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语文学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语文素养论文:语文学科活动开展思考
本文作者:林芳 单位:福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正确认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实践活动,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姿的内容、不断延伸的空间,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供了新的平台,这远比单纯的就文教文、简单的枯燥分析更能吸引孩子,更容易激发起学生正面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语文是母语的教育课程,实践的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由于语文实践活动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有着更为直接、更为感性的体验,有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三是有助于克服语文写作中的心理障碍。长期以来,害怕写作的心理一直困扰着学生,除了写作比较难,有的教师指导不得法的原因外,主要是孩子存在着“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为孩子创造多姿多彩的生活,自然就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同时在实践活动中相机指导,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实际上消除孩子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
积极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
学校。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据调查统计,大部分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校园内获得的。这种在老师的组织下,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实践活动,更易于得到学生的响应和家长的认可。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本班,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报告会、辩论会、各项竞赛等,都是学校活动的主要内容。社区。社区在这里特指的是以孩子的家为中心,构成学生生活、活动的一段区域。毕竟每一个孩子在社区的时间更长,我们要把孩子学习的场所从封闭的学校开放出来,这时,家长和社区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成为指导者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社区中开展实践活动,因指导者不仅仅是老师,更能张扬孩子的个性,因其人数少,更易于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可以说,在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得更为充分。为社区服务,是在该空间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社会。社会的范围比社区来得更大,其中包含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更为丰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热门话题、生活事件……无一不是实践活动的好题材。只要我们细心挖掘,这空间可以任学生高飞,任学生腾跃。在这空间中开展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
读一读,看一看,增加课外的阅读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选自名家名篇,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拓宽、延伸课外阅读。如学习了《景阳冈》,就可以组织阅读《水浒传》,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以组织阅读《安徒生童话选》等。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的限制以及名著名作所描绘的年代、地域的不同,单独阅读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在班级组织阅读小组,定期专门抽出时间共同阅读,然后互相解答读书的困惑,交流读书的心得。实践表明,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阅读方式,既避免了个人的枯燥阅读,又能互帮互学,有收获。排一排,演一演,演绎文字内容。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寓言还是童话,那些故事性强的篇章,都是孩子们喜欢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很容易自行寻找剧本内容、编排剧本,用演出的形式来演绎作品。然后通过剧目汇演、评戏,从学生表演的动作、神态、语言和情节的安排、文章主旨的体现来评判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演促读,语文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了。查一查,找一找,学会处理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学生家里已拥有了上网搜索收集信息的条件。一般说来,让孩子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1)联系所学课文,查找背景资料;(2)拓展课本内容,查找相关资料;(3)结合社会热门话题,查找信息资料。学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思考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语文的写作提出全新的要求,《课程标准》将立德树人的思想作为写作教学的理念,充分激发思维创造力作为写作前的指导,通过审美鉴赏引导学生积极写作,以弘扬传统文化彰显出写作教学情怀。分析核心素养下开展语文写作教学的意义,并提出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概念,其既满足素质教育下的教育整体性要求,又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写作教学备受影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和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具有密切关联。其中:语言建构与应用的核心素养主要是要求学生充分理解与应用语言,经过分析、概括、总结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透彻地了解与掌握语言,并将其熟练应用;思维发展的核心素养则要求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以促使学生成为有独特思想的人才;审美素养的核心素养则要求学生积极发现美,在学习与生活当中,促进美育素材的积累,在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得到切实提高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视野,让学生通过写作发现不同美;文化传承的核心素养主要是语文教师给予学生恰当地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对自身、对社会、对家庭都有正确的看法,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发扬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及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意义
首先,语文学科的语言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写作的语言能力。就语言的建构与应用角度看,由于语言能划分成口头语言以及书面语言,而作文就属于书面语言,且和学生自身的口头语言具有密切的联系,将口头语言通过严密思维进行整理,就成了写作的重要素材。学生会说,不代表会写,想要会写,就需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有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有效理解。如此,写作活动才可以实现顺利开展。因此,语言素养对写作水平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写作中,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审题与构思都与语言的建构和应用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学生只有充分掌握相关写作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应用语言进行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1]。经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既能提升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又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其次,语文学科的思维素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的思维水平。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素养也和高中的语文写作有着密切的关联。