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检测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在线检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在线检测论文

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方法

1.期刊内容的数字化出版

很多期刊社只是照搬期刊电子版到网上,这样对期刊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期刊社必须立足于传统数字化的基础,根据网络期刊的特点做好对内容的选题、分类、加工和整理等工作,对原数据做好标引、标记等技术方面的处理,从而让索引与查询更加便捷[2]。此外,还要加入多媒体信息,通过对数字化处理技术的应用,整合影像、声音、文字、图像等内容,让期刊数据库更有深度、内容更加丰富,让数字化期刊的网络出版要求得到满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个人用户与机构。科技期刊在数字化出版过程中,要按照不同的传播媒介软件系统,将制作为不同的数字格式,在计算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手机等媒体上进行传播,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阅读、下载服务,这样既能够让读者获取更多信息,同时也扩大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2.构建数字化的采编系统平台

采编系统能够为读者、编辑、作者、审稿专家提供交流平台。该系统一般有六大功能模块,分别为期刊网站建设、文档管理与统计、编辑部内部办公、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办公和作者在线投稿等。此外,采编系统还具有以下几个功能,即OA推送功能、网刊、DOI自动生成系统、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学术不端检测和网络推送等。在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中,其采编系统还要对网络化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在线与作者、审稿专家、读者的在线交流,这样无疑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时间。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1)OA出版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出版机制与理念,处于OA出版模式下,能够通过利用互联网,访问他人研究成果,并且还可以在线进行全文免费下载,这让信息传播更加畅通无阻。通过对推送技术的应用,能够让潜在作者与读者接受到最新研究的论文成果,让论文出版变得更加迅速,并让其传播范围得到扩展,实现论文引用率的提升;(2)现阶段很多期刊社所使用的采编系统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公司,都独立运行,耦合度不高。编辑先要到采编系统中下载文件,之后上传到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中,工序十分复杂,并有着重复的地方。但采编系统可以提供检测服务,供采编系统调用[3]。作者在上传文件时,学术不端检测也同时进行,如果稿件超过了设定阈值,就不能投稿,从而节约了作者与编辑的时间;(3)通过对网络出版平台的运用,能够在采编系统数据库中自动关联参考文献,自动加载论文引文数据。同时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可以自动修正错误数据、修改符号格式、补充缺失数据等;(4)DOI主要是存在于因特网环境中,有效保护并管理知识产权,是一种标志互联网中数字对象的重要方法。比如在采编系统中封装DOI自动生成系统,对优先出版文章与期刊自动生成DOI号,让文章引用率得到提升,同时有效对应正式出版文章与优先出版文章;(5)网刊系统能够将编辑部重要通知、各期刊目录与摘要快速的出来,及时对期刊进行推广与宣传。能够实现科技期栏目定制、数字期刊、在线出版、信息维护、期刊查询等大量服务功能,极大减少了期刊出版周期,让期刊更具影响。

3.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新方法

(1)手机出版。近年来移动互联网、3G技术发展很快,普及范围很广,手机除了发挥语音通话功能以外,还实现了朝传播媒体的领域跨越,网络出版商对手机出版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4]。相比于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机有着以下优势:第一,便携性。用户只要打开手机,就能够随时随地利用无线网阅读网络出版物,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在线搜索阅读资料;第二,交互性。在用户阅读手机出版物时,可以反馈自己的评价,也可以在线与其他读者交流阅读心得;第三,多媒体性。手机出版物是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响的结合体,能够发挥出网络与电脑的优势。(2)云出版。近年来云概念开始兴起,在实现数字化科技期刊出版后,云出版是其主要发展方向。在云出版之下,可以整合并共享各类信息资源,多人和多机构的共同管理,对接近、同类学科的科技期刊出版优化和整合极为有利,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用户需求,让利用信息系统与资源的效率更高。当然,通过对目前网络方式与计算平台的运用,能够提升信息安全系统,避免发生数据丢失的问题,或者避免病毒被攻击,为用户提供快捷、安全和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减少服务器出错的概率,让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更加可靠安全。

