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税收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证券税收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证券税收论文

中外金融课程教学对比

 

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否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决定着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兴衰。而人才的培养来自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否拥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决定着国家培养人才的水平,甚至是国家的未来。   一、中外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所以课程设置是整个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我们现以俄罗斯为例简要介绍中外课程设置的差异:俄罗斯某高校金融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设置[1]:课程设置国家历史、俄罗斯及国外文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基础、宗教研究、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基础、外语、俄罗斯宪法基础、生态学基础、生命安全、国防、劳动保护基础、体育、政治经济、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经济学说史、经济历史、经济数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企业经济、管理学、市场经济、企业金融、会计、经济分析、保险、投资、经济法、国际经济、财务管理、税收体系、银行程序、金融市场、财务分析、基金市场、货币与信贷、资产定价、国际金融市场、第二外语、国家经济部门和区域金融、区域金融的当代问题、审计学基础、金融风险管理、国家资金目标学期论文政治经济、微观经济、企业财务、保险、国家金融、税收体系、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国内某高校金融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设置: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大学语文、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必修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经济法专业限定选修课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期权期货与其他衍生工具、金融工程、西方金融理论、公司财务、资本运营、信用管理、管理学、金融英语、财务管理通过以上两所学校课程设置的比较,可以看出国内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外存在一些差异:   1.国内课程设置单一和僵化,没有重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比较落后,决定了我国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的单一性,主要是银行、证券领域,因此导致了课程设置单一和僵化。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货币银行、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长期以来课程设置单一僵化,不能紧跟金融实践的发展需要。而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发展,要求大学课程必须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和横向联系[2]。国外的课程中涉及到了哲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第二外语,甚至是劳动保护和宗教,这些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更有利于毕业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   2.从国外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到除了基本课程以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学期论文。国外高校从大二开始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就本学期的课程完成一至两篇学期论文。这是列入教学计划并在学期末要进行考核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综合阅读文献资料,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国外,国内在这方面做的稍显欠缺。   3.国外大学四年每学期都安排有课程,并且学生到课率非常高,因此以上的课程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学习。而国内到大四安排课程非常少,大四第二学期基本没有课,而且大四学生由于考研、找工作、写论文等诸多原因,到课率非常低,因此以上很多课程学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学习。   二、中外高校教学模式比较   1.我国金融学本科阶段课程多,主要依靠教师课堂授课,这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但是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的障碍。教师开设了大量的课程,以统一式的课堂讲授为主,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太少,使有限的学习讨论流于形式。相比而言,俄罗斯高校教学方式就显得非常灵活。每门课程通常都分为大课小课两种形式。每门课程在每周都设有一次大课,叫做讲授课,这种课程是合班上的,教师统一式的授课,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每周该课程还设有一次小课,即讨论课,这时要分成小班,由不同教师组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学生可以与教师自由交换意见和观点。这也是一个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学习过程。   2.国内高校本科阶段课堂时间繁多,课外时间不足。除了安排满满的课堂学习时间外,还有学校规定了早晚自习。而国外的教育是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俄罗斯教育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启发他们主动学习,不是简单地从老师那里接收知识的单向过程,而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深入研究,并就所学内容提出疑问,不断思考[3]。俄罗斯高校一般一天时间只有半天是在学校上课,其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这就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和思考,形成自己的问题和观点,然后拿到讨论课上去研究讨论。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全面掌握学科知识,而且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国内高校考核方式僵化落后,无论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全靠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成绩。其中客观题占40-50分,主观题占50-60分。在这种考核方式下,有很多学生全靠期末突击,不论其是否真正掌握了这门课程的知识,也能考一个不错的成绩。而国外的考核方式就相对较为灵活,教师在考核中的主动性也比较强。考查课有很多不是笔试,而是口试。每个学生接受教师面对面地提问问题,一般为3个问题左右。考查课成绩没有等级,只有过与不过,并且教师有资格对每班学生中的3-5个进行考查课免试。考试课不是出一套试卷,而是针对这门课程,每个学生有3-5个论述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考试课成绩实行五分制。并且有些课程要求完成学期论文,完成学期论文是参加期末考试的前提,否则将不具有参加考试的资格。在这种考核方式下,教师具有比较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考核了学生的综合能力。#p#分页标题#e#   三、启示与借鉴通过以上对中外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课程设置要从社会需求、知识结构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既要学习国外课程设置紧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作出调整,又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开设课程,而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课程设置。比如,虽然我国当前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但我国还是银行主导型国家,银行还是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所以在开设金融学课程的时候就要针对这一点,立足于宏观金融,以微观金融为辅,这样才能既适应我国国情又能与世界接轨[4]。   2.国外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国外很多金融学、经济学的教授都是各大银行的行长、保险公司的高层,拥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国外学生的实践机会也比国内学生多很多。   3.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国内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灌输了大量的类似“1+1=2”这样的“无用的、绝对正确的”知识,而教给学生的有用的方法太少,这样的学生动手和科研能力都会比较低下,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我们必须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少讲多做,真正把相应学科的概念、原理、方法教给学生,促使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习惯,有更多的思想空间。   4.改革考核方式,赋予教师更多的灵活主动权。让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笔试、口试或是其他考核方式,消除仅凭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应试教育的弊端。   我国金融学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适应和满足经济全球化要求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熟练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管理、决策、科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改革那些陈旧过时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自如应对来自各方面、全方位的挑战,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全文

