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启蒙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早期启蒙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早期启蒙教育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策略探析

摘 要: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需要传播和继承的文化瑰宝。我们应通过科学选择国学启蒙读本,开发多样化的国学启蒙教育形式及重视对幼儿教师国学素质的培养等方式开展幼儿国学启蒙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为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价值观念、塑造道德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国学;启蒙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启蒙”是指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认识周边事物,即让幼儿在入学前学习基本的知识,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为其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就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利用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及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且是越早越好。

一、科学选择国学启蒙读本

(一)选择言简意赅的国学启蒙读本大多数国学读本

内容篇幅很长,不适合幼儿阅读。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内容简单、意义深刻的,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国学启蒙读物。定制版的国学启蒙读本具有文字少、内容精、幼儿参与性强、阅读趣味强等特点。

阅读全文

童心本位下启蒙教育实践策略探究

摘要:童心本位是将儿童视为教育中心的教育理念。童心本位的朱熹启蒙教育本土实践的策略包括明确本土实践的切入点:开发“一体两翼”的幼儿特色课程体系;找准本土实践的落脚点:聚焦幼儿一日活动;点燃本土实践的兴奋点:创建物态文化;聚焦本土实践的着力点:推进家园共育;强化本土实践的支撑点: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

关键词:童心本位视域;朱熹启蒙教育;本土实践策略

“童心是人的根。它是自然之心、赤子之心,是未被异化的人心;它是人的天性的总和,是人的灵魂。”[1]童心本位则是一种教育观,它是指“以儿童最初的自然之心及儿童本真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为中心;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综合性的童心观”[2]。童心本位与“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是一脉相承的,将儿童视为教育的本体,特别是将那个未被异化的自然之心、赤子之心视为本位,这是人本主义在幼儿教育的现代主张。那么,如何贯彻和落实童心本位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3]使儿童有一颗“自然之心、赤子之心”,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究。作为朱熹诞生地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的幼儿教师,拟从童心本位的视域下,对朱子启蒙教育在幼儿园的文化建设的本土实践上做些思考。

一、明确本土实践的切入点:开发“一体两翼”的幼儿特色课程体系

朱熹诞生于福建尤溪,他的理学思想对尤溪的文化与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朱熹的《童蒙须知》在尤溪几乎家喻户晓,已然成为当地幼儿启蒙教育的主要资源。《童蒙须知》共有五节内容: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及杂事细宜,五个内容都强调在生活日用间的小事中去进行正心、修身、养德的君子人格培养。“随着当代对于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等教育理念及课程关注度的提高,《童蒙须知》对于现在社会的孩童启蒙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部行动指南。”[4]对此,立足童心本位,开发“一体两翼”的幼儿启蒙特色课程,成为幼儿启蒙教育本土实践的主要切入点。这里的“一体”,就是改编“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与“杂细事宜”为现代意义的活动课程体系。将每一部分的内容改编成既可让幼儿朗朗上口又可以在日常行为中践行的、图文并茂的儿歌,使之成为具有浓厚童真意趣的活动课程主体。所谓“两翼”,就是将《朱子问天》《沈郎沙画》《朱子面》等朱熹故事改编成绘本、制作成教育短片作为一翼;将《朱子家训》《朱熹诗词》中部分适合幼儿启蒙教育的内容进行改编,使之成为幼儿诵读经典,也是“两翼”的另一翼。本土实践课程开发切入的基本原则是朱子文化与童心本位的平衡与相互促进。对此,教师主要把握三个策略:整合——将“礼学”及尤溪本土文化:做尤溪美食、讲尤溪方言、诵尤溪童谣、唱尤溪山歌,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注重幼儿、家长和社区资源的利用,让资源得到合理整合;生活化——强调源于幼儿生活,着力体现“生活化、本土化、操作化、游戏化”的创建思路。从尤溪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入手,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寻找和收集幼儿身边的文化资源,共同体验实践;共享——形成园内共享的特色文化走廊,从各走廊、楼道到互动区域可跨班、可混龄,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找准本土实践的落脚点:聚焦幼儿一日活动