思维作为写作的核心与基础,如果离开思维,即便是学生有充足语言材料,其写的作文也是一盘散沙,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就高中生来说,思维是人不可或缺的一项品质,任何的学科都需有缜密的思维。在语文写作的教学当中,教师需注重学生自身的思维水平提升,如学生的逻辑分析、发散性思维,这都对学生的写作有着重要影响[2]。总的来说,思维贯穿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不论是进行审题立意,或是作文的整体构思,都需有清晰且缜密的逻辑思维,因此,思维和写作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教师在写作教学时,需注重写作思路与构思,关注学生所发表的理解与看法,以促使学生提高写作思维水平。再次,语文学科的审美素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的审美水平。高中生自身写作能力想要得到显著提升,需要语文教师增强审美训练,只有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审美水平,才可以写出具备美感的作文。因此,语文教师需指导学生积极发现实际生活及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以此为写作增添充足的鲜活素材。同时,教师需指导学生积极地发现美,不仅有具体的、能看见的自然美,而且还有人物精神以及人格等抽象美。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抽象或者特定的美,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紧紧围绕主题思想,以促使学生在写作的时,能呈现出自身对美的看法与理解,并在写作过程中,促进学生提高审美素养。最后,语文学科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充实写作的文化底蕴。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的学科素养,通常要求学生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以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这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才能让学生对社会、国家、自然及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与思考,从而使学生写出有积极态度且文化内涵丰富的作文,以促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切实提高[3]。例如,在对《屈原列传》(节选)开展教学时,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而且还需感受屈原身上发生的事件及屈原的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珍贵的写作素材,并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屈原的性格,感受到相应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语言积累与建构
高中语文教学融入人文魅力教育探析
【摘要】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方向以及具体教学内容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学习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能够受到人文魅力的强烈影响,从而达到个人情操的升华。目前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开展状况并不是十分的理想,语文教师需要重新审视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价值,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够使得人文魅力教育在语文课堂中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于人文魅力教育的意义进行分析,总结得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方案。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魅力教育;实施方案
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很多富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内容,如果语文教师没有重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解,那么将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班级学生也无法在语文课堂中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将培育班级学生人文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此外,语文教师应该主动规避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让语文课堂成为班级学生获取知识、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良好平台,这样语文学科的开设价值才会得到更好的彰显。
一、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引入意义分析
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备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针对其具体意义进行分析与总结,这样才能够确立下来教学培育方向,并制定出高质量的人文魅力教育策略。首先,人文教育的引入为高中语文课堂注入了灵魂,扭转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浅显化的问题,使得语文学科的教学意义得到了彰显。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堂都被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所笼罩,加之学生即将面临高考的巨大挑战,因此语文教师不得不将全部的课堂教学精力放在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上,这也使得语文学科的深刻内涵没有得到彰显。过于功利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人文教育的引入升华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涵,促使班级学生获得了人文素养的明显提高。其次,人文教育的引入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更加富有人情味,学生与语文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机会明显增多,而学生也不会再将语文学科视为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对于语文学科认知态度的转变,将会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效率,进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也会趋于理想化。此外,通过人文魅力教育的渗透,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喜爱程度会得到提升,且学生能够主动感知生活中的人文情怀,对于其思想境界的提高可以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魅力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灵活运用课堂教学艺术,促使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得到凸显。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将会直接影响到班级整体学习气氛,如果语文教师始终保持着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的状态,那么班级学生自然会对于语文课堂产生抵触心理,且也不会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语文教师需要掌握更加灵活的课堂教学艺术,应用自身人格魅力打动学生,进而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会更加高涨,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语文教师可以向班级学生渗透人文思想,引导学生以教师为榜样积极接受人文教育,进而获得个人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语文教师的一举一动对于班级学生都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时刻注重对于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将最好的一面展现给班级学生,让学生将对于语文教师的喜爱转化为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动力,进而人文魅力教育的开展效果会更好。
初中地理学科融合教学实践对策
【摘要】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本文立足初中地理教学,着眼向语文学科渗透的思路,探究学科融合意义和学科渗透原则,并着重分析常见初中地理的语文渗透教学示例,以期在学科融合中完成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学科融合;初中地理;语文;教学研究