我国现代化金融体系有效性思考

摘要:国家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经济现代化,现代化经济的重要一环是现代化金融,现代化金融市场的关键是具备有效性。通过梳理金融市场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等相关理论的发展,明确金融市场现代化的关键是提高市场有效性,结合中国实际,建立现代化金融市场要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要科学构建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并全面提高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要建立健全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以及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

关键词:现代化金融;有效市场假说;金融市场发展

一、中国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新时代需要新经济,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建设与现代化国家相匹配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当属金融市场体系。在党的报告中不但对中国当前经济现状做了科学陈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对我国未来金融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深化投融资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由此可见,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和重大部署。金融市场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备、健全、有效的金融市场能够有力地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反之不但会阻碍实体经济发展,还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导致经济危机。在经济深度全球化的今天,好的金融市场会助力一国经济实现良性增长,而坏的金融市场会使一国经济遭到致命打击。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是要建设完备、健全和有效的金融市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迅猛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金融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环,金融体系成为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上海证券交易所(简称上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简称深交所)分别于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正式营业。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经过28年的发展与改革已初见成效,证券市场在拓宽企业融资和居民投资渠道以及促进资本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发展史看,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较美国晚将近60年,发展势头虽然迅猛,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不可避免地存在发展不充分、市场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较为充分的是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对中国发展现代金融市场体系至关重要。完备成熟的股票市场首先应具备一定的有效性,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所谓有效性是指市场信息是否部分反映、或是完全反映在交易价格之中。