众所周知,幼儿启蒙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活动,固有“活动即课程”一说。幼儿一日活动皆课程是建立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关键。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强调与幼儿生活的关联度。朱熹《童蒙须知》“衣服冠履”“语言步趋”等本身就涵盖了幼儿日常生活。如在“衣服冠履”篇中,强调幼儿教育要从日常的衣着做起,要求幼儿正衣冠,即:“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身的良好生活习惯,十分符合教育规律,也正是幼儿所需要的。只是这毕竟是古文,离现在年代较远,不适合幼儿诵读与理解。因此,改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教师尝试将“衣服冠履”内容改编成朗朗上口歌曲《衣服鞋帽歌》,让幼儿在边唱边表演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强调以每日渗透促进文化感知。朱子文化学强调“礼学”,因此,教师抓住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契机,在入园活动、自由时光、餐后环节、离园活动中,都渗透着礼仪教育。如在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教师以故事解析为载体,结合幼儿日常行为,巧妙自编故事《这不是我丢的》。将发生在幼儿身边乱扔玩具不主动收拾的事例,以形象趣味的故事形式再现,有效引导幼儿在理解中学习经典诵读。同时从幼儿周围生活经验及兴趣出发,开展《朱子面》韵律活动。整个活动让幼儿跟随音乐旋律做“朱子面”和煮“朱子面”,并用身体动作随乐大胆创造出自己的创意动作,释放舞蹈天性,让幼儿感受尤溪人民热情好客、做事认真、坚持不懈的品质,将精神美和动作美完美融合,感受朱熹“礼学”文化真谛。

阅读全文

早期英语教育革新

 

