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诊断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医学检验论文
1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整体上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课本讲义上的内容进行灌输式讲授,粉笔+黑板+口头讲授,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内容陈旧,在学生来看,是以背书为主,较难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2)实验室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分子诊断学实验在所需的硬件设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经费较高,加之对授课教师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要求也较高等原因,使得实验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3)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实验教学不仅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单纯地完成一些验证性实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专业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传统的分子诊断学实验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以验证理论为目的,学生机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骤进行,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为了后续学科的学习和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要求的高级检验医学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运用趋于综合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思维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关键环节。
2优化实验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模
根据多年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经验,笔者认为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2.1多媒体组合教学
医检专业本科教育开设分子诊断学时间不长,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期待改进的地方,其中实验教学软件这方面就比较欠缺,国内目前难以购置较好的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和影像教学片,创作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应用型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将提高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为暂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提供较为理想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组合教学就是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大屏幕投影仪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进行整体组合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和电视教学片等教学软件,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理论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或动画等方式,为学生演示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规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知识以及实验原理和步骤等,这样学生可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实验技能的理解。教师还能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外,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联合应用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向学生展示现代分子诊断学研究设备、新的研究技术以及受实验条件、学时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掌握规范正确的操作,又可在网络上模拟整个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达到加深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整体认识和掌握常用疾病针对性实验室检测的目的,实现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大家共同学习,学习的方式和环境发生了改变,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制约,并可实时进行。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2分组讨论
分子诊断教学下医学检验论文
1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整体上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课本讲义上的内容进行灌输式讲授,粉笔+黑板+口头讲授,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内容陈旧,在学生来看,是以背书为主,较难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2)实验室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分子诊断学实验在所需的硬件设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经费较高,加之对授课教师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要求也较高等原因,使得实验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3)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实验教学不仅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单纯地完成一些验证性实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专业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传统的分子诊断学实验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以验证理论为目的,学生机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骤进行,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为了后续学科的学习和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要求的高级检验医学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运用趋于综合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思维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关键环节。
2优化实验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根据多年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经验,笔者认为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2.1多媒体组合教学
医检专业本科教育开设分子诊断学时间不长,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期待改进的地方,其中实验教学软件这方面就比较欠缺,国内目前难以购置较好的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和影像教学片,创作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应用型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将提高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为暂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提供较为理想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组合教学就是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大屏幕投影仪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进行整体组合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和电视教学片等教学软件,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理论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或动画等方式,为学生演示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规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知识以及实验原理和步骤等,这样学生可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实验技能的理解。教师还能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外,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联合应用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向学生展示现代分子诊断学研究设备、新的研究技术以及受实验条件、学时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掌握规范正确的操作,又可在网络上模拟整个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达到加深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整体认识和掌握常用疾病针对性实验室检测的目的,实现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大家共同学习,学习的方式和环境发生了改变,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制约,并可实时进行。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2分组讨论
实验诊断教学方法探析
1医德人文教育的建立
医学有中西之分,然医德要求却是共通的。全国医学院校学生在入学之初都会庄严宣誓《中国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该誓词吸收了《希波克拉底誓词》、《日内瓦宣言》等医师誓词中的部分主要精神,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由中国官方颁布实施的针对医学生的习医行为规范。岗前培训,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要使学生端正工作态度,明确导致医疗纠纷的危险性、责任及其职责范围。通过实习前岗前培训,使学生认识其角色的特殊性,认识到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社会应具有的责任和使命感。长期以来,中医院校医学生在这方面做的都比较好,很多学生对《大医精诚》、《伤寒论•序》等篇章都可出口成诵,对历代诸位大医的高尚言行都钦佩景仰,这深深影响了他们的道德素养。