二、金融市场理论与有效市场假说

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绕不开的是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这一经典的金融市场理论。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基于概率论的数学性研究到大萧条之后的集中讨论并形成现代资产定价模型再到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出现开启了金融领域理论发展的全新时代,有效市场假说正是在前期理论铺垫之下所诞生的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石之一。1.早期金融市场理论———基于概率论的数学性研究。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滞后于金融市场本身的发展。早在16世纪中期就已出现了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后于1609年成立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交易所的成立大大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关于金融市场理论的研究直到18世纪才出现,早期是数学家基于概率论来研究金融市场的波动。丹尼尔•伯努利(DanielBernoulli)于1738年发表了《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文中运用概率论的思想研究了风险定价及测度等问题。但是伯努利的研究并未涉及到金融领域,直到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巴契里耶在他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通过分析股价波动来揭示金融市场波动的规律,他认为金融市场的波动本身可能会产生自我强化的力量,而这种波动的状态不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未来市场价格的波动也无法预测。巴契里耶的研究为20世纪资产定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大萧条后的金融市场理论———股价波动规律和资产定价模型。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之前的金融市场理论主要集中于20世纪30年代后,即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后。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基于“简单预期”的股价形成和波动理论,他强调股价决定及变化的心理作用,认为股价不是由其价值决定,而是由投资者的心理所决定的。凯恩斯的贡献在于开启了关于股价波动微观分析和非理性分析的研究。凡勃仑(T.Veblan)提出了一个假设命题———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这种不稳定表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崩溃中。凡勃仑的研究扩展至金融体系的宏观层面并揭示了金融周期的运动规律。查尔斯•亨利•道琼斯(CharlesHenryDow)提出了道式理论,将市场波动划分为暂时趋势、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首创了用道•琼斯价格指数来判断市场的波动趋势。现代资产定价模型始于约翰•B•威廉姆斯(JohnBurrWilliams)于1938年发表的《投资价值理论》,该书阐明了债券定价模型和股票定价模型,依据现值理论,已知债券或股票的每期现金流和贴现率可推出债券或股票的价格。在威廉姆斯的理论基础上戈登(MallonGordon)和夏皮罗(CarlShapiro)于1956年提出固定增长模型(ConstantG-rowthModel),莫洛多夫斯基(NicholasMolodovsky)于同年提出三阶段增长模型(ThreeStageGrowthModel),威廉姆•赫尔利(WilliamHurley)和刘易斯•约翰逊(LewisJohnson)于1987年提出随机DDM模型。3.金融市场理论的新时代———资产均衡定价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现代资产定价模型之后的资产组合理论开创了金融市场理论研究的全新时代。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由马科维茨(Markowitz)于1952年首创,在《资产组合选择》一文中马科维茨通过数量化分析确定了最佳资产组合模型,托宾(JamesTobin)于1958年提出了确定最优资产组合的方法,并提出了托宾分离定理。在马科维茨“均值—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夏普(Sharpe)、林特尔(Lintner)、莫森(Mossin)分别于1964年、1965年、1966年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CAPM)。CAPM是对资产组合理论的延伸,该模型给出了市场均衡状态时风险资产预期收益的预测方法。CAPM模型假设前提十分苛刻,后续研究通过放松某些假设对CAPM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正。布伦南(Brennan,1970)将税收引入模型,迈耶斯(Mayers,1972)将市场不完全引入模型,布莱克(1973)放松无风险利率假设,法玛(1970)和默顿(1973)提出跨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ICAPM,布里登(Breeden,1979)提出消费导向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更有甚者,斯蒂芬•A•罗斯(1976)提出了替代CAPM的资产均衡定价模型,即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APT),APT与CAPM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依赖市场资产组合,而是一种基于多因素收益生成函数的一价定律。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有效市场理论的诞生。有效市场假说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最早由哈里•罗伯茨(HarryRoberts)于1967年提出,后于1970年由尤金•法玛(EugeneF.Fama)首次系统性阐述该假说。从金融市场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EMH早可追溯至基于概率理论研究金融市场的巴契里耶(LouisBachelier,1990),近可源于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1965)的《蕴含恰当期望的价格波动的证据》。根据法玛的定义,有效市场是指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信息的证券市场。有效市场有三种形态:弱式有效市场(WeaklyEfficientMarket),价格反映了市场的历史信息;半强式有效市场(Semi-stronglyEfficientMarket),价格反映了当前市场的公开信息;强式有效市场(StronglyEfficientMarket),价格反映了市场的所有信息,包括内部未公开信息等。自有效市场假说提出后,对于该假说的争议之声不绝于耳,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检验。弱式有效市场反映了所有的历史信息,即通过技术分析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半强式有效市场反映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即通过基本面分析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只有通过内幕信息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检验半强式有效市场就是检验公开信息是否可以迅速反映在股价上。鲍尔(Ball)和布朗(Brown)于1968年的检测表明公开信息或被预测到或迅速体现在股价中,即公开信息不能获得超额收益,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成立。强式有效市场反映了所有信息,即使通过内部信息也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内部信息主要由共同基金掌握,检测强式有效市场可以通过检测共同基金的收益情况。弗兰德(Friend)、布朗、赫尔曼和威克斯(Vickers)于1962年的研究表明共同基金和市场平均收益差别不大。夏普(1966)、詹森(1968)、弗斯(Firth,1978)和弗兰德、布朗与克罗科特(Crokett,1970)的研究也都表明强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

三、中国现代化金融体系发展的思考

阅读全文

实践教学下财务管理论文

一、应用型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在高等院校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居于同等重要地位,它既是理论教学学习的继续、补充和深化,也是传授学习方法、技能与经验的教与学的过程;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目前,部分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尽合理。基本上都是先上理论课程,再上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仅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验证,学时少,内容老,多数安排在理论课之中,大多是以实训室、教室为主要场所进行的实训、操作。在实践教学中认知实验、验证实验过多,体现知识综合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考核方法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实践知识,也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实习、实训方面,我国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氛围和机制,实践教学条件尚不充足,通过关系依托少数企业来安排学生的实习,难以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被认为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关键要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未来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才能保证就业渠道的畅通。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的加剧,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在毕业找工作时不被录用的现象屡见不鲜。