早期英语教育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的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及相关论文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早期英语教育至今仍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人才”随处可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短缺,英语启蒙教师的水平普遍低下,从而导致学生发音不准,自信心不足;英语教材选用不当,盲目地模仿英、美、加等国的英语教材,忽略了非英语国家普遍缺乏语言学习环境的实际情况;学生对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错过了大好的学习英语口语的机会;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阶段的英语教材完全忽略了国际音标的系统学习,学生只能依赖教师的发音来学习和记忆生词,从而大大增加了英语学习的难度。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过分强调分数。在英语试题的设计上,普遍存在客观题居多、主观题偏少的奇怪现象,从而忽略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造成学习与运用脱节。   当前,实施早期英语教育,具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优势。   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伦内伯格在《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一书中提出了“关键期理论”,认为在儿童的成长发育期间,语言能力起初受大脑的右半球控制,然后逐步从大脑的右半球转移到大脑的左半球,最终形成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即左侧化)。大脑的左侧化过程发生在2岁~12岁之间,这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儿童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发展速度快,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一时期,语言的习得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事倍功半或终身难以弥补。可见,少年儿童在语言的习得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生理优势,而这种生理优势正是少儿在获取语言信息时有别于成年人的根本原因。   儿童早期英语教育的心理优势,表现在感知和认识事物上与成年人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言语、推理和理解三个方面。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社会化特征,儿童则是以自我为中心。语言的认识过程表现出儿童对新的、复杂的语音信息具有一种忍耐力,这种模糊的忍耐力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儿童不为复杂的语言信息所困扰,也不受诸多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束缚。所以,摆脱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人际交往能力就能够得到很大的发展。在言语交流上,也不存在诸多顾虑,不怕羞,不怕错,不怕别人嘲笑,心理压力小,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习英语口语的速度快,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从而给早期英语教育提供了极佳的心理优势。   学好英语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并在语言信息不断刺激的情况下进行。一旦离开了必要的语言环境,儿童就不可能学好语言,尤其是标准、地道的口语。英语对中国人来说是一门外语,中国人学习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受母语及各地方言的影响,所以很难学到正宗的英语口语,中国式英语的出现便不足为奇了。早期英语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研制能为儿童提供良好语言学习环境的声像教材。目前,我国的英语声像教材虽然不多,但几乎都是为儿童量身定做的,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儿童学习英语的语境问题,为儿童早期英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方面对早期英语教育给予充分关注,并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英语教育状况,培养出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英语通才,我们认为早期英语教育改革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小学英语教育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决定英语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加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或培养的目的,旨在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和教学水平。小学英语教师是儿童的英语启蒙教师,担负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语感的教学重任。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结构存在极大差异,有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大专毕业生,有的是高中毕业生,还有的是初中毕业生。从表面上看,教育部明确规定了教师上岗前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但这只是针对普通的考试而已,没有一套完整的专门针对小学英语教师上岗的资格证书考试,从而导致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为此,应让真正合格的英语教师走上教学岗位。⑴要求对在职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重点考核他们对国际音标、语音语调和英语口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出于公平公正起见,建议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来进行。对于发音不好或不准的教师,建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英语教师培训班学习,半年后再次参加“人机对话”考核。对于培训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应要求他们离开小学英语教师这一岗位。⑵对于有志于加入小学英语教师行列的在校大学生,学校应有目的地开设一些与小学英语教育息息相关的课程。如国际音标、语音语调、英语口语、英语歌曲、教育心理学、课件制作、简笔画设计和道具制作等。要求学生毕业前,务必通过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否则不予录用。⑶制定一套统一的、规范的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等相关的信息全部融入其中,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规可循、有纲可依。⑷制定一套有关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的量化标准,定期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考核,以敦促他们不断提高英语素质和教学水平。小学英语教师在自身尚未学好国际音标和语音语调的情况下,就去教授别人学习英语,其结果必然是教龄越长,被误导的学生就越多。小学英语教师既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有一颗爱心。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学方法的生动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会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促进教学效果的优质化。课堂教学的魅力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会对学生是否喜欢英语课堂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小学英语的课堂质量和学生现在、今后乃至终生的英语水平。为了避免学生成为英语教学的旁观者,小学英语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英语素质和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专门制定来帮助学生记录英语语音的一种符号系统,国际音标与小学英语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国际音标,小学英语教育很难开展;没有国际音标,小学生所学到的很多生词的发音都得从教师那里“进口”;没有国际音标,学生自学英语将成为一句空话。小学阶段(6岁~12岁)是儿童语言能力急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强,词汇增长速度快,在言语的交流上不存在诸多顾虑,不怕别人嘲笑,心理压力小。所以,学习英语口语的速度快,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也特别强,从而给英语学习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条件。然而,只有内在的条件还不够,外部条件也很重要。所以,教师应尽早教会学生国际音标和英语字母的组合读音,以提高学生认知生词和记忆生词的能力。国际音标对初学者而言并非遥不可及,一般情况下初学者仅需16个小时便可以学会国际音标,24个小时内即可将其牢牢记住。对于那些从未接受过英语启蒙教育的有识之士,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学好国际音标,目前年龄在50岁左右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如此。今天,我国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英语教材中,均没有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国际音标,所以学生学习英语时每一个生词的读音都得依赖教师传授。英语启蒙教育又偏偏是从记忆生词开始的,不懂得发音或发音不准都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困扰,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好英语成为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从汉英词汇的记忆特点来看,汉字是通过偏旁或笔画记入人的大脑,也是通过偏旁或笔画从大脑中反映出来。英语单词则完全靠读音记入人的大脑,也是靠读音从大脑中反映出来。如果没有拼音作为指导,汉字对学生来说可能只是一种符号,根本无法拼读。同样,如果没有国际音标,学生无法朗读和记忆英语生词。可见,国际音标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远胜于汉语拼音。假如小学英语教师在学生的英语启蒙教育阶段就教会国际音标,那么他们就能独立地处理各种英语生词的发音,从而走上自学英语的道路。国际音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好国际音标,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英语生词的正确发音,从而免受母语和方言的影响,为以后的口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能通过音标来记忆英语生词,做到见其形读其音,听其音写其形;学生通过音标来获取语感,模仿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增强,自学能力也将随之提高,从而不必担心说出来的英语会惹人嘲笑;学生将告别以读、写为主的哑巴英语,从此迈上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康庄大道。学好国际音标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建议尽快将国际音标教学列入小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并以声像教材的形式向全国推广。#p#分页标题#e#   声像教材是一种集声音、图像、语境、讲解和答案于一体的英语教材,其最大优点是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形式进行反复学习。与现有的小学英语教材相比,声像教材能给学生提供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和活泼、有趣的动态画面,从而使学生完全融入英语世界之中,大大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声像教材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言语学习氛围。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普遍缺少会话环境,母语的阻力大,英语学习的效率很低。声像教材对教师的英语素质要求不高,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声像教材的形式来敦促学生自学,英语教师的发音不准或不好不会对学生造成太大的影响。声像教材能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声像教材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地道、标准的语音语调和传奇的故事情节,将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紧紧地吸住,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初级英语,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开了便利之门。凡是参加过英语声像教材培训的学生,其语音语调、词汇量以及英语口语水平,均远胜于未参加过培训学习的学生。教师普遍反映这些孩子的英语素质好,喜欢用英语发言或回答问题。总之,声像教材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早期英语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由于学生能直接地模仿声像教材中的各种语音语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普遍缺乏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所带来的诸多不足和缺陷。具有标准而地道的语音语调的学生,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高,乐意跟外国朋友、同学或老师进行英语交谈;发音不好或不准的学生则相反,总是害怕遭人嘲笑。可见,在早期英语教学中,声像教材不仅能解决语境不好的问题,而且能让语音、语调不准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得到自我完善。因此,建议将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全部改为英语声像教材。   综上所述,早期英语教育改革应该从国际音标和小学英语教师着手,不断优化教师素质和教师结构。在设计小学英语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语言的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交际性等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将讲解、模仿、游戏和练习四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改变目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材几乎都是模仿英、美、加等国的英语教材的状况。上述国家都是以英语为母语,而我国是以汉语为母语,采用外国教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学生在语音、语调和语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所以,尽快研发一套符合国情的英语声像教材,是我国早期英语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

