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技术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造林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造林技术论文

探寻林业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作者:杨胜莲 余志金 单位: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海南新绿神热带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前言

森林是海南的生命线,是海南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涵养水源,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也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海南林业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沙漠化造林技术研究、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和海防林研究、天保林研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生物组培技术研究等均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为海南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献资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结果和科技发展的轨迹。为了系统、准确地了解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轨迹和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海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点,采用文献查询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查阅关于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海南森林培育技术研究、海南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和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技术研究七大类。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探讨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全面、系统的掌握海南林业的发展轨迹。

2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结果

2.1文献整体情况和年度分布规律

以《热带林业》和《热带林业科技》期刊杂志为主要参考点,查阅在1962年~2006年期间,发表的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海南林业科技”和“林业科技发展”为主题,进行系统检索,经统计,共计2000余篇文章。由于年限较长,因而,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把文献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详见文献数量阶段分布图1。

2.2文献类型

阅读全文

项目教学法在资源植物学课程的应用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得到灵活应用。本文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资源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改革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特色;并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等方面,探究了在资源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资源植物学;应用研究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得到灵活应用,该方法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新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项目教学法惯用的方法是将教学内容以若干相对独立的项目进行展示,让学生边做边学;教师对项目完成指标提出规范要求并进行适当示范和指导。学生在项目实施中自主选择、计划、实施,并形成真实的成果。项目完成后学生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把握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做中学”的目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项目教学并不注重项目的最终结果,而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核心能力。资源植物学是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技能。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从事资源植物方向研究(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任职于现代农林业企业和地方涉农(林)事业单位,由此可见《资源植物学》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促进就业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资源植物学是一门是以植物学和植物化学为理论基础,以资源植物(主要是野生资源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植物的种类、分布、蕴含量、有效成分及具体加工利用的科学。资源植物学是在人类社会对野生植物资源不断需求的历史进程中形成,随着人类对植物资源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生物技术水平的发展,这门学科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

一主要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为培养从事资源植物方向研究、现代农林业企业和地方涉农(林)事业单位管理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设计以资源植物学课程标准上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创设若干个教学项目模块。教学项目模块的设计,以当地特色可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合格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为目标,教师结合学生前期知识储备、现实工作过程或虚拟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

(二)教学方法改革

阅读全文

林学人才培养方式革新思考

作者:李明诗 孙力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贾治邦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如期实现双增目标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坚持依靠深化改革,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加速培育主导产业,加快繁荣生态文化,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贡献[4]。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林业科技发展的指导原则,也是指导林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理论。我国森林资源少、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都要求林业教育应重视与加强森林培育方面的教学内容和环节。随着我国森林资源综合化合理利用的较快发展、农用林业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以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渗透和多学科技术的融合,高等林业教育需要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改革传统课程,增加新课程,更新教材内容等。在这种形势下,本科院校林学专业要想站稳脚跟并争取有更大、更好的发展,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培养既适应社会需要又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人才。其中专业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任务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保障[5~8]。

1林业教育的中外比较及我国林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1.1国外林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趋势国外林学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强调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林业行业新变化(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型人才;通过专业知识结构的改造,适应“环境热”、“自然热”、“生物热”的潮流,实现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9~11],培养具有深厚知识和较高能力的“通才”;实行教学、科研与企业相结合的开放型办学体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淡化专业,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基础性训练和文、理、工科的相互渗透,实行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增强适应性[12]。

1.2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林学专业建设的现状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林学专业教育存在专业建设历史短、教育观念相对陈旧、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较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学科间缺乏渗透、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的改革思路缺乏开拓性、没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素质培养和潜能发挥的作用、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也不符合现代林业科学发展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要求。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由规模扩大向内涵提高转变,地方高校办学历史短、积淀少、底蕴薄的问题开始显现。面对新的形势,地方高校必须及时调整办学指导思想,不能盲目瞄准“一流”、向老牌高校看齐,而是要走自己的路,创出特色、办出活力[13]。培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客观要求[14]。同样,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林学专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也必然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素质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等要素构成[15],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地方本科院校林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即立足地方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林业科学和技术需要的,具有较宽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林业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创新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兼顾,能够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经济植物栽培、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工程建设和城市林业建设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1.3我国林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3.1招生规模及生源质量下降长期以来,我国的林业专门性大学和部分农业大学中的林学院(林学系)肩负着培养林业本科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但由于林业院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重大调整,高等林业院校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都相对地压缩了传统林学类学生的招生数量。与此同时,农业院校中的传统林科专业在专业扩张过程中却逐渐萎缩以致消失。近年来,该趋势则愈演愈烈———林科类考生的第一志愿填报率和上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录取的学生多为调剂志愿考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后,林科类的毕业生则争先恐后跳出“林门”[16,17]。可见现在学生对林业的认识不够,有的不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所以增加基础课程(如哲学)的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阅读全文