1.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对高校的实践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企业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导致企业对高校的学生实习和实训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不愿让学生真正深入生产一线,介入企业生产运行的核心过程。尤其是近几年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招生数量迅速增长,对实践教学场所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企业不愿接纳学生去实习。另外生产实习、毕业实都安排在大四年级进行,学生由于考研、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学生对实习投入缩水,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受到影响。

2.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阅读全文

公司债务结构的影响因子

 

一、引言   债务期限结构是指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在企业债务融资中所占的比例结构。鉴于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在公司治理中所起作用以及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不尽相同,债务期限结构反映出企业债务融资的许多基本问题,也构成了债务融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围绕债务期限结构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债务期限结构方面不同的相关理论。关于债务期限结构的理论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1974年Merton在《金融杂志》第29期上发表的论文“公司债务的定价:利率结构的风险”。在假设资本市场是完美的严格假设条件下,给出了债务期限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的结论。随后,有关债务期限结构理论研究集中在放松严格假设和调查债务期限结构相关性问题,如成本、信息不对称和税收等。总体看来,解释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现有理论可以归为四类: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税收理论和期限匹配理论。有关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并逐渐成为公司金融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也对债权期限结构选择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如杨兴全、郑军(2004),袁卫秋(2004,2005),肖作平、李孔(2004)等人。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较少。有鉴于此,笔者在回顾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尽量兼顾国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将涉及到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的文献加以归纳,总结出了可能影响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三大类相关因素:行业因素、公司特征因素和公司治理结构因素。   二、影响债务期限结构的因素   1.行业因素   战略公司财务理论认为,产品竞争、公司的行业特性、产品生命周期等行业因素与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而债务期限结构有着强烈的互动关系。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不同,其所具有的债务结构也存在不同。某些行业,如建筑业,其生产周期较长,所需的长期资金较多,于是需要较多的长期负债;而商品流通行业,存货和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较多,所以,短期负债占较大比例更为适宜。Smith(1986)认为管制行业(如公共事业公司)的管理者较非管制行业的管理者对未来投资决策具有较少的自由度。这一管理者自由度的减少降低了长期债务的逆向激励效应,因此,与非管制行业相比,管制行业的长期债务比例相对较高。根据Flannery(1986)的研究,金融公司的信息不对称性比工业企业严重。结果,金融公司比工业企业发行期限更短的债务,管制公司比工业企业发行期限更长的债务。Barnea,Haugen和Senber(1980)认为,由于投资者对金融公司的资产评估较难,这些公司资产替代效应发生的概率较高,因此公司应该选择短期债务融资来减少股东进行过度风险的激励。从国外经验研究的结果看,Scherr和Hulburt(2001)、El-vasiani,Guo和Tang(2002)、Barclay,Marx和Smith(2003)的经验研究都发现行业因素显著影响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国内学者大都也发现行业对债务期限结构有重要影响(肖作平,2006;陈文浩和任娟华,2007)。   2.公司特征因素   (1)与成本理论相关的影响因素   ①成长机会   Myers(1977)认为,如果债务期限在增长期权到期之前结束,则短期债务能够减轻投资不足问题,因为这给了贷款者和公司重新签订契约的机会。因此,在公司的投资机会集中,拥有较多增长期权的公司应使用期限较短的债务。Barneaetal.(1980)等认为,公司未来投资机会越多,负债融资产生资产替代与投资不足的概率越大,使用较多的短期债务能够有效抑制股东的资产替代行为。这是因为短期负债的价格对公司资产风险变动较敏感。拥有大量的未来投资机会的增长型公司应选择较多的短期负债融资。大多数实证研究表明公司成长机会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Smith,1995;Guedes和Opler,1996;肖作平和李孔,2004)。   ②自由现金流量   Jensen(1986)认为债务能减少自由现金流量的成本。债务的控制作用在于降低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保证管理者行为符合股东目标,进而降低成本。