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证券风险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证券投资策略思考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工薪阶层依旧是社会经济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人群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1、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工薪阶层的收入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薪阶层的收入逐年增加。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8%,工薪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总额的65%。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工薪收入在7.44万元以上的共有74.95万人,占到工薪项目纳税人数的10.5%。 2、适合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基本产品分析 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主要产品工薪阶层收入有限,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小,因此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收益。目前,我国适宜于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工具主要有:债券、股票、基金。 2.1、债券债券 债券债券是经济主体为筹集资金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上,公司债券的数量很少,金融债券多一些,最多的是国债。金融债券和国债的信用度都非常高,而金融债券主要是由机构投资者买进,因此适合于工薪阶层购买的主要是国债。 2.2、股票 股票投资者获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价格差;二是红利。在现阶段中国股市,个人投资的获利渠道主要是类似赌博的利用价格差投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决定股票价格的最根本因素是市盈率,但是经常炒股的人都知道,价格和涨幅最高的股票往往和市盈率没什么关系。 2.3、基金产品 基金基金产品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三种。股票型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产品类型,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其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总规模的40%。股票型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将大众投资者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硕士论文投资于不同的股票组合。这种以追求资本利得和长期资本增值为投资目标的特点决定其受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股票型基金在所有基金类型中风险最大,同时收益率最高,适合那些追求较高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工薪阶层投资者。经常炒股的工薪阶层可以考虑将部分资金投向股票型基金。 3、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与原则 3.1、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投资才是明智的。 (1)、市场风险。任何市场中都存在风险,只是各种市场的风险特点不同。 (2)、利率风险。利率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许多投资工具利率制定的依据,例如债券、股票、基金等。在利率较低时,债券、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当利率上浮后,原来那些固定利率的投资工具的利率可能低于现实利率,导致相当的损失。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债券、定期存款的变现能力很强,利息损失很小;股票的变现比较随机,股价的波动比较频繁,变现的损失也不确定,但一般变现的损失比较大;至于其他的理财工具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变现损失。 (4)、经济环境风险。经济景气的时候,投资的收益高涨,股票、基金、部分期货,甚至贵重金属都会升值,但是债券就要贬值。 3.2、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原则 保障生活需要原则。日常生活需要支出的,如家里有小孩要准备上学费用,可以预留现金以备一段时期的生活支出,如果五年后有固定的支出,可以做五年期的长期投资,例如债券、基金等。理财的收入归根结底还要用于生活支出。 量力而行原则。工薪阶层投资要保证资产安全,须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宜的投资品种。合理规划原则。每个人的收入是长期的,收入也是长期的。 确定一段时期的财务目标可以使个人能够积累资金,满足将来的资金需求。 4、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策略 (一)抓住时机。低价买进策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在工薪阶层证券投资中尤为重要。每一个时机的到来,都包含在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趋势、收入水平的升降、消费心理的变化等信息之中。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何时买进是关键的投资策略。就购进时机而言,不外乎于证券行市景气时进场或于证券行市低迷时进场两种情况。在证券行市景气期,此时是短线投资的良机。 (二)分散投资。一“石”多“鸟”策略投资与投机最大的不同在于“戒贪”。它要求投资者把资金分散在股票、债券、基金或存于银行等多种投资渠道。对于同类型的投资品种,也要采取分期限、分产品等适当分散的策略。 (三)深入研究。领先一步策略个人投资想盈多亏少,就必须在审时度势、捕捉商机上高人一筹。很多人风潮一起就很快跟随追涨,当然可能赚上一笔。但想大赚一笔,就必须主动先人一步寻找信息,挖掘商机,并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投资市场的搏杀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高低组合。成本平均策略工薪阶层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有价证券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如果在证券投资中投入了未来有既定用途的资金,则更应倾向于风险较小证券的投资,如国库券等。 (五)按需而变。时间分散化策略根据投资有价证券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提高的原理,建议工薪阶层在年轻时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时,由于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强,可以考虑进攻型的理财策略。#p#分页标题#e# 理性审视。风险转移策略对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不宜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可向负责该项目的富有实力的投资方进行投资,让出部分收益,转移投资风险。如通过申购投资基金的办法,可将部分投资风险转移出去。
证券投资与管理教学思考
