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语言训练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语言训练

音乐剧歌唱语言的训练

要坚持横隔膜向下,两肋向外扩张的感觉,呼气要慢和匀。同时要训练呼气时的停顿,并逐渐增加停顿的次数,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呼吸的控制能力,为演唱长乐句服务。每个乐句结束后要学会彻底放松身体,为下一个句子做准备。经过长期的对呼吸的训练,使横隔膜得到锻炼,能够迅速地调节舞动时气息运用,使这个呼吸的循环轻松自然地完成。其次,初步掌握上述呼吸技巧后,可结合简单音型进行乐句训练。1.连音均衡呼吸练习。要求口腔放松打开,缓吸缓呼,音量不宜过大。逐步扩展音域,体会在不同声区的呼吸状态。2.运用不同的元音进行跳音的气息训练。可采用半急吸或急吸,要求腹部的肌肉反应灵敏有弹性,吸气动作要迅速敏捷,为演唱快速乐句作准备。这种吸气方式要求短时间内吸气要充分,吸气量不要太多,锻炼横隔膜和呼气器官的灵敏反应。发音时字头要结实,有弹性,声音短促有力,呈颗粒状。随着音高的上升,可采用不同的音型或音阶来训练。3.长音的呼吸练习。按照不同的音区,不同的力度,调整吸气的速度和吸气量。可进行渐强渐弱的练习,锻炼学生在各种状态演唱时的呼吸支持,增强呼吸的持久性和控制能力。再次,选择不同风格的曲目进行强化呼吸的练习,充分运用所学的呼吸技能来表现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到了中高年级时,要选择一些音域较宽,速度及情绪变化较大的作品,边唱边舞,强化学生动态演唱的训练。这时要强调换气技能的训练。换气也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剧中的不同人物有喜、怒、哀、乐、爱、憎、忧、惧等多种情绪的变化。演唱者要随着人物情绪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换气方法。我国古人在《唱论》中总结出“偷气,取气,换气,歇气,爱者一口气”等诸多换气方法,各种方法都与人物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音乐能力的训练

(一)音色的训练

音乐剧的演唱方法与演唱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人物的演唱要根据戏剧情节和性格特点,在音色、音区、力度、速度、表演诸方面产生较大变化。演员要具备一副好嗓子,音色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1.强化自然声和中声区的音色训练

音乐剧的演唱特点是音色亲切、自然、结实、明亮,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有着一定的区别。自然音区是音乐剧演唱训练的基础,在唱好自然声区的基础上再向上向下扩展音域。加强中声区的训练,重点是在正确呼吸的基础上,获得较深的气息支持,使喉部、咽部、颈部的肌肉放松,让所有的发声器官的动作能够灵活地配合,掌握和调节控制能力,产生自然松弛的,结实有力的,集中明亮的,亲切优美的音色。同时还要加强呼吸的耐力和持久力的训练,使发声器官在高强度,大负荷的演唱中保持良好的状态,最大限度地延长演唱的寿命。

2.起音的训练

阅读全文

艺术语言训练的教学实践

作者:章丹丹 单位:东华大学服装学院

艺术语言既是以生活语言为依据,但又是经过加工、创造的语言[1],某种意义上即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在戏剧表演专业的声乐训练中,需要借鉴和运用声乐教学的若干方法贯穿于艺术语言教学。艺术语言教材包含绕口令、声韵母单练、儿化音、贯口的训练等,这与声乐发声练习中的乐句快速演唱的语速气息运用和咬字是脉络相通的。歌剧和音乐剧中大量的咏叹调或歌曲酷似话剧舞台上的大段独白,而歌剧和音乐剧中的宣叙调与艺术语言朗诵处于同一声区音频,所以如果将戏剧艺术语言朗诵的基础声区与声乐歌唱声区的混声共鸣加以融合,就会取得戏剧艺术语言朗诵与声乐歌唱的完美贯通。