Jensen(1986)进一步认为,当管理者存在着利用公司自由现金流收益从事获得非金钱私人利益的过度投资道德风险行为时,短期债务融资有利于削减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并通过破产的可能性,增加管理者的经营激励。Hart和Moore(1995)认为,短期债务融资契约的治理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公司的清算与约束管理者对自由现金流量的随意决定权方面。因此,具有大量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司应发行更多的短期债务,债务期限结构与自由现金流量负相关。   ③公司规模   一般说来,大公司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与问题相对较低,其所拥有的有形资产也较多,因此,大公司较容易接触长期债务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大公司通常需要较多的剩余资金,因此,大公司也倾向于发行长期债务(Fama和Jensen,1983;Jalilvand和Harris,1984)。对于小公司而言,通常只能发行短期债务,这一方面是因为,小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的概率较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小公司中管理者通常持有较高比例的股份,因此小公司中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问题(如风险转移、求偿权稀释等)更为严重。为了控制两方面的贷款风险,债权人不得不缩短债务期限(Michaelasetal.1999;Titman和Wessel,1988)。因此,通常认为,债务期限与公司规模正相关。Barclay和Smith(1995),Guedes和Opler(1996),Stohs和Mauer(1996),肖作平和李孔(2004)证实了上述理论预测。   (2)与信号传递理论相关的影响因素   ①公司质量   关于企业质量对于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不同的学者所持的观点是不同的。Flannery(1986),Kale和Noe(1990)认为,当公司具有关于其前景的私有信息时,其所有的证券将被错误定价。然而,长期债务被错误定价的程度大于短期债务。如果债务市场不能辨别公司质量的优劣,价值低估的优质公司就会选择定价偏离程度较小的短期债务,而价值高估的劣质公司就会选择定价偏离程度较高的长期债务。在这种分离均衡中,高质量公司将发行更多的短期债务,低质量公司将发行更多的长期债务。因此,公司质量应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但是,他们同时认为如果优质的公司认为通过发行更多的短期债务将其与劣质公司相区分的代价太高,或劣质的公司认为冒充优质的公司去发行较多的短期债务收益更大,两种类型的公司将发行相同期限的债务,即存在一个混同均衡的债务市场。此时公司质量与债务期限不相关。在实证研究方面,Stohs和Mauer(1996),Goswam(i2001)等人证实了公司质量应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即的公司采用债务期限结构可以向市场传递其质量类型的信号理论。Barclay和Smith(1995),Guedes和O-pler(1996)研究证据较少支持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信号模型。#p#分页标题#e#   ②信息不对称程度   除分离信号均衡(公司选择债务期限显示其质量类型)外,混合均衡也是可能的。在混合均衡中,高质量公司和低质量公司都发行期限相同的债务。Flannery(1986),Barclay和Smith(1995)认为由于长期债务产生更大的信息成本,信息不对称性严重的公司(如高成长型公司)更可能发行短期债务。面临较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公司将较少关注其债务期限选择的信号效应,更可能发行长期债务。因此,信息不对称程度应与债务期限负相关。在实证研究方面,Barclay和Smith(1995),Guedes和Opler(1996)证实了上述理论预测。   ③财务杠杆   Morr(i1992)认为公司使用的债务资金越多,偿还债务的压力就会越大,而在相同的债务水平下,使用短期债务多的公司其财务风险要大于使用长期债务的公司。这是因为短期债务资金的使用期限短,公司所面临的再融资风险较大,一旦公司稍有经营不慎或外界的影响,就有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的危险。清算风险随财务杠杆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在所有其它方而都一样的情况下,具有较高杠杆水平的企业期望使用更多的长期债务。在实证研究上,Stohs和Mauer(1996),Scherr和Hulbur(t2001)证实了财务杠杆和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   (3)与税收理论相关的影响因素   ①实际税率   理论研究通常认为实际税率和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Brick和Ravid(1985)认为,如果利率的期限结构为向上倾斜的曲线,公司发行长期负债的前期利息费用大于展期的短期负债。这时发行长期负债就会产生更多的债务税盾。公司的边际税率越高,这种效应越重要。因此,面临更高的实际税率的公司将发行期限更长的债务。在实证研究方面,大部学者的研究证据都无法支持这一理论预测,如Barclay和Smith(1995),Stohs和Mauer(1996),Guedes和Opler(1996),Scherr和Hulburt(2001),肖作平(2005),杨兴全和宋惠敏(2006)等人。但并不能因此忽视其影响作用,毕竟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还是得到了证明。   ②利率期限结构   关于利息期限结构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学者们证明了在不同的条件下存在不同的结论。Brick和Ravid(1985)分析了在利率确定的情况下债务期限选择的税收动机。在利率的期限结构为向上倾斜的曲线时,公司发行长期负债的前期利息费用大于展期的短期负债。发行长期负债降低了公司预期的纳税义务而增加了公司市场价值。相反,当利率的期限结构为向下倾斜的曲线时,选择短期负债能够提高公司的价值。因此,债务期限结构与利率的期限结构呈正相关。   ③公司价值波动   Kaneetal.(1985),Sarkar(1999)证明了在存在税收的条件下,最优的债务期限与公司价值波动性呈负相关关系。