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培养能熟练认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懂得证券、期货投资,证券期货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通晓证券投资,证券管理的各项具体业务,具备独立从事证券、期货各项工作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技术型与基层型人才。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素质,让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事证券投资的经营与管理、股票与债券投资运作与分析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处理各项证券投资与经营业务。为了最终把学生塑造成具有较强的公关、组织与协调能力、证券投资业务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一、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失调 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必须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基础理论课和基本技能课的安排比重上,应明确基础课为专业技能课服务,适当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强调从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化。而较多教学计划的制定没有考虑到实践性教学,即便考虑到实践性教学,但实践性教学学时很少。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应按职业岗位的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性教学所占课时比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理论课时占45%,实训、专业岗位实习课时占55%。这样就明确了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 (二)校内模拟实习缺乏实践性 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一般已经配备模拟实验室,并且硬件设施完备,但是校内综合模拟实习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模拟实习指导教师多数都是兼职从事该项工作,精力不够,实践经验不足;二是模拟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实习资料所涉及各行业的多样性仍然不足;三是模拟实习的效果不明显,无法将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业务有效衔接。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 学生实习,一是前往大中型企业、公司、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以及有关经济决策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但是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不同于化工、汽车维修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进行顶岗实习,企业不仅可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带来直接经济利益,还能够为企业输送优秀的操作性人才。但是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由于受实际工作单位工作环境的限制、岗位的具体要求、单位商业机密的安全等因素制约,实习单位只是安排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象征性的工作,往往达不到实习的目的;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联系安排专业实习很艰难,很多时候是靠领导和教师的私人关系在维系,没有任何保障,难以寻求与企业双赢的切入点开展社会实践。 二、建立“全方位、双循环、多模块”的实训教学体系 (一)全方位 1.模拟实训内容的全方位。包括证券、期货投资,证券期货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单元实训及其综合实训,同时配以就业岗位的专项实训。使模拟教学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岗位化,人才培养走向准职业化。 2.模拟教学形式全方位。根据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特点不同而采取不同形式,既有每门课程单元实训,又有针对岗位需求的专项实训,还有集证券、会计、理财于一体的专业综合实训,同时又有校内校外两种形式紧密结合的实训与实习,以及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的实训。 3.模拟教学环境的全方位。校内建立健全“仿真模拟证券实验室”“、银行实验室”,校外建立实习基地。 (二)双循环双循环是指日常教学中各门课程的单元模拟循环与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循环。 1.各门课程(指专业主干课) 单元循环是伴随专业系列主干课程理论教学同时进行。一是按章节内容分散进行实训;二是课程结束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该课程综合实训。这需要科学的安排时间,理论教学精讲多练,通过实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循环。 这是在专业系列课程单元模拟实训后而进行的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双循环模拟实训,使学生在对各门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分块、分条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实现了每门课程的整体循环和相关知识的交叉循环,使学生专业知识步步升华,达到全面把握、重点应用的目的。 (三)多模块 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毕业前设计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岗前实训模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证券保荐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发行的准备与承销、证券上市保荐、证券估值与询价、证券信息披露,着重培养学生的证券发行承销能力、证券营销能力、会计计量核算能力。 2.证券经纪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回购交易、证券风险控制、现资银行业务操作,着重培养学生的柜台服务能力、证券经纪能力、证券委托交易能力。 3.证券投资咨询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营销、企业财务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证券软件应用能力、证券咨询营销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 4.期货交易实训。该模块主要学习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期货结算,着重培养学生的期货交易能力、价格分析能力、交易结算能力。 5.基金管理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基金募集交易、基金估值、基金收益分配、基金信息披露、证券组合投资,着重培养学生的基金募集能力、基金交易、基金营销能力、基金运作组合能力。#p#分页标题#e# 6.