美国著名音乐史学家谢尔曼•唐恩比克认为:“对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而言,人类的声音是最简捷、最古老的制造音乐的手段,与其他乐器一样,人声也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人声可以被视为一种谁都可以拥有的乐器,无论他持何种语言或属于何种文明,自古以来,当人们第一次尝试着唱出不同音高的音符,以期创造某种旋律时,声音就已经成为强有力的表达方式。”[2]声乐理论家石惟正在阐述人声分类时说:“人声分类有两个名词代表了两个概念。一为声部,主要区分人声使用音域的高低,其次区分音色。”[3]①所以,中国的戏曲有生旦净丑之分。西洋歌剧运用声部划分进行人物刻画,如戏剧男高音经常扮演情感波折、性格暴烈的角色,如奥赛罗、霍赛等;男中音的传统角色既可是成熟的年轻男子,也可是中年男子或中老年的角色;男低音表现有经验的、有权势的、令人起敬的角色,如神父、伯爵或祭司等,而传统话剧在人物个性化的安排上同样地像戏曲的角色行当一样除了生、旦以外,还细化了老生、小生、武生、老旦、武旦、小旦(花旦)、净等等,每个声部代表着一类人物形象,每个声部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当然,偶尔也会出现“反串”,例如喜歌剧大师们为了增加喜剧效果,经常会安排诙谐的男低音担任主角,而这种声部在正式歌剧中只能当配角。男低音浑厚的声音原来最适宜表现庄严、稳重、从容不迫的旋律和情感内容,如今突然唱起快速的、轻快的曲调,就很容易给观众留下一种诙谐、亲切的感觉。再加上不时还突然爆发出一两声假声或破裂声,或学女生说话等,更令观众哄堂大笑。

由此,因声部不同而存在不同的音质音色。音质,一般笼统的意义即为声音的品质,在音响技术中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声音的音高,即音频的强度和幅度;声音的音调,即音频的频率或每秒变化的次数;声音的音色,即音频泛音或谐波成分[1]。音色———声音的个性、特色。从人的声音来看,由于每个人声带质量的不同,特别是共鸣腔体状态的差异,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色[1]。声乐界对不同声部不同音质音色有着严格的界定,它追求的不仅是音质优美与音色个性,还有合乎嗓音的保健卫生。戏剧舞台艺术语言的音质音色问题并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和探讨,目前更多人的研究停留在艺术语言的外部技巧训练上,涉及声音的造型及不同年龄人物音色变化的要求,也关注各个年龄的声音及语言特点等方面,只是不够深入。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拟对表演专业有关的演员艺术语言训练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声乐训练与音色

每个人的音色音质都是独特的。音色音质最难以进行研究,声音的穿透力可以用声频谱量化,用频谱图的共振峰细化解析,而音色音质则很难被量化。用文字来描述音色音质往往仅是凭个人感觉和理解所作出的模糊表述而已。且每个人的感觉又不尽相同,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音色,有的人沙哑,有的人洪亮,有的人细声细语,有的人浑厚有力,感觉如同绘画中的色彩,画卷上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以及调和对比的五颜六色,而声音的色彩也有高低明暗粗细厚薄以及调和对比的千姿百态。人的声音本色是独具个性的,俗话说“闻其声知其人”,这种声音的本色有时可能很美,有时可能不美,美与不美,好或坏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无所谓的,但如果推广到艺术语言领域,即使个人的嗓音条件再好,若未受专业训练,也难以适应舞台艺术语言上说唱的严格要求,因此,表演专业的学生有必要进行声音的全面训练。在戏剧舞台上戏剧人物语言个性化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戏剧人物在舞台上的语言要符合剧情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身份和人生阅历,要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维习惯,体现出人物的性格。李渔主张戏剧语言“语求肖似”,“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4]。如老舍善于用各人不同的说话习惯和口头禅表现人物,让观众迅速认识到这些人物所属的类型。如《茶馆》刚开场时,唐铁嘴和茶馆老板王利发有一段对话: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王利发(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由柜台内走出,让唐铁嘴坐下)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一个死乞百赖讨生活的人和一个精明能干、有城府生意人的对话,一开腔就显出鲜活面貌,个性分明。又如《日出》中的胡四,充分体现语言个性化的提炼,人物一腔一调的拿捏对塑造胡四的喜剧人物形象尤为关键。所以要使有限的条件优化拓展,必须要学会调节共鸣腔,为了获得理想的共鸣,演唱者(或演讲者)需要一个能够实现他们意图的可灵活变化的喉咙、抬高的软腭、灵巧的舌头和悬于适当位置的下巴。只有当这些形成共鸣的诸条件与表演者积极吻合时,表演者才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发出他们希望听到的声音。调整声音的位置能前能后,音域能高能低,音量能大能小,这是学会改变声音色彩、拿捏分寸感极为重要的环节。所以“咽喉的形状、发声时候嗓与身体的配合以及生动的想象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音色音质的最终形成。[5]”