原因是公司价值波动性低避免了公司由于担心可能发生的破产成本而频繁地对其资本结构进行调整,这样这些公司就会倾向于发行长期债务而不是短期债务。换句话说,所有价值波动性高的公司都将由于对资本结构的关注而定期地发行短期债务。   (4)与期限匹配理论相关的影响因素资产期限结构:理论研究通常认为资产期限结构和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Morris(1976)认为为了降低融资成本,降低清算风险,负债的期限应该与资产期限相匹配。Stohs和Mauer(1996),Scherr和Hulburt(2001),袁卫秋(2005),杨兴全和宋惠敏(2006)证实了上述理论预测。   3.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因素   (1)第一大的股东持股   理论研究通常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和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Inderst和Muller(1999)认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大,控股股东和债务人之间存在的严重问题,控股股东可能有强烈的动机侵害债权人的利益,即控股股东会迫使管理者从事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以便使财富从债权人手中夺取。由于短期债务需要频繁的续借,Stulz(2000)认为短期债务是监督内部人机会主义的一种极有力的工具。因此,随着第一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大,控制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加剧,债务成本上升,于是短期债务使用增多,以缓解债务成本。Marchica(2006)研究证实了第一大股东持股与债务期限结构显著负相关。   (2)少数大股东持股集中度   理论研究通常认为少数大股东持股集中度和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Pagano和Roell(1998)认为公司存在多个股东的好处有两方面:一是能够对管理者形成有效的监督;二是股东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内部化控制私人收益。LaPortaetal.(1999)认为,拥有足够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控股股东的掠夺。Nagaretal.(2000)研究表明,如果公司拥有一些持股比例相当的股东,则股东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抑制某个大股东对公司利益转为私有。因此,少数大股东持股集中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减缓了成本问题,从而减少对短期债务的使用。Marchica(2006)证实这一观点。   (3)管理者持股   管理者持股比例对债务期限选择的影响是混合的。由于现代企业的特征是管理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公司管理者可能采取只利于自己而不利于股东的投资决策的激励,从而产生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管理者持股有助于使管理者和外部股东的利益相一致。当管理者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倾向于使用长期债务以避免外部监督,而随着管理者持股比例的提高,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一致性不断提高,债务期限渐缩短。因此,管理者持股与公司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Dattaetal.(2005)实证了上述观点。   (4)国家持股   由于政府持有公司的股份,使其具有绝对或相对的控股地位,这样政府就会干预公司经营或银行借贷。政府干预公司经营或银行借贷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一是通过财政补贴降低公司的违约的可能性,从而使公司更容易从银行获得长期贷款;二是直接通过对银行借贷决策的影响,帮助公司获得贷款,并且,为了降低官员轮换对贷款成本的影响,这种贷款更多的是长期贷款(Fanetal.,2003)。政府持股比例越高,干预公司经营或银行借贷的程度越严重,公司获得长期贷款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国家持股与公司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p#分页标题#e#   三、结论与展望   在总结国内外诸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归纳得出了可能影响债权期限结构选择的相关因素。但在该领域内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主要体现为:   1.债务期限结构替代指标的选取。目前对债务期限结构的衡量方式有三种:一是现存到期长期或短期债务与企业总债务的百分比,这种方法计算简单,但做会混淆债务期限和债务数量。二是企业各项负债到期期限的账面加权平均值,这种方法能够对不同期限的债务区别对待,但需要获得各项债务组成的信息;三是新发行债务工具的到期期限,即增量法。增量法能确定不同期限的债务融资选择的决定因素,更适合于检查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能否向市场传递其未来前景的信号,而不适合于检验资产期限和债务期限的匹配原则。上述这三种计算方法均存在不足,因此如何找到更准确的债务期限结构替代指标,对于研究结论的有效性非常关键。   2.不同来源债务资金的期限结构问题。目前对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银行贷款的探讨,而对于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债务资金的期限结构关注较少。因此未来的研究有必要探讨不同债权人结构对债务成本及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作用。   3.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公司特征因素上,缺乏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影响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CEO任期、投资者法律保护、公司控制权市场和产品竞争市场等。

