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政产学研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文化产业论文
一、文化产业园区功能
1.孵化功能。
文化产业园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孵化器的功能。“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可以为新创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一系列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辅助和促进文化企业发展。“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内的企业集群构成不仅包括相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企业、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的数字网络内容企业,而且还包括具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等方面丰富经验的公司。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构成了一个多重交织的产业链条网络,因此可以实现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并通过集群对周边产生辐射效应,促进整个区域内产业的发展。“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就是“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民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是全国第一家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产业园区。其目前已经集聚了创意设计、动漫游戏、软件及服务外包、新闻媒介、教育培训、金融机构等企业近200家,搭建了“国家动漫游戏公共技术平台”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并与长春建筑学院合作创办了“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和“东北亚文化产业研究院”,构建了“政产学研资介”零距离整合,创建了一体化发展的多维服务环境,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起到了产业孵化器的作用。
2.教育培训功能。
教育培训也是文化产业园区具有的重要功能,特别是那些依托高新区和大学等教育机构的文化产业园区,这项功能显得尤为突出。如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位于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并且毗邻吉林大学和吉林动画学院等知名高校,教育培训是该园区的一个主要功能。长春建筑学院是该文化产业园区的合作方,其“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下设舞蹈、设计、视觉艺术、创意写作、音乐、新闻、广告、动画、电视媒体及数字媒体等专业,为该园区及当地培养了大批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意产业人才。
3.研发创新功能。
文化产业园区也是研发及创新的重要基地。如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除了具有培育本地区创意人才的功能,同时其也是该地区的创意产业研究开发基地。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合作方长春建筑学院的“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和“东北亚文化产业研究所”,其研发领域主要包括传播设计、数字媒体、策略性广告等。主要研究这些领域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实务发展及具体应用等内容,其研究成果也为政府部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政策制定等提供了依据。
政产学研服装设计创新教育论文
一、政产学研合作在服装设计类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产学研合作在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与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来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认同。在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明确指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学研合作已成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较之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强调政府机构以及企业、市场的参与,通过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的双重作用,推进科研成果与社会需要的结合,更快地提升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应用单位、用人单位等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通过加强彼此间各种形式的沟通与联系,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平台和桥梁。在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创新教育过程中开展政产学研合作,避免了单一课堂教学的局限,将学生知识资源的获取渠道拓宽至政府、科研单位、服装企业等多个部门,让学生在校内外优势资源的整合链条中有机会直接参与服装项目研发、生产管理、行业经营等一系列实践过程中,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工艺方法和应用理论等相关知识信息,将校内教学内容与校外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更好地学以致用。政府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为服装院校、服装企业以及研发机构、用人单位创造共同培养与合作的政策环境;服装企业提供最新的产品结构变化以及人才需求方向等信息,为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供咨询,并输送企业高、精、尖人才参与指导研究生学习;服装科研单位积极开发与服装院校的合作项目,并积极鼓励研究生直接或间接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服装相关用人单位则及时反馈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应用情况,以及研究生本人知识结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等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学校不断改进和提升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内容。
二、我国服装设计类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发展路径
服装设计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服装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服装产业、服装企业对于应用型高级应用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以往以学术训练与研究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服装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整体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这就需要教育者在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和发挥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政府政策的指导作用,以及企业单位的用人反馈作用,明确合作各方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以学校为主体,以政府政策为指导,以企业及产业应用为主导,同时配合科研院所的协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将学校以课堂为主的教育环境更多地与校外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生产现场环境以及行业应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基于这种背景和认识,针对我国服装设计类院校在政产学研合作框架下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和不足,笔者提出以下构想和对策。
1.基于“互惠多赢”的合作教育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平台,探索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增强合作动力。