证券会计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会计核算、期货会计核算,着重培养学生的证券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证券会计基本核算能力、证券会计分析与监督能力。 7.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模块。毕业论文是实训教学体系中的更高层次它是理论和实训的升华,是对四年(专科三年)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质量的检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的考察。 三、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实施的措施 第一,将实训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构建了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的分层次、模块化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训课程体系,从而保证上述实训教学体系的实施。 第二,认真做好实训教学内容的衔接。 做好以下几个结合:一是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包括每门专业课按章节分散实训与该课程结束后集中一定时间进行系统实训相结合;每门专业课程实训与专业系列课程综合知识与技能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实训相结合;二是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 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能熟练的进行手工操作,又能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三是课堂集中实训与课余学生分散实训相结合。所谓的分散实训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个实验室中随时随机进行操作实验;四是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学生在校期间,在强化校内实训的同时,校外实习必不可少,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规定学生自找单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习;五是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相结合。 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根据论文选题注意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出论文论据、从而使学生撰写论文具有实际意义。 第三,加强实训教学资料建设。包括教学大纲和实训教材,要求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均要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具体规定实训目的,要求、内容、步骤、方法、时间、地点、进度及考核方法。实训教学环节都要有相应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第四,改革与完善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鼓励教师在实训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寓教于乐,乐学致用”,这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保障。 第五,加强实训教学的考评,完善评价体系。一是建立学生实训成绩的考核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训预习情况、实训操作情况、效率能力、协作互助、实训态度、实训总结;二是建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实训内容方案的设计、实训工作方案的实施、实训指导过程情况、实训作业批改情况;三是建立师生互评指标体系。该体系即让课任教师参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考评也让学生参于对课任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工作的考评相结合,在互评中加深双方的了解与沟通,建立起师生平等、和谐关系。
我国现代化金融体系有效性思考
摘要:国家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经济现代化,现代化经济的重要一环是现代化金融,现代化金融市场的关键是具备有效性。通过梳理金融市场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等相关理论的发展,明确金融市场现代化的关键是提高市场有效性,结合中国实际,建立现代化金融市场要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要科学构建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并全面提高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要建立健全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以及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
关键词:现代化金融;有效市场假说;金融市场发展
一、中国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新时代需要新经济,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建设与现代化国家相匹配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当属金融市场体系。在党的报告中不但对中国当前经济现状做了科学陈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对我国未来金融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深化投融资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由此可见,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和重大部署。金融市场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备、健全、有效的金融市场能够有力地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反之不但会阻碍实体经济发展,还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导致经济危机。在经济深度全球化的今天,好的金融市场会助力一国经济实现良性增长,而坏的金融市场会使一国经济遭到致命打击。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是要建设完备、健全和有效的金融市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迅猛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金融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环,金融体系成为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上海证券交易所(简称上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简称深交所)分别于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正式营业。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经过28年的发展与改革已初见成效,证券市场在拓宽企业融资和居民投资渠道以及促进资本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发展史看,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较美国晚将近60年,发展势头虽然迅猛,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不可避免地存在发展不充分、市场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较为充分的是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对中国发展现代金融市场体系至关重要。完备成熟的股票市场首先应具备一定的有效性,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所谓有效性是指市场信息是否部分反映、或是完全反映在交易价格之中。