银杏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银杏的生长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在栽培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季节适应性,对其生长规律予以掌握,了解发育周期,采取相应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措施,提高银杏树的质量。本论文着重于研究银杏标准化栽培技术。

【关键词】银杏;标准化;栽培技术

银杏树有高高而且通直的躯干,其生长的历史悠久,有“活化石”的美育。银杏在中国的种植区域非常广泛。银杏的生长中,会随着季节更替、气候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特别是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银杏的生长发育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包括发芽、开花、结果以及银杏树的分枝生长和芽形成以及分化,银杏果实的成熟和休眠等,整个的周期变化都会被外界环境因素所影响。要提高银杏树的成活率,促进其健康成长,采用标准化栽培技术是非常必要的[1]。具体如下。

1种植银杏树的园址选择

银杏对土壤和环境适应性强,在选择园址的时候,要考虑到当地的具体环境条件。在一般道路两侧种植银杏树,也可以在庭院的周围种植。如果需要大范围种植,可以在两条小溪和河岸,包括荒山、耕地等等都可以开垦处于银杏栽培基地。为了使得银杏的生长速度加快,达到高产的目的,就要选择优质的土壤,尽最大努力取适合银杏树生长的地块[2]。在栽培的时候,要做到因地制宜,可以将银杏成片种植。银杏造林比较合适的条件是,地块面积大,交通运输方便,阳光明媚,土质疏松,土层肥沃而且深厚。如果年平均温度为10摄氏度以上是最好的了,年降水量最好是在700毫米至1100毫米之间,无霜期达到200天至280天。土壤的酸碱值要适宜,最好是介于6.4至7.4之间。最好的。

2种植银杏树的苗木选择

在栽培银杏的过程中,选种是关键的环节。在选择苗木的时候,要求银杏能健壮生长,树干直,颜色正常,没有发生过病虫害,根系的生长要完整,没有破损的地方。此外,所选择的银杏幼苗,胸径要达到4厘米。大佛指银杏和七星果银杏是比较好的品种,采用嫁接的方法,幼苗的界面能够很快愈合,而且砧木可以正常发育。嫁接成活幼苗主枝的生长速度快,枝叶的分布均匀。通常要求幼苗的高度和直径之间的比较为100:1为最宜。

阅读全文

山区铁路弃渣场选址及生态恢复分析

【摘要】根据山区铁路建设产生大量弃渣的实际,论文简要分析了山区铁路弃渣场的选址原则,以及弃渣场的生态恢复措施,为弃渣场的选址和恢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铁路;弃渣场;恢复

1引言

以安徽省池州至黄山高速铁路工程为例,探讨山区铁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弃渣场的选址及其后期生态恢复。池州至黄山铁路线路展布于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经由九华山、太平湖、黄山等风景名胜区,隧道34座,隧道比60.44%。据统计,需设弃渣场76处。池黄铁路穿越2处自然保护区、1处森林公园、1处湿地公园、2处风景名胜区。

2弃渣场选址原则

2.1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

在弃渣场选址之前首先应了解与弃渣场选址相关的标准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包括GB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TB10503—2005《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GB50434—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

阅读全文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防途径

【摘要】我国建设工程项目规模的扩大,对自然界造成极大的破坏,也加大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难度。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论文分析这些灾害形成原因的同时,探析了主要的防治措施,希望对于地质工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预防途径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

在建筑工程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忽视生态发展的规律,项目建设进行中考虑更多的是建筑施工的经济利益,环境与生态效益被严重忽视,如水利工程建设、有色金属开采、矿山开采等行为,往往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地质灾害。在20世纪末,国内出现了地质工程学,随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被迅速推广,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建筑建设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1]。在地质学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等内容。本文从泥石流、地裂、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预控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给基础设施造成的破坏。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运用措施