4.实现科技期刊的网上出版

阅读全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格式

0引言

国内高校大量使用微软公司的Word字处理软件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有较严格的格式要求,人工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均较低,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学位论文格式自动检测系统。安徽工业大学的陈国胜、何宗明老师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一种基于XML技术的Word文档录入及格式检测系统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Word文档和XML文档的相互转换,设计了一个Word文档录入和格式检测模型系统,但是该系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需要改进文档格式检测机制,进一步实现Excel接口和XSTL转化接口;东北电力大学的阚运奇老师在2012年提出一种基于VBA的方法,该方法需使用VBA技术操作宏,普通用户难以使用;隋欣、张军辉在2013年提出了一种基于.NET的文档信息提取解析方式,该方法仅仅读取到了文档内部的文本、标题、目录和表格信息,但对文档的样式信息提取并没有涉及。虽然不少学者提出了各种操作文档的想法,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方便有效的系统供人们对大量相同格式要求的论文进行检测。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OpenXML格式规范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自动检测系统,该系统利用自动化方法检测docx格式论文文档,可以提高用户编辑学位论文的效率,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1系统功能设计

本方法的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包括单元定位模块、格式提取模块、对比模块三个模块。单元定位模块包括封面定位子模块、独创性声明定位子模块、标题定位子模块等11个子模块,功能为分别定位论文的各个特定部位,获取对应的XML信息。格式提取模块包括段落属性提取子模块和特殊格式属性提取子模块两个子模块。段落属性提取子模块的功能是提取待测论文每个部分共有的段落属性,如每个段落的字体、字号、段间距。特殊格式属性提取子模块的功能是提取除段落属性之外的其他格式,如参考文献样式提取、图和表所在章节的标题名称提取。对比模块包括规则配置文件、规则对比子模块、报告生成子模块三个部分。规则配置文件的功能是存储模板论文规定的规则,是检测待测论文正确与否的标准。规则对比子模块的功能是将待测论文的格式特征与规则配置文件配置的规则进行对比,判断格式的正误。报告生成子模块的功能是获取规则对比子模块中检测到的错误信息并写入检测报告中。

2单元定位模块

由于本系统处理的是论文各个部分的格式,如何准确地定位各部分以及如何精准地切割就显得至关重要。以下列出论文中几个关键部分的定位算法。

2.1正文定位算法

阅读全文

高校图书馆学术诚信教育经验

摘要:学术诚信问题是业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借鉴国外学术诚信教育相关经验,提出国内高校图书馆学术诚信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把握活动开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并适当延伸工作触角。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术诚信;学术不端;剽窃

2017年4月,世界著名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发表了一篇撤稿声明,宣布撤回107篇发表在期刊《肿瘤生物学》上的论文,而这107篇医学论文的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此次大规模撤稿事件,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学术诚信问题再次成为业界和社会的焦点,国内高校学术诚信教育也成了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在西方发达国家,诸如美国、英国的一流大学都十分重视学术诚信教育。但与国内不同的是,高校关于学术诚信教育的研究更注重实证,往往结合某个具体的场所或具体对象来开展研究[1],图书馆就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外图书馆学术诚信相关研究和实践均较国内更为丰富和深刻。一方面,图书馆员是信息素养的先行者,他们可以借助自身的业务素质帮助科研人员正确从事学术研究,规避学术不端的风险,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减少校园中的学术剽窃行为。另一方面,图书馆是高校文化和信息中心,图书馆在知识积累和更新中处于一种领航员的角色,有引导用户规范使用资源,尊重学术道德的义务。诸如此类思想,引领着高校图书馆学术诚信教育的丰富开展,对国外高校图书馆学术诚信教育进行经验总结,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1国外高校图书馆学术诚信教育经验

1.1开展学术诚信网络宣传及培训

网络是美国高校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图书馆网站学术诚信培训及宣传一般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学术不诚信作反复解释与说明。学术诚信在美国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对于何为学术不诚信则有较为明确的界定。一般认为学术不诚信行为包括剽窃、伪造学术文件、考试作弊和为学术不诚信提供便利[2]。美国高校图书馆通过网络实时教程帮助师生避免学术不诚信。比如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图书馆在介绍剽窃时,有专门针对学生的“剽窃与你”的培训课程,详细介绍了剽窃违背道德,学生剽窃的成因和面临的处罚等。二是对师生的科研给予帮助和教育。帮助主要是指诸如科罗拉多大学图书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等为师生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出版提供全流程的指南[1]。教育主要是指在提供帮助的同时,为了规避学术不诚信行为,图书馆还会针对如何正确引用文献,如何防止侵犯版权做培训和介绍。比如,哈佛商学院贝克图书馆在“引用指南”中对包括论文、博客、案例、数据库、地图、报纸、广播电视等均作了举例说明,内容详尽具体,可操作性非常强。三是介绍、链接一些反学术不端的网站或网页。如布朗大学图书馆在介绍避免抄袭内容时提供了其他高校相关资源的链接;耶鲁大学图书馆在网站设有他山之石版块,专门链接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信息素养课程,以实现为我所用[3]。

