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早期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调查探究

[摘要]早期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0-3岁早期教育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来达到职业发展的需求。在职培训是师资力量建设与教师专业技术能力顺应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了鄂尔多斯市0-3岁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效果的对策,为早期教育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调查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整体素质”。随着学前教育快速发展,0-3岁早期教育教师面临需要快速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满足早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而在职培训是师资力量建设与教师专业技术能力顺应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在职培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达到当今早期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鄂尔多斯市0-3岁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进行了深入调查,找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

一、0-3岁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在职培训的内容轻实践,形式单一。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早教机构中,大部分教师普遍反映在职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内容和形式陈旧缺乏前沿性的占比为63.33%,在职培训的内容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教育教学能力、幼教专业技能、育儿理念和教学理念,0-3岁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内容仍以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为主,培训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问卷结果显示,在职培训形式大多数是以参观和讲座为主。偏重专家讲座式,忽视了培训师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虽然培训专家从系统理论方面提供并介绍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新方法、新思想,但是对于早期教育教师来说,与早教机构的教育实践相符度低,不能达到专业化的培训需求,传统的学前教育理念,理论内容和单一的形式,不能满足当前早教机构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是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二)在职培训内容与教师需求存在差异。早期教育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专业,而在各类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却屈指可数,相对的早期教育专业毕业的人也就少,这就直接影响了早教机构的教学和质量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在公立和私立早教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师资来源多以学前教育教师为主,把自己所学的3-6岁幼儿教学经验的部分内容套入早期教育教学中,缺乏对早期教育指导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尤其在私立早教机构中的师资学历层次仅限于大专或中专,导致公立和私立早教机构的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加大了难度。大部分教师由于自己的年龄、教龄、学历、教学经验的不同和对在职培训的认识不同,对教师在职培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而早教机构对于培训内容没有系统的规划性,忽视了调查和收集不同学历、层次教师对于在职培训的期待和需求,出现培训内容及课程安排不合理、培训内容缺少时效性、早教机构培训制度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在职培训效果不佳。

(三)在职培训规范化和系统性有待提高。在访谈中较多的早教中心管理者反思,导致教师在职培训规范和系统化程度低是制约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教师在职培训效果的主要原因。经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私立早教机构早期教育教师获得系统培训的机会较少,而这一现象与教师流动性强有直接联系。但通过对普通教师的调查也反馈到因为在职培训机会少,没有系统性的职业培养模式,私立早教机构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受限,也就导致离岗或转行的概率提高,这就形成了一个消极的效应圈,影响早期教育行业的发展。虽然公立早教机构的教师相对来说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多,但在培训内容、形式、培训制度、培训模式等方面并没有做到系统化和规范化。

阅读全文

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为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带来了多种可能性。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类早期教育资源,可以丰富实训教学内容,改变实训教学方式,拓展实训教学时空,建设实训资源库,构建实训技能导向,细化实训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实训效果的目的。[关键词]早期教育;互联网技术;实训教学;高职院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早期教育(以下简称早教)被越来越重视。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2013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发《教育部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的通知》,该通知指出:“决定在上海市、北京市海淀区等14个地区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试点工作,以发展公益性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为目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幼有所育”作为第一个民生事业提出,促进学前教育从3-6岁逐步拓展到0-6岁,以实现所有幼儿的平衡发展。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一批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到2025年,基本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一系列早教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不可置否的是,我国早期教育发展的速度与合格的早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不匹配。为了满足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2004年起,我国一些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开始设置早期教育专业,以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的早教师资。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围绕早教师资培养开展研究。就现有文献看,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早教专业的课程设置、课证融合、实训室建设、早教师资的行业标准等,鲜有对互联网技术下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研究。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其对教育领域的渗透与影响还在不断加大。本文以G省L职业技术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为研究对象,开展互联网技术下实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为切实提高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和启示。

一、我国高校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现实困境

既往研究表明,实训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基本任务进行操作,对常见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操作、反思、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应用书本的理论知识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实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进而促使学生进行职业角色的转换,增加职业认同感,逐步形成必备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就早期教育专业的实训教学而言,其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