二、金融市场理论与有效市场假说
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绕不开的是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这一经典的金融市场理论。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基于概率论的数学性研究到大萧条之后的集中讨论并形成现代资产定价模型再到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出现开启了金融领域理论发展的全新时代,有效市场假说正是在前期理论铺垫之下所诞生的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石之一。1.早期金融市场理论———基于概率论的数学性研究。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滞后于金融市场本身的发展。早在16世纪中期就已出现了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后于1609年成立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交易所的成立大大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关于金融市场理论的研究直到18世纪才出现,早期是数学家基于概率论来研究金融市场的波动。丹尼尔•伯努利(DanielBernoulli)于1738年发表了《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文中运用概率论的思想研究了风险定价及测度等问题。但是伯努利的研究并未涉及到金融领域,直到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巴契里耶在他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通过分析股价波动来揭示金融市场波动的规律,他认为金融市场的波动本身可能会产生自我强化的力量,而这种波动的状态不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未来市场价格的波动也无法预测。巴契里耶的研究为20世纪资产定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大萧条后的金融市场理论———股价波动规律和资产定价模型。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之前的金融市场理论主要集中于20世纪30年代后,即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后。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基于“简单预期”的股价形成和波动理论,他强调股价决定及变化的心理作用,认为股价不是由其价值决定,而是由投资者的心理所决定的。凯恩斯的贡献在于开启了关于股价波动微观分析和非理性分析的研究。凡勃仑(T.Veblan)提出了一个假设命题———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这种不稳定表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崩溃中。凡勃仑的研究扩展至金融体系的宏观层面并揭示了金融周期的运动规律。查尔斯•亨利•道琼斯(CharlesHenryDow)提出了道式理论,将市场波动划分为暂时趋势、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首创了用道•琼斯价格指数来判断市场的波动趋势。现代资产定价模型始于约翰•B•威廉姆斯(JohnBurrWilliams)于1938年发表的《投资价值理论》,该书阐明了债券定价模型和股票定价模型,依据现值理论,已知债券或股票的每期现金流和贴现率可推出债券或股票的价格。在威廉姆斯的理论基础上戈登(MallonGordon)和夏皮罗(CarlShapiro)于1956年提出固定增长模型(ConstantG-rowthModel),莫洛多夫斯基(NicholasMolodovsky)于同年提出三阶段增长模型(ThreeStageGrowthModel),威廉姆•赫尔利(WilliamHurley)和刘易斯•约翰逊(LewisJohnson)于1987年提出随机DDM模型。3.金融市场理论的新时代———资产均衡定价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现代资产定价模型之后的资产组合理论开创了金融市场理论研究的全新时代。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由马科维茨(Markowitz)于1952年首创,在《资产组合选择》一文中马科维茨通过数量化分析确定了最佳资产组合模型,托宾(JamesTobin)于1958年提出了确定最优资产组合的方法,并提出了托宾分离定理。在马科维茨“均值—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夏普(Sharpe)、林特尔(Lintner)、莫森(Mossin)分别于1964年、1965年、1966年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CAPM)。CAPM是对资产组合理论的延伸,该模型给出了市场均衡状态时风险资产预期收益的预测方法。CAPM模型假设前提十分苛刻,后续研究通过放松某些假设对CAPM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正。布伦南(Brennan,1970)将税收引入模型,迈耶斯(Mayers,1972)将市场不完全引入模型,布莱克(1973)放松无风险利率假设,法玛(1970)和默顿(1973)提出跨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ICAPM,布里登(Breeden,1979)提出消费导向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更有甚者,斯蒂芬•A•罗斯(1976)提出了替代CAPM的资产均衡定价模型,即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APT),APT与CAPM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依赖市场资产组合,而是一种基于多因素收益生成函数的一价定律。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有效市场理论的诞生。有效市场假说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最早由哈里•罗伯茨(HarryRoberts)于1967年提出,后于1970年由尤金•法玛(EugeneF.Fama)首次系统性阐述该假说。从金融市场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EMH早可追溯至基于概率理论研究金融市场的巴契里耶(LouisBachelier,1990),近可源于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1965)的《蕴含恰当期望的价格波动的证据》。根据法玛的定义,有效市场是指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信息的证券市场。有效市场有三种形态:弱式有效市场(WeaklyEfficientMarket),价格反映了市场的历史信息;半强式有效市场(Semi-stronglyEfficientMarket),价格反映了当前市场的公开信息;强式有效市场(StronglyEfficientMarket),价格反映了市场的所有信息,包括内部未公开信息等。