阅读全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寻(5篇)

第一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摘帽研究

摘要:

盈余管理是以企业管理当局为主体,以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为客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在准则允许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或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盈余管理现象十分普遍。另外,ST制度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对上市公司进行管理的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业绩较差并到达一足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ST冠名的方法,来向投资者揭示该公司的财务情况。本文基于盈余管理角度,在分析*ST美利财务状况基础上,对其摘帽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ST美利;盈余管理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盈余管理行为是企业利用会计的选择性合理改善收益的行为。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渐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得到研究证实。但由于目前我国财务会计准则还是不够完善,其中存在不少的局限性,这就为企业采用盈余管理留下了机会。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已有十几年历史,但是与国外较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较,还是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需要改善的地方。在当前情形中,如果企业使用盈余管理方式不合理,就会有可能变为财务舞弊的不合法行为。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选择有很多种方式,如利用现行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关联交易、债务重组、政府的扶持等。在国外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与国外相对较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较,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的研究相对来说还不是很成熟,只是在逐步的发展中。因此,在该方向的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我国这类较特殊的ST公司的研究更加比较重要和迫切,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阅读全文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摘要:通过调研,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对专业的岗位认识模糊、课程建设落后、专业竞赛积极性不高、专业证书获得率低等问题,因此要补足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克服内卷现象,打造专业特色,实现特色专业、质量专业。本文聚焦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短板问题和卡脖子难题,结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财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财务管理竞赛-财务管理证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财务岗位需求,改革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打造财务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将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写入人培,将证书考核内容融入课程,实现岗-课-赛-证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岗课赛证;融合;财务管理

1当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问题分析

1.1实践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资源不足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固定资产总额应不低于200万元或者生均1万元。(847页)但是根据笔者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设施生均远远低于1万元。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20-2021年第二学期可供使用的智慧教室只有6间,而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有30个班,现有学生1137人,智慧教室数量远远不够。然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多是在智慧教室或者会计实验室完成,一方面智慧教室数量不够,另外一方面很多教师也不会使用,这使得学生不会学的现象甚嚣尘上。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少,有的会计实验室只能完成比较简单的实操模拟训练,而且实验室设备陈旧,电脑反应慢,财务软件运行不稳定等影响着实践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另外,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6522.36元,这说明教学资源投入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面对智能财务、财务机器人、大数据等新兴课程的挑战,传统的教学内容、落后的教学设施等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于此,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

1.2课程内容落后、课程体系不完善

通过笔者调查发现,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开设课程随意性较大,并没有针对社会岗位需求进行跟踪调研来开设课程。以部分高校为例,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入学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税法、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Excel财务管理应用技术、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资产评估、公司治理、税收筹划、批判性思维、数据分析与挖掘、ERP沙盘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审计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学、管理会计、高级财务管理。但是却没有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智能财务、财务共享中心规划与实施等课程的开设,虽然这些课程已经写入了人培,但是还未真正去开设这些课程。在开设的课程上,课程内容没有与初级会计会计师考证相结合,初级会计师考核科目是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但是部分高校并未开设经济法基础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落后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并没有强化突出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会计类学生应该具备电算化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依托校外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校外基地岗位实践。

阅读全文

平衡计分卡在民营企业战略管理的应用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目前经济社会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都面临战略转型。平衡计分卡作为描述战略、执行战略及管理战略的工具,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企业战略落实为日常工作,实现战略目标。本文对平衡计分卡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好处、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原则、国内民营企业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实施时采取的措施及步骤进行了分析。对我国民营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战略管理;民营企业

据光大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解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70%以上的技术创新,创造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时期,今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长为6%,告别了以前的高速增长阶段,而民营企业更是受到环保、社保、税收、贸易摩擦的影响巨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业绩出现较大的下滑,民营企业也都面临着战略转型,以实现其业绩的持续增长。平衡计分卡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诺顿于1992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以论文的形式提出的,经过近三十年的应用演变与发展,已成功地帮助国内外知名企业有效的进行战略管理,助力这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平衡计分卡要求企业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战略管理,将战略目标依次分解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内部与外部等相互平衡的绩效指标,以确定、实施和调整公司的经营战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一、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管理应用的好处

平衡计分卡通过四个维度结合战略地图清晰的描述企业战略并有效执行战略及管理战略。该方法已被苹果电脑,美孚、中国移动、青岛啤酒、平安保险、海尔集团等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作为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管理应用的好处体现在:

(一)平衡计分卡用于企业管理具有全局性好处

平衡计分卡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具有全局性的优势。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描述企业战略,实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内部与外部等指标的平衡,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围绕着“战略”一个中心点进行资源分配及协同一致的合作,容易让各级员工形成全局性思维,同心协力的力促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因而具有全局性。

阅读全文

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国际金融理论知识的未来变化走向。自改革开放以来,跨越时间的均衡研究策略是国际金融理论知识的重要走向,就是对一系列国际金融问题的探究加入更多的微观基本理论知识。Obstfeld和Rogoff两位著名学者“再论汇率动态变化”之后,国际金融学研究进入了“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的新时代,成为国际金融专业的全新发展走向。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研究,更加充实了国际金融学的理论知识。

[关键词]国际金融理论;跨时分析;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

0引言

最近几年国际的金融学的理论知识飞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跨时均衡的研究办法的进步,致使对国际上一系列的金融问题的研究融入更多的微观理论知识。著名学者Obsfeld以及Rogoff(以下简称“OR”)的有关“再论汇率动态变化”的文章发表之后,国际金融学研究进入了“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全新时代,引导了国际上金融学新的发展走向。当今国际金融学的进步主要展现在以下角度:首先,核心的微观以及宏观的经济知识理论广泛的使用到国际经济的趋势当中;其次,探究的学者们运用理论知识以及以往经验的分析更深入地研究国际经济方面的一些古老的课题。

1经常账户的跨时均衡分析

汇率基础知识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包含一个特殊的部分,那就是日常账户的跨时均衡的研究,把最合理的上升内容使用到开放经济当中。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学者们就构建了日常账户的跨时塑型,当中存钱以及投入代表着将来最合理的执行措施。在凯恩斯学术的探究办法中,出口基本上是由当时的平均收入标准以及对外产生纯利息的支付决策。在跨时均衡研究的办法中,忽视了这些问题的原因。这种模型跟初期的开放型经济的上升模式比较起来有所不同。这类模型可以解决短时间内的变化问题,比方说经济条件打压下的短时间和长时间的变化效果,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研究一个国家的跨时预算限制以及有关政府部门的跨时预算限制。开放地区的经济和封闭地区的经济的最简单的差别就是,一个开放地区的经济可以从世界上任何国家地区引入或者输送物品。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收入产生短时间内的浮动时,可以凭借国外的借贷躲避花费以及投入的快速减少。相似的情况还有就是国家和地区假如贮存上富足,就可以参加国内外的产出型的投入项目以及对外借款的项目。这样的资源上的跨时交换方式即跨时贸易。在开放的经济基础上,很多的宏观经济做法都和它的跨时贸易有些许关系,而跨时贸易一般可以通过日常账户的收入支出的平衡情况来反映。模型通过观察干扰花费和投入做法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和实际利率来做出决策,可以研究日常账户等部分跨时均衡的浮动情况。另外还有叠代的模型,这种模型要求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之间允许存在差异。依据这种模型,可以做出下面的推断:人口波动的幅度和税收的影响也是影响国民经济水平和日常账户的基础要素。比如说,依据叠代模型研究框架致使美国储蓄率变低、日常账户赤字升高的一些因素就是它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大额超出预算和接连不断的大额养老金的支出。另外一个角度就是日本的储蓄率升高以及日常账户结余升高也可部分算成它较为年轻的劳动力的储钱做法。要真是这样的话,伴随着大量的劳动力在21世纪初期的时候离职,日本日常账户结余可能会快速的降低。在以往的国际金融的记载当中,没有考虑到宏观上的经济举措的微观基本问题,而微观基本问题却是确保经济举措之间内在关联的重中之重;以往的国际金融记载,不能使用单一的结构对变化的经济问题展开说明,对国际的资本主义市场一体化的研究也不是那么的透彻。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以往的记载并没有对很多目前重要的经济举措及问题展开研究,比如:日常账户问题,政府超出预算问题,投资货币撞击问题,还有金融市场遭遇全球化对金融以及证券的衍生物的干扰等等。跨时研究办法给予了一个理论探究的结构,可以分析部分外部均衡互相关系的举措问题,外部的持久性和真正的均衡汇率,这些全部都是和国家经济所产生的跨时均衡互相牵连才获得的。跨时方法可以研究开放型经济下举措的福利成效。

2新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