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整体医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数据环境下的医学期刊与循证医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以数据说话的时代,大数据成为许多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循证医学是一种追求实证、寻找依据的医学方法,其有相对明确的目标,是采用最佳科学依据对病人的治疗方案做出指导的一种方式[1]。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循证医学紧密围绕临床决策,以客观的科学结果为证据,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将收集到的数据运用到临床治疗实践中,进而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大数据环境下,循证医学注重研究数据的天然属性,为推动医学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一本优秀的医学期刊需要体现高水平的学术质量、鲜明的办刊特色,同时还要有内容新颖的文章。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在传统办刊环境下,主要依靠编辑或编委的经验判断和选择,而在大数据环境下,可以依靠数据渠道。循证医学的思维树立、方法运用可有效帮助医学期刊筛选选题、优化组稿、精准选稿,彰显期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进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树立期刊品牌,使期刊得到广大读者、学术评价机构以及同行专家的认可。
一、医学期刊与循证医学
1.医学期刊需要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的出发点是临床医生需要科学可靠的依据来支撑自己的判断和决定。其核心思想是谨慎、明确、明智地运用各类依据,对个体病人的医疗方案做出决策。这些依据是人类此前研究的结晶,而不仅仅是一两位医生有限职业生涯中的有限经验。循证依据的实施意味着临床医生的实践与来自系统研究的最佳客观证据的有机结合。目前,医学理论知识层出不穷,关于某些专家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量医学期刊中相互矛盾的报道屡见不鲜,且医生临床工作繁忙,缺乏足够的时间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一方面,作为读者的医生需要能帮助他们精准筛选和分析信息的期刊;另一方面,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医学期刊就有可能拥有广阔的市场。在大数据环境下,医学期刊可以运用循证医学这一工具,生产证据,总结、加工、整合、应用数据,进而分析读者想看什么内容、什么文章是研究的热点、什么文章的内容具备高学术水平、办成什么样的期刊能满足读者需求等关键问题,以促进期刊的长远发展。
2.医学期刊是循证医学的主要载体
医学期刊登医学发展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热门的研究方向等相关文章,有审稿专家和医学编辑对来稿进行严格把关,对来稿中的医学研究可靠性及真实性进行甄别,对来稿的文字进行提炼,让投稿人发表的学术论文更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医学期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吸引临床医生和行业研究人员关注期刊,并将期刊作为获取专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循证医学是对医学期刊所刊登研究成果的二次研究。医学期刊的内容是循证医学基础数据的来源。循证医学研究往往需要从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的期刊文章中调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这些文章提出的共同证据,形成具有说服力的成果文章,并通过医学期刊予以展示,让临床医生和行业研究人员可以借鉴成果文章的相关数据。
二、发挥循证医学作用,提高医学期刊质量
医学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
临床医学研究与人们生活、健康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真实地报道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准绳和道德底线。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抄袭事件、学术造假事件屡见不鲜[1-2]。2015年6月,日本骨科学者YoshihiroSato被指涉嫌数据造假,截止2019年5月撤稿观察数据库显示他发表的33篇临床试验论文被撤稿30篇和被期刊关注声明1篇,其中6篇撤稿论文是先被期刊关注声明后再被撤稿;28篇的撤稿原因与数据相关,其中14篇被认定数据造假、数据编造。新西兰临床流行病学家MarkBol-land曾对YoshihiroSato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12篇临床试验论文进行过研究,12篇临床试验论文被23篇Meta分析或系统综述纳入,引用逾1000次;想要更正他的研究结论,弥补他的临床试验报告在发表期间对公众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并非易事[3]。为了科研诚信和出版秩序,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医学科技期刊编辑所肩负的职责越来越重。
1学术不端行为特征
1.1、的产业化