1.2组织学术诚信教育实践活动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困境破解之策探析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优先出版从期刊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是从传统纸质印刷出版转型为无纸化数字出版的一种重要过渡,是一种新型传播方式的变革与拓展。学术期刊数字优先出版的独特优势表现为:一是可提升影响力,增加文章引用率和转载率;二是可提升公信力,有利于勘校错误;三是可提升引导力,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四是可提升传播力,扩大期刊阅读发行量。同时,数字优先出版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需要破解。学术期刊应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总结拓新,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寻求对策,才能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适应发展的办刊模式,不断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学术期刊;优先出版;设置;学术不端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数字出版成为当今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缩短学术论文的发表周期,促进最新科研成果的快速交流,在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优先出版模式应运而生。数字优先出版缩短了等待纸质印刷的时滞,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新融合,在期刊出版领域,以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和独特的出版优势备受推崇。在现有网络环境下,各大期刊编辑部对于数字优先出版的认知已经从最初的网络技术困惑、尝试参与,再到目前的熟练掌握运用,走过了理论到实践的艰辛历程。在对数字优先出版研究的现有文献中,李江、伍军红(2011)分析了优先数字出版在大幅缩短时滞方面的功能与意义[1];徐铭瞳(2013)针对我国学术期刊现状及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展望[2];王颖(2013)分析了我国高校学报优先出版工作中的现状,总结了优先出版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任屹立、王东(2015)利用SWOT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优先出版自身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发展和威胁[4];杨郁霞(2018)列举了我国实行优先数字出版出现的诸多乱象及产生根源,并提出相应措施[5]。笔者认为,我国的出版业发展要与时代同步、为民族复兴伟业助力,特别是学术期刊的出版代表着国家文化自信、科技创新的引领方向,必须大力构建以“四个力”为指引的全新出版话语体系与价值体系。

一、数字优先出版的“四个力”独特优势

数字优先出版的最大优势在于快速出版、及时传播。传统纸质出版发表时滞较长,对于作者而言,使其发表的成果丧失时效性和首创性,同时也影响其学位、职称等的获取与晋升;对于读者而言,无法掌握科研动态和研究进展,不能在第一时间更新知识;对于期刊而言,降低了论文时效性、可阅读性,使其影响因子大打折扣,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基于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实现数字优先出版已势在必行,它对尽快确认作者首发权、缩短与读者的见面时间、加快科技交流以及提高期刊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等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意义。2020年伊始,病毒肺炎疯狂肆虐着武汉并波及全国,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每天都在与这个看不见的病毒奋力抗战。在没有研制出任何有效药物来抗击病毒的关键时期,科研工作者们也在一边实验室攻关,一边把论文写在战“疫”大地上。截至2月12日,我国关于病毒的学术论文已正式发表17篇,其中9篇发表在一流的学术平台。他们把自己对病毒的研究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共享给全世界,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措施、药物和疫苗的研制打开通关大道。这17篇学术论文的发表渠道采用的都是数字优先出版,真正发挥了其时效性、权威性和前沿性,是传统出版物无法与之比拟的有力证明。疫情隔离期间,数字优先出版更加显得必要。在“封城”、封小区的非常时期,传统纸质出版劣势凸显,工作基本处于停摆状态,错失很多优质稿源。而实现数字优先出版的期刊编辑部就主动很多,出版工作完全不受疫情影响,不出家门即可实现无纸化办公,编辑利用在线采编系统即可完成“审、编、校”,最终实现数字优先出版。相比于传统纸质出版,数字优先出版的“四个力”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

1.可提升影响力,增加文章引用率和转载率。数字优先出版改变了传统纸质期刊的单向传播,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实现了更大范围的阅读,增加了曝光率,对提升文章转载率和引用率起到了正向作用,使其成为传统纸质期刊数据引用的延伸和补充,影响了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即年指标,对期刊评价大有裨益。产生的下载量和数据引用还可提升作者在学界的学术影响力,从而大大提高作者对期刊的信任度。这种受众数量和影响力不断攀升,是传统期刊传播模式无法企及的。期刊影响因子越高,社会效应越大,可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形成了“强者更强”的良性循环。