地理是一门集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一切生活皆语文。在历次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标准中均有“构建互补体系”的相关表述,学科融合势在必行。“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2011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与语文学科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初中地理的语文渗透教学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在初中地理中渗透教学的意义
地理学科语文渗透教学能让地理学科用文学艺术的崭新视角描述地理现象,将客观自然用主观热情表达出来,能让学生对祖国河山、大美自然有更深刻的认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
(1)提升地理课堂语言美感。在地理课堂,由于长期的教学习惯,很多教师满足于知识点的灌输,平铺直叙缺乏美感和感染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语言不够精练,琐碎的语言让学生很难抓住要点;还有一些教师表述欠缺逻辑,知识点表述不清晰,导致学生听课如雾里看花,朦胧不清。因此,将语文的表达方法渗透到地理课堂能打造充满诗意与美感的地理课,不仅提高了课堂语言的层次,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2)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当代教育,在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导下,“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终极问题之一,仅仅知识育人成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育人成才。在这一点上,初中地理教材略有不足。语文学科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以文本为载体略显单薄,所以地理学科的语文渗透教学,将学科特点完美互补,从而达到育人成才的效果。
中学语文语言教学关键分析
摘要:
当今我国各项基础教育改革则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中国中学语文教育改革也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可谓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既有对改革的憧憬与向往,同时也有对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与迷惘。面对纷繁复杂的争论,只要我们不自我迷失,紧抓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即语言教学,那么,当前的中学语文各项改革都会有所突破。
关键词:
语言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关键
语文学科是普通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中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语文学科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前沿。随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相应的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抓语言教学还是人文教育?诸多类似的争论不胜枚举。其实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即语言教学。其原因如下:
一、语言教学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的本质作用来看,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学科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总和的语言学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就是语言。而学生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列宁曾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也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因此,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和交流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点体现语言教学。
谈语文学科教师教育“金课”内涵解析
摘要:探析语文学科教师教育“金课”的内涵,是推动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是促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可行路径。基于首要教学原理,从教学价值导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几个层面,解析语文学科教师教育“金课”内涵。
关键词:首要教学原理;语文学科;教师教育“金课”
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为语文学科教师教育“金课”建设及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本研究基于首要教学原理,从教学价值导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几个层面,解析语文学科教师教育“金课”内涵。
一、何谓“金课”
吴岩司长曾用“两性一度”对“金课”进行了全面阐释。“两性”是指高阶性、创新性,“一度”是指“挑战度”。[1](P.5)“金课”指的并不是课程本身,而是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设置的每一门课程,其能满足学生知识、能力、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诉求。[2](P.24)“金课”的内涵和特征中,高阶性是最核心的内容,是挑战度和创新性的基点。各高校不同专业对学生需要达成的一般能力和通用能力有不同要求,但各大高校都认可高阶思维能力是学生通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3](P.54)高阶思维的表述来自于布鲁姆(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其本质是一种认知过程。本文从更宽广的脉络,将高阶思维解读为应对复杂情境、解决劣等结构问题所需的思维能力,是由分析、推理、综合、反思、批判等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的认知过程所构成。[4](P.77)
二、首要教学原理视域下语文学科教师教育“金课”内涵的解析框架
语文学科师范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反思能力,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教育者扮演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进行反思性教学。那么,就教学理论层面而言,教师教育者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原点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教学理论保证了反思性教学的合理性?戴维•梅里尔(DavidMerrill)认为,不论何种教学方法和模式,都需要以一些原理为基础,这些原理称之为“首要教学原理”。首要教学原理有助于追溯反思性教学的原点,对反思性教学的原点把握,有助于教师教育者更深刻地理解教学。首要教学原理是指教学中的一系列关系,是实现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参与度大的教学的理论依据,其包括五个基本原理: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聚焦问题。在教学活动中,随着以上五个基本原理的落实,预期教学效果会逐步实现。[5](PP.18-30)首先,激活旧知是指教师教育者参照师范生已有的认知图式设计教学活动。师范生的“旧知”会影响师范生界定问题的情境以及对问题的理解。舍恩认为,专业实践者都有自己的“资料库”,当遭遇新情境的问题框定时,都会比照个人“资料库”中的先例,洞察隐藏其中的相似性,这种洞察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二是示证新知。教师教育者向师范生示范如何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新技能和知识解决问题。这一层次的原理,教师教育者的教学不是仅停留在呈现书本知识和程式化技能的层面,而是亲自示范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如何运用新知识的过程。正如舍恩所说,专业实践者需要通过与情境的对话来检验假设。教师教育者需要运用“大声说话”等显性教学策略[6](PP.590-592),将践行教学理论的行为活动外显化,将个人缄默的实践知识显性化。三是应用新知。师范生在教师教育者呈现和示范基础上,亲自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师范生有关教学方法的学习,只记住具体步骤和操作程式不足以解决复杂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他们必须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真实教学问题的解决,根据具体问题重组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才有助于内化所学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面对困难情境时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个人实践理论。四是融会贯通。师范生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以便同化新知识和经验;也可能出现原有认知结构顺应新知识和经验,重构出新的认识结构。反思、同伴讨论有助于巩固新认知,为师范生认知结构的调整提供有效手段,促进师范生的有效学习。最后,聚焦问题是指师范生面对真实问题情境和任务情境等一系列完整问题时,通过解决一系列完整问题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传统“基于问题的学习”不同,聚焦问题更能体现出问题的结构性,师范生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和丰富其认知结构。概言之,首要教学原理为教师教育者的反思性教学提供了认知工具,为理解语文学科教师教育“金课”内涵提供了新思路。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素养培养分析