二、声乐训练与语音

阅读全文

如何提高语言训练课的实效

摘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和独特的使命,因此,将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言训练课的实效?本文从“在语言感知中激发情感”“在语言理解中激活思维”“在语言运用中激扬文字”几个方面出发,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以期与各位教育者探讨,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激发情感;思维激扬;文字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我认为应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语感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功夫落在“语言训练”的实处。

一、在语言感知中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其语言文字更具有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能将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鲜活的形象、真切的情感,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求知热情,并能从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陶冶。如果越过了“感知”这一阅读的中介,直接探寻、理解语言的意思,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情感魅力,训练也就成了干巴巴的文字游戏。

(一)在操作中体味词语的情感色彩

操作,是指在感知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模型、摸一摸实物、演一演过程、画一画图示,动脑想一想物象、画面,动口读一读等语文学习活动。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借助具体的形象加快感知,形成词语的心理表象,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词语的情感色彩,从而使感知的词语具有鲜明的情境性的情感性。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可见,“辞”与“情”只有构成有机的联系时才能随情而发。操作体味就是以“情”为线,将学生脑中的词与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联结在一起。这样,一旦学生触景生情,头脑中的词语就会随着情感的迸发弹跳出来,成为他表达的手段。反之,学生记忆库中的词语因没有情感的联系而日渐“冷落”,所以学生虽然书读得较多,词语记得也不少,而表达中的词句往往苍白、单调,用心理学的概念,这些词变成了消极词汇。

