
生态是指不同生命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相互适应的生命体系所组成,它强调不同个体的不可或缺性。诚信教育就是要将诚信理念融入学生思维中、意识中、实践中。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摸索并举行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诚信教育活动,诚信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生态德育的视角看,诚信教育还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在校生的抽样调查(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60份)发现,诚信教育的生态性缺失明显存在。1)对学生个体关注度不够。据调查显示,53%的学生选择“诚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班级主题班会”;68%的学生选择“诚信教育形式单一”。部分高职院校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别,把诚信教育仅当作一种教育任务来完成,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单向灌输诚信规范,学生缺乏自我选择的机会与变通的能力。2)部分诚信教育还处在相对保守与封闭的状态。据调查显示,94%的学生选择“已使用微博、微信”;85%的学生选择“每天看手机超过2小时”;91%的学生选择了“手机接收固定诚信教育内容,但不多”。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诚信教育的整体性认识不足,忽视了诚信教育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未形成合力;对自媒体的重视度不够,忽视了自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的影响力。3)诚信教育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造成了诚信教育对现实生活的疏离以及概念化,缺乏诚信的道德体验,难以形成共识,难以形成情感共鸣。据调查显示,仅有34%的学生选择了“有过诚信情感体验”;只有25%的学生选择了“诚信理论教育可以提高诚信水平”。4)在诚信评价上,采用简单化的考评,造成学生逆反及“双重人格”。据调查显示,65%的学生选择了“只在有人监督时才会想到诚信”;47%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求职时编造虚假信息很正常”。
2生态德育指导高职诚信教育的理论探究
生态德育有丰富的内容,包含生态的道德意识、生态的道德规范。生态德育要培养具有整体系统世界观、和谐共生自然观、平衡自律人生观、协调持续发展观的“生态人”[1]。生态德育以人为中心,着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2]。生态德育的方法论指出:第一,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生态链,所有整体中的事物相互交叉、相互包含;第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有序整体,个体的内部力量决定事物的发展与走向,个体的外部力量影响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内外力量维持个体自身的平衡,无数个体的平衡发展保证了整体的有序发展;第三,在自然整体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得以体现,人类只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自然整体[3]。生态德育丰富的内容对高职诚信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会计专业诚信文化建设新模式
摘要:诚信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底线和前提,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探索了会计专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提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全员参加,全员教育,全员提高的新模式,认为会计专业诚信文化建设有效方法主要体现在平台建设、形式创新、方法创意三方面,并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会计专业;诚信文化;新模式
一、会计专业诚信文化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诚信是人类生存和社会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诚”,就是真诚、诚实;所谓“信”,是指守信、信用、信任。“诚”是“信”的前提和根本,没有了真诚和诚实,则“信”就失去了基础;“信”则是“诚”的结果和外在体现,是“诚”之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准则的相统一。孔子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孟子将诚、信结合在一起,提出道德修养论。程朱理学把“诚”推到了道德本体论和哲学本体论的绝对化巅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视“诚信”为立身之本和自身的道德修养,历经时代变迁,逐渐形成了“诚信”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评价标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民间流传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说的就是“一诺千金”的故事;为了在小孩子面前说话算数,曾子把家里维持生计的猪杀了,“曾子杀猪”的诚信故事得以流传至今;宋濂喜欢读书,又因为家里穷只能借书来读,经常挑灯夜读,就是为了不失信,能尽早还书;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小小年龄便获得面试做官的机会,但他仍执意要求参加考试,在发现考题是自己做过的题目时,在复试时如实向皇上进行报告,并要求另出题目重考。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如此诚实守信、信守承诺、言必行的故事数不胜数。从短期或者个例来说,这些诚实守信的人可能受到了损失,经受了磨难,历尽了艰辛,但长久看来,诚实守信则使他们成为正直的人,获得了美名万代传的美誉。这些历史上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告诉人们,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点之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并将“诚信”明确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目标、新举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构筑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中提出,诚信,是支撑现代经济的柱石之一,商品造假、金融欺诈种种商业失信行为,腐蚀社会肌体,甚至让人与人之间都丧失信任;2013年“两会”期间提出积极构筑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方案,加强政务诚信,力促社会诚信;2013年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提出要用3至5年时间,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诚信是会计从业人员的首要前提。《会计法》中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告。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从原始资料的取得、凭证的整理、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到经济活动的分析,都要做到实事求是,不为他人所左右,更不能为谋取私利而弄虚作假。会计人员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如何,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可以说,诚信是会计从业人员所要遵守的底线,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尤其重要。以严字当头,很少题字的前总理朱?基就破例给三个会计学院题了字,其中对国家会计学院题了十六个字,“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作假账”。朱?基总理亲自为这三个国家会计学院制定了校训,并均提出了会计从业人员“不作假账”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会计工作的底线和前提。