自有效市场假说提出后,对于该假说的争议之声不绝于耳,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检验。弱式有效市场反映了所有的历史信息,即通过技术分析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半强式有效市场反映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即通过基本面分析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只有通过内幕信息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检验半强式有效市场就是检验公开信息是否可以迅速反映在股价上。鲍尔(Ball)和布朗(Brown)于1968年的检测表明公开信息或被预测到或迅速体现在股价中,即公开信息不能获得超额收益,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成立。强式有效市场反映了所有信息,即使通过内部信息也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内部信息主要由共同基金掌握,检测强式有效市场可以通过检测共同基金的收益情况。弗兰德(Friend)、布朗、赫尔曼和威克斯(Vickers)于1962年的研究表明共同基金和市场平均收益差别不大。夏普(1966)、詹森(1968)、弗斯(Firth,1978)和弗兰德、布朗与克罗科特(Crokett,1970)的研究也都表明强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
三、中国现代化金融体系发展的思考
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革新
一、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小议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完善
一、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原理分析
(一)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经济学分析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早由乔治•阿克尔洛夫提出,其在1970年发表《柠檬市场:质量部确定性与市场机制》论文,用以说明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不对称分布对交易市场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所产生的重要影响。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被其他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迈克尔•斯彭斯引入金融市场领域,用于研究不完全信息对资本市场(特别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制约,从而开创了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信息经济学。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一些市场参与者拥有而另一些市场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在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上,基金托管人、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份额较多的投资者比普通投资者知道更多关于基金的情况,相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获取信息上处于强势地位。这种不对称有导致内幕交易、欺诈行为发生的可能。进而加剧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机会行为主义的发生。逆向选择指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遭到浪费;风险道德指企业经理人员为了自身的效用而做出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而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减小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2.博弈论
在古典经济学中,个人的决策是指,在给定一个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他既不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对自己的影响。但是,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与决策是互相影响的,就好比下棋一样。针对人们之间这种相互影响的对策行为所进行的研究,称为博弈论。博弈论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而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基金信息披露义务人基于以下原因会减少信息的披露。一是披露越多越频繁,成本越高;二是强制披露会使得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公之于众。相对于投资者来讲,信息披露的内容是越多越好,可以使其更加全面了解基金信息,做出最优的选择。在个人利益看似最大化的情况下,将产生以下悲剧:一是从信息披露义务人角度来看,披露内容不全面、不及时,将导致自身优良业绩无法被公众及时知悉,也将导致投资者因为无法辨别基金的优良而乱投资或不投资,使得基金行业萎缩。二是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信息披露内容事无巨细,将导致单个基金投资秘密泄露,也将导致披露成本上升,使得投资者收益降低。解决这个“囚徒困境”,需要进一步规范基金信息披露的时间、内容,才能使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二)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法理分析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金融资产影响初探
【摘要】金融资产配置是企业投资能力的重要体现,受全球经济放缓、国内经济转型以及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宏观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这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能力提出了挑战。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将从金融市场需求、金融市场产品供给、金融市场资本资产定价、企业战略战术资产配置等方面对企业资产配置产生影响。企业应从合理安排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比例、确保投资收益目标和风险承受意愿能力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匹配、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不同投资期限的金融资产等方面整体考虑,从而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金融资产配置;战略战术资产配置