在稿件的日常处理过程中,发现由第三方、的痕迹越来越多,科技期刊编辑面对的学术不端行为趋于职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①同一作者同一时间段投稿多篇:医学论文凝结了医疗工作者大量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科研心血;而且医生职业特殊,除了肩负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外还有临床教学任务,一篇论文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成文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一时间段成文多篇的可能性较小。例如:一位吴姓作者在3个月内每月投稿1次,每次投稿不少于2篇,共投稿8篇,怀疑由第三方操作、;查看作者详细信息,每次投稿使用的邮箱均不相同,分别为:ppj1z7@163.com,hkvj72@163.com,dqpl92@163.com;而预留的手机号是相同的,证明为同一人;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显示每个帐号均只登陆了1次,故推断100%由第三方、。②作者所在单位的科研能力与文章不相符:如一位来自厂矿企业附属职工医院的作者投稿了一篇实验研究论文,文中运用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实验图片,明显与其工作单位的科研能力不相符,而且文章署名仅一位作者,没有其他医疗科研单位的合作者。编辑部对稿件的真实性提出置疑,希望作者给予答辩,稿件后期就一直处于“僵死”状态。这不排除委托的可能。③“电话失联”的作者:在日常稿件处理过程中存在需要和作者进行电话沟通、交流的事项。一般情况下,作者投稿后会特别关注稿件情况,虽然会有无法及时接听电话的情况,但一旦看到编辑部的未接电话均会及时给予回复。但是,有一部分作者电话长期处于全天候的关机或无人接听的状态,编辑部试着短信告知作者有关稿件相关的紧急事务需联系,但这些作者仍不回复任何电话或短信,只愿意通过电子邮箱或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进行交流。不排除委托、的可能。④有“沟通障碍”的作者:与第一作者进行电话沟通时,偶有发现第一作者无法独立回复编辑提出的与稿件相关的问题,隐约有人在一旁小声指导第一作者进行回复。不排除委托、的可能。
1.2隐匿性
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运用中国知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稿件进行初筛工作,以提高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排查率,节省科技期刊编辑在稿件初审上投入的时间。编辑将检测结果“文字重复率”过高的稿件退修给作者或直接退稿,“文字重复率”较低的稿件则直接进入了审稿流程。但AMLC并不仅仅服务于期刊编辑工作者,还面向所有有需求的作者,有需求的作者只需支付检测费用即可提前对论文进行AMLC检测,再根据检测报告对“文字重复率”较高的文字进行“改装”“变身”,改变抄袭、剽窃部分文字描述的句式和语序等,规避“连续13个字以上重复即定义为疑似剽窃部分”的AMLC计算规则,即可将较高的“文字重复率”隐匿于无形,躲过AMLC的检测。AMLC只是将上传的论文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文本复制检测,对已发表的重复文字的识别较高,如一稿多投、整体(大量)剽窃和自我剽窃是可以认定的。有的作者利用翻译工具将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4];或将他人论文中图表改成文字叙述,将文字叙述改为图表[5-6];或剽窃他人的观点,套用他人的设计思路[6]等。随着教育部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7],国家也将把学术不端行为纳入社会诚信建设系统,使得科研失信人员或将在工作、贷款和商业机会方面受到限制[8],加上期刊杂志社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格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势必会越来越趋于隐匿,使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之路困难重重。
2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
基层专科医院小论文产出现状
[摘要]目的:了解某基层专科医院近五年情况,分析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善对策。方法:通过检索该医院2013—2017年发表的论文,从期刊及科室分布、论文被引情况和核心作者群等方面分析该院论文的产出情况。结果:近五年共437篇,其中科技核心以上期刊98篇,占22.43%;被中国知网收录192篇论文,总被引频次365次,篇平均被引1.9次;专科和学科论文产出质量高;科技核心以上论文已形成核心作者群,但核心作者数仅占卫技人员的2%。结论:目前尚存在论文产出质量不高、核心作者群比例低等问题,建议加强营造科研氛围,注重论文书写和投稿方面的培训,以科研项目和学科建设推动论文产出,同时培育核心作者群,合理制定论文指标,以促进高水平论文和科研成果产出,提升基层医院的整体实力。
[关键词]基层医院;论文产出;对策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验。而医学论文则是医学实践过程中的医学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医学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名医务人员医学成就的重要条件,同样也是衡量一个医院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1,2]。但是基层医院由于多种原因,医学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目前已成为制约医院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发现影响论文写作的瓶颈,从而找到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论文产出的方法和对策是放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作者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某基层专科医院的最近五年论文产出的相关因素和特点,并提出相关对策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
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NKI中国知网、维普咨询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作为检索源,检索某基层专科医院为第一完成单位,时间为2013—2017年,同时结合该院科教科登记发表的论文,该院人员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国内外文献共437篇。《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是由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两者都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优质期刊目录。后文分别简称为北大核心、科技核心。