二、会计专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诚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较长的艰难过程,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有效实施,方能成效显著。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思想教育、专业教育等方面对在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已成为构建诚信体系重要的责任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党的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根据高等院校的特点,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在会计专业中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坚持主题明确、特色突出、全员参与、效果显著的原则,构建出财会人员诚信文化体系,并通过多形式、多平台等方法实现诚信教育,最终形成全员参与、全员教育、全员提高的诚信文化教育体系。新时代会计专业诚信文化建设新模式应该是项目作为载体,目标明确,组织有序;内容丰富,形成会计诚信文化实施方案、会计诚信体系案例库、财会人员法规和职业道德案例库;全员参加,全体教研室老师和全部会计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人人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做贡献,人人成为会计诚信文化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实施方法有效,通过多形式、多方法、多平台形成会计专业诚信教育体系;社会效果良好,构建的会计专业诚信文化体系,并在会计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诚信教育,成熟之后在相关专业进行推广。会计专业诚信文化建设有效方法主要体现在平台建设、形式创新、方法创意三方面。平台方面,要充分利用传统平台,主要包括课堂、讲座、报告、竞赛等,积极拓展网络平台,在学院网络开设诚信文化教育板块,开设微信公众号等。开展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四个方面。课堂教学融入诚信教育,根据会计专业课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的内容,通过要点内容讲解,案例讨论,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文化大型主题教育,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诚信体系大型主题教育活动,每年进行2-3次。主要主题包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合法公民;金融信用体系的现状及趋势;财经人员在诚实守信中的作用;如何增强财经人员诚实守信的自觉性等。诚信文化宣传活动。充分调动本专业学生团体的作用,利用传统和网络的形式在本专业上课教室、寝室、学校公共场合进行诚信文化宣传活动,尽可能扩大诚信文化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努力做诚实守信的财会人员,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全员参加,通过自我检查,剖析自己在诚实守信方面的不足,提出自己在诚实守信方面的计划和措施。方法创意主要有五个方面:开展诚信文化系列讲座。依据诚信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在本专业开展诚信文化系列讲座,每次讲座都确定一个主题,时长为1个小时左右,要求专业老师全员参加,每学期至少开展讲座一次。另外,每年从校外请一位诚信文化的专家,在本专业开展一次诚信文化讲座。举办诚信文化讨论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开展2次以上诚信文化讨论活动。由班导师确定讨论主题,在本班级开展积极讨论,并形成讨论纪要。举办班级诚信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建立班级、宿舍诚信文化学习及实践评价指标体系,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活动。评出班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宿舍优秀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并颁发获奖证书,在德育成绩中加分。举办诚信文化演讲比赛。每学期举办一次诚信文化演讲比赛,由教研室全体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并颁发获奖证书,在德育成绩中加分。举办诚信文化宣传创意设计大赛。每学期举办一次诚信文化宣传创意大赛一次,在全校邀请相关专家(至少2名以上艺术设计老师)作为评委,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鼓励奖若干名,并颁发获奖证书,在德育成绩中加分。
参考文献
民主评议党员过程中诚信教育论文
一、社会诚信现状及研究成果概述
一个社会的诚信状况只有和社会发展、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的要求相适应,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才能持久和谐稳定,国家的对外影响力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十七大以来,诚信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诚信体系建设,强调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目前,诚信已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为了改善社会的失信状况,广大研究者在社会诚信的内涵、表现形式、现状、失信产生的原因、诚信教育的意义以及走出诚信危机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在走出社会诚信危机路径方面,现有的研究结果可归结为三个路径:一是建立和完善与社会转型期相适应的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坚持法治和德制的统一;二是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加强对企业和个人信用的评估;三是开展社会诚信教育,营造讲诚信的社会氛围。在操作层面上,研究认为,应首先加强政府部门的诚信建设,因为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部门的诚信有了改善,做到按承诺办事,为百姓着想,就能对百姓有“上行下效”的作用;其次是加强企业诚信,杜绝企业宣传中的虚假广告、生产中的假冒伪劣产品和经营中的欺骗和逃税漏税行为;最后是加强个人诚信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在内容和方法上创新诚信教育,重塑个人信用理念,使全体公民养成诚信荣,不诚信耻的理念。