阅读全文

语言能力训练中的普通话教学思考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我国通用的语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当前,语言文字的应用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某些滞后现象,有些地区方言盛行,还没有真正形成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风气。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促进民族间的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学院招生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毕业生供需招聘会上,大家逐渐认识到良好的语言面貌对面试成功,顺利就业起着重要作用。而提高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是改善学生语言面貌的关键,所以在普通话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我校开设普通话口语课有十余年了,但课时很少,最多36课时,最少只有16课时。怎样在有限的课时里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普通话口语课不是普通话知识介绍课,也不是教学生说普通话的课程,普通话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说普通话,还在于让学生在掌握普通话知识的基础上,语言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教学目的,探索教法,提高普通话的教学效果。   一、示范与模仿   普通话语音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语流音变、语调几个部分,课堂上不能只重视语音知识的传授,总结学生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寻找两者之间的对应规律,这种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而且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很被动。   普通话教学是一种技能训练的教学,技能的掌握不能仅靠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能指导提高语言操作能力的理论以及在实践练习中揣摩理论的正确性,寻找解决实际应用难点的方法。   示范和模仿是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学习语言,听辨能力很重要。课堂上,教师要示范规范的读音来训练学生听普通话的能力。从教学实践看,练耳(听)———练口(读、说)———练脑(记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训练过程是十分有效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发音要领,反复示范练习,让学生观察模仿,掌握要领,形成技能。学生模仿的过程,是与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对比的过程,模仿者能够较容易地发现自身语言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有意识地纠正和改进,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口语发音的标准程度和口语表达技巧。   长期的模仿还会自动地将正确的语言信息储存于大脑中,在需要表达时脱口而出。   为了训练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还可以学说绕口令,并进行比赛,看谁说得快说得准,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二、从朗读到朗诵   因为受到课时限制,常会使任课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语流音变、朗读技巧时,注重普通话水平测试60篇规定篇目的反复练习,而忽略了60篇作品以外更广阔的优秀文学作品。   我在普通话教学中,有意地选取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作品,选择一些报纸杂志上的美文小品作为朗读技巧训练的补充材料,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或听录音,让学生反复练习,纠正不纯正的发音,先做到朗读音准流畅,这是朗诵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思考作品内涵,体会作品意境,教师再指导学生划朗读符号,学习停连、轻重、快慢、高低的处理以及轻声、儿化、音变等方面的语音技巧,有感情地朗诵。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不仅训练了朗读技巧,还体会了作品的美,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精深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文情怀。最后进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三、听说训练结合,创设开放的练习语境   在普通话测试中,有些学生读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和作品朗读能做到音准流畅,但在说话测试中,却表现得磕磕巴巴、词不达意、语意混乱,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语法失误。这种普通话语音较为规范,但语言表达却很糟糕的情况,反映出普通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只重视语音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普通话教学应该以普通话测试为检测手段,以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终极目的。因而,普通话不仅要通过字、词、句、文章等书面材料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要大力加强学生使用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和交际训练,只有这样,普通话课程才能有效地实现其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对于语言的学习而言,语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在普通话课堂上,采用听说结合的训练方法,创设开放的练习语境。请一位或几位学生就此语境下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叙事、议论、说明或抒情,而其他同学用心听完,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并指出发言人在说话时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解剖分析,找出正确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选用准确词语、修正语法错误。练习语境的设置可以是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如爱情、友情、诚信、金钱、考试、就业等,也可以是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的片断、感触。这样的开放式语境说话练习可以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进行,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学生们轮流循环进行口语训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心理承受力,还可以增强学生们使用普通话的信心。当然,开放式语境设置练习对普通话任课教师的要求除了具备相当的语言专业知识外,还应当能够对学生说话内容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能力。让学生们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无形中提升了其道德文化修养,端正其看待世界的方法、态度。   四、激发说话潜能的配音练习许多教育家都倡导   “以学生、活动和任务为中心,采取启发、研讨、辩论等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学习性研究教学法等,激发兴趣、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的教学本来是很枯燥的,在课堂中,练习方式的多样性可以很好地避免课堂气氛冷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新颖、生动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新时期语言教学发展的趋势,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如给影视片进行配音活动,就是一个集趣味性、教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那些能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的影视片,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情感,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环境中学习普通话。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会使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另外,为影视片进行配音活动也是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全面训练。学生首先要理解人物的对话内容,为了配音流畅,学生要在理解和掌握了语言的基础上,反复熟读乃至背诵,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他们的语感。经历了充分准备、精心表演的过程,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得到了美的享受,口头表达能力上得到了实践性锻炼。从而使学习形式不再只是过去的“听讲”,而是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从而更易于记忆和消化。#p#分页标题#e#   除此之外,这种练习活动为学生们展现自我提供了舞台,学生也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了胆量,提高心理素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际证明,在普通话教学中,采取以上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当众说话的胆量,使他们在毕业招聘的面试和以后的工作中都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阅读全文

汉语言文学普通话语音训练

作者:刘国燕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师范院校的学生要申请教师资格证必须取得相应等级的普通话水平证书,因此他们必须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PSC)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方可在毕业时申请教师资格证,因此,对于他们而言,普通话训练尤其值得重视。

一、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的普通话语音现状及存在问题

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是推普工作的重要阵地。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培养的主要是语文教师,因此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着普通话的普及。尽管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普通话课,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对策进行教学。

1.学生普通话语音的现状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知识有所了解。他们从入学开始就学习《现代汉语》课程,因此对语音学基本理论和普通话的语音知识有简单的了解,能从理论上简单了解普通话的语音构成和发音原理。他们的普通话发音相对标准,因为他们从小读书就接触普通话,通过十几年的接触,大多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比之前的大学生都好一些。对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比其他学科教师高,因此,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视程度要高一些,因此普通话水平相对好一些。此外,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一般之前都是文科类的学生,跟文科类的老师接触比较多,一般情况下文科类教师的普通话的发音要比理工教师相对标准一些,学生受老师的影响发音也会相对标准一些。而且通过已经获得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来分析,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普通话成绩确实要比其他专业学生的成绩总体要高一些。他们的普通话大都比较标准,处在中介语中接近标准语的位置。

2.学生普通话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农村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模式提高

摘要:语言是人们沟通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重视对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有表达才能的人才,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本文主要从农村教师的角度出发,先分析目前农村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稍逊的原因,再针对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相应的训练模式,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模式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以重视,制定专业的表达能力训练计划,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则会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从而使其更难发现自己存在的语言表达问题。教师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训练机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始终会影响其发展。毫无疑问,农村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将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这也是目前农村中学改进教学方式,企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原因。