1.实训内容碎片化。早期教育具有“教不离养,养中有教,教养结合”[1]的特性,因此早期教育专业的实训教学内容必然涉及到0-3岁婴幼儿保育、教育、养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目前很多院校开展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实训内容涉及到婴幼儿的生活照料、营养喂哺、疾病及伤害预防、游戏组织、教育促进等多个方面,但内容往往碎片化,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思考,各实训内容之间尚未形成有机联系。

2.实训方式较单一。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倾听、模拟操作是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它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开展早期教学活动的技巧和方法,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缺少指导和训练。3.实训环境受限制早教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的服务对象是正在发育成长、具有个性特征的婴幼儿,以及见识、思想较为成熟的婴幼儿扶养人。虽然很多院校的早教实训室为学生创设了人—机互动、人—物互动的实训条件,但仅有物化设施的实训环境限制了学生对婴幼儿真实生活的认知,限制了学生与婴幼儿扶养人的互动。

(二)原因分析

阅读全文

儿童社区教育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儿童教育社会化已经变成现代儿童教育的趋势,儿童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和家庭的基础上,新增了社区,教育功能为社区的功能之一,社区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社区家庭教育、社区早期教育以及社区健康教育是儿童社区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三个部分,文章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论述如何让儿童社区教育作用最大化。

【关键词】儿童;社区教育;作用

中国的社区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基于现有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试点的方式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逐步加深与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社会各界对于社区儿童教育的呼声日渐提高,全国各地积极发展社区儿童教育,其中社区家庭教育、社区早期教育和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儿童教育的重要方向。

一、社区家庭教育

2018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邓丽指出,需要通过立法解决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滞后、指导服务市场混乱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建议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发展,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群众组织、社会力量等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任务[1],社区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标准之一。社区参与家庭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此外,各省家庭教育科研课题指南以及2017年11月公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评审结果均显示,社区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社区家庭教育的内涵

社区家庭教育的研究者主要来自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研究者因他们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不同,对社区家庭教育的表述也不尽相同。笔者比较赞同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对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表述,认为社区家庭教育是指由学校或民间结合社区的人、物、钱等资源,经由社区内成员的共同策划、参与和学习,使社区内成员具备所需的知识和获得所需的服务,以增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这一观点指出了社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学校、社区内的成员和家庭成员。社区家庭教育资源不只是由社区提供,学校和家庭对于社区家庭教育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区家庭教育针对社区内的所有成员。

阅读全文

早教专业课程目标设置的规划

摘要:当前职业院校早期教育专业虽形成初期相应体系,但在设置课程目标时较多采用“顺向培养”,从而出现定位不准确的现象,“逆向”规划则更符合市场发展需求,即“市场所需—量身定制—如何培养—如何评价”,将课程目标与早教市场紧密结合,为市场输送专业人才。

关键词:OBE;早期教育;课程目标;逆向规划

OBE理念亦称为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是一套“基于结果”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结果比方式和实践更重要,如果教育结构、教育课程不能培养学生特定的能力,那么它们就要被重建。[1]从OBE视角分析,早期教育专业的学习成果产出应具备可操作性,并细化技能要求。课程目标须早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须先于教学内容制定。

1当前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的现状

1.1培养目标较清晰,课程目标匹配度不高

当前,湖南省所开设早期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依据知识体系而制订,缺乏对人才培养技能的支撑。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高职院校的普遍定位是开展“短、快、精”的培养模式,以构建学生专业素质为基础,培养其实践能力,突出“基础硬、技能精、能力强”的目标。然而,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匹配度不高,课程目标定位不精准,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目标的核心诉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首先,前期市场调研不充分,对早教机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不到位,如0~3岁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区别于3~6岁幼儿的,应侧重亲子活动课程的构建和蒙台梭利敏感期思想的运用,而这部分知识与技能在早教专业的课程目标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我国早期教育政策出台较晚,在规章制度、发展模式、市场运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严重缺乏方向性指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教机构仅仅凭借简单的工商注册,就取得开办资质,以企业化、市场化方式运作,同时利用国际化注明课程和品牌的神秘招牌,各显神通。”[2]其次,专业课程目标研究深度不够,在核心课程设置上,存在拼凑现象,许多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直接对标学前教育专业,忽略了早期和学前之间的区别,在课程目标定位上不清晰,也未构建院校自身的特色早教课程。最后,课程目标描述空泛,对早教机构工作人员典型性工作任务的分析不到位,对专业理论、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平衡点把握不到位。从纵向结构来看,“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三者层层细化,即使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定义清晰,但具体执行的课程目标定位不精准,也会直接导致人才培养的结果无法与早教市场契合。