二、加强党员领导干部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诚信是解决社会失信的“关键少数”,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中国知网上报道的党员诚信教育全部局限于学生党员,关于领导干部诚信教育,仅陈传照在2004年讨论了领导干部的示范群体作用。学生党员只是党员队伍中很少的一部分,另外,没有职工党员的示范,学生党员的诚信教育效果也是极其脆弱和有限的。所以,在个人的诚信教育方面,需要把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作为一个整体,这样,群体的示范效应才能体现。领导干部履行管理国家的任务,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传播先进思想和践行优秀文化的主力军。分析认为,党员领导干部诚信建设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党员领导干部诚实守信,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落地生根开花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建国以来的事实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前进;相反,背离这条路线,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到社会道德领域就是诚实守信,即讲信誉,重信用,守诺言,重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员领导干部诚实守信,不仅仅是个人道德问题,也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大问题,更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
2、党员领导干部诚实守信,依法治国才能落到实处,党执政的基础才能不断巩固
公民道德养成视域下诚信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议题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它是产生于人际交往之间的道德原则。中国拥有丰富的诚信文化资源,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则说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先修其身;欲其修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孔子将诚意作为连接格物、致知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纽带桥梁,成为道德内修与外成的关节点,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与天下太平的多重社会功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契约经济,市场主体建立的经济关系,都是在法制的框架下双方签订契约而产生的,因此,诚信,即待人真诚、兑现承诺对于契约的实现十分重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流动性是正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推进,社会的流动性也大大加强,信息网络的发达和各路交通的便捷,更促发了社会流动的便易性,当封闭的堡垒被流动的浪潮瓦解之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也变得复杂而多变,相互之间更需要建立信任准则,社会也需要构建信任机制来维护流动性下的秩序和稳定。提升公民素质也是政治民主的重要事业,而我们这一方面相对缺乏经验,即自传统而来的社会,市民阶层相对薄弱,乡土结构异常稳固,这就使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维护个人权利的渠道和意识比较少,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东方与西方在诚信方面的区别,主要在于西方的诚信是靠法律制度和宗教信仰,而东方则是靠人与人之间的血缘或熟人关系来维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只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讲诚信,对所谓的“外人”则要有所保留。那么,当传统的熟人社会被流动冲散为陌生人社会时,维系诚信的社会机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陌生人的社会中,公民是其核心要素,以诚信为重要内涵的公民道德养成则是未来公民社会形成基本要求。因此,大学生首先是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才能担当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大学阶段对其进行诚信教育是社会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议题。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分析
(一)外部社会现实环境
当今社会,诚信的缺失已是当前无可争议的问题。当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而来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成为流行的价值取向时,从某种程度上说,金钱已经取代诚信,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信仰,诚信已不再是人们心中敬畏的道德定律,不再是能够约束人们行为活动的社会准则。在层出不穷的失信风波中,包括政务、商务等诸多社会层面的公信力受到越严峻的挑战,社会公信力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和保障,而社会诚信体系则维护者社会肌体的正常范围运转,公信力的缺失是社会的悲哀,更是损害社会肌体的毒素,充满着负性能量,摧毁着社会民众的价值体系。这种负性能量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悄悄越过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墙”,渗透进墙的那一边。信息时代的学子们以最快捷的速度接收着社会的大量信息,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带给他们的现实冲击力远远无法被课堂上老师的道德说教所弥补,这样的外部环境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内部学校教育环境
再看内部的学校教育,仍旧停留在观念的解释、说教的程式、知行的脱离之上,道德观念的解读和阐释是重要的,它将会告诉学生诚信是什么,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然而,我们的诚信教育构建于一种过于宏大的意识结构中,在现实的拷问下,无法说服学生将诚信纳入其日常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学生都知道概念,也知道价值,但无法从内心深处获得认同,因为诚信缺乏的社会环境传达的信息是:也许,做一个诚信的人反而无法带给他们想要的生存机会。教师们的教学程式依然采取说教,更有一些并不具备师德的人也加入了传道者的行列,起到了坏榜样的作用,使学生们在对于诚信品格的思考和认同上更加迷惑,而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教育现实使得学生无法通过践行去固化其受到教育或感染的道德理念,从而知行脱离,无法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
