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语文审美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一、把握审美与教学的互动
明确了审美情感的特殊之后,我们还要既认识审美必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又要把握到它们之间的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即互动性。在语文基础教学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地渗透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确立远大理想,建立高尚的爱国情操;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和分辨真与善、美与丑的审美能力。总之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辅相成的。
二、坚持审美体现作品时代精神
教书育人。名篇佳作中的自然美倡导学生爱国情操;社会美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艺术美能提高学生对美与丑的鉴别力;创造美也能弘扬时代精神。审美教育和其他社会学科一样,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教学大纲和为社会服务的原则,围绕培养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努力塑造学生美好灵魂,改善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提高民族素质。因此,在安排审美教育内容时,按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和创造美的教育,一定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需求,特别是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更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真正能为国家、为人民培养有用的人才。
三、讲究渗透审美教学的艺术
科学地进行读写指导,是获取语文教学较好成果最佳方法。中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教育就显得更需要讲艺术、讲科学地渗透。我在从事渗透教学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深挖美材。应该全面掌握课文中的每一个美的素材。我在语文教学中着力抓好三个环节:第一,品词。对课文中一些生动传神的精美佳词,进行反复推敲,明深意,认真过好美词关,授课方可得心应手。第二,赏句。对课文中佳句、文眼句、关键句必细品深究,抓住它们在课文中的举足轻重的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扣主题与结构,它们是文章的骨架和血液。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
一、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
大学语文审美式的阅读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目标,是教师高度融合教学规律和审美规律,在大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因素,遵循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特点,以情感为中介,引导中学生进行涵咏、体味、联想和想象等,从而使中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培养富有个性的审美素质和富有创造性的审美能力。
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一)审美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个体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学的语文教育过多地受到考试的约束,往往把有趣的阅读变成无味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对学习产生了厌恶,完全没有自觉性,更别提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阅读教学模式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学生记什么的模式,似乎达到所谓“标准答案”的水平才是好学生,常常打击了学生创新的信心,扼杀了学生创新的萌芽。大学语文审美阅读却是学生———教师———读者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学生、教师和作者更贴近,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审美阅读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自己发现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并从不同的层面评价和质疑。审美阅读是一种“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它能够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了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审美阅读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大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作品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但是长期以来,以考试为目的的中学语文教学,极大地禁锢了人性的自然发展,教师和学生,成为机械的讲解者和听众,都成为考试的奴隶。而语文原先深厚的人文气息、文化底蕴早已被忽视。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没有束缚,学生和教师以积极的情感进入文本,体验作者的感情,追求真善美,才能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观念,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个人素养,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
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初探
摘要:语文是一门非常美丽的学科,它的美丽不仅仅是语言的美丽,更有意境的美丽,情感的美丽和更多的其他方面的美丽。语文是中学教学中很重要的学科。老师给学生们传授语文知识,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能够有一个好的语文成绩,有一个高的语文水平,还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有语文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语文,培养审美情感。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好语文能够让我们发现美丽的眼睛更加明亮。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试图帮助老师和学生们在学好语文的同时,能够有审美情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情感;教学建议
一、引言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任务,语文审美情感包括对文章句子的审美,对文章情感的审美和和对意境的审美。学生具有审美情感,才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理解语文,也不会因为学习的枯燥而讨厌学习语文。有了审美情感,他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就能够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欣赏语文。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热爱语文。语文学习是很重要的,只有学好了语文,我们才能够在生活中,在其他科目学习中,获益匪浅。
二、语言审美情感的培养
语文是由美丽的文字构成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欣赏语言文字的美丽,就能够让我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汉语是中国人的语言,他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被我们沿用。古代人利用文字,创作了很多名篇佳作,我们后人再读他们的文章的时候,往往会被他们美丽的文字和语言吸引住。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感,才能够让他们欣赏古人流传下来的文章,才能够让他们知道这些语言文字美在哪里,也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试着学习古人的写作方法。语言的美丽是由很多部分构成的,它有美丽的词藻,还有华丽的句式和含蓄的比喻,这样的句子会非常的优美。我们初中语文老师总会让我们用修辞手法造句,或者是让我们在课堂上做仿写句子的试题,然后让我们当众朗读自己写的句子。我们总会想尽办法用比较华丽的词藻和特殊的句式来写句子,好让自己的句子很出众,得到考试的表扬。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们的语言审美情感的时候,应该教会学生们常见的修辞手法,让他们每个人都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收集平时遇到的好词好句,并且试着在自己的写作中利用这些好词好句来装饰自己的文章。我们初中语文老师就常常给我们发一些好词好句的资料,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收集起来。有了语言审美情感,学生们在学习中,不仅能够更好的欣赏语文作品,也会有能力自己写出优美的文章。