2.可提升公信力,有利于勘校错误。在繁琐的出版过程中,有时会产生审稿不严、编辑加工不到位等现象。编辑把关不严导致的差错,不仅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而且也给期刊的读者评价造成不良后果,无法产生正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对刊物的信任。数字优先出版就像是一面“照妖镜”,它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有点类似于学术论文在网上提前公示,从政治倾向、学术观点、文章异同等方面都会受到专业读者的广泛关注,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勘校错误。传统出版如果出现错误,改正成本非常高昂,要么重印、要么发更正启示、要么把刊物召回,这些都会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而数字优先出版在纸质出版之前如同加了一道防火墙,一旦发现问题,通过技术手段,便可及时更正或撤换,为后期纸质期刊的顺利出版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还可以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互动调整,不断提高期刊的质量和水平,扩大期刊的影响力[6]。

阅读全文

信息化教学的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下“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教师满堂灌、学得枯燥、考完就忘等弊端。研究尝试联动利用“慕课平台+学习通+QQ群”三个现代化移动教学工具,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线上教学设计注重“模块化”知识体系,线下教学设计聚焦重难点讲解、专题研讨及翻转课堂,课程考核突出过程管理,逐步探索基于新兴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新文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2019年教育部部署了关于“金课”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建设意见和要求,紧接着高教厅开展了“金课”认定工作。对金课的界定既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和延续,更突出了对在线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视。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走向。货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大类课程,也是金融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金融学入门课程,它涉及的金融知识面非常广,信息容量很大。在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授课一直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内容多而杂;模式太单一、学得很枯燥;课程互动少、形式很单调;学生动手少、学习很被动;评价简单化、成绩绝对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地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全面展开。首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应当短小精悍的特点,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庞杂的金融知识分成10个章节,每一章节是一个知识模块。每章根据重难点知识提炼出4-5讲的内容,每讲录制8-12分钟左右短视频并配有ppt,便于学生对照教材和ppt观看视频。每个章节辅助检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线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每章还配套延伸阅读、互动讨论题等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线上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视频短小精炼,易于学生线上自学和反复回看。其次,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授课内容注重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学科前沿,延伸阅读关注我国金融改革热点和金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同时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课程内容参考四大类资源:一是各种金融类的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各种优秀的财经媒体;三是各种优秀的课外参考书目;四是各种实用的APP和视频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开,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围绕“三大目标”展开。其中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观看录播课自主学习,并能根据掌握情况反复回看视频,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线下授课对重难点、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全方位围绕三大培养目标展开。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分组完成专题研讨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符合我国当前对“新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今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三大目标”。

2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阅读全文

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充分阐述了高等院校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目前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的特点,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在研究生专业英语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实践。高校教师通过课程改革和探索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课程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培养研究生科技论文阅读、写作和学术交流等能力,使研究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其教学参与度和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如何培养精通英语和专业技术的行业精英,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成为高等院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是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和电路与系统三个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基础英语的延伸,该课程涉及文献查阅、科技文献阅读、学术论文写作/修改/投稿、学术报告等,该课程的学习培养研究生学术英语的运用能力[1-2]。但是,由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研究方向包含了MEMS/NEMS技术、传感器技术、功能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光纤传感与通信、光电检测及应用、激光超快、SoC设计与测试、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教师在教授专业英语课时,还有部分专业必修课同时授课,学生尚未系统地学习完全部的研究方向相关专业知识;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通常包含许多复杂的专业术语、长句、难句,研究生英语基础薄弱就会引起学习积极性差等问题;再加上课时少,教学形式单一,授课内容陈旧等问题,使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受到高度重视。对于高等院校研究生来说,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查询和阅读科技文献,并且熟练运用专业英语撰写科技论文、报告和英语学术交流的能力[3],以及与国外公司或同行进行产品设计、生产、交付方式等环节沟通交流的能力。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进行科研工作,讲授先进学术思想理念和科技前沿成果,承担起将研究生英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重任。如何真正发挥研究生专业英语的作用,培养一批具有扎实英语基础、精通专业技术,并服务于科技、军事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高校需要投入更多努力。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逐渐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内消化、课后巩固的信息化教学工具辅助教学模式。