一、农村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稍逊的原因

(一)未形成清晰的语法概念

许多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时只要求学生能认字,不要求学生在认字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本,也不向学生传授语法概念,导致有些学生未能形成清晰的语法概念。有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时没有主语,或主谓语混用,整个句子没有清晰的句子结构,句子特征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是学生未形成清晰的语法概念。学生无法在阅读时用语法概念对文本进行解读,因此也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得学生不能将文本中的内容进行实际应用,语法在实际使用时会产生偏差,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础的语法是学生阅读的基础,需要学生掌握的定语、状语、补语是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基础,但有的教师认为此环节教学难度大,直接跳过了此环节,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受到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现代文阅读,最后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受到影响,表达出的句子出现无法表达个人想法、语序混乱、语意不流畅等问题,与学生未形成清晰的语法概念有直接关系。深入分析,该问题与教师教学不当有更直接的关系,语法教学也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需重视的教学部分和教学问题。

(二)在语言表达时不分场合地使用口语

阅读全文

中职语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在此过程中作为重要媒介的语言就起着关键性作用,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教育不止包含着“视、听、读、写”的教学目标,还包含着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眼观时代大潮,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中职学生相对于步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综合学习能力较低,面对中职学生在学历、能力上的诸多劣势,我们越来越强烈的认识到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本文主要简析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有效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方法

曾有人说过:“民族的睿智积淀在民族的语言当中。”口语表达是人们日常交往沟通最主要的方式,是一个人思想内涵、才华文化的外在展示。古代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近代总理智对外国媒体刁难,都说明了语言表达需要的智慧。所以不仅对普通小初高的学生进行了口语方面的改革,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也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中职语文大纲中明确指出口语表达是一项最基本的语文应用能力,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和训练中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然而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职学生语言表达培养现状

(一)教师注重书面表达训练

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中职学生的就业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中职语文大纲中也明确表明教师应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背景下教师仍很难挣脱传统束缚,在语文课堂上依旧着重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对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也只是稍带而过。有的教师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使知道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日后就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却不懂得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生羞于表达

阅读全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方法

摘要: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对学习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文章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来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语言文字的训练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方法

语文是一门由语言和文字所组成的学科,语言是指我们在日常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口语和书面语,文字则是主要承载于书本之上的文章和段落。小学阶段的日常语文教学应当围绕语言文字的训练展开,语言既是基础,又是未来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坚实语言基础和提高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该如何做好日常的语言文字训练呢?

一、有针对性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材文章为参照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对重点字、词和文章阅读内容进行知识分类与剖析,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哪些字、词,文章段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进而在备课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训练点。例如,在教学“夕阳真美”这节课时,教师要重点针对表达美丽夕阳的字、词和对夕阳形状变化进行描写的语句展开,“西斜的美景”“下沉的美景”“落山的美景”等,在讲解这些词语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多媒体为学生进行实际演示,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文学想象,提高学生未来在写景用词方面的精确性。其次,在课堂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于字、词含义的探索。例如,在教学“花瓣飘香”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这几句话进行训练:“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妈妈会高兴的。’”“‘爸爸在南沙……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这些句子中的用词看似平常,但是在课文的特定语境下却显得十分准确和传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句子提出问题,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为其未来阅读、写作过程中更加深刻的了解文章情感、进行情感表达做好准备。

二、强化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理解语言的有效方式是朗读,从情感培育的有效途径和语言积累方面来说也是朗读。大声朗读,熟读成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朗读,以情感朗读为主要训练手段,通过文本朗读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思想、感受和真实情感,体验文章的语言、内容、艺术和结构美,在不知不觉的朗读训练中提升语言理解技能。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节课时,在悠扬的音乐中播放录像并配以画外音:漓江的水平静而清澈,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江上竹筏小舟,山间绿树红花,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如此以图示境、以声传情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现在你就是一位游客,正在其中的一条小船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随着叙述将鲜明、生动的画面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脑海中,并将自己置身其中,体会荡舟漓江的乐趣,感受祖国山水的秀美,再以“美读”表现心声。背诵是发展语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重视语言的吸收和储存,如果说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前提,那么积累语言就是运用语言的基础,要储存、积累语言就有赖于背诵。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合理安排背诵步骤:从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趣开始,接着提出背诵的任务和要求,再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留给学生充足的背诵时间,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