学校与政府、科研机构、服装企业以及相关用人单位各部门由于存在不同的工作属性与任务目标,对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需求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建立稳定与长久的合作关系,需要达成一种平等、互利、多赢、互补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实现合作各方的共赢。一方面,服装院校与时俱进,及时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需求内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并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项目。另一方面,政府、科研单位、服装企业等部门也积极向校方反馈人才需求信息,定期提供一定的合作窗口,开展技术培训、人才进修与交流等。合作各方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形成更为快捷高效的合作教育信息链。同时,服装院校还应当充分组织好合作各方的“投入与产出”,在保证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2.增进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服装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地方院校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师资队伍结构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实践机会较少;地方院校生源紧张,质量相对较差。为促进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应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改进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以应用创新型为主;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多层次师资结构;加大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整合资源,形成良性互动,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国际贸易学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大批研究生成为我国各行业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我国研究生教育,立足于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但是,与国际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培养经验不足,创新应用能力较弱、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等。”教育部2011年提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要求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2016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由此可见,现行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朝着“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的方向深化改革。
一、当前地方院校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长期定位于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而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相对较弱。2016年,全国有大约有124家高等院校招收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每年为全国培养几千名国际贸易学硕士。但总体来看,目前国际贸易学硕士培养模式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着眼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而国际贸易学专业对硕士研究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扎实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基础以及系统的外经贸专业知识,能够针对现实国际经贸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基本的国际交流能力,毕业后到外经贸部门、各类涉外企业从事中高层次实际对外经贸实务工作,或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有关教学和科研工作。但从课程设置来看,高校仍将大部分精力投放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难以培养出创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所以,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清晰,在培养学术型还是应用型人才定位方面也不太明确。另外,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学生通过了入学考试后,在培养过程中,规定了课程考核、科研论文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等质量监督评价环节,但这些环节的评价制度、管理体系不太严格。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学术研究、论文答辩,一般都可以拿到学分,顺利毕业。“严进宽出”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影响并降低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通过学生情况来评价其能力和水平,忽视了硕士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符的现象。
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
针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平台的构建,结合安全工程高等教育“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发展为例,阐述了其“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模式和内涵、初步的实践。该模式所取得的良好成效,为安全工程同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岗适应慢、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1]。高校、研究所虽然拥有较强的科研优势,但由于产学脱节,使得高校、研究所处于科研成果脱离产业需求和有市场需求的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尴尬境地[2]。“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很多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始关注这一创新模式,从以前的“产学研”过渡到“政产学研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代表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和市场五方面为了共同整体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政策服务、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是政府、生产、教育、科研、市场不同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模式[1-4]。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运用安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程实践,它既与安全理论息息相关,又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4-5]。如何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初步探析近6年来重庆科技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的安监部门、安全产业、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科院和企业集团五位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阐述了该机制的模式和内容,以及其实践成效,为我国工程高等教育及其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意义。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初步实践及成效
(一)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情况
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金融人才素养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作模式评析
我国高等教育在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和时代对大学生群体提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形成了包括“学工交替”、“订单式”、“全面渗透式”等在内的多种典型产学研合作教育运作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典型运作模式
1.学工交替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指的是将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培养过程划分为在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两种方式,在这两种方式的交替进行中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它既保留了传统教育模式中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习惯和理念,也强调了社会实训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为社会输出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2.订单模式,指的是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培养适合用人的预备“员工”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已被用人单位“订制”,一方面,就用人单位而言,用人单位由于具备了明确的培养目的和要求,因而其合作意愿和参与水平也较高;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订单式”的教育模式意味着学生自进入学校学习起就具备了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在减少其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预分配“3+1+1”模式,以学习年限和固定的学习实践安排与学工结合模式相区别,是一种把人才培养过程稳定地划分为基础教育、岗位教育和专业及综合素质教育三个阶段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企业和学生双向投入的正面效应,在通过实习生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实习生自身也获得了职业认同,树立了责任意识。
4.共建实习基地模式,指的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校内或者校外共建相关专业的学生实习基地,企业选派资深员工驻扎实习基地中负责培训、指导实习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操作演练。