2结果
统计得近5年该院共发表文献437篇,其中中文429篇,外文8篇。
医学期刊青年编辑自我提升途径
一完善知识框架,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
1.编辑学知识
在日常工作中,促使自身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编辑出版专业的相关知识,并积极参加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考试,充分掌握编辑出版工作的工作流程、标准规范等,比如《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等;参加出版专业编辑人员的培训班,系统学习编辑出版专业的法律知识、理论知识等,并将所学知识或技能合理应用到实际工作,以提高整体工作能力,树立信心。
2.医学知识
积极阅读国内外医学期刊、医学论文,不断学习和了解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技术,以培养自身判断稿件创新性与实用性的能力,包括病例的典型性、治疗方法的先进性等,确保在有效时间内挑选出高质、专业的稿件,在提升自身工作效率的同时,为保证医学期刊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促进编辑能力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
1.加工语言的能力
儿科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儿科医学影像学研究生培养是促进和保障儿童健康的必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发展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医学影像学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临床能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缺乏、评估体系不完善等。文章对我国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进行探讨。试图通过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病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向导的教学方法,创建影像科医生和学生交流平台,影像科与临床科室交流平台,加强学生的识别影像征象能力;同时,加强科研思路的培养和英语学习,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提高医学影像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旨在促进我国影像医学的创新及发展。
【关键词】儿科;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
现代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机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医学影像知识已经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必备的知识之一。而且,我国“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随着出生人口数量的增加,儿科医生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作为儿科诊断和治疗保驾护航的儿科影像医生,需求量日益增加。儿科影像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发展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儿科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由于受医院资金匮乏、设备陈旧,教学人才短缺和教学体制落后等条件的的限制,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形式上,都落后于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这是我国儿科影像教学的现状。另外,儿童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起步晚,发展慢,尽管近年少数儿童专科医院已经建起了自己的网络教学数据库,但仍赶不上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医学影像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想要掌握不同疾病影像诊断,需要阅读大量的病例,才能积累经验,达到一定的诊断水平,特别是儿科医学影像学知识,在大学教科书中很少涉及,更需要学生加强儿科病例的阅读与实践。同时,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能胜任临床影像诊断工作,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适应科研发展和医疗的进步。临床技能的提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提高医生自身的科研水平,而且还能推动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针对目前儿科影像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和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如何提升研究生影像诊断学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实习质量,提升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是摆在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科室教学改革的探索,就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作如下探讨。
1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技能