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浅论(5篇)
第一篇: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经济个体趋利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诚信现象。作为未来社会建设主体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状况,逐渐引起关注。本文以“无人监考”这一诚信考试制度的实践为切入点,浅析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积极面及问题,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个人访谈法,探究大学生诚信建设教育背后的个体主观因素和外界客观因素,希望能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诚信建设探索有益的途径。
关键词:无人监考;诚信;大学生诚信教育
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要求个体无论是否有外界监督,都能做到诚实信用、表里如一。诚信,自先秦时期,就被推崇为社会人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体主义思潮的传播,社会上出现一些假冒伪劣等不诚信现象。某些高校未能坚守好诚信的底线,出现高校教师学术抄袭,部分大学生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这些行为败坏了高校的风气,高校诚信状况令人注目。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政府和高校进行了诸多尝试。2005年1月17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此次会议上,中央政府将“明礼诚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各大高校更是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班级活动,引导大学生重塑诚信观念。同时,有些高校实施“无人监考”考试制度,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考试制度从另一方面检验和考验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行为。
一、“无人监考”实践中反馈出的大学生诚信现状
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这个课题上,学校将“无人监考”作为锤炼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措施开展实验。本校自2011年开始施行“无人监考”考试制度,至今已有六年,其中护理学院作为试点学院至今开展了12个学期的无人监考期末考试。在这累计12学期的无人监考期末考实践中,共有27个班级1360名学生参加过无人监考,其中三分之二的班级不止一次申请。在六年的无人监考实践中,累计共有11名学生因有携带小抄或者询问他人等考场违纪行为被巡考老师发现而受到处分。通过以上我校无人监考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大部分班级和学生愿意不止一次地参加无人监考,积极尝试通过无人监考来检验自身的诚信意识,这说明我校的诚信教育情况总体较好,学生主体愿意接受诚信教育。其次,从无人监考考场的违纪学生数来看,真正出现不诚信行为的人数占参加诚信考试的总人数不到1%,这个数据至少说明99%的同学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坚持了恪守诚信。虽说总体情况是积极的,但是无人监考的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那么乐观的方面。从无人监考的班级申请动员方面看,从2011年本科2009级的学生到2016年本科2015级的同学,班级无人监考的动员工作逐渐变得难做,无人监考的申请来自班级学生层面的阻力变大。通过动员工作中的私下访谈和了解,我们发现,相比“90后”的大学生,“95后”的大学生更不相信自己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始终做到“诚信”和“慎独”,这说明当代一些大学生其实对自己能否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恪守诚信不自信。从无人监考实施的评价反馈看,虽然在无人监考的考场中违纪同学只占参考人数的1%不到,但某些学生之所以未发生不诚信行为,更多的是对外在的巡考制度抱有畏惧心理。经统计,约有23%的学生想过依靠不正当途径获取高分,37%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可以理解,不是原则性错误。这些结果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仍然很淡薄,对“诚信”缺乏正确认知。
二、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因素浅析
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思考(6篇)
第一篇: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探讨
摘要: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恪守诚信,体现诚信美德,可以带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因此,诚信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建议从创设诚信教育“微平台”,创新诚信教育“微方法”,提高教育者的“微能力”,吸引学生开展“微互动”和打造诚信健康“微环境”五个方面着手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
“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改革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网络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失信失德事件不断出现,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也日趋严重,失信手段不断变化升级翻新,“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诚信教育模式改革的探讨意义重大。
一、“微时代”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诚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其中,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准则之一,探析其与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本文先从十八大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做了简单阐述,接着对不同建设领域诚信价值观进行分析,探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价值观在当代的发展同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内在联系,这对于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的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诚信观