一、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传统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中,教师多使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对于大量科技英语教学内容,学生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研究生没有获得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使专业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对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索的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课程目标不明确。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在培养计划中被安排在研一阶段,但在这一阶段,研究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知识面较窄,课程目标如果只集中在教材内容的英译汉和专业词汇的背诵上,研究生理解和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降低了其对理论知识和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动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绝大多数专业英语教学是对学习材料的翻译和教师“灌输式”地讲解词汇,这种方式导致研究生被动地学习,有的甚至恐惧或排斥专业英语的学习。此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涉及学科比较广泛,研究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容易力不从心。缺乏高质量教学内容。专业英语课程主要授课内容是科技论文阅读及翻译,通过教授一些常用的科技英语,使研究生了解基本词汇,掌握基础语法,单纯的翻译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缺乏专业背景知识介绍,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加之研究生科技英语基础薄弱,从而导致其对专业英语学习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科学前沿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授课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要求;将专业英语当基础理论课程讲解,以汉语教学为主,使研究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效果大打折扣。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衡量研究生专业英语能力。传统的专业英语期末考核方式陈旧,仍采用“一卷定分数”的考核方式,无法真正体现研究生运用学术英语的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更会抑制研究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作者结合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教学建议。明确课程目标,增强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建设。基于研究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能力,从大量的科技论文中筛选出学习资源,在有限学时内指导学生实现高效、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该课程要使研究生掌握文献查阅方法,并能够具备文献阅读和总结能力;通过学术论文写作、修改和投稿等培养,使研究生具备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利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学术报告的事例性教学,培养研究生具备制作海报和进行Oral学术交流的能力。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双语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模式。鼓励研究生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尽可能地使用英语,全面提升并锻炼研究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科技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在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需要补充行业发展和科技论文的最新报道,让研究生紧跟科技前沿,增强其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针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还要增设各类专题的交流和讨论,课前布置专题内容,让研究生提前搜集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献并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有教学中以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能瞬间点燃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均被全面提升。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内容浅显易懂,专业词汇量充足。教材内容既要涵盖各个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又能展现科技论文的表达习惯,同时还能体现电子技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为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引入学术论文等英文资料作为教学素材,避免授课内容的枯燥乏味,将研究生科研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学术问题进行凝练、归纳和整理,对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如查文献、会议资料、硕博论文、基金、SCI、EI检索(2学时),投稿、改稿(8学时);英文学术论文阅读、写作、文章总结(12学时);模拟国际会议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讲授2学时,学生讲口头报告和教师点评8学时)。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只侧重翻译,还要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要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方法更加多元。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翻转课堂、微课等),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增加与研究生互动的机会,适当增设签到、提问、投票等多种互动环节,调动研究生学习热情,打破课堂沉闷的学习气氛。为强化教学效果并提升研究生实际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工具(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促使研究生自主学习,形成“做—学—做”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发问,促进研究生多思考,调动研究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如何运用精讲和泛讲,做到详略得当,采用精讲的方式讲解句式结构、构词法等常用的英语知识,采用泛讲的方式讲解科技论文大意、短语等。考核方式多元化,更加全面体现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专业英语考核方式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最终期末成绩(满分100分)考核包括查阅文献(30分)、写一篇高水平英文文献的摘要(30分)、做一个会议海报(20分)、做一次模拟会议口头报告(20分)。经过一学期32学时的锻炼,研究生在英语基础和专业知识等方面均有所提升,将会更加轻松地进行接下来的两年研究生科研工作。

阅读全文

技术专业建设医学检验论文

1专业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较年轻的临床医学专业,相比其他临床医学教育体系,存在较多需规范和完善之处。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课程设置

①课程体系设置中注重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相对薄弱。②检验医学相关临床课程设置求广求全、培养重点不突出。③专业必修课程过多,学科交叉、岗位需要的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极少。④课本教学、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学网络化与数字化水平低下。⑤课程体系由5年制“医学士”改为4年制“理学士”,原有课程体系明显不适合现教学需要。

1.2实验教学

①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存在设备陈旧、利用率低,管理水平差。②注重理论课程学习,对临床实验教学和管理关注不足。③实验课教学偏重教材知识讲授,科研精神与科研能力等创新性能力培养不足。④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与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现状脱节。

1.3实践教学

阅读全文

专业建设医学检验论文

1专业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

①课程体系设置中注重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相对薄弱。②检验医学相关临床课程设置求广求全、培养重点不突出。③专业必修课程过多,学科交叉、岗位需要的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极少。④课本教学、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学网络化与数字化水平低下。⑤课程体系由5年制“医学士”改为4年制“理学士”,原有课程体系明显不适合现教学需要。

1.2实验教学

①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存在设备陈旧、利用率低,管理水平差。②注重理论课程学习,对临床实验教学和管理关注不足。③实验课教学偏重教材知识讲授,科研精神与科研能力等创新性能力培养不足。④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与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现状脱节。

1.3实践教学

①实践教学管理松散,专业技能培养方式落后。②未及时与实践教育基地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实习同学思想动态。③因为实习基地师资、管理水平不同,实践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