1)传统教学方式。是由带教老师负责全程带教,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跟着带教老师参与临床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能全面了解影像诊断基本知识和各种疾病。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属于“填鸭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另外,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病种与成人不同,儿童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五官及呼吸系统等各个系统,需要由擅长不同系统的医生进行系统讲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儿科影像的特点。2)病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病例教学法是以病例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指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初步诊断真实病例,并提出诊断依据,制定治疗计划。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好比一座桥梁,连接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完成临床工作奠定基础。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带教老师在该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经过临床教学实践证明[3],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先准备典型病例或疑难病例,带教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①首先,由带教老师找出典型或疑难病例,让学生介绍病史,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现病史、既往史以及体检结果。②然后,从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中调出所有影像资料,包括X-ray平片,CT及MR,超声等影像图像,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代表描述影像学征象,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提出诊断思路,列出诊断及鉴别诊断。③带教老师针对该病例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带教老师再对学生的描述和诊断,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根据同学们讨论的方向和内容做出点评,加深对征象及疾病诊断的了解和认识。3)创建影像科医生和学生交流平台,影像科与临床科室交流平台。通过创建微信平台或开辟网络专栏,促进学生和带教老师,影像学生和临床医生的相互沟通,定期上传儿科影像病例和影像诊断课件,在微信或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只要有手机或电脑,有网络,无论在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2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加强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导师团队需要事先制定好完善的专业科研训练内容,包括针对临床病例的文献检索、影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影像数据的综合分析、科研综述和科研论文的写作,以及针对临床遇到的疑难病例和未解决的问题的思索,提出科研问题,并进行科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研究课题等,这些都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创造国内甚至国际间学术交流,让学生参加国内和国际会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如有条件可以邀请国外专家来医院演讲,介绍最新医学或科研进展,让医学生们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培养了继续科研深造的兴趣[4-5]。
提高医学学术期刊的终校质量探究
终校,是指出版物的最后一次校对,是印刷前的一次通读性核校。终校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保证期刊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学术期刊刊载的稿件专业性强,历经当期责编的统编、三校、作者自校等流程,可能责编经验丰富、技能娴熟,也难免会有粗心或遗漏,仍可能出现一些差错。终校不同于一般的校对与通读,终校者要对整本期刊“读一遍”,并逐项对照标准和规范进行审核[1]。随着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校对方式已由专一校对逐步转向了编辑校对,校对的模式也向着编辑化发展[2]。目前医学学术期刊很难将编辑和校对工作两者完全区分。终校是医学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的最后一关,终校者是医学学术期刊的最后“把关人”,因此,提高终校质量至关重要。
1终校者应具备较强的业务水平并掌握必要的终校方法