0引言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的转折期,各种体制性、周期性和结构性的矛盾相互影响,既对我国经济运行主体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工商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主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使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全球经济低迷和地方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降低了国际市场需求,企业科技创新不足,产品服务质量提升缓慢,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因中美贸易摩擦、工业制造业活动放缓以及2020年初爆发的疫情等原因,2019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鉴于未来中美贸易摩擦仍将持续、国内工业产出增速下降,以及房地产调控措施偏紧,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预期2020年我国GDP增速为5.9%,低于2019年6.1%。在货币政策方面,预期人民银行在2020年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预计2020年年底1年期与5年期贷款市场利率水平分别为3.8%和4.7%。面对不断增加的经济下行压力,2018—2019年国家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六稳”举措,同时,为了缓解疫情对部分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巨大冲击,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我国从2018年开始了新一轮减税降费,2019年进一步扩大减税降费规模,深化增值税改革,大幅改善企业营商环境。企业参与金融投资的原因主要是:①企业通过参与金融投资,主动承担市场上风险,获得对应的投资回报。市场竞争增加将导致实体经济领域获利性投资机会减少、盈利不足,从而抑制企业的生产性投资意愿,原先用于生产经营和贸易的资金将流向金融市场,增加金融资产配置,赚取投资收益。在经济下行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会将多余的资金投向金融市场,从而抬升金融资产价格。很多金融资产具有回收期限短、流动性强的特点,企业持有这类金融资产的效果与持有现金相当,并不会降低流动性;②企业通过投资权益类金融资产直接对目标企业进行兼并或收购;③企业可以通过投资衍生类金融资产进行套期保值,对冲自身在大宗商品贸易中面临的价格风险。此外,当主营业务发生亏损时,金融资产带来的收益能够弥补企业亏损,改善资产负债情况。资产配置要求企业在不同风险等级、不同时间期限的金融资产之间进行选择,合理配置投资组合中的资产,在保证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收益最大化,在资产配置的过程中,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是企业资产配置面临的最大风险。
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资产配置的影响
1.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金融市场投资者需求的影响。企业在投资和进行资产配置的时候是金融市场的需求方,威廉夏普[1]的资本市场投资组合理论假设市场中的企业都是厌恶风险的,那么随着投资者风险厌恶的程度越大,其无差别曲线的斜率就越大,曲线越陡峭。随着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强,企业对于风险的厌恶程度随之增加,与之相切的最优资本配置线也更加陡峭。市场需求是企业资产配置的直接影响因素,市场需求对宏观经济反应非常敏感,企业通过感知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对投资规模和结构进行动态调整。宏观经济下行,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供给数量会相应减少,在资产配置方面,企业会缩小减少经营性资产的配置,增加金融资产配置,同时着眼于市场需求的预期变化,做好金融资产的配置,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规模的弹性变化。金融市场的需求变化又取决于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预测,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使投资者对预期回报产生不确定性,基于谨慎原则做出调整,减少风险资产配置,增加无风险资产配置。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经营资产配置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流动性动机需求。企业生产经营必须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才能保证生产经营的灵活性,在面临突发性事件时才能有更大的应对空间。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越强,则企业保持资产流动性需求的动机也越强,特别是当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企业在金融资产配置方面倾向于减少权益类资产,企业更多以现金资产的形式持有资产或投入到变现能力强的领域;②投资期限。宏观经济不确定使经济发展中隐藏着更多无法预测的风险,企业金融资产配置中要注重产品转换的灵活性,增加对通用性资产设备投资,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生产规模和结构,及时转向生产市场需求量大的相关产品,尽量减少沉没成本,将市场风险降至最低,保证企业市场经营的持续性。
1.2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金融市场产品供给的影响。企业进行投资和资产配置的时候,采用的资产配置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目前国际主流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也称为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证券组合理论或投资分散理论,是由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学院的经济学教授马科维茨[2]提出的。1952年3月马科维茨在《金融杂志》发表了题为《资产组合的选择》的论文,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方法应用于证券投资组合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别的、运动方向各异的证券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并于1959年出版了《证券组合选择》一书,详细论述了证券组合的基本原理,从而为现代西方证券投资理论奠定了基础,马科维茨因提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获得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的效用函数(U)仅取决于他们资产组合的随机流动性的头两阶距μ和σ2(均值和方差),U=E(R)-1/2Aσ2。马科维茨利用单个风险资产收益率的方差衡量单个风险资产的风险,利用单个风险资产收益率的方差和与其他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协方差来衡量证券组合的风险,并建立最小方差模型,用来确定风险资产的最优组合(如图1所示),即(图2)中曲线abc上的任意一点,所有的最小方差前沿的集合构成的风险资产最小方差前沿,即(图2)中曲线abc。同时满足风险水平一定时收益最高、收益一定时风险最小条件的最小方差前沿位于该曲线的左上方,即(图2)中曲线bc上任一点,这一段曲线就构成了有效前沿。将无风险资产与马科维茨有效前沿上的风险资产进行组合,将得到资本配置线(CAL),企业可以在资本配置线上根据实际情况任意选择无风险资产与风险资产的配比比例。如果投资者属于风险厌恶型企业,应该选择靠近E(R)纵坐标轴的配比,即无风险资产偏多而风险资产偏少,比如选择更多固定收益类的高等级债券作为主要的风险资产,而权益类的股票等作为次要风险资产;如果投资者属于风险偏好型企业,则可以选择远离E(R)纵坐标轴的配比,权益类风险资产多于固收类风险资产。最后将最优投资者组合与这条资本配置线相切,其切点就是对投资者效用最大的资本配置组合。根据威廉夏普的资本市场投资组合理论,市场中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其分界线正是按资本市场中所有风险资产市值确定的资本市场线(CML),资本市场线的左侧衡量的是系统性风险,右侧衡量的是非系统性风险,由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存在,将增加市场中的非系统性风险,于是将资本市场线向左上方挤压,资本市场线斜率将变得更加陡峭,不能通过投资分散的非系统占比将增加。这样一来,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将增加,企业将更有可能偏向于选择更多的无风险资产。