摘要:

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攀升,中国对教育的重视更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幼儿园教育则是作为启蒙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高度重视。通过与国外优秀的幼儿园教育成功经验对比,人们发现,幼儿教师的职业标准规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幼儿园的教学与发展水平。本文结合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来对幼儿教师职业准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目前的幼儿启蒙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

一、引言

幼儿教育作为职业的保育、教育工作人员,不仅负担着幼儿日常的起居生活,还要担负起幼儿早期启蒙教育的重任。所以说幼儿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及文化修养外,还需要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但由于中国的幼儿教师职业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标准对此加以要求。而对于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认证要求,还需要参照《教师资格条例》等国家文件。而具体的教育水平及素质每个省份还存在不同的考核标准,这就导致了个别私立幼儿园教师水平较低、素质良莠不齐的居民。通过对国外先进幼儿教师准入标准的研究,人们提出四项指标,分别为:学历指标、职业道德指标、专业认知水平及实践操作经验。

二、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指标及标准

阅读全文

幼儿园英语教育问题及成因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英语教育的地位也在提升。幼儿英语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英语语感,对幼儿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启蒙,为幼儿今后学好英语做好预热和铺垫。然而,幼儿园英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幼儿园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幼儿园英语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英语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引言

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英语教育越来越重要。国内外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不仅能够启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英语语音语感,还能够对幼儿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启蒙,丰富幼儿的知识范围和文化观念,从而为幼儿的后继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幼儿园为了适应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开设幼儿英语教育,但是,在实践中部分幼儿园不重视语言学习的环境建设,很多幼儿园的教学模式越来越趋向小学化,家长将应试教育的压力传递给了教师。幼儿园教师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成绩在教学中减少活动或者游戏,只追求分数,使幼儿无法在英语学习中找到乐趣,遏制了幼儿学习英语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不能达成学习英语的效果。有学者指出,语言环境对于语言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整体实施效果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一、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原则