1.2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不完善,成果导向不显著

阅读全文

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

【摘要】随着“二孩”政策的颁布,越来越多的0~3岁婴幼儿家庭需要就近的育儿指导。各种早期教育机构应运而生的同时由于缺乏监管与引领,导致专业性不够,不能满足广大家长的育儿需求。而政府引领下的社区教育平台若能与早期亲子教育机构一起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共同体,这势必能为社区广大家庭的早期亲子教育带来支持与帮助,也将为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早期亲子教育;社区教育;共同体

当前,随着脑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人们普遍意识到儿童0~3岁时的发展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在政府、社会的多方推动下,我国的早期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各种早期教育指导模式应运而生,在促进家庭与孩子共同成长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也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瑕疵。由此,着力于孩子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我们需要借力于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的社区结构,将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与社区教育相依托,借助民间资本的运作,推动早期亲子教育的持续发展,以早期教育的发展带来社区的和谐、共同发展。

一、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

在我国,社区的概念是由街道这一基层管理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演化而来。因此,我国的社区除了共同的聚居地之外,更偏向于有一定行政功能的共同的聚居地。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同社区民众利益和社区发展紧密联系,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消除社区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综合体。从社区教育的概念来分析,社区教育应该具备如下一些特点:首先,社区教育是基于一定区域开展的教育。一定的区域有利于居住在此区域的人们便利地参与社区教育;其次,社区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它是一种在相对固定的地域以教育资源综合利用为前提的终身学习的活动平台,这样的平台可以为社区教育承载多种多样的教育整合提供途径;再次,社区教育具有一定的行政性。正是因为社区教育特有的行政权力,社区对辖区内家庭育儿的支持与帮助才可以借助掌控的数据、卫生服务的便利性,将社区教育平台的优势更为规范地融入亲子教育的管理与指导,惠泽社区广大的家庭。以上关于社区教育所具有的特点为早期亲子教育融入社区教育之中提供了可能性,即从地域的合理、内容的涵盖、管理的规范3个方面为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建立共同体提供了条件。

二、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早期教育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的早教机构:其一是民办亲子教育机构遍布各大中城市,其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富于童趣化,但课程设置缺乏体系、收费昂贵。同时,由于这类教育机构通常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其质量缺乏专业监管;其二是以儿童保健为载体的早期教育指导机构。但是,此类指导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不够;其三是政府以社区为依托建立的早期教育指导体系。此种早教指导类型主要以上海为代表,是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选择,对于那些经济薄弱地区,此种模式实难开展。由此,将0~3岁早期教育纳入社区教育中,借助民间资本,与社区教育形成一种共同体就成为发展早期教育的必然。

阅读全文

茶文化下学前和早教专业学生自主学习

摘 要:近年来,早期教育专业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专业的发展。在早期教育专业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在培养早期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要将茶文化渗透到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际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并提出茶文化视域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职业院校;早期教育专业;自主学习能力

1 茶文化视域下培养早期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1.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升学压力下,很多学校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文化教学。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能力差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学生的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一个人的涵养与文化深度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其道德形成的基础。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深层次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在职业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融入茶文化,为学生接触茶文化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1.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学生暴露出很多问题,为了缓解自身的压力,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仅荒废了学生的青春,而且还出现一些网络暴力问题。早期教育专业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师资培养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道德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而茶文化中蕴含的清正内涵可以让学生的心境清明,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积极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阅读全文

小提琴基础教育教材与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无论是小提琴教育还是语言教育,或者是普通的基础教育,教材以及教材中所包含的理念、方法和编者想要传达给学生及教育者的教育观或美学观,都对受教育者有着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小提琴教育因为是一种包含了音乐、技能、修养、艺术,尤其还涵盖了早期教育的特殊教育,所以教材与方法在其中的作用尤显重要。