终校者可以是责任编辑,也可以是专职主编或编辑部主任,或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编辑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因责任编辑承担终校难以克服“思维定势”的弊端,很难保证不出差错;本刊编辑部主任和主编承担较多的策划、管理工作,时间分配上难以平衡;作为具有高级编辑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笔者承担了所在期刊的终校工作。将5年的终校工作总结体会如下。一是期刊终校应由专人负责,并保证时间较为充裕。终校工作需要对期刊整体质量把关,需要终校者耐心细致,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如何终校因终校者个性而异,因期刊特点而别[3]。专人承担终校工作有利于终校者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期刊各期体例、内容、版式等统一协调。《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是一本医学影像学专业期刊,涉及较多的影像学专业术语、医学影像图等,终校者需对所终校期刊的学术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专业名词、常用影像技术等较为熟悉,才能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二是终校者应掌握必要的终校方法。如何准确、高效、快速地实施终校,对于确保刊物的正常出版和整体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3]。徐超富[4]将终校方法大致归并为“浏览法、对应法和划块法”,浏览法主要适用于封面、封二、封三、封底、书籍、页眉及目次等。对应法主要包括目次与正文、正文中各要素间的对应关系。划块法是指根据特定内容划块终校,一般可分为摘要关键词块、作者简介块、参考文献块,正文快等。此外,针对终校者长年累月地重复一种思维模式引发的思维疲劳甚至出现终校惰性导致的效率与质量有所下降,徐超富[2]还提出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兴趣逻辑方法,指终校者按兴趣由强到弱依次进行终校的方法。包括栏目兴趣逻辑方法、文章兴趣逻辑方法、作者兴趣逻辑方法、责编兴趣逻辑方法、导向兴趣逻辑方法等。另外,潘秋岑等[5]设计梳理了责编终校自查表,以期在将整期刊物提交给终校者进行终审前进一步降低校对差错率。笔者在终校中综合应用上述方法,一方面针对影像专业杂志影像图较多的特点,终校时重点留意“影像图块”,核查影像图是否清晰可辨,图序是否与内文标注一致,图题是否具有自明性等。另一方面,笔者对每期重点栏目或有特色的稿件进行重点终校,以期将突出刊物亮点,进一步提升刊物质量。
2终校者需加强对期刊一致性的把控
医学论文是一种严谨的文体,对全文一致性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包括文章体例的一致性、目录与正文的一致性、方法与结果的一致性、计量单位的一致性及参考文献的一致性等[6]。笔者在终校中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不一致问题有:目录文题与正文文题不一致,同栏目文题字体不一致,相同作者单位在整期不同的文章中名称不一致,相同医学名词在不同或同一文章中使用不一致,临床研究的随访时间超过了收稿日期的时间,图表序号和内文出处不一致,统计学方法中列出的方法和表格中的统计量不一致,表格中修约后的数据与摘要或讨论中的数据(忘记修约了)不一致,表格制表时粗细线使用不一致,不同期栏目顺序不一致等。终校者应有较强的宏观把控意识,对于整期甚至全年期刊的一致性进行把控,提高刊物的整体质量。
3在终校中确定终校目标,有效降低期刊差错率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辑出版质量管理办法》将期刊质量差错分级认定为六级:一级差错为稿件中出现重大政治差错;二级差错为封面、封底及稿件内容出现差错;三级差错为版权页、目次页、正文题目及相关项目出现差错;四级差错为版式、图、表、参考文献及其内标标注差错;五级差错为时间、姓名、单位名称、数字、计量单位错误,栏头或各级标题差错;六级错误为文字、词语及标点符号差错。由于笔者所在编辑部责任编辑短缺,人均工作量较大,终校时间紧张,笔者确定的终校目标是杜绝一级、二级错误;消灭三级错误;基本消除四级、五级错误;尽可能减少六级错误。虽然医学学术期刊涉及政治差错较少,仍需特别注意以下方面:一是重视科技期刊中的“保密”要求;二是科技期刊中的“台港澳问题”,例如在使用称谓时,台、港、澳不能与“中”并列;三是警惕可能出现的外交、民族、宗教等问题(尽管是小概率事件)。表1为归纳总结的终校要点。
科技期刊青年学术编辑学习途径
在编辑职业生涯中,终身学习能够激发工作热情,对每位编辑都非常重要。不经意间,笔者入行已有九载,回顾这些年的所学所得,总结出4条伴随科技期刊青年学术编辑成长的学习途径:由表及里向前辈学习,有声无声与同仁交流,幕后台前为作者服务,有意无意提笔写作。
1由表及里向前辈学习
青年学术编辑虽然具备学科专业优势,但入职时,是站在编辑业务门外的,必须要参加编辑岗位培训班,由“师傅领进门”,学习一些编辑通用的“表面”功夫: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常见错别字辨析、量名称和单位符号的规范使用、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前辈们知识渊博,工作经验丰富,严谨而不刻板。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前辈讲授医学论文题名字数限制时,举了一个20字以上题名的例子,如何将其字数删减?他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是一个字都不能少。这对我们从事编辑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凡事都有例外,掌握规范是前提,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阅读前辈们发表的文章之时,我们常常能够从中感受到他们的与时俱进,例如对新标准的解读,对新问题的答疑,对新现象的分析。《编辑学报》2015年第1期了该刊参考文献著录细节变更的4条说明。第1条“期刊析出文章‘页码’的著录”区分了阅读型和引文型参考文献页码的著录,分别应著录文献的起始页和信息所在页,笔者感到这一变更非常科学,有益于作者在写作时核对文献、读者在阅读时查阅文献。4条变更均体现出编辑前辈对于标准的深刻解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以创新和发展的眼光对待实际问题,非常值得青年编辑学习与发扬。
2有声无声与同仁交流