幼儿园英语教育即幼儿园英语启蒙教育,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主要是通过启蒙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为幼儿营造一定的英语环境[1],使幼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产生兴趣,形成一定的语音语感,启蒙幼儿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同,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手段和活动,根据培养计划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在幼儿英语教育中,需要遵循以下教育原则:第一,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遵循幼儿英语学习规律。幼儿园在制定英语教学计划时,应当依据幼儿英语信息输入—认知加工—输出的英语学习规律,在创设相应的英语语言环境时考虑到幼儿的情感因素[2],在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教师对幼儿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第二,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定位准确。幼儿园开设的英语课程是第二语言,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一切英语教育活动需要围绕幼儿展开,使幼儿的各项能力在英语活动中得到发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二、幼儿园英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传统+应用”钢琴启蒙教学法思考

【摘要】近年来,星海音乐学院辛笛教授的“应用钢琴”教学法在中国钢琴教育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成为目前中国钢琴教育界的一大亮点,这是继传统钢琴教学法和目前较为常见的约翰•巴斯蒂安、菲伯尔等教学法之后,中国钢琴教育业界发出的独特声音。该教学法在钢琴启蒙阶段能让初学者在短时间内快速奏出新乐曲,并能融合简单的弹唱,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激发儿童的潜在学习动力,具有大众性、综合性、速成性及广泛的应用性等教学特点。但该教学法对初学者乐句乐段的音色控制和弹奏技巧训练等方面略显不足。那么如何将传统钢琴启蒙教学加入应用元素,实现应用钢琴教学与传统钢琴教学的碰撞,形成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教学法,是本文重点分析的问题。

【关键词】钢琴教学启蒙;传统钢琴教学法;应用钢琴教学法;识谱教学法

一、传统钢琴启蒙教学法与应用

钢琴启蒙教学法传统钢琴启蒙教学法以西方音乐作品弹奏为脉络,在培养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与诠释上,在强化钢琴演奏技术和音色控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严谨性和规范性[1]。传统钢琴教学法从钢琴启蒙阶段就强调演奏技巧、音色训练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严谨性、专业性,更适合专业人才的培养[4]。在教材选用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约翰•汤姆森简易钢琴教程》为启蒙教材的钢琴教学法,书中涵盖多种音乐技巧与音乐理论知识,通过“1对1”的上课形式,学生自主模仿教师的弹奏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识谱与弹奏方法的练习,通过大量重复性的弹奏,逐步提升演奏技巧。应用钢琴启蒙教学法是星海音乐学院辛笛教授针对目前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着钢琴教育面向大众的教育宗旨”提出的符合当今中国钢琴教育现状的新型教育理念。应用钢琴教学法提出以学生的钢琴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钢琴伴奏,钢琴弹唱,钢琴即兴创作等应用能力的培养[5][6]。强调钢琴启蒙教学应以儿童兴趣培养为教学目标,通过儿歌弹奏导入教学,把钢琴伴奏,钢琴弹唱以及乐理、和声伴奏等知识体系融为一体。《弹儿歌,学伴奏》是由星海音乐学院辛笛教授创编的应用钢琴启蒙教材,教材中有大量的中国儿歌和自编小曲,左手是固定位置的和弦弹奏,右手是简单的单音,曲目简单容易上手,易于儿童成就感的产生和兴趣的培养。

二、传统钢琴教学法和应用钢琴教学法在钢琴启蒙教学中的优劣势

(一)教学形式对比

传统钢琴教学法通常采用1对1的专业授课模式,以培养专业的钢琴弹奏者为目的,注重学生演奏技巧的训练。传统钢琴教学法选曲多为外国古典作品,不利于中国儿童的理解,“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结构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更缺乏对儿童即兴伴奏,弹唱歌曲,歌曲创编等钢琴应用能力的培养。儿童在学习中通过大量重复性练习来获得弹奏技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应用钢琴教学法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大众性的特质,儿童学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容易产生成就感,伴奏声部规律性比较强,更利于开展钢琴集体课教学,课堂气氛相对活跃,启蒙阶段易于提高儿童学琴兴趣[7][8]。