马克思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诚信伦理是具有阶级性这一特点的。诚信伦理属于道德伦理范畴,是上层建筑中的观念上层建筑。那么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诚信伦理是要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相适应而存在的。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说要从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理念,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欺骗,导致了整个社会诚信机制的缺失。马克思说:“社会信用和私人信用是表明革命强度的经济温度计。这种信用降低到什么程度,革命的热度和革命的创造力就增长到什么程度。”[2]无产阶级作为最底层的阶级最终为了解放发动了社会革命,革命成功之后必然是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而新的社会制度就一定要把诚信作为基本准则以适应新的社会的经济基础。
(二)列宁时期的诚信观
在十月革命之前,俄国统治者欺骗压迫底层人民,各阶级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社会混乱不堪,列宁对此曾提出:“沙俄政府在政治上欺骗和腐蚀农民的手段是层出不穷的。”[3]这种长期失信的社会状况使人民的生活看不到希望,对统治者的怨恨不断积聚,最终爆发了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后,列宁对政务诚信的建设十分重视,非常注重统治者在人民心中的诚信度。为此他提到:“我们应当说真话,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4]他以此来号召并要求党员队伍建设,因为列宁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必须需要人民的支持,而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建设的领导者必须要加强自身诚信建设,提高政党威信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浅谈
摘要:新时代社会治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治理过程中是否富有人文内涵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历代先人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与当今社会治理相融合的治理理念,如道德教化、和谐统一都具有现实意义。重庆市云阳县就是深入挖掘传统治理文化,构建诚信文化服务体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治理。本文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思想及其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创新运用作简要探讨,以期为有关领域的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治理;诚信
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并提出了具体任务。全国各地积极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建构社会价值、整合社会冲突和导向社会发展是文化具有的三个社会功能,有利于解决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文化因素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有相关研究提出文化治理的概念,“以文化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和进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千年,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志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的。”[1]社会的治理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实现现实社会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增强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增强人民对社会现代化的归属感,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一)相关概念定义。文化是一种精神产物,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巨大的价值和功能。文化通过对自然人的人格塑造,用社会化功能使其转化为社会人;通过协调成员、导向行为方式、维护价值观和秩序规范等作用,使得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得以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指,特定的地区中,当地民族或者当地人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并对当前以及未来生活都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精神文化的总和。[2]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特指中华民族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主动塑造、持续稳定传承及发展演变而成的文化体系。起源于神农氏,经历千年的传承发展,极具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和历史传统性,内容包括了儒、道、佛三家主流思想和其他思想,以及诗词歌赋、武术、历史、地理、医学、天文、农学、官方史书,民间野史传闻,以及生活习俗等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思想。
1.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含义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生命与价值,明确人在社会和自然界中处于极高的地位,发挥极大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治理思想中主要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与西方文化关注抽象、虚拟化的神不同,中国原始的宗教观念里更多的是对人,对现实世界的关怀,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是高贵的、核心的存在。在这样的视野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关注人,重视人,反对把太多的精力用在抽象性的崇拜活动之上。“以人为本”最早追溯到春秋时期,而孔子重新定义了“人”的概念,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仁”,从此人就脱离了神学,并作为一个出发点,构建整个儒学思想系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发源地。“以人为本”思想落实到社会治理领域当中呈现两重要原则,一是以民为本;二是要正确处理君民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历代统治者的执政信条和准则都遵从这些思想,主张实施仁政,爱民如子,轻徭薄赋等,落实在政治实践上就是四条具体措施:一是爱民,关心人民疾苦;二是富民,民富才国富;三是信民,取信于民;四是德治,教化于民。[3]毋庸置疑的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实践中都具有伟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