三、文字意境审美情感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实践探索
摘要:为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我国掀起了新课程改革,这项教育改革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高中语文课程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如何在这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前言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课程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教师不仅要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中包括审美情操。事实证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充实学生的美感,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新课改指出学校教育要使学生爱上学习、乐于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发展审美。创造心理学认为美感是一种审美智慧,在人的智能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的重要方向。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对策
(一)挖掘教材美,在阅读中实施审美教育
阅读对高中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着其广泛而深远的意义的。好的阅读是一段精神的旅程,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通过阅读,高中生可以与文本、作者和编者展开多重对话,在阅读过程中捕捉作者的思想、灵魂,在“对话”中获得共鸣,从而陶冶思想情操,不断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可以说,阅读是帮助高中生获得人生智慧、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路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学者慎重选择的,有着强烈的美感,需要我们教师将这种美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感的熏陶与陶冶。比如我在讲解的《沁园春•长沙》时,先为学生介绍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情,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首词,感受作者在文中描写的景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那广阔无边的白雪美景,学生的心情会不由得变得豁然开朗,跟着作者的笔触欣赏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雄伟美景,审美情操在不由自主中得到了培养。总之,阅读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良好契机,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隐含的美育因子,带领学生徜徉在充满美感的世界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审美教育分析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是一种很好的审美教育材料,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审美意识得到增强,并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健康人格。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希望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有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及诗歌鉴赏能力联系紧密,因而教师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讲授诗歌时,教师要结合课堂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并将学习方法与诗歌特征融为一体。因此,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诗歌存在的问题
首先,语文中的多数文体以朗读方式为主,而诗歌则是以涵泳方式为主,文体形式是掌握中心思想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来讲,对情感流程的掌握,诗词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形式。中学生从小喜欢动漫及电脑游戏,而诗词学习对学生的想象力要求比较高。从心理特征来讲,学生极易放弃难的,掌握简单的,所以,很多学生对诗词没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相比于诗人,初中生的知识结构有限,学习能力不高,人生经历与感悟也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初中生因功课多,接触外界或乡村生活的机会比较少,阅历不够丰富。同时,时代进步快,学生对诗人所处社会背景与生活经历理解难度大,使得学生无法从内心与诗人产生共鸣。
2.诗歌讲授中存在的问题
审美教育语文教学论文
一、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对策
(一)情景式导入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景式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审美热情,进而引导学生满怀激情进入课文学习。例如,在上必修二中《听听那冷雨》一课时,可以通过设计以下情境以带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雨是很自然的天气现象,而从文学上看雨,又是别有一番滋味,现在让大家以文学的角度分享一下对雨的看法。”,这时,学生会认真思索自己对“雨”的感受与认识,随后学生分享对雨的看法,如有学生说:“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雾中,有种烟雨缠绕的感觉。”;有学生说:“我最喜欢秋天的雨,缠缠绵绵,却又不失清爽。”……这样的导入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并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待学生分享完后,教师在分享自己对雨的感受后,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看看余光中先生对雨的认识与感受”,然后带领学生进入《听听那冷雨》课文学习。先让学生进行阅读课文,并找出最能表达出作者对雨的情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并在优美段落、句子的朗诵中再次体味语言的美、及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逐渐将学生带入课文营造的美的画面中,再次感受文章的美之所在。
(二)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审美兴趣。文学作品常常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艺术与情感,且具有多义性与模糊性。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例,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具有独特的审美底蕴。例如,教师在上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先简单介绍主要认识的人物,包括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认识相关人物形象,并总结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教学时,应先以林黛玉为主角开展,让学生找出林黛玉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眼中的形象描述,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如下为学生找出的答案: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是“不足之症”,由此可见众人仅仅是关心林黛玉的体质;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则为“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学生则认为是这句话已经将林黛玉的气派不凡表达出来;而贾宝玉中的林黛玉则是“病如西子胜三分”形象,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这些描写都以不同角度将林黛玉的神态风度、容貌等展现出来。而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那种既朦胧又清晰的美感,深化学生对《红楼梦》美的欣赏,并促使学生激起对《红楼梦》的兴趣,逐渐深入到小说人物角色情感认识研究当中,学会欣赏其美感。