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生源早期培育研究

【摘要】基于供给侧的视角,职业教育生源面临严峻的挑战,需求方难以提振吸纳的“二流生源”,供给方的学术化模式压抑潜在生源的萌生,加之作为“衔接桥”的招考机制遮蔽技能潜质的辨识,从而遏制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而职业教育生存的现实、多元智能理论的呼唤以及劳作学校实践的历史经验充分阐释了生源早期培育的合理性。因此,需要基础教育助力培养,开启学生技能潜质;职业教育主动出击,吸引潜在职教生源;招考机制配套改革,甄选优质职教生源,以解决职业教育的生源困境。

【关键词】供给侧;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生源;早期培育

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二者形成一对相互存在的关系体,如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教育对劳动力的产出性供给与产业结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劳动力供给产业结构需求的程度又源于教育资源的布局状况。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亟须调整,人才的供给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这主要源于教育结构分布的不均衡性。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应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长期以来,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一直处于劣势,吸引力明显不足,形成了中国职业准备教育之“两只脚”(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态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失效供给源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偏低,而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乃是其生源供给存在严重问题。因此,本研究将供给侧的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生源的供给视域,进而探究职业教育生源的早期培育问题。

一、职业教育生源供给的失范与问题探源

将供需均衡的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可以解释生源供需的矛盾问题。就职业教育生源的供需而言,需求方为职业院校,主要供给方为普通中小学,衔接桥为沟通二者的招考机制。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生源存在供需不均衡的问题,出现严重的结构性供需失范,基础教育供给的生源类型和质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真正需求。

(一)需求方:职业教育难以提振吸纳的“二流”生源

就生源的需求而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显著的不同。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职业教育的生源应该是技能见长者,他们应该具有动手操作的技能潜质和对技能岗位的憧憬向往。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学术研究不感兴趣者就是技能见长者,而一直以来职业教育从普通基础教育获取的生源恰恰是这类学生,他们被认为是普通教育的“学业失败者”或者被称为“二流”生源。而事实上,这些“二流”生源并不能完全胜任职业教育的学习生活。有调查显示,在所抽取的样本中有39.1%的职业院校学生对学习几乎没有兴趣,他们“上课总是睡觉,作业抄袭、找人代做或干脆不做”[1];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整体一般,样本得分均值只有3.14,在“有点符合”与“基本符合”之间,偏向于“有点符合”,知识获得和应用能力较为薄弱,得分均值仅为3.04[2];高职学生厌学情况尤其是消极学习情绪维度显著高于本科生[3]。可见,职业院校的很多学生并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学习,他们是学业失败者同时也并不是技能擅长者。值得反思的是,“学业失败”“学习力差”恰恰是阻碍这些学生技能发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职业教育在生源素养的要求方面不仅仅追求技能见长,同样需要他们拥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全文

大文科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一、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内涵:通识启蒙教育与母语审美教育