[关键词]小提琴基础教育;基础教材;教育方法

一、关于小提琴基础教育及教材的状况

小提琴起源于欧洲,小提琴音乐与小提琴教育也兴起于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在长期的小提琴教育历史中,大浪淘沙,沉淀下来许多经典的教材,如《开赛36首小提琴练习曲Op.20》《克莱采尔42首小提琴练习曲》《顿特24首小提琴练习曲Op.37/35》《罗德24首小提琴随想曲》《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Op.1》等。这些教材一直到今日都在国内国外、校内院外被普遍使用着。而小提琴基础教育的教材,也就是入门阶段的教材,则因为历史上一些教材(如《霍曼》)的老化,以及学生的年龄趋小、学习进度加快和教育理念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小提琴基础教育的要求。所以小提琴入门阶段的教材是一个不断地被研究和进化的领域,这是小提琴基础教育中的一大特点。因为小提琴基础教育起步早,年龄小,所以我们通常把入门基础阶段的教育称为“小提琴早期教育”。说到小提琴早期教育就不能不提到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兴起小提琴早期教育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随着《铃木バイオリン指导曲集》(东京,全音乐谱出版社,1954)的出版,在日本各地形成了一个小提琴早期教育的浪潮,同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小提琴早期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中国。铃木镇一主张孩子应像学习“母语”一样地学习小提琴,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开东方人学习西方音乐的一些观念上的障碍,所以他提出“学琴要越早越好,每天练琴要越多越好”等观点。铃木教育法认为孩子应从三四岁就开始学琴,并为此设计了“亲子教育”“玩中学”等方法,并提倡“快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也在他的教材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其实铃木教育法的实质并不属于专业音乐范畴中的小提琴教育,或者说他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以为了培养小提琴家为目的,而是“才能教育”或者说是“人的教育”。这一点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就指出过,“铃木的才能教育不是有效的音乐教育方法”。[1]日本也有学者对铃木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其理念如果不是小提琴教育的话,让孩子尽可能多地练琴,就是浪费时间”。[2]必须要强调的是,铃木教育法只是日本小提琴早期教育的一个部分,日本小提琴水平的强大是与其整体基础教育水平的高质量密不可分的,这一点从它们的小提琴早期教育的教材进化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实际上在比铃木教材更早的时期,就有一套重要教材《篠崎バイオリン教本》(六卷)由日本全音乐谱出版社于1944年首次出版。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六卷)(音乐之友社,1964)在日本也是一套影响很大的教材,它是由三位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合著的,至今已再版60次以上。之后还有一套重要教材是由东京艺术大学的山岡耕筰教授编著的《ステップ式ヴァイオリン入门》(音乐之友社,1989),也有近20次的再版记录。笔者在日本做研究时发现,日本其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此类教材,而以上的这些则是在日本使用率最高的和最有影响的小提琴基础教材。中国的小提琴早期教育的风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主办兴起的“小提琴考级(业余)”制度,在全国范围推动了小提琴教早期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小提琴的基础教材在当时还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入门教材,有赵薇《学琴之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徐多沁等《少儿小提琴教学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张世祥《初学小提琴100天》(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等,其中一些教材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时期里,还出现了“全国少儿小提琴教育联谊会”这样的教育者团体(1986),他们在各地建立分会,做学术交流,组织比赛和出版学术刊物《信息交流》。针对小提琴基础教材与方法的研究论文虽然不多,但已经开始出现,如俆多心、周世炯合写的《儿童初学小提琴的教材问题》;丁芷诺的《教材与教学法之我见》;徐多心的《儿童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方法漫谈》。