(三)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每个学生因其学习能力及实际经验不同,使得其审美价值观有所不同,因而审美鉴赏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审美欣赏能力培养。如可以通过对文章优美语句的分析以诱发学生对美的情感,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分析文章语言中感受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上必修一《赤壁赋》一课时,应先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简介及生平,然后告诉学生《赤壁赋》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的:“苏轼因遭遇陷害被贬,心中郁愤之情,在所难免。但他却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坦然处之,不被消沉情绪所击倒。因此,此赋先自言愁,后自解愁,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心情。”此时,教师开始带引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中:“赋的第一段主要描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身心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对游人的依恋与脉脉之情。学生此时可以想象出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江面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住,呈现出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壮观美景。当分析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语句时,应让学生明白这是作者运用抽象事物具体化的描写方法,运用优美的语言将箫声的写得具体可感,犹如在耳边响起。这样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萧所寄寓的情感意境,激发自己的想象。同时让学生在领略语言美的同时体味意境美,享受美的洗礼。
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培养
一、启迪思维———发现美
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把文章的结构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从中发现文章的立意之美,寻踪文章的语言美点———美在用词,如“挑逗”贬义褒用,极富动感、情趣;美在比喻———以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美在开头,起笔突兀,出人意料;美在主旨———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二、丰富情感———品味美
作为美的载体,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蕴含了人类文化传统中各个领域的美,凝聚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缀文者情动而辞大,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善于“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产生情感的共鸣,震撼自己的心灵。中学语文教材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审美教育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他们细细品味文章的意韵美。老舍的散文大雅若俗,只要如实地闲扯下来,便成就了妙笔佳文。他深厚扎实的生活积累让个性的灵气渗透进每一个字眼儿,炉火纯青的语言使老舍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文章本是有情物,要让读者感动,首先要作者情真意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处处流于笔端,溢于言表。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这样的句式,既写出了个人的独特感受,又显得语意恳切,“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他唯恐读者不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作者以情动人,令人身临其境。通篇都是娓娓道来,情恳辞切,犹如与不见面的读者促膝谈心,不时在进行着情感上的交流。这样亲切的文笔,使人们对济南的冬天倍感亲切。《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充满爱意的笔下,是那么明媚那么绚烂,短短的千字之文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温暖如春的济南的冬天。
三、陶冶情操———创造美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发现美、品味美的最终导向是实现创造美。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获得的审美教育运用到写作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陶冶情操,让他们在写作中去创造美、表达美。如今的作文教学,都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且在文章中表现美、创造美,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非常不易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练就敏锐的观察力———平淡的生活孕育着丰富的生活美,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真谛,在生活的感悟和磨练中发现美、鉴赏美。
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设计
一、从教材出发开展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最核心、最常用的材料来源是教材,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将审美教育与教材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得一定的启发。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经典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作者通过自身对社会、自然的认识为后人留下的文学财富。教材中的作品大部分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关怀和强烈的情感元素。通过这些实在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美学教学资源能促进学生认知体系的形成,能培养学生对于情感的把握。例如,教材中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教师在解读过程中,可以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对文章中的言语之美、形式之美和意境之美进行充分的分析,然后通过朱自清在文章描绘的优美的荷塘画面将景色和人文情怀展示出来,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将美的画面在脑海中不断构建,这样能使学生充分地融入美景之中,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交流提升审美能力
美的感受不仅能够在自身的感知中获得,同时也能在相互之间的沟通中提升。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应的文学作品,使学生从作品中获得一定的感悟,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将自身的心理认知和体验感受进行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的理解。学生对于美的理解深度上的提升,也是审美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材《故都的秋》中,教师首先将秋之美景向学生展示,利用秋的视频使学生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使学生的身在课堂之内,而心已经飘忽课堂之外,充分地将自身对美的感受延伸拓展,同时引导学生与父母沟通、与同学沟通,交流自己感受到故都的秋是怎样的情景,通过对于不同感受的对比,最后指导学生完成一篇自己对故乡之秋的感受文章。通过交流提升审美能力,教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将亲情之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亲身感受到的美通过沟通和交流进行传递,在表达过程中提升美的境界,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再次感受美。
三、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呈现立体之美
文字对于美感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本身没有其他感受的冲击,高中学生无法从简单的文字中感受美之所在,更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来对其进行描绘,这样导致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难度增加,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角度并举的模式来吸引学生的视觉。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优美明丽的图片、直接客观的视频、复杂生动的声音来将美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使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画面来感受美,同时也能透过视觉、听觉来感受到美的存在,呈现出一幅图文并茂的景象。例如,在教材《荷塘月色》中,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的荷花美景的图片,伴着月色淡淡光亮将荷塘映照,似有似无的感觉,月色、荷塘之光和荷花相互作为衬托,学生就能直观感受到美。而通过对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特点的把握也就会越来越接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作者之感。
四、根据不同阶段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审美感受