“有声”交流是指编辑同仁之间通过谈话进行交流。编辑工作是一桩苦差事,青年编辑往往难以想象十几年甚至更长的编辑工作所带来的案牍之劳,甚至会有相关职业疾病的困扰。而很多同仁多年来始终活跃在编辑一线,如常青树一般。他们如何能在应对繁杂编辑工作的同时,保持最初的热情和最佳的精神状态?在向多位编辑同仁求教之后,笔者获得了如下答案:若要真正将编辑工作当成此生热爱的事业,就一定要在认真钻研业务的同时,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工作之余用艺术陶冶情操。这不仅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更能触发灵感的火花。古语云:“功夫在诗外”。编辑工作同样需要跳出去,用艺术的、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从而得以在更高的层面上打开思路,并让自己做到“无案牍之劳形”,拥有焕发的形象气质。“无声”交流是指与素未谋面的编辑进行交流,比如以同学朋友的稿件退修意见作为媒介,从中“偷学”几招。“有提高的空间”可以对作者进行激励,而从读者的角度发出提醒,则让作者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这种婉转的语气让人如沐春风。相比之下,在处理“稿件英语水平不佳”这个常见问题时,我们的例行表达是“英文水平不过关,请仔细修改”,这就似乎生硬了许多,也冷淡了几分。意识到这一点,在给作者提修改意见时,我们也会格外注意措辞,使作者能够愉悦地修改文章。还有一次,笔者被国内杂志发送稿件反馈意见的方式深深吸引:编辑部在发送退修意见的同时,附上了原稿的电子版本,采用批注形式在文中标出退修意见。需要修改之处一目了然,利于作者快速无误地领会修改意见。当时,与作者沟通不畅的问题正困扰着笔者,遂果断采取此方法,一解燃眉之急。大概一年后,笔者读到了文献,回忆起自己早已悄然学到了不相识的编辑同仁的“高招”,更加感到这一学习途径的可贵之处。
3幕后台前为作者服务
幕后默默无闻地为作者服务是编辑的本职工作,是“一对一”的。学术编辑要做初审和编辑工作,至少要读懂来稿。然而,编辑不可能对所有知识了如指掌,这就需要积极面对每篇来稿,不断地拓宽知识领域。例如,一篇稿件中提到了“自噬诱导剂氯喹”,氯喹是一种抗疟药,这是基本的药学知识,但用于自噬实验还是第一次见。在百度上搜索“自噬”和“氯喹”这两个关键词,显示的信息都是“自噬抑制剂氯喹”,究竟孰对孰错?于是继续搜索到作用机制———氯喹是通过破坏溶酶体的功能抑制自噬。后来提示作者核对原始数据,其证实为笔误,将“氯喹”修改为“雷帕霉素”,并对我们的细心和负责表示赞许。生物领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在来稿中有所体现,编辑不妨先把挑错放在一边,抱着学习的态度审稿,必有所获。“台前”是幕后工作的延伸,是“一对多”的服务形式。本刊的主要作者群是硕士研究生,来稿往往是他们初次撰写的科技论文,因而存在较多问题。我们在主办单位尝试举办了《科技论文撰写入门》讲座,与该群体面对面交流,以期使他们印象深刻。在准备讲义的过程中,首先要搜集整理大量资料:从经典书籍《编辑工作手册》和《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到《编辑学报》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杂志,提炼出生物技术论文相关的写作规范,从经典论文《Astructureforde-oxyribosenucleicacid》到范文《TransmembraneproteinSID-IfacilitatessoakingRNAi》(改编自《Science》发表的一篇报道),来展示文章部分及整体写作技巧;其次会回顾曾经处理的稿件,找出典型的错误案例,引起大家的关注。在引经据典、结合实际的过程中,编辑也从头至尾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梳理,“台前”的讲座是“幕后”书面表达的有益补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编辑的沟通水平。
出版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论文2篇
第一篇
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现状
(一)培训渐臻规范
《规定》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做了详细的要求,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和单位也大都能紧扣《规定》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像笔者所在的省新闻出版局,每年分别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组织一次,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培训内容上注重理论和实务相结合。而像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等等,每年都会面向全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举办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班,在培训地点上也尽量考虑给予大家方便,培训结束时对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总体上,培训工作渐臻规范。
(二)与时俱进,切合当下需要
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继续教育培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满足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需求。所幸的是,大多数培训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举办各式各样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既新颖又陌生,而对工作和个人发展又有必要学习的培训课程,如数字出版、全媒体、转制后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乃至云出版等,所有这些内容都能在相应的时间通过培训而得以认识、熟悉,这对很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非常迫切需要的。与时俱进,切合当下需要,也是吸引学员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目前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能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为纲,呈现出培训班灵活多样、课程较为丰富、基本能满足学员需求的良好态势。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培训多了,有时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在大多数培训能让编辑等人员获新知、长见识的同时,也有个别培训,走走过场,形式主义,未能给学员带来满意的收获。因此,严肃继续教育培训,努力提高继续教育培训含金量,对于广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出版集体、出版业乃至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