一、专业素养的建构
唐松林和徐厚道(2000)认为教师专业素养包括认知结构、专业精神和教育能力三个方面。他们在强调知识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对非智力因素的观点却各有侧重。例如,叶澜从思想认识视角强调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艾伦则强调了教师的人格技能。唐松林和徐厚道则从精神动力角度强调了教师的专业精神。从本质上看,这些针对教师专业意识方面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情感态度维度。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在逻辑上可以概括为情感态度、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素养是专业素养形成的动力;专业知识是专业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育能力则是专业素养发展和提高的核心。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力量,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在情感态度、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方面突出其基础教育的特点。尤其是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构建高职语文教育的专业素养更需要体现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
(一)情感态度素养专业情感态度是一种外在于专业知识的价值观、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它是专业素养中的非智力因素,伴随教学过程的始终。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时往往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缺乏职业理想和专业信念,因而对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不足,这使得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一名优秀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真情、有热情、有激情。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态度素养首先体现在专业理想和专业信念方面。对基础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其最重要的专业品质,如对高职师范教育专业的认知、职业幸福感,对语文学科及语文教学的情感认同,浓厚的兴趣投入,对少年儿童的热爱,以及对其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认知和对少年儿童的责任心,平等、宽容和尊重的态度等等。这种情感态度素养还体现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及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健康的文化心理和良好的审美情趣诸方面。
(二)专业知识素养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文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精华,形成以专业学科知识为核心,与其他学科知识关联整合、纵横交织的知识结构。中小学语文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建构者,其角色要求促使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唯此才能内生出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专业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博”和“渊”两个方面。“博”是指知识的广度和综合度。基础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内容具有广泛性特点,包含政治经济、风土人情、天文地理、科学艺术等等。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有专业素养的未来语文教师,要沉心静气,博览群书,对包括科学、艺术等在内的人类文化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不断拓宽知识的广度,强化知识的综合度,做到博学。“渊”是指语文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厚度。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对本学科相当熟悉,具备包括语言学、修辞学、文学、文艺学等在内的基本语文学科知识,并能够对这些知识真正内化与善用。专业知识素养的熏陶渐染、逐步养成,是形成语文专业素养的基石。
(三)教育能力素养教育能力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它是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素养主要包含语言文字能力、语文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首先,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除要练好“三字一话”基本功,还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语法、修辞、感悟能力等等。其次,必须具备较强的语文教学技能,要注重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学技巧的熟练掌握,具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等,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第三,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教书匠”,而应成为专家型教师。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素养,必须强调其科研意识、知识和能力要求,即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探讨教学实践的能力,进行教育现象的反思和教育实践创新的能力,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和论文撰写的能力。
二、专业素养的培养
专业素养的生长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树立全新的培养理念,构建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育,将专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高职师范教育阶段,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历经熏陶、学习、积累,内化养成,在三年的高职师范教育中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高中语文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摘要:在语文学习中,从字词句的理解到策论学习,再到情感的体会,一字一句都应仔细斟酌。语文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是国人表达自我思想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国人对学习的看法越来越全面,不再仅仅纠结于知识水平的高低,而更加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构建、思维模式、理解能力和文化传承这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学科素养;核心素养
自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的教育就在不断改革。在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之后,各国相继展开了结合自身国情的核心素养教育培养计划。我国的最新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考的新政策也渗透着核心素养这一培养的核心。结合我国的教育国情,我国提出的是结合学段和学科实际的核心素养培养计划。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内涵———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
1.核心素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通过调动身体、心理以及社会资源(包含自身的态度和技能)来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能力。核心素养是指最核心、最主要的那部分能力,这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
2.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