通过汉语经典传承民族之魂,正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从此意义上讲,该课程也与童蒙教育一样,具有启蒙性质,有别者唯有对象而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懵懂稚嫩的小学生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用通俗易懂的人文经典涵养其品格,恰逢其时;而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则面临各种纷至沓来的诱惑,如何把持自己不被西化的狂潮淹没,尤须开设一批大文科通识课程强势介入高等教育环节,对其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启蒙。这既可以调节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文明素质单一西化的倾向,又可以让他们真正恢复民族自信心,为未来的民族复兴做好最生动坚实的心理铺垫。作为通识启蒙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它只有坚持大文科教育理念,以文史哲一体化的语文经典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方向,真正成为一门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高校必修再启蒙通识课程,其存在价值才会不言自明。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这个昔日曾被妖魔化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掀起了汉语学习的一股股热潮,很多地方还建立了孔子学院。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汉语“听说读写”,试图更深地认识“中国速度”,体味汉字这种神秘的象形文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文化传播从来都是双向的交流活动,为了向世界科学地传播民族文化,帮助世界对中华民族建立真实、立体、丰富的知见,我们必须盘点家底、自我认知。无论是自我认知,还是帮助世界建立真实的中国形象,都不能停留于机械的转介说明阶段。活的文化与文字、文学的持久的美密切相关。汉字“法天象地”的创造历程让我们感受到神奇的宇宙大美,让我们领略到华夏先人的智慧之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本书,一个世界,一座文化的宝库,一个审美的舞台,是一个衔接宇宙先天与人类后天的脐带。从汉字,到汉语言、汉文学、汉文化,这是一个美的链条。只有民族的母语审美能力成熟了,提高了,民族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之美,也即是民族化的美的创造才能征服世界,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只有充分民族的,才是充分世界的。在十七世纪德国四分五裂的时代,民族作家席勒正是出于德国文化启蒙和统一的紧迫要求,才写下了《审美教育书简》这本小册子,希望德国人能从独特的民族审美中重拾自信,最终实现民族振兴。五四时代的蔡元培先生甚至提出以“美育代替德育”。蔡先生的提法当然有待商榷,不过以审美教育代替功利教育,以汉文化之美熏陶学生,指引他们,在高度的物质文化条件下过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也只有深入到这个层面去解读、传播华夏文化,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如何以母语审美教育来自我认知、建立真实的中国形象,杭州师范大学的何二元副教授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自编教材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以文史哲一体化的“母语审美教育”代替单纯的“语文教育”,通过提高审美能力来强化语文训练,在感受汉文学与文化之美的过程中感受汉语之美。这与当年胡适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提出的“文学的国语”(审美的国语)的设想是吻合的。简而言之,为实施民族文化复兴战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启蒙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理应纳入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体系。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传播背景下的母语审美教育,它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信息技术时代的雅俗共赏

狄更斯的《双城记》有一句十分精彩的话:“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其实这段话也非常适于当下的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然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甚嚣尘上已经使得这个时代陷入一种空前的精神危机之中。时代的症候引起了审美趣味的多元化、低俗化,作为审美主要形态之一的文学也趋于商业化与边缘化。面对种种病态的审美趣味和这一系列乱象横陈的文学现象,在这样一个尊重个体人权、强调平等意识和话语独立的时代,我们不可能以权威的身份令行制止,只能通过长期的经典教学展开“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式的审美熏陶。健康的趣味多一分,病态的趣味便少一分;经典的美熟悉一点,低俗的美便陌生一点。此消彼长,经典的审美教育总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然而,“经典”教育已经陷入了尴尬的处境。拿文史哲来说,随着读图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青少年们对孔孟老庄等圣贤经典、对荷马、但丁所代表的文学经典大多视若无物,束之高阁,倒是对网络影视、娱乐游戏情有独钟。面对这种现象,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所有通识课程恐怕都应该在教材教法上作出相应的改革。