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摘要:
针对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投入力度不强、产出质量不高和协同度较低等问题,只有加大产学研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功能、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产出和协同创新要素的充分融合、提高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效率,才能不断推进文化产业产学研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创新;文化产业;黑龙江省
0引言
近年来,文化所具有的经济潜能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而文化产业以其高技术、高产能及低污染、低消耗的特点也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其视为主流经济进行大力发展。丰富的教育和科技资源使黑龙江省在推动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目前黑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12位,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8所高校、21个中直院所以及121个省属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优秀人才,沉淀大量优秀的创新成果,一旦将这些优势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将发挥出不可估量的创新潜能。
1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问题分析
产教融合下本科高校科研管理路径探析
摘要:“产、政、学、研”协同创新是近年来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主流方向。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办学模式,既要承袭传统高校的精髓,又要兼顾自身的特点探讨独具内核的发展模式。文章从产教融合的背景出发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管理的优化对策,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人员素养、监督和考评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符合学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管理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创新;制度改革;人员素养
0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水平,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普通本科高校中应用型高校的数量已占据半壁江山,在我国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转型时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目前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既不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也不利于科研成果的累积和最终转化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科研与教学是为拉动高校发展并驾齐驱的两驾马车,两者互促互哺实现高校竞争力的快速提升。科研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发展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研管理是保障科研服务作用有效发挥的基础,如何突破常规管理方式的局限,紧跟时代需求,创新管理体制,拓宽管理路径,克服管理困难,实现应用型高校科研实力的大幅提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科研管理应结合时代需求,抓住发展契机,以应用研究为驱动,兼顾基础研究,完善管理制度,走“产、政、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1以协同创新理念
为引导协同创新活动是指通过政府、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共同完成协同创新目标,最终实现各种资源的聚集和共享。应用型本科高校碍于自身科研水平和科研竞争力的限制,能获取的纵向科研资源较少,科研发展之路困难重重。近年来,老牌高校在协同创新方面已经成果丰硕,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影响下短期内无法有较大突破,同时由于自身科研力量的薄弱,真正能参与到“2011计划”中的少之又少,但这并不能阻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研发展在协同创新概念构思和战略指引下,以横向科研项目为抓手,以建设科研合作机构为延伸,寻求新的探索和突破。
1.1以横向科研项目为抓手
农业高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畜牧兽医专业的科技创新是促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创新型专业人才是畜牧兽医专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笔者根据日本畜牧兽医类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教学模式分析了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其保障条件,得到了构建我国高校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即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合作交流。
关键词:农业高校;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保障条件
日本作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亚洲邻国,其早期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人文思想等几乎都源自我国古代,尤其受到唐宋中华文明鼎盛时代的影响。而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开展明治维新,学习欧美现代化的改革政策,走向工业化道路,积极兴办学校,开展创新培养模式[1]。日本国土面积约38万km2,人口约1.3亿,相当于我国的十分之一。然而1949年以来,日本在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27人,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2]。不难看出,日本在创新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中之重。然而相比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畜牧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3]。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向集约化、产业化、健康化、专业化方向转变时期,要求人才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因此,笔者根据日本畜牧兽医类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模式,分析了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其保障条件,通过借鉴和学习日本畜牧兽医类高校的先进经验,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及适合畜牧兽医专业实际的应用创新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以期培养出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从事技术、管理、科研与服务一流的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也为相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日本高校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与高校教学模式密不可分。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具体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途径和教学运行机制等内容[4]。日本国立或公立高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教育采用产学研合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畜牧兽医人才教育基本沿承了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日语中的谚语“日荷关系”体现了日本在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上对荷兰经验的学习和借鉴[5],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兴趣,注重理论及实践相结合,注重创新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并参照欧美的评估标准成立了自己的评估机构,其生产企业也与欧美多数发达国家相似,设有独立完善的职业技术培训系统,做到既强化专业理论教育,又注重应用实践锻炼[1]。在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方面,一些日本高校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和以高校附属农场为主的教育、科研体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利用与生产实践一元化体系,建立联合或合作研究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机制,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实现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本位模式。
2日本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
2.1本科生培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