2中西医学思维模式的融合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偏重非逻辑思维,认识上是整体观、动态观和天人相应观的结合,理论上是医理、哲理、伦理的结合。实践中是医疗、护理和预防的结合,这些基本上代表了中医学的主体特征和特色。西医学是在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还原论的思维模式,用微观的变化解释宏观现象的本质,注重分析局部病理组织细胞的改变,观察细微而准确。中西医学的这种差别,使得医学生在临床学习和实践中要在不同思维模式之间不断转换。我们观察发现,中医院校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因主要是以中医教学为主,学生大多数接受的是传统中医的思维方法,其理论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在思维模式上,中医学就具有笼统、思辨、注重宏观整体而疏于微观分析的特点。同时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学制里,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对西医基础理论也不可能像西医院校学生一样扎实,这直接导致了对诊断、循证医学和检验医学的不重视和不熟悉。表现在临床工作中,部分带教医师较少开化验单,对化验单结果认识不清、分析不够,显然这不能称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中医”。在开展实验诊断教学中,要正视区别,尊重中医思维,根据中医诊断的需要重点介绍实验诊断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达到西医诊断学服务现代中医临床和研究的目的。
3逻辑思维的训练
中医院校医学生初到临床时,因所学知识的局限和个人兴趣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两种偏激的观点:“中医无用论”或是“西医无用论”。对于中医望闻问切方法和知识,妄自菲薄或过分自矜,这都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作为带教老师,首先自己要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念,引导学生恰当认识中西医里的各种概念,认清中西医的优势和不足。临床检验医学特殊性在于其对西医知识和理化知识的要求较高,这对于习惯于中医思维的医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有些医学生高中时是文科生,化学和物理知识欠缺,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要加强学生逻辑性、还原论思维训练,同时考虑每位学生的情况,适当补充讲解基础检验原理知识,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4多种教学手段
临床医学改革教育探索
作者:王玉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在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历经百余年。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即医学教学不能适应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课程的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学科的融合、交叉与拓展;培养的医学人才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世界医学高峰会议提出“为21世纪重新设计医生”的战略决策,不仅是对医生的重新定位,更是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方法手段的重新确立。为了主动适应科学创新体系构建的需要,教育部已将改革医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列为面向21世纪的重点改革计划项目之一。这些将对临床医学创新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临床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临床医学教育要做到“五个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经济社会、面向市场,进而树立明确的科学发展观、人才培养质量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因此现行的教学将面临来自四个方面的挑战。
1.1“第三次医学革命”的挑战
人们将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称为“第三次医学革命”。其意义在于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医学教育观念;改变经验医学的“习惯性”、老专家几十年一贯制的“权威性”和医学生的“附和性”;改变应试教育的被动性与对创新能力的压抑性。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医学生不能理解新模式的深远意义,专业课程教学中缺少“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内容,这些“隐性学科”急待增添。
1.2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挑战
专业课程体系下医学检验论文
1课程群的分类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课程性质和学生素质培养要求,将医学检验专业的所有课程划分为六大类课程群: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训课程。通识课程包括高教部规定的所有基本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又称基础医学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等。临床医学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学科,它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诊断学。专业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临床基础检验、卫生检验概论、临床生化检验、分子诊断学、临床检验仪器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输血学等。选修课程,除了学校目前已经存在的公共选修课和医药类选修课以外,还建议开设医学文献检索、治疗药物监测、专业外语、医学科研设计、细胞病理学检验、床旁检测、实验室信息系统、试剂盒研发、实验动物学、检验核医学等选修课,从而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突出检验专业的特色,同时还要严格要求专业选修课的最低学分。实训课程即实习课,应统计出学分,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2课程设置
2.1课程的调整与整合
将生理学、病理学、病生学的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成《机能学实验》;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整合为《医用化学综合实验》;将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要》。这样既减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基础课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衔接不当的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了之前基础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此,老师授课时不得不重复基础课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合并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学时较多,针对现代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即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因此该门课应侧重仪器分析的讲解,减少化学分析授课的比重。
2.2设置临床见习期
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临床医学培养模式研究分析
传统培养模式适合于硕士研究生数目不多的情况,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研究生的培养涉及课程、临床工作能力、科研、论文等多方面内容的情况下,单一导师制不利于研究生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竞争激烈的时代,单凭个人能力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显现出很大的弊端和局限性,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多样化的需要,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4]。如今,在传统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医学检验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两个极端,要么偏重临床实用的规范化实验操作,忽略了科研素质及实验能力的培养;要么偏重纯基础科学的研究,忽略了临床技能的培训。没有真正对两方面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导致毕业研究生定位不明确,没有发挥出硕士研究生应有的作用[5]。随着检验诊断医学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检验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创新和改革。
1.创新培养模式
医学检验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1研究生培养方向定位明确。
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大部分医院检验科都分设了多个专业领域,主要包括临床基础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及临床输血检验。研究生需选择以上专业领域中的一个作为主攻方向,在该专业领域中延长轮转时间、加强培训,除掌握基本技能外,还需全面、深入研究,力争成为该专业领域的专家。
1.2实行导师组负责制。
在给每个研究生分配导师的同时,组成一个由几位老师组成的导师组,分别负责临床实践技能、科研实验技能、科研写作能力、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本学科的所有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全权负责。在导师组的指导下,统一调节和调配本学科内的资源,共同制订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最终使所有的研究生在毕业时都能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另外,为了合理安排研究生培养时间,解决临床时间和科研时间的冲突,研究生临床实习期间上午安排在临床科室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下午则安排在实验室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
国外医学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方法及课程设置
1.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与体现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统一教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医学影像学教学论文(共3篇)
(一)
一、课堂讲解,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完善教师的备课内容
1、根据学生的专业及所学知识背景情况选择教学计划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包括X线、CT、MRI、超声及介入放射学等内容的课程,在临床上对患者疾病诊断、治疗及随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亚专业细化及交叉,掌握并应用好影像学不仅是影像科医生而且是临床各科医生所必须的.对于综合型医学院校,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医学知识背景(专科、本科)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医学知识背景编写具有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和备课的内容.
2、丰富课件的内容
影像教学的特点是以图像学习为主,所以要充分重视多媒体及数字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学手段实现数字化.在理论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录像、及图表等,尽量减少板书,以缩短授课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看得见,摸得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影像征象的辨认和综合分析能力.现行的教材特点是以局部解剖为主线,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是希望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综合应用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教学模式可采用整合各种影像资源集中安排教学,即X线、CT、MRI及超声相结合;影像、临床、解剖和病理结合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立体的、三维的影像概念,建立起各种影像间的立体联系,以增强学生多方面影像的认识能力.
3、改进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