(一)教材:经典阅读、时尚快读与审美理论导读三者有机结合据母语教育专家何二元副教授研究,语文学科创建于上世纪初,具体标志是1904年癸卯学制,这个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分科教学的起点,国文成为独立学科。在此之前,中国学术是文史哲不分的,如叶圣陶所说,“整个就是一个语文学科”,也就是所谓“大语文”或者“大文科”。分科是对语文学科内容的分解,文学、政治、历史、地理、常识等等都成为独立的学科。那么,现在,既然要正本清源,为“大学语文”课程重新定位,就必须回到“文史哲不分”的那个原点。其实,从这个原点生发出来的汉民族早期的母语美文也都是叩问人生、沉思天道,超越了简单的“为文学”、“为人生”而“文学”,大多是上升到形而上层面的“天问”之作,譬如《庄子》、《老子》等。原点出元典。这些“文史哲不分”的元典既可以让我们领略母语丰富的张力和表现力,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可以让我们循着“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汉字长河,感受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元典字字皆可入门,入文情审美之门,入哲思智慧之门,入民族文明之门,鉴于此,大语教材实应加大元典的选入比例和教学的力度。其次,在当今学科化、专业化已成难逆趋势的背景下,“文学”意义上的审美早已成为知识界的口头禅,“文学”大众化、审美多元化在适应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之外,也给人们造成了一种“无中心,无主流,存在即合理”的审美错觉。许多流行的所谓“美学原则”作为现代“自大”症的垃圾副产品,已经背离了真实原则。“美”固然不是真、善,然而,最高、最正的美却离不开真、善。鉴于此,大学语文课程理应在这个信息泛滥、经典缺失、审美多元的时代,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审美引导。在教材编选时,简要介绍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作品中披沙拣金,选择阅读和分析鉴赏的能力,培养他们纯正健康的审美趣味。

(二)教法:信息技术环境中的综合教学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影视充斥的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的是非利弊,论者多矣,已无解说的必要。不过,单从教学手段而论,教师引导下的大学语文课程网络化可以有效打破“一本教材、一套教案、一份多媒体课件包办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立体认知,给学生留下广阔、开放的思考空间,延伸课堂教学于课外。何二元副教授在这方面仍然是开风气之先者,他每堂课必用网络。作为“大学语文终身义工”,他曾免费建立了“大学语文研究”网站。在网站里,示范了许多精彩的教学案例。从网站里各信息点之间的立体网状链接,到“二元教学”课程实例里的“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对比性链接,整个网站给人“如入山阴道中,目不暇接”之感,更有如《华严经》“帝网重重”,相互映发之效。如前所述,民族元典与文学经典理应是大语课程必不可少的母语审美与思想圣餐,对其品读决不能成为快餐文化式的饕餮之举。何况,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为这一过程扫清了诸多障碍,提供了各种辅助学习的便利平台。这种便利长一分,对经典的理解便应深入透彻一分,而绝不是采用偷懒的做法:用网络搜索代替记诵吟咏,用相关视频代替文本阅读,拾他人唾余代替独立思考。网络技术只有以其工具性的存在服务于“人”对宇宙人生的直面叩问,才能发挥其价值。网络链接的大量运用,跨文类、跨学科、跨文化等现象在有限时空的频繁并置,大大凸显了知识(视界)之间的丰富联系,也因此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应。鉴于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也可以适当地运用比较教学法,以收振聋发聩、开权显实之效。例如,学习应用文写作,各类公文文种之间因用途不同,在基本格式与写作要领上会体现出一定差异,不过,从制发程序、发收方向上看,许多相近文种又可以归为一类。鉴于此,我们可以把各类公文模板乃至各式古旧公文的影印件排放在一起,开展形象生动的比较教学,这比起单纯概念层面的辨析和机械的特点分析自然要好得多,庶几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何二元副教授为旅游专业学生讲导游词的写作,不仅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与“最佳东方旅游网/旅游频道/精彩讲词”建立超级链接,引导学生在比较借鉴中学习范文的优长,而且特别拈出“杭州西湖导游词”与“浙江金华概况导游词”为例,说明导游词与景点解说词之间略有区别,导游词通常采取移步换景的写法,而景点解说词则相对比较静止。这两者说到底俱属应用文范畴,为了告诫学生导游词“不应该如何写”,他还更进一步从反例入手,比较了写景抒情散文和“导游词”等应用文的巨大差异。在《何二元自编讲义》中,从编排体例、章节设置到讲义演绎,我们随处可体会比较教学法的无穷妙用。《讲义》有如导游,时而来往于文学、音乐、绘画、摄影诸域,时而穿梭于雅俗文化之林,时而会心于文论、文本之互证,时而惊异于文学、科学之融通,给我们留下了最逼真、最丰富的“比较教学”样本。

三、结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