二、小提琴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与目标

在各种西洋乐器中,小提琴被认为是最难学的,而入门阶段又是小提琴教育阶段中的难点。小提琴教育有起步早、年龄小、成才快(指天才儿童容易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在我国还有受教育人口众多这些特点;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在我国接受过小提琴早期教育这个庞大的群体里更有“成才少”“淘汰率大”、地域间教育水平差距大的一面。而在这个“被淘汰”的大群体里,不乏具有音乐才能的好苗子,这是十分遗憾的。说小提琴入门阶段很难,是因为小提琴教育也含有技能教育的一面,先入为主的左右手姿势动作、发音的概念、音准的训练等方面的错误方法,一旦形成不良习惯就很难改正,就会严重制约以后的进步,甚至影响终生。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卡尔弗莱什(1873—1944)在论教学的话中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初级教学的重要性是怎样估价也不会过分的,学生今后艺术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在初学时所建立起来的动作是否有用”。“在这个阶段上对某些问题的疏忽,在将来就可能变成妨碍你一生前进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小提琴基础教育方法的重要性。那么小提琴基础教育都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我们说在入门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着小提琴演奏的基本问题来进行的,像持琴姿势;左手的手型;右手的握弓、运弓动作;音准训练;节奏训练;读谱训练等内容。而基础教育的目的即在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就是要为以后的腾飞做好准备和打好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养成规律的练琴习惯与善于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基本姿势与动作的养成;树立起良好的听觉概念;培养表达基本乐句的能力即音乐感的养成;调性概念的培养;左右手的均衡发展三、入门教材的理念与方法国内外小提琴的早期教材可谓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但在研究中我们基本上把它们划为两大类:一类是“曲集式”的教材,且这类教材占很大比重;另一类的教材则是以“基础训练”为主要内容。而在我国教材发展的初期阶段里,还有考级类的、强调“民族化”的,甚至在早期还有使用全简谱编写的教材存在。针对小提琴早期教育受众者年龄小、基础内容枯燥又必须每天坚持反复练习这一特点,在入门教材的课题里既要有充足的基础内容的营养性,还要兼顾到趣味性。两大类教材的区别就在这两者性质的侧重点上,把它们做一个形象比喻的话,就是一个是“玩中学”,另一个是“苦后乐”的理念。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与侧重点,这是与教育理念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编著入门教材的关键所在。年龄小恰恰是小提琴“技能教育”属性的必然与合理之处,因为很多基本功正是要放在这个时期来学习才效果最佳,因此这个阶段也尤为珍贵,因为它不可逆。所以不断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寻求在教材上循序渐进,营养与趣味的最佳平衡点,才是成功的基础教育的有力保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完成早期教育的目标,才是成功的基础教育。教材中的课题设置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步骤,入门教材应该与《开赛》相连接比较合理,因为像《开赛》《克莱采尔》这样被推崇为“小提琴教育的圣经”的经典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的。像《铃木バイオリン指导曲集》(10册)、《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6册)、《学琴之路》(6册)这样的大套教材,后面的几册也多为曲集形式或与《开赛》《克莱采尔》等练习曲的混搭,使用率不高。到了这个阶段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课程安排交给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比较合理。而从入门到《开赛》这个阶段的教材编辑可根据课程内容的节奏进度而设定,应该以三至四册为内容比较合理。小提琴基础教育的教材是保证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让“教师教学时好教、学生容易学、喜欢练”,从而来提高效率和教育质量,是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近期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小提琴入门新教程》(三册)中,对小提琴基础教育理念、方法,以及基础教材的编写方式都做了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阅读全文

刍议古典教育思想的特性及启示

一、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朱熹家庭教育的基本主张

1、取便于童,循序渐进

在古时,童蒙教育一直备受重视,一些家长让其子女从很小就开始诵读古经,但是因为儿童在那个年龄并未长成成熟的心智,无法清楚地理解古代经典的含义,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现象。朱熹针对此教育现象,想要为儿童读书取便,就得为那些古经典添加注解,如他后来编著有《四书章句集注》《仪礼经传通解》等,方便儿童阅读,只有这样儿童才易汲取书本的精华。他认为除了让儿童诵读经书之外,还应该根据儿童身心的特点即不断长成的心智,适时的更新教育内容,开展一些新的教育训练,提升其子女的心智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易子而教,督促教诲

朱熹非常怜爱自己的子女,教子心切,在平时著书和交友过程中,无不体现朱熹的教育子女的心境。在婴孩时期,朱熹都是亲身教诲子女,教以读书识字,培养日常品行习惯。子女长成一些后,朱熹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就采取了古时“易子而教”的方法,目的是给子女提供质量优等的教育,将自己的子女交给别人教诲,希望老师严格督促其学习。期间他为了使儿子朱塾能有大出息,先后诚请林用中,名师吕祖谦等人教导,想用老师们的学术品行来熏陶朱塾的养成,使之成为国之栋才。

(二)朱熹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