2.1加固技术

某县在河边建筑的广厦工程,上游是电站大坝,现场地质松软,存在很明显的渗水现象。对于这种非常明显的软土地基,其触变性、高压缩和含水量都非常高,建筑施工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排水固结,避免建筑沉降。该工程可以选择天然地基、复合地基,在实际的施工中选择了柔性桩复核地基,加固方式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管桩加固。地基加固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属于常见的防治技术,为预防地质灾害,采取加固的措施让地质工程的稳定性得到巩固,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在地基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使用加固技术,如夯实法、预压法等提升地基层的稳固性,加固之后的地基稳定性得到大大的提升,对保证建筑的稳定性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预压法有2种方式: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真空预压运用于土层厚度大的地方;土层厚度小的地方使用堆载预压法强化地基的稳定性。使用加固方式加固过的地基需要使用网格法,将黏土或者是黏性大的土层进行再加固,填充岩石之间的缝隙让岩土工程的密实度得到强化。对于土层的加固,还可以使用灌浆法、电化学法等进行[2]。

阅读全文

林业科研管理与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摘 要:森林生态系统做为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林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和根本保障,担负着为建设“五位一体”文明国家提供生态条件和生态安全保障的重任。林业科研及科技推广工作是林业进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科技推广;林业科研;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科技在林业的发展中重要性日显,近年来,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 年的 48% 提高到2021年的55%[1]。但是,我国林业科研管理和科技推广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林业向更高水平的发展。结合林业科研管理工作实际,对林业科研管理和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现状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林业科学研究目标是“服务国家目标、满足行业需求、解决林农疑难”[2]。科研管理是科研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一项科研成果不仅是科学技术的结晶,而且是管理才能的体现。科研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潜在 的资源,需 要 开发和研究。包括了科研计划 管 理和科 技成果 管 理两大方面[3]。

1 林业科研计划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林业科研计划管理模式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现状和林业长周期性属性决定完全竞争项目申报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的林业科研项目的管理。按照林业发达国家经验来看[4],资金来源多元,林业产业融资发达国家开展完全竞争项目申报较合适。有的亚洲林业发达国家林业科研项目管理分为政府固定拨付和自 由竞争 良种方式,既解决了固定拨款的研究效率低下,又兼顾了林业科研长周期的问题。考虑到我国实际,虽然林业资源分布丰富,但是林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社会资本进入林业产业,特别是传统的森林培育行业积极性普遍低下,这就造成林业科研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过度依赖政府拨款,缺少自主创新从而争取社会、企业等林业投入资金的局面。另外,林业科研成果使用管理体制,收益分配管理,也限制了科研主体争取政府外林业科研资金的积极性。现阶段项目管理应该采取自由竞争和政府拨款俩各种方式并存方法,在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高的林业领域,科研项目管理应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效率优势。在经济效益慢、周期长、生态效益显著、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底的传统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等领域应该考虑政府拨款方式。

1.2 林业科技计划参与主体

阅读全文

药用植物学融入课程思政案例思考

摘要:药用植物学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起着重要的作用。按药用植物学章节体系介绍一些课程思政案例,以期促进我国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共建和共享,实现新时代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

药用植物学是讲授药用植物形态、结构、分类等知识的课程,是中药学类和药学类等专业的基础课,通常面向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开设。该阶段是学生由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的时期,是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职业素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药用植物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这些元素提炼出来,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和职业素养,实现中医药人才的“三全育人”大有裨益。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报道了一些优秀的药用植物学思政案例[1-10],最新出版的《药用植物学》教材也增加了课程思政的内容[11],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尚未见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思政案例报道。本课程教研组在药用植物学和药用植物野外实践省级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汇总,建立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本文按药用植物学章节体系对思政案例进行介绍,以期促进我国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共建和共享,提高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1药用植物学绪论中的思政案例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本草著作中所记载的药用植物的形态、生长习性等知识蕴含着药用植物学的萌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对植物分类、品种考证和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用法的启发而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研读本草著作,学以致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创新精神。“神农尝百草”反映了古人的无私、无畏和创新精神,也反映了人类对药用植物的认识和利用过程与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介绍误食断肠草花、毒蘑菇等中毒事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药用植物学的现实意义,领悟药材基原鉴别的严谨性,端正中医药工作者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完成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当前正进行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许多药用植物学任课教师也参与其中。资源普查的过程、技术创新和成果展现了科研工作者不畏艰辛、无私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能激发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的兴趣,加强对中药事业的认同感,培养作为中医药人守护人类健康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普查结果表明,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甚至濒危,国家出台了禁止采集/滥挖发菜、甘草、麻黄等重点保护动植物的行政法规,各地积极发展药用动植物人工种养。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药用植物形态解剖学中的思政案例

2.1植物细胞与组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