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在金融学教学日趋国际化、定量化与交叉化的当今,金融学教学日渐困难与复杂。文章在OBE理念的指导下,理清了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从开展案例教学、直观化理论讲解、运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运用数据处理软件扩扩展教学、综合评价学生等五个方面对金融学教学进行改革。旨在通过OBE教学理念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OBE教学模式;金融实验;交叉化
一、概述
金融学是经济与金融、金融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公司金融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相关知识奠定了理论与应用基础,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学是量化程度较高同时也是应用场景较强的课程,不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近些年,金融学科的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1]:一是国际化。过去20年,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金融交易越来越国际化;二是数量化。金融学主流发展趋势是研究对象逐步向微观个体集中,产生了资产组合、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等内容;三是交叉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学交叉化趋势变动愈发明显,从最初金融与物理学交叉,到金融与数学的交叉,再到金融与心理学交叉,到最近金融与计算、神经科学的交叉,交叉化是推动金融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动力,这些对金融学教学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提出了基于学习成果的教育模式(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2],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教育领域。美国学者(Spady,1994)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对此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到了什么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国内学者赵毅等认为,OBE教育模式是一种基于学生“产出要求”的新教育理念,核心是从学生的未来工作需要出发设定教育目标,然后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本文试图将OBE教育理念植根于金融学教学改革中,寻求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的特定模式。
二、金融学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各大高校在金融学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定性化,轻定量化;重讲授,轻自主化学习;重考试,轻多元化考核。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金融学教学发展,不利于金融人才培养。
(一)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化
财务管理基本理论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成功与国际化经济相接轨,为了适应现有经济发展进程,紧随经济发展步伐,我国企业也随之步入现代话经济管理之路。现今社会企业为了在经济发展前行的道路中稳定发展前行,针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引起了极大的重视,财务管理是维持企业经济稳定运行的燃料基石,而如何将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完全应用到企业运营之中,便成为人们为之探讨的话题,故本文将以财务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话题,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财务管理;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营发展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财务管理的实施应用水准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发展方向及发展空间,财务管理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为保障企业未来经济发展长远及稳定的前行,故而企业应将工作重心放置于财务管理上,通过财务管理的方针来规划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及经济活动,为实现企业未来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根基。
1财务战略
1.1内涵。财务战略是指以企业未来经济发展为主要实现目标,结合未来发展目标,将企业现有资金、资产进行统筹规划,并结合未来经济业务将带来的经济利润及可吸收外界投资、融资资金量,本着实现企业资金最大运营效益的发展目标,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设计,明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及资金投入重点项。
1.2意义。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变迁,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也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为了实现企业未来经济发展长远稳定化,企业的财务战略制定应适应时代变化,追随变化发展方向,进行发展规划调整,以确保企业现有财务战略规划适用于现阶段经济发展方针,同时做到可有效结合现有发展优势助力企业前行,规避现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风险,稳定企业发展道路。
1.3选择。为稳定企业未来长远发展经济利益,企业在对财务战略进行选择时应结合现有经济发展趋势、政府相关政策、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专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行业销售周期、市场扩张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为企业制定一个适合于自身现阶段发展的财务战略,以求通过财务战略的定制与实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实现利润降低亏损,助力企业经济发展,强化自身竞争力,有效抢占市场有效份额,稳固自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